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doc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1 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501.2两方案粗算方案一:JD1:量得α=63°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35°设 Ls=80 R=300mAC=299.30m CD=625.25m DB=504.30m AB=1301.75m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04.24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14.32°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191.96m外距E=(R+p)secα/2-R=22.21m校核数D=2T-L=16.52m校核:Ls :Ly =1:1.2 满足。
2β。
﹤α满足。
计算的JD2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3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89m切线长T=(R+P)tanα/2+q =134.85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 =7.64°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263.25m外距E=(R+p)secα/2-R =15.49m校核数D=2T-L =6.45m校核:Ls :Ly =1:1.29 满足。
2β。
﹤α满足。
AC段直线长=299.3-104.24=195.06mCD段直线长=625.25-104.24-134.85=386.16mDB段直线长=504.3-134.85=369.45m路线总长=195.06+386.16+369.45+191.96+263.25=1405.88m延长系数=1405.88/1301.75=1.08转角平均度数=(63°+35°)/2=49°每公里平均转角数=2/1.41=1.42总转角数:2个圆曲线最小半径:120m方案二:JD1:量得α=72°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21°设 Ls=60 R=400mAC′=420.25m C′D′=604.75m D′B=479.70m AB=1301.75m 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18.03m缓和曲线角β。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系别:土木系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章总说明1.1设计概述1.课题名称:某山区一级公路路线设计。
2.设计要点:工程概况:设计公路为某一级公路,分车道行驶。
本路段为山区,多为高低起伏地貌。
地势较陡。
设计年限为20年,设计车速为80Km/h.地形图比例尺1:20003工程设计依据(一)交通组成建成初期交通组成如下:小客车:3000辆/日中型车:1700辆/日大型车:1400辆/日年交通量增长率6%(二)主要参考文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路基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二章平面线形设计2.1 说明道路选线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设计性强的一项工作。
它是由面到片,由片到线,由粗略到细致的过程,选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道路选线应根据道路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考虑路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远景规划。
2.深入调查当地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
3.力求路线短捷及保证行车安全。
4.选线要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行经济的结合原则。
5.充分利用地形,搞好平,纵,横三面结合。
6.道路设计要考虑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的原则,以取得最佳的用地与投资。
7.要考虑施工条件对定线的影响。
2.2路线平面设计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
2. 直线路段应根据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一般直线长度应控制在20v,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应不小于6v(以米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不小于2v (以米计)。
(v 是设计速度,以km/h 计)。
3. 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一级公路山丘地形一般最小半径400m 。
《路勘》计算说明书
a.坡线标高计算: 坡线标高=变坡点标高
b.竖曲线标高计算:设计标高=坡线标高
c.施工标高计算:施工标高=设计标高-地面标高
(2)纵断面图的绘制
纵断面采用直角坐标,以横坐标表示里程桩号,纵坐标表示高程。为了明显地反映沿着中线地面起伏形状,通常横坐标比例尺采用1:2000(城市道路采用1:500~1:1000),纵坐标采用1:200(城市道路为1:50~1:100)。纵断面图是由上下两部分内容组成:
(3)平曲线超高
设置超高的目的是为让汽车在曲线上行使时能够获得一个指向曲线内侧的横向分力,以克服离心力对行车的影响。
对于设计车速V=30Km/h的三级公路,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350米时,应在曲线上设超高。超高横坡度按计算行车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三级公路的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8%,当超高横坡度的计算值小于路拱时应设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计算说明书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平曲线设计
(1) 平曲线1计算
转角α=29°16′、R=150m、 =30m
曲线要素的计算:
主点桩号计算:
(计算无误)
(2) 平曲线2计算
转角α=40°03′、R=75m、 =30m
曲线要素的计算:
主点桩号计算:
(计算无误)
b.山区道路根据路基填挖平衡关系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称为“经济点”。
