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_沙坦类_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综述

国内外_沙坦类_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综述
中国老龄人协会相关资料显示,从目前至2025 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7% 上升到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 型。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也意味着典型的老年病如 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等疾病的危害将进一步加
万方数据
Vol 3。No.{,January 2009
ndu st ry&Ma rket
众所周知,如果不能合理有效的控制高血压、高血 脂症,将会导致了重大,b血管事件发生。这也是目前惟 一有效防治方法,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共识。拇厶脑血
管高危病症关口前移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类药 品的发展。成为逐渐融入世界主流市场的动力。
随着对高血压这一流行病症认识的提高。国内 与发达国家用药差距逐年缩小,尽管快速发展伴随 着起伏跌宕,但总体市场是一路上扬。据SFDA南方 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抗高血压药 物市场容量已达到了64.86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 19.67%,2005年上升至[J74.08亿元的市场规模。占据 了心血管系统用药的22.27%。2006年受调价因素的 影响增势趋缓,市场份额为75.2亿元,2007年又增长
万方数据 Chlnese JournaI of Pharmaceulloal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市场分析』
到为85.75亿元。2008年中国抗高血压用药将可能达 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我国的抗高血压用药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在 用药习惯、治疗费用承受能力诸多因素影响下。品种 结构与国外略有差异。在抗高血压药物各亚类中,钙
『市场分析』
随着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人们自我 健康保障意识以及药品消费可支付能力有了较大的 提高。在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带 动了心血管用药市场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从心血 管品牌药物竞争的群雄对垒交锋,到新药开发临床 试验与绿色通道审批的有序发展。心血管类药物国 产化程度有了长足迈进。医院心血管处方用药的不 断提速。加快了中国心血管药品市场与国际化接轨 的发展进程。

高血压健康管理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

高血压健康管理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

研究建议和展望
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科学研究,提高高血压防治水平 推广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跨学科合作,提高健康管理效果 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政策支持,提高健康管理的可持续性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3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现状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 城市地区患病率较高
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肾病等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现状: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问题: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手段,患者依从性差 现状: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问题:缺乏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患者健康知识不足
文献检索和筛选的方法
检索策略:使用关键词、主题词、作者等检索条件进行文献检索
数据库选择:选择适合研究领域的数据库,如PubMed、Web of Science等
文献筛选: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
文献质量评估: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确保文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文献整理:整理文献,按照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进行分类和归纳,为后续研究提供 基础。
06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研究结果和结论
研究结果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 以控制血压水平
饮食和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血 压控制有积极作用
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对高血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研究结论
高血压健康管理对降低血压有显 著效果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管 理,以保持血压稳定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其有效管理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抗高血压药物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药物的开发、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传统药物的优化等方面。

本文还将重点关注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患者依从性等问题。

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药物研发人员以及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以期推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抗高血压药物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症的重要药物类别,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利尿剂(Diuretics):利尿剂主要通过增加尿量,降低血容量,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噻嗪类、呋塞米、螺内酯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抑制剂,ACE inhibitors):ACE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止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常见的ACE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ARBs通过阻止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结合,达到降压效果。

常见的ARBs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松弛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血压。

这类药物包括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苯噻氮卓类等。

β受体阻滞剂(Beta Blockers):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和血管上的β受体,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血压。

