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合集下载

戏剧翻译家朱生豪

戏剧翻译家朱生豪

英年早逝与身后事
朱生豪在32岁时因病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莎士 比亚戏剧翻译工作。
他的去世给中国戏剧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 得他的家人承受了巨大的悲痛。
朱生豪的身后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墓地成 为了一个纪念地,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悼念。
朱生豪的遗产与纪念
01
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作品成为中国戏剧界的经典,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现代诗歌发展
朱生豪的诗歌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 技巧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引领文学批评潮流
朱生豪的文学批评思想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潮流。他的批评观点和方法 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04 朱生豪的悲剧命运
翻译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朱生豪的代 表作,共译出31部戏剧,包括《哈姆 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 丽叶》等经典剧作
02 朱生豪的翻译成就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
朱生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翻译家,他致力于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翻译成中文。
他共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 朱丽叶》等经典剧作。
教育经历与早期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 文学
早期工作
在嘉兴、杭州等地担任中小学教师
文学创作
在任教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翻 译
投身戏剧翻译事业
翻译动机
贡献与影响
出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热爱和推广西 方戏剧文化的目的
朱生豪的翻译作品在戏剧界具有重要 地位,其译文流畅自然,保持了原作 的艺术风格,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 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翻译名家简介-朱生豪

翻译名家简介-朱生豪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戏剧集的书评文这样写道:朱生豪翻译的 《莎士比亚戏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
划时代的翻译文献。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
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1937年“八·一三”事变,他已译出的喜剧9种和多年 苦心搜集的资料全部毁于炮火。1939年上半年,他在《中 美日报》编写短评,宣传抗日,莎剧翻译不得不暂时停顿。 1941年日寇占领上海,他再度失业,在经济状况极端困难 的情况下,重译毁于炮火的喜剧。1943年回到嘉兴老家后 闭门不出,全力翻译莎剧。
底,新文化运动又使他的白话文得到充分的发 展。他写过
诗,写过杂文,白话文的使用远远高出一般人。
经得起痛苦和寂寞,锻造深厚的双语功底,反复细心的研读 原作,孜孜以求的专一恒心,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奇世良才, 所有这些特质的叠加才造就了一代伟大的翻译家,留给后人永传
万代的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Well-known Translators 朱生豪
朱生豪
(1912~1944) 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 诗人。1912年2月2日生于浙江 嘉兴的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幼失父母,生活贫苦。卒于194
4年12月26日 。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朱生豪
朱生豪: 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
同时攻读英语。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英语水平和翻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

朱生豪翻译的“神韵说”与中国古代诗学朱安博【摘要】朱生豪的翻译理念“神韵说”凝聚了朱生豪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其来源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朱生豪的翻译理念集中表现于其翻译实践之中,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中,他将神韵体现为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的话语,从中西意象、话语的对应翻译与原文意趣的把握中,以中国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的诗学“神韵说”为理论根源,在翻译实践中加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4【总页数】6页(P118-123)【关键词】朱生豪;"神韵说";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诗学【作者】朱安博【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一、朱生豪翻译观念的核心:神韵说朱生豪是位伟大的翻译家,他以生命译莎,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但其翻译思想却未引起研究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今天我们能够直接了解朱生豪的翻译思想的文字只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

尽管这篇自序篇幅短小,但却从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翻译态度以及翻译批评等不同的层面阐述了朱生豪的文学翻译思想。

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1]264在这篇译者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生豪对于翻译思想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的“神韵说”。

朱生豪的翻译原则就是“志在神韵”。

他的译文忠实于原作的意义和韵味,保留原作的精神和魅力。

1929年,朱生豪考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系,并选英文系为辅系。

在之江大学这样一个风景优美而藏书又很丰富的地方,他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他对各门课程,往往不满足于教材的概略介绍,而是在可能范围内,研读原著,统摄全豹,旁征博引,辨察精微。

