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案

合集下载

《跷跷板》教案(精选16篇)

《跷跷板》教案(精选16篇)

《跷跷板》教案(精选16篇)《跷跷板》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留意事项。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能用观看、体验和已有阅历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看、试验等方式熟悉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擅长在嬉戏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关怀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情愿与人合作与沟通。

教学重点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留意事项。

教学难点同学能通过观看、试验等方式熟悉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纳阅资料法、沟通法、观看法、试验法。

课前预备1、课前让同学玩一玩跷跷板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你们都喜爱哪些嬉戏?(秋千、滑梯、跷跷板)2、在跷跷板嬉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设计意图:针对同学生活中的学问与阅历,为同学供应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同学的思索,激发同学的探究爱好,使同学在嬉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同学学习热忱。

二、新授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识,都很喜爱玩跷跷板。

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资料,你们想观赏吗?(想)2、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

3、谈话:同学们都发觉了很多好玩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同学自己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在什么状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同学可能不太熟识,提不出“在什么状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同学能提出“在什么状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4、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隐秘,我们猜一猜,究竟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发现的资料来说。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一、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定义,以及跷跷板的特点。

2. 跷跷板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计算跷跷板两边的重量差。

3. 跷跷板的平衡:让学生学会判断跷跷板是否平衡,以及如何调整跷跷板使其平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了解跷跷板的计算方法,以及判断跷跷板是否平衡。

还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跷跷板的计算方法和判断跷跷板是否平衡的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的教具和学具,包括跷跷板模型、重量物品(如石头、书本等)、天平、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介绍一个关于跷跷板的实践情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华在玩跷跷板,小明这边放了一个2公斤的石头,小华这边放了一个3公斤的石头,请问小明这边需要再放多少公斤的物品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了跷跷板的计算方法和判断平衡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跷跷板的计算方法:重量差 = 重量1 重量22. 跷跷板的平衡判断:如果重量差 = 0,则跷跷板平衡;否则,不平衡七、作业设计(1)小明这边放了一个1公斤的石头,小华这边放了一个2公斤的石头;(2)小明这边放了一个3公斤的石头,小华这边放了一个4公斤的石头;(3)小明这边放了一个5公斤的石头,小华这边放了一个6公斤的石头。

2. 设计一个跷跷板的情景,计算出两边重量的差值,并向同学展示并解释你们的计算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让学生们观察生活中的跷跷板现象,并尝试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和判断平衡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跷跷车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并探究其中的数学原理。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跷跷板》这一教案有着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针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学生,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第4单元《认识图形》展开。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原理。

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平衡的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面临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发现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实际的跷跷板模型,还有一些图形的卡片,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平衡的原理。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原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便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准备了一些关于跷跷板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其中一道题目是:给出两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能够在跷跷上保持平衡,并说明理由。

答案是:如果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则它们可以在跷跷上保持平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学生对于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是一个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跷跷板的平衡条件也是一个重点。

如何设计随堂练习和作业,以及如何进行板书设计,也是我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对于学生对于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这一难点,我认为关键在于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衡的原理。

因此,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跷跷板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平衡的原理。

同时,我也会通过图形的卡片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平衡的条件。

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跷跷板的平衡条件这一重点上,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

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都有一副跷跷板和一些图形。

《跷跷板》(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掌握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和条件。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在跷跷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和条件。

2.物体在跷跷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三、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和条件。

2.掌握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在跷跷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掌握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在跷跷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五、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授课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跷跷板平衡状态,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跷跷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2.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跷跷板物体平衡的条件。

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跷跷板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之一,它能带来快乐和乐趣。

你们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时候你能顶着大人,而有的时候却不能?授课教师与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Step 2 观察跷跷板授课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跷跷板平衡状态,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跷跷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Step 3 实验1.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台跷跷板,并准备一些物体。

2.让同学们在跷跷板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跷跷板的变化。

3.引导同学们总结到达平衡状态的条件。

Step 4 总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跷跷板物体平衡的条件。

2.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在跷跷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七、作业1.练习册P15-P16。

2.完成实验报告。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跷跷板上物体的平衡状态和条件。

并且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到达平衡状态的条件,通过总结使得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在跷跷板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有观察法,又有实验法。

作业也考虑到了知识的巩固和实践的提升。

整个教学过程严密细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 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 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原理,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原理。

2. 物体的平衡状态。

3. 跷跷板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原理,物体的平衡状态。

2. 教学难点:理解跷跷板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学生自制的跷跷板、小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跷跷板,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的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利用自制的跷跷板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分析、讨论跷跷板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跷跷板原理,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2. 副平衡的奥秘3. 板书内容:跷跷板原理、物体平衡状态、跷跷板游戏中的数学知识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跷跷板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2. 设计一道关于跷跷板原理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解答。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跷跷板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2024年《跷跷板》教案优秀

