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合集下载

西北大学2000至2005学年第一学期科技考古试题

西北大学2000至2005学年第一学期科技考古试题

西北大学2000至2001学年第一学期科技考古试题一、简答题1 从考古学的整个工作系统看现代科学应用范围。

田野发掘过程:红外遥感勘探、钻探。

文物修复过程:应用粘接,修补,加固等稳定性处理从而派生出修复学、保护学。

在文物分析与研究方面,应用了年代测定技术,文物分析,鉴定技术,提供了传统考古学无法得到的信息。

2 简述C14与热释光的测量原理、采样要求。

C14测量原理:宇宙射线中的中子流与地球大气层中的14N发生核反应,产生14C。

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

活着的生物直接或间接与二氧化碳发生交换,直到生物体死亡为止,14C含量按其半衰期进行减少,我们可以利用14C的减少量来计算生物死亡的年代。

要求出土时最好保证样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以保证样品中的原始浓度。

木炭50克,木头100克,种子100克,毛发100克,骨头1000克玻璃瓶干燥保存,准确秤量,编号。

热释光测量原理:含有二氧化硅类晶体的陶器,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出现荧光现象,器物内储存的能量一次性的释放完毕。

器物烧成后,继续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从新积累能量。

依据积累能量的多少以及现有的能量,可以计算出最后一次高温的年代。

要求样品周围的环境中的辐射现象没有异常。

样品中含有二氧化硅样品周围温度不能长期处于较高值,不能与地下水或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接触。

3 怎样看待传统断代方法与现代测年技术的关系现代测年技术是传统侧年技术的延伸,是对传统考古学的精细化工。

传统考古学主要是利用地层学了解文物的相对年代,利用类型学的研究,依据铭文记载的年代,器型进行排队比较,从而可以了解器物的发展序列,确定其年代。

利用现代科技断代技术,可以测得文物存在年代得绝对年代,是对传统测年技术得一种鉴定,补充和细化。

5 现代文物分析技术与传统文物研究的信息来源有何不同。

现代分析技术文物信息得来源广泛,包括文物得各个方面,包括化学组成,文物的病变分析等微观分析,它不要求文物的完整性,也不需要有文物的产地和出土地层。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西北大学考古学参考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参考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参考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青铜时代考古;第四章,铁器时代考古上;第五章,铁器时代考古下。

《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由孙英民等编著。

内容简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有重大意义。

今天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古代,不知道我们民族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是茫然的。

是否了解和重视本民族的古代文化,是衡量一个国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自7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1座综合性大学设立考古专业,近10座高等学校设立文博和文物保护专业,近百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历史系开设“考古通论”课程。

近年来,社会上热爱考古者也越来越多。

为了满足高等学校对《考古通论》教材的需要。

同时让社会上的广大考古爱好者有一本科学性较强的通论性质的专,特意编著了这本《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史前考古学研究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将基本内容结构分为史前考古方法论第一章、史前环境论第二章、史前人类论第三章、史前文化论四部分。

为使学习者便于掌握史前考古学主要内容,又将史前文化部分分为史前文化区系论第四、五章、史前技术论第六章、史前经济论第七章、史前聚落论第八章、史前墓葬论第九章、文明起源论第十章等六个专题,并尽可能归纳各部分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线索,突出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系统知识。

全书共收录25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方便教学和阅读。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校考古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也是考古、文物、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工作者值得阅读和参考的著作。

《科技考古学概论》内容简介《科技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共三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史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叙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周学时:3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四年级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科技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1.1 考古学自身的发展1.2 科学技术的发展1.3 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科技考古学出现的缘由。

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2.1 科技考古的定义2.1.1 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2.1.2 科技考古学的定义2.2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2.2.1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2.2 科技考古学的目标2.3 科技考古学的作用2.3.1 深化考古学的研究2.3.2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2.3.3 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2.3.4 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科技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与作用。

