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瞬态响应和动态分析

合集下载

实验四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实验四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实验四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稳定性分析引言: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三阶系统,对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研究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稳定性,并加深对其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一: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1.实验目的:通过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情况,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

2.实验仪器:示波器、波形发生器、三阶系统实验箱3.实验原理: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是指系统在初始状态发生突变时,输出的响应情况。

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主要涉及到系统阶跃响应、系统脉冲响应。

4.实验步骤:a.将波形发生器的正弦波信号输入三阶系统实验箱。

b.设置示波器的观测通道,将示波器的探头连接到三阶系统实验箱的输出端口。

c.调节波形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度,观察示波器上得到的输出响应波形。

5.数据处理:a.根据示波器上输出的响应波形,可以观察到系统的超调量、调整时间等指标,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得到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

b.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比较。

1.实验目的:通过三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及稳定性判据。

2.实验仪器:示波器、三阶系统实验箱3.实验原理:三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初始状态发生突变或受到外部扰动时,系统是否能够回到稳定状态。

常见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极点判据、频率响应法等。

4.实验步骤:a.将示波器的探头连接到三阶系统实验箱的输出端口。

b.调节系统的输入信号,观察示波器上得到的系统输出响应波形。

c.根据观察到的输出波形,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5.数据处理:a.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和观察到的波形,可以从输入输出关系中提取出系统的稳定性信息,比如振荡频率、稳定的输出值等。

b.根据提取出的信息,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三:实验结果和分析1.通过实验一,我们可以观察到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并根据输出波形,计算得到系统的超调量、调整时间等指标。

通过对比不同输入频率和幅度下的响应波形,可以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实验报告

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实验报告

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实验报告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实验报告引言:瞬态响应是指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后,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所经历的过程。

在控制工程中,瞬态响应的分析对于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的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实验,探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相应的参数。

一、实验设备与方法本次实验使用的实验设备包括二阶系统模型、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和数据采集器等。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设置初始条件、施加输入信号、记录输出信号和分析数据等步骤。

二、实验步骤与结果1. 设置初始条件首先,将二阶系统模型置于初始状态,即将系统的初始状态变量设定为零。

这样可以确保实验开始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2. 施加输入信号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特定的输入信号,并将其输入到二阶系统模型中。

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输入信号,如阶跃信号、脉冲信号或正弦信号等,以观察系统对不同信号的响应。

3. 记录输出信号利用示波器或数据采集器记录二阶系统模型的输出信号。

确保记录的信号具有足够的采样率和精度,以保证后续的数据分析准确可靠。

4. 分析数据根据记录的输出信号,可以通过计算和绘图等方式对系统的瞬态响应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计算系统的时间常数、阻尼比和超调量等。

实验结果将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而有所不同,以下为可能的实验结果分析。

三、实验结果分析1. 时间常数时间常数是衡量系统响应速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输出信号的时间轴,可以确定系统的时间常数。

时间常数越小,系统响应速度越快。

2. 阻尼比阻尼比描述了系统振荡的程度。

通过观察输出信号的振荡幅度和周期,可以计算出系统的阻尼比。

阻尼比越小,系统越容易产生过度振荡。

3. 超调量超调量是系统响应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描述了系统响应超过稳定状态的程度。

通过观察输出信号的最大偏差,可以计算出系统的超调量。

超调量越小,系统响应越稳定。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时间常数、阻尼比和超调量等参数对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其稳定性分析

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其稳定性分析

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其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其稳定性分析是控制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瞬态响应描述了一个控制系统在输入信号改变时的响应情况,稳定性分析则是评估系统响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从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瞬态响应分析瞬态响应指的是一个控制系统在输入信号发生改变时,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达到稳态的过程。

常见的瞬态响应包括过渡过程和超调量等指标。

1.过渡过程:在一个控制系统中,当输入信号发生改变时,系统输出信号不会立即达到稳定状态,而是经历一个从初值到最终稳定状态的过渡过程。

过渡过程的主要指标有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和调整时间。

-上升时间(Tr):指的是信号从初始值开始,达到其最终稳定值之间的时间间隔。

上升时间越短,系统的响应越快速。

-峰值时间(Tp):指的是信号首次超过最终稳定值所需的时间。

峰值时间越短,响应越快。

-调整时间(Ts):指的是信号从初始值到最终值之间的时间。

调整时间越短,系统的响应越快。

2.超调量:超调量是指在过渡过程中系统输出信号超过最终稳定状态的幅度。

超调量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超调量越小,系统的稳定性越好。

瞬态响应分析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瞬态响应的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和鲁棒性,并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稳定性分析是评估控制系统稳态响应和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应该满足输入信号的变化不会引起系统输出信号的不稳定或震荡。

