2020届 云南师大附中 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合集下载

云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云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云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

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

2020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20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20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语文参考答案1.(3分)D 【解析】根据原文“中国后世的年节,大约形成于汉代”表示推测,不是一种绝对性的表述。

2.(3分)D 【解析】“旨在警示当代的人们更应该注重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无中生有。

3.(3分)C 【解析】A选项“没有个人参与”错误。

B选项“一旦……,就……”说法与原文不符。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4.(3分)A 【解析】“人工智能诊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说法有误,文章并未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人工智能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

5.(3分)C 【解析】A选项“AI医生可以代替临床医生进行各项疾病的诊疗”推断不合理;B选项“也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各种问题”无中生有;D选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说法有误,《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就是证明。

6.(6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给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给传统教育带来了许多积极改变;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全面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可以大大方便人们的生活。

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会引发法律、安全等方面的新问题。

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结合材料答出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处给3分,分析带来的问题给3分)7.(3分)B 【解析】“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这一说法不准确,文章评述现代科技手段,旨在突出传统艺术行为的闲雅之美,并未完全否定现代科技的意义。

8.(6分)(1)巧妙运用比喻、拟物等修辞。

“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等将夜晚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七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接受了大量国外先进教育,学识和见解均得到极大提升。

西方诗潮在中国,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向。

(),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

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新诗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在中华文化的依托下迅速地成长和诞生,两者优势结合从而指向重生。

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不能让它流产。

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种交融却仍在摸索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风头正劲炙手可热劳苦功高谨小慎微B . 风华正茂炙手可热功垂竹帛如履薄冰C . 风华正茂风靡一时劳苦功高如履薄冰D . 风头正劲风靡一时功垂竹帛谨小慎微(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胡适留美归来后在诗歌方面受到了英美意象派的无形影响B . 留美归来的胡适在诗歌方面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C . 英美意象派无疑在诗歌方面影响了留美归来的胡适D . 英美意象派对胡适的影响无疑体现在诗歌方面(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新诗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在中华文化的依托下,迅速地诞生和成长,两者优势结合从而指向重生。

B .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迅速地诞生和成长,两者优势结合从而指向重生。

【语文】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试卷及答案(3月)

【语文】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试卷及答案(3月)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文数】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试卷及答案(3月)

【文数】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试卷及答案(3月)

(舍去),
p
=
3
,故选
C.
9.如图 1 所示,将正四面体 A − BCD 放入正方体中,则正四面体的每一
条棱都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 E,F 则分别是上下底面的中心.由图
中容易看出,EF ⊥ AB 和 EF ⊥ CD 显然成立,且 EF 与 AC,BD 所成
角都应该为 π ,故不正确的选项为 D,故选 D.
单调性即可. f ′(x) = 2x + sin x ,当 x ∈ (0,π) 时,易得 f ′(x) > 0 ,故 f (x) 在 x ∈ (0,π) 上
单调递增,
a=
f (log1 3) =
5
f (log5 3),b =
f (log3 15) =
f (log3 5)

1 5
3
=
0.008
<
log5
5
< log5 3 < 1 < log3 5 <
π ,由函数单调性可知
f
1 5
3
<
f (log5 3) <
f
(log3 5) ,即 c <
a<b,
故选 B.
12.设由船 P

B
台和到
A 台的距离差确定的双曲线方程为
x2 a2

y2 b2
= 1(x ≥ a) ,由于船 P 到
B
台和到 A 台的距离差为 30 海里,故 a = 15 ,又 c = 17 ,故 b = 8 ,故由船 P 到 B 台和到 A 台
4
图1
10.先读懂程序:输入任意一个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将其个位,十位,百位重新排列,组

2020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瑞雪曾宪涛年三十儿下午,回母亲那里过年。

出门的时候,天已经阴晦了,车开到半路,便下起雪来。

那雪是飘洒下来的,很细,像盐末,漫天弥漫。

车开进小区,一拐,迎面遇到一个骑小三轮车的老妇,头戴灰旧的毛线帽,腰扎蓝色发白的围裙。

她看见我的车,急忙往路边拐。

我停下车,打开车窗,探出头叫了声,李大。

我们这儿叫大娘都叫大,李大是我家老邻居了。

李大住一楼,无论冬夏她从不待在屋里。

单元门口才是她的活动场所。

路边摆满了她家的锅碗瓢盆,支一个炉子,做饭吃饭全在外面,烧的是捡来的劈柴,墙边堆得满满的,还有几个小板凳,一个别人家丢弃的旧沙发,一把破藤椅,闲来无事的邻居们都爱聚在这里闲聊。

