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农业得到恢复
文化上;书法 绘画 文学得到发展;儒家思想受到 佛教 道教的冲击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 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 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 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 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 中国历史上 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 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 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 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 根据气象学 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 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 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 每当 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 攻中原 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国经济重心南 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基本吻合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 建化进程;推进北方各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小结:改革的内容
领域
内容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社会生活
均田制 土地制度 租调制 赋税制度
整顿吏治 俸禄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四 改革的评价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 一场封建化改革 影响:
1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 2 促进内迁各族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北方 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3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 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认识:
1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1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1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xx南北朝xx十五讲引言:xx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前后30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这些政权,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若以曹魏代表三国,又称为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的角度看,立足于与秦汉、隋唐的比较,魏晋南北朝略具如下时代特征: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2、少数民族开始振兴,大举入侵中原,建立少数民族政权,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民族融合。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

4、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ppt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ppt

(三)文化结构的变革
儒、释、道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形成。
(四)民族关系上的巨大变化
内迁与民族矛盾、民族融合。 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 其后果及影响。
(五)尝试与选择
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 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胡汉分治的尝试
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 屯田(世兵制)、均田制
《颜氏家训·治家篇》 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 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 官,为夫诉屈。
(二)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两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此时因为战乱等因素而由商 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货币几乎停止流通,北方的情 况更为严重。
2、南北经济出现逆向差异。中原地区由盛转衰,处于破 坏与恢复不断恶性循环的徘徊状态。南方经济得到迅速 发展。 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思想文化领域崇儒、崇释、崇道的选择
4、用人上,务实求俊的选择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惟才是举
第九章 统一的中断与封建文明的曲折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二、从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三、士族门阀统治的盛行 四、社会流动与江南经济开发
一、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
一个乱世,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弃旧图新的时 代。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地选择中, 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
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清醒而痛苦:身在乱世,心态畸变,对天下对自 己绝望,对人生对未来失去信心,摆脱名教而自 以为通达。
2、玄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一、社会大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秦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地主.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分裂,也不是绝对的.分裂背景下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范围的统一,十六国北朝时黄河流域曾先后出现过前秦、北魏和北周的三次统一,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为结束分裂混战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曹操、诸葛亮、祖逖、王猛、刘裕、北周武帝等都是为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分裂割据状态下,战乱频仍,各地交通阻隔,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严重破坏、商业经济的衰退是分裂割据带来的后果.但是在个别情况下,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三国鼎立时期,国家虽然分裂,但比起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战争已经大为减少,魏、蜀、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大力发展生产,南北人民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同时,在三国政治、外交舞台上,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充满了生机.总之,统一固然比分裂要好,但不能绝对化,对具体的情形要做具体的分析.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和战,增进了双方的交往与了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迁居内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与汉族融合,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割据混战.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获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趁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纷纷迁居内地,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还先后建立起政权.如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据有并州,建立了“汉”政权,羯族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十六国之中,除了前凉、西凉和北燕为汉族人建立以外,其他都由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建立.北朝中的所有政权,也都是迁居内地的西北、北部少数民族建立.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方的越族、西南地区的夷人,也都与内地封建王朝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的杂居相处,共同经历割据混战的苦难,各族人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民族界线越来越小,社会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北方表现得最为明显.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出现.当然,促进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因素很多,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他具有远见卓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积极地顺应这种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历史的进步.经过民族融合,许多以往的民族消失了.像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叱咤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到南北朝后期已经不见其名.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内地经济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成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创立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为以后的中原王朝所沿用,这些都为下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三、门阀大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门阀世族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进一步发展.门阀世族统治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是这一时期除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之外的第三大特点.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东晋和南朝前期,是门阀世族的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在北方豪门大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方的门阀世族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不平等的条文规定,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那时,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庄园,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善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等.士族把特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世族门阀统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四、江南大开发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积、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而和闽江流域.江南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都有不小的发展,南方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打下了基础.五、佛教大盛行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协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而儒家经学的迂腐没落,玄学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谈,民间的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多事动乱之秋,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佛教很快就被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持统治秩序,正如刘宋文帝说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则吾生致太平,夫复何事!”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窖,南方修建寺院.佛教有较广泛的信徒,也出现了不少名僧.中亚和印度等南亚的哲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艺术成就以佛教、佛学为载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佛教盛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兴佛与反佛的斗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 (4)性质: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国有土地所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私有制 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特点 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备注 不是主要类型, 但一直存在;
解析: “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 的世袭特权”反映了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故 A 项 不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制„„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 特权”说明士族的特殊地位实际是得到皇权的认可的,故 B 项不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士族威胁君主专制的问题,故 C 项符合 题意;九品中正制是对士族特权的保障,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统治。
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地理 位置
从洛阳方面看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发,交通不便 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利于 政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争取汉族地主合作 不利于改革
气候恶劣产粮有限 地处黄河之南,农 经济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业生产发达
答案:B
3.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王猛等人,大兴儒学。 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 D.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 )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多重用儒士,发展 儒学,客观上说明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 选 B 项。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3、人口迁移的问题(意义、概况 、人口迁移的问题 意义 概况) 意义、 (1) 意义: 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 化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化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使人口分布趋向 合理;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合理;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2)古代: 流向及原因 古代: 古代 A、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 、少数民族内迁;原因: 定性; 定性;黄河流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 B、北民南迁; 原因:北乱南定 、北民南迁; 原因: C、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原因:政府组织 开发边疆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原因:政府组织\开发边疆 D、华人外流;原因: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造成人 、华人外流;原因: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 民流离失所而被迫迁移。 民流离失所而被迫迁移。 E、外族内流;原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领先 、外族内流;原因: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对各国人民的吸引
(2) 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特点 表现 (3) 手工业 特点: 特点: 表现:纺织业、冶炼、制瓷、 表现:纺织业、冶炼、制瓷、造纸 注意课本上的各幅图片所反映出的信息 (4) 商业上 (5) 社会生活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科技: 、科技: 特点:取得新的成果(原因) 特点:取得新的成果(原因) 表现: 数学、农学、医药学、 表现: 数学、农学、医药学、地理学 归纳领先世界的科技: 归纳领先世界的科技: 春秋:哈雷慧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哈雷慧星的确切记录、十九年七闰的历法 战国: 春战: 战国:甘石星经 春战: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西汉: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及对月食的科学解释、 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及对月食的科学解释、华佗的 麻沸散、 麻沸散、九章算术 四大发明 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 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唐本草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跨度大概从220年到589年,历时约36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型。