常见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频域分析法和时域分析法。

1.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主要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绘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得到系统的增益和相位特性。

稳定性条件为系统的增益在截止频率处不为负值,即系统的增益曲线应该位于0dB线以上。

2.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主要关注系统的时间响应曲线。

稳定性条件为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并保持在稳定状态。

稳定性分析是评估控制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设计者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还可以为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指导。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100%max ⨯-=∞∞Y Y Y σ实验一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1. EL-AT-III 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 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超调量Ó %:1) 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 检查USB 线是否连接好,在实验项目下拉框中选中任实验,点击按钮,出现参数设置对话框设置好参数按确定按钮,此时如无警告对话框出现表示通信 正常,如出现警告表示通信不正常,找出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 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电路的输入U1接A/D 、D/A 卡的DA1 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 、D/A 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 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

5) 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

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6) 用软件上的游标测量响应曲线上的最大值和稳态值,代入下式算出超调量: T P 与T S :利用软件的游标测量水平方向上从零到达最大值与从零到达95%稳态值所需的时间值,便可得到T P 与T S 。

四、实验内容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1。

系统与控制实验一_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

系统与控制实验一_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

系统与控制实验一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2.积分环节:比例环节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

即:U oU i=−R fR i=−K p。

K p = 0.5,1,2时输入幅值为阶跃信号。

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k=2 k=1k=0.5传递函数:C(s)R(s)=−KTS实验中取R1 = 100K改变电容C的大小,分别取他C = 1μf,(0.33μf)可以得到不同的积分时间常数T,输入阶跃信号,MATLAB仿真观测T = 0.1秒(0.033秒)时输出波形并作记录。

保持num = [k] 不变,改变den = [T,0],T 为积分环节的时间常数。

(T = RC,不妨取T = 0.1s,0.033s)3.惯性环节保持num = [k]不变,改变den = [T,1],T 为惯性环节的时间18常数。

(T = RC,不妨取T = 1s , 0.1s)这里时间长度t 可以适当调整,如t = 0:0.1:10; t=0:0.1:1。

(1)k=1,T=1,2时:显然,T=1 时曲线更陡峭,变化速度更快,更早达到饱和。

(2)T=1,k=1,2T=0.1 T=0.003传递函数:C(s)R(s)=−KTS+1式中:K = R2 /R1,T = R f C(1) 保持K = R f/R1 = 1不变,MATLAB仿真T =1秒,0.1秒(既R1 = 100K,C = 10μf,1μf )时的输出波形。

(2) 保持T = R f C = 1s不变,仿真K = 1,2时的输出波形。

T=1 T=2K 为传递函数的分子系数向量,两张图阶跃响应的纵轴坐标随 k 改变做出相应变化4. 二阶振荡环节(1.)取R 1 = R 3 = 100K ,C 1 = C 2 = 1μf 即令:T = 0.1秒,调节R 2分别置阻尼比 ξ= 0.1,k=1 k=2 由一个惯性环节和一个积分环节相串联,再经过反向器引入单位负反馈而构成,由图可得: 传递函数C(s)R(s)=1R 1R 3C 1C 2S 2+R 1R 3R2C 2S +1令R 3 = R 1,C 2 = C 1C(s)R(s)=1T 2S 2+TS K+1T = R 1 C 1,K = R 2/ R 1,与二阶系统的标准形式作比较,得: ωn =1T=1/(R 1 C 1) ξ=1/(2k)=R 1/ (2R 2)同时改变C1和C2的大小 (C1 = C2),可以改变无阻尼自然频率的大小,改变R2的大小可改变ξ的大小0.5,1时观察输入同样幅度的阶跃或方波信号时间响应,读出并记录各ξ值时的超调量M p 和过渡过程时间t s (取σ=0.05)并绘制出ξ= 0.1,0.5,1三种情况时的波形➢ξ= 0.1超调量M p:0.73过渡过程时间t s:5.39 second➢ξ= 0.5超调量M p:0.16过渡过程时间t s:1.25 second➢ξ= 1超调量几乎为0;过渡过程时间1.02 second显然:随着阻尼比ξ的增大,超调量减小,过渡过程时间减小。

