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1]
![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1]](https://img.taocdn.com/s3/m/b579b967ddccda38376baf67.png)
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它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要求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一)正面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数学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学关系为对象的科学,它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是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的基础,有这样的名言“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美的抽象和概括。
历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又是数学家。
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在数学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数学以其抽象、精确、广泛的特性走进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使其成为百科之首,把数学的用途和重要性,经常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使他们认识到没有数学的发展,不可能有今天的科学技术。
(二)数学教学中通过解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但兴趣的发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就会对有关事物优先结予注意,而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产生了兴趣,对事物的兴趣愈浓厚,能促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和对学习充满信心,勇于克服困难,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师就应该从解题中抓住解题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例如“求证三点A(-2、2)、B(1、3)、C(4、-6)共线”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几种解法:(1)利用斜率相等;(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3)利用两直线夹角公式;(4)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5)利用两直线重合的位置关系;(6)利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通过一题多解的总结,开拓学生的视野,沟通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解题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在解题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中培养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格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
![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格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1ae90e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0.png)
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格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个人品质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培养的内在特质和道德准则,对于小学生的个人品质塑造尤为重要。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格,以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
1.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们品格形成的重要基础。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家庭应该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
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们的良好榜样。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关键。
通过与家人共同分享和交流,小学生能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互助合作,进而形成积极的个人品质。
2.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注重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以及特定主题的讨论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同时,家庭也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良好的社交习惯对于发展小学生的个人品质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和团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参加社区活动、结交朋友等方式,培养他们与他人良好互动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社交习惯将有助于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宽容和理解他人,进而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
4.鼓励积极思维和行为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是塑造小学生积极个人品质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们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积极主动的行为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促进他们不断提升个人品质。
通过积极思维和行为的培养,小学生将更加自信、积极,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总结:培养小学生个人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4463d6a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3.png)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质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和好品质是每个家长的愿望。
一个好的性格和品质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幸福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和品质。
1.亲自充当榜样:孩子会模仿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和其他关键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品质和行为。
例如,坦诚正直、宽容理解、尊重他人等。
充当良好榜样是培养孩子好性格和品质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2.给予关注和爱: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是培养其好性格和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需要感到被爱,这样他们才能树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能力。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鼓励和赞扬,让他们感到自信和珍贵。
3.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一个人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规则和目标,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例如,定时做家庭作业、保持整洁、合理安排时间等。
与此同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和决策。
4.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和成功的关键品质。
家长可以通过分担家务、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孩子需要明白他们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孩子好性格和品质的重要方面。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并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家长也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支持和指导。
6.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同理心是培养孩子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品质之一、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同时,也要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外界的人。
7.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社交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团队合作、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区的活动,与其他孩子建立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
8.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才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资源。
培养孩子的十大品质
![培养孩子的十大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569682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d.png)
1、勤奋:培养孩子的勤奋精神,让他们明白每一个成功都是由不断努力而来。
2、诚实:教会孩子说实话,让他们明白真理永远是最重要的。
3、乐观:鼓励孩子保持乐观态度,帮助他们在困难中找到希望。
4、独立性: 加强孩子的独立性能力, 训练他们去处理问题, 自己做选择.
5、尊重: 教会孩子尊重别人, 关心周围的人.
6、友善: 锻炼孩子友善表达情感, 用正当方式与别人相处.
