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 :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 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1)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5、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6、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7、优先监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降解;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③出现频率高,有的可靠检测方法。
8、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9、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10、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行业排放标准优先于其他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按照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标准,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其体系构成如下: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分级:分为国家标准(GB)和地方标准(DB)。
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标准,两者关系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采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一般也称为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完整word版)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doc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第四版 考试内容 重点 (湖南文理学院)
一、名词解释瞬时水样综合水样水体自净纳式试剂消减断面总氧化剂光化学氧化剂硫酸盐化速率IP强酸酸度总碱度高锰酸盐指数底质监测凯试氮等速采样随机误差准确度检测限空白实验精密度3S技术基体效应土壤背景值生态监测生物监测二、简答题1、我国环境的标准分类哪几类?哪几级?2、简述环境监测全过程的一般程序是什么?3、简述简片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原理。
4、简述溶液吸收法原理及吸收夜的选择原则?溶液吸收法适用于采集大气中何种污染物?5、简介水样的保存方法及其目的。
并举例说明。
6、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在应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7、请说说BOD5的测定原理?水样稀释接种培养测定BOD5,试述其稀释的目的及接种的目的。
8、采用溶液吸收法富集采集大气污染物时对吸收液有何要求?9、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总铬和六价铬?10、请写出农田土样采集时的几种布点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11、简介生物样品常用的提取方法有哪些?用脂肪提取生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物与其他方法比,有何优缺点?12、简述大气样本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哪些?13、简述烟气测定中的基本参数有哪些?每种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4、大气样品中常规必测项目有哪些?试举一例说明?15、用指示植物检测大气污染的依据是什么?举两个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16、简述底质监测的目的?17、水样消解的目的是什么?消解后的水样是什么样的?消解方法有哪些?三、实例分析题1、欲分别测定生物样品中无机污染物质和有机污染物质,各自选用那些与处理方法(概括方法要点)?2、试设计土壤样品中Hg,As的测定方案,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样品采集、制备极保存,样品预处理及测定方法的确定。
3、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有害物质?简述其测定方法原理?4、某一水系分布,从理论上讲要设多少个监测断面?说明各断面的意义?5、我国优先监测的生态项目有哪些?这些项目的内容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何意义?6、按照鱼类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程序,简要说明其主要工作?8、简述四氧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与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原理的异同之处。
《环境监测》第四历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工程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工程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一)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Mn)CODMn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
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1.定义: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以C的mg/L 表示。
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环境监测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
环境监测(奚旦立第四版)整理
0.25mol/L(1/6 K2Cr2O7)10 ml 沸石数粒
混匀,接上回流装置
自冷凝管上口加入 Ag2SO4—H2SO4 溶液 30ml(催化剂)
混匀
回流加热 2h
冷却
自冷凝管上口加入 80ml 水于反应液中
取下锥形瓶 加试铁灵指示剂 3 滴
用 0.1 mol/L(NH4)2Fe(SO4)2 标液滴定,终点由蓝绿色变红棕色。
CODcr(O2
, mg
/
L)
(V0
V1 )
C V
8 1000
V0:空白耗硫酸亚铁铵标液体积(ml),空白指以蒸馏水代替水样,其他步骤与 测定水样相同
V1:水样耗硫酸亚铁铵标液体积(ml) V:水样体积(ml)
C:硫酸亚铁铵标液浓度(mol/L) 8:氧(1/2O)的摩尔质量(g/mol)
使用注意事项
1、纳氏试剂中的汞有毒,使用时要小心,皮肤触碰时要及时清洗。 2、纳氏试剂的使用寿命比较短,配制后保存期通常只有三个星期,随 着沉淀增加会影响测定结果。 3、配制溶液时所有的用水都要用无氨水,而且不可以用普通的滤纸过滤, 否则容易污染纳氏试剂。
1. 煮沸时,控制温度,不能太高,防止溶液溅出。 2. 严格控制煮沸时间,也即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时间,才能得到较好的重 现性。 3. 由于含量较低,使用的 KMnO4 溶液浓度也低(0.002M),所以终点的颜 色很浅(淡淡的微红色)因此注意不要过量了。 4. 本次实验不要求做空白值。 5. 本次实验配制 0.005M Na2C2O4 和稀释都要用到容量瓶,所以要注意容 量瓶的操作。 6. 标液用自己配制的稀释,准确称取 25.00ml 到 250ml 容量瓶中,就报上 次配制的溶液稀释了 10 倍(0.02-0.002M 左右)。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
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1.Dixion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③查表Q α(n )④判断Q ≦Q0。
05 正常;Qo 。
05<Q ≦偏离值;Q>离群值,舍去.2.Qrubbs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②计算统计量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③查表)(n T α④判断:若T ≦T0。
05正常离群值;T0。
05<T ≦偏离值;T>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
t 值是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对标准偏差的比值。
环境监测第四版期末复习
环境监测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4.?水体污染(PPT):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和作用。
?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6.?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7.?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8.?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样品。
?9.?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当其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这种情况即被称为空气污染。
??10.?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11.?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2.?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这种表示方法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体积比浓度: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或μL/m3表示。