机械控制工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控制工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lements of Mechanical Control Theory课程编号:MACH3435学时:56(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 课外学时:20)学分:3适用对象:机械类、动力类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董霞、陈康宁、李天石.机械控制理论基础.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ISBN 7-5605-2041-3.[2] 董景新等.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ISBN: 9787302063872[3] [美] Katsuhiko Ogata著,卢伯英、于海勋译.现代控制工程(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ISBN 7-5053-5395-0/TN.1247.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性质:专业基础目的:1.培养学生从动态和系统的角度建立机械系统数学模型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机械控制系统进行动态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4.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仿真能力;5.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程内容简介机械控制理论是研究“控制论”在“机械工程”中应用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机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机电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机电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通过课程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对机电控制系统进行动态分析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掌握基本的建模方法;2.掌握机电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方法;3. 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4. 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5. 初步掌握机械控制系统设计和校正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理解“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含义,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2.初步建立系统、反馈、控制、闭环系统等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2)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2)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比例环节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if i o R RU U -=TS1CS R 1Z Z U U i i f i 0-=-=-=1TS K)s (R )s (C +-=K = R f /R 1,T = R f C,(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

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T=0.01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动态特性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动态特性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动态特性一、 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响应曲线,熟悉它们的动态特性。

2. 了解各典型环节中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内容分别改变几个典型环节 (1) 比例环节(K ) (2) 积分环节(ST i 1) (3) 一阶惯性环节(ST Kc +1)(4) 实际微分环节(ST ST K D D D +1)(5) 纯迟延环节(S e τ-)(6) 典型二阶环节(222nn nS S K ωξωω++)的相关参数,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曲线条数≥2),并得出规律。

同时显示三条响应曲线时的仿真框图可采用如下的形式,其中传递函数的形式根据不同环节进行设置。

三、 实验结果(1)比例环节 G(S)=所选的几个不同参数值分别为K 1= 6 ;K 2= 7 ;K 3= 8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2)积分环节G(S)=所选的几个不同参数值分别为T i1= 6 ;T i2= 7 ;T i3= 8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3)一阶惯性环节G(S)=令K不变(取K= ),改变T c取值:T c1= 6 ;T c2= 7 ;T c3= 8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4)实际微分环节G(S)=令K D不变(取K D= ),改变T D取值:T D1= 6 ;T D2= 7 ;T D3= 8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5)纯迟延环节G(S)=所选的几个不同参数值分别为τ1= 6 ;τ2= 7 ;τ3= 8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6)典型二阶环节G(S)=令K不变(取K= ),①令ωn= ,ξ取不同值:ξ1=0;ξ2= ,ξ3= (0<ξ<1);ξ4=1;ξ5= (ξ≥1);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②令ξ=0,ωn取不同值:ωn1= 6 ;ωn 2= 7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③令ξ=0.216,ωn取不同值:ωn1= 6 ;ωn 2= 7 ;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输出曲线上标明对应的有关参数值):四、实验小结通过matlab软件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响应曲线,熟悉了它们的动态特性,并了解了各典型环节中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实验及其matlab程序

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实验及其matlab程序

实验二 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Nyquist 图)和频率特性对数坐标图(Bode 图)绘制方法以及典型环节的极坐标图和对数坐标图;2. 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二、 实验设备计算机,matlab 软件三、 实验内容一)频域响应分析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50)(5.0()4(100)(+++=s s s s s G ,绘制系统的伯德图。

clear all;close all;k=100;z=[-4];p=[0 -0.5 -50 -50];[num,den]=zp2tf(z,p,k);bode(num,den)>>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5(50)s (-+=s s G ,绘制系统的Nyquist 曲线。

并绘制对应的闭环系统的脉冲相应曲线。

clear all;close all;k=50;z=[ ];p=[-5,2];[num,den]=zp2tf(z,p,k);figure(1)nyquist(num,den)figure(2)[numc,denc]=cloop(num,den);impulse(numc,denc)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5(50)s (++=s s G ,绘制系统的Bode 图。

并绘制对应的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相应曲线。

>> clear all;close all;k=50;z=[ ];p=[-5,-2];[num,den]=zp2tf(z,p,k);figure(1)bode(num,den)figure(2)[numc,denc]=cloop(num,den);impulse(numc,denc)二)系统稳定性判定1、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2510s 3234=++++s s s ,应用劳斯判据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v =-2.7362-0.87670.1398 + 0.5083i0.1398 - 0.5083i>>不稳定,复平面的右半平面存在共轭根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15.0(s 2++++=s s s s s K G )(,确定系统稳定时K 的取值范围。

