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法自治和国家强制》读后感
公共利益·国家强制·私法自治

民法奉行私法自治原则,这一原则又派生了社团自治、所有权自由、合同自由、婚姻自由、家庭自治、遗嘱自由等原则。
但民法也有很多强行性规范,如物权法、身份法中的规范。
这体现了民法中的国家强制与私法自治的冲突。
其中,这两种价值冲突最明显的就是各种瑕疵法律行为。
私法自治:公民的基本民事权利私法自治首先假设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三个独立的领域:国家事务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
私法自治作用于个人领域。
依据私法自治原则,个人可以自主的决定他与他人是否发生关系,发生何种社会关系。
私法自治原则对于促进个人人格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政治的民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私法自治和法律行为中假定的“人”是一个自律和自治的人,他有充分的行动自由空间,可以决定自己的事务,但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籍此,公民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形成一个多元的、充满生机的社会提供了条件。
其次,法国的重农学派和苏格兰启蒙传统也为私法自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苏格兰启蒙传统认为,自由市场形成的自发秩序会导致一个比人类选择形成的秩序更繁荣、幸福的结果,能够实现他们理想的“伟大社会”。
私法自治的必要性在于,国家不可能掌握所有个体的知识,个体的偏好,因此国家的干预常常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计划经济不可行;而市场与语言一样具有沟通功能,能够达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以往,对私法自治的价值主要是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强调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我国,应将私法自治作为个人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
这种民事权利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而是个人的各种自由权利(所有权自由、人格权中的自由、契约自由、遗嘱自由、结社自由)的总称,但是它是各种民事权利的基点,是各种民事权利的权源之一,与“一般人格权类似”。
凸显私法自治的这一性质,可以使它与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对接,也可以在实践中用作个人抵抗来自各种权力不正当干预的依据。
公共利益:无效法律行为制度的合法性基础法律假设的人并不是一个在德性上完整、圆满、自洽的人,无论是对处于政治国家中的权力者,还是市民社会中的个人都如此。
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区别

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区别效力性强制规定与治理性强制规定的区分基于裁判文书的考察论文提要:我国法律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法律行为无效。
而立法上对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治理性强制性规定的判别规定不明,不仅理论上是百家争鸣,实践中对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治理性强制性规定的认定更是极为不统一,可以说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治理性强制性规定的区分上,司法中存在着很大的混乱。
通过对几个人防工程裁判的比拟分析与介绍德国、日本等国对于强制性规定的区分,立足我国的实际状况,结合对2023 年 3 月 15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进展分析,从完善相关立法和提高司法水准两个层面,从探求立法精神与立法目的、权衡各方利益、范围严格限制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应当更为明确、立法时要特殊注意比例原则的运用等几个角度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区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治理性强制性规定提出建议,以期能更好地适用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治理性强制性规定,更好地贯彻鼓舞交易的原则和潮流。
主要创新观点2023 年 3 月 15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但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上与实践中的分歧。
故,笔者试图从几个角度对更好地区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治理性强制性规定提出建议。
当文义解释在释明一条法律规定捉襟见肘时,我们应当利用目的解释等方法来寻求立法者的本意,从探求立法精神与立法目的方面更好地更有说服力地解释法律、适用法律。
权衡各方利益则是在详细司法实践中应当保有的一个理念,法律条文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司法者将案件事实、当事人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利益与之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适用效果。
立法时要特殊注意比例原则的运用,将会为明确相关规定是否可以作为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供应思路。
提出本着更好地贯彻鼓舞交易的原则和潮流来,区分效力性规定与治理性规定,进而对合同效力进展认定,符合契约经济社会的进展。
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_法律强制性规范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关系之分析与构建

* 收稿日期: 2004-11-15 作者简介: 胡智勇 ( 1972-) , 男, 四川合江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第 738页。
胡智勇: 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
55
