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
消费文化_身份建构_现代化_美国二十世纪消费文化的流变_蒋道超
消费文化、身份建构、现代化)))美国二十世纪消费文化的流变蒋道超(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广东深圳518060)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了消费文化热,人们的观念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清教思想强调的克制、勤俭,变为现代注重的欲望、张扬和享乐。
消费文化影响之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生活的主导力量变成了消费文化。
对这场思想文化界的巨变,学术界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系统研究。
本文即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美国消费文化的起因、含义和影响,并提出了我们对消费文化应持的态度。
关键词:消费文化;身份建构;现代化;广告;象征中图分类号:H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4)02-0071-05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在从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
约翰#杰伊#查普曼早在1898年就分析了美国商业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他说:/美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不在于政治,而在于商业。
0(Pizer1972:416)查普曼这里所谈的商业文化就是消费文化。
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早在1980年之前就出现了,但并不系统。
索尔斯坦#维布伦1899年提出了/挥霍消费0的概念,松巴特(Werner Sombart)于1913年论述过奢侈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基尔克(Hazel Kyrk)1923年出版了5消费理论6专著,还有人研究了消费对某些地区的影响,提出了富裕社会,消费社区等概念。
(Pende rgast1998:23)直到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研究者才开始将研究聚焦在18世纪市场经济出现和成长时期以及20世纪初广告公司和零售业出现的时期。
在消费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广大人民首次有机会接触到商品,而在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极大丰富了商品,广告公司和大众媒体都极力将消费推广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解读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基于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
解读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基于布尔迪厄文化再
生产理论视角
陈苏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3(000)023
【摘要】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批判理论之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惯习”“文化资本”“符号权力”等概念为核心,揭示出现代等级社会中阶级、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如何起到维护和再生产社会等级和结构的文化作用.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是在美国独特的教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再生产过程具有特殊性.同时,这种特殊的再生产也带来了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特殊社会影响.
【总页数】3页(P133-135)
【作者】陈苏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3
【相关文献】
1.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教育社会学解读 [J], 黄俊;董小玉
2.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 [J], 李晓芳;刘永飞
3.消费主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J], 刘爱生
4.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解读 [J], 高燕
5.国内网络公共领域治理路径分析——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 [J], 于兆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范本模板】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提起美国,我想很多中国人对它是又爱又恨——恨的是虽然美国以讲究人权和公正著称,但却喜欢指手画脚,总是欺负和压迫我们国家;爱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富裕.《毛邓“三”概论》的老师曾说过,以前人们只知道美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等着中国人民去解救。
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只看到,今天的美国人民生活很富裕,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引起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极大兴趣和追捧.在今天,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美国,把它看成是天堂或者是地狱,有一个事实却阻挡不住,那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都羡慕美国的富裕和崇尚那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多数一直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抱有鄙夷的眼光,而面对它的财富却又感到自惭形秽。
然而,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其实早已流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Hip—pop、动漫、电子游戏、街舞、时装、赛车、麦当劳、KFC。
这里所说的“消费主义”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消费”概念上其实有着较大差别。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地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他总是一个有潜在欲望的动物。
比如,驾驶德国的BMW,那是一种高贵、显赫的象征。
又比如,享用麦当劳和KFC,让人有中产阶级的归属感,等等.消费主义激发了这种强烈的欲望,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于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麦迪逊大街等都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购物天堂。
通过翻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取得了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产品非常丰富,甚至有大量剩余。
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工业化加速推进,从而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西方消费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探究
CHINACOLLECTIVEECONOMY 首兰兰摘要:消费主义是指人们对物品的占 有和追求、重享乐的一种消费思想和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带来西方文化的侵入,其中包括西方消费主义在我国泛滥,强烈 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特别是青 年人的消费观。
使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消 费观的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 学的消费观。
文章从分析大学生不良消费 行为的表现、原因、危害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西方消费主义;大学;消费 观_、西方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消费行为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联系越来 越紧密。
文化影响也是曰渐明显。
我国也 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入侵,现在一些贪图 享乐的消费行为就是西方消费主义入侵 的变现,这种影响在大学生人群中近年来 也逐渐加深。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 体,应该要注意培养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然而西方消费思想 影响下,大学生消费观出现严重的问题,并产生 下几种 消费性行为的体现。
(一)注重物质消费来,社会 发展迅 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但在消 费结构上出现了重物质的 。
在大学生的消费中重物质消费 的重相大,方 的消费 重 。
明显在消费 的现 。
学生,就 。
然而他们于物消费,、物品。
甚至有学,购高 的。
享受 的消费也是学生 的方。
学生们入一些乐。
费大的间,学 。
结 。
这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将会阻碍大学生身心的。
个人的发展社会进止。
(二)非理性消费消费是 消费 在消费有考虑自身现实的 ,出现跟风消费、消费的行为。
消费显得尤为,有些学,到人有一个东西,自己也要去,不己是否需要及是否有用。
在 !的成分,有些学为了满足己虚荣心的需要,过度的消费,完全超 己承受能力。
就对名牌的过分追求。
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获金钱来满足己消费甚至向他人借贷或是从事不符合学生份的工作。
有一些同学对己未来规划不明确,盲目的参加一些资格证的考试或是参加太多的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间,会消耗 ,最后造 必要的消费。