单元门外被李大搞得脏乱差,有人受不了,找社区居委会,在市里卫生检查的时候,居委会就找人把那些破烂拉走了。

不过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样。

李大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时没有工作,后来在丈夫矿上干家属工转正,退休工资也有两千,丈夫三千多,老两口生活还是可以的,却叫儿女给拖累了。

李大两儿两女,按一般人说来,真是儿女双全,幸福美满。

可李大小儿子和小女儿都是两口子双双下岗,丈夫的工资基本上都给了他们。

大儿子已经退休了,有自己的工资,可是离了婚;儿子虽跟着他,但基本上是李大给养着,他只负责自己的吃喝享乐。

李大的孙子也结了婚,还有了儿子,但小两口都没工作,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

离婚那天,孩子放学后去谁那儿谁都不要,可怜一个人背着书包,坐在路边凉风里呜呜地哭。

有邻居见了告诉李大,李大赶紧过去把重孙儿领回了家。

唯有大女儿让李大省心,在外地,但也只能顾上自己。

李大的丈夫脑梗瘫痪十多年了,除了刮风下雨雪,只要天气晴好,李大每天都把他抱到门外的藤椅上,三顿饭都在外面喂他吃。

除了管着丈夫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管着孙子重孙,大儿子也常来吃饭。

邻居都说李大真辛苦,可李大不认为苦,一家人有丈夫和她的工资能维持下去,她就很满足。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语文试题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语文试题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参考答案1.(3分)D 【解析】根据原文“中国后世的年节,大约形成于汉代”表示推测,不是一种绝对性的表述。

2.(3分)D 【解析】“旨在警示当代的人们更应该注重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无中生有。

3.(3分)C 【解析】A选项“没有个人参与”错误。

B选项“一旦……,就……”说法与原文不符。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4.(3分)A 【解析】“人工智能诊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说法有误,文章并未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人工智能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

5.(3分)C 【解析】A选项“AI医生可以代替临床医生进行各项疾病的诊疗”推断不合理;B选项“也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各种问题”无中生有;D选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说法有误,《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就是证明。

6.(6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给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给传统教育带来了许多积极改变;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全面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可以大大方便人们的生活。

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会引发法律、安全等方面的新问题。

处理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让技术创新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结合材料答出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处给3分,分析带来的问题给3分)7.(3分)B 【解析】“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这一说法不准确,文章评述现代科技手段,旨在突出传统艺术行为的闲雅之美,并未完全否定现代科技的意义。

8.(6分)(1)巧妙运用比喻、拟物等修辞。

“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等将夜晚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2)“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结合描写,突出夜晚寂静安详的特点。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语文试卷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曾几何时,“ 冲动消费” 是当代年轻人的代名词。

和“ 货比三家” 的中年人、“ 舍不得花钱” 的老年人不同,他们“随心所欲”“ 疯狂刺手”。

特别是在网购便利的背景下,年轻人更是沉迷于“买买买,我买故我在“带来的疯狂快感中。

彼时,头部主播一声"OMG, 买它! "'就能让无数网友激情下单,疯狂剃手。

这也使得有的青年成了“隐形贫困人口”。

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放下以往过度的消费欲望,开始“ 反向消费”,主张起“ 该省省,该花花”。

而这种更理性、关注可持续和强调性价比的消费观念,也不断影响着市场发展趋势。

它是野性消费、超前消费的对立面,是一种积极、绿色且深思熟虑的消费选择。

与源于经济压力被迫减少开支、牺牲质量的”被动降级“ 不同,“ 反向消费” 并非只以“ 省钱” 为主要目标,而是在理性、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价值观驱动下,不再追求“面子工程”,选择舍弃“ 不必要“,是要把可支配收入最大化利用,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快乐。

“反向消费” 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代青年消费逻辑、生态文化、社会意识等方面观念变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共享经济理念的认可以及受“ 反向消费“ 热潮的影响,年轻一代在面对不常用的产品时,逐渐开始接受并热衷购买二手商品,甚至会主动将闲置品出售,实现物品使用权的有效循环。

这部分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他们积极回归商品的自身价值和本质用途,积极参与到这种二手商品的售卖循环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越来越多的共享产品和服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共享单车、共享衣橱、共享住宿等。

2020-2021学年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设局聂鑫森古城湘潭古玩街中段的“留芳斋”,四十来岁的店主咸大成一大早就让伙计打开店门。

