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析法 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分析法 (Fluorometry)
1
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的是 16世纪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 N.Monardes , 1575 年 他 提 到 在 含 有 一 种 称 为 “ Lignum Nephriticum”的木头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现了极为可爱的天蓝 色。 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光 度计观察到其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才判断这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 s 。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11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 由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 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12 s。 振动弛豫只能在同一电子能阶内进行 内部能量转换(内转换):当两个电子激发态 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 时,受激分子常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 移至低电子能级的过程。
4
一、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荧光产生
1.
分子的电子能级与激发过程
在室温时,大多数分子处在电子基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当受到一定的辐射能作用就会发生能级之 间的跃迁。 在基态时 , 电子成对地填充在能量最低的各轨道。 根据保利不相容原理 , 一个给定轨道中的两个电 子必定具有相反的自旋 , 其自旋量子数 S 分别为 1/2和 -1/2, 其总的自旋量子数S总=0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窜越
S1
能 量 吸 收 T1 发 射 荧 光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1
l2
l 2
l3
8
3 2 1 V=0
吸光
无辐射跃迁
3 2 1 V=0
无辐射跃迁
吸光
荧光
3 2 1 V=0
荧光的产生
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 通过辐射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10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 l ‘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 长; l ‘2 > l 2 > l 1 ;
能级比相应单重态能级低;大多数有机分子的 基态处于单重态;
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
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
激发态→基态:通过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等
方式释放多余的能量而返回至基态。
S0→T1 禁阻跃迁;通过其他途径进入;进入
的几率小。
7
内转换 S2
15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620
16
17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1).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 荧光发射波长总比激发光波长的现象,振动弛豫和内转换 消耗了能量。 (2).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 图l
目录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荧光产生
(二)、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五)、荧光分光光度计及其使用 (六)、荧光定量分析方法及实例
(七)、荧光分析法的发展
3
几个概念
光致发光:有些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长的
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不
是由光的漫射作用所引起的,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他还由发荧光的矿石“萤石”推演而提出“荧光”这一术语。
1867 年, Goppelsroder 进行了历史上首次的荧光分析工作,
应用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进行铝的测定。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 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台荧光计。
1.荧光检测的基本原理
14
2.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固定测量波长, 将激发光的光源分光,测定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照射 下所发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以IF —λ激发作图,便 可得到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或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固 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 让物质发射的荧光通过单色 分光,以测定不同波长的荧光强度, 以IF—λ荧光作图 ,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
2
,l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
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如l ‘2 )。
基态的多重性 2S+1=1, 这种状态称为单重态,以
S0表示
5


当基态电子激发到某高能级时, 将有两种激发态:
自旋相反多重性为1,称为激发单重态,用S表示

自旋平行多重性为M=2× 1+1=3,称为激发三重态 (triplet state)用T表示
6
2.
荧光的产生
平行自旋比相反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
12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
相互作用而转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体系间跨越:处在激发态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
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S1的最低振动能级同T1的最高振动能级重叠, 则有可能发生体系间跨越(S1 → T1)
13
(二)、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光外还会发射出比原来吸收波长更长的光,当激发光停 止照射后,这种光线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 最常见的是荧光和磷光。
荧光: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激发后,从激发态的最低
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
荧光分析法:基于对化合物的荧光光谱测量建立起来的
来自百度文库
分析方法。
分类:分子荧光和原子荧光。
根据激发光的波长范围可分为紫外-可见荧光;红外 荧光和X射线荧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