复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现状分析

复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现状分析
方制剂这一组合类型 , 2 在 0世纪 9 0年 代末期 , C I C A E +C B以及 A B+利尿剂复方制剂迅速 占据 主流地 位。近几年 A B+C B R R C 以及肾素抑制剂 +C B或 者利 尿 剂也 作 为新 生力量 而 涌现 出 C 来。值得注意的是 , 肾素 抑制剂 作 为一类 前景看 好 的药物为组 方 的多样性注入 了新鲜 元 素。最 近美 国 F A批准诺 华公 司 氨 D
1 .降压疗 效增 强 , 显著保 护靶器 官 , 少并发症 , 减 降低心 血 管事件发 生率 :0 3年 J C 20 N 7指南 已给 出建议 : 果血 压 比达 标 如 水平高 2 /0 mlH , 0 1 i g 初始治疗应启 用两种 药物 联合 , 中一类 l 其
为噻嗪类利尿剂 。2 0 09年加拿大一项研究 ( TT H) 明 , S IC 表 采
然有很 多种抗高血 压药 物 , 但是 治疗效 果一 直未 能达 到理 想水
平 。 床实践 证 明, 一药物 往往不 能有效 控制病 具 有广阔前景的选择 。 。
通过 复方制剂 的开 发来 延长 品牌 药物 的生命周 期 , 降低仿 制药 物带来 的市场 冲击 。 由于具有上述几方 面的优 势 . 特别 是 临床疗效 也获得认 可 , 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正逐 渐成 为 当前 抗 高血压药 物生产 、 究 的 研 主要方 向 , 成为全球高血压治疗 的一种 新趋 势… 。 二、 国外抗高血压复方药物 的研究 现状 及分析 目前一线抗高血 压药 物有 以下六 类 : 血管 紧张素 转换 酶抑 制剂 ( ag t s ovrn zi hbt s, E ) 血管紧张 A:nie i cne ig ny ei i o AC I 、 onn t e ' n ir n 素 Ⅱ受体阻滞剂 ( ao t s cpo l kr, R ) B受 体 A:n oe i Ir et b cesA B 、 n n Ie r o 阻 滞 剂 ( : e .l kr ) 钙 拈 抗 剂 ( cli n gns , B b t bo es 、 a c C: a u at ois cm a t C B)利尿剂 ( duei ) c 受 体 阻滞 剂 。临床 上使 用最 C 、 D:i t s 、t rc l

高血压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高血压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高血压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简介高血压是一种被广泛关注且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为了评估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报告对近期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

数据源本报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临床试验数据:通过对多个临床试验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获得了大量关于高血压药物疗效的信息。

2.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获得了关于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效果分析通过对大量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是一类常用的高血压药物,经过临床试验的验证,已经证实其对高血压的降压效果良好。

2.利尿剂:利尿剂是常见的高血压治疗药物,通过增加尿液输出量,减少体内液体潴留,有效降低血压水平。

3.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减少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对高血压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ACEI和ARB是高血压疾病治疗中重要的药物类别,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起到降压作用。

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评估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饮食保健:低盐饮食、高钾饮食和均衡膳食对降低血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锻炼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帮助降低血压。

3.戒烟限酒: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高血压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4.减轻体重:对于肥胖者,减轻体重将有助于降低血压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病的疗效上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能足以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对于中度到重度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注:本报告所得结论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进行决定。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并且它是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慢性肾病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高血压的治疗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更新非常快速,基于原有药物,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本篇就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高血压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 Ca2+通道阻滞剂利尿药抑制交感神经【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35-02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不仅引起心悸,头晕,头痛等症状,而且也是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慢性肾病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比较高,在成人中已达到20%。

人体体内血压的调节受多种机制的综合影响,使用任意相关靶点的药物均可对血压起到调控作用,因此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也是多种多样,并且基于原药,不断有各种创新药的问世,使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此篇,笔者就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力图为高血压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1 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分类1.1 肾上腺受体阻滞药1.1.1 α1受体阻滞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1受体阻滞剂对其突触后膜上的α1受体具有特异性阻滞作用,从而扩张血管,减少血液回心量,使血管的外周阻力下降,起到同时降低血管舒张力和收缩力的作用。

因此α1受体阻滞剂的作用靶点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针对性,尤其对于在小动脉的结构性能没有发生改变之前,只血管平滑肌单纯的张力异常使血管舒张受阻而导致血压升高的患者,作用非常明显。

而且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可以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也对体内的脂质以及糖代谢有调节作用。

临床使用的α1受体阻滞剂类的药物有特拉唑嗪和哌唑嗪,另还有近年刚研制成功的曲马唑嗪和多沙唑嗪。

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论文: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XXX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必须针对高血压不同类型综合进行,并通过循征医学不断探讨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以如不加以治疗,常引起脑、心、肾的损害。

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发展相关的文献信息,综述了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对目前抗高血压药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

供临床科学、合理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参考。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0 引言高血压指以体循环收缩压持续身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而开发的新型看高血压药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新药试用于临床或正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

