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纯弯曲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2022年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纯弯曲实验报告思考题

2022年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纯弯曲实验报告思考题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旳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解决梁试件旳弹性模量11101.2EPa 梁试件旳横截面尺寸h ㎜b ㎜支座到集中力作用点旳距离d ㎜各测点到中性层旳位置1y ㎜2y ㎜3y ㎜4y ㎜5y ㎜6y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载荷N 静态电子应变仪读数106 1点2点3点4点5点6点F F 读数1 增量1 读数2 增量2 读数3 增量3 读数4 增量4 读数5 增量5 读数6 增量6 F 1 2 3 4 5 6 应变片位置1点2点3点4点5点6点实验应力值/MPa 理论应力值/MPa 相对误差/ 泊松比值注表中读数1、2、3、4、5、6为两次实验所得读数旳平均值。

F为荷载增量旳平均值。

1、2、3、4、5、6为各点应变增量旳平均值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应力分布图理论和实验旳应力分布图画在同一图上五、思考题1.为什么要把温度补偿片贴在与构件相似旳材料上2.影响实验成果旳重要因素是什么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测定材料E、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旳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解决板试件尺寸试件截面宽b ㎜高h ㎜截面积oA mm2 NF oAFMPa 纵向应变106 横向应变106 1r 2r 3r 1r 2r 3r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数据解决措施1平均法均均oAFE 均均计算过程2最小二乘法niiniiiE121 niiniii121计算过程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画出关系图理论和实验旳关系图画在同一图上平均法理论和实验旳关系图最小二乘法理论和实验旳关系图五、思考题1.试件尺寸和形式对测定弹性模量E有无影响2.影响实验成果旳因素有那些为什么要用等量增载法进行实验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圆管扭转应力实验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旳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解决薄壁圆管尺寸外径D ㎜内径d ㎜加力臂长度L ㎜切变模量111082.0G Pa 弹性模量11101.2E Pa 泊松比28.0 电阻片号kNPo1.0 kNPn1.1 两次读数平均值两次读数平均值1 2 3 4 5 6 注由于纯扭实验中004545故045采用1、4、3、6旳绝对值加以平均表中电阻号1、4相对于45°应变片3、6相对于-45°应变片2、5相对于0°应变片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计算B、D点实测时旳主应力和主方向五、计算B、D点理论主应力和主方向六、思考题1.求出实测主应力、主方向与理论主应力、主方向旳相对误差。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4)理论正应力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z ii I yM=理论σ其中,M为CD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为惯性矩,i y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5)实测正应力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根据应变电测法的基本原理,电阻应变片粘贴到被测构件表面,构件在受到外载荷作用,发生变形,应变片因感受测点的应变,而同步发生变形,从而自身的电阻发生变化。

电阻应变仪通过设定的桥接电路的测量原理,将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物理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最后通过应变仪内部自带的存储器和计算器(具有设定的程序计算公式),进行反馈计算输出应变值。

根据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变形的平面假设,即所有与纵向轴线平行的纤维层都处于轴向拉伸或压缩。

所以横截面上各点均处于单向受力状态,应用轴向拉伸时的胡克定律,即可通过实际测定各点的应变值,从而计算出不同高度处相应12345910687补偿片hb Pa x y c a的正应力实验值,我们有 实测实测i i E εσ=这里,i 表示测量点,E 为材料弹性模量,实测i ε为实测应变。

有关的参数记录 梁截面b =15.2(mm),h =40.0(mm)力臂a =150.0(mm),横力弯曲贴片位置c =75.0(mm)贴片位置 16,y y 27,y y 38,y y 49,y y 50,y y/2h - /4h - 0 /4h /2hPage 3 of 10《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6)误差分析两者误差%100⨯=理论理论-实测i i i i e σσσ四、试样的制备由教师完成。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引言: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是材料力学领域中的一项基础实验,通过对材料在受到纯弯曲力作用下的正应力分布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特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材料样本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探究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实验目的:1. 了解纯弯曲正应力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纯弯曲正应力实验的操作技巧;3. 分析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特点;4. 探究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实验原理: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是通过施加一个纯弯曲力矩于材料上,使其产生弯曲变形。

在材料的中性轴附近,正应力呈线性分布,而在材料的表面,正应力最大。

根据材料的几何尺寸和应力分布,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弯曲应力。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材料样本,包括金属、塑料等;2. 将样本固定在弯曲试验机上,并调整试验机的参数,如加载速度、加载方式等;3. 施加纯弯曲力矩,记录下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数据;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正应力分布和弯曲应力。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曲线。

根据曲线的变化特点,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首先,正应力分布曲线的斜率表示了材料的强度。

斜率越大,说明材料的强度越高。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样本的斜率,我们可以评估材料的强度差异。

其次,正应力分布曲线的形状和曲线下的面积表示了材料的韧性。

曲线形状越平缓,说明材料的韧性越好。

曲线下的面积越大,表示材料的变形能力越高。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样本的曲线形状和曲线下的面积,我们可以评估材料的韧性和变形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分析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正应力分布曲线。