西方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策
西方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策作者:张峥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7期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在国内迅速传播,并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
充分认识西方消费主义特点及分析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原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影响对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关联性和交互性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帮助我国实现各领域深入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却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
西方消费主义作为一种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逐步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对我国民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和影响。
所以,在新时代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促进国家健康和谐发展。
一.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特点西方消费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因此消费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的消费皆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物质需求,如同马克思所讲的消费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状态和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目的的根本指向和最终归宿。
而消费主义思潮则是把消费看做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不仅超越物质需求,而且是满足自身精神追求享受的一个符号。
用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话说在“消费社会中,既不是物,也不是主体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是符号统治一切。
消费是一种系统化对符号的操作和行为。
”因此,消费主义是通过无节制的刺激物质消费来满足大众潜在的虚荣和欲望,通过符号来彰显自身物质追求、人生价值的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
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
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
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
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
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
探寻人类欲望美国制造中的消费主义文化
探寻人类欲望美国制造中的消费主义文化人类的欲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而美国正是一个以消费主义文化闻名的国家,因此它在满足人类欲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人类欲望如何与美国制造的消费主义文化相互作用,以及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消费主义并非完全由美国创造。
然而,美国作为消费主义的鼻祖和领导者,无疑对全球范围内的消费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实力,以及其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使其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典范。
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以物质欲望为导向。
人们被大量的广告和营销手段影响,购买更多的商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二战后,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实际收入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也大量增加,这就为人们满足物质欲望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第二,注重即时满足感。
消费者更加关注当下的快乐和享受,而不是长远的目标。
因此,美国的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价、高质量的商品,鼓励人们随时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享受和愉悦。
消费主义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消费主义带动了经济增长。
在美国,消费者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只要人们不断购买,就可以保持经济的繁荣。
此外,消费主义也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包括销售、广告、物流和包装等产业。
它对商业的繁荣,尤其是零售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消费主义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它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人们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购买大量的商品,并往往只使用一次或很短时间。
这种消耗大量资源的行为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另外,消费主义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虽然消费主义为经济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机会,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真正从中获益,而大多数人只能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勉强维持生活。
这种社会不平等不仅会引发社会不满和紧张,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人类的欲望与美国制造的消费主义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
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及其启示
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及其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07—3,3:84—87HigherAgriculturalEducation,2007—3,3:84—87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及其启示梅伟惠(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8)摘要:商业化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校园里一个普遍的现象.文章首先引入SWOT分析机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深入探讨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接着对商业化现象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体育竞赛,产学研合作,推广教育课程以及大学内部课程结构的商业化等进行分析.这些商业化既给大学带来利益,也使大学付出代价.大学应该划出一条适当的界限,既保护大学核心价值,又推动大学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关键词:美国大学;商业化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981(2007)3-0084—04自大学产生之日起,"大学应该作为一个怎样的机构存在?"这个问题就始终困扰着无数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纽曼(JohnHenryNewman,1801—1890)在他的代表作《大学的理想》一书中阐发自由教育,弘扬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宣传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洪堡(WilhelmV onHumboldt,1767—1835)在l9世纪初创立柏林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实用主义盛行的美国在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借鉴英国和德国所形成的大学传统,在学术道路之外发展出了大学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大学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中心.二战以后,随着财务压力增大,大学逐渐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如产学研合作,发展高些明显带有商业化倾向的举动,是否为大学该有的发展方向?它与大学本身的核心理念是否背道而驰?大学应该如何改革来应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影响,希望能够找到初步的答案.一,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的原因担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德里克?伯克(De—rekBok)认为,大学商业化指的是"大学利用其教学,科研以及其它校园活动营利的现象"._】本文引入SWOT分析机制对大学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大学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系统分析,试图系统把握美国大学商业化科技园区;实施创业教育,开设推广教育课程等等.