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改善靶器官损伤、病人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为了回应挑战,人们想了种种方法,其中新药的研制和应用是重要的一环,并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进展,现将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利尿降压药利尿降压药适合于各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当选用利尿药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利尿药作为老年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

剂量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适当加量,尤其老年患者用强效降压利尿剂时,初始剂量应小,以防排钠过多、血压过低。

利尿降压药分强效利尿剂、中效利尿剂和弱利尿剂三类。

1.1速尿速尿通用名为呋塞米,适用于一、二级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衰者。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脏、肾性水肿,肝硬变腹水、降压等症。

多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人。

与其他利尿药一样,当治疗进展中的肾脏疾患而有血清尿素氮值增加和少尿现象发生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4600字》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4600字》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目录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 (1)一、国内外用药进展 (2)二、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 (2)1. 利尿药 (2)3. 钙通道阻滞药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4)5. AT1受体阻断药 (4)6. 中枢性降压药 (5)7. 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5)8. 神经节阻断药 (5)10.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6)11. 钾通道开放药 (6)12. 肾素抑制药 (7)三、总结 (7)高血压通常泛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增高降低程度变化为主要特征(其中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以及机体的功能或其他各种器质性损伤而同时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不仅仅是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疾病,也是直接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主要的一个具有危险性和影响力的因素。

与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相关[1]。

而抗高血压药物则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促进病情好转。

大多数高血压的具体原因不明,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少数原因可被查出,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有脑卒中、肾衰竭、心力衰竭、冠心病等。

且其中的各种并发症大多可能会导致严重死亡或严重致残。

总体来说,高血压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合理预防治疗,其平均寿命会较正常人群至少缩短15~20年。

一、国内外用药进展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国内外临床主要是通过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中有将近7成是联合用药。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所联合发表的《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噻嗪类利尿药和钙通道阻滞剂是大多数临床医生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的首选[2]。

而欧洲近年来将单片复方制剂(SPC)推荐为联合治疗药物的首选,这种SPC主要是有两种药物组成,但仅限于RAS抑制剂和CCB或利尿剂----最近被推荐为首选的联合治疗药物,并且正在开发更多样化、低成本的SPC。

抗高血压药物药理学综述.doc

抗高血压药物药理学综述.doc

抗高血压药物药理综述生工1201班林超霸1202140112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文就当下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研究和其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药理学正文:一、抗高血压药的作用部位及分类目前已知许多神经体液因素参与血压的调节,例如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L-精氨酸-NO途径、血管舒缓肽-激肽-前列腺素系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例子浓度等。

通过不同抗高血压药物影响神经体液从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1.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如可乐定、α-甲基多巴。

1.2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加明、阿方那特。

1.3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药:如利血平、肌乙啶。

1.4α-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

1.5血管扩张药:如肼苯哒嗪、地巴唑、长压定、硝普钠。

1.6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如琉甲丙脯酸。

1.7利尿降压药:双氢克尿隆。

1.8Ca2十阻断剂:如异搏定。

二、常见抗高血压药药理及临床介绍2.1利尿剂利尿剂除具有利尿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可但用于轻度高血压,也可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治疗中、高度高血压。

其机制是通过排钠利尿,使得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而降压,长期用药由于血管壁扩血管物质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生成增多,且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使得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

用于临床20多年,经长期临床试验对其有了新的认识,至今仍列WHO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之中。

上世纪70年代几组大剂量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发现大剂量使用噻嗪类,可引起糖、血脂、尿酸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故而逐渐被冷落。

80年代后,欧美诸大临床试验如SHEP、STOP、MRC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发现它比大剂量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逆转左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射无不良影响。

高血压常见药物与治疗方法进展研究

高血压常见药物与治疗方法进展研究

高血压常见药物与治疗方法进展研究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病症,会对患者心、脑、肾等脏器功能造成损害,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当前,临床上尚未根治高血压的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

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治疗常见药物和治疗方法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法高血压是一种以机体动脉压持续高状态为病理特征的慢性病症,有着较高发病率,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持续有效控制和稳定机体血压是治疗关键。

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降压药物类型较多,必须考虑患者实际病情、病程、体质等情况。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深入,新的降压药物和治疗方法逐步出现,并有着良好应用效果和前景。