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 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n ω)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 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 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基本原理及电路1. 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结构框图(2)对应的模拟电路图图2-2 (3)理论分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11(+S T S K =)11.0(1+S S K 其中K=01T K =K1=开环增益2. 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结构框图图2-3 (2)模拟电路图图2-4 (3)理论分析系统开环传函为: G(S)H(S)=)151.0)(11.0(510++S S S R(其中K=R 510)系统的特征方程为:1+G(S)H(S)=0,⇒06.196.1996.1123=+++K S S S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A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

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在此实验中,T 0=1s,T 1=0.1s,K 1=100/R ,闭环传函:W (S )=2222nn nS S ωξωω++其中n ω=011T T K ξ=21110/T K TB 、步骤:准备:将“信号源单元(U 1SG )的ST 插针和+5V 插针用“短路块”短接,使运算放大器反馈网络上的场效应管3DJ6夹断。

○1 按图2-2接线,R=10K ○2 用示波器观察系统阶跃响应C(t),测量并记录超调量M p ,峰值时间t p 和调节时间t s 。

记录在表2-1中。

○3 分别改变R 值从而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相应的阶跃响应C(t),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M p 、t p 、t s 及系统的稳定性。

将测量值和计算值(实验前必须按公式计算出)进行比较。

2. 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 A 、实验内容实验前由Routh 判据0<K<11.96⇒R>42.6K Ω 系统稳定得 K=11.96⇒R=42.6 K Ω 系统临界稳定 K>11.96⇒R<42.6 K Ω 系统不稳定 B 、步骤① 按图2-4接线,R=30K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王丽学号:20122527班级:交控3班指导教师:周慧实验一: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1. 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1:1)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1:2)2. 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c=1uf)3. 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c=1uf)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c=2uf)4. 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c=1uf)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c=2uf)5. 比例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r=100k)比例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r=200k)6.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r=100k)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r=200k)实验结论1. 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可以看出,积分环节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输出信号是斜坡信号(2)积分常数越大,达到顶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2. 比例积分环节就是把比例环节与积分环节并联,分别取得结果之后再叠加起来,所以从图像上看,施加了阶跃信号以后,输出信号先有一个乘了系数K的阶跃,之后则逐渐按斜坡形式增加,形式同比例和积分的加和是相同的,因而验证了这一假设。

3. 微分环节对于阶跃信号的响应,在理论上,由于阶跃信号在施加的一瞬间有跳变,造成其微分结果为无穷大,之后阶跃信号不再变化,微分为0,表现为输出信号开始衰减。

4. PID环节同时具备了比例、积分、微分三个环节的特性,输出图像其实也就是三个环节输出特性的叠加。

三个环节在整个系统中的工作实际上是相互独立的,这也与它们是并联关系的事实相符合。

5.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输出函数:可以看到,当t→∞时,r(t)≈Ku(t),这与图中的曲线是匹配的。

实验心得通过本实验我对试验箱更加熟悉,会连接电路;更直观的看到电路的数学模型和电路的响应曲线图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让我能够将在此之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到一起。

不管是什么电路,如果要研究它首先就是得到它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间接的来研究该电路。

实验一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对表一所示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设计相应的模拟电路(参见表二)2.测试各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3.改变各典型环节的相关参数,观测对输出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测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①准备:使运放处于工作状态。

将信号发生器单元U1的ST端与+5V端用“短路块”短接,使模拟电路中的场效应管(K30A)夹断,这时运放处于工作状态。

②阶跃信号的产生:电路可采用图1-1所示电路,它由“阶跃信号单元”(U3)及“给定单元”(U4)组成。

具体线路形成:在U3单元中,将H1与+5V端用1号实验导线连接,H2端用1号实验导线接至U4单元的X端;在U4单元中,将Z端和GND端用1号实验导线连接,最后由插座的Y端输出信号。

以后实验若再用阶跃信号时,方法同上,不再赘述。

实验步骤:①按表二中的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先接比例)。

(PID先不接)②将模拟电路输入端(U i)与阶跃信号的输出端Y相连接;模拟电路的输出端(Uo)接至示波器。

③按下按钮(或松开按钮)SP时,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且将结果记下。

改变比例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④同理得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实际响应曲线,它们的理想曲线和实际响应曲线参见表三。