通过比较不同加载速度、加载方式等对正应力分布曲线的影响,可以了解材料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特性。

结论:通过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

不同材料样本的正应力分布曲线可以反映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异。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梁的纯弯曲实验,了解在梁的弯曲变形中产生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实验原理。

梁的纯弯曲是指梁在外力作用下只产生弯曲变形,不产生轴向拉伸或压缩的情况。

在梁的弯曲变形中,梁的上表面产生拉应力,下表面产生压应力,且在梁的截面上,不同位置的应力大小不同。

根据梁的弯曲理论,梁在弯曲变形中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出。

三、实验装置和仪器。

本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梁的支撑装置、加载装置、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其中,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梁在加载过程中的位移情况。

四、实验步骤。

1. 将梁放置在支撑装置上,并调整支撑装置,使梁能够自由地产生弯曲变形;2. 将加载装置与梁连接,并通过加载装置施加一定的加载力;3. 同时记录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位移情况;4. 依据实验数据,计算梁在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大小,并绘制出正应力分布图;5. 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计算出了梁在不同位置的正应力大小,并绘制出了正应力分布图。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我们发现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了梁的正应力分布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

因此,本实验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目的。

七、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对梁的纯弯曲实验,加深了我们对梁的弯曲变形和正应力分布规律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参考文献。

[1]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

[2] 《材料力学实验讲义》。

以上为梁的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谢谢阅读。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处理梁试件的弹性模量梁试件的横截面尺寸h ㎜b ㎜支座到集中力作用点的距离d ㎜各测点到中性层的位置1y ㎜2y ㎜ 3y ㎜ 4y ㎜ 5y ㎜ 6y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载荷N 静态电子应变仪读数106 1点 2点 3点 4点 5点 6点 F F 读数1 增量1 读数2 增量2 读数3 增量3 读数4 增量4 读数5 增量5 读数6 增量6 F 1 2 3 4 5 6 应变片位置 1点 2点 3点 4点 5点 6点实验应力值/MPa 理论应力值/MPa 相对误差/ 泊松比值注表中读数1、2、3、4、5、6为两次实验所得读数的平均值。

F为荷载增量的平均值。

1、2、3、4、5、6为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应力分布图理论和实验的应力分布图画在同一图上五、思考题 1.为什么要把温度补偿片贴在与构件相同的材料上 2.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测定材料E、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处理板试件尺寸试件截面宽b ㎜高h ㎜截面积oA mm2 NF oAFMPa 纵向应变106 横向应变106 1r 2r 3r 1r 2r 3r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数据处理方法 1平均法均均oAFE 均均计算过程 2最小二乘法niiniiiE121niiniii121 计算过程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画出关系图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图画在同一图上平均法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图最小二乘法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图五、思考题 1.试件尺寸和形式对测定弹性模量E有无影响 2.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那些为何要用等量增载法进行实验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圆管扭转应力试验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处理薄壁圆管尺寸外径D ㎜内径d ㎜加力臂长度L ㎜切变模量 Pa 弹性模量 Pa 泊松比电阻片号两次读数平均值两次读数平均值 1 2 3 4 5 6 注由于纯扭实验中004545故045采用1、4、3、6的绝对值加以平均表中电阻号1、4相对于45°应变片3、6相对于-45°应变片2、5相对于0°应变片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计算B、D点实测时的主应力和主方向五、计算B、D点理论主应力和主方向六、思考题 1.求出实测主应力、主方向与理论主应力、主方向的相对误差。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材料弯曲实验报告引言:材料弯曲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力学实验,用于研究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弯曲性能。

通过对材料的弯曲实验,可以了解材料的弯曲刚度、弯曲极限等力学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某种材料进行弯曲实验,探究其弯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1. 研究材料的弯曲刚度和弯曲极限;2. 探究外界因素对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实验原理:材料弯曲实验主要通过施加力矩来使材料产生弯曲变形。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标准的弯曲试验装置,该装置由两个支撑点和一个施加力矩的装置组成。

通过调整支撑点的距离和施加的力矩大小,可以控制材料的弯曲程度。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一种待测试的材料,并切割成相同的长条状;2. 搭建弯曲试验装置:将两个支撑点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确保距离相等且与材料长度相匹配。

将施加力矩的装置固定在材料的中间位置;3. 施加力矩:逐渐增加施加力矩的大小,记录下每个力矩下的材料弯曲情况;4. 弯曲极限测定:当材料发生破裂或无法恢复原状时,停止施加力矩,记录下此时的力矩大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力矩下材料的弯曲情况。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力矩与材料弯曲程度的关系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我们可以得到材料的弯曲刚度和弯曲极限。

讨论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材料的弯曲刚度与其材质有关。

通常情况下,刚性材料的弯曲刚度较大,而柔性材料的弯曲刚度较小。

此外,材料的尺寸也会影响其弯曲性能。

相同材质的材料,尺寸越大,弯曲刚度越大。

另外,材料的弯曲极限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弯曲极限是指材料在弯曲过程中能够承受的最大力矩。

我们发现,材料的弯曲极限与其弯曲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常情况下,弯曲刚度越大的材料,其弯曲极限也越大。

