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胺类神经递质简介

合集下载

单胺类神经递质病因和危害

单胺类神经递质病因和危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单胺类神经递质病因和危害导语: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对身体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如果得了这种疾病,特别对于肾脏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很多人,为了保障自己身体的健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对身体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如果得了这种疾病,特别对于肾脏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很多人,为了保障自己身体的健康,就想了解一下它的病因以及危害有哪些?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详细解答。

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含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 羟色胺(5-HT)、多巴胺(DA)。

5-羟色胺(5-HT)5-HT作为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

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则从颗粒内释放、弥散到血液,并被血小板摄取和储存。

5-HT能神经元系统广泛作用于额前皮质、边缘系统、垂体活性以及性行为。

5-HT假说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5-HT释放减少,突触间隙含量下降所致。

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5-HT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以及抗抑郁药物机制中的作用。

5-HT对雌激素及孕激素比较敏感,5-HT能神经元系统可能随着卵巢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而改变。

分娩前后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5-HT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改变而导致抑郁的发生?但目前关于5-HT与PPD的研究较少。

有研究报道PPD患者血浆5-HT 含量低于对照组[5],EPDS得分与5-HT含量呈负相关。

但作者认为可能由于高血浆OFQ水平抑制5-HT的释放、合成所致。

多巴胺(DA)DA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关键性神经递质。

DA能神经系统在快感与行为动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其含量或者功能异常以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单胺类神经递质简介

单胺类神经递质简介

单胺类神经递质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生物原 肾上腺素 胺类 5-羟色胺 • γ-氨基丁酸 • 甘氨酸 氨基酸 • 谷氨酸 类 • 组胺 • 乙酰胆碱 • • • • • • • • 内源性阿片肽 P物质 神经加压素 神经肽y……
肽类
其它
Hale Waihona Puke Dale原则• Dale在1935年提出,神经细胞是一个统一的 代谢体,它在各末梢部所释放出的递质应是同 样的。这一神经化学传递的重要概念后来被人 们理解为每个神经元仅合成及释放一种递质, 并称之为Dale氏原则。一神经元在所有的过 程中都只传递一种神经递质 • one neuron one transmitter
化学突触传递是中枢神经系统中 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
神经递质的特征
• 合成:特异性地在于以该物质为递质的突 触前神经元中合成。 • 贮存:通常是集中贮存在囊泡(vesicle) 内,这样可以防止被胞浆内的其它酶所破 坏。 • 释放:当神经冲动到来时,神经末梢内的 递质就以一定浓度(具有显著生理效应) 的量自突触前膜释放入突触间隙。
递质共存
• 1980年瑞典学者Tomas Hokfelt提出在神经传 递中有递质共存的学说:一个神经元能同时含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两个神 经元之间存在多种化学传递,这种现象称为神 经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 不同的经典递质的共存:ACh & NE • 经典递质与神经肽的共存: ACh & galanin glutamate & SP, CGRP, galanin; • 不同的神经肽的共存: CGRP & SP, CGRP & galanin, CGRP & dynophin。

医学知识之神经递质

医学知识之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前文已述及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来完成的(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情况也是如此)。

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全盛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冲动抵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③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发挥其生理作用,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递质离子施加到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旁,以模拟递质释放过程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这一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摄取回收);⑤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在神经系统内存在许多化学物质,但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只有符合或基本上符合以上条件的化学物质才能认为它是神经递质。

关于神经递质,首先是在外周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作用的环节上发现的。

(一)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在蛙心灌注实验中观察到,刺激迷走神经时蛙心活动受到抑制,如将灌流液转移到另一蛙心制备中去,也可引致后一个蛙心的抑制。

显然在迷走神经兴奋时,有化学物质释放出来,从而导致心脏活动的抑制。

后来证明这一化学物质是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迷走神经释放的递质。

以后在许多其他器官中(例如胃肠、膀胱、颌下腺等),刺激其副交感神经也可在灌注液中找到乙酰胆碱。

由此认为,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

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图10-6)。

后来有图10-6 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化学传递人进行了上颈交感神经节的灌流,见到刺激节前纤维可以灌流液中获得乙酰胆碱,所以节前纤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

现已明确躯体运动纤维也是胆碱能纤维。

节前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与菸碱样作用(N样作用);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也毒蕈碱的药理作用相同,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2.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比较复杂。