”[1]39在之江,朱生豪得到了“一代词宗”夏承焘等名师的指点,学识和才能很快提高,被师友们公认为“之江才子”。

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 In Zhu’s translation, consequently, lots of colloquialisms are used to help re-present the exact dispositions of various characters.
e.g. :KING Have you heard the argument? Is there no offence in 't? 译文:国王 这本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吧?
words of the complete of Shakespeare's dramas with the pen Song gave to him. • After 10 years of separation and bitter love, they finally got together. But in fact, the day they really living together was only three years. • In order to support her husband's translation career, she was willing to be a housewife, proping him in the environment of embarrassment. After Zhu Shenghao died, Song QingRu devoted her rest life to two things: publicing his husband's versions; bringing up their children.She would survive for Zhu Shenghao, enjoying the scenery he haden't seen. • The huge success of Mr. Zhu's translation cause, in a large part, attributes to the support of his beloved wife.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 的翻译流畅, 文词 非常优美, 不仅让中国读者感受到莎剧伟大的文学 价值 , 同时也让 我 们感 叹 中文 的博 大 精 深 。这 主要
是 因为朱胜豪对 词 汇的调用 、 表达 的处理 , 于通过 善 在 中国语言 中寻找 合 适 的符 号 来保 持 原 作 的神 韵 , 传达 莎剧 的气 派 。这也是 至今他 的翻译 版本仍 然有
收稿 日期 :0 0一l 2 2 1 0— 9
Gr v s,y wn a d y ed y u e d, ae a n il o rd a
T l d ah b t r d, i e t eut e l e He vl ,h a i . ai y e vl y
对其 中 的歌 部分 朱生豪 是这样 处理 的 :
第2卷 l
第1 期






Vo . No 121 .1
21 0 1年 1 月
J RNAL OFCHAN OU GCHUN UNI ER nY V S
J n 01 a .2 l
朱生豪的翻译特 点浅析
汤志 明
(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学院 , 福州 3 00 ) 50 2 摘 要 : 生豪是 中国翻译 莎剧 第一人 , 的翻译风格独特 , 朱 他 形神兼备 , 主要表现在 三方面 : 一是 朱生 豪的翻译通过
原 著 中这 一 段 刻 画 了多 种 形 象 , 朱胜 豪 对 此段
的翻译也 相应 地采 用 了多样 化 的语汇 调用 。可 以说
常 符合傻 瓜 的人物 形象 。
是五 彩缤 纷 , 俗 共 赏 。考 虑 到 莎 士 比亚 的戏 剧 作 雅 品 中的人 物形 象是 非 常庞杂 多种 多 样 的 ,而 朱生 豪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

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朱生豪,著名翻译家。

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

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

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

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朱生豪简介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

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奉献给了《莎士比亚全集》,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的人仅仅是通过两本英汉字典完成了著作的翻译,这个举动是震惊国内外的朋友。

下面,我们看看朱生豪简介。

朱生豪是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的中文系和英文系,因为十分热爱文学在毕业之后在上海的世界书局担任了编辑,其中创作了很多的诗歌作品。

朱生豪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小商人的家庭中,家境不算富裕甚至是可以用清贫来形容,但是朱生豪的读书成绩确是比较优秀,上大学都是通过奖学金的支撑度过。

在大学期间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诗歌的欣赏是受到很多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二十岁的朱生豪已经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才子。

朱生豪简介中介绍在朱生豪大四的时间里结识了宋清如,成为了他的女朋友并且是今后的妻子。

随着朱生豪毕业,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

在担任上海世界书局的编辑时,朱生豪就开始陆陆续续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在1937年的时候由于战争在逃难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翻译的原稿,这种情况对于朱生豪而言是比较悲痛的,自己的心血全没有了。

朱生豪并没有放弃翻译,选择重新来过,将遗失的部分重新翻译。

1942年的时候宋清如和朱生豪两人结婚,朱生豪失了业跟随宋清如回到了自己岳母家生活,在结婚之后宋清如负责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朱生豪一心一意的投入在翻译的工作中,但是身体每况日下。

最终还是没有挨过疾病的困扰,离开了人间。

朱生豪情书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一段佳话是多少人羡慕和钦佩的。

朱生豪是著名的翻译家和莎翁是齐名,莎士比亚是不朽的那么朱生豪也是不朽的。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

从等效翻译理论角度看朱生豪《哈姆雷特》隐喻汉译一、引言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迪亚斯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取了王位,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复仇。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以及定性分析法研究《哈姆雷特》中隐喻的汉语翻译,其意义在于:其一,阐释《哈姆雷特》在中文语境下固有的艺术价值,阐释永恒的人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其二,为莎士比亚研究拓宽理论视野。

其三,根据等效翻译理论,探讨不同语言背景对译作的影响以及译作对原作的影响。

二、理论依据等效翻译是西方翻译界较为推崇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作品的原作对受体的影响与译作对受体的影响等效。

等效翻译的着眼点是两种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倾向性,而不纠缠于千差万别的个性。

在实际的翻译中,能坚持等效翻译的原则,就能更好地做到译作与原作的形似与神似。

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译员要努力沟通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