对此,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常见治疗药物1.1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s)当前,临床L型、T型及N型钙通道均有研究,其中,L型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心肌细胞核少量分布,所以其主要对血管收缩钙通道产生影响;T型主要分布于肾脏出球小动脉与心脏起搏细胞,可有效减缓心率,抑制肾出球小动脉收缩;N型主要分布在神经细胞内,能抑制交感神经激活,有效预防此种激活引发的高危心脏病发作[1-2]。

近年来,第III代CCBs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开来,具有长效降压作用。

比如:氨氯地平、氯维地平,比第I、II代不良反应少。

1.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能在控制机体血压同时有效阻断RAS,转变血管壁、心脏等不良重构,预防出现充血性心衰,且可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而对机体糖、脂代谢无影响。

比如:阿利吉仑是一种新型非肽类口服的活性第II代肾素抑制剂[3]。

和常规ACEI相比,阿利吉仑可有效减少血管紧张素II生成。

而与ARB联用,能发挥对ARS抑制的协同效用,且可消除ARB导致的AngII堆积效应。

此外,ACEI还可有效减少机体醛固酮的分泌,抵抗氧自由基的作用。

1.3中枢性降压药中枢性降压药主要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进而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使心率减缓,减少心排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降血压目的,且可有效抑制肾素释放。

设计降压药物的实验方案综述

设计降压药物的实验方案综述

设计降压药物的实验方案The experiment desig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摘要:高血压病是临床上一种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 危害性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通过降压药物把血压控制在相对正常水平, 是预防和减少心脏血管疾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血压,降压药物,降压药物实验高血压的危害原发性高血压病是病因尚未明确而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和不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的综合症, 常影响心、脑、肾、血管、眼底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和损害,【1】引起相关疾病的发生, 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 同时亦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2】【3】迄今仍是心血管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近20 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几乎增加了一倍,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 至2020年, 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 % , 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 全民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处于较低水平。

如不加以有效干预,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高血压的发病率、病死率仍将继续增高, 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4】降压药物使用原则具体说来,主要应根据以下6条原则:(1) 高血压病>病人刚开始接受药物治疗时,原则是先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和副作用少的药物。

一般先采取单一降压药物,如果服用一个时期,降压效果不佳时,再选择联合用药。

【5】(2) 用药先从小剂量开始,以后逐渐增加,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为维持量以巩固疗效。

切忌突然停药拟免引起卑压反跳,即所谓的"停药综合症"。

【6】(3) 除恶性高血压外,对血压显著增高多年的病人和老年人,血压下降不易过多或过快,以免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对主要脏器产生不良影响。

(4) 若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者几个主要脏器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在用药的选择上,即要熟悉各种降压药的毒副作用,又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引起疾病恶化的药物。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综述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综述

第二十五章抗高血压药基本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学时内容提要4.1 第一节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根据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作用部位可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下列几类:1.利尿降压药如氢氯噻嗪等。

2.交感神经抑制药(1)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等。

(2)神经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等。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如卡托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等。

(3)肾素抑制药:如雷米克林等。

4.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等。

5.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和硝普钠等。

4.2 第二节常用抗高血压药物[TOP]4.2.1 利尿药氢氯噻嗪:早期是通过排钠利尿,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及心输出量而间接降压;长期用药所致的降压效应可能是通过持续降低体内钠离子浓度及降低细胞外液容量而降低血管阻力。

作为基础降压药用于各型高血压,常与其他降压药合用,以增强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4.2.2 钙拮抗药硝苯地平: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进而降低血压。

用于轻、中、重度高血压以及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哮喘、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或心绞痛患者。

其他药物:尼群地平、拉西地平、氨氯地平4.2.3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减少心输出量,抑制肾素释放,在不同水平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中枢部位、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外周神经水平),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等。

临床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心输出量偏高或血浆肾素水平偏高的高血压疗效较好。

主要不良反应为支气管收缩、心脏过度抑制和反跳现象,长期用药不能突然停药。

其他药物:阿替洛尔、拉贝洛尔、卡维地洛4.2.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及醛固酮分泌,缓激肽的降解减少,降低血压。