残酷的, 人没有自由可 言, 民 事活动 受到极 大的限 制。在发 现古 罗马的私法人文 精神 后, 近 代资 产阶级 民 主革 命解 放了 人的 自 由, 完成了 身份到契约 的转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 产阶级 革命精神的指引下, 意思 自治, 契 约自由 原则成 为民事 活动 和民 事立法司法的根本原 则。但在 工业革 命后, 社 会生活 方式、社会 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私 法自治 原则受 到越来 越多的 制约, 对社 会整体利益的考量使得国家对民事 活动的干 预增加 [ 3] 。资 本主 义的社会问题 引发的 社会 主义 革命 在世 界范 围内 取得 了胜 利。 但是, 在社会主义的初期由于经济活动的国家 计划性却极大 地限 制了民事活动,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个人的财 产所有权和契 约关 系之范围和自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 4] 。 在社会主 义国家实 行对 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后, 民 事活动 的范围 极大地 扩大, 国 家干 预大 量减少, 以适应 市场 经济 的客 观要 求和 人的 自由 权利 要 求。至 此, 当代各国均在民事活动的自由和公共利益 的兼顾平衡的 基础 上制定法律。但各国立法 和司法 对民事 活动的 干预程 度不 尽相 同, 尤其是在我国,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民 事活动自由与 国家 干预的关系仍值得探讨。
到目前为 止, 国家对 民事法律 行为之强 制, 走到了 由法律和 行政法规之强制性规定控制的程度, 民法典草案又 拟走到由法律 之强制性规定控制。此系列进步昭 示私权自治、合同 自由原则之 初步确立, 对民事交易起到巨大 促进作用。然而, 由于 法律、行政 法规之强制性规定非 常多, 目前司 法实践 中往往 机械地、片面地 适用这些强制性规定而宣告民事法 律行为无效, 仍 过多干预民事
学习国际私法有感

学习国际私法有感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国际私法的相关内容。
拿到这本国际私法的书,最先引起我注意是它的价格48元,我当时的想法是:果然是国际法啊,价格都要高上那么一些。
当然,那时候还认为自己的国际公法学的比较好,国际私法应当也不难,两者应当会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真正接触到这个领域的时候,我才觉得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
我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候,看到一句形容两者差别的话:“一个是外交法,一个是冲突法”,我觉得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道理的。
李双元老师所编教材分为五编,第一编是总论部分,第二编是财产权,第三编是债权,第四编是婚姻家庭与继承,第五编是国际民事争议的解决。
下面,我想就每一编(除第五编)谈谈我学习时的心得和感悟,希望在回顾中得到进步和升华。
首先,学习第一编总论部分的时候,像其他法律的学习一样,介绍国际私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渊源等等,刚开始听起来有些无聊,也不是十分的理解,还处于找感觉的阶段。
比如说:“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书上还详细列了四点,我觉得十分不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很简单啊,就和平常生活中产生的冲突一样啊,有不同的习惯风俗规定,当然会产生矛盾。
所以,我觉根据自己的理解,很局限但很好理解的定义了国际私法的含义,就是解决国际交往中冲突的法律,只是这个范围要限定为国际的民事关系,不能像公法那样的大范围的国与国交往法。
学习前面章节,比如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私法的历史,这些理论部分虽然不是很有趣,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多看几遍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但是到了第三章冲突规范的时候,我觉得有些难懂了,如果上课没有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光是凭借着课下复习,可能真的是事半功倍。
很惭愧,我曾经因为回家默默的缺了一次课,回来之后,我觉得国际私法就变了,我特别迷茫的听着老师在上面说着“连接点”,我心里面想的是“What?”,法律还有连接点这种感觉是出现在数学领域的词语?好吧,懂的接受现实是我的优点,当然,王毅琳老师上课时喜欢复习上一次课的重点部分帮了我很大的忙,于是,我就老老实实听什么是连接点,后来我总结为适用法律的所在地,即将权利和法律规范联系在一起的那个地点。
在我国民法中体现的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

在我国民法中体现的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在民法私法自治的作用下,民事主体在相关民事活动中拥有自主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个体价值得以体现并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私法自治的过度强调最终会导致社会的无序状态,从而会引起社会混乱。
依靠国家强制规定干预可以建立有序的社会,但强制规定干预过多会违背民法私法自治的初衷。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我国民法私法自治从渊源上讲不如国外体现的充分。
从我国国家强制规定的干预作用表现来看,国家强制规定有其自身的利弊。
面对目前我国民法中对国家强制规定干预过多的状况,我国需要在民法中找到国家强制规定与私法自治有效结合的平衡点,在社会发展中共同发挥两者的价值作用。
民法私法自治国家强制平衡点一、私法自治的渊源(一)国外民法私法自治的渊源私法自治渊源于罗马法。
在《十二铜表法》中就曾规定有关于财产所有权的遗嘱处分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但是这一法律基本上是古罗马社会习惯的承袭,宗法制度下的习惯依然残存于其继承规定中。
当时的私法自治原则,无论就其法律规定还是立法理念而言,都只能是私法自治的萌芽状态。
1804年《法国民法典》在第1134条最早规定了意思自治原则,该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在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这种合同只能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合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撤销之。
”法国的“意思自治”,包括合同自由、遗嘱自由和婚姻自由等。
私法自治原则作为一个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法学概念是近代历史的产物。
(二)我国民法私法自治的渊源我国自古以来由于长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影响,使得法律制度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完备,民刑不分是我国古代封建法律的基本特点。
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律法规,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在日常民事法律关系方面就没有意思自治的表现。
在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时期,意思自治由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习俗以契约约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意思自治不但没有相关配套的民事法律法规进行保障而且在封建社会中受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严格控制导致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私法自治与公法强制(下)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私法自治与公法强制(下)——日本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效力论之展开孙鹏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关键词: 强制性法规/效力/公序良俗内容提要: 违反强制性法规行为之效力体现了私法自治与公法强制之间的紧张关系。