难点:科技考古学的含义。

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3.1 萌芽期3.2 形成与发展期3.2.1 形成和初步发展期3.2.2 发展期3.3 科技考古学前瞻3.3.1 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3.3.2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3.3.3 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3.3.4 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科技考古学的发展过程。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四、计划学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七、课程简介:“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

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

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

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_文物组成的成份、结构分析与制作工艺研究

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_文物组成的成份、结构分析与制作工艺研究

ICP的特点:
其优点是:灵敏度非常高,可达0.1-10ppm、误差小(可控制 在1-2%范围内)、分析速度快,同时可对多元素检测,无需制备样 品,属近于或无损分析;其操作简单,等离子体为激发光源,经过蒸 发、激发作用于样品上,通过计算机、摄谱仪等自动程序的处理就可 记录下样品的光谱行征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元素含量。
XRD基本原理:
X射衍射(XRD)又称X射线物相分析法,在X射线对样 品的辐射下,X射线通过晶体会引发各种元素X射线的发生, 各散乱线间相互干涉,发生衍射现象。通过对衍射现象进行 分析,就可以获得有关构成物质的原子的排列、化合物的形 态、结晶物质的物相的信息资料 .
XRD的应用
金属、矿石、矿物颜料、陶瓷(胎土、釉层、)、壁画地仗层、腐 蚀产物、风化产物等许多无机质的文物基体材料及蜕变产物。
(一)原子吸收光谱
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AAS),又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任何一种元 素的原子都有一系列确定的能量状 态,每一个能量状态称为一个能级。 原子吸收是气态自由原子对同种原 子辐射的特征光谱线产生的自吸现 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从光 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线通 过样品的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 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光谱 线强度减弱的程度,来求出样品中 待测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的应用
对象:用于金属、陶瓷等无机质样品和含有 无机盐的有机物、骨质品。
(二)原子发射光谱
基本原理: 发射光谱分析法就是研究原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过程中发射出
的光的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原子发射的光谱线的波长取决 于跃迁前后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不同元素的原子发射出的光谱线 是不同的,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根据原子发射出的光 谱线的波长或频率,就可以知道是何种元素发射的,这就是发射光 谱定性分析的依据。而这些特征线的强度或谱线出现的数目与试样 中某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就可进行定量分析。

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 生业考古

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 生业考古

对考古发掘所得的动物遗存进行种属判别、部位鉴定, 并运用观察、测量、统计等多种手段,整理和分析考古遗 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可以认识某一时段、某个地区存在的 动物种类,了解古代人类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 探讨古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类行为。
1、动物遗体的采集和记录
采集动物遗存的方法与要求,与采集其它质料的考 古遗物相同,而且需要更加仔细,因为动物骨骸易于破 碎。应尽可能将出土的动物骨骼全部采集,以保证数量 统计的准确和反映动物群的真实面貌。
(3)家畜驯养的研究 家畜驯养与农业发明是文明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人类从过去的简单利用资源转为 对资源实施一定程度的管理和控制,体现了人类知识 和技术的积累和生存能力的增强。 判断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是否为驯养动物,曾 根据其个体大小、地理分布、种群数量、骨骼方面的 变化等几项特征来判定。近年来,对动物食物结构的 分析,以及动物骨骼数据库的建立将使动物驯化与否 的判断更加准确。
除了采集较大的动物骨骼外,还用筛选法获取肉眼看不 到的细小动物骨骼。
采样时,一般采用柱状取样;对于灰坑的土或贝丘遗址、 洞,穴遗址的土壤全部采集。
采集的动物骨骼要单独存放,不能和陶片等类遗物放在 一起,以免造成碰伤。
对于那些已碎或易碎的骨骼要采取加固措施,保证运输 过程中不损伤动物骨骼。对已经采集到的动物遗存要妥善保 存。对动物遗存一定要有科学的记录,标明其出土单位、形 状、数量,尤其是完整的动物骨架不仅要做全面的测量,而 且要有照片,摄影等记录。对骨骼的特征性部位如左右、远 近、中间等部位要做详细记录。
2、动物骨骼的鉴定
动物骨骼的部位、种属鉴定比较容易,只要与标本 对比照即可得知。
确定了动物的种属后,就可以鉴定骨骼的年龄。 对于作鉴定的动物骨骼,要进行记录,一般多用以简 洁、明了的表格形式为好。