这现象产生的原因.表1美国大学的SWOT分析(一)大学的优势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拥有受过高度训练的专业人才,专业化的知识以及创新的技术.这些具有稀有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的要素,使得大学区别于社会上其它任何机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尤其是研究性大学起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扩散的作用,是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源泉.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主要依赖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和科学技术,知识和智力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资源.有学者甚至认为,如果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界中新的电流,那么,大学收稿日期:2006—07—04作者简介:梅伟惠(1983一),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比较高等教育.■fI:较教育COMPARATIVEEDUCATION总189期梅伟惠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及其启示?85?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动机之一.l2布鲁贝克也认为, "过去根据经验就可以解决的政府,企业,农业,劳动,原料,国际关系,教育,卫生等等问题,现在则需要极深奥的知识才能解决.而获得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才的最好场所是高等学府."l3美国高等教育在20 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的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似乎已经过去,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大学的知识和技术.(二)大学的劣势大学本身存在着一套微妙的诱因机制.例如,大学教师的使命感使他们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和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大学提高学校声望的决心使学校努力争取到最优秀新生;大学内部高度的认同感使得师生关系和谐;大学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很多教师专心科研等等.这些诱因都使得大学能够在面临问题的时候有调整和回旋的余地,从而不断保持卓越的表现.但是这套不够完美的机制仍然使大学有着很大的向企业学习的空间,比如: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何追求卓越品质,改善工作品质,以及是否该考虑以物质报酬作为诱因等等.(三)大学面临的机会I.政府政策的引导二战充分体现了大学作为高科技源头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如果单纯资助大学进行基础研究,可能会导致这些研究成果滞留在大学或者实验室里,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商业价值,为民间所用. 因此,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制定一系列法案,鼓励大学将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将美国大学推入商业世界的一个中心因素是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案》(Bayh—DoleAct)和《史蒂文森——魏德勒技术创新法》(TheStevenson—WydlerTechnologyInnova- tionAct).两个法案允许大学或国家实验室保留政府资助研究项目中所产生的发明创造的权利;大学有权将研究成果授权民间企业使用.这两个法案的颁布为大学知识产权的出售和转让提供了制度保障,大大促进了技术转移工作.至1989年,《国家竞争力技术转移法》(NationalCompetitivenessTechnologyTransferAct)对前两个法案进行修订,确立了由政府,大学,研发机构,民间企业共同提升科技的水平,并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些政策"旨在推进在商业世界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更密切的联系,旨在推进在研究型大学里的更与商业有关的研究".l_42.市场力量日益壮大应该指出的是,美国大学"向钱看"现象绝不是某些有特权的个人行为的结果.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商业化现象不只在高等教育生根,也普遍存在于美国生活与文化之中.社会上诸如政府,医院,博物馆,公立学校等机构都在市场化的压力下,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商业化运作,以期体现效率, 产生效益.德里克?伯克也敏锐地察觉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商业活动如此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于学校有愈来愈多的机会,可以通过提供教学,专业咨询及科学知识,来获取巨额的金钱."l_5]经济迅速发展对知识和科技的大量需求,正好为大学商业化提供了无限商机:提供咨询服务,专利转让,继续教育课程等都可以为大学带来大量的收入.这些校外活动成为许多教授寻求刺激和变化,提高地位和金钱收入的最大来源. 而大学迫于财政压力,也鼓励大学教授进行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从社会中寻找商机.(四)大学受到的威胁政府经费投入逐渐缩减,而大学面临的压力却有增无减,这种状况使得大学不得不另觅财源.大学希望通过卓越的研究和教学提高知名度,但似乎每一项提高学校声誉的措施都得花钱:无论是聘请最着名的学者,改善研究环境,还是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吸引有潜质的学生.募款和利用学校的各种相关活动来创造收入被认为是两种最主要的途径.如果说捐赠是校友对母校回心力的一种体现,那么大学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和知识优势,通过市场的途径为社会上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务, 并收取相应的报偿,就带有明显的商业行为,也是大学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二,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美国大学最初的商业化现象仅仅零星地存在于校园生活的边陲地带:如一些体育活动,函授与进修课程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竞争的日益激烈, 大学在知识创造和科技发明方面的先天优势使大学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与社会紧密合作的活力.知识与技术成为可以转化为财富的资源,商业化现象逐渐渗透进大学发展的核心领域.(一)校际运动竞赛自1852年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进行美国第一场校际运动竞赛以来,美国大学运动项目层出不穷,吸引着众多学生和校友的关注.每到赛季,美国大学体育场便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正是这种狂热,使得球赛的教练有时候要比校长更为学生和公众所熟悉.[6]校方对体育活动的大力支持,校友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痴迷和忠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对体育纯粹的热爱,而是因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校友可能会因为母校一场球赛的胜利而一掷千金,比赛的电视转播, 广告分红,球票收入,商标权收入更是能为学校带来可●比较教育COMPARA TIVEEDUCATION?86?高等农业教育第3期观的收入.同时,大学的球队还是学校一个相当好的宣传广告.大学可以凭借优秀的球队上国家级的电视转播,宣传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情况,从而吸引到优秀的新生.这些校园运动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商业化活动.[7(二)产学合作2O世纪8O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强国地位的确立以及世界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呈现,美国政府适时调整科技政策,将资助重点从军事工业转移到民间工业,并积极引导大学与企业合作.《拜杜法案》(Bayh--DoleAct) 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学的科研创新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自此以后,产学合作不再通过学者与商人之间的私人交情得以维系,相反的,这种合作逐渐正规化.大学内部建立起各种研发中心,合作研究中心,咨询中心,科技园区,以满足大学与工业之间合作不断加强的需要.大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科研经费.一是大学与企业签订研究合同,获得合同收人;二是大学将专利使用权进行转让,获得不菲的专利费.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掌握了知识和技术这两项稀缺资源,就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企业关注大学的科学研究.企业除了提供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大量藏书,还聘请知名教授进驻企业担任顾问.同样,在创业型企业成为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社会条件下,研究型大学同样重视产学合作,并将此视为发展的明确使命之一.(三)推广教育课程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与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各行各业的人群都希望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包括大学为企业培训高级主管,也包括不同形式的函授教育,短期培训班等等.科技的进步促成推广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使远程教学成为备受青睐的教学方式.存在于不同时空的学习者都有机会聆听全世界最优秀的教授的讲座,教授们也可以借助网络化的课程扩大知名度,大学更是可以通过质量较高的推广教育课程获利.很多学者指出,网络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大学不提供相应的课程,在充满竞争和充满诱惑的市场条件下,也会有其他的网络供应商提供相应的课程.