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朱自清的作品书籍,我非常欣赏!说到朱自清的许多散文我相信大家应该不陌生。如《春》、《荷塘月色》、《背影》等佳作数不胜数。每每读到朱自清的文章,都会有一种清新典雅,超凡脱俗之情,让人从喧闹的城市中摆脱出来,从而让人有一种归属感,又好像有一种享受感,清新脱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自古文学就有雅俗之分,“雅”以高雅见称,“俗”以贴近生活而得到众人青睐。二者各有所长,不论彼此。“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豁然开朗,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我们大有收获。

据了解,《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的最后一本书。《论雅俗共赏》放在了本书的第一篇章,并且被用作书名,我想朱自清先生对于此篇文章的意义非凡。作者在文章中有意的提到了文学中的俗人、雅人。但就这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典雅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论雅俗共赏”是本书的第一篇章,拿到书时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在上学的时候恨透了书本,在离开学堂之后彻底遗忘读书。读书便成为一种叫做“小资”的标配,这不是真心真意地赞同读书这种行为,而是认为这是喜欢读书的人故意摆谱的行为。然而,读书也好像成为一种看似优雅,却有点脱俗,实际遭人唾弃的行为。

真是让教师寒心,学子疯狂。本来美好的东西,人人避之。原本那些好书,佳画,绝笔,妙音,都是最值得细细把玩的好东西,却遭受众人的误解和排斥,这“雅”和“俗”之间隔着一层巨大缝隙。先生在他的年代里,提出的是:“‘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所以先生在这本书,也正是做出这种努力,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平白的方式来介绍文学文艺,让大家共勉。

文章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来阐述观点,从唐朝安史之乱的门第垮台使得社会等级不再像先前的那么固定,“士”和“民”两个等级的划分也不再像先前的那么严格和清除,到中唐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再到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唐朝的传奇,作者罗列出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学正在逐步向大众化靠近。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更多的人来欣赏阅读,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因为毕竟高文化水平的在群众中也是占少数的,文学作品,若在群众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其价值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掘。群众,无论在哪个么方面都是规律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一个方向。

毛泽东曾经就说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群众的重要性,以群众为中心,积极拉拢群众,走群众路线,得到了民

心,众心所向,成功也就唾手可得了。在我看来,“雅”与“俗”也并非有着不可跨越的界线。正如我们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这些诗句一般,都是古人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所创造出来“雅”文化,而在如今,几乎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每个读了一点点书的人都可以哼上那么一小段,几乎达到了一种全民吟诵的地步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我们正在被这些文学创作所影响着,全民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地在提高。

我们学的《西游记》《红楼梦》在现在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二,而在吴承恩、曹雪芹的那个时代,却只作为一种消遣的“闲书”而已……这种不断从俗到雅、从雅到俗的转变过程足以说明,“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我们着实不应该划分得太绝对。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不能就因为迁就大众的需要,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就因为“雅俗共赏”,我们也不能销毁文学创作的精髓。一些文学作品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这些作品一般都是被广为传颂着。当然,也不能因为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打着雅俗共赏的口号,破坏了整个文化届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