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人参发酵产品研究进展

人参发酵产品研究进展

人参发酵产品研究进展摘要:人参是著名的传统中药,也是新资源食品,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随着对人参资源的深度开发,人参相关产品的研发呈逐年上升趋势。

生物转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的开发,目前通过对人参进行发酵和生物转化开发出的相关产品有人参发酵酒、人参乳酸饮料、人参发酵醋等,这些健康产品口感好、风味独特倍受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人参的生物转化和发酵产品研制方面进行综述,为人参新的研发方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参;发酵;产品研发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干燥根[1]。

有“百草之王”之称[2],为大地精华之物,有着悠久的防治疾病的历史,其效果更为古今中外无数医者所肯定。

人参始载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药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3],有“补五脏、定魂魄、安精神、除邪气、止惊悸、益智、明目,久服轻身延年”的功效[4]。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具有滋补、抗疲劳、扩张血管、提高免疫力及抗肿瘤等作用[5,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病先防、营养保健越来越重视,人参为国家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因此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传统中药经过发酵,可以使其原有药性发生改变,如降低药物毒性、增强或产生新的功效等,扩大了中药的临床应用范围[7]。

现代中药发酵是传统炮制方法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8]。

微生物发酵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中药进行发酵处理得到目标产物或改变药效的一项技术,具有改变中药毒性、提高药效、加速吸收、改善口味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提高传统中药活性成分的方法[9-10]。

本研究对人参各种发酵方法及其产品进行概述,为研发人参新型健康产品提供参考。

1 人参的生物转化现状人参主要生理活性物质以及最有效的药用成分是人参皂苷,目前已经有60多种人参皂苷从人参中分离出来。

人参皂苷具有抗肿瘤[11-12]、抗疲劳[13]、降血糖[14]、提高免疫力[15]、抗氧化[16]等多种作用,而其发挥抗肿瘤作用和具有较高活性的人参皂苷多为稀有皂苷。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微生物发酵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生物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中药提取、改良和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我们将对微生物发酵在中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s an ancient and important biotechnology,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multiple fields. In recent years, its appl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s well as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ion, improvement,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 We will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本文将简要介绍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背景。

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真菌细胞发酵生产紫杉醇的优势,同时也对如何改良内生真菌菌种性能和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以提升其产紫杉醇的能力,作出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关键字:紫杉醇,微生物发酵,内生菌,产量前言:目前国外市场上的紫杉醇仍依靠从红豆杉树皮中提炼和人工合成方法,目前并未见有第三种形式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制作的报道。

紫杉醇的生产受着原材料与科技二个方面的约束,短期内无法突破。

为克服红豆杉资源匮乏和紫杉醇需要量的日益扩大的问题,人类对生产紫杉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学研究,涉及化学全合成、植物细胞培养、微生物转化和微生物发酵。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紫杉醇由于具备突出优点,其研制与发展日益引起中外科研学者的普遍重视。

一、紫杉醇产生菌的研究进展(一)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种类Stierle和Strobel等首次从短叶红豆杉的树枝上分离出一个可以形成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命名为安德列亚霉[1]。

当时这一发现对于紫杉醇的药源研究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为开发紫杉醇的物源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此后,各地研究者相继进行对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分离操作,先后在西藏红豆杉、云南省红豆杉、东北地区红豆杉、欧洲红豆杉和中国红豆杉中分离到能形成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其寄主植被基本包括红豆杉属下的所有种类。

在国外的树木中,科学家也分离出来到了可形成紫杉醇的内生真菌。

Li等在不同种类的秃柏的韧皮部和木材部中均分离出能形成紫杉醇的内生真菌[2]。

GA等18人在同一种松树中分离出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

这表明,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不但存在于红豆杉属植被中,在某些非红豆杉属植被中也存在,他的研究结果更拓宽了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研究范畴。

(二)真菌发酵制备紫杉醇的优越性与过去在红豆杉植株的树皮上获得的紫杉醇比较,由内生真菌发酵制备紫杉醇有着更多的优越性,微生物发酵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易扩大化,有利于工业化生产的落地实施;(2)微生物易于通过诱变育种等方法筛选高产菌株,提高紫杉醇的产量,微生物育种及选育速度明显高于植物细胞株;(3)内生真菌生长迅速,在简单培养基中便可大量繁殖,形成丰富的发酵活性性质;(4)内生真菌在生物反应器中生长时,可人为调节各项发酵参数,使代谢路径朝着有利于紫杉醇的生产及高浓度紫杉醇的积累的方向进行。