与其让学习者接受商业化色彩更浓,质量不一定保障的民间网络教育,倒不如由大学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来满足广大的消费者的需要. (四)大学内部课程结构商业化大学商业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大学内部课程结构的商业化.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兴起表明:不仅大学教授参与担任企业顾问,进行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研究,而且连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商业化了.过去3O年中,创业型企业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创造者.创业课程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需求量和欢迎度.从1947年开始,一个美国特有的创业教育组织结构逐渐形成.截至目前,在美国大约有超过1600所的大学向学生提供2200门左右的创业课程,有44种相关杂志以及100多个创业中心o[83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Vesper和Gartne通过对4年制本科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进行考察,发现1968年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仅为4所,到2001年增长到504所,平均每年增长l5所左右.美国中小企业协会委托Solomon进行的研究将两年制的中等后教育也列人研究范围,结果发现实施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数量有更大的增幅:1979年仅为263所,1998年增长到1400 所,每年平均增长57所左右.三,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的分析与启示大学需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核心发展理念,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商业化现象正是美国大学在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大学传统理念进行的变革. 商业化所讲究的竞争与效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水准.现代大学不能再企图与社会脱节,回避历史发展的需要.大学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中心,这个潮流已经不可逆转.大学应该更加积极地做出反应, 而非揣测怀疑.商业化现象不仅可以弥补大学自身存在的不足,募集到大学发展所需的经费,还可以拉近大学与工业之间的联系,使大学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商业化最显着的好处也许就是为面临沉重财务压力的大学带来可观的经费支持;同时,适当的商业活动能够使大学更好地适应当今讲究经济,效率与效益的社会大环境.大学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机构,被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牵引着,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布鲁贝克所说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尽管仍旧处于讨论之中,但是很明显,"政治论"已经占据上风,尤其是当政府把大学与提高国家创新力与竞争力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大学商业化仿佛是为政府,企业,大学,教师,学生等不同利益主体设置了一个平台,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协商,以求最大的利润收入.但是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按照企业模式来行动.嘲几百年来,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一直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区别于其它机构的重要特征.在很多情况下,大学误入商业化的泥沼,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大学满足的不是社会的需求,而是它的欲望.大学商业化尽管给大学带来了具体的经济效益, 但是它在大学学术标准,学术自由,大学声望以及民众信任等方面的无形的影响,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疏忽. 人们看到并且颂扬大学商业化带来的显性价值,却忽视■Ii:较敦育COMPARATIVEEDUCATION总189期梅伟惠美国大学商业化现象及其启示?87? 了商业化可能带来的使大学丧失自己独有文化个性的隐性影响.以体育活动的商业化为例.体育比赛的输赢往往能够决定大学能否获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奖金.这种巨大的魅力和商机,使大学常常为了招收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而降低学术标准,同时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也以训练和比赛为中心.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大学整体水平.产学研究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当初出于良好的愿望互相合作的大学和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碰到诸如保密,研究自由等问题.大学在与企业签订金额庞大的合约时,得到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企业对研究过程与结果的干涉,科研的客观性和开放度受到挑战.同时,企业对大学科研的资助必然要求大学能够在短时间内出成果,这就造成研究的功利化倾向.另外,校企关系的日益紧密使得有些大学教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校外的私人事件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违背了大学最基本的功能.这些商业化运作的原则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大学学术自由精神相抵触;并且商业化过程中过多的利益关系和短视效应,使大学"整个事情都是做买卖,而不是教育."_1叨针对美国大学的过度商业化现象,弗莱克斯纳曾尖锐地批评到:"众神称赞的是灵魂的深沉而不是灵魂的喧闹,而美国的大学正变得越来越喧闹.我们的大学的确已增加了设施和机会;同时他们业已毫无必要地变得廉价,庸俗和机械.,,L"]不分边界的商业化已经使美国大学深受其害,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还玷污了大学精神,污染了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目前,美国大学的商业化已经广泛渗透于体育竞赛,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甚至学生的培养目标当中,成为美国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争论大学商业化的对错已经意义不大.关键是如何确定规则,平衡学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使大学在商业化过程中,既保护自身核心价值,又能够推动大学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iES]E7]DerekBok,Universitiesinthemarketplace:Thecommercializationofhigheredu cation.Press,2003.3.10,35.[2]王晓华.大学服务职能拓展的世界性努力[J].比较教育研究,2002,(1):43—47.E3]约翰?s?布鲁贝克,着;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E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5.E43王义国,译.王逢振.美国大学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94.[6][1O][11]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着.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53,126,35.[8]JeromeA.Katz.ThechronologyandintellectualtrajectoryofAmerica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1876—1999.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8(2003)283—300.[9]伯顿?克拉克,着;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出版社,1989.312. CommercializationofAmericanUniversitiesandItsEnlightenmentMEIWei—hui(CollegeofEduc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China) Abstract:CommercializationhasbecomeacommonphenomenonofAmericanuniversities. Withtheintroduc—tionofthemechanismofSWOTanalysis,thispaperfirstlydiscussesthereasonswhycommer cializatione—merges.Then,fourmainformsofcommercialization,namelyathletics,scientificresearch,e ducationand curriculumareanalyzedtoconcludethatcommercializationbringsbothbenefitsandcoststo universities.U—niversitiesshouldmakeclearwhatitscorespiritiSandatthesametimeservethesocietywel1. Keywords:Keywords:Americanuniversities;Commercialization(责任编辑与校对张艳)■fl:较教育COMPARA TIVEEDUCATION。
简论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
力场域的重要手段 。小说 的主人公 克莱德 自幼就深谙 服装
的重要意义 , 一想到 自己衣服不行 , “ 不能像其他小伙 子一样 打扮得更漂亮些 , 就觉得 很痛苦 ” 。因此 , 虽然家 境贫寒 ,
但 他 还 是 把 大 部 分 工 资 用来 购买 服 装 。他 清楚 地 意 识 到 , 服
女儿桑特拉表示 了对 他 的 由衷 青睐 …… 服装 给克莱 德带 来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快 乐 , 他 的潜 意 识 里 , 装 这 一 类 装 备 是 必 在 服