③ 试坡。在已标出“控制点”、“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本着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前后照顾,以点定线,反复比较,以线交点”。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目录一技术标准概述1.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3)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 (3)1.3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 (3)二平面设计2.1初选方案及方案粗算 (4)2.2路线方案比选 (6)2.3 选定方案的精算 (6)2.4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8)2.5逐桩坐标计算 (9)三纵断面设计3.1 中桩地面高程 (11)3.2 厘米格坐标纸点绘地面线 (12)3.3进行纵坡设计 (12)3.4竖曲线要素计算 (12)3.5 设计高程计算 (12)3.6 竖曲线计算表 (14)四横断面设计4.1技术指标 (16)4.2道路的组成及尺寸 (16)4.3加宽超高计算 ..................................................... .64.4视距验算 ......................................................... .184.5横断方向地面高程 (18)4.6路基设计表 (18)4.7 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 (18)五结束语.............................................................. 19.六参考文献. (20)七附表............................................................... -.21一、技术标准概述设计公路为三级道路,设计时速为40Km/h1.1平面设计技术指标(1)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100 m极限值60 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250 m最大半径10000 m(2)缓和曲线最小长度40 m —般值50 m(3)平曲线间插入直线长度同向平曲线长度宜大于6V(240 m)方向宜大于2V(80m)(4)平曲线最小长度70 m(5)直线段最长距离宜小于20V(800米)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1)最大纵坡度:7%最小纵坡:0.5% (2)最小坡长:120m(3)不同纵坡最大坡长(4)竖曲线半径:凸型竖曲线一般值700m极限值450m凹型竖曲线一般值700m极限值450m竖曲线长度一般值90m 极限值35m(5)平纵配合满足“平包竖”,或者错开距离不小于3s的行程(33.33m)1.3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1)宽度行车道宽度:2X 3.5m 土路肩宽度:2X 0.75m 路基总宽度:8.5⑵ 视距 ①停车视距:40m ②会车视距:80m ③超车视距:200m(3)路拱及土路肩横坡度:路拱横坡度取用 2% 土路肩横坡度取用3%二平面设计2.1初选方案及方案粗算 2.1.1方案A(1)粗略量取转角量取:-E =20° : F =30°① 假定交点F Ls=50 m由基本型曲线要素要求 Ls :Ly :Ls 在1: 1: 1与1: 2: 1之间假定Ly=70 m—R901 S则 L= Ly +2Ls=170 m 又 L =(: -2 :0)- 2L S : =30° :0 :180兀 R得 R=229.18 m 取 R=230 maT =(R p )tanq =86.75 m2住。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计算书1:概述1.1 地形情况概述本段落为平原微丘区二级新建公路。
设计车速601.2 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 杨少伟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2:路线设计2.1道路等级本道路为新建三级道路设计车速60km/h 2.2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2.2.1 选线原则1)2)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2.22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制在宜。
学号:11207234班级:1109053郑航土建学院2)圆曲线①圆曲线最小半径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2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③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④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宜在:1:1:1 到1:2:1之间。
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①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大②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③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④符合视觉要求;因此,《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二级公路(6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50m.。
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4)行车视距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1道路纵断面设计1.1最大纵坡:三级公路7%~8%1.2最小纵坡:三级公路不小于3%1.3平均纵坡: (其中 为平均纵坡,l 为路线长度、单位为米,H 为路线长度l 两端的高差、单位为米)1.4最大坡长限制:三级公路为300m~500m1.5最小坡长限制:三级公路为100m~120m1.6合成坡度:三级公路为10.0%2曲线设计2.1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5m~35m2.2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曲线半径为3000m 、凹形曲线半径为2000m2.3圆曲线半径:μ=G Y =h i gR v ±2=h i R V ±1272可得平曲线半径计算公式为:R =)(1272h i V ±μ 2.4圆曲线计算公式单圆曲线几何要素:式中T 为切线长(m )、L 为曲线长(m )、E 为外距(m )、J 为校正值(m )、R 曲线半径(m )、α为转角(°)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如下:ZY (桩号)=JD (桩号)-TYZ (桩号)=ZH (桩号)+LQZ (桩号)=YZ (桩号)-L/2JD (桩号)=QZ (桩号)+J/23横断面设计3.1行车道宽度:三级公路为3.25m~3.50m (设计采用3.50m )3.2路肩宽度:三级公路为0.50m~0.75m (设计采用0.75m )3.3路基宽度:三级公路为7.50m~8.50m (设计采用8.50m )4路基土石方计算及调配4.1积距法:A =b ·∑=n i i h 14.2坐标法:A =b ·21∑=++-n i i i i iy x y x 111)(4.3土石方数量计算:V =21(A1+A2)L式中A1、A2 为相邻两端面的填方(或挖方)面积,L 为相邻两断面的桩距。
