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课程目标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 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 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 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定的总体要求。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个性发展; (4)指人的自由发展。
阅读:注重片面发展的悲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智、体、美、劳
三 级 (教学目 标)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 活动的归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2.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 3.评价教育活动 象” 例如: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
(一)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人。 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 值。教育的职能在于使人的本位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所以 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与个体的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 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 背这一本性来办事。
2.日本的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 力、人文素质和环保意识。
第四章 课程规划
地方课程
实施、 实施、开发符合省市 需要的课程方案 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 或委托相关人员或学 校 课程是相互适应的, 课程是相互适应的, 既要按照国家计划, 既要按照国家计划, 又要兼顾地方需要 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域 差异
校本课程
开发符合学校、 开发符合学校、学生和 地方特殊需要的课程方 案,适应不同的需要 所有的课程利害关系人 士均有参与课程开发的 权责。 权责。 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 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学生不但与个别差异, 学生不但与个别差异, 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 力,课程要根据学生需 要而不断进行调整 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开发者和实施者, 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 有主动解释课程、 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 课程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的层次
(一)总体的课程目标 (二)领域的课程目标 (三)操作的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传统的课程目标分类
三个领域:事实、技能、 三个领域:事实、技能、态度
(二)布卢姆等人的目标分类
三个领域:认知、情感、 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三)加涅的目标分类
五种结果: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 五种结果: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参与人员
课程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知识中心课程 又称知识中心课程,是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 学科课程 又称知识中心课程 是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 中心,而编制的课程 而编制的课程. 中心 而编制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特点:逻辑性 系统性、 逻辑性、 学科课程的特点 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2.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主 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编制的课程。 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主体性、开放性、活动性、过程性 活动课程的特点:主体性、开放性、活动性、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课程内容不同 学习方式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课程内容不同;学习方式不同 教学组织形式不同;评 区别 课程内容不同 学习方式不同 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评 价不同 联系: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内容的互补性;教学方式的互促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互补性 联系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内容的互补性 教学方式的互促 性.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四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教学内容: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长期均衡
本章教学难点:亏损时的决策
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在基本特征。
2、会画图表达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如何进行产量决策。
3、会分析盈亏情况。
5、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和长期均衡的实现机制及均衡状态差异。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四章第一、二节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企业面
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一、教学内容:市场结构;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
益曲线
二、教学重点:市场结构、收益曲线
三、教学难点:收益曲线
四、教学目标: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在基本特征
2.理解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
3.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五、学时分配:1.5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企业收益
市场结构
需求曲线
收益曲线
八、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三、四节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企业和市场的短
期均衡
一、教学内容: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
二、教学重点: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亏损时的决策
三、教学难点:亏损时的决策
四、教学目标:1.掌握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
2.掌握企业亏损时的决策
3.理解企业和行业规模的调整
4.理解长期供给曲线
五、学时分配:2.5
六、教学过程。
第4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
• 国家: • 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 课程:
• 单元 • 课堂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的功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4)
• (一)导向功能: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总方面、 进程,指向教育目的最终结果。 • (二)激励功能:教学活动开始时,就向学生 明确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的三种成分) • 必须注意:为学生认同、与学生兴趣一致、难 度适中。
二 教学目标的功能
• (三)计划和操作功能:为课程编排、 实施和教学活动计划、具体安排提供 依据、指导和要求; • (四)标准(评价)功能:学生达成 的水平及程度标准。
三、课程目标的取向(王62)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 由于人们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 需求的重点及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 法不同,因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 取向就不同,当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 知识本位: 强调学科的固有价值 • 学生本位:强调课程促进个体成长 • 社会本位: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第二层次
应用 ( applica tion)
分析 (analysis ) 综合 (synthesis ) 评价 (evalu ation)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 。
