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是初三中考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进行全面的回顾。

下面将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重要事件。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诸侯割据,战国纷争,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汉朝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封建王朝之一。

这两个时期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风云变幻的时期之一。

而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的时期,南北朝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5. 隋、唐时期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朝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帝国之一。

这两个时期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6.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外族政权统治的时期,明、清两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二、中国古代史重要人物中国古代历史涌现了大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重要人物。

下面列举几位代表性人物:1. 儒家思想代表:孔子、孟子2. 道家思想代表:老子、庄子3. 法家思想代表:韩非子、李斯4.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5. 汉武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时代6. 孙权、刘备、曹操:三国时期的主要政治家、军事家7.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8. 文天祥、陆秀夫、曾国藩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三、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和思想中国古代历史中涌现了大量重要事件和思想,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的: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选择题汇编)(学生)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选择题汇编)(学生)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册)(选择题汇编)考点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

这表明当时()A.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B.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D.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2.(2024·广东·中考真题)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

据此推知,当时()遗址玉钺玉琮龙首玉环石峡遗址良渚遗址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B.南北经济差异明显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3.(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

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

这说明()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4.(2023·广东·中考真题)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

这说明,当时()A.原始农业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行D.中央集权确立5.(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

”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碳化稻粒A.家畜饲养的出现B.原始农业的产生C.定居生活的开始D.渔猎生产的发展6.(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

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

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
(3)材料一、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 某个方面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 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4分)
特点:全面性;பைடு நூலகம்分为二。
3.(16分)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多个“盛世”。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 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 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 弱。——《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家 汉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钱);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建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

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禁锢
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上: 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抵 御匈奴。开发越族地区,兴修灵渠。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 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评价: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 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 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 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知及之(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必失之。” ——孔子《论语》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主张?(2分)
(1)主张:为政以德(德政);“仁”
材料二 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 的追封自西汉平帝始(公元元年),历代 加封,直至清朝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2)材料二中说“对孔子的追封自西汉平帝 始”,那么在西汉武帝时期使得儒家学说 成为正统思想的最重要举措是什么?(1分)

历史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

历史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

历史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中考中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好古代中国的历史知识点是历史中考复习的关键。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1. 三皇五帝时期:古中国神话时代的开端,虽然缺乏确切的史实记载,但是却与中国文化深度相连,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色彩的传说时代。

2. 夏朝:中国历史记载上的第一个朝代,成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夏朝的王朝是由一系列优秀领导人组合而成,主要成就是传说中的“夏禹治水”和“夏桀失政”。

夏朝时期封建制度形成了雏形,社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3. 商朝:广义上指这片地区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形成的商朝,它集中了大量的采矿、冶炼、农业、手工业等集中领域的发展。

商朝统治阶级的成员都是巨贾,他们掌握了大批农民的劳力和财富,引导着生产力的发展,商朝最伟大的成就是青铜器的制造。

4. 东周时期:东方周朝的国祚持续了781年,期间历经春秋、战国等世界发达时期,东周时期是古代人类历史上一个文化、科技、军事、政治极度发达的伟大时期。

它的发展,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时期,亦是孔子思想的理论上升时期。

战国时期是兵家、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等国家意识形态激烈碰撞并沉积的时期,出现了诸多思想家。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和充满变革。

6. 秦朝:公元前221年,王道制度彻底崩溃,秦国的嬴政一举消灭了其他国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7. 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王朝之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汉朝文化为影响最广泛的一个,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文艺、科技成就,如汉字、古典文学、金属冶炼、科技创新等都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和推广。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概述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趋势1、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①政治上: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建立;分封制逐渐形成并盛行;②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①政治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断发展;②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法家独尊;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④对外关系上:由开放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锁国;⑤科技上:由世界领先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⑥民族关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史时空线索: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治国之策五、经济重心的变迁六、货币折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状况七、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发展八、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九、中国古代城市十、中国民族政策十一、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建筑十二、中华文化符号(中华传统文化)十三、中国古代科技人物十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十五、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十六、中国古代王朝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史第一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谈谈鸦片战争的影响?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历史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梳理

历史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梳理

历史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梳理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起伏变迁和代表性历史事件。

2.全面了解和记住各朝代的重要国君、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的名字和事迹,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等。