以下是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一、历史背景1. 魏晋南北朝是三国时代结束后的时期,中国政治陷入了动乱的局面。

2.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央政权的衰落,地方诸侯的崛起,政治分裂和割据现象普遍。

3. 同时,传统文化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二、政治制度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比较频繁,呈现出演化的趋势。

2. 魏晋时期,官僚制度开始逐渐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等高官相继出现。

3. 随着南北分裂,北方政权逐渐形成军阀政治,南方则有多个政权相互竞争。

三、经济状况1.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一直是社会经济的中心。

在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粮食转向了棉花、茶叶、丝绸等生产。

2. 由于地方诸侯的割据现象普遍,人口流动增加,城市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3. 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货币、市场和商业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文化思想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的原因,士族文化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思潮。

2.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新的发展,儒学更加注重“内圣外王”,主张以“德性”来统治社会。

3.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以上是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这个时期的人们,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演变至封建末期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变、中央政权衰落、党争剧烈等重大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进程,并对今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一、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时期,它是中央政权逐渐衰落的阶段。

从西汉末年开始,汉朝逐渐衰落,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分裂得更彻底了。

东汉末年到晋朝之间,中国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局面,国家商业化程度增加,罗马帝国成立,世界贸易开始扩大,晋朝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对社会起到了镇压作用,但是这个时期的政治难以创建长期的王朝,而是形成了一系列的割据的政权。