第三层次
能够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 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 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 把各个元素或部分组成新的 整体。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 价值的判断。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 3.1教学目的的层级系统 • 3.2新课程标准解读 • 3.3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及 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3.4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教学目 标设计 • 3.5几种不同教学目标的陈述 方法(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与生成性目标) • 3.6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 标设计练习
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课程论》笔记
2020.05.19 11.26 《课程论》施良方著第四章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以课程为中介。
将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有助于课程编制工作的展开。
第一节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需求重点及知识的性质价值看法的差异导致不同的课程目标取向▪取向:课程目标所采用的形式;涉及要不要制定课程目标以及制定什么样的目标一、行为目标▪人物1:博比特源自博比特《课程论》《怎样编制课程》——课程科学化、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相呼应-学习不是突然发生的,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人物2:泰勒•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要用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陈述目标•提出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行为所适用的领域•强调以行为方式陈述目标——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师承贾德的观点,提出课程应关注学生学会一般的行为方式,目标应该是清楚的但不一定是具体的。
【总结】课程目标采取行为目标的方式长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短处:目标都以行为方式界定则课程趋于强调可明确识别的要素,难以测评与转化的会消失;将学习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分,不利于陶冶学生的个性;预设的目标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二、展开性目的【观点】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确定的目标,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目标,关注过程。
▪人物1:杜威•目标不是预先规定的,是教育经验的结果,是再过程中内在地被决定的•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生长▪人物2:斯滕豪斯•学校教育由四个不同的过程构成:技能掌握、知识获得、社会价值规范确立;思想体系形成。
•课程必须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师是研究者不是顺从者。
•提出过程模式,课程不应以实现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要以过程为中心,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表现展开。
▪人物3:罗杰斯•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影响人的行为的都是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课程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由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提出学生个人成长、个性完善,但不关注课程的界定与评价•课程编制者不能替学生决定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总结】在理论上很吸引人,但过于理想化。
4第四章 课程目标
第五章
课程目标
教科院
袁强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课程目标及其基本取向
第二节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表述
第一节 课程目标及其基本取向
案例
信息分类
1.预备技能 2.对该领域已具备的知识 3.对内容的态度
数据来源
访谈目标学习者和管理人员,前测 访谈目标学生和管理人员,在应用 环境下观察,前测 访谈,问卷,观察
学习者特征
4.对传递系统的态度
5.学习动机 6.学业能力水平 7.一般学习偏好 8.对培训组织的态度 9.群体特征 a. 异质程度 b. 人数 c. 整体印象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将 课程目标的取向分为四种类型:
–
– – –
1.普遍性目标
2.行为性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表现性目标
1. 普遍性目标 (global purposes)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 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 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 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仅体现为一般性原理,为实施者提供了发挥创 造性的广阔空间,但比较模糊,难于操作。
2. 行为性目标 (behavioral objectives)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 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 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点: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发展:博比特 泰勒 布卢姆 缺点:①体现的是一种“唯科学主义”价值观, 有控制本位倾向,泯灭了人的学习的主体性; ②具有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了,把学习 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③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 目标;
第四章--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
(五)源于生活,并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1、课程内容可源于儿童生活中的真实事 件(如:超市购物、鼻子出血)
2、课程内容要能加深儿童对于生活的理解 (六)课程内容要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 (七)课程内容要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二十三页,共48页。
第二十四页,共48页。
第二十五页,共48页。
第二十页,共48页。
评价: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将自然角投放的材
料、教学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 要,激发儿童探究的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 机,孩子的探究基于原有经验,又有一定 挑战性。当儿童的认知产生冲突时,这时 我们教师要适时地推一把,引一引。说明 了教师素质、观念对教师与儿童互动的影 响,是其他因素无法代替的。
第十四页,共48页。
好吃的蛋 活动主题:让小朋友喜欢吃蛋类食物 活动适合年龄段:4-5岁 活动目标:1、认识多种禽蛋的颜色、大小、形状
2、喜欢品尝各种口味的禽蛋 3、养成不挑食,合理搭配食物营养的良好饮食习惯 活动内容:1、让小朋友观察各种禽蛋,并说出它们的颜色、 大小、形状 2、事先与厨房联系好,用蛋做各种各样的菜,让小 朋友品尝,说出味道如何;并告诉每个小朋友每天吃一个蛋 能使小脸蛋长的红通通的,身体健康 。 3、让小朋友画出各种蛋,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第四页,共48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doc
第五页,共48页。
“小松鼠摘松果”活动目标
大班主题系列活动“我和松树做朋友”之一“小松鼠 摘松果”的目标:
1.学会在间隔的纸板上跨跳走,双脚起跳摘松果。 2.培养爱护小松鼠的情感
评价:这些目标具体明确,容易落实。在教师制定的教育目标 中,我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教师不能就具体的活动,清晰而 明确的陈述儿童应获得的某方面、某层次认知策略及某种能力 的发展而是笼统提出“鼓励儿童大胆作画,发展想象力”、 “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动手能力”、“培养儿童合作 精神”、“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等等。能力的培养不是 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影响。因此上述描述只适 合于长期教育目标,而不适合于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第四章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 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 衰亡的原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 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 秦朝崩溃的原因。
