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589960年
Music of the Sui and Tang Period隋唐时期音乐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古代 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各种文化艺术在我 国文化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当时的 世界文化领域,也处于领先的地位。
隋唐音乐繁荣原因
• 政治长期稳定 • 社会经济空前发展 • 大量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和邻近国家的 文化成果ຫໍສະໝຸດ 琵琶(横抱)、三弦足鼓
部分隋唐乐器
唐代宫廷音乐管理机构
唐代宫廷音乐管理机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 上都堪称历代之冠。初唐时在礼部的太常寺中 设置有太乐署、鼓吹署这样两个管理部门。盛 唐时期在宫廷中改组扩展了教坊、梨园、掖挺 局、详校所等机构,职责各有所不同。各机构职 能既有不同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深刻地影 响了中古时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制度文化的建 设和发展。
音乐品种的形成、声乐器乐的发展
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深锁在高门 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 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 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 那时候,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 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唱。
乐器种类
• 胡琴、琵琶、笛、角、芦管、胡笳(jiā) • 打击乐器:铜钹、拍板、节鼓、杖鼓、羽 藵鼓、棡(gāng)鼓、桴(fú)鼓、齐鼓、 担鼓、羯鼓、都(dōu)昙鼓、毛员鼓、答 腊鼓、鸡娄鼓……
五代时期在政治上虽然分裂割据, 但在文化方面却继续发展。隋唐时期的 音乐、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 关系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原地 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量来自少数 民族和外国的成分。
隋唐音乐文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风 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 奇葩。见于《教坊录》的唐大曲公有46个, 其中《霓裳羽衣舞》因其为唐玄宗所作,又 兼有清雅的风格,为世所称道。
中国音乐史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姓名:杜燕(3班)学号:12008244160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宫廷燕乐隋唐时期,燕乐成为宫庭宴享中各种乐舞的总称。
燕乐是来源于各民族的音乐,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体。
燕乐包含了汉魏以来的清商乐、外来的音乐等等,经过了隋朝七部乐至唐朝坐、立部乐的发展阶段。
燕乐是由隋朝七部乐的(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发展而来的,隋炀帝时增加了康国和疏勒两部,到这里被称为“九部乐”。
•那么唐代的“九部伎”是根据隋朝原有七部伎的基础上,将里面的文康伎和天竺伎更改为“扶南伎”。
至此,唐代“九部伎”为: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这十部乐大都是属于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的,所以在气势上比较宏大,表演性很强。
唐朝时期将这十部乐用在宫廷之中作为赞颂统治者本身的大型艺术表演形式,足以证明当时对外来音乐的重视程度。
•由于当时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和渗透长达几个世纪,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所形成的音乐风格和类型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创作出了一些具有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于一身的新型音乐作品,原来具备的鲜有的少数民族特色已不再明显。
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和渗透是空前的。
随之,进入到唐朝坐、立部的发展阶段。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
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中西音乐史时间轴
中西音乐史时间轴音乐,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一、古代音乐史(1)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考古发掘出绘画、雕塑及残存下来的乐谱,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远古及夏商音乐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原始音乐形态,乐舞《咸池》、《大夏》,出土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
(2)西方古希腊音乐文化(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
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
周秦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206年)出土曾侯乙编钟,出现八音、十二律吕、三分损益法。
两汉三国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80年)《声无哀乐论》(3)西方中世纪时期(1450年前)出现格利高里圣咏两晋南北朝音乐(公元280年—公元589年)古琴《碣石调▪幽兰》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9年—公元960年)宫廷音乐达到极盛局面,音乐机构众多,宫廷音乐繁盛。
宋金元音乐(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北宋杂剧,南宋南戏。
(3)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1600年)出现尼德兰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巴洛克时期(约为公元1600——1750年)代表人物: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
古典主义时期(约公元1750——1820年)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浪漫主义时期(约为公元1820——1900年)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中国:明清音乐(公元1368年—1911年)民歌、民间歌舞、曲艺、戏曲种类大大增加,达到历史上最繁荣时期。
(4)民族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中—20世纪)“强力五人集团”民国时期音乐(1911年—1949年)学堂乐歌二、现代音乐时期现代古典音乐(自1900年起至今)两大源流:古斯塔夫·马勒与理察·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乐派、和德布西的印象乐派。
第二编 第三章 隋唐五代音乐