2024年《跷跷板》教案优秀

2024年《跷跷板》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数学教材《跷跷板》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质量与力臂的关系、利用跷跷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掌握质量与力臂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跷跷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质量与力臂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计算器、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计算器、直尺、铅笔、橡皮、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观察校园里的跷跷板,思考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

2. 知识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质量与力臂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跷跷板解决实际问题。

4. 动手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测量并计算不同质量下的力臂。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跷跷板的相关知识。

6. 小组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2. 内容:(1)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质量与力臂的关系(3)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跷跷板两侧的质量与力臂,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2)结合实际情境,设计一道跷跷板平衡问题,并解答。

2. 答案:(1)根据质量与力臂的关系,计算出使跷跷板平衡的质量。

(2)解答过程需包括跷跷板平衡原理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探索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3. 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A4纸、剪刀、胶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跷跷板,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3. 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跷跷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2. 让学生根据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游戏,并和家人一起玩。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引入更多与跷跷板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我经验丰富,对教学充满热情。

下面是我为《跷跷板》这一教案的设计,适用于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三章《跷跷板》。

我们将探讨等式的概念,了解等式的两边可以通过相同的操作达到平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概念,学会使用等号表示两个数相等,并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学会使用等号。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跷跷板的概念,我准备了实际的跷跷板模型,以及一些写有数字的小卡片。

学生则需要准备练习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跷跷板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PPT展示一些简单的等式例子,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发现等式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一些典型的等式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并用等号连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等式的结构。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自己创造一些等式,并尝试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答案:学生自己的创造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等式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等式的奥秘,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通过实际的跷跷板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概念。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有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等式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用PPT展示一些简单的等式例子,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学生能用看、掂、称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2. 使学生体会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3. 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能比较轻重,区分最轻、最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它?那让我们快点把它请出来吧(出示幻灯片),它是谁啊?大象有四条粗壮的大腿和一面像小山一样的身子,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了,今天大象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它还有一份神秘的礼物要送给认真听讲的孩子,你们做好准备没有?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跷跷板》(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玩过跷跷板没有?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感受?小动物也喜欢玩跷跷板,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幻灯片)1. 你都看到了谁、它们在做什么?2.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3. 小结:翘起的一边轻、沉下的一边重;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谁轻谁重了,那你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出来谁最轻谁最重吗?活动二:掂一掂、说一说1.(出示准备好的盒子和数学书)老师这里有两样东西,你们能看出哪个重哪个轻吗?2.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了?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说的对吗?(用手摸)3.小结:有些东西用眼睛看不能判断谁轻谁重,得要用手掂一掂才可以判断出物体的轻重,那同学们用自己的文具或者书掂一掂比比轻重吧活动三:称一称、试一试1. 除了看和掂,你还能想到用什么办法可以比出轻重?(用称称一下)2. 同学们见过称没有,那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的称,想不想看?3. 出示道具:衣架、绳子、两个塑料袋、一个鸡蛋、一袋牛奶老师需要两名小助手协助,谁愿意?再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当小小科学家,称一称,看看谁轻谁重?4. 小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称称一称活动四:想一想、说一说1. 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称来称呢?2. 大象想知道它的重量,谁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它称一称?3. 有一个小孩就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4. 小结:大象送给我们一句话---遇到问题只要肯东脑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下去可得好好动脑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三、练一练:完成习题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比较重量的方法,分别是用眼睛看、用手掂、用称称五、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特点,认识平衡现象,理解平衡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特点及平衡现象。

2. 利用跷跷板理解平衡的概念。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衡现象,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跷跷板平衡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跷跷板玩具、计算器、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跷跷板,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跷跷板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总结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跷跷板平衡的规律,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衡概念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特点及平衡现象。

2. 平衡的概念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跷跷板平衡现象,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结:本节课通过跷跷板这一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衡现象,理解平衡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跷跷板》 教案(优秀8篇)

《跷跷板》 教案(优秀8篇)

《跷跷板》教案(优秀8篇)跷跷板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一)看轻重:(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

(教师出示课题)(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二)掂一掂: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

猜猜哪个轻,哪个重?⑴让学生自由猜测。

⑴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

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⑴教师小结:⑴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

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四)练一练:(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五)小结: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跷跷板》教案篇二活动目标: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等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等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等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物品,如:玩具、水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跷跷板现象,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等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与跷跷板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3跷跷板2. 板书内容:-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等量关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2. 提高题: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其他物体的平衡问题,探讨平衡原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跷跷板》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跷跷板》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跷跷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跷跷板的概念和原理。

2.观察、发现、探讨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对称性。

3.练习求解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探讨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对称性。

