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学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保持空气流通: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症状。
2. 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水分:发热病人容易脱水,因此应该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水分,特别是温水、清汤或果汁等温和易消化的液体,以补充患者失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3. 保持卫生:发热病人应该保持清洁和卫生,每天多次更换床单、枕头套、衣物等,避免细菌感染和交叉感染。
4. 注意休息:发热病人应该多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安排床位,保持舒适和方便。
5. 观察体温和症状: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和症状,如发热程度、出汗情况、口渴、乏力、头痛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6. 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给发热病人口服退烧药、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应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总之,发热病人的护理需要全面、细致和科学,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发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的相关护理诊断
4.高热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 一日波动范围不超过1℃,称为: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状热
5.X型题:发热伴出血现象多见于: A.败血症 B.肺炎 C.流行性出血热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泌尿系统感染
体温调节:
病因:
感染性发热(50~60%)-各种病原体:
细菌(43%)、病毒(6%) 其他:支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寄生虫、真菌
非感染性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 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等;②血 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 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肿瘤、 溶血反应等。 2.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及结缔组织病、药物热、 3.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严重脱水; 4. 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和慢性心功 能不全;
(2)生理波动:午后、运动、进食、小儿、老人、妇女。
异常:发热-感染或非感染因素 体温过低-休克、大出血、甲低、久病
•病因及发生机制:致热源性与非致热源性发热。
1、致热源(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及其成分(毒素) 炎症渗出物、无菌坏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多糖、多核苷酸
• 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
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37.5~38℃ 38.1~39℃ 39.1~41℃ 41℃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发热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临床上观察患者体温升降的速度、幅度、高温持 续时间,绘制成体温曲线。在一定时间内的体温 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常见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等 热程:短程,<2周:感冒、肺炎 中程,2周-2月:伤寒、白血病 长程>2月:伤寒、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2021/3/10
29
发热的护理
2. 一般护理
• 休息与生活护理 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耗氧量,缓解头痛、肌肉酸 痛等症状。病室保持安静、环境适宜,室温18~20℃,湿度50%~60%。
• 饮食与补充水分 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以补 充营养物质消耗。鼓励患者多饮水,1~2L/min。
2021/3/10
27
发热的护理
1. 高热寒战的护理
降温时应注意
⑤使用冰毯垫于患者肩部到臀部,不要触及颈部(以免因副交感神经兴奋 而引起心动过缓)。冰毯上不覆盖任何隔热用物,以免影响效果。使用冰 毯降温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每半小时测量一次。定时翻身擦 背,以每小时翻身1次为宜,避免低温下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速度减慢, 局部循环不良,产生压疮。
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药物:如麻醉药物会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2021/3/10
8
发热的定义:
▪ 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 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时 的病理过程称为发热。
▪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 表现。
▪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 助于发热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2021/3/10
19
热型
▪ 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在39-40℃以上,24小时波动小于1℃。伤
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 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大于1℃。风湿热、败血症、
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
2021/3/10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导言: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很多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对于发热病人的护理,查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将从发热病人护理的目的、步骤和重点展开,希望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目的:1.了解发热病人的病情:通过查房,可以了解病人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症状的出现和变化情况,从而及时判断病情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2.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查房,可以及时了解病人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饮食、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从而指导医师对病人的治疗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3.进行护理干预:通过查房,可以发现病人的护理需求,包括体位、饮食、排泄、休息等方面,从而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康复效果。
二、步骤:1.准备工作:前往病房前,要提前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情、入院时间等。
同时,要准备好查房所需的工具和资料,如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
2.细致观察:到达病房后,首先要对病人进行细致的观察。
包括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呼吸的频率和规则性、声音、皮肤的湿度和颜色等。
同时,检查病人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记录下来,作为后续护理的参考依据。
3.询问病情:与病人进行简短的交谈,询问病情的改变和症状的出现情况,包括发热的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的症状等。
要注意倾听病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记录,并与医师进行讨论,以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4.协助医师查房:协助医师进行体格检查,如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
根据医嘱,收集病人的血液、尿液、痰液等样本,以便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5.护理评估:对病人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营养状况、口腔卫生、皮肤情况等。
