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独特感受。

2、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文中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而又典雅的语言。

(2)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都秋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描写的融合。

(2)领悟文中深沉的民族文化底蕴。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在艺术上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常有坦率的自我暴露和自我表现。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当时,郁达夫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驯(xùn)鸽槐(huái)树扫帚(zhou)落蕊(ruǐ)平仄(zè)嘶(sī)叫房檩(lǐn)细腻(nì)廿(niàn)四桥2、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2)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3)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五、文本研读1、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文中描绘了哪些故都的秋景?文中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秋景。

3、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体现故都秋的特点的?(1)秋院:“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里通过对牵牛花颜色和秋草的描写,体现了秋的清、静。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故都的秋》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学参考1203 0959《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A级)一、课前预习1、:郁达夫(1896~1945),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二、理清思路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三、课文理解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4、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7.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故都的秋》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作者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绘和深沉情感。

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感受的技巧。

感受作者笔下的故都秋韵,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从而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重难点《故都的秋》学习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把握文章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郁达夫在文中将故都的秋景与深沉的思绪相融合,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因此,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既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掌握并欣赏这些修辞手法,是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难点。

学习《故都的秋》需要重点关注文章情感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通过深入研读和体会,才能真正领略到文章的魅力。

三、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 幽远混钝落寞平仄C. 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 点缀颓废赏玩蟋摔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B. 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C. 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D. 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二、填空题1.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_______(填写作者姓名)的作品。

2. 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是要饱尝这_______。

3. 文章按照顺序依次描绘了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请写出其中三幅画面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 导学案(教师用)

故都的秋 导学案(教师用)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熟悉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注意句读。

3、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导学目标1、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2、体味本文紧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固学目标1、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分享收获与问题,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学习方法:“三环五学”:先学后教再思;独学—对学—群学—班学—固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自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熟悉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注意句读。

3、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导学目标1、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2、学习对比映衬的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3、体味本文紧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

三、固学目标学会赏析优美文段的方法,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习流程】一、了解作者。

(独学)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独学)三、学习全文前两段和最后两段。

(独学、组学、班学)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第一幅图景。

(独学、对学、组学、班学)【学习过程】一、独学——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检测、自主反馈(12分钟)1、关于作者(自主阅读课下注释,标记重点,然后填空。

1分钟)郁达夫,原名,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

2、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好词好句和不认识的字词,注意课下注释。

然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注意字形。

6分钟)凋.零混混沌沌....潭柘.寺一椽.破屋喇.叭槐蕊.扫帚..细腻.不能自已.衰.弱平平仄仄..萧索..歧.韵似.的夹.在中间着.着夹.袄3、自己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在书上标出段落,划分层次;勾画、批注,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圈点勾画写了哪几幅图景,并简要概括。

《故都的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导学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郁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评价】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二、人物颂歌至诚赤子郁达夫您深沉,孤寂,坚韧!您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

在颠沛流离中,在饱受迫害时,您向往闲散安逸的生活。

您开始不断地游历,借助山水来排遣现实带给您的苦闷,消解离群索居带来的寂寞。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理解其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

3、培养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特色。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探究其文化内涵。

(2)学习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景抒情的片段写作。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17 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该文。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潭柘寺()驯鸽()平仄()颓废()譬如()廿四桥()混沌()鲈鱼()2、解释下列词语。

(1)不远千里:(2)混混沌沌:(3)疏疏落落:(4)一叶知秋:3、初读课文,思考: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五、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图?(2)这些秋景图分别体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2、精读赏析(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秋景图,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导学案和教案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导学案和教案

第14课故都的秋教案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能力目标: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内心的忧思与落寞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难点: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大家可以想到有哪些关于秋的古诗词呢?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二首》)从上述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秋天多含萧瑟凄凉之意。