由于平均断面法的计算结果是偏大的,因此在计算土石方体积时,一定要注意,填方和挖方应分别进行计算。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参考)
5
第二章 路线方案比选
2.1 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
A、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 348.9m,A 为路线起点,B 为路线终点。
方案一: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604.1 = 1.731, 348.9
方案二: 技术延长系数 =
路线实际长度 A、B点直线长度
=
479.746 348.9
平均坡长(米): 151.027
直坡段全长(米): 328.615
直坡段占全长(%): 54.397
曲线段全长(米): 275.493
曲线段占全长(%): 45.603
最小坡长(米): 62.797
最大坡长(米): 95.907
最小纵坡(%): 2.320
最大纵坡(%): -8.023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米): 1600.000
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米): 1000.000
最小竖曲线长度(米): 76.401
= 1.375
2.2 转角数、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
方案一:转角数:三个;转角总和 276o54'18'' ;转角平均度数 92o18'06'' 。
方案二:转角数:二个;转角总和193o44'28'' ;转角平均度数 96o52'14'' 。
2.3 平曲线要素
方案一:最小直线长度:40.748m; 最大直线长度:78.755m; 圆曲线最 小半径:30m; 圆曲线最大半径:30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0m; 缓和曲 线最大长度:40m
1.2 路线起讫点
公路等级:四级公路;起点桩号:K0+000,坐标终点桩号:K0+604.108; 坐标起点高程:2338m;终点高程:2315m。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某三级公路设计计算书姓名:原洋洋学号:11207234班级:郑航土建学院道路勘测课程城设计设计计算书1:概述1.1 地形情况概述本段落为平原微丘区二级新建公路。
设计车速60公里每小时,路基双幅车道,宽12米。
1.2 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2:路线设计2.1道路等级本道路为新建三级道路设计车速60km/h,路基双幅两车道,宽12m。
2.2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2.2.1 选线原则1)在路线设计和选线中,应该尽量避开农田,做到少占或不站高产田。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工程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2.22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避免司机的视觉疲劳造成事故。
在城镇及其附近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
本道路设计速度60km/h,直线段长度不应超过1200m为宜。
2)圆曲线①圆曲线最小半径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2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②圆曲线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计算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一.设计任务内蒙古地区,地质情况为亚砂土,山岭区选线,公路等级为二级,设计车速为60 km/h,长度为2km,平面<=4个交叉点,在比例为1:2000的地形图上自行拟定公路的起终点,选取两条以上路线进行比选,确定方案后再进行平纵横设计。
二.选线原则以安排路线纵坡为主导,处理好平面和横断面的布设;尽量少占用田地;为地方交通服务,在合理的范围内,宜多联系一些城镇。
三.选线与比选选线:由于在原有的地形图上存在着一条已经修建的国道,在选线的时候应该考虑避让而不能随意穿过,此外在地形图的中间部位散布着众多的高压线和低压线,为保证通行车辆的安全行驶,我们尽量避免二级公路与电线平行,采取交叉穿过。
同时,在选线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山岭区地形的复杂性,合理避让不良地形,走纵坡相对平缓的地带。
经过充分的考虑,最终选取了一条三交点的路线和一条两交点的路线。
(具体参照平面图)比选:原则: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结果:三交点路线相对于两交点路线更多的避让了不良地形,在纵向上填挖土石方量会小很多。
但相对的,路线长度上三交点路线会较远一点。
由于是二级公路,线型指标的要求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要低,所以我们还是以考虑经济指标为主,最终选取三交点路线。
四.平面线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001.2路线方案计算JD1:设Ls=100 R=450m JD2:设Ls=100 R=400mJD3:设Ls=100 R=420m起点JD1=557.23m ,JD1 JD2=502.78m,JD2JD3=498.61 ,JD3终点=674.19m。
1.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4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9255m切线长T=(R+P)tanα/2+q=111.63m缓和曲线角β。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word文档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某三级公路设计计算书姓名:原洋洋学号:11207234班级:1109053郑航土建学院道路勘测课程城设计设计计算书1:概述1.1 地形情况概述本段落为平原微丘区三级新建公路。
设计车速40公里每小时,路基双幅车道,宽8.5米。
道路起点与终点间隔两个村庄(居民聚居点),所涉及道路要尽量靠近村庄(居民聚居点)方便群众出行。
中间必须跨越一条河流(红水河),要做到所修桥梁跨度尽量小,降低造价。
此外,尽量少占适宜耕作的土地,做到保护土地资源。
1.2 设计依据《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人民交通出版社《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D60-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2:路线设计2.1道路等级本道路为新建三级道路设计车速40km/h,路基双幅两车道,宽8.5m。