2.观察PID环节的响应曲线。

实验步骤:①将U1单元的周期性方波信号(U1 单元的ST端改为与S端用短路块短接,S11波段开关置于“方波”档,“OUT”端的输出电压即为方波信号电压,信号周期由波段开关S11和电位器W11调节,信号幅值由电位器W12调节。

以信号幅值小、信号周期较长比较适宜)。

②参照表二中的PID模拟电路图,按相关参数要求将PID电路连接好。

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实验报告

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实验报告

实验二 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Nyquist 图)和频率特性对数坐标图(Bode 图)绘制方法以及典型环节的极坐标图和对数坐标图;2. 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二、 实验设备计算机,matlab 软件三、 实验内容一)频域响应分析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50)(5.0()4(100)(+++=s s s s s G ,绘制系统的伯德图,并判断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程序:clc;clear all;close all;k=100;z=[-4];p=[0 ,-0.5,-50,-50][num,den]=zp2tf(z,p,k)w=logspace(-5,5);bode(num,den,w)grid运行结果:p =0 -0.5000 -50.0000 -50.0000num =0 0 0 100 400den =1.0e+003 *0.0010 0.1005 2.5500 1.2500 0>>因为开环系统稳定,且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所示,先交于0dB 线,然后其对数相频特性曲线才相交于-180°线,所以其闭环系统稳定。

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5(50)s (-+=s s G ,绘制系统的Nyquist 曲线。

并绘制对应的闭环系统的脉冲响应曲线,判断系统稳定性。

程序:clc;clear all;close all;k=50;z=[];p=[-5,2];[num,den]=zp2tf(z,p,k)figure(1)nyquist(num,den)figure(2)[numc,denc]=cloop(num,den);impulse(numc,denc)运行结果:num =0 0 50den =1 3 -10>>3从奈示图曲线中可看出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点的半圆,且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有一个右极点,p=1,所以,根据稳定判断可知闭环系统稳定。

南昌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2014-2015-1实验报告自动控制理论学校:南昌大学院系:信息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日期: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1)实验二二阶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10)实验三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15)实验四一阶、二阶系统的频率特性 (20)实验五频率特性的时域分析 (41)实验六频域法串联超前校正 (44)实验七频域法串联滞后校正 (52)实验八时域法串联比例微分校正和时域法微分反馈校正 .. 59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 实验要求1.了解和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2.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在实验中欲观测实验结果时,可用普通示波器,也可选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

如果选用虚拟示波器,只要运行LABACT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下的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中的相应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测孔测量波形。

具体用法参见用户手册中的示波器部分。

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如图3-1-1所示。

图3-1-1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实验步骤: 注:‘S 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1)用信号发生器(B1)的‘阶跃信号输出’ 和‘幅度控制电位器’构造输入信号(Ui ):B1单元中电位器的左边K3开关拨下(GND ),右边K4开关拨下(0/+5V 阶跃)。

阶跃信号输出(B1的Y 测孔)调整为4V (调节方法: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L9灯亮,调节电位器,用万用表测量Y 测孔)。

(2)构造模拟电路:按图3-1-1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 )安置短路套 (b )测孔联线(31’档)① 打开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0→+4V 阶跃),用示波器观测A6输出端(Uo )的实际响应曲线Uo (t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例环节可知⽐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个常数: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理论值。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µf (0.33µf ),利⽤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与实验测得波形⽐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理论条件。

3、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if i o R RU U -=TS1CS R 1Z Z U U i i f i 0-=-=-=1TS K)s (R )s (C +-=K=R f /R 1,T=R f C,(1)保持K=R f /R 1=1不变,观测T= 0.1秒,0.01秒(既R 1=100K,C=1µf ,0.1µf )时的输出波形。

利⽤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T=0.01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由于ts 较⼩,所以读数时误差较⼤。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保持T=R f C= 0.1s 不变,分别观测K=1,2时的输出波形。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瞬态响应和动态分析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瞬态响应和动态分析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瞬态响应和动态分析1、一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传递函数看做由一些典型环节组合而成,并且使用运算放大器来实现各典型环节,用模拟电路来替代机电系统,理解时间响应、阶跃响应函数的概念以及时间响应的组成,掌握时域分析基本方法 。