单胺类神经递质生理作用

单胺类神经递质生理作用

单胺类神经递质生理作用
单胺类神经递质是指一类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
素和肾上腺素。

它们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首先,多巴胺在大脑中起着调节情绪、动机、奖赏和学习的作用。

它参与了对奖赏刺激的感知和对奖赏行为的调节,也与情绪调
节和认知功能有关。

其次,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系统中起着调节注意力、觉醒状态
和应激反应的作用。

它参与了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对压力的应对,
同时也参与了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

最后,肾上腺素在神经系统中也起着类似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同时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调节心血管功能、代谢和免疫功能。

总的来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涉及到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它们的不平衡可能导
致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帕金
森病等。

因此,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生理作用有深入的了解对于神
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5-HT文档

5-HT文档

二、5-羟色胺系统5-HT 是一种单胺类的神经递质,它的前体是色氨酸。

5-HT系统广泛分布于脑内,主要存在于中枢。

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于低位脑干的背内侧中缝核内,其纤维投射上行部分的神经元位于中缝核上部(此处5-HT含量最多),纤维投射到纹状体、丘脑、边缘前脑和大脑皮层;而下行部分的神经元位于中缝核下部,纤维下达脊髓后角、侧角和前角。

因此其神经末梢几乎投射到脑内大部分的初级靶目标,包括黑质、下丘脑、丘脑、杏仁核、海马区、尾核、壳核和伏隔核及大脑皮层区域和小脑皮层[11]。

广泛的分布,使其可以同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的功能。

5-羟色胺受体(5-HTR)多而复杂,已知有5-HT1~5-HT7等7种受体。

5-HT1受体可分为五种亚型,5-HT2受体中分三种亚型,在5-HT5受体中分两种亚型,目前至少发现了16种5-HT受体亚型。

在诸多的5-羟色胺受体中,5-HT3受体是离子通道型受体,其余大多数是G-蛋白耦联受体,部分5-HT1A受体是突触前受体。

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1~12区域,长约31kb。

5-HTT 从突触间隙中移除5-HT,决定突触后受体介导信号的量和作用持续时间,在5-HT 神经传递的微调中起关键作用。

目前发现了三个主要多态位点分别为:启动子区的功能相关多态性(5-HT TLPR)、内含子2区串联重复多态性(5-HTTVNTR)和3’端非编码区(5-HTT-3’UTRG/T)[12]。

5-HT系统主要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5-HT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发挥作用,也可以依靠其受体、转运体等对其他通路的调节来发挥作用,当机体受到心理、生理等应激时可伴随有脑内5-HT合成及代谢的改变。

因此,5-HT功能异常和很多精神疾病有关联,研究表明,5-HT减少可导致人类行为障碍,比如冲动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自杀以及自杀相关行为。

目前已经广泛的认为5-HT与很多种心理或精神障碍有关联,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孤独症、精神分裂[13]。

去甲肾上腺素经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 或NE

去甲肾上腺素经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 或NE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均有β-苯乙胺的基本结构。这三类递质在苯环的 3、 4 位 C 上都有羟基(儿茶酚的结构),故统称为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 CA)。
体内有三类细胞能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它们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 元以及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前二者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者释 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则作为激素发挥作用。
Neurobiology Class
Noradrenaline
Guo Jingchun
氨酸羟化酶的 mRNA 表达增多,从而增加了胞浆内该酶蛋白的含量,最终促进了去甲肾上 腺素的合成。慢性环境刺激以及咖啡因、尼古丁和吗啡等药物,可使该酶基因表达上调;而
某些抗抑郁药物则使其表达下调。
二、囊泡储存
与其他经典神经递质类似,去甲肾上腺素在囊泡中合成后储存于囊泡(vesicle)中, 以较稳定的形式存在,不易弥散出神经元,可避免被胞浆内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所代谢或者被某些毒物作用而失活。
囊泡内的去甲肾上腺素与 ATP 和嗜铬颗粒蛋白等处于结合状态,这种结合很疏松,容 易分离,难以维持去甲肾上腺素在囊泡内的储存。囊泡内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为 0.1-02 M, 是胞浆内的 104-106 倍,这种浓度梯度的维持主要依靠囊泡膜上特殊的跨膜蛋白——囊泡单 胺转运体(va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s, VMATs)。这些转运体一方面可阻止单胺类递质 从囊泡内的溢出,另一方面可以主动摄取(uptake)胞浆内游离的去甲肾上腺素,避免其被 线粒体膜上的单胺氧化酶降解。
囊泡单胺转运体不仅可以摄取去甲肾上腺素,亦可转运多巴胺、5-羟色胺等其他单胺类 递质。目前已鉴定出两类囊泡单胺转运体,分别为 VMAT1 和 VMAT2,二者结构相似,氨 基端和羧基端均在胞浆内,具有 12 次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spanning domains, TMDs)。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中枢突触部位的信息传递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来完成,在外周神经节内以及神经末梢与效应器之间的传递也是由释放递质来完成的。

