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
【摘要】阐述大学流动党员的形成和特点,结合高校流动党员的现状,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国家就业政策调整、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的大军中,大学生流动党员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完善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保持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形成和特点
(一)流动党员的形成。流动党员的产生是一个社会现象,是随着就业政策多元化和大学生就业趋向的改变而出现的。当前,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适度增加,有些就业单位党组织机构尚未健全,尤其是在一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或者个体户,在这些地方工作的毕业生党员没有地方寄存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由于党组织建设机构还没有建立,企业没法管理这些党员,导致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只能留在学校、人才市场等地方,从而造成这些党员无法在本单位正常参加党组织生
活,这样“流动党员”就产生了。这些流动党员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按时转移组织关系,处于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的“挂空挡”的状态。(二)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界定。本文研究的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是指毕业生已经离校,但是组织关系仍然留在原来学校的学生党员。主要有三类:一是毕业实习期间,或者单位试用期间,其党组织关系仍然留在学校。二是毕业后还没能找到工作的党员。毕业时暂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党员,党组织关系无地托管,暂时保留在学校。三是虽然找到工作,但是工作单位基层党组织不健全,组织关系没有转出的学生党员。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一是党龄短、思想活。高校大学生通常是在低年级申请入党,然后参加党校培训,进行党课教育和党史学习,党组织通过培养联系人对发展对象进行培养考察,到培养成熟后通常在高年级将其发展成为党员。大学生党员虽然定期参加组织生活,有党组织的培养,但是时间不算长,党性修养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数量大、分布广。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发展党员力度的增加,使得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随着大学生观念的不断变化,毕业后择业空间越来越大。由于社会的竞争激烈、工作环境的变更、工作地点的频繁更换,可以说毕业生流动党员遍布全国各地。三是难以管理。由于毕业生党员工作单位不固定,流动党员去向不稳定,变数很大。流动党员处于一种两头无人管的境地,即工作单位没有党组织,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托管组织关系的学校由于距离的原因
也无法到当地参加组织生活。由于地域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流动党员信息系统,从而导致高校对流动党员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准确,造成管理和教育方面的难度。
二、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重视不够。据笔者对几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的了解,目前各高校基层党组织非常重视在校党员的组织建设,但是没有专门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机构。虽然有些高校安排专人对流动党员进行信息收集,但还是无法系统地管理这部分党员,加上流动党员本人主动性不够强,高校不同程度存在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处于游离的状态。部分高校认为流动党员这个群体在整个党员中所占比重不大,影响不到党员基层组织建设。有的认为这些党员已经毕业了,该归当地基层组织管理,流动党员又不经常主动与学校联系,高校对其信息知之甚少,而流动党员所在单位又没有基层党组织,这样就导致流动党员两头无人管理。
(二)有关流动党员管理的制度尚未完善,缺乏配套的教育,导致流动党员理想信念淡化。高校制定了党建方面的很多制度,比如有关党员发展、党员目标考核、党员组织生活制度等,但是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虽然各高校在离校前会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离校教育,有专人负责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但是对党组织关系暂时寄存在学校的流动党员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对其思想教育几乎呈现空白。因此造成了流动党员没有组织归属,没有正常的组织生
活,大部分流动党员理想信念淡化,缺乏对党的先进性理论学习,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领头雁”、“信息员”、“联络员”等作用。流动党员的这种现状亟须高校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配套管理机制。三、新时期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
流动党员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作为“党的流动阵地”,这块“阵地”和谐与否将影响到整个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应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防止流动党员边缘化。
(一)从党员发展入手,严把党员入口,从源头上提升流动党员的素质。继续按照高校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把重视党员发展质量摆在第一位。在发展前,要求对发展对象进行重点把关和考察,将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摆在第一位,立场不坚定和思想素质不高的、不主动上进的发展对象,坚决不能让其加入党组织。培养考察期间重点考察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党性觉悟、奉献精神,功利性目的入党的学生坚决不能发展;要把党员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加强党的性质纲领、宗旨观念、模范意识、党的基本知识等教育,使大学生党员提高思想觉悟,重视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增强党员的纪律意识、观念意识,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其组织观念,培养其能够自觉主动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为流动党员管理创造前提条件。(二)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适应毕业生流动党员特点的基层组织。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条例》重点抓好流动党支部的创建。对
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流动党支部。科学合理设置党组织成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点,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设置流动党支部才能更好地管理流动党员。“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流动党员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流动党支部可以建在社区,同时,在各级人才市场或者就业部门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站,对流入党员的情况进行登记,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地点,本着就近的原则,编进就近的党组织,该党组织按照规定按时接纳流动党员,这样流动党员就有了归属感。使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管理和监督。
(三)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等各项制度。管理党员需要一定的激励和考核。要立足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出发点,从政治思想、执行纪律、组织观念、发挥作用等方面,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约束流动党员。同时,要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对目标任务完成好的进行表彰,对违反党纪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理,激发流动党员立足本职、各尽其能、促进发展、奉献社会的时代先进性。通过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的制定,积极宣传党员管理工作制度,引导流动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和制度意识。
(四)重视加强流动党员离校前教育,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综合信息平台。高校党委应重视毕业生党员离校前教育,重视毕业生党员廉洁教育,强调党组织管理转移的相关事宜,教育党员按时转移组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