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5厦门大学701初试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初试真题
简答
1. 简述《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2. 农村题材小说
3.《天路历程》是欧洲17世纪重要的书籍,对后代英国小说产生重大影响。这本书的特点如何?
论述
1. 试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得失
2. 结合具体小说例子谈《呐喊》与《彷徨》的风格差异
3. 19世纪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翻译
汝南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问答
1.简述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2.有关儿化音现象,给了两种标音方式,选你赞同的一种或两种都赞同,举例论证
2015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初试真题
简答
1.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2.百花文学
3.生态思潮可以回溯到哪些学说
论述
1.儒林外史对理想文士的索求
2.谈谈你对新历史小说的看法(包括代表作家作品,文学特征,文学史意义)
3.拉伯雷《巨人传》对欧洲人文思想的影响
问答
1.词义的发展
2.判断所给词的正确形式,抄在答题卡上,用打钩的方式标出并标明属于哪个范畴:多音字,音字,异体字,繁简字,别字。用四定原则论述汉字标准化的重要性
2014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初试真题
简答
1.李白歌行的贡献
2.新感觉派的风格
3.欧洲十九世纪的唯美主义文学
论述
1.明代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的认识
2.结合具体作品谈先锋文学(作家作品,特征,影响)
3.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问答
1.双言和双语的区别
2.四定
2013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初试真题
简答
1.汉代文学与经学的互动
2.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内涵和特征
3.白银时代
论述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寻根文学的内涵和特征
3.《日瓦戈医生》中“知识分子与革命”主题
简答
1.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何异同?
2.论述:文字与其他文怀现象有什么不同?谈谈文字的特点。
2012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初试真题
简答
1.创造社前后期的文学主张
2.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3.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区别
论述
1.结合不同阶段的诗人,论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取径
2.卡夫卡《城堡》表现了怎样的表现主义特色
3.新感觉派小说特色
问答
1.什么是异体字,为什么要整理异体字
2.谈谈词汇的发展变化,表现
2011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初试真题
简答
1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其评价
2《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3《等待戈多》的荒诞艺术
论述
1汉乐府的叙事特色
2鲁迅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狄更斯小说的艺术特色
翻译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问答
1汉语语音的流变类型
2汉语中外来词有哪几种
2010厦门大学701考研初试真题
简答
1简述李白古题乐府的创作特色
2茹志鹃“清新、俊逸”小说风格的形成原因
3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
论述
1试论柳永词的新变
2《骆驼祥子》中祥子人生悲剧的产生原因
3《第二十二条军规》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怎样的黑色幽默特色
翻译
濮阳郡有续生者,莫知其来,身长七八尺,肥黑剪发,留二三寸(之后内容,可在网上搜索)…伺之平晓,乃是续生,怫灰而去,后不知所之。
问答
1汉字在历史上有过哪些字体?各种字体主要流行于什么朝代?各种字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词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谈谈你对词义特征的认识
2009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初试真题
简答
1柳青《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2《聊斋志异》的主要思想内容
3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特点
论述
1《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2论述《史记》的文学影响
3有哪些原因促使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
翻译
唐刘禹锡牧连州,替高寓。寓后入羽林将军,自京附书曰:“以承眷,辄举目代矣。”刘答书云:“昔有一话,曾有老妪山行,见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妪目之,而虎遂自举足以示妪,乃有芒刺在掌,因为拔之。俄奋迅阚吼而愧其恩。自后掷麋、鹿、狐、兔于庭,日无缺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妪乃被村胥诃捕。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妪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曰:‘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死人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