然而刘禹锡却与别人不同,独独爱秋。

著名的散文家郁达夫对秋也异常喜爱。

他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2、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组织创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闻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震动了文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教师版本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教师版本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本《故都的秋》导学案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作者深沉的爱乡情怀,品读作品语言;2.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自主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混沌〔〕〔〕细腻〔〕房檩〔〕....潭柘寺〔〕.一椽〔〕.喇叭〔〕〔〕..槐树〔〕.夹袄〔〕.颓废〔〕.橄榄〔〕〔〕..普陀山〔〕.譬如〔〕.廿四桥〔〕.平仄〔〕.馍〔〕.落蕊〔〕鲈鱼〔〕..2.相似字形辨析柘〔〕_________ 椽〔〕_________ 纣〔〕_________ 拓〔〕_________ 缘〔〕_________ 忖〔〕_________ 厮〔〕_________ 嘶〔〕_________ 衬〔〕_________撕〔〕_________3.郁达夫,原名_________,籍贯___________,现代________家、_______家。

4.本文写于______年,结合历史知识,当时的中国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有什么特点?那些话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秋的眷恋?2.释题: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其中“故都〞明确了____________________,“秋〞明确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代替?【温故知新】1.我们学过那些写秋天的文章和古诗?写下你知道的。

2.上题的秋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讨论】“预习检测〞“南国之秋〞分别有何作用,请找出并分析?3.细读课文,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给这些秋景图起一个名字。

【课堂精讲】1.体味作者一笔带过香山红叶、陶然亭芦花、钓鱼台柳影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色,转而写平淡小景的写法和作用。

“故都秋景图〞每幅图的写作手法和特点及其作用。

【课堂随练】1.以下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D 〕1《故都的秋》导学案高一·必修二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扫帚的丝纹〞,以及“秋蝉的残声〞“秋雨凉风〞等景物,都是为了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03
语言艺术分析
语言的修辞手法
比喻
作者通过比喻手法,将秋天的景象与事物进 行比较,如“秋天的树叶像蝴蝶一样翩翩起 舞在描述秋天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秋 天的景象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如“秋天悄悄 地来到人间,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使语言 更加富有情感。
排比
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将秋天的多个特点进行 并列描述,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多彩 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使语言更加有气 势。
总结词
实践与应用
详细描述
实践与应用
05
课后作业与学习建议
课后作业
作业二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 、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作业四
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秋天形象。
01
02
作业一
阅读《故都的秋》全文,理解作 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和描绘。
03
02
文章内容解析
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如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等,表现出秋天的 萧瑟和凄凉,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落寞。
故都的秋是北国的秋,相对于南方的秋天,它更具有深沉和厚重感。作者通过对北国秋天的描绘,展现出北国 秋天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故都的秋的描绘手法
《故都的秋》导学案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作者及写作背景 • 文章内容解析 • 语言艺术分析 • 拓展思考与讨论 • 课后作业与学习建议
01
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01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 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 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领略作者的感受与思考。

2. 掌握一些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 理解和感受唐代文学的艺术及其价值。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增强其综合语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的诗歌欣赏和分析。

2. 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3. 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本课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品味诗歌,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课堂讲解首先,讲解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并与现代文学做一些比较和对比,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

接着,讲解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审题、找出诗歌的核心意思、寻找艺术手法(比喻、拟人、对仗、假设等)、找出诗歌的情感倾向和主旨、探究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等等。

最后,结合指导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分析和欣赏。

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 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是什么?2)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转折如何?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是怎样的?4)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有哪些?5) 诗歌与我们现实生活有何联系?3. 课后作业基于上课吸收的知识,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唐诗作品,了解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教师根据上课情况,评估学生的诗歌分析和欣赏能力,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补充。

针对学生自己选个唐诗进行分析和写作,评定学生的诗歌分析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在此次导学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着重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以及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具体实践。

希望学生们可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2.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2. 难点:如何将文本的解读与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初读文本:让学生自由朗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3. 深入解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4.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对故都的秋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课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课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秋天的短文等。

四、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2. 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3. 在作业布置时,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四)、重点、难点作者是在一种特定的心境下写下《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作者选取的故都风物自然带有作者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方法引导:1、自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诵读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情感。

3、以小组形式完成对资料的收集;小组讨论,完成对文章的赏析。

合作.探究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是一种什么感情,请用文中的话来答?2、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并指明理由。

这些画面共同体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色?3、这些特色和作者的内心情感有什么关系?作业设置:请同学描述当前的天气,我们正值初冬,请同学们仿照《故都的秋》描写一下我们故乡的初冬。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二、写作背景: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 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知识链接】
一、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4.“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点。
5.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编制:审定: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散文家...、诗人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战争。