实验中还发现,外界因素对材料的弯曲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材料的热胀冷缩,从而影响材料的弯曲刚度。

此外,湿度的变化也会导致材料的吸湿膨胀或干燥收缩,进而影响材料的弯曲性能。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三、实验原理(1)受力图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b=15.2mm。

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

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内力图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内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

主梁的内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4)理论正应力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zii I y M =理论σ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i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5)实测正应力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Page 3 of 10Page 4 of 10Page 5 of 10Page 6 of 10Page 7 of 10b.σ–P曲线图在σ–P坐标系中,以σi实的值为横坐标,P的值为纵坐标,将各点的实测应力值分别绘出,然后进行曲线拟合,这样就得到了纯弯梁横截面上各点在不同载荷下的5条正应力分布曲线。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引言弯曲实验是材料力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施加力使材料发生弯曲变形,从而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实验旨在探究材料的弯曲行为,并分析其与材料的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与材料本次实验使用的主要装置为一台弯曲试验机,其包括一个加载系统和一个记录和读取弯曲力的力传感器。

我们选取了常见的金属材料——钢板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实验装置调整至合适的工作状态,确保其能够稳定运行,并保证实验材料的质量和尺寸符合要求。

2.安装实验材料:将待测试的钢板固定在弯曲试验机上,并确保其固定牢固。

3.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加载系统的初始位置、载荷速度以及加载方式等实验参数。

4.开始实验:启动弯曲试验机,加载系统会开始施加力对实验材料进行弯曲。

同时,力传感器将持续记录所施加的力大小。

5.读取数据:实验过程中,及时读取并记录所施加的力大小和相应的位移值。

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

6.结束实验:当实验材料发生破坏或达到预设的弯曲程度时,停止加载系统的运动,并记录最终弯曲力和位移数值。

7.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通过绘制弯曲力-位移曲线和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材料的弯曲性能。

实验数据与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记录了实验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的弯曲力-位移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力-位移曲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1. 随着加载力的增加,材料的位移也随之增加,但增速逐渐减缓,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关系。

2. 在一定范围内,弯曲力和位移呈正相关,即加载力越大,位移越大。

3. 当材料弯曲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材料发生破坏的情况。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材料的弯曲行为以及材料力学性能的相关因素。

我们发现,加载力对材料的位移和破坏起着重要的影响。

弯曲实验是研究材料弯曲性能的重要手段,对于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陈永平, 杨丽敏, 刘华, 徐永健. 材料力学实验与材料力学性能评定实验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2.张善民, 严学飞, 袁雷. 材料刚度、强度与韧性综合化分析方法[J]. 材料导报, 2017, 31(15):132-137.3.张政权, 邢吉祥, 吉泽厚. 材料筛选软件[J]. 中国稀土学报, 2018,36(6):594-600.致谢在本次实验中,感谢实验员对实验装置和材料的准备工作和技术支持,以及指导老师对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结果的指导和帮助。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page 1 of 10 page 2 of 10 page 3 of 10 page 4 of 10 page 5 of 10篇二:弯曲实验报告弯曲实验报告材成1105班 3111605529 张香陈一、实验目的测试和了解材料的弯曲角度、机械性能、相对弯曲半径及校正弯曲时的单位压力等因素对弯曲角的影响及规律。

二、实验原理坯料在模具内进行弯曲时,靠近凸模的内层金属和远离凸模的外层金属产生了弹—塑性变。

但板料中性层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却处于纯弹性变形阶段。

因此,弯曲变形一结束,弯曲件由模中取出的同时伴随着一定的内外层纤维的弹性恢复。

这一弹性恢复使它的弯曲角与弯曲半径发生了改变。

因此弯曲件的形状的尺寸和弯曲模的形状尺寸存在差异。

二者形状尺寸上的差异用回弹角来表示。

本实验主要研究影响回弹角大小的各因素。

三、实验设备及模具(1)工具:弯曲角为90度的压弯模一套,配有r=0.1、0.4、0.8、2、4五种不同半径的凸模各一个。

刚字头,万能角度尺,半径样板和尺卡。

(2)设备:曲柄压力机(3)试件:08钢板(不同厚度),铝板(不同厚度),尺寸规格为52x14mm,纤维方向不同四、实验步骤1.研究弯曲件材料的机械性能,弯曲角度和相对弯曲半径等回弹角度的影响。

实验时利用90度弯曲角度分别配有五种不同的弯曲半径的弯模,对尺寸规格相同的试件进行弯曲,并和不同的弯曲半径各压制多件。

对不同弯曲半径的试件压成后需要打上字头0.1、0.4、0.8、2、4等,以示区别。

最后,按下表要求测量和计算。

填写好各项内容。

五、数据处理(t/mm)试件尺寸:52x14mm弯曲后的试样如下图所示δθ=f(r凸/t)曲线如下图所示分析讨论:分析相对弯曲半径,弯曲角度及材料机械性能对回弹角的影响。

答:相对弯曲半径越小,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大,塑性变形在总变形中所占比重越大,因此卸载后回弹随相对弯曲半径的减小而减小,因而回弹越小。