7、耐心: 教导孩子耐心去完成事情, 并且不要放弃. 8、勇敢: 陶冶情操, 培养勇气去面对困难. 9、有益行为: 激发并启迪学生正能量行为 10、正直: 教会字体遵循道德准则。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格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格](https://img.taocdn.com/s3/m/2ce13c5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9.png)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格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
良好的品格是学生未来成功和幸福的基石,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责任。
首先,教师自身要成为良好品格的典范。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观察教师的言行举止,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如果教师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学生也更有可能形成这些优秀的品质。
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做到言行一致。
比如,在承诺学生的事情上,一定要说到做到,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在与同事、学生交流时,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展现出尊重他人的素养。
其次,将品格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有机会渗透品格教育的元素。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品德,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历史课上,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坚韧、勇敢和正义等品质;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再者,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也至关重要。
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包容的课堂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从而更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也更有利于品格的培养。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和观点,对于不同的意见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
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引导他们通过沟通和理解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宽容和友善。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有效途径。
例如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等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举办主题班会,如“诚信伴我行”“团结就是力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这些品格的内涵;进行小组合作项目,如科技制作、文艺表演等,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当学生表现出诚实、勇敢、友善等良好品质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https://img.taocdn.com/s3/m/4b8bfa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2.png)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人。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呢?首先,教师自身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往往会观察教师的言行举止,并以此为参照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因此,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比如,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使用文明、友善的语言;在处理问题时,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在面对困难时,要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各学科的知识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师应当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将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从中学到爱国、勇敢、正义等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性。
再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良好品性的基础,教师应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入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爱护公物、讲卫生等习惯。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细节,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养成良好习惯的成就感和喜悦。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也可以通过讲述社会上的正能量事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277e8de3856a561252d36f66.png)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从未来人才素质培养着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数学能力,还要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敢于负责、坚毅勇敢、善于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信任和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和工作成功的关键的个性品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尤其是面对数学基础较差、怕学数学的学生,更要提供其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如课堂的提问和布置的作业等,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有能力取得成功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信心。
教师首先要信任每一位学生,并教给他们方法,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要多作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此外,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发展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
”二、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是一个人学习和工作必备的个性品质。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的、独立的思考,有充分的机会表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比如,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时,放手让学生计算,探讨方法交流结果,然后归纳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这样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创造性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个性品质。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最佳时期,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学生责任感的教育,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培养良好的学生品格
![培养良好的学生品格](https://img.taocdn.com/s3/m/fd3fe5c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d.png)
培养良好的学生品格在现代社会中,培养良好的学生品格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品格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道德品质,还要关注素质教育和价值观的构建。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要培养良好的学生品格,首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发展潜力,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比如,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对于外向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合作。
二、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品德教育。
可以通过故事、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此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也要倡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提倡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培养良好的学生品格至关重要。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规划学习时间,良好地分配精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的任务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四、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各种兴趣小组和俱乐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五、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品格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品格培养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与家长交流学生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合作。
个人品格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个人品格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1582809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2.png)
个人品格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引言每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基石。