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三、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展望
几点展望:
3、加大中药废弃物的二次开发利用
目前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材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有些 中药资源显得尤为紧缺。一方面应该加强道地药材的GAP种植、药材 基因以及细胞培养等研究;另一方面还需要强化药材的合理利用----合 理使用药材,组方更科学实用,同时药材首次利用后药渣的二次
应当成为发展的重点。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3、发酵产物与天然产物成分以及药效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
药用真菌深层发酵提取物的药理实验研究。
3.2 药用真菌深层发酵提取物的药理实验研究
竹黄菌的深层发酵提取物抗菌实验。竹黄菌发酵液中具有天然抗菌 活性物质,且杭菌作用明显,有较广的抗菌谱。 中药对灵芝菌液体发酵过程中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其发酵液对慢性支 气管炎的疗效。结果发现,单纯灵芝发酵液就具有止咳、祛痰作用, 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
三、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展望
几点展望:
6、发酵产物综合研究——分离、纯化等条件的优化
首先,应该对微生物的发酵和培养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并进行成分的 分离、鉴定和相关药理实验的证明,更加明确微生物的性质以及变化 过程。 其次,对中药也应该进行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全面研究,深入研究中药 多靶点作用的机理,并用相应模型进行科学的阐述,进而建立中药多 靶点作用的模式。
开发,微生物在这方面具有很好优势。 药渣废弃物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同时也包括没有
提取完全的一些有效成分及一些无机元素等;一些微生物具有降
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功能,将微生物作由于中药药渣,既可以 起到降低中药生产后处理的成本,同时也可以节约原料,扩大中
药适应症。
三、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展望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应用论文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应用论文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来炮制中药是一种中药提炼新工艺。

该工艺以传统的微生物工程等技术为基础,结合了常用的物理或者化学等中药炮制方法,具有分解药物的大分子物质使其更易吸收,降低药物的毒性,使得其更安全的优点,此外,该工艺还具有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合成速率,解决供不应求的医疗状况等作用,因而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有待于大规模投产试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发酵工艺在中药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工艺;优点【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65-011引言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中医药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传统的中药加工提炼工艺如煎、熬、蒸等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生活的需要。

目前发展出一门中药炮制新技术,即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炮制中药。

该技术建立在微生物发酵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了微生物的强大转化能力,将中药的有效成分得以高度提炼,毒性得以降低,并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与废渣得以大幅度的分离,使得发酵之后的药液浓度更高,更易于人体吸收。

此外,由于微生物的降解转化作用,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还存在被转化成新成分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新成分一方面可能会优化药材的原有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会产生新的作用。

鉴于以上优点,微生物发酵技术有待于引起中药界的高度重视。

2微生物发酵炮制中药的类别按照使用方法的不同,微生物发酵法炮制中药可分为两大类:(1)去渣式,即炮制后的药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药渣,需要经过过滤,筛选等方法处理后方可使用;(2)无渣式,即炮制后的药液中没有药渣,无需过滤筛选等方法便可使用。

微生物法炮制中药按照发酵方式的不同也可分为两大类:(1)液体发酵式,该方式从传统的抗生素制造方法中获得经验,将某些与中药成分可以产生有效作用的微生物群与中药材质混合均匀,然后置于容器中,给予适合的光照、湿度及温度等外界条件使其进行发酵;(2)固体发酵式,该方式利用营养物质较高的农业产物作为发酵基质,将特定的真菌或者真菌群群与之均匀混合,再给予适合的光照、湿度及温度等外界条件使其进行发酵。

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及产品开发

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及产品开发

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及产品开发摘要:中药发酵技术历史悠久,是中药炮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将益生菌广泛应用于药食两用中药,利用益生菌发酵中药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中药发酵技术开发出的一系列健康产品颇受消费者的青睐,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药经益生菌发酵后具有提高药效、更易人体吸收、降低毒副作用等优势,该文从单一菌种发酵中药和多菌种混合发酵中药两方面对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对益生菌发酵药食两用中药开发的相关产品进行综述,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及相关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益生菌,发酵,功能型产品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种类多且产量大,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药效作用时间长、不易产生耐药性、提高免疫力等一系列优点[1]。

不同种类的中药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入药,传统炮制有煎、煮、熬、炼、炒等手段,由于加工深度不够,往往会造成有效物质难以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的现象。

为了提高提取率和利用率,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炮制方法——中药发酵。

它是指在适当的温度、水分等条件下,微生物利用自身生长代谢及生命活动对药物产生发酵作用[2]。

益生菌是一种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它存在于人体肠道和生殖系统内。

益生菌和中草药在许多方面有相得益彰的协同作用[3]。

利用益生菌发酵中药不但可以节约中药资源,而且还可以促进中药有效成分溶出、将大分子物质分解、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

利用益生菌有目的的发酵中药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1 中药发酵技术1.1 传统中药发酵技术根据《本草纲目》、《本草汇言》、《中国药典》等记载,我国发酵中药的产生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出现的发酵中药为曲类中药,包括红曲、六神曲、建曲、半夏曲等[4]。

传统中药发酵并不是有针对的对中药进行发酵,而是利用环境中的野生微生物在环境温度、湿度都无准确控制的条件下完成发酵过程,该过程存在许多弊端,例如菌种的纯度不高、发酵条件简陋、缺乏标准化模式。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在传统医学领域,中草药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发酵中草药这一创新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中草药进行生物转化。

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混合,而是涉及微生物与中草药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得以改变或优化,从而产生新的活性物质或者增强原有成分的功效。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呢?首先,微生物发酵能够降低中草药中的毒性成分。