相对弯曲半径越大,弯曲的变形程度越小,但材料断面中心部分会出现很大的弹性区,因而回弹越大;弯曲角度越大,表明变形区的长度越长,故回弹的积累值越大,其回弹角越大;材料的屈模比越大,则回弹越大。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纯弯曲实验报告引言:纯弯曲是一种力学现象,指的是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而不产生拉伸或压缩。

它在工程设计和材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纯弯曲实验,探究不同材料在受力下的弯曲特性,并分析其力学行为。

实验设备与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一台弯曲试验机,以及不同材料的试样。

首先,将试样放置在弯曲试验机的支承上,然后通过加载装置施加一定的力矩,使试样发生弯曲。

在施加力矩的同时,使用应变计测量试样上的应变变化。

通过调整力矩的大小和测量应变的数值,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材料进行测试,包括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和木材。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到了它们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金属材料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线性的趋势,即在一定的应变范围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这是因为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能够在受力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断延展。

然而,当应变超过一定范围时,金属材料会发生断裂,曲线开始下降。

这是由于材料内部的晶界滑移和位错运动被过大的应变所限制,导致材料的强度下降。

与金属材料相比,塑料材料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非线性的趋势。

在初始阶段,塑料材料的曲线斜率较大,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刚性。

然而,随着应变的增加,曲线逐渐趋于平缓,说明塑料材料在受力下表现出较大的变形能力。

这是由于塑料材料的分子结构较为松散,能够在受力下发生更大的形变。

木材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与金属材料和塑料材料有所不同。

木材的曲线呈现出初始阶段的线性增长,然后逐渐趋于平缓。

这是由于木材的纤维结构具有较高的韧性,能够在受力下发生较大的变形。

然而,随着应变的增加,木材的强度逐渐降低,曲线下降。

这是由于木材的纤维结构在受力下会发生断裂,导致木材的强度下降。

结论:通过纯弯曲实验,我们对不同材料在受力下的弯曲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能够在受力下发生塑性变形;塑料材料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能够在受力下发生更大的形变;木材具有较高的韧性,能够在受力下发生较大的变形。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纯弯曲实验报告思考题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纯弯曲实验报告思考题

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处理梁试件的弹性模量11101.2EPa 梁试件的横截面尺寸h ㎜b ㎜支座到集中力作用点的距离d ㎜各测点到中性层的位置1y ㎜2y ㎜3y ㎜4y ㎜5y ㎜6y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载荷N 静态电子应变仪读数106 1点2点3点4点5点6点F F 读数1 增量1 读数2 增量2 读数3 增量3 读数4 增量4 读数5 增量5 读数6 增量6 F 1 2 3 4 5 6 应变片位置1点2点3点4点5点6点实验应力值/MPa 理论应力值/MPa 相对误差/ 泊松比值注表中读数1、2、3、4、5、6为两次实验所得读数的平均值。

F为荷载增量的平均值。

1、2、3、4、5、6为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应力分布图理论和实验的应力分布图画在同一图上五、思考题1.为什么要把温度补偿片贴在与构件相同的材料上2.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测定材料E、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处理板试件尺寸试件截面宽b ㎜高h ㎜截面积oA mm2 NF oAFMPa 纵向应变106 横向应变106 1r 2r 3r 1r 2r 3r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数据处理方法1平均法均均oAFE 均均计算过程2最小二乘法niiniiiE121 niiniii121 计算过程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画出关系图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图画在同一图上平均法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图最小二乘法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图五、思考题1.试件尺寸和形式对测定弹性模量E有无影响2.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那些为何要用等量增载法进行实验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圆管扭转应力试验实验报告学院系班级实验组别实验人员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静态电阻应变仪型号实验装置名称型号量具名称精度㎜三、实验数据及处理薄壁圆管尺寸外径D ㎜内径d ㎜加力臂长度L ㎜切变模量111082.0G Pa 弹性模量11101.2E Pa 泊松比28.0 电阻片号kNPo1.0 kNPn1.1 两次读数平均值两次读数平均值1 2 3 4 5 6 注由于纯扭实验中004545故045采用1、4、3、6的绝对值加以平均表中电阻号1、4相对于45°应变片3、6相对于-45°应变片2、5相对于0°应变片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四、计算B、D点实测时的主应力和主方向五、计算B、D点理论主应力和主方向六、思考题1.求出实测主应力、主方向与理论主应力、主方向的相对误差。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纯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纯弯曲正应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解梁在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正应力分布情况;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水平。

二、实验原理纯弯曲正应力是指在受力构件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作用而无轴向力作用的情况下的正应力。

根据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纯弯曲正应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σ=My/I其中,σ为正应力,M为弯矩,y为截面点到弯曲中心的距离,I为截面对弯曲中心的惯性矩。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梁、砝码、测力计、测量尺、支撑架等;2. 将梁放在支撑架上,调整梁的位置,使其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3. 在梁上放置砝码,施加弯矩;4. 使用测力计测量梁上的作用力,记录数据;5. 使用测量尺测量梁的弯曲程度,记录数据;6. 改变砝码的数量和位置,重复步骤4和5,获取多组数据;7.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