译员要以译语读者为取向,根据他们的语言背景,译出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使读者理解作者意图并接收正确的信息。

我们称这个现象为语用等效。

要想用语用等效使交际顺利进行,译员必须对英汉隐喻进行语用对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使用隐喻时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刘建珠,2006)。

引起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俗。

三、国内学者对《哈姆雷特》中隐喻的研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体验世界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已经成为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哈姆雷特》一直受到很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多限于文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较少。

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从隐喻的角度,另一种是从认知的角度。

论文《〈哈姆雷特〉中两大主题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郭培培,2016)中提出,原文中某些重要主题的刻画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因隐喻内涵的减少而被淡化忽略。

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戏剧翻译实践
朱生豪翻译理论在戏剧翻 译中的应用
朱生豪翻译理论对戏剧翻 译的指导意义
朱生豪翻译理论在戏剧翻 译中的具体实践案例
朱生豪翻译理论在戏剧翻 译实践中的效果与影响
散文翻译实践
朱生豪翻译理论的运用:保持 原文的意境和风格,同时注重 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力
具体散文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散文翻译的特点:注重意境、 情感和语言的表达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语言差异:朱生豪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转换,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可能导致翻译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文化背景:朱生豪翻译理论可能受到文化背景的限制,某些文化元素可能难以在目标 语言中准确传达
时代背景:朱生豪翻译理论可能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某些现代语言和文化元素可能 无法在朱生豪的时代得到准确表达
朱生豪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朱生豪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 比较
朱生豪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的影响
朱生豪翻译理论核心观点
翻译是艺术,需 要创造性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 但也要保持语言的 流畅和美感
翻译要注重传达 原文的精神和风 格
翻译要注重读者的 感受,让读者能够 理解和欣赏原文
朱生豪翻译理论在散文翻译 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朱生豪翻译理论对后世 影响
对现代翻译学影响
推动现代翻译学发展
丰富现代翻译学理论体多人从事翻译工作
对文学翻译影响
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化传播 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 提高了文学翻译的地位和价值 推动了文学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对文化交流影响
翻译标准:朱生豪翻译理论可能存在一些翻译标准的问题,例如对于某些词汇或表达 方式的处理方式可能存在争议

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朱生豪

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朱生豪

对问句“Where’ s Romeo?”很明显朱译采用删减法省 略了“where”, 而梁译则在形式上忠实的再现了原文, 但 结合上下文归化和异化于此处带给读者的阅读效果是一致 的。区别较大的是后句劳伦斯的答语: 朱译为“在那边地 上 哭得死去活来的就是他” ; 梁译为“在那边地上躺着呢, 被 他自己的眼泪给醉翻了”。首先在形式上朱译删掉了原文 中的“,”将两句合成了一句, 而梁译则保留了原文句式; 其次在内容上主要是对“with his own tears made drunk”一句的处理方式不同。梁直译“为被他自己的眼 泪醉翻”, 朱意译处理成“哭得死去活来”。“drunk”意 为“喝醉”, 也有“陶醉”之意, 罗密欧刚刚杀死了结婚三 小时的妻子朱丽叶的表哥, 莎翁用“drunk”来形容罗密欧 此时悲呦痛哭的状况, 笔者认为此处比起梁的直译来朱的 意译要顺畅得多。梁译“被眼泪醉翻”忽略了英汉两种语 言遣词造句方法的不同,完全依照原文借英语的结构来表 达汉语意思, 逐字直译, 让人读来不乏有生硬之感, 过于 “翻译腔”了; 而朱译“哭得死去活来”则符合中国人的 行为习惯, 同时也成功传达了原文之意, 简洁明了。
于1.296克。“the twentieth part of one poor scruple”方译为“二十分之一丝”,把Scruple译 为“丝”,似乎对原文十分忠实,遵循了语义翻 译的原则,但是他忽略了译语读者的对于原语文 化的接受程度,中国读者对于“丝”这个重量单 位并不熟悉,对于“二十分之一丝”到底是多少 也全无概念。方译对于原文的忠实,在此反而成 了中国读者理解原文的障碍。而朱译为“一丝一 毫”,易于中国读者理解接受,实现了功能上等 值,使中国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文 的反应大体一致。
朱生豪的翻译风格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比较

