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传播媒介的20世纪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

合集下载

03-比较文学-媒介学-

03-比较文学-媒介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泰戈尔全集转译先后译出了俄国文学作品共70多卷其中包括屠格涅夫作品17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果戈理的全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十列尼娜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高尔基的短篇小英国早期翻译家中通俄语的极少他们多半从法译本或德译本转译笔下常有谬误和大量删节
比较文学 媒介学
封面设计为版画风格,藏书者又称之“版 画本”。
2021/3/11
30
版画本
2021/3/11
31
名著名译插图本
2021/3/1132译文名著2021/3/1133
河北教育出版社:世界文豪书系
《新莎士比亚全集》精装全12卷 《普希金全集》精装全10卷 《歌德文集》精装全14卷 《雨果文集》精装全20卷 《勃朗特两姐妹全集》精装全10卷 《海涅全集》精装全12册 《马克•吐温全集》精装全19卷 《莫泊桑小说全集》精装全9卷 《屠格涅夫全集》精装全12卷 《莱蒙托夫全集》精装全5卷
2021/3/11
34
《卡夫卡全集》精装全10卷,后改为9卷 《雪莱全集》精装全7卷 《果戈里全集》精装全7卷 《泰戈尔全集》精装全24册 《加缪全集》精装全4卷 《川端康成十卷集》精装全10卷 《杰克•伦敦文集》精装全12卷 《纪伯伦全集》精装全5卷 《索尔•贝娄全集》精装全14卷 《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
2021/3/11
2
媒介学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 存在基础之上,先有文学流传中种种媒介 的发生,才有媒介学研究的产生,以及媒 介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没有媒介产生的 大量文学史事实,则没有媒介学研究。因 此,媒介学研究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可见 性,二是实证性,三是流动性(文字媒介、 环境媒介、电子媒介)。
“二战”期间美国作家斯泰因在法国的沙龙, 接待过许多著名作家,包括海明威,在世界现 代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论媒介传播与文学命运之关系——以20世纪90年代的三部重要作品为例

论媒介传播与文学命运之关系——以20世纪90年代的三部重要作品为例

部 极 有 争 议 性 的作 品 。 一 位 当代 文 学
研 究 者 兴 奋 地 说 ,好 久 没 有 读 到 这 样 的
好 书 了……令 我高兴 的是 当代 中国文学 不再 回避 人 类 情感 的一 个 方 面 , 《 废 都 》第 一 次 以真 实 、准 确 、艺 术 的笔 触
写 出 了一 些 现 代 人 的 性 意 识 和 行 为 ,可
经 济 的勃 兴 、通 俗文 化 的传 入 ,文化 市 场逐 渐 发育
( 地摊 文 学 的 出现 ) ,竞 争 开始 浮 出水 面 。然 而在
视 为 文 学 的 突破 …… 一位 古 典 文 学 学 者 说 ,如 果 除去 庄 之 蝶 与 阿 灿 灵 与 肉 的结
国家 财政 的支 持 下 ,收入 稳 定 的各 级 生产机 构 对传
《 废 都 》版 权 ,贾 平 凹 在 北 京 参 加 政 协 会 , 成 捆 的 声势 就 已经对 《 废 都 》的传 播 作 出 了巨大 贡 献 。 的钞 票 放 在 他 身 边 ,那 是 出版 社 为 抢 稿 留 下 的定 正是 在这 种 举 国热 议 《 废 都 》 的 巨大 气 场 中 ,它 的

两个:一是方块 ( 也即有性描写的地方),二是稿 面 世 之 前 , “ 先 是 一 则捕 风 捉 影 的 消 息 说 , 《 废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一 O 1
[ 作者简介]杨荣 ( 1 9 7 8  ̄) , 湖 南洞 口人,玉 林师 范学院文 学与传媒 学院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 向:中国现 当代文学 。
例,阐述了市场经济时代媒介传播对文学本身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制约力。这种现象表明,在 高度发达的媒体时代,如何运用一切手段与策略推销作家作品,巳成为不得不遵循的游戏规则,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须时时警惕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

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与文学:显性与隐性的角力——以《文艺报》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为例

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与文学:显性与隐性的角力——以《文艺报》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为例

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与文学:显性与隐性的角力——以《文艺报》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为例吴婵【摘要】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与文艺批评运动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复杂而广泛的,它和其他的文化运动、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总体的历史语境,这也是我们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逾过的重要时期。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我们夫妇之间》;50年代;20世纪;政治运动;《文艺报》;批判;显性【作者】吴婵【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与政治都是紧密相关的,而20世纪5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表现得更加直接而明显,文学自身有时甚至带着浓重的政治强制性。

这种强制性是当时文学与政治关系表现出来的显性方面,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学与政治关系中的隐性方面。

本文将以1951年《文艺报》组织开展的对萧也牧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为切入口,尝试回到当时的评论文章中去梳理这一事件,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学与政治间复杂而相互缠绕的关系。

一1950年,《人民文学》第1卷第3期发表了萧也牧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光明日报》等4家报刊发表了推荐文章,上海昆仑影片公司也很快将它推上了银幕。

不过一年,风向大变,《人民日报》、《文艺报》同时发表文章批评萧也牧及其小说。

《我们夫妇之间》是当代文学史上最早遭受批判的小说之一。

《文艺报》是展开这次批评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纵观那些文章,会发现批评主要集中在题材与主题的分离这一方面。

柳青曾说:“这个作品的致命缺点,是作者只选取了一些琐碎的私生活的现象,企图来说明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这个题材和主题是不相称的,也无法说明主题。