适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心衰、急性心肌梗死等高血压患者。

硝苯地平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

硝苯地平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

硝苯地平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针对高血压的治疗,硝苯地平是临床上经典用药,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同时患者耐受度的差异,硝苯地平的一线用药效果并不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临床上提出了硝苯地平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方案,以强化其的有效性,关于该方案的应用目前临床尚处于开发研究阶段,为推动该方案普及与合理应用,本文关于其的近期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硝苯地平;富马酸比索洛尔;高血压关于高血压的发生原因,目前临床上尚未给出统一阐述,早期医学界认为其与患者的机体状态下降,血管退行性变化、代谢能力降低导致各类脂蛋白水平增加等等相关,但是近些年临床上的中青年高血压发生率迅猛提升使得目前关于高血压的发生原因无法形成统一阐述[1]。

但是无论是老年高血压还是中青年高血压均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目前高血压治疗药物的效能存在局限,尽管是自我约束能力较高、生活及饮食保持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在长期用药后,血压的控制效果也会逐渐的降低[2]。

因此综合性用药迫在眉睫,硝苯地平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是近些年开发的联合用药方案,近些年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其综述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后续研究的发展。

1.硝苯地平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的理论硝苯地平是一种1,4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其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电压依赖的L型钙通道,减少血管平滑肌内的钙离子浓度。

血管收缩的原因较多,但是其一般依赖血管平滑肌达到收缩目的,钙离子是平滑肌运动能力的核心来源之一,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不足,可以减少血管平滑肌的动能,抑制其产生收缩做工,有助于保持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来达到长期维持血压控制的效果[3]。

富马酸比索洛尔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β1神经阻滞剂,该药物在临床上主要被作用于抗心衰,抑制心室重构,其可以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减少神经兴奋引导的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

目前关于高血压的研究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存在密切关联性,此类群体大多交感神经兴奋程度较高,机体的血管紧张素分泌量较大,在一些特殊情况(激动、剧烈运动)下其的水平更高,肾素血管紧张素处于活跃状态或引导血管平滑肌及其他系统收缩血管,产生高血压表现[4]。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抗高血压药,噻嗪类,吲哒帕胺,依那克林健康网讯:目前大量抗高血压药物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高血压研究和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美国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2003)和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ESC/ESH 2003)的指导精神,根据循证医学结果对目前临床上降压疗效较为肯定的一线药物进行评价,并对近年来研究开发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作一综述。

1临床主要抗高血压药物及其评价1.1利尿降血压药自20世纪50年代作为抗高血压药物进入临床的利尿药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如噻嗪类利尿药。

JNC-7和《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均推荐利尿药作为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

JNC-7特别强调了噻嗪类利尿药的治疗地位:①应作为多数患者的初始用药;②当超过正常血压20/10 mmHg (1 mmHg=0.133 kPa)时应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通常是噻嗪类利尿药,;③噻嗪类利尿药适用于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冠心病高危因素和糖尿病。

由于噻嗪类利尿药价格低廉,又是联合用药的基本药物,故小剂量利尿药应作为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治疗和某些高危人群的一线用药。

诸多临床试验发现:小剂量噻嗪类利尿药比大剂量更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逆转左室肥厚,对糖、脂、电解质代谢影响不大。

尽管如此,噻嗪类利尿药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仍逊色于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ACEI)、β受体阻滞药等,其对代谢和肾脏的不利影响仍值得重视。

某些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发现噻嗪类利尿药组中新发生的糖尿病增多。

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突出的问题仍是利尿药的使用不足。

吲哒帕胺作为非噻嗪类利尿药兼有钙拮抗作用,降血压温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且不影响糖、脂代谢,为一理想的长效降压药。

1.2β受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是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主要通过减轻交感神经活性和全身血流自动调节机制降低血压。

【毕业论文】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初)