对学生而言,个人品格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个人品格培养在教育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教育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培养积极的品格H1: 培养自律自律是一个人良好品格的核心特质之一。
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坚持、毅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定目标、设定计划和监督自己的实施情况,帮助他们培养自律的能力。
H1: 培养正直正直是个人品格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育者可以通过榜样教育和道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正直。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模范,让他们明白诚实、守信和廉洁的重要性,并通过情境讨论和故事教学等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诚信和道德问题。
培养积极的价值观H1: 提倡尊重和包容尊重和包容是培养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关键。
教育者可以通过模范行为和引导,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背景和信仰,并鼓励他们积极交流和理解他人的不同之处。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多样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交环境,并促进彼此之间的良好互动。
H1: 弘扬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一种价值观和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育者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团队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学会共享资源、互助合作和有效沟通,这些都是成功团队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提供有效的教育环境H1: 营造理解和关爱的氛围学生在一个理解和关爱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人,同时也会更容易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指导。
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困难。
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品格培养的基础。
H1: 打造积极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品德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品德](https://img.taocdn.com/s3/m/d215984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b.png)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良好品行品德的塑造。
一个拥有良好品行品德的学生,不仅在学业上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健、长远。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品德呢?首先,教师自身要成为良好品行品德的典范。
学生往往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
如果教师能够以身作则,展现出诚实、正直、友善、宽容等优秀品质,那么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遵守时间,不迟到早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守时和公平。
其次,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至关重要。
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合作的班级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集体讨论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从而培养出包容和理解的品质。
再者,加强品德教育的课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分析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是非对错。
比如,在讲解诚实守信的品德时,可以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化对品德问题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班级事务,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轮流担任班干部、负责班级卫生等。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从而增强责任感。
当学生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时,教师要以引导和教育为主,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惩罚。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培养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另外,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品德的重要环节。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深远,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039a3d10661ed9ad51f33c.png)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儿童时期是性格形成的最初阶段,是个性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奠基作用,而良好的个性品质又是有效开展教育的重要条件。
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健康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减轻压力皮球没有压力就拍不起,压力太大又会爆炸。
人没有压力就会疲沓,无所作为,但精神压力太大,会产生压抑心理,影响健康。
现在的学生多数面临着生理、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情绪容易波动,脾气急躁。
导致学生失眠,记忆减退,注意力分散,精神恍惚,畏缩不前,对新鲜事物不敢尝试等不良后果。
例如,学生小兰的母亲曾告诉老师说:“这段时间,我孩子晚上常做夜梦,有时在吃饭时,也自言自语地说‘分数应用题这样算,作文多写想象作文,要多看课外书,还要背100多篇古诗’等。
”听了家长的反映,老师注意观察,留心小兰在校的表现。
经了解,她平时努力学习,勤于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
但她下课情绪低落,不愿和同学一起玩耍。
于是,老师采取了如下做法来“减轻压力”:一是听取学生意见,老师怎么上课,你们才感兴趣,才容易听得懂,记得牢。
二是把学生的好建议融入教学。
在教学中,创设一切条件和适当的情境,实施相应的教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如采用质疑、竞赛、小组合作学习、换位、对话、表演等方法。
三是在组织教学中,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自主探索,让人人都获得认可和欣赏,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天赋。
课内设计相互对话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步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
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标识。
”无疑,对话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b0815e5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f.png)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品质是学生未来成功和幸福的基石,作为教师,肩负着引导和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责任。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如果教师自己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责任心,那么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渐形成这些良好的品质。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论是批改作业的时间,还是组织活动的安排。
在与学生交流时,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
日常工作中,对待教学任务要认真负责,不敷衍了事。
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其次,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至关重要。
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合作的班级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班级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和乐趣。
同时,对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教师要及时引导和解决,让学生学会理解、包容和道歉,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宽容的品质。
再者,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科内容渗透品德教育。
比如,在语文课文中,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品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历史课程中,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从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坚韧不拔、爱国爱民等品质。
此外,还可以专门开设品德教育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道德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激励和表扬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有效手段。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和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种正面的强化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愿意保持和发扬这些良好品质。
表扬要具体而真诚,指出学生具体的行为和品质,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10cbf9b4f5335a8103d220b2.png)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相应的个性品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呢?一、创设情境,让个性在良好氛围中形成1.自我定位,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潜能,他们的主体地位不容排斥。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因此,学校的个性化教育必须定位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地位上寻求平等。