”[1]丁玲也指出:“因为你首先擢取的人物不对头,而又只是描写一些夫妇之间的生活细节,所以与你企图说明的主题——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结合的问题——就成为很不恰当的了。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

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引言: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与作用。

一、大众媒体与中国文学的媒介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主要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等印刷媒体进行传播。

然而,大众媒体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传播的媒介转变。

通过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网上阅读作品,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

同时,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会。

二、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1. 扩大了中国文学的受众范围以前,由于印刷物的限制,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受到了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而大众媒体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增加了作品的影响力。

2. 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大众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也促进了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作家可以更方便地与读者进行交流,获取到反馈和建议,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同时,大众媒体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舞台,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3. 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大众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

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学作品得以展示,反映了社会的多元化和个体差异。

同时,大众媒体也为少数群体的声音提供了更多的发表机会,推动了文学作品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

三、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学传播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大众媒体为中国文学的传播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大众媒体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过载,人们更容易被短期、低质量的信息所吸引,导致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关注度降低。

世界期刊史

世界期刊史

二、世界期刊史话世界期刊萌生于17世纪,长足发展于19世纪,在20世纪走向繁荣。

1588—1598年,德国法兰克福印刷商米夏埃尔·冯·艾青格尔每年印刷出版两次刊载半年重大事件的文集《书市大事记》,在春季的秋季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市上销售。

这份半年出版一次的出版物是世界上第一份有固定刊名的期刊。

1665年,在法国高级官员科尔贝尔的支持下,法国著名的文学的科学期刊《学者杂志》(1665—1792年)创刊。

该刊首次在刊名中采用Journal(期刊)一词,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其宗旨为报导法国的国外出版的各类图书,有图书目录性质。

它创办时是周刊,1724年改为月刊。

1665年3月,英国皇家学会出版会刊《哲学会刊》(1665—),与法国的《学者杂志》被公认为世界学术期刊的鼻祖。

《哲学会刊》曾改名《皇家学会哲学会刊》,现名《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辑:生物科学》,仍在出版。

1731年,英国出版商爱德华·凯夫创办通俗性期刊《绅士杂志》(1731—1914),首次在刊名中使用Magazine(杂志)一词,题材广泛,小品、诗歌、论文等体裁多样。

约二、三百年前的这一段期刊发展历史,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它孕育了将要突飞猛进的当代期刊。

18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3种影响较大的随笔期刊。

1709年,爱尔兰作家理查德·斯梯尔和英国诗人约瑟夫·艾迪生仿效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评论》(1704—1713)杂志风格,先后创办《闲谈者》(1709—1711),《旁观者》(1711—1712,1714),前者主要刊登有关家庭和修养方面的高雅小品文,“寓妙语于说教,寓说教于妙语”,销路很好。

《旁观者》的期刊发行量达2万份。

随后,随笔期刊涌起热潮。

英国有《女闲谈者》(1709—1710)和《女旁观者》(1744—1746),法国有《法国旁观者》(1722—1733),瑞士有《瑞士旁观者》等。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集三答案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集三答案

1.1947年谁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 A )。

○A.施拉姆○B.拉扎斯菲尔德○C.卢因○D.霍夫兰2.批判学派以哪儿为中心( B )。

○A.美国○B.西欧○C.东亚○D.中亚3.当代社会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哪种传播形式( B )。

○A.人际传播○B.大众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4.小组讨论、同事、同学、亲友三五成群的聚会等都是哪个层次的传播( C )。

○A.人际传播○B.大众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5.传播学兴起于何时( A )以后。

○A.20世纪40年代○B.19世纪末○C.20世纪50年代○D.19世纪中叶6.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于17世纪初的( B )。

○A.西欧○B.北美洲○C.亚洲○D.非洲7.拉斯韦尔的“5W”模式属于( A )。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8.传播个人功能“游戏说”是谁提出来的( A )。

○A.斯蒂芬森○B.皮亚杰○C.麦奎尔○D.罗杰斯9.受众给报纸编辑部提出建议的行为相对而言是哪种控制方式( B )。

○A.经济控制○B.受众控制○C.自我控制○D.政治控制10.效果分析是针对“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进行的研究和探讨( B )。

○A.一○B.五○C.三○D.四11“媒介即讯息”是谁提出的论点( D )○A.斯蒂芬森○B.皮亚杰○C.麦奎尔○D.麦克卢汉12.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接受媒介信息行为影响的理论是( A )○A.个人差异论○B.社会分类论○C.社会关系论○D.魔弹论13.人们看到某条新闻后,增加了知识量,该效果属于哪个层次的传播效果( A )○A.认知层次○B.心理层次○C.态度层次○D.行为层次14.哪种理论暗示出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 A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沉默的螺旋理论○C.培养分析理论○D.知识沟理论15.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的理论是( D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沉默的螺旋理论○C.培养分析理论○D.知识沟理论16.哪种受众选择性因素是大众传播信息传向受众成员通道上的第一关( A )○A.选择性接触○B.选择性记忆○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解释17.批判性研究发韧于哪个学派( C )○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C.法兰克福学派○D.耶鲁学派18.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台是( A )○A.KAKD广播电台○B.NBC广播电台○C.ABC广播电台○D.BBC广播电台19.费斯汀格创制态度理论时,使用的是哪种理论建构方式(C )○A.归纳理论○B.演绎理论○C.机能理论○D.模型20“智慧正部分地从传播者那端转移到接收者这端”是哪本书的作者说的( C )。

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英文报刊中的鲁迅传播

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英文报刊中的鲁迅传播

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发展及传播有着密切关联。

它不仅是作家发表作品的媒介,培育现代作家的成长;同时它也是催生新文学文体的园地,推动现代小说及散文逐渐走向繁盛;此外,它还是新文学传播的有效平台,促进中国作家作品及思想在海内外广泛传播。

