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 第六版

合集下载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视频讲解]2.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斯密、巴贝奇和欧文■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经营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霍桑实验及其结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重难点导学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

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是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学问。

蔡一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括为如下要点:(1)顺“道”。

“道”,一是指治国的理论;二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后者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顺道”是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思想。

(2)重人。

包括: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二者都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3)人和。

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7)对策。

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1.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伦理与道德是历时甚至共时地存在着的两个概念。

(1)西方文化的伦理与道德①概念。

伦理的最初意义指灵长类生物的持久居留地。

人既是群居的动物,又有个人自由意志。

如何协调群体性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使人的行为既合理而又可以预期,从而持久地居留,便产生了伦理。

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

而道德是指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②二者的关系。

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话说,“德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2)中国文化的伦理与道德①概念。

“伦”是指人所处于其中的那个共同体,以及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地位;伦理是指关于“伦”的理性和原理。

而道德就是“得道”。

②两者的关系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体本质的人的理性与原理。

这些理性与原理,当走出思维与意识,而具有意志与行为的意义时,便是所谓的“道”。

“得道”,就是具有了“伦理上的造诣”,也就是有了“德”。

这样,伦理与道德相接相通。

(3)企业管理的伦理解释①伦理的真义是“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这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被称为伦理性的实体即伦理性的共同体。

在社会体系中,家庭、民族、市民社会,是伦理实体的三大基本形态。

企业是市民社会中伦理实体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

②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

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但它不是借助外在强制如法律规范的形式统一性,而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即所谓“伦理精神”、“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精神”。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课件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课件完整版

组织职能
定义
组织职能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以便员工能够有序、高效地开 展工作。
内容
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人员的配备、责权关系的确立、具体工作的 协调等。
重要性
组织职能是管理职能的核心,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率、 增强组织稳定性。
领导职能
定义
领导职能是指影响和激励员工,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系统管理方法
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进行管理。
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社会学关系
管理学与社会学相互影响,管理 学研究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 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组织和社会关 系。
与心理学关系
管理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心理 学为管理学提供理论基础,管理 学则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
与经济学关系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 方法》第6版课件完整版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 管理职能 • 管理学应用与实践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简介
作者:周三多
内容:介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实践,涵盖了组织管理、 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 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
公共部门管理实践
公共服务质量管理
公共部门管理实践中,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是重要环节,涉 及服务标准制定、实施和改进,以提高公众满意度。
公共资源管理
公共资源管理实践涉及公共资产、资金和自然资源的管理, 以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政策实施与监管
政策实施与监管实践关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以确保 政策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公正。
科学管理时代
科学管理时代以泰勒为代表,强调通过科学的方 法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了工业生产的 发展。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激 励【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激 励【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激励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激励的性质1.激励与行为(1)激励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称之为激励。

(2)激励的过程图15-1激励过程从图15-1可知,未满足的需要对人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

激励力、效价以及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式表示: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

①效价。

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

②期望值。

指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满足的可能性。

2.内因和外因人的运动形式主要分两大类: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

(1)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的含义①生命运动,包括人体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规律;②思维运动,包括思维、实践、知识、技能等活动形式。

(2)生命运动与思维运动的关系①人的生命运动是思维运动的物质基础。

当人的生命运动结束时,思维运动也随之而终止。

②思维运动又对生命运动有着能动的反馈作用,人的生命运动与思维运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③人的运动的形式和特点如图15-2所示。

环境是人运动的条件,自身条件是人运动的根据,环境对人的运动有影响作用,但必须通过人的自身条件才能起作用。

所以,改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增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根据这个观点,可以把人的行为(B)看成是其自身特点(P)及其所处环境(E)的函数,即B=f(P,E)。

图15-2生命运动与思维运动的关系(3)卢因的力场理论①力场理论的含义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领导者既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行为的环境。

这个环境就是卢因所提出的人的行为“力场”。

库尔特·卢因把人看作是在一个力场上活动的,力场内并存着驱动力和遏制力,人的行为便是场内诸力作用的产物,其模式如图15-3所示。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全部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全部