废除课堂规矩,增大学生自由度,打破有形教学空间,使固定空间变成弹性空间。
其次,学业上指导关系。
学生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主,只有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急需帮助时给予必要地指导。
再次,情感上建立朋友关系。
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
2.情感投资,唤醒学生的主人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之后,教师还要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人意识。
学生的主人意识是以情感为基础的,缺乏情感这个活跃因素,学生就难以产生形成内驱力的自主性。
在“主人意识”的形成中,我们必须努力让学生自己确立三大意识。
第一,角色意识。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扮演角色创造充分条件,活动内容让学生选定,活动方式让学生安排,活动效果让学生自己评价。
第二,参与意识。
努力让学生明白“我是集体的组成部分”,脱离集体的“我”就会变成孤独的“自我”,只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个人才会变得有意义。
第三,自律意识。
学生主人意识确立之后,必须学会自律,通过自己的作为与别人的行为比较,与学校、班级的规范比较,在比较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约束。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生自主创新的前提。
社会是一个活动的大载体,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社会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活思维,让个性在探究活动中升华1.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品德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品德](https://img.taocdn.com/s3/m/4c197fd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c.png)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品格品德是其立足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基石。
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品德的重要使命。
那么,教师应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正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教师自己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那么学生在这种榜样的引领下,也会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有耐心和包容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等。
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应是孤立的,而应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品德表现,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在历史教学中,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从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中汲取道德智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严谨、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品德的熏陶。
再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培养关爱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品德的形成。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班级规则,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互帮互助。
对于表现出良好品德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榜样;对于不良行为,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引导为主,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品格品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ccafe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7.png)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榜样: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可以成为他们的榜样。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积极向上、有爱心和公正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2. 课堂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道德知识、故事、事件等,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并提供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启发性教育,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良好品德评选、道德讲堂、公益活动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善、尊重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责任。
4. 家校合作:家庭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应与学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家长可以定期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理解对待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的重要性,并亲身示范。
5. 个性化关怀:教师和家长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关怀,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出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需要教师、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
通
过树立良好榜样、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合作和个性化关怀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成长。
如何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个性
![如何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个性](https://img.taocdn.com/s3/m/e5824e1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0.png)
如何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个性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职责和使命。
然而,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却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毫无疑问,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呢?1.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每个人成功的关键,亦是培养良好个性的一大因素。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在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可以以行动示范自信的态度,告诉孩子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2. 培养孩子的上进心上进心也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旅游等方式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更有向上的动力,更愿意去了解新事物。
同时,父母也可以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特长,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发展。
3.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成年后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从小培养孩子责任感,也是培养良好个性的必要条件。
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分担一些家务劳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同时,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加入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实践,让他们体验到为社会、为他人付出的价值和意义。
4. 培养孩子的恒心耐心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恒心耐心成为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
父母可以通过教育孩子“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声音理智,避免冲动和浮躁。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经过恒心耐心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
5. 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在团队中学习与人相处和合作,是培养良好个性不可少的环节。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培养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让孩子感受到团队中的互助合作和团队目标的实现。
这将有利于孩子的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6.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可以让孩子更智慧、更具实践性。
父母可以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例如,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图书、画笔、玩具等,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7.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成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c4b5e9fa08a1284ac850439a.png)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与个性交往及健康辅导方法刘坤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个人成才的道路上,往往起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
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呢?一、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关键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和教师的殷切期望,也越来越多地陷入了超负荷运转的怪圈。