二、社会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社会时期。

社会上的经济发展在这个时期很快,人口的增长是这些进步的体现之一。

同时,由于商业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造就了更多的商人。

中国商人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兴旺了。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并达到了顶峰。

例如丝绸、茶叶和瓷器在这个时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中国出口物品。

社会进步在这个时期带来了更加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三、文化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文化多样性的时期。

这个时期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晋朝时期文化盛行,儒学、道学和法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晋朝“永嘉之乱”之后,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保护和繁荣,同时,社会上各种思潮交织,士人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倾向。

在文学上,“乐府”诗风行天下;在艺术上,瓷器、绘画和雕刻都得到了大大地发展,在宗教上,佛教和道教和儒教并行。

这种文化多样性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

四、文艺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艺繁荣的时期。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背景及其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公元280年)至隋朝建立(公元589年)之间的时期。

此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等,南方则有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陈等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政治特点1. 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南北对峙,互不相认。

2. 士族兴起:士族势力迅速崛起,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而皇权逐渐衰落。

3. 群雄割据:各地军阀林立,大小诸侯,群雄并起,争霸天下。

三、文化特点1. 文人墨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时期,文人墨客才子辈出,他们以文学为乐趣,追求自由洒脱、儒雅自持的生活方式。

2. 文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代表作家有曹操、诸葛亮、陆机、左思、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3. 美学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意境美、韵味美,注重艺术表现力和个人感受,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骨。

四、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在南方的江南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2.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与商业渐渐兴起,手工业以丝织业和制瓷业最为发达,商业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社会特点1. 地主豪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的势力逐渐加强,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2. 农民矛盾:由于战乱频繁,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难,他们的矛盾逐渐凸显,出现了大规模的起义。

六、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对唐代的文学以及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推行均田令和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2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3 迁都洛阳 4 实行汉制与移民易俗
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 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
邻长——里长——党长 ③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④影响: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2 整顿吏治
4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 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恢复和发展经济
• 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 •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 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 • 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你知道哪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
• 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皮里阳秋 •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东山再起 •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柯一梦 • 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骑虎难下
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 顺应民意;同时要 讲究改革的策略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改革者 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
(1)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最全面,影响最 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 成功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 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 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 权的巩固。 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三长制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时间界限:220年——581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 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 差距缩小。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 时代特征 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 济发展 政治 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朝代更替频繁; 北魏孝文帝等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 革 经济 铁犁、牛耕等先进生产方式继续向边疆地 区推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为隋朝 统一创造条件 文化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 不少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出现三教并 立局面
冯太后(442年—490年),汉族,长 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人,477年至 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 主持者。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 充公为奴。452年,被选为魏文成帝的 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魏献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 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归政献 文帝。476年献文帝病死,再度临朝称 制达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岁冯 太后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 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展 现出超强的政治手段。冯太后本是汉 人,极力推行汉化。在两度摄政期间, 将北魏的汉化推向巅峰。在她的影响 下,北魏封建化进程加快。冯太后是 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

通史复习:单元四:中华文明中民族的冲突与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和民族融合【课件】

通史复习:单元四:中华文明中民族的冲突与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和民族融合【课件】
——《晋书· 食货志》
(2)西晋的社会治理 政治:加强尚书台;分封诸王,其
军队成为地方武装; 门阀政治的初步 形成。
经济:废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①时间:太康元年(280年) ②目的:保证国家掌握适当土地
和财政收入。 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单元四:中华文明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特征: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皇权与中央集权;
南朝政治制度为隋唐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通过了解三国 两晋南北朝政权 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认 识三国两晋南北 朝至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创新 、民族交融、区 域开发和思想文 化领域的新成就 。
1.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
六部制演变及其成熟。经济重心南移、
2017·全国Ⅱ卷,25:从魏晋以后 土地制度、中外交流、三教合流及文字
孙吴政权的盛衰: 稳定政局,发展生产(农桑业的发展) 东南豪族势力的发展
【必备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西晋的短暂统一
(1)西晋的统一: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
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
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 不同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豪族,儒 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 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 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 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3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其次个大分裂时期,中心集权遭到严峻减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快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渐渐形成;选官采纳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快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二王”;钟繇、王羲之对楷书有较大的贡献;出现突显特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重点识记】魏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门阀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年,影响了中国近800年,期间,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博弈的结果。