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英文报刊,积极推动中西文学与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新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迅速传播。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先驱,鲁迅的文学作品较早被译介“走出”国门传播进入英语世界国家。

1926年商务印书馆就已出版美籍华人梁社乾翻译的《阿Q 正传》英译本,1930年代以后鲁迅其他小说陆续被译成英文发表在国内外的各类报刊上,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相关英文评论文章,全面促进了鲁迅文学作品及其思想向外传播。

本文在梳理现代英文报刊文献史料和参照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从整体上概览有关鲁迅传播的英文文献类型及特点,进而分析比较中外知识分子在传播鲁迅思想时所秉持的不同文化立场,为研究鲁迅文学思想的向外传播提供崭新的史料与视角。

一、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英文报刊中的鲁迅传播文献近代以来,外国人就在华创办了大量英文报刊;进入到20世纪以后,为了打破西方英文传媒的垄断地位,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自主创办并出版英文报刊。

这些英文报刊在进行时政新闻宣传的同时,也刊载中国文学及文化的译介文字,有力助推了中国文学及文化向外传播。

鲁迅的文学作品自发表后较早被译成英文向外传播,1927年9月鲁迅定居上海后与斯诺、伊罗生等人交往密切,外国友人纷纷译介鲁迅作品并撰写评论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英文报刊上。

南通大学学报窑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3期双月刊2018年5月出版收稿日期:2017-12-19作者简介:黄芳(1977-),女,江西樟树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TQ042)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英文报刊中的鲁迅传播黄芳(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要:在鲁迅文学作品及思想向外传播的过程中,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出版的现代英文报刊发挥了重要媒介作用。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2001-2019年简答论述题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2001-2019年简答论述题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2001-2019年简答论述题名词解释:1.CBS: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1927年创建至今,兼营广播电视、唱片和出版业务,素以高收视率的新闻节目和出色的节目主持人称誉美国电视界。

P308 2018.10 2017.10 2015.42.法国《费家罗报》:法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日报。

1854年创刊。

1866年由周报改为日报。

以上层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政治态度保守,内容着重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等,图文并茂,广告收入丰饶。

P135 2018.10 2015.103.默多克集团:战后英国报坛出现的新兴报团。

业主鲁伯特﹒默多克曾在牛津大学求学,后回澳大利亚办报。

1969年进入英国后,先后买下《世界新闻》、《太阳报》和《泰晤士报》。

默多克政治上支持保守党的见外政策,在劳资纠纷中态度强硬。

1985年加入美国国籍。

P102 2018.10 2014.104.《北极星报》:1837年由菲格斯﹒奥康瑞尔创办。

该报广泛宣传宪章派左翼的政治主张,及时报道英国各地区宪章派活动,有力地指导了工人阶级的斗争。

同时,该报还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感情。

它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政治报纸的卓越代表。

P35 2018.10 2014.10 2007.1 2005.1 2003.105.大众化报纸:工业革命后期,各国先后出现了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报刊,因售价较低,通常称为廉价报纸,又因读者均为平民大众,也称为“大众化报纸”。

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P20 2018.4 2015.46.英国《卫报》:原名《曼彻斯特卫报》,1821年创办时为周报,后改为日报。

斯科特主编该报58年,作风严谨,重视言论,认为社论“是报纸存在的基本理由”。

该报在伦敦和曼彻斯特同时出版,继承了重视言论的传统,也相当重视国际新闻。

读者主要是政界、知识界和中产阶级。

小小说 大容量 新征程——记《百花园》创刊70周年

小小说 大容量 新征程——记《百花园》创刊70周年

343期刊文献与期刊史研究略高度,在坚守本业做好纸质刊的同时,整合自身人才资源、学术资源和品牌资源,构建以中英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多媒体矩阵平台,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改善信息反馈效率,优化编者、作者、读者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刊物质量和社会影响,探索“网”“刊”互促、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最终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事业以及期刊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60年的筚路蓝缕,60年的上下求索,60年的学术担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兴旺,生气勃勃,1950年11月,郑州市文联召开首次“文代会”,同时《百花园》的前身《郑州文艺》创刊,1952年停办,1958年以《百花园》为刊名创刊。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可以称之为《百花园》的前史,其间30年,刊物三易其名,且办了停,停了又办。

《百花园》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它的峰回路转同共和国前行的曲折息息相关。

1958年第5期“编者的话”中说:“这一期,小说散文增多,特别是小小说,比以往任何一期都增加了”“小小说增多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我们希望广大读者、作者继续和我们合作,多写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小小说和散文、特写”。

因此,《百花园》成为中国最早提倡小小说的文艺报刊之一。

从1958年到1960年的三个年头,是《百花园》的第一个兴旺期,它团结造就了一大批作家和诗人,尤其是培养出一批年轻作者,在短时间内就拥有较高的发行量,形成全国性影响。

1960年10月因自然灾害而停刊,“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未得恢复。

1978年1月,刊物以《郑州文艺》为名复刊,特请文学大师茅盾先生题写刊名。

1980年由河南省内发行改为全国发行。

短短三年,《郑州文艺》迅速汇入全国文艺界思想解放、拨乱反正,文学焕发生机、创作空前活跃的文化复兴热潮之中。

刊物虽三易其名,但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它还是形成了若干特质:总是敏捷地反映现实生活;总是让刊物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致力于办成青年文学刊物;注重“小小说”的文体价值。