3.理解和记住一些朝代的重要政治制度和,如秦始皇的集权制度和县制、唐太宗的科举制度、明朝的户籍制度等。

4.掌握和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如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变革、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科技进步的推动等。

5.了解和记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如儒家思想和孔子、道家思想和老子、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二、世界古代史1.全面了解和记住古代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国的历史起伏和代表性历史事件。

2.理解和记忆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如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古希腊哲学的兴起等。

3.理解和记忆罗马帝国的兴衰和文化传播,如古罗马法的发展、基督教的兴起等。

4.了解和记忆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如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教的发展等。

5.了解和记忆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文化传播,如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数学的发展等。

三、中国近代史1.掌握和记忆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

2.理解和记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土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3.了解和记忆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变革,如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村土地、农业合作化、国有经济的建立等。

四、世界近代史1.全面了解和记住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起因、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

2.了解和记忆近代世界的政治制度和思潮变革,如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兴起等。

3.理解和记忆近代世界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变革,如电力的发明、汽车的发明、电影的兴起等。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

中考历史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章:远古时代1.1 原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人群的阶段特征-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1.2 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铁器牛耕的使用与私田的开垦-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第二章:秦汉时期2.1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秦朝的统一六国-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2.2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 汉朝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汉朝的对外交流与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的科技文化成就2.3 两汉的对外关系-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汉朝与西域的关系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3.1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局面3.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晋朝的建立与灭亡- 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3.3 南北朝的文化成就- 的传播与的兴起- 南北朝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第四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史的开端4.1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原因- 《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影响4.2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的建立与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与北伐西征-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第五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5.1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成就5.2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的背景与过程-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第六章:北洋政府与国民党政府6.1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混乱- 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统治- 北洋政府的内外政策6.2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与抗日战争- 国民党政府的成立与统治-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过程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巩固7.1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意义7.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与内外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反”“五反”运动第八章: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8.1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原因- 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与影响8.2 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成果-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政策- 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影响第四部分:世界史第九章:世界古代史9.1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 古埃及的文明与金字塔- 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的与种姓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哲学思想-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与帝国扩张9.2 教与的起源与发展- 教的起源与传播- 的起源与传播第十章:世界近现代史10.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背景与主要代表人物-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影响10.2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与过程10.3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与过程-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衰落第十一章:世界现代史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过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影响1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11.3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背景与过程-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多极化趋势。

初中历史中考总结归纳专题中国古代史

初中历史中考总结归纳专题中国古代史

初中历史中考总结归纳专题中国古代史一、朝代更替类。

题目1: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我国古代主要朝代(至少五个)。

答案:夏朝、商朝、西周、秦朝、汉朝(西汉、东汉)。

解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实行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秦朝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5年)和东汉(公元25年 220年),汉朝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题目2:说出隋朝在朝代更替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后续的主要朝代。

答案:隋朝的重要意义: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创立了科举制等重要制度,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续的主要朝代有唐朝、宋朝(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解析:隋朝在581年建立,589年统一全国。

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选拔人才,影响中国一千多年。

唐朝(618 907年)在隋朝之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宋朝(北宋960 1127年,南宋1127 1279年)经济高度发达。

元朝(1271 1368年)实现了大一统且疆域辽阔。

明朝(1368 1644年)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1644 1911年)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二、政治制度类。

题目1: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和弊端。

答案: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弊端: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比如姜子牙被封到齐地等。

通过分封诸侯,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强大后就不再完全听从周王命令,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就与分封制的弊端有关。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重要朝代一、秦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上:北击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开灵渠。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对秦始皇的评价(或你所认识的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功大于过的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我国以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初步基础。

他推行郡县制,巩固了统一的局面。

他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秦始皇的统治十分残暴。

他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本题只要答出2—3个观点即可)二、大一统的汉朝1、文景之治背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措施: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治世的局面。