(2)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3)士族门阀政治【真题再现】1.(2024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好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运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供应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好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解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解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解除C项。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从220年开始,一直到589年结束,历时369年。

这个时期充满了变动和动荡,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

1.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多次政权更迭。

曹魏、东吴、蜀汉三国之后,曹魏灭亡,出现了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多个王朝。

这些王朝之间争夺中原统治权,战乱不断,政治剧变。

2.地方割据:在南北朝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豪强纷纷兴起,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如东晋时期的萧鸿、宋教杀掌握了徐州、豫州等地,北方出现了鲜卑族的匈奴、氐族、羌族等地方政权。

3.文化繁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东晋时期,文人墨客颇多,如陶渊明、陆机、谢安等均是当时的文化名流。

他们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使得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区域分裂:南北朝时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方和南方的分裂格局,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抗的政治局面。

南北方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

当时,佛教经过了长时间的东传和西传,逐渐在中国扎根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6.社会转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之一、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社会阶级差距拉大,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农民的痛苦和反抗也随之增加。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动荡,地方割据,文化繁荣,区域分裂,佛教传入,社会转型等特征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和经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整理版]第2讲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

[整理版]第2讲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

第2讲魏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907~1368年)是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时期。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2.具体表现:(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九品中正制和三省制。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隋唐至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全面繁荣,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盛行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一时期书法、绘画、文学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新儒学——理学产生、发展;火药武器、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

考点解读1.政治上:掌握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行省制等制度的基本含义、作用。

2.经济上:掌握均田制的含义、作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成就和特点。

3.思想文化上: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文学成就;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艺术成就。

高考真题探究考点探究一魏晋至宋元时期的中央和地方官制【例题1】(20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以及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2)士族地主与门阀制度;(3)玄学、佛教的发展与兴盛;(4)胡汉分治。

2、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历史地图、课本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方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内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方法。

(2)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方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陈述观点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3、思想培养目标:(1)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教学要点(一)魏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止。

(二)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1、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文化结构的改革。

4、民族关系的巨大变化。

5、尝试与选择。

(1)胡汉分治的尝试;(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三、教学重点1、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尤其是士族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佛、儒、道的发展与关系。

四、教学难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和人民面对剧烈变化的形势与环境,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与选择:(1)胡汉分治的尝试;(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理解选择这些道路的原因及其影响。

2、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自豪。

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其基本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也是一个比较开放,弃旧图新的时代。

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的选择之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经济有了发展,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逐渐改变。

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

总体而言,在许多方面我国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魏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止。

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有:断代正史类《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魏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编年体类《资治通鉴》和正史以外的材料《魏略》、《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邺中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荆楚岁时记》、《建康实录》、《南北朝杂记》、《世说新语》、《九朝律考》、《齐民要术》、《南方草木状》、《搜神记》、《抱朴子》、《太平广记》、《真诰》、《弘明集》、《高僧传》等,以及《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昭明文选》、《通典》、《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

1、开放的时代。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1、回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情况及其影响。

2、儒家独尊地位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竹林七贤的事迹(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广大知识分字不再恪守一经一课。

玄学讲究自由讨论,开创了学术平等、思想自由的新局面。

知识分子的独立个性与平等意识,削弱了过去他们对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使诸子百家重新抬头,形成第二次百家争鸣。

(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通婚日益频繁。

(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抱朴子·外篇·疾谬篇》、《颜氏家训·治家篇》(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两汉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此时因为战乱等因素而由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

