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找规律 5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_找规律
找规律执教者: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2、让学生经历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学会探索规律的方法。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体验到用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课前准备:生准备若干小棒和小正方形,师准备小黑板和表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用便利贴在黑板上一一间隔排列,生观察,继续按规律排列。
师:你们是怎么排出来的?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教学新课,探索规律1、寻找规律:观察例题里的场景图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指名汇报,师板书。
师:请仔细观察图中哪两种物体是有关系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生讨论,说说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
师指出:像这样两个物体轮流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排在两边的物体叫做“两端物体”,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
师追问:谁能说说图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各是什么?2、探究规律:师:数一数每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完成下面表格(小黑板出示)师:请观察表中数据,每组两个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生互相讨论,指名汇报。
师根据生的回报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或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小黑板出示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生动手操作,完成“试一试”,师巡视辅导。
集体交流,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正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
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其中的规律。
3.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规律并进行推广。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
2.观察数据,找规律。
3.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规律并进行推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
2.观察数据,找规律。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规律并进行推广。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
2.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1.书本。
2.黑板、白板。
3.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比如说,教师可以给出以下问题:如果有10只小鸟排成一列,第一只小鸟有1个羽毛,第二只小鸟有3个羽毛,第三只小鸟有5个羽毛,那么第十只小鸟有多少个羽毛?第二步:讲授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15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讲授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
找规律的概念找规律是指在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数据、分析规律,找到其中的规律性质,并根据找到的规律性质进一步探讨问题。
找规律的方法找规律的方法有多种,比如说:1.观察数据中的规律,如数据的增减、规律的周期性等。
2.利用算式求出规律,比如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3.利用图形来描述规律,如图形中的对称性、周期性等。
第三步:观察数据,找规律(25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其中的规律。
以以下数据为例:1, 3, 5, 7, …学生可以观察到,这是一个从1开始的奇数序列。
因此,这个序列的通项公式为:a(n)= 2n-1在观察数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数据中的规律,并根据所学的方法,推出规律的通项公式。
第四步: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规律并进行推广(30分钟)最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规律并进行推广。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_找规律教案
第五单元找规律课题一:找规律(1)(A)教学内容教科书48~49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例题的挂图。
学具:小棒和圆。
教学过程:课题一:找规律(1)(B)教学内容教科书48~49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
教学过程:课题二:找规律(2)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想想做做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应用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例题的挂图。
教学过程: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数的计算是否正确。
课题二:找规律(2)(B)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想想做做1~2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一、教学背景找规律是数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探究数学规律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之一。
孩子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需要找规律,例如在寻找自然界中的规律、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找到其中的一定规律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此次教学是为了帮助四年级的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提高他们找规律的能力,准确、熟练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找规律的概念,并能够解释它的重要性。
•在一定范围内找到规律,并能够简单地描述这些规律。
•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了解“找规律”的概念•学会寻找规律的方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情景法•对话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找规律的概念,例如:请你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每天需要完成十道数学题目,每道题目需要三分钟,那么你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所有的题目?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找规律的概念。
2. 理论知识的讲解(1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找规律的概念,解释“寻找规律”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找规律在数学中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实例操作(2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选择一组简单的数据,例如“1,3,5,7,9”,让学生尝试找规律,分析规律的形式,并描述规律的规律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数据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规律的本质和推导规律的方法。
4. 应用实例(2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把“3,6,9,12,……”的前5个数写出来,求它们的和。
•有5个同学在同时比赛跑步,其中小A一共跑了12圈,小B跑了10圈,小C跑了8圈,小D跑了6圈,小E跑了4圈,那么他们一共跑了多少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组实际问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1第五单元找规律一、知识点:1、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2、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目标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使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典型训练题:一、按规律在括号理画出每组第32个图形。
二、有249朵花,按5朵红花,9朵黄花、13朵绿花的顺序排列,红花、黄花、绿花各有多少朵?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知识点:1、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道列举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学会不同的列举。
二、目标要求:1、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并掌握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有多种的可能性结果。
2、学生能结合经验对具体情境中的有关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主动参与意识和质疑精神。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行和结论的确定性。
三、典型训练题:李红的书桌上有一本故事书、一本杂志,一本漫画。
她想把这三本书顺次放在书架上,她有多少种不同放法?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2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找规律》怎么写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找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掌握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有规律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规律。
然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找到这些规律。
”2. 新课讲授(1) 观察规律:教师出示一组数字或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其排列规律。
(2) 分析规律: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并解释规律的形成原因。
