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学案例设计
一、内容简介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严峻的环境形势,理解我国实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二、学情分析
随着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增强,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由感性认识趋于理性认识。现在的中学生,善于收集资料,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较好的分析和处理。而且他们的智力因素较为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思维敏捷。部分学生看问题不够全面,有一定的片面性,归纳概括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自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知识目标:
(1)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
(2)分析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四、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
1、学生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通过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欲;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构建合理的实践情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情感转化为行动。
2、本课是按照“情景导入——探究释疑——运用导行”的教学模式设计的。
3、教学评价方式:一是重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形式多样的评价和鼓励。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成都市禁止焚烧秸秆”的宣传视频。设问: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已见。
教师引导:焚烧秸秆的行为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那么,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的状况怎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导入新课。
[探究释疑]
(一)我国的资源形势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提问:自然资源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
归纳: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2、“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
(1)提问:祖国是我们最亲爱的母亲,你会用哪些词语来描绘我们伟大的祖国?学生畅所欲言。
又问: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这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2)分析表格1:“中国资源情况一览表”(课件展示)。提问:这个表格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可谓“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资源的优势。(3)分析表格2:“中国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比较”(课件展示)。提问:上述图表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表格后,明确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劣势: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少,真是“地小物薄”,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小结: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这是我国的资源现状,也是我国现阶段的又一基本国情。
3、我国的资源前景
(1)分析P120框内的材料,学生分组讨论: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交流活动:预测10年后我国能源的形势,讨论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归纳: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而日趋严峻。
过渡: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必然导致环境问题。
(二)我国的环境形势
1、环境问题
课件展示“垃圾成灾/大气污染”、“水污染/被污染的手”、“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全副武装的人”等图片。
根据P121的资料及图片,思考:什么是环境问题?
归纳:“环境问题”主要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阅读教材P122的内容,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2)分析P122框内的材料,思考: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人们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遭受着环境的报复。
(3)通过网络,查阅《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了解我国环境状况更多的权威资料。
学生交流后,归纳并用课件展示“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一。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提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和环境形势,我们的对策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结合教材,师生一起归纳: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具体内容有:
(1)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
(2)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
(3)充分运用法律和教育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
通过网络,查一查,我国主要有哪些保护环境的法律?(学生小组内交流)
2、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要求
阅读P124正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探讨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保护环境是法律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保护环境,对中学生提出了什么要求?
小结: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热爱自然,热心环保,培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意识。
[运用导行]
1、环保倡议: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环保倡议,并建议学生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如:不乱扔废弃物;随手关闭水龙头;不用、少用一次性筷子;……。
2、活动“环保小组在行动”:四人一组,创作“节约资源”或“保护环境”的宣传语。课件展示创作要求:内容尽量简洁、明快,具有针对性和号召性。完毕后,各组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点评)
3、课后延伸: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如何解决秸秆问题”或其它环境保护的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说服力强,知行统一,有创意,200字左右。(课件展示)
并赠送托尔巴的名言——“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课件展示,学生朗读。)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分析材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并为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张扬和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