3.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也就是了解学生 的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素养结构、能力和知 识构成,才能够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才能够确 定学生可以达到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 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 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 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 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 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 基础。”---节选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四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
第四章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2.能描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布卢姆、加涅、巴班斯基、奥苏贝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分别做出简要评析;4.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5.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和一般步骤;6.能准确陈述教学目标,并能把握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7.自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份教学目标;8.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误区及其改进策略。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
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教育是一种目的性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因此,教学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即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2.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R.E.Tyler)认为: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3.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这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
4.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我们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二是教学目标是在当下的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三是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活动为依托。
四是教学目标是一种更加具体的、微观的概念,有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一)预期性从概念可以看互联网,教学目标是在当下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第四章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章教学⽬标设计第四章教学⽬标设计⼀、教学⽬标概述⼆、教学⽬标分类理论三、教学⽬标的设计与编写第⼀节教学⽬标概述(⼀)教学⽬标(学习⽬标、⾏为⽬标):对学习者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
对此定义做如下说明:教学⽬标描述的主体是学⽣⽽不是教师。
例如:“培养学⽣的分析能⼒……” 、“教会学⽣……”、“帮助学⽣理解课⽂的寓意……”。
教学⽬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为变化,对这种⾏为变化的描述必须具体、明确、可测。
教学⽬标有层次性。
教师在进⾏教学⽬标设计时,设计与编写的是具体的课时⽬标。
(⼆)功能1、导教:决定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
2、导学: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使学有⽅向。
3、导测、导评: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4、调节控制:所有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标⽽确定,为实现教学⽬标⽽服务。
5、激励:对教学双⽅都起到⽬标定向的激励作⽤。
第⼆节教学⽬标分类理论⼀、布鲁姆的教学⽬标分类理论(P117)布鲁姆的教学⽬标分类理论是教育发展史上第⼀个教学⽬标分类理论。
他把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整体⽬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领域,每个领域的⽬标⼜进⾏了进⼀步的划分。
见下图:布鲁姆理论的意义: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标时,能全⾯、更快⽽准确地确定各⽬标⽔平与相应的⾏为;为科学测量和评价教学结果提供了依据。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语信息:指可⽤⾔语表达的信息,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智⼒技能:是学习者运⽤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的能⼒,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有四种类别: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级规则)。
辨别:是将刺激物的⼀个特征和另⼀个特征、或者将⼀个符号与另⼀个符号加以区别的⼀种习得能⼒。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规则:是提⽰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种⾔语表述。
它可以是⼀个定律、⼀条原理或⼀套已确定的程序。
如“长⽅形的⾯积等于长乘宽”⾼级规则:学习者在试图解决⼀个特定的问题时,可能把属于不同的内容范围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规则结合在⼀起,组成⼀条能解决该问题的⾼级规则。
第四章 幼儿园课程目标
• (二)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 一是从空间维度考虑, 一是从空间维度考虑,幼儿生活于其中的社
• 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 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 二是从实践维度, 二是从实践维度,既包括当前现实社会生活 的需要, 的需要,又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的需要。 的需要。 从社会生活需要中推导出课程的目标: 从社会生活需要中推导出课程的目标: 第一, 第一,民主性原则 第二, 第二,民族性欲国际性统一的原则 第三, 第三,教育先行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建构模式应 该由幼儿心理发展结构 幼儿心理发展结构、 该由幼儿心理发展结构、课程内容及幼儿心 理发展年龄水平综合构成的三位立体结构 综合构成的三位立体结构。 理发展年龄水平综合构成的三位立体结构。 • 见教材第49页 见教材第 页。 • 常见的也有二维平面模式图。 常见的也有二维平面模式图。
第四章 幼儿园课程目标
学习目标 •
1、识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含义、目标取 、识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含义、 向及依据 • 2、根据内容及幼儿发展水平制定幼儿园 、 课程目标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 与依据 •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
• (一)教育目的 •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 • (三)课程目标 •
•
例如“ 例如“让幼儿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到好奇 。” • 再如从活动( 系鞋带” 再如从活动(三)“系鞋带”生成到活动(四)“自己 系鞋带 生成到活动( 自己 的事情自己做” 的事情自己做”通 过幼儿情境谈话 ,引导幼儿完成 生成目标, 的事. 生成目标,即让幼儿努力做好力所能及 的事.不怕 步的责任感等。 困难 ,有初 步的责任感等。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 (一)普遍性目标
第四章 教学目标
他放弃了‚目标‛一词,而从彼得斯那里吸
收了‚过程原则‛。他认为学校教育包括三 个过程,即 ‚训练‛ 、‚教学‛ 、‚引 导‛. “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 “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 “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 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 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在引导。 “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 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 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比如,在知识或艺术领域,学生学习最重要 的结果是“尝试”。
6.