的构建 。
最 后 , 着 消 费 意 识 形 态 的 不 断 渗 入 , 治 美 国 道 德 领 随 统
不可少的 。只要 能 拥有 雍 容 大方 的 衣装 服 饰 , 会获 得 认 就
起。消费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 包括人们在消 费行 为中体 现的消费价值取向 、 消费道德 、 消费 习惯 、 消费时 尚及消费审
美 等 。美 国 消 费文 化 的 重 要 特 征 就 是 企 图赋 予 商 品 以 意 义 ,
致 自我的毁灭 , 而他少年时的美好 梦想 也伴随着他 的行刑 而
21 00年 5月 第3 ( 期 总第 17期) 7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 a fZ o g h u a e cJu l h n z o n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a , 0 0 y2 1 N . o3
【 文 : 究 】 研
中 分 号:0 图 类 I6 1
文 标识 A 献 码:
动 , 自社 会 底 层 的普 通 女 性 也 加 入 到 消 费 群 体 中 。无 论 是 来 霍 丹 丝 、 斯 达还 是 洛 贝 塔 , 对 消 费 品 有 着 强 烈 的 占有 欲 爱 都
论哈维·曼斯菲尔德保守主义思想视域下的教育观
论哈维曼斯菲尔德保守主义思想视域下的教育观朱兵【摘要】作为当代美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思想流派施特劳斯学派的主将,哈佛大学教授、政治思想家哈维·曼斯菲尔德通过其诸多著述,精心构筑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宏大政治哲学体系。
在这个大体系之下,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因其关涉到如何将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理念与现实政治问题进行接榫和转化的关键问题。
在其保守主义思想视域之下,曼斯菲尔德对当下美国教育界的诸多现状如绩点膨胀、平权行动以及博雅教育等都进行了自己的把脉诊断,并对症下药,抛出了自身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曼斯菲尔德的整体思想架构以及当下美国的诸多现实政治症结,并可以藉其管窥整个施特劳斯学派的价值理念。
%As the major skipper of Strauss School of American famous conservatism school, the Harvard Professor and political ideologist, Harvey Mansfield constructed the unique huge political philosophy sys-tem through the many works of his, in which education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because it involves the problems of how to tenon and transfer the metaphysical concept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o the political reality problem.Under his conservative thinking Mansfield pulse diagnosed such actualities as grade point expansion , affirmative action and liberal arts and gave suitable remedies and provided his own educational concepts which help us have wider understanding of his integer ideological framework and the many A-merican sticking points, and have a restricted view of the whole value concept of Strauss School.【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17-23)【关键词】列奥· 施特劳斯;保守主义;绩点膨胀;平权行动;博雅教育【作者】朱兵【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200234;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712.4年逾八旬的哈维·曼斯菲尔德(Harvey C. Mansfield, Jr., 1932 — )教授是一位积极活跃于当下美国思想界的著名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他深受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 1899 — 1973)的精神启发,是一位立场坚定且声名显赫的施特劳斯主义者。
美国消费文化
09国贸9班陈燕萍 091350906美国的消费文化消费,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消费不仅是基于人体生理需要和满足的行为,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文化现象。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即约束居民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一种文化规范。
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消费文化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加强对消费文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消费文化对消费从而对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美国为例,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消费文化。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消费大国。
美国人喜欢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美国的个人消费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美国的消费文化,以消费文化为入口,更深刻地了解美国这个经济强国。
一、美国的大众消费吃、穿、住、行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从美国的消费文化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消费能带动经济的发展,相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之下,我国的消费水平与美国相比,会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美国的消费文化值得我们的关注。
到过美国的中国人都体会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美国人和中国人存在极大的差异。
总的来说,身处在这个经济高度发达、资源和物产非常丰富国度里的美国人,在很多方面非常奢侈、浪费,但是在某些地方又表现很随意、简朴。
美国的奢侈和浪费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美国人的简朴。
同样在吃的方面,美国人普遍不太讲究排场。
美国的宴请,往往只有一道主菜,吃得很简单,一般也不喝酒。
在美国的宴会上,你很难看到中国式的杯盘层叠、推杯换盏。
比起中国、法国这样历史悠久、饮食文化盛行的国家,美国的饮食闲得很随意、简单。
另外,大多数的美国人对穿戴也不是很讲究。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当今美国文化研究里常出现的语词。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的关系。
《消费社会》的作者鲍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义社会的内在逻辑;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社会。
在消费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费品。
消费品的普遍存在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义平等的神话。
”[1]在商品消面前人人平等。
英国学者卢(CeliaLury)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形式。
”[2]物质文化领域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
商品由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有文化含义。
卢瑞援引另两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3]消费体现个人身。
消费在20世纪得格外重要“表明了资本主义种重大的变迁……资本主开始需要确保人们积极地和以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费社会中去。
”[4]费文化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扩张,生产扩张的果是闲暇和消费活动的增长。
“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
”[5]上面引里出现的消费社会、消费化实际上与消费主义说法是一回事;所涉及消费的文化社会含义即成消费主义问题。
我们研究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问题,就研究美国人已然成为生活方式的费价值取向。
“消费主义是指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足。
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符号象征意义。
”[6]美国文化里的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
美国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
美利坚式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
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行为了。
美国人无处不与费打交道。
西方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现状