中考历史专题知识大全归纳全部

中考历史专题知识大全归纳全部

中考历史专题知识大全归纳全部一、中国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划分•夏商周时期: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秦朝、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北宋、南宋、辽朝、金朝、元朝•明清时期:明朝、清朝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制:封建君主制•中央集权制:秦代的郡县制度•分封制:西周的封建制度•职业制:西周的官制•三公九卿制:西汉的官制•知县制:明清时期的官制•六部制:明清时期的官制3.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主要社会制度•农耕社会: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方式•世袭制度: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血缘继承制度•九品中正制:每个职位都有九个品级,根据才能和功绩等级别•租庸调制:封建社会中的赋税制度•诸侯割据:中国古代政权分裂的现象•乡试、会试、殿试: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形式4.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理论•大航海时代: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书院教育: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形式•中医学:古代中国传统的医药学•诗词歌赋: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书画篆刻: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二、世界史1. 世界历史的主要时期划分•古代史: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衰落阶段•中世纪:古代和近代的过渡时期•近代史: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现代史:工业革命以后至今的时期2.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古代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中世纪黑死病、十字军东征•近代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现代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世界历史名人: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毛泽东、乔治·华盛顿3. 世界历史的文化与科技•洛阳纸贵:古代中国的纸币制度•文艺复兴:欧洲文化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人类历史上产生的重大科技革命•科学革命: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革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三、中国近现代史1.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辛亥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起点•五四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兴力量•五卅运动:中国工人运动的里程碑•南京大屠杀:二战中日军对中国南京的大规模屠杀•中国近现代名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2. 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大改造•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4.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和新教育运动•中国现代文学:鲁迅、茅盾等作家的影响•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以上是对中考历史专题知识的大致归纳,希望能对学习历史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历史中考必考的古代中国历史要点回顾

历史中考必考的古代中国历史要点回顾

历史中考必考的古代中国历史要点回顾古代中国历史是中考历史考试中必考的内容之一,涵盖了众多历史要点。

本文将回顾古代中国历史中考必考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夏、商、周三代史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

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王朝,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

夏代的历史地位:夏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古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商代的历史地位: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王朝,被视为中国古代势力分布中的崛起与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关口。

周代的历史地位: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周天子确定军事、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考试中重点关注的时期。

春秋时期的历史意义: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交往、统一和国家格局产生的重要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城邦国家起源发展和国家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

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解放时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秦朝的历史地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建立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汉朝的历史地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封建王朝,其建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也是中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唐朝的历史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强盛、经济繁荣的一个时期,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之一。

宋朝的历史地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商业化城市经济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同时,宋朝的科技、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2023年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 中国古代史过关卷一

2023年部编版历史中考复习   中国古代史过关卷一

3.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形象不仅在各地汉族神 话中非常多见,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同样妇孺皆知。各民 族神话中出现的伏羲、女娲,有的说二者是夫妻,有的说是兄 妹,有的说是姐弟,有的说是母子或父女。这种现象( B ) A.说明神话传说不具备史料价值 B.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可用于佐证神话人物真实存在 D.表明早期各民族文化没有交流
4.西周时期,统治者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设立了一条环形防线 (如题4图)。其主要目的是( A ) A.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B.阻止少数民族的入侵 C.巩固分封制的等级秩序 D.开发边远地区的疆土
题4图
解析:图片反映了西周的环形防线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说明西周统治者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故选 A。材料信息未涉及周边少数民族内侵,且环形防线没 有防御南方少数民族,排除B;图片信息不能反映出分 封制秩序的巩固,排除C;材料信息未涉及边远地区的 开发,且环形防线没有涉及南方边远地区,排除D。
解析: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 就,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陆续建成,魏国西 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可知,材料反映了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得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建设事业 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商业的发展没有直接联 系,排除A项;中央集权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科学 技术的进步不是水利灌溉事业得以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排除D项。故选C项。
6.商周时期,青铜器多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等,属于 农业生产工具则极少。大多数青铜农具出土于贵族墓葬中, 这与处在青铜时代的世界各国都普遍缺乏青铜农具的情况非 常相似。材料说明当时( D ) A.农业生产发展非常落后 B.青铜冶炼工艺水准领先世界 C.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青铜器是为了满足贵族需要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2024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2024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2024一、中国古代史。

1. 原始社会。

-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

-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2. 夏商周时期。

-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 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内容包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道家的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 秦汉时期。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焚书坑儒等。

- 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2 中国古代史(大题汇编)(学生版)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2 中国古代史(大题汇编)(学生版)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2 中国古代史(大题汇编)1.(2024·广东·中考真题)书藏古今,传承文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

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

——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书名作(译)者简介《天工开物》宋应星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