正是由于这种恶性循环,使很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厌学的心理,没有理想,没有兴趣,形成"无动力学习"的局面,甚至出现逃学现象,更有甚者出现人格畸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应发生的悲剧。
这些悲剧的发生,应当说应试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的转变,学校、家长和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减轻学生压力。
既要注重学生的智力投资,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良好性格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价值,从而树立远大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充分准备。
如果不实现这一转变,后果不堪设想。
二、加强师生与家长的沟通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捷径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要以民主和谐为主。
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情感、兴趣、志向等,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与家长的沟通。
因为有些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可能截然不同。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学生情况,在学生培养上做到有的放矢。
师生之间的这种沟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既可以是知识的,也可以是思想感情的。
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相信自已、信任自已,并进而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影响,如有些学生优柔寡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给学生多提供机会,锻炼其决策能力。
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可以鼓励其大胆与别人相处,逐渐让其融入到班集体之中,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
只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师生相互理解的捷径。
正是因为有了相互理解,才会清除师生隔阂,为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https://img.taocdn.com/s3/m/35f9d3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c.png)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人当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没有健康的人格,就没有优秀的人才。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初始期,家庭、社会、群体给孩子的每一个烙印,都会对成年后人格的确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的相关内容。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爸爸妈妈首先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爸爸妈妈要和孩子平等相处,多用“商量式”,少用“命令式”,多鼓励,少指责,避免当众批评甚至打骂孩子,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孩子从小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品格。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进取意识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孩子遇到困难,要积极给予指导,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本领,增进孩子勇往直前的意识。
强化孩子的公德意识爸爸妈妈要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不攀折花木,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尊敬老人,严守纪律。
对孩子违反公德的行为要及时指正,让孩子逐渐认识到:良好的社会行为是人格高尚的外在表现。
如何培养儿童性格小学教育要帮助儿童发展个性,即发展其合理兴趣、多种才能和健全而多样的性格。
小学儿童的性格正在形成和发展中,就每一个儿童的性格特征而言,其中有符合社会要求的,也有不符合社会要求的。
教育者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分别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的儿童得用自己的优点去克服弱点。
如果不了解儿童的性格特征,或虽然了解而不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性格的改进和发展。
儿童日常在学习或纪律方面出现问题也往往有性格上的原因,对症下药,就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造成儿童学习落后或品行后进的原因是金多种多样的。
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力求找到主要原因。
如果问题的造成主要是由于性格上的原因或附带有性格原因,就应该全力地或适当地在改变学生性格上下功夫。
以学习为例,如果一个儿童的成绩下降不是由于智力差或别的原因,而是由于懒惰。
那么教师除帮助他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或提高学习闪趣外,还应当与家庭配合,帮助他建议并严格执行学习与生活制度,表扬其微小进步,使他看到勤奋与成就的关联,根据他态度与成绩的波动,不断给予适时的表扬和恰如其分的批评,这样就有可能使他变懒惰为勤奋。
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质六个关键要点
![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质六个关键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5264f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5.png)
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质六个关键要点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个人品质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六个培养小学生个人品质的关键要点。
一、培养自律和责任感自律和责任感是个人品质的基础。
通过教育和引导,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养成自觉遵守纪律、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的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以及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帮助他们培养自律和责任感。
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事物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培养孩子个人品质的重要方面。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充满挑战的活动,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合作和团队活动,鼓励孩子们主动和他人交往、互助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四、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小学生个人品质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巧。
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孩子们勇于探索、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培养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要教导孩子们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培养孩子们社会价值观和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教育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总结培养小学生的个人品质是长期而系统的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与个性交往及健康辅导方法刘坤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个人成才的道路上,往往起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
但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呢?一、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关键学生为了不辜负家长和教师的殷切期望,也越来越多地陷入了超负荷运转的怪圈。
正是由于这种恶性循环,使很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厌学的心理,没有理想,没有兴趣,形成"无动力学习"的局面,甚至出现逃学现象,更有甚者出现人格畸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应发生的悲剧。
这些悲剧的发生,应当说应试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的转变,学校、家长和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减轻学生压力。
既要注重学生的智力投资,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良好性格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价值,从而树立远大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充分准备。
如果不实现这一转变,后果不堪设想。
二、加强师生与家长的沟通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捷径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要以民主和谐为主。
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情感、兴趣、志向等,并在此基础上注重与家长的沟通。
因为有些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可能截然不同。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学生情况,在学生培养上做到有的放矢。
师生之间的这种沟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既可以是知识的,也可以是思想感情的。
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相信自已、信任自已,并进而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影响,如有些学生优柔寡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给学生多提供机会,锻炼其决策能力。
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可以鼓励其大胆与别人相处,逐渐让其融入到班集体之中,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
只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师生相互理解的捷径。
