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品评、分析、鉴赏。

2. 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互动设计1]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

★导入:CAI 播放《雨霖铃》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 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 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

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困此希望同学们今后多读一些诗词,尤其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瑰宝,很耐咀嚼。那么,词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哪位同学能简单讲讲吗?

CAI 提示: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的诗歌,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也叫“诗余”。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相聚、离别,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主线。自古以来,人们就因相聚而欢欣,因离别而忧伤。不是吗?离别,心情应是很沉重的,那种感情已无法用伤心、难过来形容。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感伤于离别而创千古佳作,或以诗,或以词,或以文。无不情真真,意切切,催人泪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就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离别之情的词。

众所周知: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后人习惯于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这风格不同的两派。豪放派往往气势磅礡,飘逸洒脱; 而婉约派则以清丽柔婉见长。这种划分是针对对当时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可其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句,这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柳永,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 互动设计2] 我所知道的柳永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柳永”。

教师补充,CAI 提示:柳永(约980-- 约1053 年),原

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

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

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 年)54 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 互动设计3] 朗读指导

CAI 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诵读指导: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 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

“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 互动设计3] 根据问题,自行研读:

1. 哪些句子能体现这种伤感之情?

2. 请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和景物描写。

3. 体会词中关键字的妙处。

CAI:

[ 互动设计4] 问题探究

1. 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有一“千古俊句”,你认为是哪一句?请说说理由。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 霸桥折柳”是什么意思?

CAI :古代长安东跨水架有一桥,叫霸桥,汉代人们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因以“折柳”为赠别的代称。

三、拓展延伸

[ 互动设计5] 赏析柳永的《蝶恋花》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④还无味。衣带渐宽⑤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解: ①伫倚危楼: 伫,长时间。危楼,高楼。②黯黯: 阴沉、愁闷,心神沮丧的样子。此句说远望天边伤春惜别的愁绪凄然涌上心头。③疏狂:狂放散漫,即也想放纵一回。

④强乐:勉强寻欢作乐。⑤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

CAI 点拨:这是一首怀之作。作者把流落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

念情人的缠绵结合起来,上片登高望远,“愁生天际”,把无形的愁写得形象而具体。“无言谁会凭阑意”表现出一种相思,万般愁怨而无法诉说的情态。下片写想放纵一下自己,喝个一醉方休。然而对酒当歌仍然难解愁。苦中作乐,更觉无味。尽管这般苦闷有伤身体,可是“衣带渐宽”“人憔悴”,都不算什么,绝不后悔。后两句是全词的高潮,是真情所在。

四、背诵练习播放视频、提示字幕,在轻松愉悦中朗读背诵。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雨霖铃》三维教案

《雨霖铃》三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语设计 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第二单元,宋词选了四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柳永、苏轼(北宋),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主要生活在南宋。这些作家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代表。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但苏轼也写婉约词,(如《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也有豪放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比较。《望》写景壮伟、声调激越;《雨》哀怨缠绵、冷寂幽清。 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

雨霖铃教案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我们之前在讲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我们请为同学来回答一下具体是指哪两个?并说出一到两个代表? 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板书题目) 相信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对于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儿就不做具体讲述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同时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哀婉、悲伤、凄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先看上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描绘了一个情人离别时的场景。同时指出事件发生的季节是在秋季、时间是傍晚、地点是在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 ___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收集的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素养。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一)导语 有关离别的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雨霖铃》优秀教案

《雨霖铃》优秀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2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3