精品课件
27
中国传统管 理思想
西方传统管 理思想 ü早期西方早期 管理思想的产 生 ü科学管理理论 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管 理思想的发展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理论比较 系统的建立,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管理 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科 学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管理的职能(续)
管理职能循环图
ü管理的职能 ü管理的自然属 性 ü管理的社会属 性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决策
控制
创新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组织
领导
精品课件
9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ü管理的职能 ü管理的自然属 性 ü管理的社会属 性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精品课件
2
人类的管理 活动
ü人类活动的特 点 ü管理的必要性 ü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热潮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革命后 ➢二战以后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资源短缺 ➢科技落后 ➢专业化社会分工 ➢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
精品课件
中国传统管 理思想 ü中国传统管理 思想形成的社 会文化背景 ü中国传统管理 思想要点
西方传统管 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
长城、兵马俑等浩大的工程 大规模战争——《孙子兵法》 儒家思想的影响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1.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伦理与道德是历时甚至共时地存在着的两个概念。

(1)西方文化的伦理与道德①概念。

伦理的最初意义指灵长类生物的持久居留地。

人既是群居的动物,又有个人自由意志。

如何协调群体性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使人的行为既合理而又可以预期,从而持久地居留,便产生了伦理。

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

而道德是指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②二者的关系。

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话说,“德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2)中国文化的伦理与道德①概念。

“伦”是指人所处于其中的那个共同体,以及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地位;伦理是指关于“伦”的理性和原理。

而道德就是“得道”。

②两者的关系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体本质的人的理性与原理。

这些理性与原理,当走出思维与意识,而具有意志与行为的意义时,便是所谓的“道”。

“得道”,就是具有了“伦理上的造诣”,也就是有了“德”。

这样,伦理与道德相接相通。

(3)企业管理的伦理解释①伦理的真义是“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这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被称为伦理性的实体即伦理性的共同体。

在社会体系中,家庭、民族、市民社会,是伦理实体的三大基本形态。

企业是市民社会中伦理实体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

②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

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但它不是借助外在强制如法律规范的形式统一性,而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即所谓“伦理精神”、“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精神”。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1.组织变革的动因(1)组织变革必要性的简要分析①哈默和钱皮曾在《公司再造》一书中把三“C”力量,即顾客(customers)、竞争(competition)、变革(change)看成是影响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并认为三种力量中尤以变革最为重要。

②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③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能,特别是在动荡不定的环境条件下,要使组织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就必须自觉地研究组织变革的内容、阻力及其一般规律,研究有效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组织变革的动因①外部环境因素a.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诸如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引起组织内部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

b.科技进步的影响。

知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对组织的固有运行机制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c.资源变化的影响。

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原材料、资金、能源、人力资源、专利使用权等。

组织必须要能克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要及时根据资源的变化顺势变革组织。

d.竞争观念的改变。

基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方式也将会多种多样,组织若要想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就必须在竞争观念上顺势调整,争得主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内部环境因素a.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组织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一致,组织一旦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机构,新的组织职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体现。

b.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组织决策对信息的依赖性增强,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通过变革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c.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组织长期一贯运行极可能会出现低效率现象,其原因既可能是机构重叠、权责不明,也有可能是人浮于事、目标分歧。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与管理学(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与管理学(圣才出品)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视频讲解]1.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管理的定义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重难点导学一、人类的管理活动1.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理想。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知识性。

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管理活动和人类实践一样历史悠久。

2.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使其最大可能地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是管理应当解决的问题。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我国存在许多科技发明被闲置、先进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

协调各种关系要靠有效的管理。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将成员的分力组成一致的合力,需要靠管理来完成。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管理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内涵。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实现物质文明,需要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决策(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决策(圣才出品)

第二篇决策第七章决策[视频讲解]7.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决策的定义■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决策的类型: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优缺点■决策的理论: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决策的方法重难点导学一、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1.决策的定义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其含义包括:(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多个管理者组成的集体或小组);(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要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①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2)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