正是因为有了相互理解,才会清除师生隔阂,为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重点注意意志兴趣品质的培养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突破口1.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好胜心强,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萎靡不振,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因此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及反应人生挫折的文章,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关于描写林肯政治生涯的《永不方弃》等,让学生明白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
也可以人为地为学生设置一些挫折障碍,从而使学生真正在挫折中受到教育,进而明白人生就是在"挫折奋起再挫折再奋起"这一循环历程中度过的道理。
对于意志培养,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做了有益的控索,他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长跑等活动,使班内每个学生都能在跑完一万米之后接着做一百个俯卧撑。
既锻炼了学生身体,又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存在厌学现象,在和他们谈话时,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没意思",是不是真的"没意思"呢?关键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又对学习没有兴趣。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实际启发诱导学生,促进学生有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的转变。
譬如,有一次在课间,我对学生说:"学习语文有没有用呢?"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表自已的意见。
然后我接着说:"有一位专家’没有用’,可是他仍然常阅读一些中外名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自然会积极思考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在总结了学生们的发言后,我进一步补充说:"语文学习在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它的作用,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内化,却可以长时间为我们以后工作、学习、生活服务。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明白了语文这门课在实际不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
其次,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并适时加以鼓励、引导,发现其闪光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向前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第三,进行合理的刺激。
当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和某一门课缺兴趣时,老师应主动为学生设置情景问题,刺激学生感官,启发学生思索。
事实上求知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喜欢探求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正是靠着这一天性,人类才不断在新的知识领域中不断做出独创性发展的。
无论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永不衰竭的发动机。
当然良好的个性品质还包括动机、情绪、习惯等,在这里只是简要谈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以期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注意,教育学生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知识又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四、男女生的交往不仅是正如何引导青春期学生正确与异性交往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也有利于个性发展,更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心理学的研究和实际观察发现:青春期交往范围广泛,既有同性知己,又有异性朋友的人,比那些缺少朋友,或只有同性朋友的人的个性发展更完善,情绪波动小,情感丰富,自制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
但是,男女生的交往在中学校园里,这仍是一个敏感话题,处理不当,不仅影响了学习,也会影响身心健康。
男女生之间拘谨、畏缩,妨碍青少年男女之间的交往;而过分热情、随便,又显得轻浮,不庄重,同样是不可取的。
一、如何认识高中生的异性交往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态均已接近成年,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性早熟现象,生理和心理上很容易产生欲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应该说,绝大多数高中学生谈恋爱是出于很单纯的情感动机,属于"成长中的烦恼",这与道德品质无关。
用"道德审判"的眼光给这类行为打上"品质不好"的烙印,把学生"谈恋爱"和偷窃等行为的性质等同起来,采取一些过激手段加以制止,这其实是"教育的错位"。
对于高中学生之间朦胧的爱恋,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但对公开的亲昵行为,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管。
把重点放在加强"规范教育"上,让学生知道在公开场合的"亲密接触",有碍文明环境,也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高中学生谈恋爱,一般都处于情感冲动期,采取禁、堵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还不如采取宽容的姿态,同时加强教育引导。
让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倾慕异性是一种正常心理,但摘取恋爱这枚"青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交往观念和方式。
因为宽容在前,老师的教育工作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学生们都能平稳地渡过"冲动期",理性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对学习和学校教学秩序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限度。
作为师长来讲,不要一味的采取消极的处理方法,一遇见这样的事情,先兴师问罪一番,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的和孩子好好谈谈,加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平时多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
因为你和孩子不仅是子女关系,更应该是朋友关系,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更多的应该是心灵和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那样才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同样的理解。
然而早恋是一处敏感地带,有早恋现象的学生在师长面前也会矢口否认,他们不愿教师总盯着这档子事不放,谈多了会误认为教师有意找茬。
对于正常的情感萌发教师应拥有一颗平常心,抱着根除的期盼是不现实的,与其穷追猛打,不如实话实说。
教师可利用讲座、咨询等形式,从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
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分散他们情的单一取向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庭对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言行举止的细微变化难逃家长的眼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并非啥事都愿向父母倾诉,一怕无共同心声,二怕引来无端指责。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建立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重在以情感人,让孩子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情感沼泽地。
中学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还处于形成过程中,随着升学、就业等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考验,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和性格还会发生很多变化,情绪波动性大,极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不强。
高中阶段是我们积极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奠定坚实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
如果此时陷入感情旋涡,必须会分散精力,耽误学业。
实际上,以牺牲学业为代价的爱情也不会有太久的生命力。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为了爱情,把生活的其他意义毁弃,是不可取的。
殊不知大树一倒,藤蔓般的爱情就失去了依靠傍。
"二、异性同学之间健康、积极的交往遵循原则:1、健康、文明的原则。
异性同学之间说话要文明,切忌粗话、脏话;举止要大方,对待异性不可拍拍肩膀,打打闹闹,随便轻浮;尊重对方,不可拿对方开心取乐,甚至不尊重异性感情。
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的原则。
异性同学交往,不可在阴暗,偏僻的场所,而应在公共场所;不可在晚上单独交往,以防止各种性意向的幻想发生;到异性宿舍,应得到准许,且不应停留过长时间。
3、保持一定距离的原则。
男女异性交往本身有一种自然吸引力。
因此,若男女同学交往距离太近,且身体接触,人的性器官会感受到刺激而产生条件反射,出现性冲动,甚至越轨行为。
因此,男女高中学生接触,应注意保持一定距离,这也是一种礼貌。
遵循这些原则就能使男女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保持文明,积极的氛围,并能避免一些不当行为的出现。
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同学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需要宽容,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宽容。
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忍让,不是无能的表现,更不是窝囊废。
宽容是民族之美德。
同学之间,在无原则问题的纠纷中,需要彼此宽容一点。
交往中严格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加强个人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多进行自我批评。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学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人都有被爱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你不希望别人伤害你,你就不要去伤害别人,要做到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三、怎样才是正确的异性交往方式我认为男女同学之间适当交往有必要,不过这必须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
适当交往,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