新闻传播学书籍100本

新闻传播学书籍100本

【第一部分:传播学早期的人物与著作】1.《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H.米德2.《公众舆论》李普曼3.《李普曼传》斯蒂尔4.《政治学》哈罗德·拉斯韦尔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拉斯韦尔6.《权力与社会:一项政治研究的框架》哈罗德·拉斯韦尔7.《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8.《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罗伯特·K·默顿9.《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施拉姆10.《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11.《传播学概论》施拉姆【第二部分:新闻史、传播史】12.《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埃里克·麦格雷13.《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戴维·克劳利14.《传播学简史》阿芒·马特拉,米歇尔1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新闻写法》罗杰斯16.《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埃默里17.《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迈克尔·舒德森18.《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19.《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马特拉【第三部分:法兰克福学派】20.《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21.《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霍克海默22.《给本雅明的一封信》(英文版)阿多诺23.《文化工业》(英文版)阿多诺24.《霍克海默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英文版)John Abromeit25.《包容他者》(英文版)哈贝马斯26.《注意失去了什么:后世俗时代中的信仰与理性》(英文版)哈贝马斯27.《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哈贝马斯28.《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哈贝马斯2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30.《交往转向再思考:阿多诺、哈贝马斯与交往自由》(英文版)Martin Morris31.《批判理论观念: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英文版)Raymond Geuss32.《理性的消逝》(英文版)霍克海默33.《技术、战争和法西斯主义》(英文版)马尔库塞【第四部分:文化研究学派】34.《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斯图亚特·霍尔35.《文化研究:两种范式》斯图亚特·霍尔36.《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戴维·莫利【第五部分:媒介环境学派】37.《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林文刚38. 《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39.《传播的偏向》英尼斯40. 《麦克卢汉精粹》埃里克·麦克卢汉41.《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42.《机器新娘》麦克卢汉43.《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44.《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波兹曼45.《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波兹曼46.《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保罗·莱文森47.《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48.《作为文化的传播》詹姆斯·凯瑞【第六部分:基础与经典理论】49.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50.《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51.《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E·罗洛夫52.《组织传播》凯瑟琳米勒53.《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约翰·菲斯克54.《权力的媒介》阿特休尔55.《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马克斯韦尔56.《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57.《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58.《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3版)洛厄里,德弗勒59.《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斯坦利·巴伦60.《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61.《大众媒介与社会》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吉尔维奇6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佛林63.《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英)史蒂文森64.《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65.《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66.《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卡茨等人67.《媒体与民主》约翰·基恩68.《生活中的传播》(第四版)朱莉娅·伍德69.《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70.《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索尼娅·利文斯通7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72.《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胡泳73.《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凯斯·桑斯坦74.《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菲利普·帕特森75.《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特伦斯·霍克斯【第七部分:广告与其他】76.《蔚蓝诡计》乔治·路易斯77.《当代广告学》上(第8版)阿伦斯78.《当代广告学》下(第8版)阿伦斯79.《定位》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80.《全球整合营销传播》唐·舒尔茨81.《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米歇尔·福柯82.《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83.《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84.《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凯斯·桑斯坦85.《第三次浪潮》阿尔温·托夫勒86.《必然》凯文·凯利87.《未来是湿的》克莱·舍基88.《认知盈余》克莱·舍基89.《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安东尼·吉登斯9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安东尼·吉登斯92.《非理性繁荣》罗伯特·希勒93.《消费社会》波德里亚94.《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卡茨95.《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利昂·纳尔逊·弗林特96.《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申荷永97.《新闻:政治的幻象》兰斯·班尼特98.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99. 《作为话语的新闻》迪克100. 《什么在决定新闻》赫伯特·甘斯。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评饶芃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评饶芃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评饶芃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黎楠【摘要】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如何传播,这些东南亚国家选择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

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新马和菲律宾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译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还通过华校、报刊、社团等渠道传播中国旧文学,通过华侨社会、报刊、南渡文人三种途径传播五四新文学。

从传播方向来看,除了从中国到东南亚这个方向传播中国文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还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学,并用中国文学形式进行文学创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5-7,24)【关键词】饶芃子;《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途径;传播内容【作者】黎楠【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饶芃子主编的《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一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在后记中饶芃子写出主编该书的原因:北京大学的乐黛云教授向她提出《中国文学在东南亚》这个课题,缘由是饶芃子工作单位暨南大学是一所华侨大学,设有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可以提供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料,暨南大学向来重视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接触到不少东南亚华文文坛上的朋友,这些背景有利于此课题的拓展。

于是,饶芃子在1990年代初开始组建课题组,收集相关资料,并于1997年底定稿。

饶芃子负责全书的整体构思和大纲,然后统稿、定稿。

“探索东南亚诸国在对中国文学的选择、接纳及其‘内化’的现象,是一个有世界意义、有魅力的课题。

”那么,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又选择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一书中指出了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接受中国文学的途径,具体如下。