神经系统内有许多化学物质,但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化学物质才能确认为递质。

这些条件是:①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含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②在神经末梢内有突触小泡结构,可贮存递质以免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坏。

当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的递质被释放入突触间隙;③递质在突触间隙内弥散,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发挥其生理效应;④突触部位有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的环节;⑤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该递质的作用。

神经递质可分为外周神经递质与中枢神经递质两类。

外周神经递质神经肌接头传递的递质是乙酰胆硷,这在第四章中已进行了讨论。

植物性神经的递质主要有两种: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神经递质最初是在蛙心灌注的实验中发现的。

刺激蛙的迷走神经时,蛙心的活动受到抑制;如果将其灌注液转移到另一个蛙心灌注液中去,也可引起后一个蛙心的抑制。

显然在迷走神经被刺激时,有一种化学物质释放到灌注液中,这种物质能对心脏活动起抑制作用。

后来证明,这种物质是乙酰胆碱。

所以,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现在知道,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但也有一小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例如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

在植物性神经节内,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也是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

凡是释放乙酰胆碱的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递质可分为四类: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

1.乙酰胆碱脑内许多部位存在乙酰胆碱递质系统。

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接头处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因此其分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联系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

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时,一方面直接传出,引起骨骼肌收缩,另一方面经过侧支兴奋闰绍细胞;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它的活动可返回抑制前角运动神经元,从而使骨骼肌的收缩能及时终止。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黄国平;张亚林【期刊名称】《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年(卷),期】2006(015)003【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个体遭遇创伤事件后所患的严重精神疾病。

最近资料表明,创伤或者长期应激源可以引起神经解剖结构和神经例络的功能改变。

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系统的功能刖以调节对口常心激的反应。

其中,交感神经系统(SNS)或儿茶酚噱(CA)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5-羟色胺(5-HT)系统存情绪调节、应激反应、觉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HPA与FFSD的关系,已存另文叙述。

本文主要综述PTSD的几茶酚胺及5-HT改变。

这些递质在脑区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网络,其作用不独立。

【总页数】3页(P286-288)【作者】黄国平;张亚林【作者单位】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者的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 [J], 吴鑫;陈龙;戴文杰;谭红专;刘爱忠2.血府逐瘀汤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J], 王永杰;刘广超;王慧娟;许雪春;张丽娜;李二贤;赵凤玲3.双夏汤对肝郁型失眠大鼠行为学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J], 刘悦;裴文慧;王冉;牛芬溪;刘雅楠;孙毅坤;方芳4.FTY720对卒中后抑郁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J], 王奕丹;张磊;王建楠;伍慧茹;张玲;杨洋;隋汝波5.睡眠方颗粒剂对对氯苯丙氨酸致失眠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J], 马泽彬;王书玉;闫欣;许大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6神经递质种类及作用

11.6神经递质种类及作用

神经递质种类及作用杨波2014201059(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2)神经递质是通过动作电位作用于神经终端选择性地释放出的化学物质,能与邻近结构内特定的受体起相互作用,而且如果数量充足,可以引出特殊的生理反应。

要作为一个神经递质,这个化学物质必须存在于神经终端之中,当动作电位到达时能从神经终端处被释放出来,而且在实验研究中将它施加于受体时总能产生同一的作用.有许多化学物质能起到神经递质的作用。

目前至少已知有18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其中若干递质还具备稍有不同的几种形式。

(一)外周神经递质胆碱能:1.毒蕈碱型:分布: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少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细胞膜上.产生的效应:M样作用,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心脏活动的抑制;消化腺、汗腺的分泌活动增强;骨骼肌血管的舒张。

2.烟碱型:分布: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

骨骼肌的细胞膜上。

产生的效应:N样作用。

肌肉震颤、心动过速、血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能:分布:绝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细胞膜上。

