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摘要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其分类尚未统一,一般根据其病因、内镜所见、胃炎分布范围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目前临床通常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1]。胃癌在我国所有癌症中发病率高居第2位,而为我们所熟知的Correa级联学说中,即胃黏膜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逐渐发展为胃癌的过程,萎缩性胃炎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对我们具有警示意义。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癌前疾病,以下将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其有关内容作简述。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诱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过程有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在这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Hp感染并非其发生的充分条件[2]。此外,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少吃蔬菜等对于萎缩性胃炎发生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而在我国较为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胃

炎则是因为抗壁细胞抗体的存在导致的。

1.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Hp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域、人口种族和经济条件等,我国成人中Hp感染率高达40%~6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3]。已有许多研究提出Hp与胃癌发生有关。Hp感染可通过诱发胃上皮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在胃癌发生中起始动作用[4]。2018年美国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指出:高盐及缺铁等致癌微环境导致Hp菌株发生FurR88H基因突变,从而促进了Hp致癌[5]。此外,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改变可导致胃内酸度降低,从而引起菌群失调[6],其中胃癌患者的菌群生物多样性下降,Hp占比下降,而其他微生物如亚硝酸还原菌在胃内的比例上升,产生更多的亚硝基化合物,促进胃癌的发生[4]。Hp感染与胃癌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仍有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但是,Hp根除能够减缓炎性反应向萎缩、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展,我国一项针对山东临朐县人群进行长达22.3年随访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根除Hp能够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及死亡率[7]。最佳除菌时机仍不清楚,是否需在胃癌前变化(包括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前进行根除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2.生活、饮食方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自我国的研究指出,吸烟、长期饮酒、高盐饮食、水土中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食用腌制、熏烤、霉变和油炸食物等快

餐食物,均可增加萎缩性胃炎的患病几率[8]。日本的研究也同样指出食用传统日本食物(高盐食物)会增加Hp感染者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9],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高盐饮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且在伴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中这种关系更显著[10]。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与伴化生的萎缩性胃炎发生增加呈正相关,其具体机制可能包括高盐饮食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破坏及壁细胞丢失,增加Hp在胃黏膜的定植,增强Hp的致癌效应等[11]。此外,高盐食物中往往含大量硝酸盐,其在胃内被还原并与食物中的胺结合后会形成亚硝酸胺等亚硝基化合物[3],而亚硝基化合物被证明与胃癌发生有明确因果关系。

3.自身免疫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抗壁细胞抗体导致壁细胞被破坏,从而胃黏膜腺体发生萎缩及肠化生,导致胃体胃炎为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内酸度降低及内因子缺乏,从而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恶性贫血[12]。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需要依赖内镜和病理的结合,只要病理活检显示胃黏膜固有腺体发生萎缩,即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可见,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1]。目前临

床诊断萎缩性胃炎常用的是木村竹本分类,其根据萎缩部位和范围将萎缩性胃炎分为低危(无萎缩或C1)、中危(C2,C3)、高危(O1-3),其中萎缩境界未超过贲门者定义为C型,超过贲门者定义为O型,其中萎缩局限于胃窦定为C1,萎缩界限刚过贲门定为O1。此法可通过分类而将萎缩性胃炎分层,可以不必依赖病理即可判断萎缩严重程度及胃癌发生风险

[13]。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胃癌高危人群

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身即是胃癌的癌前疾病,但是只有少部分萎缩性胃炎会发展为胃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应谈及萎缩性胃炎色变,而应筛选高风险人群并对其密切随访。有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癌风险分层,目前已有许多方法提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不同指标分为低危和高危人群。其中血清学评分越高者、内镜下木村分型O1以上者及病理组织学的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OLGIM)Ⅲ/Ⅳ期均属于高危人群。

(一)针对人群筛检高危人群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黏膜发生萎缩的标志物,其中PG Ⅰ由胃泌酸腺分泌,PGⅡ则可由全胃细胞及十二指肠细胞分泌,其水平一般波动较小。PGⅠ和PGⅠ/Ⅱ比值的降低往往预示着胃黏膜萎缩的存在

[14]。日本最早提出的ABC筛查法根据PG水平和抗Hp抗体滴度,将人群分为A组[Hp(-)PG(-)]、B组[Hp(+)PG(-)]、C组[Hp(+)PG(+)]和D组[Hp(-)PG(+)],其中将PGⅠ≤70 μg/L,PGⅠ/Ⅱ<3定义为PG(+),基于血清学结果从而筛查出需要胃镜精查的人群,该筛查方法指出A组人群不必行内镜随访,B组人群应每3年至少行1次内镜检查,C组人群每2年行1次内镜检查,D组人群需每年进行内镜检查[15]。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项对辽宁庄河县人群长达11.6年的随访研究纳入了5种血清学标志物[PGⅠ,PGⅡ,PGⅠ/Ⅱ比值,抗Hp 抗体,胃泌素-17(G-17)],提出基于上述血清学指标的评分系统,将人群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低危(≤2分)、中危(3~8分)、高危(9~13分)和极高危(≥14分),指出血清学评分越高,发展成胃癌的风险就越高,其中极高危人群的患癌风险是低危人群的3.9倍,而血清中更低水平的PGⅠ(<30 μg/L)和低PGⅠ/Ⅱ比值(≤7)与更高胃癌发生风险显著相关[14]。

2019年长海医院的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提出一种评分系统,能够通过预筛查,在所谓的"高危人群"(Hp感染,胃癌家族史,高盐饮食,吸烟、大量饮酒等)中发现真正的胃癌高危人群,该评分纳入年龄、性别、腌制/油炸食物及血清学指标(抗Hp抗体、PGⅠ/Ⅱ比值、G-17)等7项危险因素,将人群分为低危(0~11分)、中危(12~16分)、高危(>1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