【毕业论文】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初)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姓名:张西南指导老师:学号: 201003021专业:药学班级: 2010级药学(3)班实习单位: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1 日学位论文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学位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实习单位:作者签名:张西南指导老师:2014 年 5 月 1 日目录1 前言 (4)2 高血压的研究历史 (5)3 高血压药物的现状 (5)3.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5)3.2 Ca2+通道阻滞剂 (6)3.3 利尿药 (6)3.4 交感神经抑制药 (7)3.5 血管扩张药 (8)3.5.1 直接扩血管药 (8)3.5.2 钾通道开放药 (8)4 高血压的治疗趋势 (8)5 总结 (10)参考文献 (10)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研究进展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 blood pressure in one hundred, suffered high blood pressure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limited 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but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ogether, genetic syndrome, can be call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for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drug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hypertension;anti hypertensive drugs;application status;research progress1 前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将引发人体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其危害更甚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键。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是我国近些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虽然在临床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有很多,然而高血压的血压达标率极低,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长时间的控制效果不好,高血压会引发其他脏器的严重的并发症,再加上国内的老龄化问题,部分人群饮食偏向重口味。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将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脑啡肽酶抑制剂,按一定比例构成的一种单晶体。

此种药物全面降低了由高血压引起的急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文通过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讨论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优势,为难愈的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策略。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高血压;降压效果;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和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总病人数比重相对较偏高。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效果不太理想[1]。

经研究表明,经过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以及引起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不同程度类型的高血压患起到了明显效果。

就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以及并发症患者的降压效果以及安全性综述如下:1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作用机制此种药物具备双重作用机制。

首先利尿钠肽、肾素-血管紧张素-交感神经系统和醛固系统刺激作用下非常有利于调节心血管稳定,通过血管平滑肌环磷酸鸟苷生成,扩张动脉,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下降,刺激神经系统,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达到降压的作用。

利尿钠肽在人体被分解路径为脑啡肽酶为其降解,进而调节血管内的钾通道促进血管扩张,也可以有效控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利钠肽可以抑制肾小球细胞分泌肾素,进而降低了血浆和(去掉和)醛固酮的生成,从而有舒张血管的功效[2]。

其次脑啡肽酶不仅可以控制脑啡肽,血管中的紧张素I等部分血管活性肠肽也可以被水解,舒张血管调节血容量等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由于身体内的反射调节机制和血管紧张素等收紧血管的物质堆积,脑啡肽抑制剂在单独作用下就显得作用效果不是那么明显,那么脑啡肽酶抑制剂和血管及张素的受体联合影响时即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可以稳定地施展脑啡肽利钠、扩张血管、利尿、降低外周阻力和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纤维化等作用,还可以切断血管紧张素的影响。

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不同给药时间的降压效果探讨

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不同给药时间的降压效果探讨

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不同给药时间的降压效果探讨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降压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是常用的降压药物,二者联合使用已经被广泛应用。

关于药物的给药时间对其降压效果是否有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降压效果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一、相关研究综述氨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钙离子内流,从而达到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效果,从而降低血压。

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选择性阻断AT1受体,能够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肾脏对肾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压。

两种降压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协同作用,产生更好的降压效果。

从给药时间的角度来看,细胞生物钟以及血压的昼夜节律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会产生影响。

不同的给药时间可能对药物的降压效果产生影响。

过去的研究也发现,一些降压药物在不同的给药时间点服用,其降压效果会存在差异。

二、研究目的鉴于现有研究对于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不同给药时间的降压效果还缺乏系统的探讨,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评估该联合用药在不同给药时间下的降压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2. 研究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早晨给药组、中午给药组和晚上给药组。

每组患者均接受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的治疗,疗程为8周。

3. 治疗方案:氨氯地平剂量为5mg,厄贝沙坦剂量为80mg。

每日固定时间给药,分别是早晨8点、中午12点和晚上8点。

4. 研究指标:收集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等血压指标,观察不同治疗时间点下的血压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研究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