四、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梁在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正应力值。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弯矩的增大,梁的正应力值逐渐增大;2. 随着梁的弯曲程度的增加,正应力分布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大;3. 在实验条件下,纯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公式适用。

五、实验总结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纯弯曲正应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了解了梁在不同弯曲程度下的正应力分布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梁的放置位置正确,避免支撑架的移动或倾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 在测量梁的弯曲程度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点,避免误差的产生;3. 在计算正应力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引言实验报告题目:“纯弯曲实验报告”,通过此次实验,对于纯弯曲力学行为进行探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纯弯曲是指横截面上只受到剪力和弯曲力的作用,不受轴力和扭矩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纯弯曲情况下的构件弯曲变形规律和受力情况,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设备和方法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压力机和一根长而细的杆件作为实验样品。

首先,固定杆件的一端并在另一端悬挂不同质量的物体,施加纯弯曲力。

通过改变悬挂在杆件上的物体质量和杆件长度,观察和测量弯曲变形的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并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和数据:1. 所有悬挂的物体质量都会引起杆件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

随着悬挂物体质量的增加,杆件的弯曲程度也逐渐增加。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2. 我们还发现,杆件的长度对其弯曲程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对于相同的物体质量,较长的杆件的弯曲角度较小,而较短的杆件则弯曲程度更大。

这可以通过分析弯曲力矩的计算公式得到解释。

3. 在观察杆件的变形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变形并不是均匀的。

杆件的一侧发生了明显的伸张,而另一侧则发生了明显的压缩。

这是因为在纯弯曲状态下,杆件的顶部受到拉力,底部则受到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杆件会发生弯曲的原因。

这些实验结果提供了我们对于纯弯曲的认识和了解,并进一步说明了力学中材料的弯曲性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在纯弯曲状态下,杆件上的应力和应变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在不同截面上存在差异。

2. 杆件的长度对其弯曲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较长的杆件弯曲程度较小,而较短的杆件则弯曲程度更大。

3. 纯弯曲状态下杆件上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呈现出不对称的分布,一侧受拉一侧受压。

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纯弯曲是一种重要的力学现象,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深入研究纯弯曲的力学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各种结构和材料,提高工程实践的质量和安全性。

展望尽管本次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弯曲行为,并探究弯曲过程中的应变分布规律。

实验原理:
在材料的弯曲过程中,外层受拉,内层受压。

首先,将材料放置在两个支撑点之间,施加外力使其弯曲。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张应变计测量材料不同位置的应变值,从而得到材料的应变分布规律。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包括张应变计、弯曲机、试样等。

2. 将试样放置在弯曲机上,固定好。

3. 在试样上设定合适的测量点,并在每个测量点上粘贴上张应变计。

4. 施加逐渐增加的外力,使试样发生弯曲。

5. 同时记录下每个测量点的应变值,随着外力的变化进行观测。

6. 当试样发生塑性变形或断裂时停止施加外力,并记录下此时的应变值。

实验数据处理:
1. 将实验中测量到的应变值按照位置绘制出应变-位置曲线。

2. 根据应变-位置曲线,分析应变分布规律,获得不同位置处
的应变值。

3. 计算出试验材料的弯曲强度、刚度等参数。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细心,避免对仪器和试样造成损坏。

2. 实验结束后要将仪器和试样清理干净,保持实验区域整洁。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处理得到的应变-位置曲线,得出不同位置处的应变值。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分析材料的弯曲行为和性能参数。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总结(3篇)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材料弯曲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掌握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力学性能,验证材料力学基本理论,提高对材料力学实验方法的认识。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弯曲行为,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材料在弯曲过程中,受到弯矩和剪力的影响,产生正应力和剪应力。

根据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材料的弯曲正应力,即材料在弯曲过程中产生的垂直于中性轴的应力。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弯曲试验机、万能材料试验机、测量仪器(如位移计、应变片等)、计算机等。

2. 实验材料:碳素钢、不锈钢、铝合金、塑料等。

四、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加工处理,确保试样的尺寸和形状符合实验要求。

2. 将试样安装在弯曲试验机上,调整试验机的参数,如加载速度、加载方式等。

3. 对试样进行弯曲试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如位移、应变等。

4. 利用测量仪器对试样进行应变测量,通过应变片采集数据。

5.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存在差异。

碳素钢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和刚度,适用于承受较大载荷的工程结构;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适用于腐蚀性环境;铝合金具有较低的密度,适用于轻量化设计;塑料具有较好的韧性,适用于需要一定变形能力的场合。

2.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呈现非线性规律。

中性轴附近应力较大,远离中性轴的应力逐渐减小。

在材料弯曲过程中,最大应力出现在中性轴处。

3.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有关。

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其变形较小;泊松比较大的材料,其横向变形较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材料弯曲实验,我们掌握了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力学性能,验证了材料力学基本理论。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

纯弯曲实验报告纯弯曲是一种力学试验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材料的弯曲刚度和弯曲强度。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两种不同材料的弯曲性能,并分析其结果。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使用了两个不同材质的杆材进行测试。