他从A省采买了一些古玩归来,已经半月有余,店里来过不少朋友看货,搞收藏的,跑腿拉线的,可就是没见知交毋欣然,这真是咄咄怪事。

咸大成视毋欣然为知交,通俗地说,就是知心朋友。

知交久盼不至,咸大成心里能不发愁?他的店并不专营哪一项古玩,只要合适,有什么收什么;只要顾客肯出价,有什么卖什么。

他这次去A省乡下,收了好几件玉器、陶器、铜器,大多脱手了,赚了几个小钱。

只有两件唐三彩——骆驼和乐俑,每件花了三千元,却“陷”在手里了。

来看货的人只是摇摇头,不哼也不哈,那目光分明告诉他:假的!充其量是高仿品而已。

春雨下起来了,软软绵绵。

咸大成喃喃地说:“无边丝雨细如愁。

”话音刚落,店门口闪进一个人来,一边收伞一边说:“我的大老板,旅游了,发财了,还有什么可愁的?”咸大成触电似的跳起来,大喊一声:“毋欣然,你终于露面了,等得我好苦!"“对不起,我到乡下外婆家去了。

”咸大成拉着毋欣然,走进一间四壁挂着字画的雅室,并把门关上了。

“欣然,我遇到难事了。

”“是那两件唐三彩?"“你怎么知道?”“古玩街没有我不知道的事。

”我想请你掌掌眼,然后找个人卖出去,要不,我亏了。

”“先别忙,总得让我喝口茶吧。

“那是的。

”于是,他们喝着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

“大成,我的一个老朋友告诉我,A省那地方有专做“北魏陶俑”和“唐三彩”的作坊,制坯、上色、入窑、做旧,哄了不少人。

咸大成摇了摇头,说:“我不是去作坊买的,也不是在古玩摊上倒腾的。

是从一个偏僻山村的老农民手上收购的,他在开垦山地时偶尔挖到了这两件东西。

”“你能保准这个老农民不设套?”咸大成不作声了,想了想,又激动地说:“有收藏家来看了货,还拿到博物馆用仪器检测了,是百分之百的老货。

高考模拟-云南师大附中2020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云南师大附中2020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模拟-云南师大附中2020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

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doc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doc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

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牡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

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

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哲学追问,帮助求解这些追问是文化的深层意义与存在价值。

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

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

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答案

昆明一中2024届高三第7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C(A项,根据原文,“这样的看法与……特点截然对立”曲解文意。

B项,曲解文意,并非基于“乐者,乐也”矛盾性。

D项,归因有误,根据原文,原因应该是音乐可以跨越等级,实现共享。

)2.D(综合文章内容,孟子并不是对“新乐”进行了妥协,以及“丧失儒家的基本价值理想”。

而是在现实与艺术追求中达到了协调与中和,是儒家音乐的推进和深化。

)3.A(材料只能论证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式微的状况。

而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在儒家思想式微的背景下,音乐观念需要改变。

)4.②孟子以音乐的共享特质为传统尚和的乐论提供理论支持。

③孟子以人对音乐的无差别性导出“与民同乐”的政治观念。

(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5.①甲骨文的“和”是指音乐中各种因素的协调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的音乐氛围。

②材料中的“和谐”除了音乐的和谐,也指人事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和谐。

③前者侧重音乐本身和谐的自然属性,后者侧重音乐能带来和谐的社会属性。

(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D(“标本化的民族文学《江格尔》”曲解文意,原文为假设性表述,非事实性表述)7.D(“心存悔意”于文无据)8.①语言..的幻术(迷局、旋涡、咒语等)。

(每点1分,言..的差异;④时间..的对比;③经历..的交锋;②年龄之成理酌情给分)9.诗性境界:①《本巴》以民族史诗《江格尔》为基础,融合多种文体。

②《本巴》语言灵动轻盈,文字充满幻梦哲思。

③《本巴》想象奔放自由,形成恢宏绚烂的境界,使小说具有诗意美感。

(每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时间思辨:①《本巴》中时间呈凝滞状态,人人停留在二十五岁。

②《本巴》中时间又有超出常态的变化属性,既能倒退回流,又能加速前进。

③这种思辨观念既凝聚民族文化的重量,又沉淀万古时间的沧桑。

(每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CDF(弛盐禁以任民之采,徒利一方之豪民,而不知广国储以宽农,其为稗政也无疑。

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

我认为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

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

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

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问题等,以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

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

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

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

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

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摘编自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材料二:在孔子标举“诗教”之前,诗早已被赋予社会功利与个体审美的社会功能。

(审核版)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审核版)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二十四节气歌》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统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太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等来的-系刊天文物候变化。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

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农业活动。

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

《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

”这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手工制作。

当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

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饮食保徤的秘宝。

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

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己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例如清明节。

一些节气如立春、立夏、冬至等也融入了节日的氛围。

夏至、伏暑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

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doc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doc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

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牡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

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

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哲学追问,帮助求解这些追问是文化的深层意义与存在价值。

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

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

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

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

草青一次为一年,谷熟一次为一年。

所以《说文》释年曰:“谷熟也。

”那时“年”只是计时单位。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懂得了通过观察天象确定方位和时间,并依此指导农业生产。