2.2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2.2.1 选线原则1)在路线设计和选线中,应该尽量避开农田,做到少占或不站高产田。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工程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2.22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避免司机的视觉疲劳造成事故。
在城镇及其附近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DOC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目录1. 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 (1)2.平面设计 (2)2.1 路线方案比选 (2)2.1.1 路线方案一的初算: (2)2.1.2 路线方案二的初算: (3)2.1.3 方案的比选: (4)2.2 平曲线要素精确计算 (5)2.2.1 路线转角计算: (5)2.2.2 平曲线要素计算 (5)2.2.3 主点桩号计算 (6)2.2.4 直线、曲线及转角: (6)2.2.5 切线支距坐标计算 (6)3 纵断面设计 (9)3.1 中桩(含加桩)地面高程的读取 (9)3.2 地面线展绘 (10)3.3 纵坡设计 (10)3.4 竖曲线计算 (10)3.4.1 竖曲线要素计算 (10)3.4.2设计高程计算 (11)3.5 竖曲线计算表填写 (13)4 横断面设计 (14)4.1 路幅组成及尺寸横坡确定 (14)4.3 加宽及超高设计计算 (16)4.3.1 加宽值计算 (16)4.3.2超高计算 (16)4.3.3超高值计算 (16)4.4 路基设计表计算填写 (17)4.5 土石方数量表计算填写: (17)4.6 视距验算 (17)结束语 (19)附表:1.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1.1 设计任务完成指定路线的路线设计图标、计算和说明。
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h。
1.2 设计依据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所涉及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使用及限制。
3 设计地形分析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平均距离大约为20mm,即实际距离40m,可得地形的平均坡度为5.0%,相对高差小于100m,为平原微丘地形。
2.平面设计如图所示:路线的转角为αBA C 若控制平曲线中1:1:1::=s Y s L L L ,则有:s s s L R L R L L 2180218023+︒⎪⎭⎫ ⎝⎛︒⨯-==ππα (公式2—1)ss L RL +︒=1803απ可得:απs L R ︒=360 (1) ︒=360αR L s π(2)2.1 路线方案比选2.1.1 路线方案一的初算:在地形图上量得1α=26.5°。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横断面测量原理
了解道路横断面测量的基 本原理,包括横断面方向 、宽度、高程等测量要素 。
横断面测量方法
掌握道路横断面测量的外 业测量方法,如水准仪法 、全站仪法等。
横断面图绘制
能够根据测量数据,准确 绘制道路横断面图,为后 续道路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
03 道路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平面设计原则及要素
针对该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设 计合适的雨水口、检查井、出 水口等排水构筑物,确保排水 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通过图纸、计算书等形式展示 设计成果,包括排水管道平面 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等, 以及相关的设计说明和计算过 程。
07 总结与展望
课程设计成果回顾
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全流程
学生成功完成了从道路选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到横断面设计 的全流程,掌握了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例分析:某地区道路排水系统设计过程
项目背景介绍
排水系统布局规划
排水构筑物设计
设计成果展示
分析该地区的气候、地形、地 质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规划 、交通状况等社会因素,明确 排水系统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城市 规划要求,采用合理的定线原 则,确定排水管道的走向和位 置。同时,结合土壤性质和地 下水位等因素,设计管道的埋 深和坡度。
01
设计原则
02
保证行车安全、舒适
符合地形、地物条件
03
平面设计原则及要素
01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02
设计要素
03
直线:用于连接两个转向点,长度需根据设计速度 和地形条件确定。
平面设计原则及要素
圆曲线
用于转向,半径需根据设计速度和地 形条件确定。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计算书学院(系):土木工程系专业:道路与桥梁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1道路平面设计................................................... 11.1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原则.....................................11。
2线形设计....................................................21.3路线方案确定..............................................21。
3.1 选线步骤与方法.............................................21.3.2路线的方案比选..............................31。
3.3 路线方案的试算.......................................3 1。
3。
4方案比选.......................................51.4被选方案精确计算........................................5 1。
4.1 方位角的计算............................................... 5 1。
4.2平曲线要素计算....................................61.4.3 平曲线主点桩号计算.........................................71。
4。
4 平曲线内设计计算(切线支距法).............................8 2纵断面设计..。