基于对公益、交易安全、当事人间的信义与公平等价值衡量、取舍之不同,在日本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效力论之展开过程中,渐次出现了“法规渊源区别说”、“综合判断说”、“履行阶段说”、“经济公序说”、“基本权保护义务说”,并表现为从“公法优先到公法、私法功能分离再到公法、私法功能协调”的一波三折的变化过程。
五经济公序说日本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方面福利国家思潮的影响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市场主义的复兴也日趋明显。
保护弱者的旋律与强调市场价值、强调自由主义的旋律交织在一起。
在这种背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景下,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效力论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领导该阶段的旗手是大村敦志教授和后文将要提及的山本敬三教授。
1993年,大村敦志教授发表论文《交易与公序——法令违反行为效力论的再检讨》。
该论文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如何判断违反法令行为的有效、无效,即基准的问题,另一部分是以什么为法律根据来认定违反法令行为无效,即法律依据问题。
大村将该两部分分别称为实质论和形式论,前者侧重于法的价值,后者侧重于法的论理,但二者又不能断然分开。
而无论是对实质基准的探寻,还是对形式依据的确定,大村都深受源自法国的“经济公序”思想之影响,故其学说被称为经济公序说。
(一)实质论:有效无效之判断基准大村将契约的效力与被违反的强制性法规的目的和内容联系起来。
对那些与市场经济活动不直接发生关联的“警察法令”,大村遵循通说的立场,认为虽在个别情况下为达到规范目的也可能否定违反契约之效力,但多数情况下仅需借助公法上的制裁手段而不必否定契约在私法上的效力。
但现今与市场经济活动密切关联的法令——经济法令越来越多并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法令的目的已不再与交易的效力无缘了,在违反这些法令的情形,通说的立场必须重新审视。
浅论私法自治

广州大学 研究生学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所修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姓名: 上课时间: 布置作业(论文)日期: 年 月 日 任课教师打分: 年 月 日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级___________专业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摘要:私法自治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私法主体可以基于自己的意志,自由地与其他私法主体形成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不受国家、社会团体和其他个人的非法干预。
私法自治作为私法上的自由,以秩序为前提,突出主体独立人格,以法律行为为载体。
私法自治的理念及其原则作为私法理念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私法的根本精神,支撑着私法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其丰富的理念基础和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更能直接体现了的私法自由、自治的精神理念,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贡献。
关键词:私法自治;罗马法;意思自治Abstract:private law autonomy refers to within the limits prescribed by law, private law subject can be based on their own will, freely with other main body 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n the private law, private law rather than by the state, society and other illegal personal intervention. Private law autonomy as free in private law, on the premise of order and highlight the main body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the autonomy of private law and the principle as the core content of private law concept, embodies the essential spirit of private law,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law,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of its rich philosophy foundation 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lso can more directly reflects the spirit of private law of freedom, autonomy concept, mor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Key words: Private law autonomy; Roman law; Autonomy引言私法自治的理念及其原则是在18, 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并极力推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追根溯源的话,意思自治则滥觞于罗马法,十二表法第5表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一规定是意思自治的萌芽,但它仅仅体现了意思自治的思想和精神,却未将意思自治抽象为私法原则在16世纪,受当时哲学上的意志论的影响,法国法学家查理·杜摩林提出了“当事人意思自治说”(Theory of Autonany of the Parties):当事人有权依其自我意志做出自由选择,当事人的自我意志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约束其行为的准则,当事人可以而且应该对依其自我意志作出的选择负责。
关于私法自治原则问题再思考

关于私法自治原则问题再思考作者:程毅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12期【摘要】私法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可以自由的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确认和保障民事主体的自由即就是私法自治原则的核心。
