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方剂和药物开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方剂和药物开发

传统方剂和药物开

发·苦丁山·中世纪时候,

也就是大约咱宋朝末代皇帝(宋怀宗)那个时候,欧洲曾经流

传着一本无名氏写的医书,书名De Secretis Mulierum (妇疾秘要),真实作

者不详,伪托作者是一位叫Albertus Magnus 的僧侣。书

中有许多玄而又玄的

秘方,比如:“欲助妇人受孕并得男婴,需取雌兔之肠与子宫,风干研末,以酒冲服。尔

后取雄兔之睾丸,亦风干研末,月事末以酒冲服之。行房可孕男婴。又:取山羊

毛浸驴乳,系于妇人脐前,行房必得孕。盖因兔之肠与子宫性大热,热性于受孕

大有助益焉。”您如果不是特别执着于浪漫思维方式的话,应该不难看出来,这种秘方跟

《本草纲目》里说戴个雄黄香囊就可以把女胎转成男胎是同一类东西,都是古代

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时候产生的巫医知识。这种巫医时代产生的方子,绝大多数是因为缺乏严谨观察而产生的无效

方子,

但是不能绝对。其中偶尔确实有一些有效的。这不奇怪,古人判断疗效,最大的

问题是依赖个案(那些纯粹出于臆想的神方我这里就不讨论了)。个案在绝大多

数情况下会让人误把偶然当必然,但是有时候碰好了,某个个案确实会是反映了

真实疗效,于是这个方子里就包含了真正的有效药。即便如此,因为缺乏系统的研究能力,传统方剂仍然是很粗糙的,配方混杂

大量无用成分,适应症不准确,制药纯度难掌握,用量没有科学依据,毒副作用,

尤其是慢性毒副作用,几乎都是“尚不明确”。所以,即使传统方剂里有一些是真有疗效的,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剔除杂

质,从里面淘拣出真正的关键成分。18世纪开始,欧洲文艺复兴引领了科学思维(“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复兴

文艺。那时欧洲人是整个从黑暗时代里苏醒过来,恢复了思考能力)。科学思维

落到医学上,导致的就是人们开始用严格的科学方法来检验以往的知识,淘汰错

误,保留精华。于是人们从传统方剂里淘炼出一批有效药物。

说几个典型的例子:洋地黄:1785年,英国医生威瑟灵从一个民间偏方出发,花费10年时间,淘

出一个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药:洋地黄(内含有效成分地高辛)。奎宁:17世纪中叶,西班牙传教士从秘鲁传统偏方中发现金鸡纳树皮确实有

治疗价值。1820年法国药理学家约瑟夫·卡文图从金鸡纳树皮里提纯出有效成分:

奎宁。依米丁:17世纪中叶发现吐根树的催吐作用。17世纪末叶发现它对痢疾(阿

米巴痢疾)有治疗价值。1817年卡文图从吐根树里提炼出依米丁,疗效提高,副

作用减轻。士的宁:马钱子里的有效成分。马钱子最早在印度有记载,主要做毒药。

1818年卡文图从马钱子里提炼出士的宁(马钱子碱)和毒性较弱的二甲马钱子碱。

1954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成功合成士的宁,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阿司匹林:1763年,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以“尝百草”的传统方式发现柳

树皮有退烧作用。1853年,法国化学家吉尔哈特提纯出柳树皮里的水杨苷,然后

用乙酰氯和水杨苷化合,生成胃肠道刺激大大减弱的乙酰水杨酸——就是阿司匹

林。其他从传统方剂和动物、植物、以及矿物里提取的现代药物还有吗啡,筒箭

毒碱,莨菪碱(和它的消旋产品阿托品),古柯碱,,儿茶酚,药用炭,槟榔碱,

枸橼酸,胆酸,麦角碱,碘剂,谷氨酸,甘露醇,葡萄糖,紫杉醇,肝素,水蛭

素,香豆素,利血平,达菲。还有一些其他的,不能一一列举,不过,有一族不能不提:抗生素。所有抗

生素都是从天然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或真菌)里提取的。

看来,从传统药物方剂出发,确实可以挖掘出符合科学标准的现代药物

(“西药”)。这自然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咱《本草纲目》和很多古籍里有很多方剂,是不

是也有开发价值?现在的偏方还有隐藏的珍珠吗?没

有了。为什么?因为“西医”早就做了全面检验。“西医”的正确名字是“现代医学”。叫做现代医学,并不是说它是最近两

年才出现的。它是从17世纪开始发端,18世纪逐渐成型。您看上面几个例子就可

以看出,对各种传统药物的检视,是从18世纪中叶就进入高峰。从那时到现在已

经160多年。160年里,历代化学家和药理学家们什么东西

没有检视过?上自八千

年前的古埃及莎草纸文献,下自当代丛林部落巫医传说,凡是有具体切实治疗目

标的方剂,早就检验完毕(那些治疗“邪魔附身”或是“肾亏”或是“寒体”之

类缥缈概念的神方无从检验)。后来做的已经是超出现有记载,根据生物学和化

学原理来有系统的筛选各种分子。所以,您不用担心还有漏网的。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想到青蒿素。2011年,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研究成果而获得拉斯克奖里的“临

床医学奖”。这则新闻让拥戴中医的同学很兴奋,认为这是证明了中医的伟大。

其实,如果他们能了解一下屠呦呦的研发过程(并且能看懂)的话,就可以知道,

屠呦呦做的,跟威瑟灵或是卡文图没什么区别:都是用现代化学手段从植物里提

取有效成分。我们简略看一下屠呦呦的研究过程:

研究项目叫523工程。项目从1967年开始,跟所有药物探索过程一样,屠呦

呦的班子也是从古方入手,梳理出六百多种据称能治疗疟疾的草药。不过,最后

筛选出的并不是中医古籍说能治疗疟疾的青蒿,而是青蒿的一个表亲:黄花蒿。屠呦呦班子先按传统方式,用黄花蒿煎汤,但汤剂无效。因为黄花蒿里的有

效成分超过60度就分解失效。经过反复摸索,1971年屠呦呦发现用低沸点(34.6

度)的乙醚可以提取黄花蒿里的有效成分。确认乙醚可以提炼出有效成分之后,再用化学手段进一步分离黄花蒿汁里的

各种成分,逐个检验,精确认定单一成分,剔除杂质。将分离出来的物质成片剂,但试用之后发现效果不理想。经过化学分析,发

现黄花蒿素溶解性差,所以片剂在胃肠道难以充分吸收,于是改用胶囊(胶囊里

的药物成分不压制,为粉末状,易于吸收),效果明显提高。1972年3月试用在实验老鼠身上,证明有效。1972年8月在21例疟疾患者身上进行临床试验,证明有效。1973年将分离出的有效成分提炼出晶体。1975年屠呦呦班子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7年合成双氢青蒿素,这种衍生物溶解性更好,所以疗效也更好。有几个细节,跟研发本身无关,跟政治有关。因为本文意在廓清药物研发的

基本概念,这些政治因素又跟流行的一些错误理解有密切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