西方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现状陈静,张耀荔,刘春梅(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通州,101149)摘要:本文归纳提出了西方大学生常见的四种消费心理,包括轻松消费心理、炫耀消费心理、盲目消费心理以及强迫消费心理,明确指出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诸多因素,从而对国内学生树立健康消费心理实现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方;大学生;消费心理现代意义的消费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从那时起,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勤俭持家被炫耀式消费所取代,一个消费社会正在形成,之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因为二战结束对经济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同时商品广告和信用消费给美国人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分期付款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新的意识形态是消费而不是节俭,劳动和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
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西方大学生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自然养成了独有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这个群体在消费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演变,这种变化无疑同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周边人文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解析西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明确指出影响西方学生产生不同消费心理的各种因素,从而对我们国内的大学生正确消费具有实际指导作用,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健康的消费心理,才能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轻松消费心理轻松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本着对消费行为和消费后果过度轻视的态度,从而缺乏应对不当消费之后的能力[1]。
轻松消费心理在国外大学生中非常常见,这与西方的人文环境及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西方经济社会诞生的消费理念是消费而不是储蓄。
因此,由社会或者是家庭传递给大学生的信息就是消费。
Sarah Penman等人(2008)通过探讨研究年轻学生的持卡及针对债务的态度发现,年轻的消费者表现出对债务和购买的一种轻松的态度,对不必要的消费视为对学习和工作的一种补偿行为,社会的压力对这群人的消费选择有很大影响,影响了大部分的冲动消费;研究还指出同龄人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压力作为一个整体,影响了年轻人形成了独有的消费习惯和对金钱、债务的态度,强调了消费文化的主要方面:年轻消费者作为现今消费群体的一部分,对债务的态度与前几代的人截然不同;贷款的方便以及信用卡的使用加剧了年轻人消费文化的增长,购买自己不必要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现象越来越多,关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他们会对社会的消费和债务产生很大的影响[1]。
西方消费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探究
西方消费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探究作者:首兰兰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14期摘要:消费主义是指人们对物品的占有和追求、重享乐的一种消费思想和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带来西方文化的侵入,其中包括西方消费主义在我国泛滥,强烈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特别是青年人的消费观。
使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
文章从分析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表现、原因、危害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西方消费主义;大学;消费观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文化影响也是日渐明显。
我国也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入侵,现在一些贪图享乐的消费行为就是西方消费主义入侵的变现,这种影响在大学生人群中近年来也逐渐加深。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应该要注意培养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然而西方消费思想影响下,大学生消费观出现严重的问题,并产生了以下几种不健康消费性行为的体现。
(一)注重物质消费随着改革开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但在消费结构上出现了重物质的不良趋势。
在大学生的消费中重物质消费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精神方面的消费比重较低。
明显存在消费不合理的现象。
许多学生长期不读书,买书就更不可能了。
然而他们却热衷于物质消费,如购买新款手机、服装等物品。
甚至有同学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购买高端的奢侈品。
此外休闲性和享受性的消费也是学生支出较多的方面。
学生们经常出入一些娱乐场所。
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荒废学业。
还热爱结伴旅游。
这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将会阻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非理性消费非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没有考虑自身现实的经济情况,出现跟风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行为。
跟风消费显得尤为突出,有些同学处于不好奇,看到别人有一个新东西,自己也要去购买,不考虑自己是否需要以及是否有用。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小引一“家庭主妇”的消费就是一个例子。
在19世纪的美国家庭里,男子挣钱养家,女子自然管起家事。
大家都期望如此,富裕的家庭也的确是这么安排的。
一部分人越来越富,阶级差别于是形成。
区分阶级的方式之一是看妇女的衣着。
对富裕的家庭来说,要保持上中产阶级的身份特征非常要紧。
劳动阶级妇女怎么也买不起紧身花边衣裙;一则太昂贵,一则干活不方便。
保持皮肤双手的白皙完美是富裕的标志,能看出属于哪个阶级。
皮肤完美白皙表明她不用干活。
这是上流社会奢侈消费的起因之一。
另一个起因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妇女杂志。
这1890-1910年间,美国白领的薪水上涨了1/3。
成衣的大量生产使人们对时装产生兴趣。
消费主义在19世纪美国兴起的另一个因素是百货公司的发展。
SEARS等大百货公司的邮购目录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愿望清单”。
那时侯这种小册子已经开始做衣柜、省力用具和罐头冷冻加工食品的广告了。
梅西(MACY’S)等大百货公司把现成的时尚货物带到许多大城市。
这就为美国妇女提供逛商店的机会,逛的结果难免消费。
百货公司促进了消费。
消费风的兴起尤其对美国妇女产生了大影响。
她们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都受消费之风的影响。
美国妇女还加入了百货公司售货员和餐厅招待的行列。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体育馆等公共场地。
这一点是20世纪末的美国人抱怨失去了的东西。
美国妇女这一时期越来越积极参加高尔夫、网球、自行车、槌球等户外运动了。
这些项目的一部分仍然是今天消费主义文化的内容。
此外,城市剧场把音乐喜剧这一最有美国特色的娱乐形式带给了观众。
有一个叫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的人为音乐剧写了1000多首歌,现今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也鲜能望其项背。
托马斯·爱迪森根据音乐喜剧制作了电影短片。
城市中产阶级私人休闲领地也有新变化:室内照明开始有了电灯汽灯,如此,阅读廉价通俗小说之类的消费读物就容易了。
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
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分析美国文化史研究权威、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威廉·利奇在其所著的《欲望之地: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一书中指出,19世纪中叶,美国时装市场的结构已经基本形成。
多种主流的时尚杂志向都市女性传播时尚资讯,还在巴黎等欧洲城市了解最新的流行动态。
当时的纽约等美国城市,专卖店和百货公司都会派出采购员(也就是今天的人们所说的“买手”)去往巴黎,购买新款。
19世纪80年代后期,电话、无线电、跨大西洋电缆,以及蒸汽船、邮轮的出现,让时尚理念、款式、商品的扩散都变得更加迅速,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美国的时尚体系可以跟上欧洲中心城市的节奏。
也正是因此,美国的纺织服装业开始崛起。
从1885年到1915年,服装业在美国产业中的排序迅速前移,成为了仅次于钢铁和石油产业的第三大产业。
在当时,纽约等美国出现了大量的纺织厂和服装厂,大量雇佣妇女和儿童做工。
这种情况下,时尚产业的制造成本实际上被大大摊薄了,利润空间加大,这也促使了更多的资本涌入行业,企业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时尚的研究。
服装业发展出人意料的起到了解放女性的作用,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女性尤其是新移民女性来说,加入服装厂做工,虽然工资微薄,却意味着迈出了经济独立的第一步。
而时装专卖店和百货公司也聘请了大量的女性。
《欲望之地: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书中指出,美国零售行业的雇工最初都是以男性为主,所以当更多女性进入这一行业时,曾招致了前者们的极大抵制。
但很显然,女性推销员和买手更适合于提高时尚产业的业绩。
书中指出,美国时尚界最具轰动效应的创新,就是将巴黎首创的私密时装秀引入了大众市场。
百货商店、时尚品牌的旗舰店会定期举办面向大众,或者会员顾客的时尚走秀,用最具渲染效应的方式将新品推销给顾客。
直到今天,尽管电商已经渗透了许多行业,但对于时尚行业也是相对有限的,在虚拟技术高度成熟之前,光临卖场现场试穿、观看时尚走秀等选择,仍然是实体商场对抗线上销售的重要依仗。
美国大学生:看不见的大学消费
美国大学生:看不见的大学消费作者:来源:《赢未来》2012年第09期除了每年几千块的学费外,大学里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消费。
若不学会精打细算,你可能要举债度日。
喝酒派对是大学生活的“主菜”,而啤酒则是派对中的“主角”。