《几何原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

2.(2021·广东·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

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

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

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

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封战国:()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权至高无上;专秦朝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地方推行();制焚书坑儒,加强()。

主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义设立三省六部制中隋朝开创()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央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制集宋太祖通过(“”)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权北宋实行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

政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地方设();治元朝中央设(),管辖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的建在中央: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权分(),设殿阁大学士立明朝明成祖时设内阁;与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加思想上:规定科举考试采用()强清朝:在中央:雍正时创立()、乾隆时撤消()。

思想上:大兴()。

目的:加强对各地统治。

地西周:分封制办法: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

诸侯与周王关系为效忠和接受效忠。

方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

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管理地方,都由皇帝任免并听命于皇帝。

与西汉:汉武帝采取了削弱侯国实力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行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

政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措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施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六)、难点互动1、秦朝和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朝代。

比较一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1)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如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2)都兴建了一项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秦修长城,隋建大运河。

(3)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4)都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教训。

初三历史中考总复习 中国历史部分

初三历史中考总复习 中国历史部分

16、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7、被誉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18、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 是指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1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 发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 发区──内地 C.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 城市──内地 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2、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 内容: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实行政策(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农业生产-----,农村开始------,调动了--解放了--------。 城市改革从1985年开始, 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内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并存 国企改革加快步伐是在何时?
(一)中国古代史 1.科学技术 青铜工艺:(1)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 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六上 33—34页 数学(2)知道《九章算术》六上97页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 数学成就。六上133页 医学(3)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六上98页 六下125页 科学巨著(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 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六上 134页 六下125页
6、歌曲《春天的故事》的歌词写得 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春天是指什 么?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画的圈指 的是什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这 位老人来到南海边指什么?有何意义? 这位老人是谁?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 人?列举2条他的功绩。 7、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十二大 十三 大 十四大 十五大内容)

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第一阶段:古代史1.老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老石器时代的文化:原始社会、打制石器、温饱经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农业社会、陶器、农耕经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2.各类青铜文化的兴起-夏朝文化的特点和地位-商朝文化的特点和地位-其他青铜时代的文化3.周朝的建立和衰落-西周和东周的区别-道家和儒家的兴起及其分别代表人物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国家形势和齐桓公的-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和百家争鸣-孟子和荀子的思想5.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秦朝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对内政策-秦始皇的对外政策和一系列6.汉朝的建立和兴盛-刘邦的夺权和刘秦之争-汉朝的官制和政治制度-汉初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7.三国时期的动乱和刘备的建立-三国时期的动乱和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刘备的建立和蜀汉政权的兴起-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和主要事件第二阶段:近代史8.百年内乱和南北朝时期-百年内乱的原因和发生地-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社会经济变化-文化发展和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影响9.隋朝的兴起和大运河的修建-隋朝的建立和国家制度-唐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大运河的修建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0.唐朝的全盛和衰落-文化的繁荣和唐太宗时期的-宗教的兴起和唐玄宗时期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1.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建立-五代十国的形成和政权更迭-北宋的建立和政治制度-北宋的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12.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南宋时期的统治和对外政策- Neo-Confucianism的兴起和文化繁荣-《张择端画集》和《吴道子画集》的创作及影响第三阶段:现代史13.元朝的建立和蒙古帝国的疆域-元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元朝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蒙古帝国的疆域扩张和对中国的统治14.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的远征-明朝的建立和国家制度-朱元璋的权力控制和社会-明成祖进行的远征和对外政策15.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明朝的官员选拔和科举制度-明朝的封建经济和商业发展-明朝的海外贸易和交通发展16.清朝的建立和太平天国的起义-清朝的建立和国家制度-太平天国的起义和冯云山的追剿-《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和影响17.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清朝的封建统治和特权阶级的形成-清朝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第四阶段:近现代史18.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和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近代工业的发展-《全球史》和《海国图志》的编纂和出版19.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时间和事件-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政治制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对外政策20.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土地革命的发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的实现-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结。

2023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

2023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

2023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及地点(识记):北京人生活在今北京西南周口店,距今约70万-20万年。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农作物(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住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烧制黑陶。

半坡遗址地处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和芥菜,饲养家畜,烧制彩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