第一个杆材采用了铝合金材料,长度为100cm,直径为1cm。

第二个杆材采用了无定形塑料材料,长度为100cm,直径为0.5cm。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打开实验设备的电源并准备好测试仪器。

我们调整测试仪器的参数以适应我们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弯曲测试的速度和初始弯曲角度。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将第一个杆材放入实验装置并进行第一轮弯曲测试。

我们记录了此次测试的弯曲载荷和弯曲程度。

接着,我们继续进行第二轮弯曲测试,直到达到极限载荷。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记录了杆材的弯曲程度和载荷大小。

同样,我们对第二个杆材也进行了此次实验的全部步骤,并记录相应数据。

实验结果我们用实验数据绘制了载荷-弯曲变形曲线,并进行了一些计算。

首先,我们计算了弯曲刚度,即载荷与弯曲程度之比。

然后,我们计算了每个杆材的最大弯曲载荷和最大弯曲程度。

从实验数据和图表中可以看出,铝合金杆材的弯曲刚度远高于无定形塑料杆材。

这表明铝合金杆材在受到载荷时可以更好地保持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铝合金杆材的最大弯曲载荷也比无定形塑料杆材高得多,即使受到相同的弯曲程度,铝合金杆材仍能够继续承受更大的载荷。

结论本次纯弯曲实验表明,铝合金杆材在弯曲测试中表现出更高的刚度和更高的弯曲载荷。

这意味着铝合金杆材对承受弯曲载荷时能够保持更好的形状和稳定性。

无定形塑料杆材的弯曲刚度较低,更容易形变,并且其弯曲载荷较小。

实验中采用的测试方法和参数可以用于评估各种材料的弯曲性能,并为材料选择和设计提供有用的指导。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本次实验并非杆材在实际应用中所处的环境,故实验结果所表现的杆材弯曲性能与实际环境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实际环境、应用载荷、材料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木板弯曲变形实验报告(3篇)

木板弯曲变形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木板在弯曲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2. 研究不同厚度、宽度及加载方式对木板弯曲变形的影响。

3. 掌握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木板在弯曲力作用下,其弯曲变形主要由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组成。

当加载力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时,木板主要发生弹性变形;当加载力达到或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木板将发生塑性变形。

本实验主要研究木板的弹性弯曲变形。

根据材料力学理论,木板在纯弯曲状态下,其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sigma = \frac{M y}{I} $$$$ \varepsilon = \frac{\sigma}{E} $$$$ \delta = \frac{\varepsilon l}{2} $$其中,$\sigma$ 为弯曲应力,$M$ 为弯矩,$y$ 为离中性轴的距离,$I$ 为截面惯性矩,$\varepsilon$ 为应变,$E$ 为弹性模量,$\delta$ 为弯曲变形,$l$ 为梁长。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1. 实验设备: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卷尺、标尺等。

2. 实验材料:不同厚度、宽度的木板。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选取不同厚度、宽度的木板,并测量其尺寸。

2. 安装试验机:将试验机调整至适当位置,确保试验机平稳。

3. 加载实验:将木板放置在试验机上,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加载,并记录加载力。

4. 测量变形:使用游标卡尺、卷尺等测量木板的弯曲变形,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木板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厚度木板的弯曲变形: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木板厚度的增加,其弯曲变形程度减小。

这是因为木板厚度增加,其截面惯性矩增大,从而提高了木板的抗弯能力。

2. 不同宽度木板的弯曲变形: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木板宽度的增加,其弯曲变形程度增大。

这是因为木板宽度增加,其截面惯性矩增大,但同时也增大了弯曲力臂,从而导致弯曲变形程度增大。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

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梁的纯弯曲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梁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纯弯曲实验,测量梁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分析梁的弯曲刚度和断裂强度,以及不同因素对梁的弯曲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梁的纯弯曲性能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密切相关。

引言: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元件,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机械等领域。

在实际工程中,梁常常承受弯曲载荷,因此研究梁在纯弯曲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纯弯曲实验,探究梁的弯曲刚度、应力分布和断裂强度,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进行纯弯曲实验。

首先,选择合适的试验材料,如钢材、铝材等,并根据实验要求制备不同截面形状的梁。

然后,在实验装置上将梁固定,施加纯弯曲载荷,通过位移传感器测量梁的变形情况。

同时,使用应变片测量梁的应变分布,进而计算出梁的应力分布。

最后,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截面形状的梁在纯弯曲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

首先,弯曲刚度是评价梁抗弯能力的重要指标。

实验发现,梁的弯曲刚度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密切相关,弹性模量越大,梁的弯曲刚度越高。

其次,应力分布是研究梁弯曲性能的重要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梁的应力分布呈现出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的分布特点,高应力区位于梁的上表面,低应力区位于梁的下表面。

最后,实验还发现,梁的断裂强度与材料的抗拉强度密切相关,抗拉强度越高,梁的断裂强度越大。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梁的纯弯曲性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弹性模量、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等。

首先,材料的弹性模量决定了梁的弯曲刚度,弹性模量越大,梁的弯曲刚度越高。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选择具有高弹性模量的材料来提高梁的弯曲刚度。