论作为传播媒介的20世纪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

论作为传播媒介的20世纪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
现代 意义 的文 学社 团和文 学 流派 . 随着 期 刊性质 的
物 担 负 着 提 出重 要 问题 、 握 方 向性 原 则 、 把 形成 结
论 的 重 任 , 时 任 《 艺 报 》 辑 的敏 泽所 言 , 国 如 文 编 全
性 刊 物 “ 仅 应 该 经 常选 载 一 些 较 好 的 、 范 性 的 不 示 作品”“ . 还应 该 经 常 刊 载一 些 指 导 整 个 文 艺 工作 、
登 载 文艺 创作 与 理论 为 主要 内容 的刊 物 . 国性 的 全
共 6 . 余6 余 种都 是地方 性 的 2 种 其 0 _ ]
全 国性 的 、 中央级 的 文学 期 刊 和地 方文 学期 刊 必 定形 成一 种 等级 关 系 。 一般 而 言 , 国文联 、 国 全 全 作 协 的刊 物具 有权 威性 。 接下 来 大行 政 区级 、 级 、 省
 ̄2 世纪4 年代末 . ] i0 0 在新 旧政权 更替 的紧张 时刻 , 当 时活跃 的文 学期 刊受到政 治与军 事斗争 前所 未有 的 冲击 . 没有 一家保存 下来 。 当新生 的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 成立 时 , 文学期 刊来 了一个 重新换 血 、 重新 创 办的大
刊, 如各 大行政 区的《 东北 文艺》 《 、 华南 文艺》 各省 、 , 市的 《 北文 艺》 《 海文学 》 。 河 、上 等 据统 计 ,9 1 , 15 年 以
第9 第 8 卷 期 2 1年 8 00 月
南 阳 师 范学 院学 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J un l f a y n om nv r t(o il ce c s o r a o n a g r a U i s y S c in e ) N N l ei aS

施拉姆所有著作书目

施拉姆所有著作书目

40年代l·《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文集》,1949年初版)2·《Mass Media in Modern Society》(《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媒介》,1949年版)50年代1.《Proe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1954年初版)2.《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版)3.《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的责任》,1957年)4.《one Day in the Worlds Press》(《世界报刊一日》,1957年初版)60年代1.《Mass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文集》,1960年再版)2.《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 》(论大众传播的责任》,1969年修订版)3.《The People Look at Educational Television》(《人民怎样看待电视》,1963年版)4.《Television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电视对儿童生活的影响》,1961年版)5.《Four Theories of t he Press》(《报刊的四种理论》,1963年版)6.《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年版)7.《The New Media :Memo to Education》(《新媒介:教育计划备忘录》,1967年版)8.《Communication and Change》(《大众传播与变化》,1967年版)9.《Learning from Television》(《从电视中学习》,1968年版)10.《The 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人类传播的科学》,1963年版)11.《The Context of Instruction: Summary Report of Research Finding》(《教育电视的内容:研究结果总结报告》,1960年版)70年代1.《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传播学手册》,1973年版)2.《Men,Message and Media》《传播学概论—人、信息、媒介》,1973年版)3.《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1973年修订版)4.《Quality on Educational Television》(《论教育电视的质量》,1973年版)5.《Communication and Change: The Last Ten Years and the Next》(《大众传播与变化.过去的十年与未来的十年》,1976年版)6.《Big Media,Little Media》(《大媒介,小媒介》,1973年版,1977年版)80年代1.《Men,Women,Message,and Media—[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传播学概论》,1982年修订版)2.《Circulation of news in the Third World》(《第三世界的新闻流通》,1981年版)3.《Hi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人类传播史》,1981年版)。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及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

代表作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及《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提出5W 模式。

2、卢因传播学研究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代表作有《群体生活的渠道》。

3、霍夫兰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实验》。

他的贡献在于: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4、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有《人民的选择》。

他提出“两级传播”的观点、肯定“意见领袖”的作用,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改进了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法。

符号(名):日本学者永川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者表述关系,“X能够代表或者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

拉斯韦尔模式(简/名):①1948年拉斯韦尔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他们排列,形成“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②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

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

但它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

集合行为:(名)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真实性问题形象思维问题论争与苏俄文学传播中的《文艺报》(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真实性问题形象思维问题论争与苏俄文学传播中的《文艺报》(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真实性问题形象思维问题论争与苏俄文学传播中的《文艺报》(一)〔摘要〕20世纪50年代国内就真实性问题和形象思维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文艺报》积极介入论争。

在真实性问题的论争中,《文艺报》通过译介苏俄文章为国内论争找到关于真实性理论的合法权威根据,进一步使国内认可真实性问题。

在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中,《文艺报》通过构筑知识背景,引导国内的论争朝着五十年代文学规范的路子上发展。

20世纪50年代《文艺报》通过传播苏俄文学、文论对真实性问题和形象思维问题论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艺论争;《文艺报》;真实性;形象思维;影响苏俄文学和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规范有着重要的影响,传播苏俄文学和文论的期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文艺报》是传播苏俄文学文论的重要桥梁,对中国此期文学的发展与规范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播苏俄文学文论对国内文艺论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文学真实性和形象思维两个文艺理论问题的论争为切入点,对《文艺报》译介苏俄文学和文论的情况做了一番梳理考察,以探讨五十年代《文艺报》如何通过传播苏俄文学与文论而对国内建立一体化文学规范起到影响和作用的。

一、真实性问题的论争真实性问题是五十年代重要的理论问题。

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秦兆阳、胡风、陈涌、于晴、蔡田、唐挚、冯雪峰等对建国以来文坛充斥平庸的、灰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不满,他们质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存在的根据,主张以“真实性”来作为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标准。

为此,他们提出了“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创作口号,提出大胆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真实性的论争由此开始。

《文艺报》对这一问题的论争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时《文艺报》上发表的关于真实性问题论争影响比较大的文章有:1956年第23期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1957年第4期于晴的《文艺批评的路》、1957年第8、9期蔡田的《现实主义,还是公式主义?》、1957年第10期唐挚的《繁琐公式可以指导创作吗?——与周扬同志商榷几个关于创造英雄人物的论点》。