(3) 推理规律:出示新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根据已知的规律预测下一个数字或图形。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题目可以包括数字规律、图形规律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规律。
4. 课堂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寻找规律的方法和步骤。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找规律的习题,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能否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8 找规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8 找规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找规律的概念,能准确运用找规律方法解题;2.能够从数据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判断规律是否正确,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数据找规律,并以此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找规律的方法与意义,并运用到具体的解题中。
三、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用具:纸板、笔、教具卡片;2.教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做出一张教具卡片,学生读出数字序列,找出规律,完成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并将答案告诉老师。
如:2,3,5,8,12,17,23,__。
2. 演示环节告诉学生,找规律的方法就是发现一些常见的熟悉的数字之间的关系,然后预测接下来的数字。
给出下面一组数字:1, 3, 6, 10, 15, 21,请学生们和老师一起找规律,思考下一个数是什么,并解释规律。
3. 操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将给出 5 个数字序列,每个序列的1到10项将是可见的,而其它项将是隐藏的。
学生们将用找规律的方法来预测所有的隐藏数字,并检查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请学生们互相检查对方的答案。
4. 总结环节自主思考一个数字序列,并利用找规律的方法预测下一个数字。
然后请学生们交换答案,检查并讨论他们的答案。
学生学会找规律、模式并尝试复现。
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给出更多的练习题来加强学生的一等能力。
五、作业布置做连续上几课时的课堂思考练习,并总结规律和方法,用具体的算式来阐述找规律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数学的解题方法之一就是找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分别演示、操练实践和总结回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数据找规律,通过预测数字,来进一步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
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课堂中也增加了一些趣味性。
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他们进行更多的练习和思考。
苏教版四上《找规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
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
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
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并且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合四年级学生探究。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1、在多种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4、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1)、“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2)、“锯木头”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C、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3)沿着池塘的一边栽树,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要栽多少棵?(4)如果沿着池塘的四周栽树,又会栽多少棵?板书:当两种物体围成一圈排列时,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课题:找规律黔西县第五小学:吴群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主要内容是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有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教学的探索性,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规律中体现乐趣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活动中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发异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和应用规律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运用的学习品质,激发了学习教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和圆片、课件。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与同学们做几个游戏,这些游戏的名字叫“跟我学”。
你们欢迎老师吗?游戏1:跟我学跺一次脚,拍一次掌,跺一次脚,拍一次掌的游戏??。
师:要求学生猜下一次应该是跺脚还是拍掌?游戏2:师用小棒夹在手指(左手),生跟学也用小棒夹在指间,看看是怎样放小棒的?(预设:隔一个手指——放一根小棒——手指——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几个手指呢?(生:一共放了4根小棒有5个手指,手指比小棒多1。
)师:像这样把一个隔一个的排列情况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找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学具卡片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
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小结: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手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案教前思考: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让学生建立起“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二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出“找”的味道。
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采取情境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通过创设“神秘礼物”和“排队游戏”两个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一间隔排列”;进而让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找”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精品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1.利用乒乓球串,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①教师准备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一侧开孔,里面装着一串黄白一一间隔排列的乒乓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拿出礼品盒)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师:(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再拉出一个白球)再看看。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找规律_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找规律_苏教版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找规律(1)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想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就地取材,以生为例1.第1排的同学起立,一起说一说他们的性别: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再找一找别的排,数一数,发现我们班的座位安排都是这样的的板书:男、女、男、女……问:为什么这里可以用“……”?(因为后面的也都是这样排下去的)指出:这样的排列很有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2.“……”表示有很多很多,可事实上我们的第一排只有8个,所以我还是把它改写成:(板书)男、女、男、女、男、女、男、女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样的排列是怎样的排列呢?也就是具体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可能有的回答:一男一女间隔排列;两个男生中间夹着一个女生;随第一种回答,板书:间隔排列随第二种回答,继续检查并追问:“两个男生中间夹着一个女生”,这句话完全对吗?为了使这句话完全对,应该怎么改?(方案一:再增加一个男生方案二:去掉最后一个女生)——形状当排成一线的时候,外面的多1,也就是里面的少1。
当排成圈的时候,就是一样多的了三、巩固练习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这题主要是让学生从图中看清楚,头尾只电线杆,明白电线杆是多1的。
)2.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这种问题以前学生的作业中已出现过,所以应该是很简单的)3.比较下面两题: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找规律
找规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和圆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第1排的同学起立,一起说一说他们的性别: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板书:男、女、男、女……2.他们这一排学生有什么特点呢?按照这个特点说下去下一个是什么学生?学生回答3.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交替出现的排列方式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叫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生活中的间隔排列有很多,首先我带大家到兔子王国里找一找有哪些是间隔排列,看那位同学找的有快有准。
课件出示让学生讨论一会,指名学生说一说。
1.找出一一间隔的物体,观察它们的排列特点。
(板书)兔子蘑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2.比较观察认识两端的物体和中间间隔的物体。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刚刚发现了在小兔乐园中有许多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兔子和蘑菇排一排,看一看排在第一个的是什么?(兔子),谁排在最后?(也是兔子)那在这一排排在两端的物体就都是——兔子?(板书:两端物体)(2)那排在两只兔子中间,与兔子间隔排列的另一种物体是什么?(板书:中间间隔物体)(3)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三组的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