具体来说:①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3.决策的依据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因决策水平提高而给组织带来的利益)超过因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信息。

二、决策的类型和特点1.决策的类型表7-1 决策的类型同素的可2.决策的特点(1)目标性。

任何决策都包含着目标的确定。

目标明确以后,方案的拟定、比较、选择、实施及实施效果的检查就有了标准和依据。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1
第十九章管理 的创新职能
2
第二十章企业 技术创新
3
第二十一章企 业组织创新
4 第六篇案例一
从“小创新大 节能”走出来 的中圣集团
5
第六篇案例二 做“无锁而闭,
无钥匙而开”
中国人自己门
的康尼公司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详解
20.1复习笔记 20.2课后习题详解 20.3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还不错,虽然枯燥些,但是没有找到周三多的原版书就只能看这个辅导教材了。
非常好,把笼统的概念总结归纳清楚,还有画的框架图,让知识一目了然。
在考研的前一天走马观花的看完了一遍,不知道明天结果如何,大不了二战,怕啥,先试试水,基本四门课 都是裸考[尴尬]。
周三多老师的这本教材不错,比较系统。
终于重读了这一本大巨头,感觉与三年前学的内容大不相同了。
精彩摘录
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要靠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自然属性包括: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是生 产力。 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①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②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③使人性得到最完 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④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企业技术创新【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企业技术创新【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2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1.创新与技术创新(1)创新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①生产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技术创新的概念比技术发明宽泛:①技术发明。

发明是一种创新,是新知识、新理论创造基础上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

②技术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发明,可能是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能是原有技术的改善,甚至可能仅是几种未经改变的原有技术的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

2.技术创新的内涵(1)要素创新从生产的物质条件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①材料创新。

主要内容是寻找和发现现有材料、特别是自然提供的原材料的新用途。

②手段创新。

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

(2)产品创新产品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决定了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其他创新都是围绕着产品的创新进行的,而且其成果也最终地在产品创新上得到体现。

①新产品的开发。

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

②老产品的改造。

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③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并无突破性的改变。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①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a.生产工艺的改革,是指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和具体方法;b.操作方法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生产条件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改进具体的操作技术,调整工艺顺序和工艺配方,使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现有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材料得到更充分的加工。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设计【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设计【圣才出品】

第十章组织设计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组织设计概述1.问题的提出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

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与结构,必须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为此首先要分析管理幅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在管理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设计出组织所需的管理职务和各个管理职务之间的关系。

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随着组织活动内容的复杂和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2)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管理幅度是指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这种数量是有限的。

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

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它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主管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减小,则管理层次增加。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

①扁平结构形态它是指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扁平结构的优点:a.由于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高层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b.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较小;c.较大的管理幅度,使主管人员对下属不可能控制得过多过死,从而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扁平结构的局限性:a.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b.每个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儿取得信息,众多的信息量可能淹没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者,从而可能影响信息的及时利用。

②锥型结构形态它是指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锥型结构的优点:较小的管理幅度可以使每位主管仔细地研究从每个下属那得到的有限信息,并对每个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锥型结构的局限性:a.不仅影响了信息从基层传递到高层的速度,而且由于经过的层次太多,每次传递都被各层主管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可能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b.可能使各层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c.往往容易使计划的控制工作更加复杂。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

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蔡一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括为如下要点:(1)顺“道”。

“道”,一是指治国的理论;二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后者强调了应该顺道而为,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

包括: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二者都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3)人和。

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7)对策。

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8)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9)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

二、西方传统管理思想1.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1)管理思想的形成管理思想的形成起源于管理活动。

(2)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得住管理活动的检验。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激励(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激励(圣才出品)