英国新闻传播史

英国新闻传播史

英国新闻传播史一、英国报刊的发展1.早期报纸萌芽中世纪开始有手抄新闻出现,并出现本册式的新闻书,是雏形现代新闻媒介,从荷兰传入。

1476年英国出现印刷机,1528年起历任国王实行出版管制,包括:皇家特许制;皇家出版法庭。

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报刊:出版商伯特,作为特许的皇家出版公司成员,出版英最早印刷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荷兰新闻书的贩卖人。

《每周新闻》:1621年创于伦敦,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出版商鲍尔尼与阿切尔经由国王特许出版,全称为《来自意大利、德国、匈牙利的每周新闻》,“NEWS”作为新闻第一次被用于刊名,每期二十页,外观似荷兰新闻书,内容按政府规定,只报导国外新闻,无国内政治新闻。

2.英国大革命——光荣革命时期政治动荡,新闻政策变化快,皇家特许制和星法院被取消,出版得到自由,出现专门报导国会消息的刊物,出现较多报刊。

但由于革命反复,新闻传播业也受到影响,出版自由理论无法得到彻底执行;党报时期体现不明显。

《国会活动纪要》:1641年托马斯创,首家报导国内政治新闻的报刊;《国会辩论每日纪要》,记载每日国会主要辩论事项的周或旬刊,1642至1655年持续出版。

《牛津公报》:创办于1665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是在“特许制法令”下出版的官报,也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

单页两面印刷,全是新闻,没有评论,主要内容是官方发布的信息,出至24期时迁回伦敦,易名为《伦敦公报》,至今出版,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公共广告者》:奈德海姆创,支持克伦威尔的报人,1657年办《公共广告者》,英第一家全广告报刊,广告报的始祖。

政党报刊:国会派——《英国信使》:保皇派——《宫廷信使》《公民信使》克伦威尔——《政治信使报》《公众情报者》,奈德海姆主编。

3.资产阶级革命后至20世纪初的报业发展新闻政策,知识税的建立与废除;废除禁止报导评论政治新闻;使用煽动与诽谤罪压制新闻媒介的传统被削弱。

工业革命推动报业产业化,传播业“稳步、全面发展”。

论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1990年代文学期刊

论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1990年代文学期刊
文学 和文化 方面 的意义 ” 。当时 间推进 到 19 90年 代 , 情 刊维持之艰难 可想而知。
形却发生 了变化 。
其次 ,0年代集结在文学期 刊周围 的广 大读者 大幅度 8
地分化 。电子媒介 对文学 构成 了一重压 力。开始 是 电视 , 电视在 9 0年代进 人老百姓的 1常生活 , 为广大 民众不 可 3 成
作为传播 文学信息 的媒介 , 和报 纸 、 图书 、 播 、 广 电视 、 则 由期 刊 自己解决 , 办刊物 的钱 、 工作人 员 的工资 、 医疗 甚 电影 、 网络等相 比 , 文学期 刊长期 以来扮 演着重要 的角 色。 至离退 休人员的一 切 费用均 由杂志 社承 担 ” 四。政 府资 助
主要从 事现 当代文 学与传媒研 究。
7 0
重庆 交通 大 学学报 ( 科版 ) 社
第 9卷 第 3期 重庆 交通 大 学学报 ( 科版 ) 社 20 0 9年 6月 V 1 N . J U N L O HO G I G JA T N N V R IY( oil cec s dt n Jn 2 0 o. 9 o 3 O R A F C N Q N I O O G U I E ST S c i e io ) u . 0 9 aS n E i
首先 ,O年代的文学期 刊多是 国家经 费支撑 , 8 8 到 0年 代 中后期 , 种支撑 已在 逐渐 减 弱 , 学期 刊被 要求 自负 这 文 盈亏 。18 9 4年 , 国务 院 发布 < 国务 院关 于对 期刊 出版 实行
的 , 志 着 电子 媒 介对 包 括 文 学 期 刊 在 内 的 纸 质 传 媒 的 一 标
他们 投身于互联 网, 仿佛 鱼钻 入水 中 , 多人夜 以继 日 许 神具有指导意义 。9 0年代 , 文学期 刊作 为经济实体推 向市 虫 ,

《延河》从特定时期迎合政治到倡导真实(1977—1981年)

《延河》从特定时期迎合政治到倡导真实(1977—1981年)

丨文史纵横《延河》:从特定时期迎合政治到倡导真实(1977—1981年)刘践凡 (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16)【摘 要】 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的《延河》,是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

纵观1977年-1981年的《延河》,她从复苏伊始时特殊的历史时期迎合时代政治,揭批 “四人帮”极左文艺路线及对文化人士的迫害;八十年代逐步冲破题材与形式的藩篱彰显真实。

她滋养了陕西文学,岁月洪流奔涌,延河之水长流。

【关键词】 《延河》;迎合政治;倡导真实;陕西文学《延河》是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期刊,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省级文学期刊之一,有“小《人民日报》”之美誉。

受“文革”影响曾一度停刊,后改名《陕西文艺》,于1977年7月恢复《延河》本名。

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是作家将形之于手的作品转化为文学产品的“栖居之所”。

固然,文学期刊往往携带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她是无法逃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的,仿佛时代的风向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地描绘出文学发展的轨迹。

从1977年-1981年的《延河》可以看出,在这段波澜起伏的岁月长河中,《延河》从复苏伊始的迎合时代政治到80年代逐步冲破题材与形式的藩篱彰显文学的真实,她的悄然转变,显露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陕西文学发展的新气象。

一、追随:紧跟时代政治《延河》在复苏伊始时期紧跟时代政治。

随着 “文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结束,大批被迫停刊的文学期刊陆续复刊。

1977年7月《延河》恢复了本名,从“文革”浩劫中重生的《延河》与政治紧密联系,从革命圣地延安而来的《延河》肩负着其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文艺指示,继承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时刻与政治同步,为政治发声。