根据私法自治原则,法律法规赋予和保障民事主体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去通过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行为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对于民法基本原则来说,把私法自治原则与其他原则对比,就会发现私法自治原则其实是对应着自愿原则和禁止权力滥用原则而且私法自治原则在合同法中比较凸显。
在我国《民法通则》中也有确认私法自治原则的相关规定,即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由他们自己的意愿决定的,且受法律的保护。
这种自由的体现,免受公权力的干扰,能够自己决定、处理事务。
但是,私法自治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且民法上所确认与保障的意思自治也是受到限制的。
并且,意思自治与其受到限制的问题也是民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能够充分的限制民事主体意思自治的就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且是能够切实的为人民大众带来利益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私法自治;意思自由;民法基本原则;价值利益民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民法的基础本质和特征,是民事行为的规范与价值判断标准。
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上有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私法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而平等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最基础的一项原则,就像是民法的支柱、根基,民法就是其支撑起来的高楼,没有平等原则作为支柱、根基,也就无所谓民法这座高楼;但是,私法自治原则才是民法的核心,是它活的灵魂。
私法自治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最为主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基础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最主要的实现方式是由于民事行为和合同的方式实现。
它作为私法最主要的基本原则,更多的体现出了平等、自由、独立等人权自由的私法精神。
它保障了私人的权益,激发了社会民众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最大限度的追求跟人利益的时候也要兼顾社会公共利益。
强制法读后感

强制法读后感近年来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大,进而导致对私权空间的不断压缩,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公民权利受到损害之事屡见不鲜,《行政强制法》中对行政强制执行做出各种限制,例如:第43条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但是,情况紧急或者当事人同意的除外。
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
这主要是针对最近出现的一系列强拆事件,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有漏洞就堵哪,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强拆也不仅仅这么几个手段,规定不得晚上执行,难道白天就可以了?把人骗走了,把房子拆了,等人回来一看就剩一废墟,给点补偿就算完事了,这算违法么?况且背后还有一个但书。
这个“但是”是个大学问,只要相关法条中出现这个但书,你就得注意了,几乎关于权利限制的都有一条但是,不是紧急情况就可以怎么怎么,就是法律另有规定。
对于被执行者总是适用紧急情况,对于执行者总是适用法律另有规定。
规定紧急情况可当场执行的,24小时内必须向负责人报告,但没有说不报告怎么样。
即使你报告了,伤害已然造成,就好比东西已经过户了你再去打申请有用么?第41条说强制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返还已被执行的财产;不能返还原物的,按市场价折价赔偿。
这个市场价是什么时候的市场价却没有规定,是决定时还是执行后的市场价?这中间差异甚大。
在很多拆迁补偿中,规定的补偿款的标准都是不低于拆迁决定公告之日的市场价。
而执行往往在很久之后,这中间的差价让很多被拆迁者都不能接受,所以才有那么多所谓的“钉子户”。
比如08年决定征地的,但是10年才实施,赔偿金就是以08年类似房屋的房价为标准。
尤其在如今房价飞涨的情况下,中间的差价不是一点半点,容易造成很多负面情绪。
为何有如此多访民,细节处决定成败。
有人评价说新法案看上去很美,我不懂这看上去哪里美了?总共70来条的法案,只有最后10条是涉及法律责任,其中有大部分是关于金融机构的责任,而涉及行政机关的责任仅占4条,多半是无关痛痒的说两句处分,至于怎么处分概不涉及。
在意思自治与法律强制之间

在意思自治与法律强制之间摘要: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一项古老原则,曾被认为是我国制定物权法立法过程中最少争议的原则。
但一段时间以来,对该原则的质疑多了起来,有人认为物权法定原则造成了物权体系的封闭和僵化,限制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客观地说,在目前,坚持物权法定比允许物权自由创设更符合我国的实际需要,能够更有效地保证交易安全和交易迅捷,有效地控制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关键词: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债权;经济分析中图分类号:DF521文献标识码:A19世纪的欧洲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因此,欧洲各国的民法典无不体现出对意思自治的倍加推崇,使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涌现出的个人主义和观念主义得以张扬。
但是,当历史前进的车轮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社会成员间的均衡态势被破坏,法律仅仅提供形式上的平等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如果继续严格奉行意思自治,则会严重损害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为此,现代各国分别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19世纪所强调的绝对自由已经不复存在。
比如意大利在1942年重订的《民法典》就让大量的公法规范登堂入室,而其他坚守民法私法架构的国家在面临“典型契约”、“所有权社会化”等课题时,也不得不缩减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空间。
由此可见,在强调“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的现代社会,意思自治不再是凌驾一切的最高准则。
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物权法反而出现了意思自治扩张的迹象。
这主要体现在学界对作为“物权法构造重要支柱之一”[1]的物权法定原则的探讨上。