一个群体,而不希望在社会中成为离群的孤鸟。人们的这种需要多半是在非正式组织中得到
满足的。
④尊重的需要
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有自豪
感;受别人尊重,是指当自己作出贡献时,能得到他人的承认。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
(3)人类需要的特征 ①需要的多样性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可有多种不同的需要;即使在同一时期, 也可存在着好几种程度不同、作用不同的需要。 ②需要的层次性 马斯洛认为,支配人们行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当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 以后就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只有那些表现最强烈、感觉最迫切的需要才引发 人们的动机,影响人们的行为。对于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或对于同一人在不同时期,感受 到最强烈的需要类型是不一样的。 ③需要的潜在性 需要的潜在性是决定需要是否迫切的原因之一。人们在一生中可能存在多种需要,但这 些需要并非随时随刻全部被他们的主体所感知、所认识。只有到了一定时刻,由于客观环境 和主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才发现,才感觉到这些需要。 ④需要的可变性 需要的可变性是指需要的迫切性、需要的层次结构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原因有两个: a.原来迫切的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紧张已经得到消除,需 要的迫切性也随之消除; b.环境的影响,人们改变了自己对各种需要迫切性的认识,使一些原来迫切的需要现 在“退居二线”,而一些原来不很迫切的需要现在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迫切需要了。
1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发、推动、加强的作用,称之为激励。 (2)激励的过程 从图 15-1 可知,未满足的需要对人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六版)2.3:管理思想——理论与文化——原理与方法(武永成,宿州学院)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六版)2.3:管理思想——理论与文化——原理与方法(武永成,宿州学院)

组织文化建设
管理工程学院
Don’t forget to Smile
口号:
太湖饭店企业精神
微笑、微笑、永远微笑 敬业、敬业、不断超越!
正文: 我是太湖饭店的一员,我微笑,我自豪,我骄傲。 我们的企业精神:敬业 奉献 务实 创新 我们的服务宗旨:用心服务 让您满意 让您惊喜 我们的行为准则:诚信友爱 荣辱与共 我们的共同信念: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合作中追求 事业发展 返回
重点内容网络图
古典理论 掌 握 : 先 进 管 理 思 想 近代管理理论 人际关系论 梅奥与霍桑试验 系统、权变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改革后的管理 文化结构与功能 建设的阶段 与方法
武永成 返回
24
泰罗与法约尔
现代管理理论
分散化与集中化
管理理论新发展
中国管理思想
当代管理思想 文化结构与功能
组织文化
管理工程学院
Don’t forget to Smile
武永成
5
讲授与训练
一、组织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二、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类型
三、组织文化的建设
返回
管理工程学院
Don’t forget to Smile
武永成
6
一、组织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1、组织文化的涵义
2、组织文化的结构
3、组织文化的功能
返回
管理工程学院
9 下一页 武永成
管理工程学院
课堂讨论 学生讨论
讨论与学生分析文化层 内容: 1、物质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精神文化的物质 体现和外在表现。 2、制度文化是组织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管理工程学院
Don’t forget to Smile
返回 武永成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视频讲解]3.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管理原理的特征■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重难点导学一、管理原理的特征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

其主要特征有:(1)客观性。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2)普适性。

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管理原理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

(3)稳定性。

管理原理和一切科学原理一样,都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

不管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多么快,这个确定性是相对稳定的。

(4)系统性。

四大管理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对于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二、系统原理1.系统的概念(1)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复合体”。

(2)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看,可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系统;人造系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如生产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管理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等。

2.系统的特征(1)集合性。

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NEW)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信息化管理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案例 成都云计算中心生猪溯源监管系统第二篇 决 策第七章 决 策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 计划的实施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篇案例 湖南吉利汽车公司ERP项目的实施第三篇 组 织第十章 组织设计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 人员配备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篇案例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第四篇 领 导第十四章 领导与领导者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五章 激 励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沟 通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篇案例 中国航空工业成飞公司的“每周一星”的管理艺术第五篇 控 制第十七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八章 控制方法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篇案例 《非诚勿扰》成功的背后第六篇 创 新第十九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十章 企业技术创新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十一章 企业组织创新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篇案例一 从“小创新大节能”走出来的中圣集团第六篇案例二 做“无锁而闭,无钥匙而开”——中国人自己门的康尼公司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类的管理活动1.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三:管理的概念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2:查理巴贝奇(英国)3:罗伯特。