同时,要关注病人的危险因素,如跌倒、感染、压疮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护理干预:根据病人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包括体位调整、伤口护理、饮食辅助、排便辅助等。
要与病人进行交流,对症状的出现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护理方案。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40℃——超高热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一、分类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一体温的监测: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二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3、灌肠法;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着,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5、医用冰毯降温法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①、对冷敏感的病人不易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一般认为,体温下降1度脑细胞代谢率可降低6.5%,颅内压可降低5.5%;所以,头部降温对颅脑损伤的病人尤为重要;②、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导致出血症状加重;③、擦浴禁擦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低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④、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最好测肛温、如测腋温,需测量侧停止物理降温半小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⑤、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易在50分钟内进行;⑥、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三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降低,使胃肠活动及消化吸收降低;而另一面,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供给高热、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高热可使其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鼓励管着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四加强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五应加强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我、干燥;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六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七加强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高热者需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合适的休息环境;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八发热过程的心理护理发热期病人心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会有一种害怕心理;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下:1.安抚病人;2.满足病人的需要;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4.常去看望病人;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6、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7、特殊照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是必要的;九发热病人的饮食护理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可给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牛奶和豆类等;发热病人应遵循的饮食原则发热使人体内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也增加,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基础代谢增高13%;肌肉兴奋性减低,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发热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合理补充营养,对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促进病体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发热病人的饮食安排原则如下:1供给高热能、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根据病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饭;流质饮食可选用牛奶、豆浆、蛋花汤、稠米汤、绿豆汤、藕粉、鲜果汁、去油鸡汤等,半流质饮食可选用大米粥、肉末菜末粥、面片汤甩鸡蛋、肉末菜末面条、馄饨、豆腐脑、银耳羹等,软饭可选用馒头、面包、软米饭、包子、瘦肉类、鱼、虾、蛋、瓜茄类、嫩菜叶、水果等食品;2供给充足液体,有利于体内的毒素稀释和排出,还可补充由于体温增高丧失的水分,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等;3忌用浓茶、咖啡、酒精饮料及具有刺激性调味品芥末、辣椒、胡椒等,并限制油腻的食物;4宜采用少吃多餐制,流质饮食每日进食6~7次,半流质每日进食5~6次,软饭每日3~4次,这样既可补充营养物质,还可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疾病恢复;酒精降温视频。
发热病人护理个案
发热病人护理个案
发热病人的护理个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测体温:密切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了解发热的原因和程度。
2、保持舒适: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穿太多衣服或盖厚被子,以免影响散热。
3、补充水分:鼓励病人多喝水,以补充因发热而流失的水分。
4、饮食调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5、休息与活动: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如使用退烧药等。
如病情允许,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6、心理护理: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7、预防并发症:如病人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对发热病人的护理需全面考虑,不仅需要关注病人的生理需求,也要重视其心理状态。
第1页共1页。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2 讨论病例的护理措施
8、切口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伤口的观察: 伤口处敷料的干燥、清洁程度 伤口处敷料有无渗液,有无渗血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 热、痛及分泌物,并注意分泌物的 颜色,气味。
2024/1/6
思考题
伤口的护理要点 如何区分术后吸收热及感染性发热
2024/1/6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热型 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 以及癌症病人。
2024/1/6
护理评估
发热的分期 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
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
发热病人的护理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一、体温升高
是指由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增多、散热 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 升高,并且超过正常的范围。
二、发热
体温升高超过0.5C即为发热。
2024/1/6
发热的相关概念 引起发热的病因以及机制
重点:对发热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重点: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例分析
2024/1/6
原因分析
体温升高
生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感染性
病理性 非感染性
2024/1/6
发热的病理原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A. 伤寒 B. 流脑 C. 水痘 D. 败血症 E. 疟疾
案例分析 患儿,男。3岁2个月,以“咳嗽、发热4天,气促,精神差1天半”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T:39℃, BP:110/76mmHg,P:167次/分,R:55次/分,神志模糊,反应差。拟诊断为:肺炎球菌感染。 问题: 1、请评估该患儿属于何种发热类型? 2、针对该患儿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些什么问题?