..........................................1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学院: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班级:道路与桥梁工程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13-6-8——2013-6-22目录1 路线选定 (3)1.1选线的依据 (3)1.2选线的原则 (3)2 设计资料 (4)2.1设计概况 (4)2.2设计目的与要求 (4)2.3平纵横线形设计要素 (5)3 道路平面设计 (5)3.1平面线形设计 (5)3.2平面要素的确定与计算 (7)3.3主点桩号计算 (8)4 道路纵断面设计 (9)4.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9)4.2纵断面设计的方法、步骤 (9)4.3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 (10)4.4纵断面设计计算 (11)5 道路横断面设计 (11)5.1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11)5.2行车视距 (14)6 土石方量计算及调配 (15)6.1土石方调运注意事项 (15)6.2土石方调配 (15)6.3土石方数量计算 (15)7 附表 (15)一、道路选线1.1选线的依据:(1) 道路选线就是根据路线的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和施工条件等,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
(2) 选线是道路路线形设计的重要环节,选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使用质量和工程造价。
选线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
1.2 选线的原则:(1) 在路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先进的手段对路线方案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在方案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选定最优的路线方案。
(2) 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宜轻易采用低限指标,但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应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耕地,注意尽量地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如橡胶林、茶林、果园)等。
(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协调,并适当照顾美观。
注意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址。
(5)选线时应对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的勘探,查清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程度。
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
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当路线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6)选线时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路线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2)占地、房屋拆迁所带来的影响。
3)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区划、农耕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而产生的影响。
4) 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5)汽车尾气对大气、水源、农田所造成的影响。
6)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影响和污染的防治措施及其对政策实施的可能性。
二.设计资料1.1 设计概况1.1.1 课题名称:三级公路路线设计。
1.1.2 设计要点:工程概况:设计公路为某三级公路,分车道行驶,地势较平坦。
设计车速为40Km/h。
地形图比例尺1:5001.1.3 路线起讫点起点桩号:k0+000 高程:41.080m终点桩号:k1+000.781 高程:42.640m1.1.4工程设计依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1.2设计目的和要求1.2.1设计目的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选线与道路平纵横设计。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基本知识和进行计算机设计操作,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1.2.2设计要求根据设计所给资料,在给定的地形图上有指定路线起点至终点间进行路线选线,确定路线交点位置,并计算每个交点的偏角及交点之间的距离;设定每个交点处的半径及缓和曲线的长度,计算平曲线要素并推导桩号设计平面设计图及直线、曲线与转角一览表;在平面设计基础上绘制纵断面地面线,并进行纵坡设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标高,计算每一坡段纵坡度;进行竖曲线设计及计算;绘制完成纵断面设计图;进行道路加宽与超高设计;绘制典型横断面图及逐桩横断面面积,并完成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1.3 平纵横线形设计要素1.3.1控制要素:(1)服务水平:三级服务水平(2)设计时速:40km/h1.3.2平面设计技术指标(1) 直线的最大长度20v(800m),同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为6v(240m),反向曲线间的直线的最小长度为2v(80m),(2)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100m,极限最小半径:60m,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路拱大于2%时为800m,路拱小于2%时为600m)(3)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为50m,最小为40m(4)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为350m,极限值为70m(5)圆曲线的最大超高为8%(6)S形曲线的两个回旋线的半径宜相等1.3.3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1)最大纵坡度为7%,最小坡长为(一般值为160m,最小值为120m),最大坡长为(坡度为4%时为1100m,坡度为5%时为900m,坡度为6%时为700m,),且当纵坡坡度小于或等于3%时,最大坡长没有限制。