第二编第三章隋唐五代音乐10级音乐学1班王程20103114530一、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唐代的音乐机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体系。
唐代,细致的劳动分工,成千上万的数千名音乐家。
规模宏大,技艺高超。
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和大乐署等中央音乐机构。
开放两年来,大量的音乐,总务处规模改组,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
1、太常寺唐代掌管礼乐的最好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
“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2、“教坊”和“梨园”直接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
为唐高祖李渊设置。
全盛时期集中了唐代歌舞乐坊方面的人才精华两千余人。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
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官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有“梨园别教园”,洛阳有“梨园新院”。
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
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吸取艺人亦统称为“梨园弟子”。
唐梨园由开元二年(714年)创立,至大历十四年(799年)解散,存65年。
二、隋唐时期的器乐发展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
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
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三、隋唐时期宫廷音乐1、宫廷燕乐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又称宴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第一节;概述:隋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自此以后,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步入极其辉煌的阶段。
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
这些开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显然是不容低估的。
唐袭隋制。
大唐帝国统治的近300年中,尤其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7-649)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13-741)的100多年问,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宣宗《吊自居易》),“《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白居易《杨柳枝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等,乃是唐代音乐高度发展与普及的盛况在诗歌中的生动反映。
唐朝国都长安是世界文化名城,西凉、龟兹、天竺、高丽、扶南、中亚及国内各民族的歌舞荟集于此(图4-1)。
唐代宫廷音乐的规模与水平也是其他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
唐代交通四通八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联结亚、欧两洲。
因此,在国内外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风格的唐朝音乐,即使与欧洲拜占廷帝国、阿拉伯诸国相比也当之无愧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对亚洲东部国家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学习隋唐五代音乐史的感受
学习隋唐五代音乐史的感受
公元581年,隋王杨坚称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公元589年,隋朝南下灭掉陈朝,实现了南北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以来国家近四百年的战乱、分裂局面,隋朝的统治只维持了37年。
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最强盛的时代。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原地区出现了五个朝代依次更替,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为五代,在中原之外,则出现了十几个割据小国,但一般称之为十国。
由是,五代十国的半个多世纪,则是唐朝灭亡以后出现的一个分裂时代,中国陷于短暂的藩镇割据局面。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王朝,从此,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音乐歌舞为前驱,以沟通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而互益互补的丝路传播为血脉,兼收并蓄,博取众采,经过新的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堪称繁盛发达的音乐文化发展新局面。
由此而形成了一代乐风,以及汇聚而成的灿烂气象。
也就是说,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西域音乐就开始不断流入中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成为中原地区的社会时尚,“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音乐方面通过国内外各民族音乐的广泛交流与大融合,到开元天宝间出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局面,也因其“具范兼容”的大家风范而受到今人的赞誉。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
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宫廷音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历史背景
4、文学与艺术大发展。诗歌、散文、小说(传奇)、音乐、舞蹈、雕塑、绘
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均出现伟大的创造。 《全唐诗》收录了诗人2200多位,诗作48900余首,其中七言律诗为唐代首创。;
初唐四杰、王维(田园派)、岑参(边塞派)、李白、杜甫、白居易;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师说》、《马说》、《永州八记》; 传奇小说《南柯太守》、《长恨歌》、《莺莺传》、《柳毅传》; 雕塑多以宗教为题材,并赋予现实生活气息。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唐朝统治者提倡音乐,形成了喜爱音乐的社会风气; 音乐机构对培养高水平的宫廷燕乐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贵族文人偏爱歌舞,歌舞音乐的社会需求量使得歌舞伎人大量涌现; “曲子”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 “变文”开始盛行促进了说唱形式的兴起。
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是唐代音乐的两大潮流,在社会上层与下层遥 相辉映,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
——《隋书.音乐志》
如《胡旋舞》出自康国乐,舞时急转如风。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颻(yao) 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苏莫遮》出自天竺乐,系印度语,汉名浑脱。舞者裸体跌足,各持油囊 盛水,以水相泼,表现了印度、缅甸、中亚泼水节的风俗。