致热源作用﹝原因﹞
感染 非感染
体温调节中枢
36
38 39
体温调定点上移
过程 体温上升期
特点 产热﹥散热
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 (维持高水平)
主要表现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 伴有寒战。
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快、 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软弱无力、尿少,严重可出现谵妄、昏迷。
稽留热
复习总结
各种热型的判断与代表疾病 学会评估发热的临床过程和表现。
谢谢
退热期
产热﹤散热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数天或数周,
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时 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热型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
24h体温差在2℃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 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热型
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
长,然后突然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 间歇,又反复发作。
发热患者的护理总结
发热患者的护理总结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发热患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对发热患者进行专业的护理,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舒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关于发热患者护理的经验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
体温是判断患者是否发热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准确可靠的体温计进行测量。
在测量体温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合患者的测量部位,如腋下、口腔或肛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测量的时间和频率,以便及时发现体温的变化。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发热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等。
我们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并观察他们的体征变化,如皮肤颜色、呼吸频率、心率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发热患者的体温升高可能导致代谢率增加,从而加重身体的负担。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体温,如给予退热药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患者的体液平衡,保证他们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除了体温的控制,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和休息。
发热患者的身体消耗较大,因此他们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监测他们的饮食摄入情况。
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患者适当休息,以帮助他们恢复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
发热患者常常感到不适和焦虑,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可以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疼痛。
最后,我们需要做好发热患者的隔离工作。
发热患者可能携带传染性疾病,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我们应该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患者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存在。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方向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发热病人的基本护理措施
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适的室温、穿着 透气宽松衣物、补充足够的水分等。
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如冰敷、温水擦浴等;药物降温如 使用退热药等。
体温监测与记录
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及时记录并 报告医生。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警惕高热惊厥、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 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
有效沟通技巧运用
倾听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其需求和困扰。
安慰与鼓励
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表达关心和支持,增强患者 信心。
解释与指导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和注 意事项。
家属参与支持模式构建
家属探视制度
合理安排家属探视时间,提供 情感支持。
家属培训
向家属传授基本的护理知识和 技能,共同参与患者照护。
新型降温技术介绍
1 2 3
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
通过血管内导管将冷盐水直接注入到血液内,利 用血液循环将冷量带到全身各处,达到迅速降温 的效果。
体外循环降温技术
利用体外循环机将病人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特 殊的降温装置降低血液温度后再回输到病人体内 ,达到控制体温的目的。
新型药物降温技术
研发新型退热药,提高降温效果,减少副作用。
发热定义
发热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热(39.1-41℃)和超 高热(41℃以上)。
发热原因及机制
感染性发热
01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
非感染性发热
02
包括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神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
发热治疗
物理降温:冰枕(冰槽、冰帽)、酒精擦浴、 温水擦浴、冰冷敷、灌肠、降 温毯
退热药:肌肉、静脉、口服、外贴退烧贴、实用文档 肛塞退热药
体温测量
1.根据病情选择测量部位。 2.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3.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4.口腔测温:口表水银端置于病人舌下部位,闭口3
分钟,取出。 5.直肠测温:肛表用油剂润滑,水银端插入肛门3-
实用文档
4cm,3分钟取出。 6.腋下测温:先擦干腋窝下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
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10分钟 取出。 7.检视体温计读数,记录。 8.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放回消毒液容器中。
体温测量注意事项
1.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 者,不可自口腔测温。进食、吸烟、面颊部做热冷敷 者,应推迟30分钟后,方可测口腔温度。
分类——发热程度
低热:37.5℃~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 核、风湿热;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 长期低热。
中等热:38.1℃~39℃,多见于急性感染
。
实用文档