朱生豪和梁实秋翻译比较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旳归化风格与梁实秋旳异化风格
• 梁译更多旳保存了西方语言特征,非常接近源语
,明显旳是异化风格。
• 朱译则是用中国曲艺里“数来宝” 来体现,接近
目旳语,明显旳是归化风格。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旳意译与梁实秋旳直译
《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录
朱生豪简介梁实秋简介朱旳归化风格 Nhomakorabea梁旳异化风格
朱旳意译与梁旳直译 朱译与梁译在传递“音美”方面旳差 别 朱译和梁译旳语体风格差别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朱生豪
•朱生豪(1923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
日),浙江嘉兴人,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 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著名翻译家,诗人 。
•1993年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上海世界书 局《英汉四用词典旳编辑》。
•1936年春着手莎剧翻译。打破了英国牛 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旳顺序,而分为喜剧 、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旳人之 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 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十二夜》中旳台词
原文: song
What is love? 'Tis not hereafter. Present mirth hath present laughter. What's to come is still unsure.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Then come kiss me, sweet and twenty. Youth's a stuff will not endure.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1.翻译思想及其特征翻译思想指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的经验的高度提升或高层级认知,这种认知又反过来指导他在更高层级上的实践,由此获得新的经验,从此周而复始。

翻译思想通常表现为对译事的某种原则主张或基本理念,通常经历三个深化(或提升)阶段:体验(experiencing)、体认(knowing)、体悟(apprehending)。

翻译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高层级性、能产性、模糊性、传承性、迁延性。

能产性(productive):指的是翻译思想具备产生对策、产生技巧的性能。

翻译思想产生对策,对策产生方法、技能、技巧。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思定于笔”,也可以解释为思想决定技法,翻译也是如此:翻译思想决定翻译方法。

本文试从朱生豪对莎剧的翻译中运用的翻译技巧,翻译策略是探讨其翻译思想,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2.朱生豪译莎背景朱生豪(1912.2.2-1944.12.26)是嘉兴人,他在抗战前后最艰苦的10年中(1935-1944),在贫病交加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非凡的毅力翻译出莎士比亚戏剧31个半(其中半个在逃亡中遗失)。

他替中国近百年文化事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功不可没。

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在19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

当时,泱泱神州大地正处于面临列强瓜分、灾难深重、急需通过向西方学习强国之道寻求变革的时刻。

同时,华夏国土也发生了有史以来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中西文化的大交融和剧烈碰撞。

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向这块古老的大地,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新旧的更替,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将催生新思想的产生,域外文豪的引进促使了文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融、交锋打开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开创了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

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在迫切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过程中,中国提出莎士比亚和日本提出的时间相比差不多,但在把莎士比亚搬上舞台上日本更为积极,并且对待其他文学巨匠的作品上,日本也都很积极,中国显得较为寒碜。

朱生豪介绍及翻译风格

朱生豪介绍及翻译风格

显然,朱生豪在探寻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出莎剧的 汉语文体。中国的戏剧是唱,而外国戏剧是说。既 然是说,那就万万不可脱离口语。因此,他译出了 汉语版莎剧的风格,那便是口语化的文体。这是一 种很了不起的文体,剧中角色不管身份如何,都能 让他们声如其人;人物在喜怒哀乐的情绪支配下说 出的十分极端的话,同样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对于生长在一个落魄的商人家庭从小父母早亡十岁丧母十二岁丧父的人来说在成长期接连碰到的如此重大变故必然会在性格上形成深刻的烙印加上家境贫困在父母双亡后朱生豪显得更加的孤僻了君子寡言一年同窗十年通信19321942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李荣芳 201008401314 普苑琼 201008401315
For 'tis a question left us yet to prove, Whether love lead fortune, or else fortune love. The great man down, you mark his favourite flies; The poor advanced makes friends of enemies. And hitherto doth love on fortune tend; For who not needs shall never lack a friend, And who in want a hollow friend doth try, Directly seasons him his enemy. But, orderly to end where I begun, Our wills and fates do so contrary run That our devices still are overthrown; Our thoughts are ours, their ends none of our own: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资料讲解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资料讲解

朱生豪生平、简介、翻译理论简介: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著名翻译家。

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

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

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外界评价:朱生豪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生平:1、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2、1929年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

“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

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

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

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3、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4、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

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5、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

6、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把译稿丢失的莎氏喜剧全部补译完毕。

7、1943年1月,携夫人回嘉兴定居,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

他闭门不出,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

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译语言特色解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译语言特色解析