在很多失去货币几乎停止流通,北方的情况更为严重。

(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中原地区由盛转衰,处于破坏与恢复不断恶性循环的徘徊状态。

周边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大田庄也广泛出现了。

《宋书·谢灵运传》山居赋(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社会阶层增多,身份复杂,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不仅有“士庶之别”,而且士族地主中又分为不同的阶层,等级差别繁多。

宗法、政治、军事等因素也影响到阶级结构的变化。

奴隶、半奴隶增多,宗法因素更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

这时的经济已离开正常的发展途径,出现扭曲变形的状态。

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专看家世声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

通过互相联姻构成一个门阀贵族统治阶层,制订或形成一整套维护自身等级特权的门阀制度。

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上、经济上种种特权,在这种制度下,家世成为衡量身份的最高标准,只有那些祖上有人做过大官,而且代代相继为大官的人,才被归为士族。

为保持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和优越的门第望族身份,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绝对不与庶族通婚。

如有违犯,则要剔出士流,禁锢终身。

政府选官任人必稽查谱牒,以防庶族假冒。

因此当时的士族纷纷编撰族谱,将其世系源流明确记下,以备查考。

在吏部任职的人也必须是熟悉谱牒的人。

日常生活中,士族一般不与庶族往来,偶有接触,也自矜门第,鄙薄之。

士族之间也有等差,一般而言,倘能长期保持官级,则为最高一层,称为右姓、茂姓。

其他大族虽也在上流之内,但已等而下之。

3、文化结构的改革。

包括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宗教、礼俗、科学技术等,但又不是多种人文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而形成了时代风貌。

(1)中国固有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加入了新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2)正统儒学受到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与道教发展的冲击。

玄学以旷达放纵为特征,崇“无”,用老庄之道冲击儒家的六经,在思想上打破死水一潭的局面。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土,汉末才开始在民间传播。

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新鲜事物,对儒学冲击很大。

佛教注意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很快被朝野人士接受。

长期的战乱环境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土壤。

佛教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大开放,改变了西汉以来封建文化单一封闭的状态。

道教的大发展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并是在吸收了佛教中某些教义和形式后才发生的,是“御用道教”。

统治者往往对道教采取扶植的态度。

由于道教的民族性以及服食、治病、长寿养生这些实用性质,使它也很容易被一般人民所接受,发展很快。

儒、佛、道三家并立的文化格局于这时形成了,并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终封建社会而未变,完全可以成为文化结构上时代区分的重要界标。

4、民族关系的巨大变化。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民族关系大激荡、大融合时期?)中国历史上有4次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第三次是宋辽金元,第四次是清代。

此时民族关系复杂化,民族矛盾尖锐化,民族融合加速化。

此时,内迁民族之多,民族政权之众,在中国历史上有空前绝后的。

在民族迁徙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民族斗争和奴役,因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不过,作为民族大激荡的后果,则是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乌桓、柔然、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大部分与汉族融合起来。

隋代的大一统与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之风是其后果与影响。

5、尝试与选择。

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1)胡汉分治的尝试;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一个国家内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军事制度和军队体系,对汉人采用以汉制汉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以夷制夷办法。

带有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倾向,但也应看到这是特殊历史条件小产物,是统一大帝国崩溃后在政治上进行的新尝试。

(2)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选择;经济上屯田制、均田制与私有土地。

(3)思想文化领域崇佛、崇道还是崇儒的选择;(4)用人上务实求俊与门阀体制的选择;(5)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

通过尝试和选择其他历史上起过作用的制度和新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终于找到了共同的答案:均田制(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结合)、府兵制(部落兵制和封建兵制的结合)、儒、释、道三家合流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指定参考文献阅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以下两篇文章、一本论著,并撰写读书笔记,回答“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序列中处于何种地位?”1、王延武:《选择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4期2、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王朝政权在中国的统治》,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3、陈华文:《论魏晋南北朝风俗演变及趋向》,《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