高热:39.1℃~41℃,见急性感染;高热 持续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过高热:〉41℃,如中暑。
实用文档
发热的分期
1.体温上升: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皮肤血管收 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表现为皮肤 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畏寒、颤抖。
(5)真菌感染隐球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等。
(6)混合感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 细菌等。
发热原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1)组织损伤严重创伤、大手术、无菌性坏死、烧伤、 放射、化学性炎症。 (2)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网状细胞瘤、肉 瘤等。 (3)变态反应与过敏性疾病药物热、输血和输液反实应用文、档 血清病、注射异体蛋白等。 (4)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痛风、血卟 啉病等。 (5)中枢神经性疾病脑外伤、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 血、颅内压升高等。 (6)散热障碍外界气温过高或湿度过大时,可使机体体 温调调节中枢发生障碍而形成发热。
发热病人的护理
一、物理降温
1、冷敷降温:将冰块砸碎,装入热水袋中,在 冰块放至袋中约1/2时,加入少量凉水,以填 充冰块间的空隙,排除袋中的空气,拧紧袋 口,检查有无漏水,冰袋放置的位置一般在 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如:液下、腹 股沟等处),每次放置时间不超过20分钟, 经常观察用冷皮肤的变化,以免出现局部冻 伤或用冷毛巾放置前额,双侧腋窝、腘窝等 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禁忌的部 位有:心前区,以防引起放射性心率减慢, 心房心室纤颤,房室传导阻滞,腹部,防止 腹泻,足底,以防放射性末梢血管收缩而影 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7、注意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 热时出现四肢厥冷,发绀等提 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
8、心理护理:注意观察发热各 阶段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与患 者沟通,保持愉悦的心情,使患 者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 态。
9、了解病人的血常规辅助检查 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冷汗、 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 察有无脱水现象。
3、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酒精 在皮肤上迅速蒸发时,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 的热,酒精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 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酒精擦浴的浓度为3050℃,温度30℃左右,擦浴时应注意动作轻 柔,以拍试方法进行不可摩擦方式,因摩擦 生热,在血管丰富处,应适当延长时间,以 利散热,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如出现 体温骤降、寒战、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情 况,应立即停止擦浴,盖上被子保暖,降温 勿过急过度,一般降至38℃即可,不要擦腹 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产生疼痛与腹泻,皮肤 有出血点的部位禁忌酒精擦浴。
确的时间内、给予准确的病人,为此、 必须切实做到三查十对。
3、“三查”指操作前、操作中、 操作后均须进行查对。
发热的观察与处理
发热的观察与处理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在36℃-37℃之间波动。
当体温超过37.5℃时,就属于发热状态。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发热的观察在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出现发热时,需要及时进行观察。
观察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体温的测量体温是反映发热程度的重要指标。
需要使用医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在测量体温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测量前要先静置5-10分钟。
•测量时应将温度计完全放置于腋下、口腔或肛门。
•腋下体温法比口腔体温法和肛门体温法相对较为安全和简便。
患者的症状发热常常伴随其他症状一起出现,包括头痛、咳嗽、乏力、肌肉痛等。
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这些症状,以便尽早发现病情。
发热的时间和频率需要询问患者出现发热的时间和频率,以便判断发热是否规律和持续。
发热的处理在观察完患者的症状和体温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热的处理。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锻炼和休息适量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产生免疫力。
但是在发热期间,建议尽量休息。
如果必须进行锻炼,可以选择轻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补充水分发热期间,人体代谢加快,会导致水分的丢失。
因此需要补充充足的水分,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活动。
建议每天饮用足量的水,或者适量饮用果汁、茶水等含水量高的饮品。
用药治疗对于中度以上的发热,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用量和频率。
•不宜连续使用同一种药物。
病因治疗如果发热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需要及时进行病因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疾病的种类和情况进行选择。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及时进行观察和治疗。
在处理发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温、病因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建议及时就医。
发热护理查房
诊疗计划
1、内科常规护理,I级护理,告病重,监护,吸氧。 2、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尿常规、粪常规、葡聚糖、降钙素原、内毒 素、胸部CT+三维重建、血培养及痰培养等明确病情。 3、患者反复住院治疗,且有肺间质纤维化,需考虑 G-菌感染,暂以头孢他定针抗感染,氨溴索针化痰, 多索茶碱针平喘,患者发热,给予物理降温,抽血培 养。 4、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保持清洁和舒适 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 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条件允许应洗 头、洗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但要防止着凉,避免对 流风。加强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理,饮 食前、后均应漱口,观察舌苔、舌质,保证口腔卫生。 口唇干燥者可涂以液状石蜡或稀甘油,有疱疹者可用 抗生素或抗病毒软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 调整被盖,限制活动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的热型: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 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 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 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 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喘”等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可改善,但易反复发作, 且病情进行性加重。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 发热,当时测体温在38.2℃,偶有咳嗽、咳白痰,无 头晕、头痛,无胸闷、气喘,无恶心、呕吐等,自服 “头孢克肟分散片2片tid+三九感冒冲剂”控制,仍有 发热,最高体温升至38.7℃,今晚再次出现发热,求进