部分学者或认为物权法定违背了意思自治原则,或认为物权法定过于僵化,极力主张对其进行改造甚至废止。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这样的观点也是非常有市场的。
物权法定原则的所谓“几宗罪”真的如学者所说确凿存在吗?物权法定原则真的必须从物权法中革除吗?一、物权法定原则之内涵与社会功能物权法定原则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
从私法自治与公法管制精神看民法总则

从私法自治与公法管制精神看民法总则背景民法总则是民法的基础性法律,是各个领域民事法律的核心和基础。
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完善我国民法制度体系,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理解和运用民法总则时,需要从私法自治和公法管制两方面考虑。
私法自治精神在现代民事法律理论中,私法自治精神被视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民事主体在进行交易和行为时,应该遵循自由意志原则,自主决定交易条件和交易方式,这种自主决定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私法自治。
在民法总则中,私法自治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如,民法总则中对于合同自由原则的强调,充分体现了私法自治的精神。
法律规定:自由平等原则是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主体自愿是发生、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前提条件;当事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订立协议,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也不违反强制性规定。
这些规定体现的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即当事人自主性原则,充分保障了民事交易的自由性,促进了交易方法和条件的多样化。
此外,民法总则中关于财产权和人格权的规定,也充分体现了私法自治的精神。
财产权和人格权是民事主体的基本权利,他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有独立自主决定的权利,不受其他方干扰。
综上所述,通过民法总则中对于合同自由、财产权、人格权等方面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到私法自治精神在民法总则中的体现。
公法管制精神与私法自治精神相对应的是公法管制精神。
公法管制精神主张,国家应该对于具有公共性质的事务进行规制和管理。
在民事活动中,国家应该保护弱势的民事主体,维护公共利益。
在民法总则中,公法管制精神体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法律的强制力。
民法总则规定,当事人依法订立合同后,应当遵守合同的约定。
如果当事人中的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有权请求其履行合同,或者请求采取其他必要措施。
这一规定明确了合同的强制力和法律效力,因此,当一方存在违约行为时,另一方可以向国家寻求违约方的违法责任。
民法总则中,还有一些法律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例如婚姻家庭等关系中存在的保护女性、儿童、老年人的规定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心得1、概述在现代社会中,行政强制是国家权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对于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则是针对行政强制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的重要法律。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我认识到了行政强制法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到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应用。
2、全面评估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进行全面评估时,我发现这部法律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法律依据的建立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行政强制活动的法律依据,从立法上为行政强制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依据。
这一点在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行政强制的限制和约束:《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活动进行了明确的限制和约束,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了滥用行政强制权力的情况发生。
这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 行政强制的程序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了行政强制活动的程序和规范,保障了行政强制活动的公正、公开和合法,确保了行政强制活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3、文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我着重从行政强制的基本概念、法律依据和程序、行政强制的实践意义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笔者认真对待这个主题,展开多方面的论证和解释,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4、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和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规范行政行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加强对行政强制活动的理解和认识,确保行政强制活动在法制轨道上运行,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总结和回顾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学习和撰写这篇文章,我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全面的提高和进步。
骆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读书心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行政强制法》是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