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亨利。

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二)对“泰罗制”的评价(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霍桑试验: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3:X、Y理论4:Z理论——威廉。

大内二:“管理科学”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二)管理原则的创新(三)经营目标创新(四)经营战略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第七章第二节系统原理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第十六章第四节责任原理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二十章第五节效益原理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第四章信息化管理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化的内涵三、信息化的影响第二节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三、供应链管理系统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挑战与机遇第四节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一、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二、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三、云计算的运用四、云计算对管理学理论的冲击(1)劳工分工理论(2)规模经济理论(3)多元化理论(4)层级管理理论(5)财富分配理论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二、权利主义道德观三、公平公正道德观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版

精品课件
3
人类的管理 活动
ü人类活动的特 点 ü管理的必要性 ü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 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福莱特
管理是一种实践
——彼得·德鲁克
管理就是决策
——赫伯特·西蒙
中国现代管 理思想的发展
精品课件
28
中国传统管 理思想
西方传统管 理思想 ü早期西方早期 管理思想的产 生 ü科学管理理论 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管 理思想的发展
中国现代管 理思想的发展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管理理论的要点: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 率
➢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 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管理的职能 p各种层次的管理者管需要的技能比例: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ü管理者的角色 ü管理者的技能 ü21世纪管理者 面临的挑战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 基层管理
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精品课件
15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的管理将会面临以下四种趋势 :
精品课件
18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ü管理学的研究 对象 ü管理学的研究 方法 ü本书的特点和 结构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续)
演绎法:
➢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 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 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 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 ),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 全一致,它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 它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三:管理的概念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2:查理巴贝奇(英国)3:罗伯特。

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亨利。

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二)对“泰罗制”的评价(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霍桑试验: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3:X、Y理论4:Z理论——威廉。

大内二:“管理科学”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二)管理原则的创新(三)经营目标创新(四)经营战略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第三节? ? ? ?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第四章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第七章第二节? ?系统原理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第十六章第四节? 责任原理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二十章第五节? ?效益原理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第四章信息化管理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化的内涵三、信息化的影响第二节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三、供应链管理系统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挑战与机遇第四节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一、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二、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三、云计算的运用四、云计算对管理学理论的冲击(1)劳工分工理论(2)规模经济理论(3)多元化理论(4)层级管理理论(5)财富分配理论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二、权利主义道德观三、公平公正道德观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2.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相关者的利益。

4.不仅把人看做手段而且把人看做目的。

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以组织的价值观作为行为导向。

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

3.组织结构。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企业和现代社会二、企业的价值观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第六章??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七章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第八章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第九章二:管理哲学三:关于管理方法的分类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二:法律的特点与作用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二: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第四节管理的经济方法第五节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第六节二:经济方法的特点:第七节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第八节第五节管理的教育方法第九节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第十节二:教育的主要内容第十一节三:教育的方式第十二节第六节管理的技术方法第十三节一: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第十四节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第十五节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第十六节第二篇决策第七章? ?决策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一: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二: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三: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和特点一:决策的类型(一)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三)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四)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五)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六)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二:决策的特点1.目标性2.可行性3.选择性4.满意性5.过程性6.动态性第三节? ? 决策的理论一:古典决策理论二:行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中提出“有限理性”“满意原则”三:当代决策理论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一:集体决策方法(一)头脑风暴法(二)名义小组技术(三)德尔菲技术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一)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二)政策指导矩阵书p257页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一)确定型决策方法(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小中取大法?2:大中取小法?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第八章?计划与计划工作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一:计划的概念。

1.名词意义: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2.动词意义: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二:计划与决策(计划与决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

三:计划的性质(一)计划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二)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三)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四)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三: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四: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五: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从抽象到具体: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预算。