发热护理查房
基本情况
患者: xxx 52床 女 80岁 于2xxx年3月10号入院,查体:T38.0℃,P 101次/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的分类
感染热
吸收热
反应热
药物热
脱水热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
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及泌尿系等。
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
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
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
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
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术大小及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及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
一般无颅内病变及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及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
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
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
大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37.3-38.0℃以下
中度发热:38.1-39.0℃
高热:39.1--41.0℃
超高热:41.0℃以上
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2℃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突然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
4、不规则热
体温在24h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发热的护理
降低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
加强病情观察
心理护理
物理降温
局部冷疗冷敷
全身冷疗温水或乙醇擦浴
补充营养和水分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2500~3000ml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护理评估
呼吸系统的功能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并具有防御功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代谢功能。
一、咳嗽与咳痰
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
借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
道内异物。
咳痰是借助咳嗽将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
从口腔排出体外的动作。
【护理评估】
(一)病史
?有无气道、肺实质、胸膜疾病
?有无受凉、气候变化、粉尘吸入
?有无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有无食管反流性疾病、脑炎、脑膜炎、精神性咳嗽【护理评估】
1、咳嗽的性质疾病
【护理评估】
2、痰的颜色及性状可能提示的疾病
【护理评估】
3、伴随症状
【护理评估】
(二)身体评估
1、一般状态:体温、血压、意识障碍
2、体位与皮肤黏膜:紫绀、强迫体位
3、胸部:呼吸音
【护理评估】
(三)心理-社会状况
频繁、剧烈的咳嗽,尤其是夜间咳嗽或大量咳痰者,常出现烦躁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及抑郁等,影响生活和工作;痰中带血时病人可出现紧张,甚至恐惧。
二、肺源性呼吸困难
指病人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客观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者鼻翼扇动、端坐呼吸、发绀,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并有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异常。
呼吸困难
弄清5个概念:
肺源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冠心病
血源性呼吸困难:贫血、大出血
中毒性呼吸困难:酸中毒、药物中毒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脑出血、脑炎
评估呼吸困难程度的方法:
数单字法:正常人一口气可说10-20字,严重呼吸困难只能说1-2字。
端坐呼吸时需要支撑的枕头数。
呼吸困难解除时测量床头抬高的角度。
如:35°角时呼吸困难缓解。
护理评估
神志: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或昏迷
——肺性脑病、呼吸衰竭
面容与表情:表情痛苦、鼻翼煽动、点头呼吸、口唇发绀
——呼吸困难、缺氧
护理评估
呼吸:频率、深度、节律
呼吸衰竭—↓O2和或CO2↑—深而快的呼吸—↓↓O和或CO2↑↑—浅而快的呼吸→呼吸肌疲劳—↓↓↓O2和或CO2↑↑↑——浅而慢的呼吸→呼吸停止→机械通气
护理评估
胸部:桶状胸、双肺呼吸音
动脉血气分析:判断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
肺功能测定:了解肺功能障碍程度和类型。
护理评估
呼吸困难加重时,病人可出现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失眠、甚至恐惧等心理。
随着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丧失,可产生悲观、沮丧等心理。
三、咯血
凡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和器官病变出血经口咳出者称为咯血。
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最常见。
【护理评估】
致病因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肺癌、肺梗死
【护理评估】
咯血先兆症状:咽痒、喉部作响、胸部发热、听诊水泡音。
咯血窒息先兆:胸闷气促,唇甲发绀,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烦躁不安。
咯血窒息:咯血中忽然咯血中止,严重发绀,烦躁冷汗,喉头痰鸣音,呼吸微弱或停止,表情恐怖,张口瞪目,随之意识丧失。
如不及时抢救,则很快心脏停跳而死亡。
四、胸痛
是由于胸内脏器或胸壁组织病变累及壁胸膜引起的胸部疼痛。
主要由胸部病变所致。
【护理评估】
1、病史:
胸壁疾病皮肤、肌肉、肋骨及肋间神经的炎症和损伤。
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气胸、肺炎、肺癌、肺梗梗死等。
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神经官能症等。
【护理评估】
2、疼痛的伴随症状
突发胸疼+呼吸困难+干咳——自发气胸
胸疼+发热——肺炎,结核性胸膜炎,肺脓肿
胸疼+咳嗽、咳痰、咯血——肺结核,支扩,肺癌
注意观察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变化。
注意评估体位及活动的难易程度
整体护理从评估开始
评估为护理活动提供基本依据。
是整个护理程序的基础。
同时也是护理程序中最为关键的步骤。
如果估计不正确,将导致护理诊断和计划的错误以及预期目标失败。
要想做好评估:观察是进行科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护士与病人的初次见面就是观察的开始。
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病人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交谈、护理查体、查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