《行政强制法》赋予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同时对行政强制进行规范,避免和防止权力的滥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一、《行政强制法》的整体认识(一)《行政强制法》的价值理念行政强制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法律制度,它涉及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行政机关的权威,也涉及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的处分或者限制,保证行政效率和保障公民权利是其双重功能,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是行政强制立法应予考量、不可偏废的。
可以说,行政强制法就是“授予并控制行政强制权的立法”,它要做到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兼顾,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充分授予权力与严格控制权力的平衡,实体划界与程序约束的并用,从而在保护公民权利与保证行政效率之间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益平衡。
而在保护公民权利与保证行政效率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时,应确立并运用非强制优先、最小伤害性等法律原则加以处置。
由于行政强制权具有本能的扩张性和特殊的伤害性,而且这种伤害常常表现为事后难以完全补救的特点,所以需要通过专门立法对行政强制权行使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约束。
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法制改革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约束的行政权力是非常危险的,嗜好集权、秩序为本、缺乏透明等特性乃是传统行政模式和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为人诟病的突出弊端,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背景下这些弊端与人们对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控权要求相去甚远,必须予以革新。
《行政强制法》具有重在约束行政强制权力行使、减少行政强制行为伤害的基本品格,犹如公民用以抵御行政强制行为侵害的一块法律盾牌。
因此,《行政强制法》应当被解读为“行政强制行为规范法”或者“行政强制行为控制法”,其价值追求是:秉持平衡理念,贯彻兼顾原则,强化权力约束,重在权利保护。
私法自治与公法强制_日本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效力论之展开

介绍与评论私法自治与公法强制———日本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效力论之展开孙 鹏 内容提要:违反强制性法规行为之效力体现了私法自治与公法强制之间的紧张关系。
基于对公益、交易安全、当事人间的信义与公平等价值衡量、取舍之不同,在日本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效力论之展开“经济公序说”、“基本权保护义务“履行阶段说”、“综合判断说”、过程中,渐次出现了“法规渊源区别说”、说”,并表现为从“公法优先到公法、私法功能分离再到公法、私法功能协调”的一波三折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强制性法规 效力 公序良俗孙鹏,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
一 问题的提出违反强制性法规的行为在私法上效力如何?这在我国似乎是一个不存在任何争议的问题。
《合同法》第52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在《合同法》颁行后出版的绝大部分民法著作中,也坚持认为违反强制性法规的行为当然无效。
可见,违反强制性法规的行为在私法上的效力问题,被我国民事立法做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而民法学界对该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也尚未真正展开。
然而针对该问题,日本民法学界却经历了100余年的认识、论争和反思的历程,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效力论。
在1896年《日本民法典》刚刚制定时,判例和学说都认为违反强制性法规的行为原则上不发生当事人所期待的私法效力,这与我国现今的认识十分相似。
但后来,无论是日本的判例还是学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违反强制性法规的行为虽然普遍要受到公法上的制裁,但其在私法上的效力原则上不受影响。
到了现在,日本判例基本上还维持着这样的立场,而学说上则再度出现了审慎地、也是积极地否定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在私法上的效力之趋势。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日本法以及日本民法学在该问题上“一波三折”式的变化呢?我国民法学是否也会,或者说是否有必要重复这些变化?如果我国不需要重复日本法上的变化历程,又能否并怎样从其各阶段的变化中吸取合理成分呢?有鉴于此,对日本强制性法规违反行为效力论的介绍、分析与评价,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学习强制法心得体会

学习强制法心得体会学习强制法心得体会(精选11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强制法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强制法心得体会篇1为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制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本学期我们泰山小学通过各种不一样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学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及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潜力。
把法制教育视为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料,抓紧、抓实、抓好学法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全体教职工受到了良好的法律法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环境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等。
通过学习,使学校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师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
我在学习中也收益非浅、感触颇多,下方就个人学习所得谈几点体会:一、教师要爱国守法。
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更应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并把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贯彻到自我的实际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资料。