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 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 次与序列 ;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 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 个部分,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 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 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不同之处对照
80年代中后期,个性和谐发展作为教学 目的被提了出来。 从人的生理状况出发,科学家研究认为,一 般健康的人只是运用潜能的一小部分。美国心 理学家詹姆斯认为绝大多数人只利用了身心潜 能的一小部分,他估计只运用了10%,米德 和奥托分别估计为6%和4%,日本物理学家 汤川秀树估计为3%。
我们认为,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必须包
三、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方向性质一致。
2.二者对教学所起作用的相同。
区别:1.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方向目标,具有终极意义;教 学目标是教学达到的目标,具有程段意义。
2.教学目的是对教学的总的要求;教学目标是对教 学的具体要求。 3.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和要求;教学目标更 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
普通话校本课程设计
普通话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规则。
2. 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常用词汇、成语和句子。
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表达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运用普通话进行对话,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普通话演讲、故事讲述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普通话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意识,尊重他人,乐于合作。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以普通话教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认知能力,求知欲强,善于模仿。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反馈。
1. 普通话基础知识: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规则,拼音书写规范,以及常用词汇、成语的积累。
教材章节:第一、二章2. 朗读与表达:学习不同文体的朗读技巧,掌握重音、停顿、语调等表达手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3. 口语交际:在各种生活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普通话进行有效沟通。
教材章节:第四章4. 演讲与讲故事:学习演讲技巧,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编讲故事,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5. 文化传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普通话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材章节:第六章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普通话基础知识学习(声母、韵母、声调)第二周:朗读与表达技巧(诗歌、散文)第三周:口语交际(家庭、学校场景)第四周:演讲与讲故事(自我介绍、寓言故事)第五周:文化传承(成语故事、民间传说)教学内容科学系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物理问题;2.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掌握功、能量和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了解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规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解决运动问题;2.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力的作用问题;3. 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能量转换问题;4.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证,善于合作,勇于创新;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物理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复杂物理问题的理解还需加强,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力与运动- 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力的分析。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材章节:第二章 力的合成与分解- 内容: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衡条件。
3. 功、能量和功率- 教材章节:第三章 功与能量- 内容:功的概念;动能、势能、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功率的定义及计算。
4. 物体的运动规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物体的运动- 内容: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运动学公式;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第四章教学目标
第四章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与要求:1.把握教学目标的含义2.把握教学目标具体化的技术3.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4. 学会陈述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2.布卢姆等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概述1.概念教学目标是咱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实施课程与教学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
教学目标的纵向分类:教育目的↓培育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指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或为培育受教育者而确信的总的质量规格,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培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校依照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进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课程教学目标是最高层级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它的制订应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确立新型的学生观,科学地判定学生的整体把握水平。
单元教学目标是第二级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它由课程教学目标分解而成。
将课程教学目标分成单元教学目标时,要做好了解学生和分析教材这两项工作。
课时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教学目标别离是第三、第四级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由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而成,知识点教学目标那么由课时教学目标分解出来。
2.意义(1)为课程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4)为课程与教学的评判提供依据。
二、教学目标分类美国学者艾斯纳以为应该分为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类型。
我国学者借鉴外国体会,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三种类型。
马杰三个要素:可观看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同意的行为标准克伯勒五要素:行为者、行为、行为结果、情景和标准(一)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实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具有导向功能、操纵功能、鼓励功能、评判功能。
(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以为课程目标必需指明课程终止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转变。
强调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与教学目标,即采纳行为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课程目标
1概念辨析: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展开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课程目标即学生课程学习应达到的结果及其课程要求,是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行为变化的描述。
展开性目标是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学习结果,它关注的不是事先规定的行为,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首创性、独特性的反应形式(如感受、体验与认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追求反应的多样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2什么是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请结合学科实际,各举一例。
行为目标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它以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
3课程目标制定有哪有哪些来源?如何筛选目标?
答:1学习者的需求2社会的需求3学科的发展
泰勒提出两个筛子:一是基本的价值观,即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它规定了教育内容的顺序、难度和深度等。
在对上述三个来源的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时,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第一,考察课程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关注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协调各类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
4如何认识和处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