❖ 隋唐宫廷多部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不同风貌,但唐代的乐器种类与乐 工人数均多于隋代,曲目也有明显增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 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
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旧唐书·音乐志》
❖ 文康伎,又名礼毕。这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西晋太尉庾亮的谥(shi)号文康。其死后,家伎戴上他的假面跳舞追思, 故称文康伎。
最新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2.唐玄宗 2.唐玄宗
作曲方面:《龙池乐》、《得宝子》、《春光好》、 得宝子》 春光好》 作曲方面: 龙池乐》 《光圣乐》等四十余首。 光圣乐》等四十余首。
音乐演奏:演奏羯鼓最为出色、善于吹笛。 音乐演奏:演奏羯鼓最为出色、善于吹笛。
排练与指挥:组织太常乐工三百余人排练器乐合奏。 排练与指挥:组织太常乐工三百余人排练器乐合奏。
2、《教坊记》 教坊记》 唐代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 条目。 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 最便利的史料。 最便利的史料。 3、《羯鼓录》 羯鼓录》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这是一 )。这是一 唐代南卓著,成书于大中二年(848)。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 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作,记载了羯鼓的由来、羯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 首羯鼓曲名, 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末尾有128首羯鼓曲名,对于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认识羯鼓在唐朝器乐中的地位很有参考价值。
2.软舞与健舞: 2.软舞与健舞: 软舞与健舞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3.法曲: 3.法曲: 法曲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 响乐。 响乐。
4、《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 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 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演奏 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是 个条目。 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 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三编 隋、唐、五代
三、说唱和变文
说唱——叙事性的有说有唱的大型声乐体裁。如 战国的《成相篇》、汉魏时期的长篇叙事歌曲《焦 仲卿妻》等。汉代以来的民间叙事歌曲和六朝以来 的散文和四六文体,都成为说唱音乐中歌唱和说话 部分的基础。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民 阶层的壮大的、文化娱乐日益增长,说唱音乐更加 流行发展。而且把民间故事作为说书的题材。但民 间的说唱本却没有流传下来。
六、《上元乐》 高宗于上元年间(674-676)作,舞者一百 八十人,饰五色云衣,以象元气。以用之于郊庙,曰《上元舞》。 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 《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 《庆云》等十二曲。
七、《圣寿乐》武后所作。金铜冠,五色画衣。舞者一百四十人,行 列成字。凡十六变,成“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 昌”十六字。
四、《鸟歌万岁乐》,武后作。时宫中养鸟能言万岁,因以制乐。舞 者三人,绯大袖,並画鸲鹆,冠作鸟像。
五、《龙池乐》,玄宗即位前,宅在隆庆坊,宅南坊人所居变为池。 玄宗正位,以坊为宫,池水逾大,弥漫数里。作乐以歌其祥。舞者 十二人,冠饰以芙蓉。
六,《小破阵乐》,玄宗作。《旧唐书·音乐志》名《破阵乐》,並说 “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者四人,金甲胄。
传承关系: (见图表)
作用与用途:
燕乐中的乐部,是中国皇帝大宴百官或宴请国宾时 举行的仪礼性的歌舞表演.这些乐舞主要是为了供皇 帝享受,同时也用以对外显示自己的国力.由于燕乐的 仪礼性质,也决定了多部乐表演的排列次序.
演出次序:
歌颂功德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汉族传统 歌舞音乐清商乐----受汉族音乐文化影响较深的西凉 乐、高昌乐----龟兹乐----更远的国内外乐部----礼毕 (讌后曲)----民间的假面歌舞戏为结束
隋唐时期的音乐
隋 唐 主 要 乐 器
芦 管
笛子
葫
茄
鼓
管
胡琴
鼓
琵 琶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
李疑:隋代琴师。所弹琴名“连珠”,故人称连珠先生。作琴 曲,《草虫子》、《规山乐》、及三十六小调。还长于弹奏刘 琨的《竹吟风》、《哀松露》,见于《广博物志》。 吕才:唐初音乐家、哲学家。生卒:600---665年。博州清 平(今山东聊城)人。精于乐律、能作曲编舞,并善弹琴 裴神符:传统琵琶演奏方式的创始人。唐代演奏家。善奏琵 琶,并善作曲。作品有《火凤》、《倾杯乐》和《胜蛮奴》 等。 李龟年: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唐代音乐家, 宫廷乐师。梨园乐人
隋唐音乐文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 燕乐。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见于《教坊录》 的唐大曲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因其为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 风格,为世所称道。 音乐品种的形成声乐器乐的发展: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 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 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那时侯, 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 唱。 • 念奴:唐宫伎中一流歌手。歌声激越清亮,被玄宗誉为“每执行当席,声出 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盖不过其歌喉”;元稹称其“飞上九天歌一曲,二十 五郎吹管逐”。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 隋唐五代时期的艺术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了当时边疆 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艺术成果,融汇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 有绘画、雕塑、书法和音乐、舞蹈等。
隋唐时期的音乐历史背景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知识荟萃]
1
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 各种文化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当时的世 界文化领域,也处于领先的地位。隋唐文化所以这样发达,主 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治的长期稳定,二是社会经济的空前发 展,三是大量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和邻近国家的文化成果。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 鸿舞》,一座光辉”。