(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13.?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环境监测(第四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等级。
(P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
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是必要的环节和组成部分一.分类是执行环保法规,进行环保管理的技术依据二.分类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1.按监测目的特定目的监测(应急监测)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2.按监测对象固废监测生物监测噪声监测§2.监测特点及技术概述一.特点:①种类多,基体复杂,干扰严重,含量低应采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②变化性大(污染物在空间)需采取快速或连续自动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跟踪测定③要有严密的质量保证性,获得可靠的监测数据14.2500 — 14.2 “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 14.0500 — 14.0 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后为奇则进一”14.1500 — 14.214.2501 — 14.3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优先污染物特点具有生物积累性(P8优先污染物名单)三致作用毒性较大有检出方法§3. 环境标准一.含义:为保护人群健康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规定的限量值或要求及有关技术规范。
二.标准的分类和分级1.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2002年以前对城市污水厂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分级—国家、地方、行业环境质量标准:在指定的地理范围内或介质中,对有害物质或因素做的最大允许的规定。
(P17)水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Ⅴ类水)⑵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37℃24小时培养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100CFV/mL (CFV:菌落形成单位)a.卫生上安全可靠大肠肝菌﹤3个/L 余氯≧0.3mg/L(给水厂出厂与水接触30min)管网末梢﹥0.05mg/Lb.化学物质对机体无害(P1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类污染物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的浓度》《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P22)c.感觉性状良好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⑷渔业水域水质标准(TJ35—79)⑸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大气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原GB3095—82)(现GB3095—1996)P15三级:一级(长期)二级(长、短期)三级年日平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均值不许超过的限值。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 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
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1.Dixion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③查表Q α(n )④判断Q ≦Q0。
05 正常;Qo 。
05<Q ≦Q0.01偏离值;Q>Q0.01离群值,舍去.2.Qrubbs 检验法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③查表)(n T α④判断:若T ≦T0。
05正常离群值;T0。
05<T ≦T0.01偏离值;T>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
《环境监测》第四版 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完整word版)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
第一章(2)按监测目的分类①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批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②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士壤监测、固体版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澜、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对一定体重和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的最小细菌数和毒素量。
第二章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氨、氟化物、磷酸盐、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铜、总锌、总锰、彩色显影剂、显影剂及氧化物总量、元素磷、有机磷农药、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五氧酚及五氯酚钠、可吸附有机卤化物、三氧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氯苯、邻二氯苯、对二氧苯、对硝基氯苯、2,4-二硝基氯苯、苯酚、间甲酚、2,4一二氧酚、2,4,6- 三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丙烯腈、总硒、粪大肠菌群。
总余氯、总有机碳。
3.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p42断面名词解释、应用)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市成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如饮用水源地及与其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风景游览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环境监测重点(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六、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目前我国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由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指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基本上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同,所不同的是饮用水不存在自净问题,因此无BOD5、溶解氧等指标。
大肠菌群因在消毒过程中抗消毒剂能力最强、在环境水体中最常见(即最有代表性)、监测方法容易,而作为致病菌监测代表。
我国饮用水用氯气或漂白粉消毒,游离余氯是特征消毒效果的指标。
但它是强氧化剂,直接饮用对人体有害;其次,如果水中含有有机物,会生成氯胺、氯酚,前者有毒,后者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故国外已普遍采用臭氧和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一、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渠、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对它们进行监测的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污染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6)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按照监测分析方法原理,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1)化学分析法。
(2)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多种微量、痕量金属元素。
(3)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在常规检测中仍具有较大的比例。
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完整知识点期末考研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概述(1)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2.环境监测的目的①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②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 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3.环境监测的分类(1)按监测目的分类①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②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见表1-1)③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监测等。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及技术概述1.环境监测的发展(见表1-2)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污染的特点① 时间分布性,是指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② 空间分布性,是指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