其次,截面形状对梁的弯曲性能也有显著影响。

不同截面形状的梁具有不同的惯性矩和截面模量,从而导致不同的应力分布和弯曲刚度。

纯弯曲梁实验

纯弯曲梁实验

实验二:纯弯曲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某一截面上的应力及其分布情况。

2、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σ=My/I z 的正确性。

3、测定泊松比μ。

二、实验设备:
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纯弯曲梁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的方法加载,每次增加等量的载荷⊿P ,测定各点
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即:初载荷为零,最大载荷为4kN ,等量增加的载荷⊿P 为500N 。

分别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修正后的值),求出各点应力增量的平
均值。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确认纯弯梁截面宽度 b=20mm,高度 h=40mm,载荷作用点到梁两侧支点距离c=100mm 。

2. 将传感器连接到BZ 2208-A 测力部分的信号输入端,将梁上应变片的公共线接至应变仪任意通道的A 端子上,其它接至相应序号通道的B 端子上,公共补偿片接在公共补偿端子上。

检查并纪录各测点的顺序。

3. 打开仪器,设置仪器的参数,测力仪的量程和灵敏度设为传感器量程、灵敏度。

4. 本实验取初始载荷P 0=0.5KN (500N ),P max =2.5KN(2500N),ΔP=0.5KN(500N),以后每增加载荷500N ,记录应变读数εi ,共加载五级,然后卸载。

再重复测量,共测三次。

取数值较好的一组,记录到数据列表中。

5. 实验完毕,卸载。

实验台和仪器恢复原状。

五、 实验报告

ε∆实
σ∆
表1 测点位置
表2 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论
的正确性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σ=My/I
z。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doc