那夹子和手帕这一排排在两端物体的物体是什么?中间间隔的另一种物体呢?在树桩、篱笆这一排排在两端物体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呢?(4)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又发现这几组间隔排列的物体,它们的两端都是怎样的?(相同的)板书:两端相同3.数数发现规律。
当两端相同时,排在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它们的个数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找规律 教案
标题: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找出图形、数字、算式中的规律,并进行推理和验证。
2. 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规律。
2.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图形、数字、算式,找出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规律,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规律描述。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5. 实践应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规律现象,与同学分享,提高观察能力。
3. 尝试编写一道找规律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一一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1页:1•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共计4课时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书本第5 0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单元测试练习2课时第一课时找规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ldquo;试一试rdquo; > Idquo;想一想rdqu o; 第49 页ldqu o;想想做做rdquo ;。
【教学要求】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发现游戏规律?(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小手,数数有几个手指?再看看每两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档,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2、学生交流得出:一只小手有5个手指,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一共有4个空档hel lipjhellip;3、小结并揭示课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找规律
课题:找规律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图案,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准备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一侧开孔,里面装着一串黄白一一间隔排列的乒乓球。
)竞猜游戏: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拿出礼品盒)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生:猜测) 师: (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再拉出一个白球)再看看。
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师小结: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球,(手指着球)而且是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依次排列着,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乒乓球串,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
二、探究新知1、出示书上主题图师: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在这个画面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小兔乐园中哪两种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物体名称)2、举例判断(1)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的?(2)课件出示:欣赏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3、师:看到这么多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你想到了什么?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联系呢?(1)感知规律——观察主题图找数量,在找数量的同时,初步对比两种物体的数量。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案花荡小学李婷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8—49页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联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圆周问题)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听清楚了: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师演示),看谁夹得最多?生:4根师:有5根手指,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档,所以只能夹4根小棒。
看:一根手指,一根小棒,一根手指,一根小棒,它们排列有(规律),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再瞧瞧:两根手指之间夹着一根小棒,我们通常把夹着的小棒看作中间的物体,手指排在前面和后面,看作两端的物体。
师:还能不能夹得更多一些呢?(PPT演示5根,9根,10根)师:简单的夹小棒游戏蕴藏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规律。
(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小兔们正热烈欢迎我们呢(出示情境图)提问: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排列的物体吗?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和()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
它们的个数分别是多少?(教师板书)追问: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师:是不是所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兔子的耳朵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但红耳朵和白耳朵一样多。
(在这里学生还可以找出兔子的衣服,头的方向)小组讨论:为什么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
这样的排列是一一对应的。
小结: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相同时,比中间的物体多1.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一样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交流预习作业
1.围绕预习作业进行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发现(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说清楚)
2.按题目要求操作
数一数,摆一摆,完成一个表格
小棒的根数
圆片的个数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1.书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2.哪两种物体可以看作一组?每组中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3.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
4.有几个蘑菇?有几只兔子?
5.有多少块篱笆?有多少根木桩?
6.有多少棵大树?有多少根绳子?
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2分钟)
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你的发现和在兔子乐园中的发现一样吗?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情吗?
[板块三]
1.想一想有多少个广告排?
根据学生回答,简单说明
如果是72根电线杆,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100根呢?
2.提示可用笔或画线段演示
根据回答板书,适当作简单说明
3.指名读题
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明确情景图中的规律:两种物体间隔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一个,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个数比两端的少一个。
找规律
教
学
目
标
1.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以及类似现象的规律;
2.通过预习师生共同找出:“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在两端相同的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在两端不同的情况下,两种物体一样多。”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书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读题独立思考
互相交流想法、算式
3.变式题:
书本第49页“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补充习题》第45页第1、2、3题。
★★明明与晶晶住在同一幢楼,相邻两层楼之间的楼梯数相同,明明家住在四楼,每次回家要走48级台阶,晶晶家住六楼,每次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并能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并发现规律。
教
学
资
源
1.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
2.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前感知间隔规律。
预
习
设
计
预习教材P48页的情景图,完成预习提纲:
1.你发现图上有什么?
★★★
[板块一]
教师开门见山引入课题,激起探究欲望。
(出示第48页例题挂图)
师:从情境中你看到了什么?
它们每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每行里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呢?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找规律)
[板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预习作业。
摆一摆,数一数小棒和圆片的个数
从刚才小棒和圆片里,你有什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