3.炎帝、黄帝的传说(识记):炎帝(神农氏、教民农耕)和黄帝(号轩辕氏)被华夏子孙尊奉为人文始祖。

(尧、舜、禹的禅让)4.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识记):公元前2070年,禹(治水)建立夏朝。

(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商、西周的建立者及分封制(理解):①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②西周的分封制:a.目的: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土与殷商遗民的统治b.对象:宗室(分封主体)、功臣以及先朝贵族c.诸侯义务:服从(天子)命令、朝觐纳贡、随同(周王)征伐d.诸侯权力:在封地进行再分封e.意义:西周通过逐级分封,建立起一个个统治据点,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络。

大大改变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使西周迅速发展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西周末年,分封制被破坏,导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6.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识记):齐桓公(重用管仲、“尊王攘夷”、、葵丘会盟、第一位霸主)、宋襄公、晋文公(退避三舍,打败楚国)、秦穆公、楚庄王(问鼎中原)。

7.战国七雄及形势(识记):齐、楚(今湖南湖北一带)、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历史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中考复习时,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历史中考复习的知识点归纳:1. 古代中国:- 夏商周:了解中国最早的朝代,特别是商朝的青铜器文化。

-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

- 汉朝: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的开辟。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

2. 隋唐五代十国:- 隋朝:隋文帝的改革,隋炀帝的开疆拓土。

-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的对外交流。

- 五代十国: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地方割据。

3. 宋元明清:- 宋朝:北宋的经济发展,南宋的抗金斗争,理学的发展。

- 元朝:蒙古族的统治,元曲的兴起。

- 明朝: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

- 清朝:康乾盛世,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

4. 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了解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失败原因。

- 洋务运动:学习其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

- 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推翻清朝,建立民国。

5. 现代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 改革开放: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的设立。

6. 世界历史:-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了解这些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 近现代欧洲: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

- 冷战时期:美苏对立,冷战政策,冷战结束。

7. 历史学习方法:- 重视时间线索:通过时间轴来串联历史事件。

- 理解历史背景:了解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

- 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 比较不同历史时期:通过比较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结束语:历史中考复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更要培养分析和理解历史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封战国:()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权至高无上;专秦朝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地方推行();制焚书坑儒,加强()。

主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义设立三省六部制中隋朝开创()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央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制集宋太祖通过(“”)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权北宋实行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

政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地方设();治元朝中央设(),管辖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的建在中央: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权分(),设殿阁大学士立明朝明成祖时设内阁;与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加思想上:规定科举考试采用()强清朝:在中央:雍正时创立()、乾隆时撤消()。

思想上:大兴()。

目的:加强对各地统治。

地西周:分封制办法: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

诸侯与周王关系为效忠和接受效忠。

方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

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管理地方,都由皇帝任免并听命于皇帝。

与西汉:汉武帝采取了削弱侯国实力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行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

政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措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施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六)、难点互动1、秦朝和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朝代。

比较一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1)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如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2)都兴建了一项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秦修长城,隋建大运河。

(3)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4)都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教训。

西汉、唐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 )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 商周时期:使用( )器工具。

具的改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进发展 唐宋之际 犁田和插秧工具:曲辕犁 灌溉工具:水车推广普及 (1)大禹治水兴修水利 (2)战国时,李冰修筑都江堰 (3)隋朝:开凿大运河。

(一)农 附: 中国古代两大至今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简表 业 的 发 展半坡原始居民: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农作物 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发展 西汉:从西域输入苜蓿、芝麻、大葱、葡萄、核桃、黄瓜、蚕豆等。

水稻成为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占城稻引进推广; 唐宋之际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在江南得到扩展;茶叶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二)、手工业1、商周青铜铸造业:人们将铜、锡、铅熔冶成青铜器。

商朝司母戊鼎是著名的大方鼎。

2、冶铁业:春秋后期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3、纺织业:两汉时期,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和欧洲;宋代,丝织业出现南方胜过北方的态势。

4、棉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5、陶瓷业: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烧制陶器(彩陶);秦始皇陵兵马俑;唐朝“唐三彩”;两宋出现许多著名瓷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朝代 名称人物成就 作用战国都江堰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野,至今仍造福人民隋朝大运河隋统一后,两代君主先后下令,开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2)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6、建筑业: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会建造房屋。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隋唐建筑业兴盛,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唐都长安市坊分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明朝北京故宫和明长城。