材料弯曲实验报告doc
?s
FsA0
?
2XX
??10/4
60000
2
?280.11MPa铸铁压缩强度极限?
?b
FbA0
?
??10/4
2
?763.94MPa
五、思考题
1.分析铸铁破坏的原因,并与其拉伸作比较。
22.5?1078.54?35?1078.54
3
?286.48MPa
3低碳钢强度极限?
FbA0
b
?445.63MPa低碳钢断面收缩率??
A0?A1
A0
L1?L0
L0?100%?
78.54?28.27
78.54
?64%低碳钢延伸率??
125?100
100
?25%
铸铁强度极限?
b
?
FbA0
?
10.8?1078.54
载荷Fs=22.5kN。其越压越扁,压到一定程度(F=40KN)即可停止试验。 对于铸铁试件,应压到破坏为止,记下最大 载荷
Fb =35kN。 打印压缩曲线。
5. 取下试件, 观察低碳钢试件形状:鼓状;铸铁试件,
沿45?
~55
方向破坏。
F图2-1低碳钢和铸铁压缩曲线
四、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表2-1压缩实验结果 低碳钢压缩屈服点?
二、实验设备、材料 万能材料试验机、游标卡尺、低碳钢和铸铁压缩试件。
三、实验方法
1. 用游标卡尺量出试件的直径d和高度h。
2. 把试件放好,调整试验机,使上压头处于适当的位
置,空隙小于10mm。3. 运行试验程序,加载,实时显 示外力和变形的关系曲线。
4. 对低碳钢试件应注意观察屈服现象,并记录下屈服
(1)用画线器在低碳钢试件上画标距及10等分刻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 of 10
中山大学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刘广编制
实验编号及题目:实验四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院系:工学院 姓名:刘广
1 2 3
补偿片
学号:11309018
6 7 8 9 10
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号
4 5
b
根据应变电测法的基本原理,电阻应变片粘贴到被测构件表面,构件在受到外载荷作用, 发生变形,应变片因感受测点的应变,而同步发生变形,从而自身的电阻发生变化。电阻应变 仪通过设定的桥接电路的测量原理, 将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转换成电信号 (物理信号转换成电信 号) ,最后通过应变仪内部自带的存储器和计算器(具有设定的程序计算公式) ,进行反馈计算 输出应变值。 根据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变形的平面假设,即所有与纵向轴线平行的纤维层都处于轴向 拉伸或压缩。所以横截面上各点均处于单向受力状态,应用轴向拉伸时的胡克定律,即可通过 实际测定各点的应变值,从而计算出不同高度处相应的正应力实验值,我们有
2
3
4
5
6
7
8
9
10
Page 6 of 10
中山大学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刘广编制
实验编号及题目:实验四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院系:工学院 姓名:刘广 学号:11309018 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号
描绘应力分布曲线 a.σ–y 曲线图 在σ–y 坐标系中,以σi 实的值为横坐标,y 的值为纵坐标,将各点的实测应力值分别绘出, 然后进行曲线拟合这样就得到了纯弯梁横截面上沿高度的 5 条正应力分布曲线。 检查σ∝y 是 否成立; 我们写以下 matlab 代码:
,其中 P 为载荷,a 为 AC 段的距离。AC 段中的部
其中 CD 段为纯弯曲, M 2 分, M 1
P a
2
P c
2
;a=150mm,c=75mm. 代入计算 M 2
My
P a
2
在纯弯矩段理论上 理 =
IZ
,实际上 实 =E 测 ,其中误差
ei
i 实测- i 理论 i
i 实测- i 理论 i
理论
100 %
五、实验步骤 1、开始在未加载荷的时候校准仪器。 2、逆时针旋转实验架前端的加载手轮施加载荷。加载方案采用等量加载法,大约 500N 为一 个量级,从 0N 开始,每增加一级载荷,逐点测量各点的应变值。加到最大载荷 2000N;每次 读数完毕后记录数据。 3、按照上述步骤完成了第一遍测试后卸掉荷载再来一遍。 4、整理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六:实验数据与数据处理:
h / 2
h / 4
0
h/4
h/2
Page 3 of 10
h
中山大学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刘广编制
实验编号及题目:实验四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院系:工学院 姓名:刘广 学号:11309018 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号
(6)误差分析 两者误差
ei
四、试样的制备 由教师完成。
中山大学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刘广编制
实验编号及题目:实验四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院系:工学院 实验人姓名:刘广 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号 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刘志豪、刘海峰
年级:2011 级
参加人姓名:刘广、马鹏程、杨航、罗嘉辉、林泽鹏、 温度:18° C 学号:11309018
节点应变
-500N/-503N
载荷 -996N/-1003N -1498N/-1497N
-1994/-2000N
( 10-6 ) 1 平均值 2 平均值 3 平均值 4 平均值 5 平均值 -62 -56 -59 -26 -24 -25 0 0 0 28 24 26 56 52 54 -114 -110 -112 -50 -48 -49 2 2 2 54 54 54 106 106 106
Page 4 of 10
-166 -158 -162 -76 -72 -74 2 2 2 78 76 77 156 152 154
-212 -210 -211 -98 -100 -99 4 0 2 104 102 103 202 202 202
中山大学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刘广编制
实验编号及题目:实验四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i 理论
M yi Iz
yi
其中, M 为 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 , I z 为惯性矩,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5)实测正应力 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 CD 段上取 5 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 ,沿着与 梁的上如图 5.3 所示的 2 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 1-5 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 6-10 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i实测 E i实测
这里, i 表示测量点, E 为材料弹性模量,
c
x y
i 实测
为实测应变。
a
a
P
有关的参数记录 梁截面 b 15.2 (mm) , h 40.0 (mm) 力臂 a 150.0 (mm) ,横力弯曲贴片位置 c 75.0 (mm) 贴片位 置
y1 , y6 y 2 , y7 y3 , y8 y4 , y9 y5 , y0
e=210000; E=[-106,-201,-291,-380;-50,-96,-140,184;1,12,16,22;61,122,178,234;111,217,325,424]; q5=e*E; y=[-0.020;-0.01;0;0.010;0.020]; p1=polyfit(q5(:,1),y,1) yfit=polyval(p1,q5(:,1)); plot(q5(:,1),y,'r*',q5(:,1),yfit,'b-'); r1=corrcoef(y,q5(:,1)); p2=polyfit(q5(:,2),y,1) yfit=polyval(p2,q5(:,2)); hold on plot(q5(:,2),y,'r*',q5(:,2),yfit,'b-'); r2=corrcoef(y,q5(:,2)); p3=polyfit(q5(:,3),y,1) yfit=polyval(p3,q5(:,3)); hold on plot(q5(:,3),y,'r*',q5(:,3),yfit,'b-'); r3=corrcoef(y,q5(:,3)); p4=polyfit(q5(:,4),y,1) yfit=polyval(p4,q5(:,4)); hold on plot(q5(:,4),y,'r*',q5(:,4),yfit,'b-'); r4=corrcoef(y,q5(:,4)); ylabel('y/m') xlabel('sigma/Pa') title('sigma-y ')
三、实验原理 (1)受力图 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 E=210GPa,高度 h=40.0mm,宽度 b=15.2mm。旋动 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 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 C、D 截面。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 1 所 示。
院系:工学院 姓名:刘广 学号:11309018 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号
(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
(4)理论正应力 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 力,而没有切应力(或 0 ) ,得到主梁纯弯曲 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 算公式为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院系:工学院 姓名:刘广 学号:11309018 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号
节点 6 平均值 7 平均值 8 平均值 9 平均值 10 平均值
-500N/-503N -112 -100 -106 -50 -50 -50 2 0 1 60 62 61 114 108 111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一、 实验目的 1、 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的分布 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 度线性分布。 2、 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 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② DH3818 静态应变测试仪 1台 1件
(2)内力图 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内力图,我们得到 CD 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 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 CD 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主梁的内力简图,如图 2 所 示。
Page 1 of 10
中山大学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刘广编制
实验编号及题目:实验四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载荷 -996N/-1003N -1498N/-1497N -206 -298 -196 -284 -201 -291 -96 -140 -96 -140 -96 -140 12 16 12 16 12 16 122 180 122 176 122 178 218 332 216 318 217 325
理论
100 %
Page 5 of 10
中山大学工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刘广编制
实验编号及题目:实验四 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院系:工学院 姓名:刘广 学号:11309018 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