直至西周时期,才产生了较明确的历法,准确地确定一年的岁首,并有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不过这时的年节,只标志新旧交替,并没有固定日期。

中国后世的年节,大约形成于汉代。

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年节习俗才一直延续至今。

当年节确定后,民间信仰习俗渐渐浸染到年节习俗中,庆祝丰收与祭祀神灵、祭祀祖先相结合,驱邪逐疫等亚术活动也成了年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具有喜庆气氛的娱乐活动也加入进来,使春节变成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节日。

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在春节习俗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没有后世的补充创新,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完备与丰富的春节节日习俗。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摘编自陶立瑶《民俗的基本特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俗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民俗文化是由人群集合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而形成的人文景观。

B.有些民俗事象也许是个人倡导和创造的,如果它没有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也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C.汉民族的春节习俗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逐渐完备和丰富。

D.中国后世的年节形成于汉代,即使在西周晚期有了庆祝丰收的活动,但也只标志着新旧交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直接点出民俗的本质特征,并指出了民俗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B.文章紧扣民俗的本质特征和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来论述说明民俗的集体性,十分具有针对性。

C.作者在第二段中说明今天许多民俗事象通过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代代传承下来的现象,是为了论证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D.文章借助民俗的集体性论证了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旨在警示当代的人们应该注重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始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创造和传承离不开全民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它们从产生到延续至今都是集体行为,没有个人参与。

B.一旦个人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承认,就可以融进社会的民俗中,成为一种民俗事象,流传下去。

C.春节民俗文化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创造,即使到了当代,随着人们对其补充和创新,它或许也还会不断地丰富。

D.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集体活动,都会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民俗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新时代新技术为新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专家预言,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

在人工智能助力下,精通各种领域的“AI (人工智能)医生”会变为现实。

用手机对准患病的皮肤拍照,上传到图像识别系统后,即可对患者患上的皮肤病进行诊断,这并不是电影里的场景。

目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已经研发出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建立皮肤病的辅助诊断模型,准确率超过85%。

未来医院还将建立多发病常见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为群众就诊提供科学引导。

随着科技发展,远程医疗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湘雅远程医疗平台“雅影肺管家”与2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为多名来自基层的肺结节患者进行远程会诊,经过会诊的大部分肺结节患者留在了当地基层医院进行手术,避免了舟车劳顿之苦。

(摘自新华网《“AI医生出道”一“智慧医疗”让看病更简单》) 材料二: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教师从批改作业、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辅助教师进行口试测评、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协助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成熟,教育行业也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

相比于昔日的教学模式,如今的课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

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等等。

”在今年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如是说。

这个判断也是业内的普遍共识。

有关人士表示,教育行业将是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与此同时,AI+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其颠覆性的产生尚需时间。

(摘自工人日报《AI+教育悄然融合》) 材料三: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7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大数字经体的地位。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的数字经济将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将在人与智能机器交互方式上带来重大变革。

比如,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逐步降低。

过去20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会逐步提升。

未来20年,智能终端会超越手机的范围包括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等应用会逐渐普及,人们将会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和智能机器交流。

智能机器的服务内容会多样化。

比如说智能音箱,基于语音交互技术,不方便使用手机的老人和孩子能方便使用,消除了教字鸿沟。

除了放音乐,它还能播视频、看直播、听故事、查菜谱。

未来,人工智能会维生新业态。

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个行业会快速地实现智能化,切实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

比如,不久的将来,普通市民可以通过APP一键呼叫自动驾驶汽车。

(根据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公开演讲整理编辑) 材料四: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

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当人们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让归责成为难题。

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

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

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

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则的讨论。

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

(摘自人民日报《发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跟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相较于临床医生诊断,人工智能诊断一方面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另一方面还可进行远程会诊,为群众就医、医生诊断提供更多支持。

B.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展应用将会促使传统教育形态发生改变,不过二者要实现深度结合还需要一段时间。

C.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方式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智能终端会更加多元,智能机器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D.无人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多起事故,说明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待发展,而事故的归责成为难题,说明人工智能的治理尚待完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前,患者可以借助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手机上进行医疗诊断,可见在不久的将来,AI医生可以代替临床医生进行各项疾病的诊疗。

B.人工智能渗透进教育行业无疑将对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材料二举例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形式,也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各种问题。

C.中国保持了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的地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D.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规范是个巨大挑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

6.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等待清洁朱以撒他们总是在挥毫前做一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

譬如在木桶里沉着地泡着,慢条斯理地洗涤身上的尘泥,然后一身清爽地换上一件宽大的衣裳,舒展丝毫无碍的筋骨。

接着走出,进入书房,燃一炷香,让香气漫开,充满空间。

坐下来,仍然是慢悠悠地,用三个指头捏住一锭墨,轻微的“沙沙”声响,在墨底部和砚台平面相接处传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