最后,莎剧中语言中使用多种修辞。
1)双关(Pun)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 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 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3,000例双关手法。)
King: but now, my cousin Hamlet, and my son.
朱生豪的翻译原则
• 朱生豪在莎士比亚全集的序言里曾写道:余译此 书之宗旨,第一在求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 神韵:必不得己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 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 未敢赞同,……
1)保持原作的神韵;2)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3)流利的语言; 4)地道的表达;
5)读者接受;
6)舞台效果。
1,选用诗化散文与白话散文来趋同原文体裁。
Eg: Act5 Scene7
There is a willow grows aslant a brook,
There with fantastic garlands did she come…
Clambering to hang, an envious sliver broke;
It is / the east, / and Ju / liet is / the sun.!
Arise, / fair sun, / and kill / the en / vious moon.
再次,尽量地发挥散文在剧本里的作用。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how noble in
• 首先,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优点,就是真 实。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 ,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 展变化。

朱生豪先生的翻译人生

朱生豪先生的翻译人生

完成了第一 克服种种困难 , 坚持从头至尾将这本辞典编 3 7种戏剧作 品全部译成 中文将达百万言之 的译莎工作已开展了一年有余 , “ 八一三” 因此 , 如果缺乏学贯中西 的深厚涵养 , 扎 辑九种喜剧的翻译计划 。但不久 , 撰 出来 , 也正是 由于他这种一丝不苟、 锲而不 多 ,

王英
朱 生豪 , 浙江嘉兴人 , 著名 翻译家 , 其在 言 , 总是令朱生豪陶醉不已, 他说 : “ 余笃嗜莎
国难境遇下奋发 图强 , 于艰苦环境下迎难而 剧 , 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 , 于原作精神 , 上, 以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 , 较早向国人介绍 自觉颇有△. 。 ” 也 恰巧在詹文浒积极鼓励其 和翻译 了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 的优秀剧作 , 从事莎翁作 品翻译之时 , 朱生豪收到了弟弟 说 日本人 因为 中国没有莎翁 译文质量和译文风格独具特色 , 为 国内外莎 朱文振 的来信 , 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 也深受 国内大众读者 全集的译本而嘲笑中国没有文化 。 的推崇与喜爱。
隋挥霍着人类的语言, 据不完全统计 , 莎翁 人今年 才二十岁 , 渊默若 处子 , 轻易 不发一 称为“ 翻译年” 。当时 , 在翻译了果戈理 的《 死 尽. 堪 称世 界 之最 , 言 。闻英文甚深 , 之江办学数十年 , 恐无此不 灵魂》 之后 , 文学大师鲁迅曾希望国内学者能 全集 的词 汇量 就 超过 两万 个 , 若想完成莎 认为其是“ 于中国有 即便身处一个安宁的环境之 中, 易之才也 。” 1 9 3 3 年夏 , 大学毕业之后 , 朱生 够翻译莎士 比亚的作品 , 都算得是一件难事。与世无 在中国留存” 的大事 , 并且专 门为此事去 翁作 品的翻译 , 豪进入地处闸北的世界书局当英文编辑 。当 益 , 兢兢业业的朱生豪呕心沥血 , 一字一词地 但林语堂 限于个人精力和思想局 争、 时的上海世界书局 , 在名气上是仅次于商务 信林语堂 , 但他又不得不面 最终却没有接受鲁迅的 良好建议。事实 将 莎翁剧作用心翻译 出来 , 印书馆和中华书局 的。 在世界书局期间, 朱生 限 ,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

分析朱生豪翻译作品_说说朱生豪的翻译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以下简称《莎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他在二十岁之前就选择了莎士比亚,会写诗放弃了写诗,会写文章放弃了写文章,潜心研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用他的话说:“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想当初,莎士比亚在伦敦戏剧舞台上功成名就,带着钱财和名誉荣归故里,享度晚年,几十个剧本是生是灭根本没往心里去。

在莎士比亚死后七年(一六二三年),他的两位演员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把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收集成册,加上颂辞补充完整,付梓出版,称为“第一对折本”。

人们一点没有意识到,赫明斯和康德尔仅仅出于对朋友的敬意而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启动了一个多么巨大的文化工程。

这个工程进入中国,认真准备接下来进行另一种文字施工的,直到二十一世纪伊始的今天,也仍只能算朱生豪一个人。

除了他,别说把莎剧全部研诵十几遍,就是一个剧本读够十遍,恐怕也很少有几个人做得到,包括《哈姆雷特》诸多译本的译家们。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

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

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译者自序”里说:“中国读者耳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

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

读过朱译本《莎剧集》的人都知道,朱生豪在每个剧本中都尽量试着用诗体翻译莎剧里的诗;有些译作相当精彩,例如,《哈姆雷特》中的“戏中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大量诗篇等等。