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49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有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情..》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小说《春风.....》和《薄奠..沉醉的晚上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A级)一、课前预习1、郁达夫(1896~1945),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二、理清思路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三、课文理解1. 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3.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4、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7.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8.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9.朗读课文,说说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10.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预习案第一课时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二、了解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

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

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三、题目注解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30年代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14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本文的脉胳结构。

2.品味赏析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语言,领悟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培养阅读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赏析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 、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诵读、品析、探究教学步骤:一、按照思维导图内容,完成预习二、助读链接1.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⑵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教师用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教师用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主备:陈曲蕊审稿: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过程与方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学法指导1、移情法欣赏北京秋天的视频,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2、朗读法带着美好的感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来读,读出作品的“原味”来,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掌握课文内容教学媒体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混()沌潭柘()寺一椽()破屋驯()鸽落蕊()耗()子平仄()椭()圆颓()废廿()四桥答案:2、解释下列词语⑴混混沌沌:⑵一椽破屋:⑶落寞:⑷一叶知秋:⑸不能自已:答案:⑴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⑵一间屋⑶冷落,寂寞⑷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导学案一、导入:1、欣赏欣赏北京秋天的视频2、提问:看完视频后,同学们对北方秋天有什么印象?(静、美)20世纪30、40年代的北平的秋天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二、认定目标(多媒体展示)三、探究学习1、解题“故都”两个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崐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写作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4、听录音,朗读课文朗读指导: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5、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整体把握展示讨论问题:⑴、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⑵、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⑶、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即关于“故都的秋”的景物?⑷在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怎样的感情?⑸你最喜欢哪一幅景物描写呢?请诵读你喜欢的文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学生讨论分析:(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学生的发言:喜爱和向往学生分析: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发言:“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教师点评:这句是文章的文眼(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即关于“故都的秋”的景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311段)①、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写出了心的静“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②、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受那其中的美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看到扫帚的丝纹,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扫地的声音,在原本繁华热闹的故都,连扫帚扫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正反衬出故都的静寂,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③、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衰弱”突出蝉声之小,而着一“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④、第六至十段秋雨(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息列索落”这个拟声词写出了秋雨的静,不喧闹,不缠绵;雨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一个“卷”写出了秋雨经过之快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秋雨忽来忽去、干脆利落的特点⑤、第十一段,秋果(胜日秋果)“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教师点评:大家概括的很好,虽然具体的词语不尽相同,但都把握住了主要景物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写故都的秋景,五幅画面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取景物的写秋色,突出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4)、在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发言: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现实的动荡、政局的腐败都融入到秋景、秋色、秋声、秋味、秋意里,在作者的笔下景中有情的悲凉,情中有景的落寞的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这也是这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这里的秋景与秋声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这种通过写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的表现手法叫寓情于景教师提问:本文的“形”现在已知道了,但“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文眼(5)、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诵读你喜欢的文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学生的发言:①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感到十分的秋意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这些写景写人的片段和语句,细腻精彩,有情味;而且往往是寥寥数语,信手写来,无意而工6、写作手法(1)以情驭景,景由情生,情景交融品读写景片段,感受情景交融的特点如: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得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底下,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薄、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那种忧郁个人遭际也由于时代风云带来的特有的“悲凉”笼罩全篇(2)对比手法提问: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国的秋?学生发言: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表达不可遏止的强烈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而且首尾照应,回环往复,写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运用对比,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3)衬托手法文中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人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以动衬静,说明这些的环境清、静四、学习小结: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在结构上,总起、分叙、议论、总结,文气贯穿始终,形散而神不散,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五、布置作业回想咱们阆中中学,深秋看到学校马路外边的萧萧落叶,秋意甚浓的阆中中学的秋和故都的秋有何相仿或区别吗?请仔细观察、体味,并以《阆中中学之秋》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六、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借小院秋晨清抒:眷念,怀念,赞美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静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悲凉检测案(一)评估检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等,它们都属于色,显示了的特征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答: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答: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觉、觉和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的特点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答:7.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答:答案:1.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2.青、蓝、灰、白(任选二个);冷;深沉、淡泊3.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4.秋的特征应是清淡5.听、嗅、触;静6.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7.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二)模拟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 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眼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扣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1.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内在精神特征是:2.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3.最后一段中,写每一片叶子似乎在为红衣女孩的“青春的步履伴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这句话?5.下列对文选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答案: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之从容淡泊之大度2.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3.新生命充满活力;前辈对后辈的拖举、希冀和祝福4.对未来充满希望,正义必胜,人们会公正对待历史和生活5.答案为C EA项,原文“寂寞”有“不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B项,没有“母爱的细腻”;D项,没有赞颂“从容豁达”八、学习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用)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专家、百色市名师工作坊主持人靖西市靖西中学:黄雄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数不胜数,如我们学习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二三;王维的《山居秋瞑》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山居秋瞑》一二三。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这些名篇,有悲秋的,也有赞美秋天的。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
二、我们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投影)
(一)知识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查找辨析散文文眼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重要段落的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能力。