借鉴内容
30
借鉴内容
31
惊鸿舞曾在《甄嬛传》中的第13集 出现。后来在安嫔做冰嬉一舞时, 也略有提到。“惊鸿舞”是《甄嬛 传》的一大看点,也是甄嬛与允礼
爱情的开端。
借鉴内容
32
《唐明皇》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人员下了很大功夫在唐代文化的研
《垂手罗》 《乌夜啼》
借鉴内容
18
• 初为霓裳后六幺——古
典舞《绿腰》
《绿腰》又名《六么》,
属唐代歌舞大曲。为女
子独舞,节奏先慢后快,
舞姿轻盈飘逸,以舞长袖
为其特色。是唐代创制
的著名软舞,属唐、宋
大曲的一种,流传甚广
。顾闳中的名画《韩熙
载夜宴图》中就有舞女
王屋山舞《六幺》的场
面。这是中国舞蹈史上
舞者姓名及形象与舞蹈
4、《六幺》、《凉州》、《后庭花》、《水调》、《甘
州借鉴》内容
10
现借鉴藏内容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 骆驼平台上的表演——三彩 骆驼载乐俑
• 1957年出土于西安鲜于庭诲 墓,
• 驼背平台上的乐俑头戴软巾 ,足穿短靴,貌似西域人。
• 中间站立一人为歌唱者。
• 四周坐着4位。一为弹琵琶, 一为吹奏竖笛类乐器者,另 外两个姿态相同,双手抬至 胸部正欲下拍,可能是击鼓 。除琵琶外其它三件乐器均 失。这类演奏形式是丝绸之 路音乐活动的反映。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
“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23
旋 如 疾 风 的 胡 旋 舞
24
25
26
•
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男子独舞,流行
于唐代,风靡一时。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
窄袖胡衫,腰束带,足穿锦靴。
• 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
•
李瑞《胡腾儿》
•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关系 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当时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中融合了大 量来自少数民族和外国的成份。唐王朝的宫廷舞蹈更是表现了 万国来仪的气度,民间舞蹈也同样不逊色。大量的诗歌反映出 当时歌舞的活跃局面。
2
隋唐音乐
(一)隋唐燕乐是宴饮所用的音乐,专指统治阶 级宴请宾客时所用的乐舞,原称“宴乐”,后通 称“燕乐”。
1
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 各种文化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当时的世 界文化领域,也处于领先的地位。隋唐文化所以这样发达,主 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治的长期稳定,二是社会经济的空前发 展,三是大量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和邻近国家的文化成果。
五代时期在政治上虽然分裂割据,但在文化方面却继续 发展。
3
隋代(初)七部乐
西凉伎 甘肃,汉族乐舞风格,吸收有西域和周边民 族乐舞成分
清商伎
原汉魏六朝时的汉族民间歌舞
高丽伎
今朝鲜
天竺伎
今印度
安国伎
今俄国布哈拉
龟兹伎 库车。唐时龟兹是西域各地的政治经济和音 乐文化中心,对周边各地影响颇大。
文康伎 隋七部乐的最后一部,后改名为礼毕或宴后 ,是一种热烈的舞蹈《狮子舞》。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法 曲
• 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因用于佛教
法会得名。可能是一种纯器乐演奏形式。 同一作品,如《霓裳羽衣曲》有“大曲” 和“法曲”不同形式之区分。 “玄宗既知 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 教于梨园。”(《新唐书· 礼乐志》)“法 曲”是我国器乐合奏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产物。
《阳关三叠》
•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
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 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 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 或“手法谱”。 • 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 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 法。但是唐代的“管色谱”国内未见曲谱 实例。一般认为,它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后、太子、亲王出行时的仪仗队。鼓吹署 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 仪活动。
音乐机构
•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 梨园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梨园
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又称“皇帝 梨园弟子”。
燕乐大曲
• 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
宫廷音乐
• 隋朝用国名和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的名
称。 • 隋“七部乐”:国伎(即西凉伎)、清商 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 文康伎(即礼毕) • 隋“九部乐”:增加康国伎、疏勒伎
• 唐初沿袭隋代旧制 • 唐“九部乐”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废除
礼毕,将“讌乐”列为诸部之首。 • 唐“十部乐”:贞观十六年,增加“高昌 伎”。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 特色。
《淮南子》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 十音。”《礼运》亦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 相为宫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五音十二律“旋 相为宫”可得六十调的最初记载。 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 论。一般解释,“五旦七声”即在五种不同调高 (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 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一
概
述
• 唐袭隋制 • 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唐太宗的“贞观之 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 ,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 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 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 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 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 ,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 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位于今朝鲜境内 。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获高丽伎, 即传入中原地区。 • 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4世纪中叶,东 晋十六国前凉政权时传入。 • 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 克布哈拉一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燕 时得其乐,传入中原地区。