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
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塑造下一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要严格要求自我,做到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在平凡的工作中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私法自治和国家强制》读后感

《私法自治和国家强制》读后感读《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有感读台湾学者苏永钦的文章,颇为深奥的感觉,对于我这“涉法”不深的人来说有点吃力。
但学了就会有收获,且来谈一谈读后的心得。
(一)关于民法中立苏先生认为民法可以超越社会模式,意识形态的因素,其内容精髓基本相同。
从民国时期的法律到中国大陆现在的民法无非是从债权、物权、亲属、继承等方面进行民法的编纂,内容和篇章体例上大体相当。
当然民法还是有它的意识形态,不是全然价值中立,如我国大陆的对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的区别对待,公有财产一直处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而公民个人财产也只是在07年3月出台的《物权法》中才得以较好的保护,当然还是没有上升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中,民法的理念一般都坚持平等主义、实施民主政治、保障私有财产、开放市场经济,而我国除了上述的民法理念还要兼顾国家计划和国家政策,这说明民法的中立不是绝对的,还是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关,还是服从于宪法对国家性质的定位和国家未来发展计划的框架,是为国家统治服务的。
文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民法对法律行为的控制仅能止于法律和公序良俗,对事实行为的规范也只能扩张到法律和善良风俗。
”这是对民法性质和监管范围的很好的概括。
(二)四种特别民法苏先生所说的四种特别民法指的是广义的民法和分属行政法、刑法乃至宪法的民法规范。
在这一部分中,苏先生对特别民法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别的作用和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私法自治和国家强制的枝枝蔓蔓、相互纠缠的关系。
一方面一些特别民法扩展了私法自治的空间,对民众的意思自治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带有行政法、刑法和宪法特色的民事规范则排除了大量民事规范(契约)的适用,大幅限制其它民事行为及所有权的权限,从而“限缩”了私法自治的空间。
这两方面的交错让私权力和公权力在博弈中寻找平衡。
如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主要依靠的是“看不见的手”,所用规范是商法范畴,也就是私法自治。
当经济失衡,出现资源配置不平衡时,“看得见的手”就要发挥作用,国家通过一系列经济立法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此时的经济立法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出现私法的特征,出现国家强制对私法自治的挤压。
学习强制法心得体会

学习强制法心得体会行政强制法学习心得体会《行政强制法》的公布施行,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强制法》的公布施行,完善了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共7个法律部门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行政强制法》的公布施行,解决了行政强制权行使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对行政强制缺乏统一规范,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既存在滥用行政强制手段,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问题,也存在行政机关强制手段不足,执法效率低,不能有效制止违法行为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设定权不明确。
行政强制措施种类繁多,名称不一,缺乏规范。
实施主体混乱。
程序不规范,行政强制的随意性大。
行政机关申请法院执行,程序烦琐,时间过长。
为了保证行政效率,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制定行政强制法,从制度上作出统一规定。
《行政强制法》的公布施行,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行政强制权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必要手段,既涉及行政管理效率,又涉及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限制,规范行政强制行为,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全面依法行政。
学习好、宣传好、执行好这部法律,是各级行政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机关工作者,对《行政强制法》不仅要熟知,而且要将其应用于工作实际中来,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同时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政策、法律法规。
真正达到薛泳成果转化的目的。
学习心得体会行政强制法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先后五次审议,终于走完从起草到通过的漫漫12年立法之路,最终成为法律。
该法将于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一、规范行政强制,避免公权力滥用行政强制法是一部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一部重要法律。
目前我国行政强制制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乱”,包括“乱”设行政强制和“滥”用行政强制,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软”,行政机关的强制手段不足,对有些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制止,有些行政决定不能得到及时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有感
读台湾学者苏永钦的文章,颇为深奥的感觉,对于我这“涉法”不深的人来说有点吃力。
但学了就会有收获,且来谈一谈读后的心得。
本篇文章是法学名篇中的经典小丛文,共分七个专题,分别是:1)民法维持体制中立的奥秘。
2) 特别民法的四种功能类型。
3)正确认识民事规范的性质。
4)再探成立与生效要件争议。
5)民事规范性质与行为定性。
6)不同民事规范的解释原则。
7)本土化与社会化的新挑战。
作者分别从民法的特征、类型、性质和定性等方面来探讨私法自治和国家强制的关系,公法和私法如何融合及如何使民法规范更好适用等问题。
(一)关于民法中立
苏先生认为民法可以超越社会模式,意识形态的因素,其内容精髓基本相同。
从民国时期的法律到中国大陆现在的民法无非是从债权、物权、亲属、继承等方面进行民法的编纂,内容和篇章体例上大体相当。