2.教学难点:练习求解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平衡。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跷跷板模型、不同重量的小球、天平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心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在学生有足够体验的情况下,让学生直觉地来认识跷跷板的定义。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游乐场上的跷跷板等场景,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形式,认识跷跷板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2. 活动探究1.呈现跷跷板模型,通过手把手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对称性。

2.用不同重量的小球放在跷跷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探究小球的重量对跷跷板的平衡产生的影响。

3.让学生在天平上比较不同复杂重量的物体,理解天平的平衡原理和物体重量的大小关系。

3. 课堂演练1.分组进行跷跷板物体重量平衡的练习。

每个小组选两至三个同等重量的物品,练习将它们放在跷跷板上使其保持平衡。

2.每组小结一个小结论,并结合实际情况解释物体重量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巩固运用跷跷板平衡原理进行物体重量计量的练习。

2.做好本课知识的笔记和思考总结。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简单准确地解释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并且能够应用平衡原理求解简单的物体重量平衡问题。

2.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物体重量、长度等影响跷跷板平衡的因素,最终形成自己的理性思考。

3.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提高了数学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3. 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能够运用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跷跷板平衡的数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2. 学具:学生自备小石块、小玩具等物品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跷跷板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你们玩过跷跷板吗?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2. 探究新知- 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 举例说明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深化理解-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跷跷板模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跷跷板平衡的数学原理。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巩固练习-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3. 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跷跷板原理来解释,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能够运用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跷跷板游戏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优秀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跷跷板平衡的基本原理,理解物体的质量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数学符号和图形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重量等基本数学概念,提高他们对数学量的感知和认识。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平衡相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作业小结
最后,布置作业和小结。我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份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跷跷板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五、案例亮点
1. 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结合
本教学案例将一年级数学知识与趣味性的跷跷板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种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3. 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维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找出跷跷板平衡的规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跷跷板平衡的规律。
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教学设计Βιβλιοθήκη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和分析跷跷板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跷跷板平衡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和空间想象力,设计并搭建简单的跷跷板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跷跷板平衡原理的数学故事,要求情节生动,富有创意。
3.探究性作业:
针对跷跷板平衡原理,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当跷跷板两端距离不变时,质量与平衡的关系是什么?”或“如何使跷跷板在三个点保持平衡?”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或实际操作等方式,寻找答案,并撰写一篇探究报告。
4.总结评价,拓展提高: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情感教育,渗透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难点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跷跷板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跷跷板有时会平衡,有时会不平衡?”引发学生的思考。
2.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即两端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质量×距离=力矩”的概念。

2.3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2.3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2.3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原理,知道跷跷板的两端重量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跷跷板平衡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原理及平衡条件2. 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跷跷板游戏的玩法及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条件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2. 学具:A4纸、剪刀、胶水、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跷跷板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跷跷板的原理及平衡条件,让学生了解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活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跷跷板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跷跷板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2.3 跷跷板2. 板书内容:(1)跷跷板的原理及平衡条件(2)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跷跷板游戏的玩法及规则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跷跷板游戏,并描述游戏规则。

2. 让学生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写出解决过程。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活动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课后,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跷跷板的原理及平衡条件,让学生了解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跷跷板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的平衡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现象。

2. 跷跷板两端物体的重量比较。

3. 跷跷板平衡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感知跷跷板的平衡现象,用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两端物体的重量比较。

2. 教学难点:跷跷板平衡条件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实物投影仪。

2. 学具:学生自制的跷跷板模型、小石块、小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跷跷板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跷跷板的平衡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两端物体的重量比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现象2. 跷跷板两端物体的重量比较3. 跷跷板平衡条件的探究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跷跷板,用数学语言描述其平衡现象。

2. 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模型,并探究其平衡条件。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 对于学困生,要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之,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跷跷板的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跷跷板》|北师大版(2023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跷跷板》|北师大版(2023秋)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描述跷跷板平衡现象时,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鼓励他们用简单的数学词汇描述问题,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认识到评价和反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平衡原理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跷跷板平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跷跷板的概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孩子对跷跷板平衡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和数量关系可能有些抽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这些概念,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操作跷跷板,让学生理解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与距离的关系,以及如何达到平衡状态。
-掌握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跷跷板游戏,建立起数量多少与平衡状态的联系,如一边的玩具数量多,则跷跷板会倾斜。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

篇一: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2)教学目的: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2.称一称(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掂一掂:谁轻谁重?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3)出示天平秤。

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让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法。

课前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

二、新课学习
1.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2.进行天平称重,准确比较两个物体重量,判断推理的准确性。

三、结论总结
1.通过“掂一掂”等活动,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2.培养推理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最重的写“1”,最轻的写“2”。

五、作业布置
比较苹果与梨的大小和轻重,并将其放在秤上称重,得出结论。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六、板书设计
1.比较重量的轻重。

2.哪个更轻。

3.哪个更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