6、造船业:三国时期孙吴造船业比较发达,卫温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台湾;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三)、商业1、货币演变:秦朝圆形方孔钱,西汉五铢钱,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与铜钱等并用。

3、交通:西汉丝绸之路通西域。

隋朝大运河通南北。

唐朝对外水陆两路东达朝鲜、日本,西达西亚各国。

(四)、对外贸易(1)西汉:丝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

(2)唐朝:和日本、等亚非欧国家贸易往来,大批外商定居与广州、扬州、长安等城市。

(3)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来自亚非欧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

(4)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

(5)清朝前期:严厉限制对外贸易,采取闭关政策。

(五)、难点互动: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和基本经过(1)六朝时期,相对于北方,江淮以南社会比较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六朝政府推广牛耕等措施,经济出现逐渐上升发展的重大转折,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期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

中国古代战争和战役1、中国古代战争的有关类型①奴隶社会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战争。

②封建国家的统一战争:战国时的兼并战争、秦统一六国、隋统一南北、唐初的统一战争、元初的统一战争、清初入关后的统一战争等。

③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争:西汉时对匈奴战争、宋与辽夏战争、宋金战争等。

④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的战争:清平定蒙古和回部贵族的叛乱等。

⑤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战争、郑成功收回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入侵的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反击外来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民族英雄。

如上述人物戚继光、郑成功,另外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等。

⑥统治集团内部之间的战争:楚汉之争、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等。

⑦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等。

如秦朝末年农民战争。

2、对中国古代战争的评价①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和最高表现形式,一系列战争为更朝换代创造了条件,战争也不断改造着各种政治力量,战争更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战争也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创造了条件。

长期的战争形成的战乱,破坏了社会正常发展的环境,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

②正确区分战争的性质,是评论战争的重要前提。

一切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都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的,也是正义的。

其性质应为反侵略性质。

③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各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带有侵略反侵略性质。

但必须辨明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不同性质。

任何民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发动掠夺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之,被压迫民族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消灭割据势力,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是正义的;而统治阶级为实现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战争,只能对人民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都应否定。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要点1、西汉时期:(1)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的兴盛: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中国同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主要途径,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朝(1)民族政策:唐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外来居民由西域商人、中亚艺人、日本遣唐使、天竺的高僧等。

(4)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

后带回佛经600多部,撰成《大唐西域记》。

(5)鉴真东渡: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积极传播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还积极传播唐朝先进文化,修建了唐招提寺。

(6)日本遣唐使十多次到中国来学习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3、明朝(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刘家港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1、匈奴(1)秦始皇时,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修长城防范匈奴来袭。

(2)西汉武帝时前127至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进行三次大规模反击,解除了长安和北部边地的威胁。

2、契丹(1)隋唐时期,逐渐强大。

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2)916年,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与北宋并立。

辽宋有战有和。

(3)1125年,被金所灭。

4、党项(1)北宋初期,首领称西夏王。

(2)1038年,夏王元昊称帝,发动对宋战争,后宋夏议和。

3、女真、满族(1)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金,先后灭辽、北宋、与南宋对峙。

后被蒙古所灭。

(5)明朝后期,女真建立后金,后改国号为清。

(6)清军入关后,迁都北京,统一全国,建立清朝。

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7、蒙古(1)铁木真统一各部,于1206年建蒙古政权。

后灭西夏,金等政权。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8、吐蕃(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游牧和农耕为主。

(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和唐文成公主成婚。

(3)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民族分布与历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地区民族分布历代政府的管辖东北(1)唐朝,靺鞨族(2)北宋时,女真族(3)明朝时,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称满族(1)元朝设辽阳行省(2)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

北、西北(1)匈奴(2)突厥(3)回纥,后改名为回鹘(4)党项族、羌族一支(1)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2)唐朝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3)清朝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辖区西南吐蕃(1)唐蕃和同为一家(2)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3)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4)清朝设立藏大臣,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东南台湾名称沿革:夷洲(三国两晋南北朝)—流求(隋唐五代)—琉球(元)—小琉球(明朝)—台湾(清朝至今)(1)230年,卫温到达夷州(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3)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4)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三、对外关系朝代人物事迹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到达,在日本居住十年,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游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元朝马可·波罗元世祖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此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