二、实验内容① 自行设计一阶环节。

② 改变系统参数T 、K (至少二次),观察系统时间响应曲线的变化。

③ 观察T 、K 对系统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使用教学模拟机上的运算放大器,分别搭接一阶环节,改变时间常数T ,记录下两次不同时间常数T 的阶跃响应曲线,进行比较(可参考下图:典型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典型一阶环节的传递函数:G (S )=K (1+1/TS ) 其中:RC T = 12/R R K = 典型一阶环节模拟电路:典型一阶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Cybernation_A.exe ”图标运行软件,阅览使用指南。

2)检查USB 线是否连接好,电路的输入U1接A/D 、D/A 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 、D/A 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3)在实验项目下拉框中选中本次实验,点击按钮,参数设置要与实验系统参数一致,设置好参数按确定按钮,此时如无警告对话框出现表示通信正常,如出现警告表示通信不正常,找出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继续进行实验。

4)保持Ω=K R 1001,F C μ1.0=不变,分别令ΩΩ=K K R 200,1002,改变系统参数T 、K ,观察并记录系统时间响应曲线的变化。

五、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1)实验数据与响应函数Ω=K R 1002,Ω=K R 1001,F C μ1.0=,理论值:12/R R K ==1, C R T 2==10ms 实验值:12/R R K ==0.91 C R T 2==9.87Ω=K R 2002,Ω=K R 1001,F C μ1.0=理论值:12/R R K ==2, C R T 2==20ms 实验值:12/R R K ==1.87, C R T 2==19.75ms2)结果分析由图可以看出,K 值增大时,一阶惯性环节的响应曲线幅值增大,T 值表征了系统过渡过程的品质,T 值增大时,系统响应变慢,达到稳定值的时间延长。

东南大学自控原理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自控原理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自控原理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报告
摘要:本文以东南大学自控原理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
系统瞬态响应特性的测定和验证,以及特性拟合及调节器D调及精确综合调节器PI调控
仿真等内容。

实验表明:当第二阶系统的参数大约设置为:死区0.8V,调节器参数
Kp=1.8,Ti=0.2S时,系统运行曲线与理论曲线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从而说明参数的选定
是恰当的。

此外,采用精确综合调节器PI调节后,系统瞬态稳定性及动态特性均有了极
大改善。

本文主要实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准备实验构件;其次,利用程序控制实验,
用方波信号作为输入,测试系统瞬态响应特性;再次,调整调节器参数,计算出理论调整
参数;最后,综合考虑系统特性,采用精确综合调节器PI调节。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计算机、数据采集卡、电源、模拟量论实验台、数字
电源、示波器、670-1型水浴恒温器等。

实验中采用电脑控制实验台模拟了系统瞬态响应
特性,输入方波信号,获取系统的瞬态响应曲线,选择系统原有特性下的系统调整参数值,模拟得出的系统瞬态响应曲线,并和实际系统照应曲线对比,设定参数,以此来验证参数
是否正确;然后采用D调节器进行调节,用精确综合调节器PI对系统进行调节,保证系
统动态性能稳定和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和理解了第二阶系统瞬态响应特性,了解了调节器D调与精确综
合调节器PI调节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改善作用,掌握了系统调节方法,提高了对自控原理
的理解,为今后更深入的自控原理研究和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报告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报告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报告《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报告》在工程控制系统中,二阶系统是一种常见的系统结构,它具有独特的瞬态响应特性。

为了深入了解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并撰写了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进行实验,探究其对不同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以及系统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实验装置:我们使用了一台数字控制系统实验台,搭建了一个二阶系统模型。

实验台上配备了数字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能够模拟真实工程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实验步骤:1. 设置二阶系统的初始参数,并记录下来。

2. 施加不同的输入信号,如阶跃信号、脉冲信号等,观察系统的瞬态响应。

3. 调节系统参数,如增益、阻尼比等,再次观察系统的瞬态响应。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二阶系统对不同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

在施加阶跃信号时,系统的响应呈现出过渡过程和稳定过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系统的超调量、峰值时间和稳态误差等指标。

而在施加脉冲信号时,系统的瞬态响应则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振荡、衰减等。

此外,我们还发现系统参数对瞬态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节增益可以改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而调节阻尼比则可以影响系统的振荡特性。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

