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讨论围绕这三大问题
自然
社会

诸子百家思想
儒墨道法
二、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
• • • •
孔子(前551——前479年)
春秋时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 幼年丧父,十有五而志于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 三十而立, 的 三十而立,开始招收门徒 四十而不惑, 人 曾仕于鲁,然不得志 五十而知天命, 生 周游列国十四年,若丧 六十而顺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 轨 家之狗 迹 晚年重归于鲁,整理典籍 不逾矩。
之”。——《论语·为政》
III.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 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体现儒家思想的特点——人间性
IV.教育思想和贡献: • 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 教学内容:六经、 “六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教学目标:学而优则仕 • 整理“六经” 孔 子 讲 学 图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
诸子的兴起,具有鲜明的文化目的性, 这就是“救时之弊”(救世)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此务为治者也” (《史记·太史 公自序》) 胡适“吾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 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 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李泽厚在《中国思想史论》中谈到“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 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 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走向沉入厌弃人 世的追求解脱之徒(如印度),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 元 知 识 结 构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百家争鸣
它怎样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汉代儒学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 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 思想活跃局面
作业:三次机会 笔记:强烈建议单独用笔记本书写 高二:拉开距离的一年、凸显历史思 维的一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套的行为规范。 “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的精神,一是“亲亲”(维护亲疏远近的亲缘等 简单来说,周礼就是维护贵族等级尊卑亲疏贵贱的一整 级)二是“尊尊”(维护尊卑贵贱的政治等级) 。
2、主要思想
I.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⑴含义:孔子追求的“礼”,即周礼,是 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⑵如何恢复礼?
轴心时代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 源与目标》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 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印 度和西方都进入了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
【雅斯贝尔斯】这一时期,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印度 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 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 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 端。
I.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⑴基本含义:“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⑵如何做到“仁”? 方法: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 ⑶评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
2、主要思想

I.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如祭祀仪式)
周公“制礼作乐” 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 意味深长地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 哉!吾从周。”(《论语• 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 八佾》) 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 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周公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 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平王东迁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 (前770——前221年) 的时代特征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 (前770——前221年) 的时代特征
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 前221年)总体特征 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⑴含义:孔子追求的“礼”,即周礼,是 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礼的范围极为丰富,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矫 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囊括在内,其形式为 正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秩序 “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周制规定,各级贵 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严格的合 乎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子、兄 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
4、“士”阶层的活跃
“士”的变化:“士”原是贵族的 最低等级,春秋战国的“士”是指 掌握知识和技艺、流动的社会阶层, 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 “士”的来源:文化贵族之没落者; 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者 “士”的活跃:私人聚徒讲学和著书 立说之风、布衣卿相之局和“礼贤下 士”之风、游说和养士之风盛行 “一个很平凡的士,通 过游说,一经国君赏识, 便可被提拔为执政的大 臣。例如卫鞅本是魏相 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 后说动了秦孝公,做到 了秦的最高官职大良造; 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 也做到了秦惠王的相” (杨宽《战国史》)
诸 子 百 家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 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思考问题: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产生一场影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响中国文化走向的百家争鸣或者换句话说春秋战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主要思想
I.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⑴基本含义:“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⑵如何做到“仁”? 方法: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 (《论语·颜渊》)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2、主要思想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个文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 恶趋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人类意识”首次觉醒,进 入理性思维,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了其后诸民 族的文化走向。 “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 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 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 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 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 的事情。”(雅斯贝尔斯)
(二)孟子
1、战国时期,邹国人“亚 圣”、“孔孟”。
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 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 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 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 “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 逐渐上升。
孟子(约前372—前289 )
(二)孟子
主要思想: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 chù tì)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 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汉平帝谥孔子“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 元成宗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 尊为“至圣先师” 清顺治尊“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大成”,集大成之意 “至圣”,最高的圣人
康熙题:万世师表 光绪题:斯文在兹
曲阜孔庙大成殿
2、主要思想
I.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⑴基本含义:“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有时候“仁”也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 语·颜渊》)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 语·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II.政治思想:“德治”(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命以 时。”(《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2、主要思想
I.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⑴含义:孔子追求的“礼”,即周礼,是 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⑵如何恢复礼?
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公孙丑上》:“市,廛(chán)而不征, 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孟子的“仁政”方案:“制民恒产”、“勿 夺农时”、“轻税薄敛”、宽刑等
战 国 士 人 的 文 化 品 格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 能”《孟子·梁惠王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不可以 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 远)(《论语·泰伯》) “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 语.卫灵公》
这是一群什 么样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孟子·滕文公下》)
儒墨道法
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正如清华大学秦晖教授在《从诸子百家 到新文化运动》中说“实际上观念的转 变,它不光是一个学术师承的问题,其 实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的……我们曾经给中国观念的演变和社 会的演变曾经起过一个名称叫做’世道 与心路’,世道的变化实际上就是社会 的变化,心路的变化也就是观念的变化, 这两者是紧密相扣的。”
⑶评价:有利于规范做人礼节、维护社会 秩序;维护西周等级制度,具有保守性。
思考:“仁” 和“礼”之间是一种怎样 的关系?


“仁者爱人” “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
“克己复礼”
“礼”是外在的规范约束
“仁与礼的关系:相辅相成” 礼 √ 仁 Χ ——————激化矛盾 仁 √ 礼 Χ ——————模糊尊卑
孔子希望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既有 等级差别又有爱心温情的礼乐文明社会
(二)孟子
2、思想主张: ①性善论 ②“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
扩充到政治 “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仁政”
(二)孟子
2、思想主张: ①性善论 ②“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 ③“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思想的继承 和发展。孟子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就是“仁政”。
西 周 社 会
宗法制 礼乐制度 井田制
旧的社会制度在崩溃 崩 新的社会体制在建立

按照一些学者的看法,春秋战 国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渐解体, 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是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 期”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原因)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1、经济: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生产力)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 侯纷争,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 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 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论语·微子》曾描绘春秋 3、文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 末期王室乐队四散天下的图 景:“大师挚适齐。亚饭干 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 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 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 西周时期的学术教育:学在官 入于海。” 府,官师合一,只有贵族才能 接受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内 孔子“吾闻之:‘天子失 容是“六艺” (礼、乐、射、 官,学在四夷’” 御、书、数 )。 ( 《左传》昭公十七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