产生的效应:α型作用:平滑肌的效应以兴奋为主,也有抑制的。

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的收缩,小肠平滑肌的舒张。

Β型作用:平滑肌的效应主要是抑制的。

如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的舒张。

心脏活动的兴奋。

嘌呤类和肽类递质(二)中枢神经递质1, 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中枢递质,广泛参与机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以及内脏活动的调节。

与觉醒、学习、记忆和运动调节有关。

•背外侧脑桥:诱发REM睡眠•基底前脑:促进学习尤其知觉学习•内侧隔核:控制海马的电节律,调节其功能,特定记忆的形成基底核:胆碱能神经↓——老年性痴呆(中枢拟胆碱药)纹状核:胆碱能神经↑——帕金森病(中枢抗胆碱药)胆碱能神经↓——亨廷顿病性痴呆(中枢拟胆碱药)2, 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1)谷氨酸:谷氨酸是CNS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脑内50%以上的突触是以谷氨酸为递质的兴奋性突触。

2013-10-8单胺类神经递质_cxh

2013-10-8单胺类神经递质_cxh

Location of NA cell bodies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胞体分布)
A1 –A7: Pons、medulla 脑桥、延髓
locus coeruleus (LC 蓝斑) complex ---A4,A6
lateral tegmental nuclei 外侧被盖核 ---A1,A3,A5,A7,A2
tuberoinfundibular system:结节漏斗系统(DA能短投 射) A12---pituitary gland(垂体) (抑制垂体分泌激素) 下行束-脊髓(Spinal cord)(调节躯体和内脏感觉运动)
projection pathways of DA neurons (神经投射通路)
tyr
TH* DDC
cytosol DAergic
Hale Waihona Puke SYNTHESIS
The enzymes involved: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酪氨酸羟化酶) Dopa decarboxylase (DDC, 多巴脱羧酶) Dopamine--hydroxylase (DH,多巴胺羟化酶)
SYNTHESIS
DA
Precursor: Tyrosine (tyr)
Enzymes: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Dopa decarboxylase (DDC) Dopamine--hydroxylase (DH) Cytosol and vesicle NAergic neurons * rate-limiting enzyme

SYNTHESIS
Synthesis for DA in cytoplasm of CA neurons (儿茶酚胺能神经元)

神经递质和受体概述

神经递质和受体概述
下调 (down regulation)
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以外周为主)
1. 乙酰胆碱 ( acetylcholine )
(1)外周胆碱能神经纤维 (cholinergic fibers): 支配骨骼肌的纤维 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
纤维)
配体(ligand)
激动剂(agonist) 拮抗剂(antagonist)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2.受体(receptor)
对受体研究的一些认识 有多个亚型
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
分类: 促离子型受体和促代谢型受体 受体的调节: 上调 (up regulation )
• 烟碱(N)受体 ( nicotinic receptor ):
– 分布于自主神经节节后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 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
– 阻断剂:筒箭毒(antagonist) – 分类:神经元型烟碱受体 N1
阻断剂 :六烃季铵(antagonist) 肌肉型烟碱受体 N2 阻断剂 :十烃季铵(antagonist ) 兴奋后效应:骨骼肌收缩
平滑肌 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舒 较E弱
代谢 血糖↑、脂分解↑
较E弱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1) 递质条件 2) 递质和调质的种类
胆碱类、单胺类(NE、Ad、DA、5-HT…)、肽类、 AA类、其他(NO、PG、腺苷…)
3) 递质共存
Dale原则/观点
4) 递质代谢
合成---储存---释放---降解---再摄取、再合成
2.受体(receptor)
肾上腺素(E) (NE)

