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惠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位于全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向孩子们展现了中华民族恢弘壮丽的历史,凸显了历史长河中的伟大人物,有热爱音乐、一生坚强、充满理想的曙子阿炳,有日标坚定、顽强探索、奋勇前进的郑和,更有百折不挠、忍辱负重、生命写史的司马迁。每一个人物都撼人心魄、催人奋进。如何引领孩子跨越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成为我教学设计的指导思路。

在反复研读教材,认真学习有关司马迁与《史记》资料的基础上,我觉得无论是作为教者的我,还是作为学者的学生,都很自然地关注到了课题。课文的题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凸显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如同人炯炯的双眼,文题提纲挈领,引人关注。尤其是“发愤”更是司马迁人格精神最精练最充分的体现。于是,我在全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课文题日”进行纵向、横向的展开,力求在不断深入的品读中,在不断深华的情感中读出“发愤”的内涵,读出“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的厚重与深意,让课堂成为我、孩子、文木、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

1、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在教学开始,我引出司马迁后,请学生谈谈对《史记》的了解,从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两个层面进行推进。此时,孩子获得的是一个抽象、单薄、常识性的司马迁形象。然后,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了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父亲的嘱托使司马迁与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了父亲临终的嘱托。接着,通过引读“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让孩子谈谈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这个层面对人物的解读立足人物的行为,获得的是一个直观的司马迁形象。而后,我根据学生的I口I答,板书:发奋。这个“发奋”,非常切合此处对司马迁的描写:振作起来,开始行动。板书很自然地让孩子白己发现了与课题关键词语的区别,此时,我板书:发愤,并不急于去区分和解释,而是用困惑激发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的解读与感悟。

2、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疑惑的提出使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走进了孩子的口中,如何让“发愤”走进孩子的心中呢?我紧紧扣住了“愤”与“发”在司马迁内心也界的表现与深层内涵,弓〕导孩子品读、感受、想像、深化、共鸣。首先:我为“愤”字加点,问孩子由此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举例后,我过渡引入: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在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并联系课外资料介绍完“李陵事件”后,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儿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在凄凉的音乐中,让孩子紧扣文字,说说:

“你读憧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让孩子充分感受司马迁的“受辱之重,悲愤之深,绝望之沉,挣扎之痛”。接着,我在“发”字下加点,引导说:“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此时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让孩子真正品读司马迁的心声,从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从一•次又-次的呐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接着,忧伤而有力的音乐响起,司马迁奋笔疾书的I町面出现在眼前,我设计了一组想像型的语言实践:“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通过画面的引导,音乐的充盈,情感的澎湃,想象的深入,渐进的指导,引领孩子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真正理解与体会“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的深刻内涵。此时,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溢满孩子与我的心田。我又抛出了“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两个足以释放孩子所有理解、体会、感动、震撼的话题,让课堂成为我、孩子、文本、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此时,“发愤”这个词语更加关注人物内心与精神世界的深层含义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3、表达心声,回归木源,一生回味伟大的司马迁。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司马迁,穿过了历史的烟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好好读读《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课的最后,回归了中华民族恢弘壮丽的历史,回归了中国人的民族豪情,从而回归了更深刻、更真实、更清晰的司马迁。

在整课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精心的流程与策略设计,立足孩子认知、语言、情感等方面的渐进发展,提供自然、适合、有效的学习方式与空间,和他们一起飞扬情感,激扬文字,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幸福。

但是,由于个人文学喜好与历史水平的限制,对于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文木,总觉得在研读与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让人物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拥有现代孩子可亲近的真实感,如何让历史人物与孩子真正通过文字与情感的交流心灵相通是我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另外,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我的课堂引领有余,而自主不足,这更是我今后不断修正、完善教学的主攻目标。真诚地感谢市教研室的许老师、平江区教研室的蒋老师,感谢听课、评课的所有老师,让我拥有学习、实践与反思的宝贵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