早晨给药组的降压效果最好,其次是晚上给药组,中午给药组的效果略逊色。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用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综述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用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综述
压 应 采用个 体 化治疗 原 则。
【 键词 】 高血 压 ;原 发性 高血压 ;继发性 高血 压 ; 器官保 护 ;个体 化治疗 关
中图分类号:R 7 4 92 . 2 0 1- 2 6 1 89 2 1 )2- 2 0 0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心、脑、肾和
害,继发性损害时间越长,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性越小,这也是高血压
脑出血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因此 ,尽早清除血肿对高血压脑出血患 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 发病后6 内采用手术进行血肿清除,解除血肿块对脑组织的压 h 力,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并减轻脑功能损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和生存率 。 我们根据患者的意识障碍分级 、出血量、血肿部位等手术指征分
起 血肿边缘脑 组织损伤和再 出血。本研究 中去骨瓣减压 血肿清除术 患
累等外界刺激因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时脑部血管破裂而发病。大多起
病急骤 ,临床表现 为剧烈头痛 ,常伴喷射状 呕吐 ,数分 钟后可发生神 志 昏迷 ,大小便 失禁 。当出血量 超过 3mL 0 可产 生颅 内 占位 效应 ,中
注 : 两 组 问 比 较 , <O0 .5
中晚期,出血量相对较大,颅内高压,采用微创手术很难起到缓解脑 水肿 、降低颅 内压 的 目的 。此 阶段采用去 骨瓣减压血 肿清 除术可 以 1 达到较满意的疗效。通过去骨瓣减压获得颅腔容积代偿性增加,对缓
解颅 内高压 ,减轻中线偏移程度 ,减少或避免脑 疝发生 ,顺利度过脑 水 肿高峰期有很 大帮助 。行血 肿清除时可在直 视状态下进行 ,血肿 清
线结 构移 位 。高血压 脑 出血在 发作2 - 0 i后形 成血 肿块 , 出血 一 0 3r n a
者术后发生脑梗塞1 ,肺部感染者1 ,应激性溃疡1 例 例 例,手术并发

药理学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理学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降低血压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药理学研究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

本文将对药理学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ACE抑制剂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起到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

目前,ACE抑制剂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研究表明,ACE抑制剂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能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并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进入,减少心脏和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该类药物可分为二氢吡啶类、非二氢吡啶类和苯二氮䓬类。

其中,二氢吡啶类药物应用最广泛,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耐受性。

三、利尿剂利尿剂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减少体液潴留,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常用的利尿剂有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

研究表明,利尿剂可用于一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并与其他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四、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β受体,减少交感神经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从而降低血压。

该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并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心脏重塑,改善预后。

五、抗血小板药物高血压患者常伴随血小板活化和凝集的异常,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血管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减轻高血压引起的动脉损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六、新型降压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降压药物相继问世。

例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降压、改善内皮功能和心肌重构的作用;直接肾素抑制剂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降低血压。

综上所述,药理学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能控制血压并减少或防止心、脑、肾等并发症,对于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血压的病因越来越清楚,带动了更多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
正文高血压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 约20%的成人患有高血压,且在确诊病人中75%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高血压死亡率约占50%。

在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几乎增加的近一倍,由高血压所引发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

由于高血压防治知识宣和普及,高血压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用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对抗高血压新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过去40年中,科研人员研究开发了几类新药来治疗高血压:60年代的利尿剂,70年代的受体阻滞剂,80年代的钙通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简称ACEI)。

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医生以及患者的肯定。

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这些药物毒副作用也日渐明显。

所以一批批的抗高血压新药物得以研究和发展。

1、抗高血压新药物的研究进展
1.1肾素抑制药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血管紧张肽原是它的唯一底物。

因此,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 RAAS的限速过程受阻,导致体内A n gⅠ、A n gⅡ及醛甾酮含量下降,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血压下降。

肾素抑制药作为降血压药效应类似于或优于ACEI和AT1受体阻滞药,因为它阻断的是RAAS的起始环节。

世纪年代合成的肽类肾素抑制药,如依那克林、雷米克林等,生物利用度低,口服无效,而且不良反应也较多,这无疑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近来开发的选择性高、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肾素抑制药,如阿利克林等,在动物实验中已显示出显著的降血压作用。

它们的降血压作用与对肾素的抑制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药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的缺点。

这一类肾素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1.2中性内肽酶-ACE双重抑制药中性内肽酶(NEP)~ACE双重抑制药又称血管肽酶抑制药,能同时抑制ACE及NEP活性,降低RAAS活性,增加血管舒张性,能提高体内缓激肽和心钠素(ANP)的浓度及活性,在用于治疗高血压时,比单用ACEI或NEP抑制药具更好的效用和生物利用度。