西蒙把组织活动划分为---1:例行活动2:非例行活动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

(一)确定目标(二)认清现在(三)研究过去(四)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五)拟订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六)制定主要计划(七)制定派生计划(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第九章??计划的实施第一节? ?目标管理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二:目标的性质:1.层次性2.网络性3.多样性4.可考核性5.可实现性6.富有挑战性7.伴随信息反馈性三:目标管理的过程(一)制定目标(二)明确组织的作用(三)执行目标(四)成果评价(五)实行奖惩(六)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第二节? ?滚动计划法(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一: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近细远粗可以避免不确定性二:滚动计划法的评价1.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

2.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3.滚动计划方法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他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第三节? ?网络计划技术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二:网络图。

1.工序2.事项3.路线三: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1.该技术能把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清晰地表明,并指明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2.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3.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4.便与组织与控制。

5.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第四节业务流程再造一、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一)观念再造(二)流程再造(三)组织再造(四)试点和切换(五)实现远景目标第三篇第十三章??组织设计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概述一:问题的提出(一)?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二)? 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1.扁平结构2.锥形结构3.(三)?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4.(四)? 组织设计的任务5.二:组织设计的原则6.(一)?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7.(二)?权责对等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8.(三)?命令统一的原则9.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10.一: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1.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

2.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3.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4.二:经营战略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5. 1:“保守型战略”2:“选择风险型战略”3:“分析型战略”三:技术及其变化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一)?生产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二)?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四:企业发展阶段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1.创业阶段2.职能发展阶段3.分权阶段4.参谋激增阶段5.再集权阶段6.五:规模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1.规范化2.分权化3.复杂性4.专职管理人员数量5.第三节? 部门化6.一:职能部门化(是一种传统的普遍的组织形式)7.二:产品部门化8.三:区域部门化9.四: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10.第四节? 分权和集权11.一:权利的性质与结构12.二: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13.三:组织中的集权倾向14.(一)?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1.组织的历史2.领导的个性3.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4.(二)?过分集权的弊端1.降低决策质量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4.四:分权及其实现的途经5.(一)?分权的标志1.决策的频度2.决策的幅度3.决策的重要性4.对决策的控制程度5.(二)?分权的影响因素1.促进因素(组织的规模、活动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需要)2.不利因素(政策的统一性、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3.(三)?分权的途经: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与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第十一章??人员配备第一节? 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原则一:人员配备的任务(一)?从组织需要的角度考察1.要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开动运转2.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3.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4.(二)?从组织成员配备的角度考察1.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2.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3.二:人员的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一)确定人员需要量(二)选配人员(三)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四)三:人员配备的原则:(五) 1:因事择人的原则? ? 2:因材器使的原则? ? 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六)第二节? 管理人员的选聘(七)一: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八)二:管理人员的来源(九)(一)?外部招聘(十)(二)? 内部提升(十一)三: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1.管理的欲望2.正直诚信的品质3.冒险的精神4.决策的能力5.沟通的技能6.四: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与方法(一)公开招聘(二)粗选(三)对粗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四)民意测验(五)选定管理人员(六)第三节? ?管理人员的考评(七)一: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八)二: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九)(一)?关于贡献考评(十)(二)?关于能力考评(十一)三: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的影响(十二)第四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十三)一:培训与管理队伍的稳定(相互促进)(十四)二:管理人员培训地目标(十五)三: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十六)第十二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十七)第一节?