一. 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 4

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 5

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词人柳永作者简介。 3.学习诗歌鉴赏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4.品味词人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离别的痛苦,古语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让我们一起叩响词的门扉,聆听其中的离愁别绪;走进《雨霖铃》,去看柳永的生命中演绎了怎样的悲欢与离合。 二、词体知识 词,又称作“诗余”“长短句”“曲子词”。 词分两阙:上阙下阙 词风及代表人物: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雨霖铃》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来源于唐玄宗“夜雨闻铃肠断声”。 三、柳永简介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词缠绵婉约的风格,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2、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问答法。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旧知导入新知。 教师可适当提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一种痛彻底心扉的离愁别绪在词人的笔下有了冷冷的温度,有了触手可及的具体感。 二、检查预习,学生展示预习情况,为读懂词扫除基本障碍。 1、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补充材料:宋翔凤在《乐府余论》提到:"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入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又如熙载的《艺概》中说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1、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整体容把握: 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 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全国赛课一等奖---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一、品鉴意象 二、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 生:(欢呼)好!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生:(听) 师:(听)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演示教学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 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化六中张茂香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最新《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吴江中学钱斌芬 【教材解读】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 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 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 为之呜咽。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常用意象的蕴涵。 2、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意象解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把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把握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词,大家还能想得起来么?《念奴娇.赤壁怀古》 2、同学齐背。 3、苏轼历来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宋代俞文豹曾评论苏词风格为“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出示投影后,由一位学生读,然后老师讲解意思)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另外一位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5、作者简介 【投影】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 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的风格与苏轼不同,俞是这样评价柳永词的“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出示投影后,由一位学生读,然后老师讲解意思】 6、后人将柳永的风格称之为“婉约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体现他的词风的代表 作《雨霖铃》。《雨霖铃》是词牌。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先请同学生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求学生“朗读”,要读出声音来) 1、让自由读。 2、请一位学生读,正音。(让学生点评,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 准节奏和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来)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兴趣和素养。 二、教学重点: 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 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 五、教具准备: PPT课件 flash朗读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 1、关于柳永(约987——1053) 1)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于是,柳永半是解嘲、半是哀怨,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留连坊曲。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2、关于柳词 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苦。柳词在艺术表现上自成风格,感情真挚、大胆,以白描见长,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柳永的《乐章集》有词近二百首,《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3、关于本首雨霖铃 雨霖铃,也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 苏东坡曾深情地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难全”感慨,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故有亲人别离时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肝肠寸断;友人离别时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夫妻离别时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难舍难分。恋人离别时可以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领略这位风流才子与恋人离别时缠绵之情。(板书标题:雨霖铃) 二、自主学习 1、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是唐教坊曲名。相传唐太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在路上发生了兵变,杨贵妃死了。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得铃声无比凄切,遂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2、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 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1、边听边归纳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朗读前老师先强调一些要重读的字:看更伤冷落等)。再请学生回答(明确: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长亭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板书:上片: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离别后生活的情景。 2、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应该如何来划分? →以“离情”为线索贯穿全篇,感情基调低沉悲戚,从时间角度来看分为别前,别时和别后。 三、精讲 1.具体分析上片,体会意境。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景)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这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用了特别的意象来渲染气氛,找一找有那些特别的意象?(学生回答:寒蝉长亭骤雨)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此处若学生不能回答,则启发: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

最新《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意境修辞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品评、分析、鉴赏。 2. 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互动设计1]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 ★导入:CAI 播放《雨霖铃》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 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 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

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困此希望同学们今后多读一些诗词,尤其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瑰宝,很耐咀嚼。那么,词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哪位同学能简单讲讲吗? CAI 提示: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的诗歌,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也叫“诗余”。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相聚、离别,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主线。自古以来,人们就因相聚而欢欣,因离别而忧伤。不是吗?离别,心情应是很沉重的,那种感情已无法用伤心、难过来形容。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感伤于离别而创千古佳作,或以诗,或以词,或以文。无不情真真,意切切,催人泪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就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离别之情的词。 众所周知: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后人习惯于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这风格不同的两派。豪放派往往气势磅礡,飘逸洒脱; 而婉约派则以清丽柔婉见长。这种划分是针对对当时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说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可其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句,这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柳永,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 互动设计2] 我所知道的柳永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柳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