纵观1977年从七月起恢复原名的《延河》出刊6期期刊,无不传达出政治走向。

首先,设置了系列专题。

1977年,开辟了“怀念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以散文、诗歌等形式表达了对朱德元帅的缅怀。

罕见的日语促音的罗马字标音

罕见的日语促音的罗马字标音
促音的罗马字标音是将促音后面的子音(辅音)重写一个表示。例如:『雄菇J(苔一)L) 的罗马字标音是zassi,但是,r,)岛』用tchi或tch标音,例如:r7·y手.](match)。
那么,f宫本光泶J(A专毫)艺办,)之)中的促音应该怎样标音呢? r舀-V毛)匕办一)之J的罗马字标音是MIYAMOTO MIYYE。因为『7,行J中的『之』,只有 元音,而无辅音。所以把『之』看做是rt行』的r之J,其标音是YE。因此,『办一)乏』的罗马字 标音是MIYYE.但不是MIWWE。
2009年第8期
陈祖君:论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文学期刊
·85·
刊。据统计,1921年到1923年,全国有大小文学社团 40来个,创办文艺刊物50多种。而到1925年,文学社 团和相应刊物激增到100多个。这样多的文学期刊对 于五四新文学的作用当然不可小觑。它们是文学作 品的载体,提供作品得以公之于众的转化场;它们是 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场域,围绕着文学期 刊,会形成特定的氛围和气候,造成可以叫做文坛或 文学界的公共空间;它们是作家活动的园地和成长 的摇篮,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 若、茅盾、郁达夫、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无不 和文学期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批批志同道合的 文学爱好者,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年,也从文学期刊涌 现出来。由此开始他们的文学旅程;它们是作家和读 者之间的联络站。作家和读者通过文学期刊得到交 流沟通。它们使文学得以显现,同时也以自己的个性 影响文学。它们在极大程度上孕育了五四以来的新 文学。
On Literary Journals as a Medium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CHEN Zu-jun
(School ofCultural Transmission,Guizhou University of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Guizhou 550004,China) Abstract:As a medium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literary journals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9卷第8期2010年8月Vol.9No.8Aug.2010摘要:20世纪50到60年代的文学期刊被纳入国家集中、统一、有序、规范的管理格局中,形成从全国到地方的等级关系。

文学期刊曾采取变革措施,追寻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成绩。

应客观、整体、辩证地看待此期间文学期刊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对文学有主体性建构作用,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认同,因片面地发挥政治功用而走向衰竭,在同一和规范中也隐含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文学期刊;传播媒介;20世纪50到60年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0)08-0062-04收稿日期:2010-04-15作者简介:陈祖君(1972—),男,贵州遵义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贵州财经学院教授。

论作为传播媒介的20世纪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陈祖君(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4)近年来人们研究20世纪50到60年代的文学创作,涌现出不少成果。

对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学期刊,却似乎关注不够。

那么,此期间的文学期刊呈现出怎样的状况?又是如何发展的?对此期间的文学和文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这些问题是异常重要的,本文尝试加以回答。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期刊作为传播媒介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传递文学信息,还发挥主体性建构作用,一定意义上甚至孕育、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期刊的这种作用在当代也不例外。

不过,到20世纪40年代末,在新旧政权更替的紧张时刻,当时活跃的文学期刊受到政治与军事斗争前所未有的冲击,没有一家保存下来。

当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文学期刊来了一个重新换血、重新创办的大转变。

著名的当代文学研究者,北大教授洪子诚先生发现:“1949年之后自然新创办了许多刊物,但是刊物的性质有了很大变化。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现象。

说它重要,是基本上结束了晚清以来以杂志和报纸副刊为中心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的组织方式。

现代意义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随着期刊性质的改变,基本上结束了。

”[1](页206)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期刊被纳入到国家的集中、统一、有序、规范的管理格局中。

这是文学期刊在50年代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许也是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主要的特征。

1949年7月2日到19日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确立文学新方向之后,紧接着成立领导、管理文化艺术部门的组织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文协,1953年改称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作协)。

文联和文协很快创办了全国性的对文学艺术界进行思想领导的刊物《文艺报》和《人民文学》,前者以刊载理论批评为主,后者以发表创作为主。

另外,中国作协还陆续创办《译文》、《诗刊》等杂志。

其他由文联所属协会和出版社办的全国性文学期刊还有《民间文学》、《少年文艺》等。

在一种由国家规定的管理体制下,有中央就会有地方。

有全国性的文学期刊,就有地方性的文学期刊,如各大行政区的《东北文艺》、《华南文艺》,各省、市的《河北文艺》、《上海文学》等。

据统计,1951年,以登载文艺创作与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全国性的共6种,其余60余种都是地方性的。

[2]全国性的、中央级的文学期刊和地方文学期刊必定形成一种等级关系。

一般而言,全国文联、全国作协的刊物具有权威性,接下来大行政区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等地方刊物层层递推。

中央级文学刊物担负着提出重要问题、把握方向性原则、形成结论的重任,如时任《文艺报》编辑的敏泽所言,全国性刊物“不仅应该经常选载一些较好的、示范性的作品”,“还应该经常刊载一些指导整个文艺工作、文艺运动、文艺思想的文章”[3]。

地方刊物则做出拥护性的回应,同时高度重视刊物的群众性、地方性和通俗性。

本时期文学期刊的增长是很快的。

据邵荃麟在一份著名报告中所引中国作家协会资料室的统计,1949年,全国有文学刊物18种,到1959年,全国省市以上的文学期刊有86种。

[4]十年之中,增加了近70种,增长率是非常大的。

这些文学期刊都宣称要建设新的人民的文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同时也强调刊物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强调联系群众、团结作家等。