(精品文档)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文物组成的成份、结构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演示文档

(精品文档)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文物组成的成份、结构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演示文档

.
ICP的特点:
其优点是:灵敏度非常高,可达0.1-10ppm、误差小(可控制 在1-2%范围内)、分析速度快,同时可对多元素检测,无需制备样 品,属近于或无损分析;其操作简单,等离子体为激发光源,经过蒸 发、激发作用于样品上,通过计算机、摄谱仪等自动程序的处理就可 记录下样品的光谱行征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元素含量。
.
一、文物组成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是指对样品中所含元素种类及含量的一种分 析分析。 根据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多少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常量元素分析,即主要元素分析,一般其含量大于或 等于2%。可以人为控制,是制作时人们有意加入的; 第二种是微量元素分析,元素含量一般介于0.1-2%,不受 人工配方控制,反映器物的原料产地特征(如瓷器的胎、 釉的本质特征); 第三类指痕量元素分析,其含量低于0.1%,通常用ppm来 表示含量单位,这些元素古代人无法控制,一般由元素的 产地所决定,因而痕量元素多用于文物起源方面的研究。
但是ICP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相对的 分析法,必须要制备标样,标样没有状态限制,但其元素含量、组织 结构与测样要一致;雾化进样装置效率低;雾化器易堵塞,造成工作 不稳定;氩气消耗量大,维持费用高;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还不够高。
.
原子发射光谱的应用
对象:主要用于金属、陶瓷、玻璃、铀、无机颜料、 石材等文物样品的成分分析。
y b
.
XRD基本原理:
X射衍射(XRD)又称X射线物相分析法,在X射线对样 品的辐射下,X射线通过晶体会引发各种元素X射线的发生, 各散乱线间相互干涉,发生衍射现象。通过对衍射现象进行 分析,就可以获得有关构成物质的原子的排列、化合物的形 态、结晶物质的物相的信息资料 .
.

西大文化遗产学院2015一2016第一学期本科课表

西大文化遗产学院2015一2016第一学期本科课表
考古学概论
7408钱耀鹏、王振
15级考古、文博共50人
形势与政策(双)
7408刘飞
15级考古、文保、文博80人

英语视听说
7408张松柏
15考古、文博50人
中国近代史纲要
7408梁星亮
文化遗产学院80人

简明微积分
7408黄晴
考古、文博50人
体育
世界古代史(5-7节)
7408马锋
15级考古、文博共50人
2015-2016-1学期
年级2013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人数32
星期
1—2
3—4
5—6
7—8
9307冉万里、李雨生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9209段清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 程表
2015-2016-1学期
年级2015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人数20
星期
1—2
3—4
5—6
7—8
晚上

英语阅读
7408张雅
15文保、文博50人
中国古代史(5—7节)
7408徐卫民
15级考古文博共50人

简明微积分
7405黄晴

分析化学
7505张宏芳
文保地质90人
体育
大学语文
8101成明明
文保生工食品能源154人
普通物理实验
刘志刚

英语 视听说
7203姬卫敏
文物保护材料
7107孙丽娟
分析化学实验(5-8节)
第三周开始上

无机质文保(2-4节)
9404王丽琴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三节)
7206 杨璐

史前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史前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史前考古学》一、课程名称:史前考古学二、课程种类:考古专业中心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每周 4 学时,共 72 学时五、学分: 3 分六、任课教师:朱之勇、刘斌七、课程简介:史前考古学的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两大部分,是考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骨干课程之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本课分为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和下编(新石器时代考古),共十章内容,分别是史前考古学方法论、史前环境、史先人类、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史前考古的综合理论问题、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史前墓葬与埋葬制度、史前社会结构的演进、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要修业生经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认识当前史前考古的研究成就与动向,使学生初步基本具备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能力。