其二,对莎剧在中国的翻译经过了解一些情况的人应该知道,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英某些好事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有谁能解答这一哑谜, 是境由爱造?是爱逐境移? 失财势的伟人举目无亲; 走时运的穷酸仇敌逢迎。
And hitherto doth love on fortune tend; For who not needs shall never lack a friend,
这炎凉的世态古今一辙: 富有的门庭挤满了宾客;
威尼斯商人
哈姆雷特 李尔王 罗密欧与朱丽叶 约翰王 理查二世 理查四世
1.Rhyme
• Though Shakespeare’s dramas are regarded as blank verse(素体诗剧) ,there are rhymes in many cases
素体诗:英语格律诗的一种。由抑扬格五音步写成,每行用五个长短 格音步——十个音节组成,每首行数不拘,不押韵。
e.g. :POLONIUS 'Tis most true: And he beseech'd me to entreat your majesties To hear and see the matter.
译文:波洛涅斯 一点不错;他还叫我来请两位陛下同去看看他们演得怎样 哩。
SONG

Pardon,goddess of the night, 惟兰蕙之幽姿兮,遽一朝而摧
• 1922: his mother died and 2 years later his father died
• 1929——1933:studied in Hangzhou Zhijiang University where he major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learned Englis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efintely contribute to his tranlation career.
• In Zhu’s translation, consequently, lots of colloquialisms are used to help re-present the exact dispositions of various characters.
e.g. :KING Have you heard the argument? Is there no offence in 't? 译文:国王 这本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吧?
Those that slew thy virgin knight; 焚;Forຫໍສະໝຸດ thewhich,with
songs
of
woe,
风云怫郁其变色兮,月姊掩脸 而似嗔;
Round about her tomb they go. 语月姐兮毋嗔,听长歌兮当哭;
Midnight,assist our moan;
Intention of Translation
• Two main reasons: at the very beginning-- interest later-- patriotism
• Patriotism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to the spread of culture are the guidances in his own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works and are aslo the reason why he insisted on translating even though his manuscripts were destroyed for several times in Japanese invasions war and even when he was in extremely bad condition.
elegy(悼亡诗) nobleman
骚体
agreement in style
3."Purification"
The use of vulgarism(粗俗语) i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Shakespeare’s dramas. These comic words are often very amusing and can generate a grea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2.After 1931 September 18th incident,Zhu Shenghao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 1935——: started the preparation for tranlating the works of Shaks and from then on, his connection with Shaks seems never be cut off. He classified Shaks plays into four category. Comedies, tragedies,histories and others Za Ju(杂剧)。
绕墓门而逡寻兮,岂百身之可
Help us to sigh and groan,
赎!
Heavily; heavily: Graves,yawn and
yield
your
风瑟瑟兮云漫漫,纷助予之悲 dead,叹 安;得起重泉之白骨兮,及长夜
Till death be uttered,
之未旦!
Heavily,heavily.
•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les and his target audience, Shakespeare used colloquialism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forging of the character and at the same time i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the lower class

1.When he was a junior student, he became a member of “Zhijiang
Poets Society(之江诗社)”and both his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spoke
highly of his great talent.
e.g.(1):HAMLET No, good mother, here's metal more attractive. POLONIUS Oho! do you mark that? HAMLET Lady, shall I lie in your lap? OPHELIA No, my lord. HAMLET I mean, my head upon your lap? OPHELIA Ay, my lord. HAMLET Do you think I meant country matters? OPHELIA I think nothing, my lord. HAMLET That's a fair thought to lie between maids' legs.
即使知交也要情同陌路。 把我们的谈话拉回本题, 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 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 事实的结果总难符预料。
Our thoughts are ours, their ends none of our own
Heroic Couplet →Ten words each line, rhymed every two lines
Translation Works
The Tempest
暴风雨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
The Merchant of Venice
Hamlet King Lear Romeo and Juliet King John Richard ll Richard lV
words of the complete of Shakespeare's dramas with the pen Song gave to him. • After 10 years of separation and bitter love, they finally got together. But in fact, the day they really living together was only three years. • In order to support her husband's translation career, she was willing to be a housewife, proping him in the environment of embarrassment. After Zhu Shenghao died, Song QingRu devoted her rest life to two things: publicing his husband's versions; bringing up their children.She would survive for Zhu Shenghao, enjoying the scenery he haden't seen. • The huge success of Mr. Zhu's translation cause, in a large part, attributes to the support of his beloved wif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