1951年,时任《文艺报》主编的丁玲宣布,过去所谓同人刊物的办刊方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已经处于另外一个崭新的时代了。

我们已经是主人,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刊物能担当思想领导的任务,能带领群众参加一切生活中的思想斗争,并且能引导和组织作家们一同完成这个任务”[5]。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刊物;新时代赋予刊物的任务是担当思想领导,参加思想斗争,增强政治性,从而建设国家和人民都需要的文艺。

这是丁玲的话里透露出来的意思,也是新的时代对于刊物的重新定位。

这种定位,也即这种对于刊物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强调,基本上贯穿着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的始终。

二从1956年到1957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很快成为党解决思想和学术问题的方针。

在这一方针鼓励下,在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批胡风运动以及其他一些思想整肃的运动中已变得过于小心的文艺界开始放开手脚,自由地、大胆地鸣放。

这两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得最好的时期之一,作为一个时代———百花时代铭刻进人们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记忆。

这里面自然有文学期刊的作用。

在那两年,中国作家协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多次召开有关文学期刊的会议。

这些会议集中讨论文学期刊如何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发展和繁荣文学事业。

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大胆放手地实行这一方针,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文章,敢于发表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作品”;“尖锐地批评生活中的缺点的文章和作品,只要不是恶意的诽谤,就应该发表”[6]。

这些会议形成的共识付之于行动,必然带来文学期刊面貌的重要变化。

首先是一批文学期刊应运而生,更多的文学期刊更换刊名。

前已提到的《诗刊》,以及《收获》、《星星》、《新港》等刊物创办起来。

这样,文学期刊的队伍壮大了,据1957年第7期的《文艺报》统计,全国已有文学艺术刊物83种。

文学期刊更换刊名是百花时代里更为动人的景观。

如《山西文艺》更名为《火花》,《江苏文艺》更名为《雨花》,《贵州文艺》更名为《山花》,等等。

资料表明,全国大多数省级文艺刊物都更换了刊名。

这种现象是耐人寻味的,或可视为摆脱单一的等级体制,创办具有个性色彩的刊物的一种努力,也可视为创办更具有文学本位的文学期刊的一种探索。

更引人注目的是文学期刊的种种变革措施。

大多数文学期刊都变革文学观念,锐意揭露文学现状中存在的弊端,探讨阻碍文学发展的症结,同时注意到题材、主题、艺术方法和风格的多样化,注意扩大作者队伍,吸引各方面的作家,等等,这些措施使走向僵化的当代文学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方面,《人民文学》和《文艺报》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人民文学》此期间实际主持工作的是秦兆阳,他对《人民文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包括刊登引起争议的文章如《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何直,即秦兆阳本人),发表显示多样化追求的作品如《在悬崖上》(邓友梅)、《红豆》(宗璞)等。

《人民文学》更大的功绩在于刊发一系列“干预生活”、暴露阴暗面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以及李国文的《改选》等,从而在文坛上掀起一股干预生活的创作潮流,使一种勇于介入现实的创作精神流贯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艺报》在文学界的地位不亚于《人民文学》,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文联的机关刊物,后来又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作协党组双重领导,比作为作协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似乎高一个层级。

这也使它多了一些风雨,其编委会一直频繁地更迭。

在百花时代的两年,一批得力的编辑人员如陈笑雨、钟惦棐、萧乾等调进《文艺报》。

经过一系列改版措施,《文艺报》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

这里有对全国文艺动态更广泛、及时的报道和评述,包括对各地区各部门矛盾和问题的揭露和批评,也有对重要文学问题和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探讨,既有短小的政论、杂文、随笔之类,也有显露锋芒的长篇理论文章,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风貌。

“双百”方针促成文学园地一派繁荣,但因反右斗争扩大化,一批有才华的作家被错划为“右派”,不少具有美学价值的作品被错定为“毒草”。

以《人民文学》和《文艺报》为首的文学期刊的改革遭受挫折。

不过,现在看来,它们的改革已为中国当代文学保留下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左倾错误却在经济领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陈祖君:论作为传播媒介的20世纪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2010年第8期·63·有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7](页807)。

文学期刊在此背景下不免受到冲击,直至“文革”爆发后全部停刊,从文化领域消失。

然而,尽管面临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学期刊仍贡献给广大读者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人民文学》为例,就有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

毛泽东的《词六首》也发表在上面,这是他建国以来首次在《人民文学》发表旧作。

三我们看到,20世纪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在大换血、大洗牌之后以新的面貌出现,经过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被纳入集中、规范的轨道中运行,并构成一定的等级格局。

它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遭受挫折,最后陷入从文化环境中消失的困局。

但不管怎样,它仍是那个年代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是不容忽视的的文化存在物,仍对那个年代的文学乃至文化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

那么,50到60年代文学期刊对文学和文化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认识其作用呢?我认为,今天回顾那个年代的文学期刊,用客观的、整体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其作用是有必要的。

果如此,就极有可能看到:第一,文学期刊仍不仅是传输文学信息的重要媒介,而且还对文学发挥能动的主体性作用。

它把社会主义文学的话语带进人们的视野,并构造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知识谱系。

这是一个庞大的知识谱系,至今仍在产生重要影响。

它引领着文学思潮的发展方向,50到60年代的文学,无论对《武训传》、对《红楼梦》研究、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无论文艺界的整风学习、反右扩大化、反修防修,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提出和讨论,都是以文学期刊为载体,在其上具体展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