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含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课文:查阅四位诗人的相关资料;熟读这四首诗词。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或豪壮或洒脱,会让我们尽享读诗的快乐。

二、学习《观沧海》
1.朗读。

(1)朗读古诗,既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也要句读正确。

如:“山岛——竦—峙”,“——”代表长顿,“—”代表短顿,“竦”“峙”读音要正确。

同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画面的美感。

听范读→个人读→同桌互读→朗读展示、点评。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2.赏读。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
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全诗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的?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壮丽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

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统一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诗人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4)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3~8句实景描写海水与山岛;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想象之景。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3.背诵。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2.赏读。

(1)春天的景物很多,为什么诗人挑选“杨花”“子规”来写?说说你的理解。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哀伤的氛围,融情入景。

(2)该诗中哪两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他
对友人深切的关心与同情。

3.背诵。

四、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jié)石竦.(sǒng)峙萧瑟.(sè)
2.正确填写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解析:D项中结尾不与开头相呼应,结尾两句是当时诗作的固定格式,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五、课堂小结
《观沧海》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的写法,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苍凉而又慷慨,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情于景,想象丰富,语言含蓄凝练,显出“诗仙”的浪漫主义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熟、默写这两首诗。

2.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思乡”的诗句。

示例: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七、板书设计
观沧海豪情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同情关怀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一、检查作业
同桌互相背诵前两首诗。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听老师范读;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示:对偶句的词语音节要读得一致,如:潮平——(长顿)两岸—(短顿)阔,风正——(长顿)一帆—(短顿)悬。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
(2)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①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这是春潮初生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海日,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赏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做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时。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自己传递家书了。

全诗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3.背诵。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朗读。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来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诗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使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赏读。

(1)本曲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依。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

羁旅思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全曲中有何作用?
点明全曲主旨: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

“天涯”二字,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将游子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

(3)这首小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

3.背诵。

四、达标检测
1.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自选角度,品析下面的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运用拟人写法,既写景又点明节令,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诗人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连,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为下联描写做了铺垫。

D.颈联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语言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

解析:A项中“春夏之交”说法有误。

这首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春相交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注】轻尘。

忙杀看花人!
【注】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飞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

春天江水碧绿,“飞絮”是春天的景象。

因此“江面绿”“飞絮”这两种景物体现了“芳春”。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

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场景即可。

注意语言流畅,有文采。

答案: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

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次北固山下》采用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写法,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
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

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

路,看不到尽头。

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

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

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

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七、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寓情于景
天净沙·秋思游子之悲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