咖啡为了应付繁重的学业和劳累的兼职,提神的咖啡成了大学生的最爱,星巴克或咖世家更是大家的首选之店。
衣服大学是张扬个性的地方,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许多大学生都会在穿衣打扮上费一番心思。
娱乐看电影、听音乐会、赏戏剧、唱K……大学生的娱乐节目丰富多样。
舍友聚会每逢舍友生日或考试结束,几个哥们或姐妹总要出去庆祝一番。
话费发短信、聊电话、浏览网页……三大操作成就了大学生每月的话费单。
社团活动许多大学生都会参加一些社团来拓宽人脉,但大部分社团活动还是要个人埋单。
体育运动在美国,大学生举办体育赛事都得靠自己拉赞助,有时候,大家还要自掏腰包支付服装、饮料、充气棒等费用。
教材在美国,教材用书和其他参考资料都十分昂贵,而且都需要学生自行购买。
电脑上大学,电脑是必需品。
一台新式台式电脑的平均售价为1700美元,平摊下来,每年大概是425美元。
住宿学校宿舍的住宿费本不便宜,如果要在校外租房,那租金就更是一大负担了。
交通往返于市区和学校、去外地旅游、假期回家……虽然有学生优惠,但这笔费用也不少。
吃饭除了一日三餐,买点零食、喝下午茶、到外地尝尝特产……吃货们的荷包压力巨大。
实验室场地费理工科学生需要经常做实验,但实验室并非都免费开放,实验器材也需要学生支付部分费用。
春假消费每年3~4月,美国高校都会有大约一周的春假,学生会趁此机会去旅游。
西方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西方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作者:***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7期摘要:超前性消費、享受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西方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后,西方消费文化传入中国并影响中国人的消费观。
基于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适度消费观与超前消费观并存、发展消费观与享受消费观并存、渴望与抑制的炫耀消费观并存。
着眼西方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兴趣和消费领域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教育,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7-0073-05一、引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中国已告别短缺经济,进入消费型社会,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在西方社会引领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消费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了社会的纽带,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成了存在的理由。
据麦肯锡统计,2018年中国奢侈品消费77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1/3,“80后”和“90后”分别贡献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56%和23%,合计近八成。
由此可见,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青年人已经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流,奢侈品引领的西方消费文化已经逐渐深入到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中。
“90后”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年轻人的代表,抵制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值得关注。
二、西方消费文化的背景与批判(一)西方消费文化及其主要分类所谓西方消费文化理论,强调以“消费主义”为中心,极力鼓吹消费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西方消费文化使社会消费观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以超前消费观、享受性消费观、炫耀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消费文化让西方消费者的思想走向畸形,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影响到中国消费者特别是青年人的消费观。
1.超前消费观超前消费是进行超出自己收入范围的消费。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肖显静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消费社会是通过生产消费主义文化来生产消费的.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是商品符号意义的生产.它使得商品具有符号象征性:不仅是一种能指,也是一种所指;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也具有符号价值、象征价值.如此,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就具有了符号象征性:一是消费符号;二是符号的消费.而所有这一切必然导致消费的异化,引发资源和环境危机,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总页数】6页(P170-175)
【作者】肖显静
【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31
【相关文献】
1.流行服饰文化的符号学解读r——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 [J], 胡凯
2.解读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基于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 [J], 陈苏
3.“现代语言符号学”之“现代性”解读:评王铭玉著《现代语言符号学》 [J], 佟颖
4.跨文化传播中的电影与符号学——《功夫熊猫》成功的符号学解读 [J], 孔玮;孙
健
5.明星真人秀节目中的消费主义文化解读 [J], 周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摘要: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批判理论之一。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惯习”“文化资本”“符号权力”等概念为核心,揭示出现代等级社会中阶级、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如何起到维护和再生产社会等级和结构的文化作用。
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是在美国独特的教育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再生产过程具有特殊性。
同时,这种特殊的再生产也带来了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特殊社会影响。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惯习;文化资本;符号权力;美国大学;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33-0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其教育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根据对法国教育的实例研究,布氏的文化再生产将高等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联系起来,揭示了教育如何起到维护和再生产社会等级和结构的文化作用。
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正是在其独特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本文通过布氏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来解读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及其再生产的产生过程,并进一步解读该消费主义文化再生产带来的影响。
一、理论解读——布氏文化再生产理论解析文化再生产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它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支撑其理论框架的概念,如惯习、文化资本、场域和符号权力等。
其中,最核心的三个关键词是“惯习”“文化资本”和“符号权力”。
(一)惯习关于“惯习”一词,布尔迪厄没有给出直接的解释。
但是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社会学家柯尔库夫指出,“惯习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系统的禀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1]”。
笔者认为,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惯习”。
首先,惯习是一个系统,即拥有清晰的结构和严密的组织。
具体体现在人对历史文化脉络清晰的传承上。
其次,惯习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社会实践,具体体现在惯习是通过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社会实践传承这一系统。
再次,惯习的内化过程揭示了再生产的过程。
换句话说,惯习是一个以人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来揭示和传承再生产过程的体系。
(二)文化资本布尔迪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文化资本的内涵,将文化资本这一概念贯穿到整个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体系中来。
“文化资本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而储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及文化修养[2]。
”根据布氏理论,文化资本只是其“资本”概念中的一个分支。
其中,文化资本特指借助不同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
其他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经济资本”,包括金钱和物质[3]。
“社会资本”包括地位关系和群体关系等。
最后,“符号资本”包括运用符号使占有其他三种资本(即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合法化的资本。
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之间的交换和转化即形成了布氏理论中的“兑换”问题。