③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是指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即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习题1)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1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六、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美国是最早开展优先监测的国家。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3、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共68种有毒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卤代烃(烷、烯)类(2)苯系物(3)氯代苯类(4)多氯联苯类(5)酚类(6)硝基苯类(7)苯胺类(8)多环芳烃类(9)酞酸酯类(10)农药(11)丙烯腈2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亚硝胺类(12)氰化物(13)重金属及其它化合物(14)体系七、中国环境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一)国家国家环境质量标准1.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2.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七、水质标准)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一、: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培养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24h37摄氏度经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于数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二)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1、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 3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物质。
2、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
第一类污染物:共13种。
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三.大气标准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划分了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特定工业区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一、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渠、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对它们进行监测的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分为:A层次方法为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B层次方法为统一方法,C层次为等效方法。
按照监测分析方法原理,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1)化学分析法:重量法、容量法等(2)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多种微量、痕量金属元素。
(3)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在常规检测中仍具有较大的比例。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用于各种水体及底质、生物样品中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一次进样,可同时测定10~30中元素。
(5)电化学法:在常规检测中也占一定比例,并用于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6)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将分离和测定结合于一体的分析技术,一次进样可连续测定多种离子。
(7)其他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等在无机污染物监测分析中也有一定应用,特别是ICP-MS 法,其灵敏度比ICP-AES法高2~3个数量级,适用于痕量、超痕量有害元素的测定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有:(1)气相色谱(G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它们是分离分析多种有机污染物的有力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宜测定热稳定性差和挥发性差、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有机物,弥补了气相色谱法的不足。
4环境监测复习资料GC-MS)法:可以对复杂环境样品中的微量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气相色谱-质谱()其他方法:在常规检测中,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非色散红外吸收法3(等也有一定应用。
)三、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练习题2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尽量选择(4)监测断面的位置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面宽阔、无浅滩的顺治河流。
2、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对于某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1)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对照断面:1000 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3控制断面:水质的影响。
: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4)削减断面(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通监测垂线(或断面)的布设3、湖泊、水库,按水体类a. 在湖(库)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别和功能设置监测垂线。
均匀设置监测垂线网格法b. 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的确定4、采样点再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点的数目和位置。
时,在近左、右~100m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可仅设中泓垂线。
时,只在水面下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1/20.5~5m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不足0.5m时,在处各设一个采样点;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 处及河底以上0.5m设三个采样点,10m水深>时,即水面下处、0.5m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5环境监测复习资料四、水样类型及意义(一)瞬时水样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二)混合水样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三)综合水样把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称为综合水样,这种水样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有实际意义。
五、水样的保存方法(习题4)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 ,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对测定酚的水样,用H3PO4 调至pH 为4时,加入适量CuSO ,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2)调节pH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 值,防止金属的水解(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习题5)原因: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七、水样的消解消解的目的:①破坏有机物②溶解悬浮物③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
消解水样的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干式消解法(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
(一)湿式消解法1、硝酸消解法清洁水样2、硝酸—高氯酸消毒法含难氧化水样3、硝酸—硫酸消解法提高消解温度和效果4、硫酸—磷酸酸消解法去除三价铁干扰5、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含汞6、硝酸—氢氟酸消解法6环境监测复习资料7、多元消解法8、碱分解法(二)干灰化法(马弗炉)又称干式分解法或高温分解法,不适用于处理测定易挥发组分(如砷、汞、镉、硒、锡等)的水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