脑部疾病基础神经递质

脑部疾病基础神经递质

• •
• • • • • • •
• DA受体及其亚型:
• ①D1样受体;
• ②D2样受体。 • 黑质纹状体通路主要存在D1样受体、D2样受体 • 中脑-边缘通路和中脑-皮层通路主要存在D2样受体 • 多巴胺在大脑的运动控制、情感思维和神经内分泌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 作用,与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药物依赖与成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 关。 • DA受体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 ①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功能退化,可导致帕金森病:静止震颤、四肢 强直、运动迟缓、共济失调。 • ②中脑-边缘通路和中脑-皮层通路的D2样受体功能亢进可能与精神分裂 症有关:幻觉、错觉、逻辑思维加工能力损伤
• 氨基酸递质在发挥作用后,能被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再摄取而失活。
谷氨酸
• 谷氨酸在大脑皮质和脊髓背侧部分含量较高。可引起突触后膜出现类似兴奋性 突触后电位的反应,导致神经元放电。谷氨酸是CNS内主要的兴奋性递质,脑 内50%以上的突触是以谷氨酸为递质的兴奋性突触。谷氨酸可能是感觉传入神 经纤维和大脑皮层内的兴奋型递质。 除谷氨酸外,天冬氨酸也可以发挥相似的作用。 谷氨酸受体分为三类: ①NMDA受体:有6个结合点,2个在离子通道内部,导致Na、Ca离子内流, Ca离子内流是新记忆的基础 ②AMPA受体:最常见, 控制Na离子通道
肌肉收缩 、自主神经节兴奋 肌肉型(N2)、神经元型(N1) Ach门控通道
作用特点 缓慢持久
阻断剂 阿托品(M受体阻断剂)
箭毒(N受体阻断剂):手术时使肌肉松弛 肉毒毒素(抑制Ach释放):美容
肌肉松弛消除皱纹
激动剂 毒菌碱(M受体激动剂)
黑寡妇蜘蛛毒液(促使Ach释放)
新斯的明(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杀虫剂(轻M样、中重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胺类神经递质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生物原 肾上腺素 胺类 5-羟色胺 • γ-氨基丁酸 • 甘氨酸 氨基酸 • 谷氨酸 类 • 组胺 • 乙酰胆碱 • • • • • • • • 内源性阿片肽 P物质 神经加压素 神经肽y……
肽类
其它
Dale原则
• Dale在1935年提出,神经细胞是一个统一的 代谢体,它在各末梢部所释放出的递质应是同 样的。这一神经化学传递的重要概念后来被人 们理解为每个神经元仅合成及释放一种递质, 并称之为Dale氏原则。一神经元在所有的过 程中都只传递一种神经递质 • one neuron one transmitter
谢谢观赏!
化学突触传递是中枢神经系统中 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
神经递质的特征
• 合成:特异性地在于以该物质为递质的突 触前神经元中合成。 • 贮存:通常是集中贮存在囊泡(vesicle) 内,这样可以防止被胞浆内的其它酶所破 坏。 • 释放:当神经冲动到来时,神经末梢内的 递质就以一定浓度(具有显著生理效应) 的量自突触前膜释放入突触间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胺类神经递质
• 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也称血清素)
单胺递质假说
单胺递质假说
• 持续的压力或者大脑功能紊乱,使单胺类 神经递质浓度和活性下降,从而导致抑郁 • 现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物,都是 基于这个机制开发的
TO BE CONTINUED
神经递质的再摄取
神经递质的生命周期
• 神经递质的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中止:一 是再回收抑制,即通过突触前载体的作用 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 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另一途径是酶解, 如以多巴胺(DA)为例,它经由位于线粒 体的单胺氧化酶(MAO)和位于细胞质的 儿茶酚胺邻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COMT)的作用被代 谢和失活。
单胺类神经递质
临床研究部 黄晓燕
几个问题
• 目前的抗抑郁药都是基于哪种假说发展起 来的? • 基于这种假说的药物主要有哪几种类别? • 五朵金花是哪五种药?它们又分别是哪一 类抗抑郁药? • Agomelatine、Venlafaxine又分别是哪 一类抗抑郁药?
神马是神经递质?
定义
•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神经末梢 分泌的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 化学物质,简称递质。
• 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 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以及电位变化, 发挥其生理作用。 • 存在使这一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摄取回 收)。神经递质在发挥上述效应后,其作用应 该迅速终止,以保证突触传递的高度灵活。作 用的终止有几种方式:一是被酶所水解,其次 是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是一部分为后膜 所摄取;也有的部分进入血循环,在血中一部 分被酶所降解破坏。
递质共存
• 1980年瑞典学者Tomas Hokfelt提出在神经传 递中有递质共存的学说:一个神经元能同时含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两个神 经元之间存在多种化学传递,这种现象称为神 经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 不同的经典递质的共存:ACh & NE • 经典递质与神经肽的共存: ACh & galanin glutamate & SP, CGRP, galanin; • 不同的神经肽的共存: CGRP & SP, CGRP & galanin, CGRP & dynoph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