这对于工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结: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经验,对于工程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为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贡献力量。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6、 误差分析 (1)对二阶系统分析可知,当0<ξ<1时,峰值时间tp和上升时间理
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接近,误差较小;调节时间ts的理论计算值与实 际测量值有一定的误差,这是因为理论上当曲线在终值的2%以内就可 以,但实验中较难取到系统曲线刚好到达2%处的点,所以是以刚好达 到终值时的时间作为调节时间,此结果比计算值大些。
(2)典型三阶系统
R(s) E(s)
C(s)
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 其中:K=K1K2(开环增益),用劳斯判据可得出系统的稳定、临界稳 定、不稳定时的开环增益的范围。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1)二阶系统
① ξ>1的情况
图一
已知条件:ξ=2 ωn=4 K=1 T=1/16 由图可知: c(tp)=1.003 c(∞)=1.003 tp=5s tr=2.2174s ts:测量值为5s 计算值为4.732s
④ ξ=0的情况
图八 已知条件:ξ=0 ω=0 K=0 T=1 由图可知是一条与横轴重合的直线
(2)三阶系统 令开环传递函数中的T1=1,T2=2,来分析该系统的稳定性 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 特征方程为:s(s+1)(2s+1)+k=0
2s^3+3s^2+s+k=021 3k0源自k有劳斯判据可知:
微分环节:增加系统的阻尼比ξ,使超调量下降,调节时间也下 降,不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和自然振荡频率。
比例环节:是开环增益增大从而减小稳态误差。 测速反馈环节:降低了开环增益,加大了斜坡信号输入时的稳态 误差,不影响自然振荡频率,提高了阻尼比ξ。 3、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二阶系统ts、δ%与ξ、ωn之间的关系。 答:有已知公式可知其关系为: 超调量。 调节时间 4、考虑当二阶振荡环节的阻尼系数ξ<0和ξ<-1时,系统会出现什 么样的情况? 答:当ξ<0和ξ<-1时系统特征方程根实部为正数,特征根在s平 面的右半平面,系统为不稳定的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瞬态响应和动态分析
1、一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传递函数看做由一些典型环节组合而成,并且使用运算放大器来实现各典型环节,用模拟电路来替代机电系统,理解时间响应、阶跃响应函数的概念以及时间响应的组成,掌握时域分析基本方法 。

二、实验内容
① 自行设计一阶环节。

② 改变系统参数T 、K (至少二次),观察系统时间响应曲线的变化。

③ 观察T 、K 对系统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
使用教学模拟机上的运算放大器,分别搭接一阶环节,改变时间常数T ,记录下两次不同时间常数T 的阶跃响应曲线,进行比较(可参考下图:典型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典型一阶环节的传递函数:
G (S )=K (1+1/TS ) 其中:RC T = 12/R R K = 典型一阶环节模拟电路:
典型一阶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Cybernation_A.exe ”图标运行软件,阅览使用指南。

2)检查USB 线是否连接好,电路的输入U1接A/D 、D/A 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 、D/A 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3)在实验项目下拉框中选中本次实验,点击
按钮,参数设置要与实验系统参
数一致,设置好参数按确定按钮,此时如无警告对话框出现表示通信正常,如出现警告表示通信不正常,找出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继续进行实验。

4)保持Ω=K R 1001,F C μ1.0=不变,分别令ΩΩ=K K R 200,1002,改变系统参数T 、K ,观察并记录系统时间响应曲线的变化。

五、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1)实验数据与响应函数
Ω=K R 1002,Ω=K R 1001,F C μ1.0=,
理论值:12/R R K ==1, C R T 2==10ms 实验值:12/R R K ==0.91 C R T 2==9.87
Ω=K R 2002,Ω=K R 1001,F C μ1.0=
理论值:12/R R K ==2, C R T 2==20ms 实验值:12/R R K ==1.87, C R T 2==19.75ms
2)结果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K 值增大时,一阶惯性环节的响应曲线幅值增大,T 值表征了系统过渡过程的品质,T 值增大时,系统响应变慢,达到稳定值的时间延长。

2、二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建立典型的二阶系统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

2、加深对系统瞬态误差与稳态误差等概念的理解。

3、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响。

定量分析 ζ 和ωn 与最大超调量Mp 和调节时间t S 之间的关系。

4. 掌握二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
① 在模拟机上,自行设计二阶系统、观察开环系统时域响应曲线; ② 采用单位反馈构成闭环系统。

③ 计算该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阻尼比ζ与固有频率ωn 。

④ 改变ζ记录两种不同ζ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将理论值与实测
值进行比较。

⑤ 讨论典型二阶系统性能指标p M 、s t 与ζ,ωn 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
1、二阶系统的数学建模
二阶系统是由一个比例环节和两个惯性所构成,参考电路图如下:
2、二阶系统单位反馈方块图为:
3、二阶系统单位反馈传递函数为:
其中:K 为开环增益、k 为闭环增益、ξ为系统阻尼比、n ω为系统固有频率。