教学内容二
宫廷音乐
•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 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中国原有的音乐和 汉魏以来陆续传入的西域各族音乐和外国 音乐为基础的。 •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强盛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 音乐规模,因此,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 、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
宫廷音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以下名称均引自原文献。“乐”即“伎”。红色字体为新增加的乐部,蓝色 字体为去除的乐部。)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ຫໍສະໝຸດ 唐“九部乐”宴乐唐“十部乐”
宴乐 清商乐 西凉乐 高昌乐 龟兹乐 疏勒乐 康国乐 安国乐 天竺乐 高丽乐
清乐(即清商伎) 清乐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龟兹伎 天竺伎 康国伎 疏勒伎 安国伎 礼毕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高丽 去除“礼毕”
• 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个乐部。 • 康国伎:位于今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 。 • 疏勒伎:古西域国名。地处今新疆疏勒、 英吉沙二城,是维吾尔族聚居之处。 •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 十四年,又将“燕乐”(具体乐部名称) 列为首部,形成唐代的九部乐。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概述
• 唐朝最高统治者对音乐的爱好与提倡,对 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引导以及某种支配性 的作用,形成了举国朝野普遍喜爱音乐的 社会风气;贵族文人不断地大席小宴,必 以歌舞相佐,使得歌舞音乐的社会需求量 无限的膨胀,歌舞伎人大量涌现;高质量 的音乐机构对于培养高水平的宫廷燕乐表 演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民间俗乐中的“ 曲子”和“变文”开始盛行,促进了歌唱 艺术的发展和说唱艺术形式的兴起。总之 ,“宫廷音乐”和“民间俗乐”是唐代音 乐的两大潮流。
文康伎(即礼毕) 高丽伎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国伎:即西凉伎,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 音乐。南北朝时,这一地区曾先后建立后 凉、西凉、北凉政权,它位于中西交通的 枢纽地带,是汉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 的产物。 • 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 乐。公元589年,隋平陈,获南朝宋、齐旧 乐,隋炀帝时改称清乐。
宫廷音乐· 坐部伎、立部伎
• 与“九部乐”、“十部乐”不同,坐、立 部伎多为唐朝的创作乐舞。“分乐为二部 ,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 之坐部伎。”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 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 • 文康伎:又名礼毕。汉族的一种面具舞。 西晋太尉庾亮死后,家伎戴上庾亮的假面 跳舞追思他,用庾亮的谥号文康,称文康 伎。“每奏九部乐终则陈之,故一礼毕为 名”。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教学难点:唐代音乐机构的理解
教学内容一 概 述
• (1)隋朝的统一:公元581年北周隋王杨坚称
帝,建立隋朝.它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 束了从东汉末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 (2)唐朝的繁盛:大唐统治近300年.尤其是 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的100多年间,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使 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 • (3) 五代十国:唐朝灭亡以后,北方黄河流 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与五代并存的先后由南 方和陕西的十个割据政权,合成五代十国。
载乐骆驼俑
西安西郊的唐鲜于庭诲墓出土 载乐骆驼俑。骆驼昂首长鸣, 驼峰上覆盖毛毯,上置驼架, 架面呈一平台,平台上环坐 四人持琵琶、筚篥等乐器,中 间立一老者。
唐代胡人乐舞俑
• 六人端坐持乐器或击掌伴奏,二人舞 蹈。
陕西郑仁泰墓彩绘乐舞俑
• 陕西礼泉县郑仁泰墓彩绘乐舞俑,五人跪坐奏乐,二 人舞蹈。舞者穿窄袖衫、短襦。这是盛行于唐代开元 前后的典型胡服,而俑人皆是汉人,表演的可能是各 民族交流融合后的乐舞。
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 建立背景: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 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等方面都 有进一步的发展。音乐方面通过国内外各民族音 乐的广泛交流融合,到开元天宝间出现了一个高 度繁荣的局面。 •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 西域音乐就开始不断流入中原,直至魏晋南北朝 时期,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成为中原地区 的社会时尚, “灵帝好胡服······胡箜篌 、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
第四章 第一讲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589—960年)
教学设计
• 一、对学生作业及预习情况做了解 (20分钟) • 二、本节课内容知识点讲授(突出重 点(50分钟) • 三、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讨论 (30分钟) • 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 • (50分钟)
教学要点
• 教学重点: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内容
• 高昌伎:古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是 古代中西枢纽之一,音乐风格接近于龟兹 乐。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特色 。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均以国名或地名作为乐部名称,保留了 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特色, 常在宫廷的重大场合演出,显示了“胡乐 来朝”的盛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