最大合成坡度为10.0%(2)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为700m,极小值为450m),最小长度(一般值为90m,极限值为35m)。
(3)停车视距为40m,会车视距为80m,超车视距为200m1.3.4路基横断面技术指标行车道宽度:2×3.5m,硬路肩宽度:2×0.75m,路基总宽度:8.5m,视距保证:停车视距为75m。
路拱及土路肩横坡度:路拱横坡度取2%。
三.道路平面设计3.1平面线形设计3.1.1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路线的平面设计中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有:●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本设计地区部分地势开阔,处于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顺适,在平面线形三要素中直线所占比例较大。
在设计路线中间地段,路线多弯,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路线与地形相适应,既是美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片面强调路线要以直线为主或以曲线为主,或人为规定三者的比例都是错误的。
●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计算行车速度≥60Km/h的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计算行车速度越高,线形设计所考虑的因素越应周全。
本路线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平面线形与纵断面设计相适应,做到了“平包竖”。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各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在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本设计中未曾出现长直线以及高低标准的过渡。
●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连续急弯的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在设计中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的直线或回旋线。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
缓和曲线的长度不能小于该级公路对其最小长度的规定,中间圆曲线的长度也最好有大于3s的行程。
当条件受限制时,可将缓和曲线在曲率相等处直接连接,此时圆曲线长度为0。
路线转角过小,即使设置了较大的半径也容易把曲线长看成比实际的要短,造成急转弯的错觉。
这种倾向转角越小越显著,以致造成驾驶者枉作减速转弯的操作。
一般认为, ≤7°应属小转角弯道。
在本设计中平曲线长度都已符合规范规定,也不存在小偏角问题。
3.1.2 线形设计路线的平面设计所确定的几何元素以设计行车速度为主要依据。
平面线形的设计主要是确定交点位置、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的长度等。
确定过程中:应保证平面线形连续顺适,保持各平面线形指标的协调、均衡,而且要与地形相适应和满足车辆行驶舒适的要求。
●路线的交点主要确定路线的具体走向位置,因此其位置的确定非常重要,必要时应做相应的比较方案进行比选,保证方案可行、经济、合理、工程量小。
●曲线和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首先在满足圆曲线及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的前提下,初步拟定其长度,然后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可以根据切线公式(2.1)或外距公式(2.2)反算:(2.1 )(2.2)R、以后就计算各曲线要素,推算各主点里程及交点的里程桩号。
最后在确定s L由平面设计的成果可以得到直线曲线及转交表。
●公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
直线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平面线性,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考虑使用,该地区的新建三级公路,所经区域为平原区,本设计在平原区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以争取较好的线形为目的,同时注意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不小于6v,即240米;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不小于2v,即80米。
●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三级公路山丘地形一般最小半径100m,极限最小半径60m。
●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时,应设置缓和曲线。
三级公路山区地形缓和曲线一般最小长度为50m ,极限最小长度为40m 。
3.2平曲线要素计算本设计根据地形图上路线的起始点,定出了控制点(包括起始点)JD0、JD1、JD2、JD3。
下面以JD1为例进行平曲线要素计算3.2.1平曲线要素计算以JD1交点为例计算如下:JD1 处的桩号为K0+457.892转角为α=61°47′29.7″,取R=130m 。
Ls=45m 。
旅客感觉舒适的缓和曲线长度:Ls=0.036*V*V*V/R=0.036*40*40*40/130=17.7m行驶时间不过短得Ls=V/1.2=33.3m故所取缓和曲线长度45m ,满足以上的要求3.2.2圆曲线几何要素计算m102.16182.190142.10322253.221202783.61sec 6472.0130(2p)sec 182.19050180783.61130s 180R 142.103978.242783.61tan )6472.0130(2tan )917.91801302451802978.24130240452452402s q 6472.01302384451302445238424p 783.61,130,4502323342342=-⨯=-==-+=-+==+∏⨯=+∏==++=++==∏⨯=∏==⨯-=-==⨯-⨯=-=︒===︒︒︒︒︒︒︒︒L T D m R R E m L L m q p R T R Ls m R Ls L m R Ls R Ls m R m Ls 切曲差:)(外距:平曲线长:(切线长:缓和曲线角:切线增长值:内移值:平曲线转角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αααβαβ、切线长T、平曲线长L、外距内移值P、切线增长值q 、缓和曲线角E、切曲差D 的计算如下:3.3主点桩号的计算图中:T—切线长,LS—缓和曲线长,R—圆曲线半径,α—转角,ZH—直线与缓和曲线的交点,HY—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的交点,QZ—圆曲线中点,YH圆曲线与缓和曲线的交点,HZ—缓和曲线与直线的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