4、不同阻尼比下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方法同上,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目的电压U1=1000mV 。

① 先做二阶系统的开环时域响应,观察其曲线的变化。

② 将二阶开环系统进行单位反馈,组成二阶闭环系统,观察闭环响应曲线 (注意:单位反馈的接连)。

五、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F C K R K R μ1,200,80021=Ω=Ω=,理论值:=+=
)
1(2212
11K T T T T ξ0.033,
=+=2
11T T K
n ω15rad/s ,2
1ξξπ--
=e M p =90.15%,==
n
s t ξω3
6.06s
F C K R K R μ1,200,50021=Ω=Ω=,理论值:=+=
)
1(2212
11K T T T T ξ0.041,
=+=2
11T T K
n ω12.25rad/s ,2
1ξξπ--
=e M p =87.90%,==
n
s t ξω3
5.97s
F C K R K R μ1,200,20021=Ω=Ω=,理论值:=+=
)
1(2212
11K T T T T ξ0.071,
=+=
2
11T T K
n ω7.07rad/s, 2
1ξξπ--
=e M p =79.96%,==
n
s t ξω3
5.98s
分析:由e
p M 2
1ξξπ
--
=
,n
s t ξωδ
ln 100ln -=
及响应曲线可知超调量p M 只与阻尼比
ζ有关,阻尼比增大,超调量减小。

调整时间p t 与系统的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及
阻尼比ζ成反比。

3、零点、极点分布对二阶系统瞬态响应的影响 一、 实验目的:
加深理解零点对二阶系统瞬态响应的影响其中包括:
1、若系统的极点相同,而零点不同(有无零点),对系统的影响。

2、若系统的极点相同,而零点距虚轴的位置不同,对系统的影响。

3、加深理解零点在系统中的作用,学会采用增加零点的方法,提高系统的阻尼比。

二、实验原理:
1、系统加入零点的模型方块图:
原系统
1+τS
+ C (S)
_
R (S)
2、零点对二阶系统瞬态响应的影响,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对比:
3、实验电路接线图:
原系统
1+τS
C (S)
R (S)
三、实验内容:
1、自行设计建立二阶系统有零点的数学模型(采用比例微分环节),进行单位阶跃响应实验(注意:整个系统的单位反馈,不可忽略二阶系统原单位反馈)。

2、记录下系统前通道串联一个比例微分环节与并联一个比例微分环节的响应曲线,观察其超调量,并进行分析比较。

四、 实验方法与步骤:
在实验项目下拉框中仍选中[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

五、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实验中K=1,s RC T 1.0===τ 二阶系统串联比例微分环节
F C K R K R μ1,200,80021=Ω=Ω=
F C K R K R μ1,200,50021=Ω=Ω=
F
C K R K R μ1,200,20021=Ω=Ω=
二阶系统并联环节
F C K R K R μ1,200,80021=Ω=Ω=
F C K R K R μ1,200,50021=Ω=Ω=
F
C K R K R μ1,200,20021=Ω=Ω=
由以上图形可以看出,零点在系统前向通道可以增大系统阻尼比,降低超调量,提高瞬态响应,零点在系统反馈通道可以增大系统阻尼比,降低超调量,但对瞬态响应影响不明显。

实验结论
1、一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
通过该仿真实验可知,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T 是重要的特征参数,它表征了系统的品质,T 愈小,则系统响应愈快,即可很快达到稳定值,时间常数T=RC ,在实
际的机械系统中,由于系统构成的不同,时间常数的表达式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

但其时域响应的性质是不变的。

2、二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
该实验是在欠阻尼情况下进行的,此时二阶系统的特征方程有一对共轭复根。

其对于阶跃输入的响应为衰减的震荡,其振荡角频率等于自然频率wd,振幅按指数衰减,它们均与ς有关。

ς愈小则wd愈接近于wn,同时振幅衰减得愈慢;ς愈大则阻尼愈大,wd将减小,同时振幅衰减得愈快。

3、零点、极点分布对二阶系统瞬态响应的影响
零点对二阶系统的响应的影响主要有:
(1)使系统超调量增大,而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减小;
(2)附加零点愈靠近虚轴,对系统的影响愈大;
(3)附加零点与虚轴距离很大时,则其影响可忽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