(三)符号权力布氏理论指出“当我争辩说权力或者资本具有符号性,并施加一种特殊的统治效果时,我称之为符号权力或者符号暴力[4]。
”符号系统是再生产形成的桥梁,而符号权力中的权力则突出表现在社会的支配秩序依靠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沉默的暴力”,即符号暴力。
“通过教育及其制度化的体制完成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而隐蔽地将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转换为社会成员甘心接受的自然现状,这即是说完成文化的符号权力功能[5]。
”而布氏理论中的“场域”概念正是指“各种力量较量的场所”。
在“场域”这个“社会战场”的角逐中,符号权力完成了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
文化再生产的形成离不开对文化和生产两个概念的结合解读。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
经济学上把循环往复的生产过程称为物质再生产,文化传承这种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种再生产。
二、解读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现在,对所有学生来说,想在可负担的价格之内找到最佳质量的教育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
即便学生们在其需求中不是公然地主张消费主义,人们仍然会认为学位更多的是通往成功的通行证[6]。
”这是对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的一段描述。
事实上,这只是美国大学消费主义文化的其中一个现象。
而要从整体上把握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美国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一)美国大学的基本特征首先,没有全国性公立大学对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和管理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次,市场机制是主导美国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美国社会视个人需要与价值同社会的价值与需要同等重要。
“高等教育实际上发挥着沟通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联系和纽带的桥梁作用[7]。
”在美国,公共经费只占大学全部经费的30%左右。
“因而在奉行用钱来衡量办事权限和效能的美国,大学也不能不面向社会,特别是学生的需求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和求得发展[8]。
”可见,这种市场机制正是生产与消费得以运行的支撑机制,而大学则是实现生产与消费循环往复的主要场所。
再次,美国教育的结构体系中心偏低。
“高等院校自主、政府比较超脱、办学体制灵活多样以及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美国中心偏低的富有活力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9]。
”以学生为主的学分制适应学生需求为本办学,来构建大学教育和管理体系,即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导向构建大学教育的生产体系。
(二)解析消费主义文化的再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已经逐渐成形。
一方面,在招收有天赋的学生方面不存在问题的大学对学生能够缩短时间完成学业乐见其成。
另一方面,在选择较少的学校里,大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加速获得学位。
这种在美国高校兴起的消费主义文化浪潮并非一纵即逝,而是在不断的文化再生产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1.惯习:生活态度与学术品位的再生产。
惯习是一个以人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来揭示和传承再生产过程的体系。
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再生产不可避免地包括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生产者(大学机构及其职员)和消费者(大学生)以及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周而复始的延续。
受其影响,美国大学生们的生活态度产生了一些变化。
“很多学校的不良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具体情况是‘饮食紊乱(58%的学校),课堂破坏(44%的学校),滥用毒品(42%的学校),酗酒(35%的学校),赌博(25%的学校),自杀倾向(23%的学校)[10]’。
”可见,消费者们比以往更容易受到心灵上的打击,他们悲观脆弱的消费心理则通过校园不良行为来表现。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胜以往,他们的学习成绩在总体水平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种消费主义文化不仅逐渐影响了消费者即大学生们的生活态度,而且也使得大学生的学术品位有所倾斜。
2.文化资本:公司文化的再生产。
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明白一个事实,他们的生存取决于足够的资本化。
“1860年到1930年之间,美国高等院校的所有权移交到了由商人、银行家和律师控制的董事会手中[11]。
”美国大学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形的式公司发展。
“将每所高校的行为置于一个市场背景下,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具体声誉和影响[12]。
”同时美国大学公司式的管理作为一种文化资本成为了高校内部组织管理的重要方式。
再加上,媒体对各教育机构的排名对决定大学的声誉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公司文化的再生产逐步强化了学生消费者对大学公司制管理的适应与认同,并使之参与到整个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中去。
这种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扩张与繁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的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
3.符号权力:教育场域的再生产。
文化再生产的完成是离不开文化资本再生产,惯习和符号权力之间的相互合作的。
知识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参与到整个的教育场域的角逐中。
而学校的管理部门在承担起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监督责任的同时,也拥有了统领学校管理和分配的权利。
为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理事们起着复杂的象征性作用,他们的权利存在于他们代表学校的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13]。
”教育场域是由一连串的模式化活动组成的,这些模式化的活动以基本的社会功能为核心。
其中资本争夺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再生产。
文化的掌握者与文化的创造者之间的对抗,前者是知识的合法化系统的再生产者,而后者是新知识系统的创造者。
三、分析消费主义文化再生产的影响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再生产表明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文化通过不断地再生产维持自身的平衡使社会得以延续。
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不仅对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产生影响,并引起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改变和高校文化矛盾的日益凸显。
(一)快餐式消费意识——节约经费和以拿文凭为目的的消费方式在美国,“收入差距在八九十年代时已经扩大,这表明用来支付所增加学费的家庭,在经济尺规上最下层的家庭收入增长已到了极限[14]。
”这也就促使了广大的美国普通家庭的大学生不得不考虑采取各种可行的方法来应对日益凸显的学费问题。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采用缩短在校学习时间,缩短获得文凭的方式来节约消费。
一些大学更是将学生能够提前完成学业为骄傲。
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股快餐式的社会风气。
(二)高等院校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劳动力分配、市场导向美国高等教育的企业化采用了多种形式,其中以企业化的管理制度、劳动分配和市场导向最能体现消费主义文化再生产的影响力。
“现在的企业领导都非常想让教员和大学行政管理人员了解他们个人甚或整个集体的感受[15]。
”大学将自己视为商业市场中的参与者,但这个市场经济是以知识为导向的,由此高校对市场导向的投入实际上是对知识导向的选择。
结果是美国高等院校很难摆脱用市场价值来肯定知识的自主性。
(三)高校的文化矛盾日益突显——商品知识与象征性知识的对抗美国大学的文化矛盾实际是自由资本主义民主本身文化矛盾的征兆,而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与再生产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每所高校都存在文化战争,而这场战争则是从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知识的商品知识和与思想科学相关的象征性知识的角逐中展开的。
由于受市场需求的驱动,广大消费者对以通识文科和人文学科为代表的知识,更是难以证明其价值。
知识本身并不分贵贱,但美国高校的消费主义文化再生产所加剧的美国文化矛盾却实实在在地不断影响着每一位美国大学的消费者。
四、总结文化再生产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在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
从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分析美国大学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使许多显而易见的文化现象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惯习、文化资本、符号权力和场域等概念始终贯穿整个消费主义文化再生产的始终。
将整个美国大学消费主义文化领域看作一个教育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观念,行为和心理都受到了影响,他们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共同作用使得消费主义文化再生产影响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