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十八)一:正式组织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十九)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二十)三: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二十一)第二节? ?直线与参谋(二十二)一:直线、参谋及相互关系(二十三)二:直线与参谋的矛盾(二十四)三: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二十五)第三节? ?委员会(二十六)一:运用委员会的理由(二十七)二:委员会的局限性(二十八)三: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第十三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一、组织变革的动因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二、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三、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第三节组织文化及其发展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三、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第四篇领导第十四章? ?领导和领导者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一:领导的含义: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二:领导的作用(一)指挥作用(二)协作作用(三)激励作用第二节? ?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第三节一:领导者素质及条件(一)思想素质(二)业务素质(三)身体素质(四)二:经济全球化对企业领导指出的新要求1.建立愿景2.信息决策3.配置资源4.有效沟通5.激励他人6.人才培养7.承担责任8.诚实守信9.事业导向10.快速学习11.三:领导集体的构成1.年龄结构2.知识结构3.能力结构4.专业结构5.第三节?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6.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1.专权型领导2.民主型领导3.放任型领导4.二: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5.三:管理方格论——布莱克、穆顿提出6.四:权变理论7.第四节? ?领导艺术8.一:做领导的本职工作9.二: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10.三: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11.四:做自己时间的主人12.第十五章? ?激励13.第一节? 激励的性质14.一:激励与行为15.二:内因与外因16.第二节? ?激励理论17.一: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1.需要的多样性2.需要的层次性3.需要的潜在性4.需要的可变性5.二:期望理论——弗鲁姆6.三:公平理论——亚当斯7.四: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一)正强化(二)负强化(三)五:激励模式(四)第三节? ?激励实务(五)一:委任恰当工作,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二:正确评价工作,合理给予报酬,形成良性循环三: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进去精神第十六章沟通第一节组织中的沟通一、沟通的重要性二、沟通过程三、沟通的类别四、非正式沟通及其管理五、沟通网络第二节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一、有效沟通的障碍1.个人因素2.人际因素3.结构因素4.技术因素二、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要学会听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5.职工代表大会6.工作组7.加强平行交流,促进横向交流8.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第三节冲突与谈判一、冲突的起源: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1.沟通差异2.结构差异3.个体差异二、冲突处理1.谨慎的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2.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4.妥善选择处理办法三、谈判1.理性地分析谈判的事件2.理解你的谈判对手3.抱着诚意开始谈判4.坚定与灵活相结合第五篇控制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第一节?控制及其分类一: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一)环境的变化(二)管理权力的分散(三)工作能力的差异(四)控制的基本原理二:控制的类型(一)?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控制过程分为4类(二)?目标控制第二节? 控制的要求一:适时控制二:适度控制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4.三:客观控制5.四:弹性控制6.第三节? 控制过程7.一:确立标准(一)确定控制对象1.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2.资源投入3.组织的活动(二)选择控制的重点1.获利能力2.市场地位3.生产率4.产品领导地位5.人员发展6.员工态度7.公共责任8.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三)制定标准的方法1.统计性标准2.根据评估建立标准3.工程标准4.二:衡量工作成效(一)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二)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三)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三:纠正偏差(一)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二)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三)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第十八章 ?控制方法第一节??预算控制一:预算的形式(一)静态预算与弹性预算(二)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二:预算的内容(一)收入预算:(二)支出预算(三)现金预算(四)资金支出预算——长期预算(五)资产负责预算——是对企业会计年度末期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三: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第二节? ?非预算控制一:比率分析---(一)财务比率(二)经营比率二:审计控制---(一)外部审计(二)内部审计(三)管理审计三:损益控制四:投资报酬率控制五:亲自观察控制六:报告分析法第三节? ?成本控制一:成本控制的基础:成本对象与成本分配(一)?直接成本分配方法(二)?间接成本分配方法二:成本控制的步骤(一)?建立成本控制的标准(二)?核算成本控制绩效及分析成本发生偏差的调查(三)?采取纠偏措施三:成本控制的作用第四节其他控制方法第六篇创新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第二节??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一:目标创新二:技术创新三:制度创新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五:环境创新第三节??创新的过程和组织一:创新的过程二:新活动的组织第二十章? ?企业技术创新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一:创新与技术创造二:技术创新的内涵--(一)要素创新(二)产品创新(三)要素组合方式的创新三:技术创新的贡献第二节??技术创新的源泉——德鲁克理论一:意外的成功和失败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三:过程改进的需要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五:人口结构的变化六:观念的改变七:新知识的产生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一:创新基础的选择二:创新对象的选择三:创新水平的选择---(一)“先发制人”的贡献:(二)“先发制人”带来的问题:四:创新方式的选择第二十一章??企业组织创新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极其原因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第二节??企业层级机构创新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第三节??企业文化创新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