当然民法还是有它的意识形态,不是全然价值中立,如我国大陆的对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的区别对待,公有财产一直处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而公民个人财产也只是在07年3月出台的《物权法》中才得以较好的保护,当然还是没有上升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中,民法的理念一般都坚持平等主义、实施民主政治、保障私有财产、开放市场经济,而我国除了上述的民法理念还要兼顾国家计划和国家政策,这说明民法的中立不是绝对的,还是
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关,还是服从于宪法对国家性质的定位和国家未来发展计划的框架,是为国家统治服务的。
文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民法对法律行为的控制仅能止于法律和公序良俗,对事实行为的规范也只能扩张到法律和善良风俗。
”这是对民法性质和监管范围的很好的概括。
(二)四种特别民法
苏先生所说的四种特别民法指的是广义的民法和分属行政法、刑法乃至宪法的民法规范。
在这一部分中,苏先生对特别民法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别的作用和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私法自治和国家强制的枝枝蔓蔓、相互纠缠的关系。
一方面一些特别民法扩展了私法自治的空间,对民众的意思自治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带有行政法、刑法和宪法特色的民事规范则排除了大量民事规范(契约)的适用,大幅限制其它民事行为及所有权的权限,从而“限缩”了私法自治的空间。
这两方面的交错让私权力和公权力在博弈中寻找平衡。
如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主要依靠的是“看不见的手”,所用规范是商法范畴,也就是私法自治。
当经济失衡,出现资源配置不平衡时,“看得见的手”就要发挥作用,国家通过一系列经济立法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此时的经济立法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出现私法的特征,出现国家强制对私法自治的挤压。
(三)民事法律规范的性质
苏先生把民事法律规范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前者对人民无强制力,任由当事人决定要不要采用;后者则不得听由人民决定,
违反者一律无效。
文中讨论了为何任意性规范不具有强制效力还要制定的如此之多,得出任意性规范是支撑自治不可或缺的一环的结论。
对于强制性规范,苏先生总结到:“「法定」的民事规范,其功能或者只在节省交易成本,或指导交易,而不具强制性,或者虽具强制性,其功能亦在于建立自治的基础结构,为裁判者提供裁判争议的依据,不在影响人民的行为,故人民如果针对强制性的权限规范,以不行使方式实质上加以调整,仍不抵触私法自治的理念。
只有极少数的民法条文性质上为强行规范,以改变人民行为为目的。
”任意性法律规范应指的是私法自治的范畴,强制性法律规范则是国家强制的范畴。
(四)成立与生效要件
所谓的成立要件,指的应该是一个法律行为达到可以为效力判断最基础的部分,期待得到法律承认其效力的交易者,必须先完成行为的这一部分,未满足这部分要件,就是行为不成立。
生效要件则不只考虑当事人双方的主体、意思表示,还要考虑政策、法律价值和民法以外的其它法律或社会价值,来看一个行为是否生效。
成立的后果是成立或不成立,而生效的后果除了有效外还有无效、全部无效、一部无效和相对无效。
在我国,民法上的成立和生效主要体现在合同中。
合同的成立适用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有从事合同行为的意志自由,可以自由地选择合同的相对人、订立的形式和合同的内容,依其自由意志创设权利义务关系。
只要具备意思表示这一基本事实,合同即告成立。
而合同的生效必须在国家的干预下,依法判断合同是否合乎法律,只有合法的合同才能有效。
合同成立的条件只涉及到当事人之间
的问题,而合同生效的条件不仅涉及到当事人,还涉及到法律的要求问题。
苏先生基于对台湾民法的分析认为应对民法中成立和生效的概念进行理清并对法律条文进行词汇上的调整。
(五)民事规范性质与行为定性
对于悬赏广告的性质问题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都在争论不休,到底是采用契约说还是单独行为说,争论双方各持己见。
苏先生在文中未对争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另辟蹊径,从现实中人们实际的认知程度来切入,从“在该社会中悬赏广告的实务以何者为多,一般人以何种态度看待此类广告”来讨论,提出有名之债应能掌握社会的脉动,从而使下游的审判更省事,而不仅是在理论上的一点分歧争论不休。
文中还对借贷契约、双务契约和合会契约的性质和定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和举例。
(六)解释原则
我国刑法中有“但书”,在台湾民法中也有“但书”:但其规定不以之为无效者,不在此限。
这个但书被称为是“强制规范留给私法自治的一个气窗”,为裁判者创造了调和管制和自治的解释空间。
通过此但书对行为人的权益进行限制,从而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是对私法自治的压缩。
作者通过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二分性的阐述,得出“基于对私法自治的尊重,在强制性质的民事规范是否具有特殊公共政策目的不甚明确的时候,即应朝单纯自治规范的方向去解释,法官应避免假设有特殊公共政策目的的存在,或对合目的性作扩大解
释,而损伤了自治机制,换言之,就是「有疑义,从自治」”。
法律解释的制定者应探求当事人之真意,而不拘泥于所用之言辞,这也正是私法自治落实的关键。
(七)本土化、社会化
法的本土化,是指在法律移植时,应让受移植法律经过合理的处理与嫁接,使其能渗入到移植国国民的血液当中,进而得到有机的整合,本土化就是法律移植本土运动的过程。
作者认为任何一种法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借鉴别国法律的精华,单独建立一门中华法系是没有必要也是封闭落后的。
法在移植的过程中要进行调整,使之更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的实现法的价值。
本土化的重点,不在勉强让技术性的语言及规范通俗化到一般人民可以了解的程度,而是尽量缩短规范与民众在价值判断上的差距,尽量贴近人民素朴的法感。
而当民法的强制规范大致符合人民普遍的价值观或大多数人利益的时候,就只剩下专业间的技术移转问题。
此时立法者应努力的,是使技术规范和语言更为逻辑、精确而具高度可操作性,不是刻意牺牲精确来成就表面的“本土化”。
民法的社会化主要是指民法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的改变,在文中被作者形象的成为“和平演变”。
民法条文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要想把所有的广义民法编纂在一起组成一部民法典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最终结果还是大量单行条例的泛滥。
读完全文,虽然还有一些模糊不懂得地方,但整体而言还是收获颇丰的,台湾学者在法律理论上的前瞻性和治学的严谨性让人敬佩,
让我对私法自治和国家强制的关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其每一个小版块亦张弛有道,即对某方面的问题有所思考,同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化,不愧是大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