课程以老师解说为主,同时会组织学生进行3~4 次的专题谈论。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章史前考古学方法论( 8 学时)第一节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原址第二节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地层划分、比较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积聚二、生物地层学(一)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有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断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看法(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四、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定年代方法第三节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要素三、埋藏种类及鉴识(一)原地埋藏种类(二)搬运埋藏种类(三)特别埋藏种类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先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研究(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虑题:1.解说“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遗迹)内涵: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现代中药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价值: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点:①必须是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街道、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概念: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特点:①文物学的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③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④文物学有其自身的目的⑤跨学科研究也是文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内容:①研究文物的价值②研究文物的作用③研究文物的分类④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⑤研究文物管理⑥研究文物收藏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与历史学:个性: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共性: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联系:①文物学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②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与考古学: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不同;所研究文物的来源不同;所研究文物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共性:研究对象相同;研究目的相同密切联系:①考古学可以为文物学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②文物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断代方面的参考5.文物管理的内容(1)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①历史文化名城及街村的管理:当地政府应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教你如何用WORD文档(2012-06-27 192246)转载▼标签:杂谈1. 问:WORD 里边怎样设置每页不同的页眉?如何使不同的章节显示的页眉不同?答:分节,每节可以设置不同的页眉。

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页眉和页脚――首页不同。

2. 问:请问word 中怎样让每一章用不同的页眉?怎么我现在只能用一个页眉,一改就全部改了?答:在插入分隔符里,选插入分节符,可以选连续的那个,然后下一页改页眉前,按一下“同前”钮,再做的改动就不影响前面的了。

简言之,分节符使得它们独立了。

这个工具栏上的“同前”按钮就显示在工具栏上,不过是图标的形式,把光标移到上面就显示出”同前“两个字来。

3. 问:如何合并两个WORD 文档,不同的页眉需要先写两个文件,然后合并,如何做?答:页眉设置中,选择奇偶页不同与前不同等选项。

4. 问:WORD 编辑页眉设置,如何实现奇偶页不同比如:单页浙江大学学位论文,这一个容易设;双页:(每章标题),这一个有什么技巧啊?答:插入节分隔符,与前节设置相同去掉,再设置奇偶页不同。

5. 问:怎样使WORD 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答:页面设置-页眉和页脚,选首页不同,然后选中首页页眉中的小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选择无,这个只要在“视图”――“页眉页脚”,其中的页面设置里,不要整个文档,就可以看到一个“同前”的标志,不选,前后的设置情况就不同了。

6. 问:如何从第三页起设置页眉?答:在第二页末插入分节符,在第三页的页眉格式中去掉同前节,如果第一、二页还有页眉,把它设置成正文就可以了●在新建文档中,菜单―视图―页脚―插入页码―页码格式―起始页码为0,确定;●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确定;●将光标放到第一页末,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应用于插入点之后,确定。

第2 步与第三步差别在于第2 步应用于整篇文档,第3 步应用于插入点之后。

这样,做两次首页不同以后,页码从第三页开始从1 编号,完成。

科技考古(西大考古)

科技考古(西大考古)

科技考古概论1.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围(1)、从考古学的自身的任务看应用范围应用范围:田野发掘→室外工作→遥感、勘探技术、钻探、发掘技术文物修复、保护→考古辅助工作→粘接、修补、加固、稳定性处理→派生出修复学、保护学文物分析与研究→研究工作→年代测定技术;文物分析、鉴别技术(2)、现代科技在考古中的应用过程与成就①、早期考古学——收藏、探宝、盗墓、著录:人类出现→19世纪上半叶,不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没有科学的田野发掘,为盗墓探宝;目的在于“收藏”、著录、考证文字资料。

②、近代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田野考古:19世纪上半叶始→一战后(1819年~1918年)。

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形成科学的田野发掘;开始系统的文物研究;初步完成一套考古过程。

根据1819年汤姆森“三期说”;1833年英国.查里莱尔“地质均变说”;J.J.A.奥尔索将地质学与三期说用于田野考古;瑞典.蒙特柳斯“器物类型学”;20世纪初,地质学,“冰期、“间冰期”的划分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联系起来。