(二)学科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向往、眷恋、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更亲近大自然。

(三)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学习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巩固”的教学法、启发法、点拨法等
(2)学法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

四、教具:多媒体等
五、教学时间:两个课时(其中一课时给学生课前对本文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预习,我们一起来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投影问题,集体回答)
1.郁达夫是怎样再现他心目中故都的秋呢?
点拨:作者是通过用文字具体一幅幅画面来再现故都的的秋色的,共描绘了多少幅画面?(他通过四幅图来表现故都的秋色)
能一一列举分别是哪四幅画面吗?(秋院静观图、落蕊蝉嘶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2.从郁达夫所描绘的四幅秋景图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
点拨:从课文第1段找有一句话告诉了你答案,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这要抓住了这句话,就抓住住了牛鼻子。

因此,我们学习散文,要学会善于抓文眼。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把这一句找出来。

“秋天……一二三”。

这一段中哪一句话告诉了你故都的秋的特点呢?(投影)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是本文的文眼)品味:我们还可以用几个字来高度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说说可用那几个字来概括呢?(清、静、悲凉)
(二)接着我们进一步对这篇课文深入探究(投影问题和答案)
1.作者对北国之秋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向往、眷恋、热爱)(集体回答)
但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这几个词,你是从文中的哪些文字感受到的?
提示:可从课文第14段文字感受到。

好,那下面我们集体来朗读第14段,边读边认真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点拨: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些感情?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品味: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的秋向往、眷恋、热爱的程度到了发疯发狂的地步,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

点拨:作者怎么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就是作者原意拿自己的生命去换。

像这种不直接把自己的情感写出来,而是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叫什么写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作者写的是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南国之秋呢?(投影)学生回答
点拨: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对比
有什么效果?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清净悲凉及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恋的特点。

3.秋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眼里,它为什么是清、净、悲凉的呢?学生回答
这跟他当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有关。

(投影)
(投影)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点拨:作者当时正处在什么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
作者有怎样的心情?苦闷、寂寞
是这些特定的背景和这种糟糕的心情让作者感受到故都的秋的那种清、净、悲凉的特点,尤其突出哪种独特感受?悲凉
(三)接下来我们进行思维拓展,拓宽视野,突破这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1.品味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的“秋”。

(集体回答)
先品味悲秋的名篇。

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品味其中的感情(投影)
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接着,我们再来先品味赞秋的名篇。

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品味其中的感情(投影)
赞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天净沙·秋思》)
点拨:秋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人生境界不同、心境不同。

因此,面对同样的秋天,但他们感受到的秋天也各不相同。

2.仿《天净沙·秋思》,填写一天首描写古都秋的词。

学生回答(投影)
点拨:先观察《天净沙·秋思》的语言形式、意象、意境特点;再从故都的秋中选出相似的意象,营造相似的意境来仿写。

可选用文中出现的以下意象来仿写: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
(四)下面我们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当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排夸张等表现手法描绘“靖西中学的秋天”,要突出秋色、秋味、秋声。

点拨:1.先仔细观察:秋天当你走进靖西中学校园时,映入你眼睑主要是什么颜色;嗅到什么味道;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

2.再抓住这些独特的特点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写得生动形象了。

(五)下面我们来这节课进行小结(投影):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这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好,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面布置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最终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郁达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排夸张等表现手法,以“南国边陲小城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