最近研制的该类药物有奥马曲拉,法西多曲以及山帕曲拉等。

大量的安慰药对照实验都证实奥马曲拉对高血压有显著疗效,且与血浆肾素水平无关。

奥马曲拉对肾功能不全(肾亚全切大鼠STNx)所致的高血压也有明确疗效,且可改善肾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改善肾小球及肾小管问质纤维化。

奥马曲拉还可降低ACE及NEP的肾结合率,从而降低对肾血管的局部损害。

目前该药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

虽然目前NEP—ACE双重抑制药的临床研究资料尚少,但从作用机制来看,这类药物可能是较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在未来抗高血压治疗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1.3甲通道开放药是一类新型的血管扩张药,其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ATP敏感性K+通道,促进K+通道的开放,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膜超极化;使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难以激活,因而阻止了细胞外钙内流;并促进内钙外流,使细胞内钙量降低,致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下降,血压降低。

同时该种药降压时会伴有心率上升和心输出量升高。

甲通道开放药与利尿药和受阻断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米诺地尔、吡那地尔、尼可地尔。

且降压具有强大,持久的特点。

合用利尿药,b-R阻断药可以用于难治性高血压。

1.4前列环素合成促进药沙克太宁能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前列环素合成促
进药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对血管壁脆化、组织水肿、缺血再灌注心脏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温和,副作用少。

1.5作用于5-羟色胺(-HT)受体的药物5-HT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主要通过5-HT1A和5-HT2A两种受体实现。

前者激动时可介导中枢性降压,减少介导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释放的NA,增加血管平滑肌松弛和内皮细胞舒张因子的释放,总的效应是使机体血压下降;而后者激动时,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引起多数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

乌拉地尔和酮色林是作用于 5—H T受体的抗高血压药,前者是 5—HT1A 激动药,后者是5—HT2A拮抗药。

这两个药物的共同点是非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5—HT受体,具有外周和中枢降压双重作用机制。

外周扩张血管主要为阻断突触后膜的 1受体,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压;中枢作用则主要通过激动5—HT1A受体,降低心血管中枢的交感反馈调节而起降血压作用,同时抑制反射性心率增快。

单用 1受体拈抗机制或5-HT作用机制都不能解释其降血压效应。

通常认为乌拉地尔和酮色林的降血压效应是对 1受体和5—HT受体共同作用所致。

1.6内皮素受体阻断药内皮素受体阻滞药内皮素(ET)是体内一类作用非常强大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和压力肽,能强烈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此外,内皮素也可加强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活性,能刺激肾素、醛甾酮等的分泌。

因此,内皮素受体拮抗药在临床上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痉挛等)中,内皮素一1( ET-1)血浓度显著升高,甚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以认为内皮素受体阻滞药能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

内皮素受体ETA与 ETB 亚型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在被内皮素激活时引起血管收缩。

因此,内皮素受体阻滞药作为血管舒张药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波生坦是首个可口服的非肽类、非选择性 ETAZETB受体阻滞药。

临床研究显示,波生坦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或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性;波生坦也可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其血流动力学异常,明显降低肺血管阻力。

目前已有多种 ET一1受体阻滞药问世,有些具
有受体亚型选择性,如 ETA受体选择性阻断药塞塔生坦、BQ—123;ETB受体阻滞药BQ一788 ;作用于 ETA与 ETB受体的阻滞药恩拉生坦等。

其中有些有望成为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

2 长效药物
新的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在药物剂型上提倡1次/d的长效制剂,其优点在于:患者易于接受;比短效制剂降压更持续,更平稳,并有可能保护靶器官;服用长效制剂能避免服用短效药物的患者,因漏服或在夜间可能出现突发性血压升高而导致心血管性猝死的危险性增高。

3 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治疗
虽然高血压治疗已有巨大进步,但控制率仍不理想,单一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联合用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单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所获得降压达标率不足50%。

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超过60%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至少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联合治疗才能使血压控制达标。

4 结束语
目前抗高血压的各类药物,虽然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

而且高血压治疗的新概念:有效治疗和终生治疗;保护靶器官,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阻断RAAS;平稳血压;个体化治疗: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种属、病情程度、并发症、合并症等情况制定药给药方案,做到药物个体化、剂量个体化。

所以今后研发的出点应该是可能平稳降血压、改善靶器官损伤、患者容易接受、而且有较好效应/价格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