③、现代考古学——科学、精确、深入、高效:一战→二战结束(1918~1945)。

各种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考古,使考古工作更具有科学性,考古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准确。

表现:田野考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靠空摄影技术→地面遗迹勘探;“地抗力”测定法→地下遗迹的探查。

文物研究:研究质量大大提高,地质、物理、化学综合使用→判断岩石、矿物、金属制品质地、成份;体质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鉴别人类骨骼性质、兽骨性质、农作物品种。

树木年轮法诞生:开始了年代数据的测定技术。

④、现代考古学:由于植物学、化学、物理、动物学的引入→质的飞跃,解决了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考古学在不断完善地层学、类型学。

Ⅰ期: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自然科学更加发展迅速,在考古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出现了考古学的一次革命。

表现:年代测定技术:1949年美国.利贝将放射性碳同位素用于考古学测年→史前考古学的一次革命,有了绝对年代→1960年获诺贝尔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考古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温睿,孙凤
七、考试形式:闭卷
八、课程简介:
本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了解科技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科学技术手段等。

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逐渐掌握掌握科技考古的基本理论、一般程序、方法步骤,树立科技考古的思维模式,具备现代科技考古的科研能力。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课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从考古学到科技考古学
1.考古学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
3.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科技考古学的定义
1.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
2.科技考古学的定义
第三节科技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1.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2.科技考古学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考古勘探(4课时)
第一节遥感与航空摄影
1.遥感与航空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航空摄影技术的应用案例
第二节地球物理勘探
1.物探技术的定义
2.物探技术的分类
3.物探技术的步骤
4.常用的地下物探技术
5.考古物探的优缺点
第三节地球化学勘探
3.物探技术的定义
4.物探技术的分类
5.常用的地下物探技术
第四节GPS和GIS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1.GPS基本原理
2.GIS基本原理
3.3S集成在考古中的应用
第三章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2课时)第一节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
第二节出土文物的清理与修复
第三节文物的保存
第四章文物分析技术(16课时)
第一节文物的影像分析技术(2课时)
1.X光照相机
2.中子成像技术
3.多光谱成像技术
第二节文物的微观分析技术(4课时)
1.体视显微镜
2.偏光显微镜
3.金相显微镜
4.扫描电子显微镜
5.透射电子显微镜
第三节文物的元素分析技术(2课时)
1.X射线荧光
2.ICP-AES
第四节文物的结构分析技术(4课时)
1.X射线衍射技术
2.红外光谱技术
3.拉曼光谱技术
第五节文物的测年技术(4课时)
1.树木年轮法
2.碳十四测年法
3.释光测年发
4.其他测年方法
第五章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2课时)
第一节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发展简史
第二节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第三节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古代陶瓷与青铜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
第六章水下考古(2课时)
第一节水下考古方法
第二节水下考古实例
(二)实验课(8课时)
实验地点安排在文化遗产学院唐仲英文物分析技术实验室。

主要开设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和可移动X射线荧光光谱仪两台无损分析仪器。

学生分四组,每周两组前往实验室实践操作。

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和使用仪器,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要求学生自备样品,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1)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并分析物质表面微痕形成的原因;(2)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某类无机物(可以是金属器、陶瓷器、玉石器等)的成分并对成分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文物材质和可能的风化、污染、使用等情况。

十、课程要求
本课程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考古学基础知识,同时了解科技考古中常用的现
代检测仪器的原理和操作。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同学们了解并正确掌握科技考古的基本理论、一般程序、方法步骤,正确进行实际操作,具备科技考古的科研能力。

主要参考资料
赵丛苍主编,科技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沙因等主编,考古文物与现代科技,人民出版社,2001年;
马清林等,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昌燧等,科技考古论丛(第一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
王昌燧等,科技考古论丛(第二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昌燧等,科技考古论丛(第三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朱俊英主编,考古勘探,科学出版社,1996年;
宋宝泉等,遥感考古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何金兰等,仪器分析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年;
武汉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