许多中草药虽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

经过微生物的作用,这些毒性成分可能会被分解或者转化,从而降低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其次,发酵过程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生物利用度。

一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难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而微生物发酵能够改变其化学结构,使其更易于被人体吸收,从而提高药效。

此外,微生物发酵还能够产生新的活性成分,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的研究中,所选用的微生物种类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细菌、真菌和酵母等。

例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细菌类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多种酶类,促进中草药成分的转化;而真菌中的曲霉、青霉等则具有强大的分解和合成能力,能够对中草药进行深度改造。

发酵条件的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包括温度、pH 值、发酵时间、接种量等因素都会对发酵效果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以获得理想的发酵产物。

例如,对于某一种中草药,在 30℃的温度下发酵 5 天可能会得到最佳的效果,但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或者发酵时间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导致发酵产物的质量和药效下降。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在抗菌消炎方面,通过发酵得到的中草药制剂可能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能够更有效地对抗细菌感染。

在免疫调节方面,发酵后的中草药可以更好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各种免疫相关疾病。

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根据发酵物 料的状态
液态发酵
药用真菌发酵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微生物和发 微生物与中药材的发酵 酵基质特性
药用真菌与其它微生物的发酵
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发酵中药的应用现状
发酵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修饰和转化——有学者分别对虎杖、黄芩、 地衣芽孢杆菌和红花的联合发酵等进行了发酵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发酵对减小中药毒性的作用——学者利用真菌发酵雷公藤,使得 雷公藤中的免疫抑制和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对雷公藤含量持续下降 而总生物碱成分变化不大,保留了其药理活性。 发酵对提高中药有效成分量的作用——中药的有效成分一般在细 胞内,但是植物细胞具有坚韧的细胞壁结构,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 出和提取,而微生物的发酵可能产生纤维素酶能够破坏细胞壁结构, 是有效成分更易于得到。 发酵发现并获得新的药性——中药的发酵由于微生物或者真菌的作 用可以使得中药的成分发生变化,或者中药的成分会使得微生物的 次生代谢产物增加或种类改变,从而得到新的活性成分,发现新的 药性。
发酵中药的研究进展
1.中药发酵的历史概况 2.中药发酵的种类 3.发酵中药现状研究
4.中药发酵应用现状 5.结语与展望
中药发酵的历史概况
历史悠久——四千年前,利用微生物发酵酿酒
是传统中药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仅对自然界的菌种进行简单利用,且菌种不纯,针对性不强
固态发酵
中 药 发 酵 的 种 类

发酵中药的研究展望
发酵中药可以缓解中药资源匮乏的问题
目前主要集中于通过中药的作用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在双向发酵,即发酵两相兼顾的研究还比较少。
发酵中药的研究还多限于发酵或得产物追综,而对其发 酵的本质,也就是酶系的研究还比较少

发酵类中草药研究进展

发酵类中草药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8-0103-03发酵类中草药研究进展孟让,杨利博(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摘要从发酵类中药能够增强药效、降低毒性、分泌活性物质和不同微生物菌种发酵及不同的发酵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发酵类中药在药渣再利用、饲料添加剂、畜禽疾病防治的应用与进展,并对发酵类中药在发酵过程中菌种筛选、发酵工艺标准、产业规模化和科学理论基础的不足进行了预测。

在现代微生物学、中医药学等学科的结合下,进一步探究更加标准成熟的发酵工艺,使发酵类中药的药用价值与应用前景发挥巨大潜能。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转化;微生物发酵中图分类号S853.75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8.036Research Progress of Fermented Chinese HerbsMeng Rang,Yang Libo(School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056038,Hebei,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fermented herbal medicines in terms of their ability to enhance efficacy,reduce toxicity,secrete ac‐tive substances and fermentation by different microbial strains and different fermentation methods.The applications and progress of ferment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reuse of drug residues,feed additives and livestock and poultry disease control are introduced.It also predicts the shortage of strain screening,fermentation process standard,scale up of industry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of ferment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microbiology,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disciplines,a more standard and mature fermentation process is further explored to make the medicinal valu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fermented herbal medicines reach great potential.Key words:Chinese herbal medicine,biotransformation,microbial fermentation1发酵中草药的背景及发展现状中草药主要以植物源为药材,其植物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维生素、氨基酸等活性物质[1,2],由于关键活性物质含量较少、转化率较低,并存在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出现利用率低、药效不足、毒副作用大等问题[3]。

益生菌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益生菌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19,40(12):74G78P r o g r e s s i n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文献综述益生菌发酵中药研究进展㊀收稿日期:2018G04G07㊀基金项目: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产出科研选题(C A A S GZ D X T 2018008)㊀作者简介:陈柯源(1993-),男,河南洛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基础兽医研究.∗通讯作者陈柯源,高㊀艳,郝宝成∗,梁剑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㊀㊀摘㊀要:益生菌对于平衡动物胃肠道菌群有着重要影响,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活性酶及其他代谢产物.中药经益生菌发酵后,其有效活性成分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还可促进动物生长㊁提高免疫力,具有无抗㊁低残留㊁绿色安全等优点,是替代抗生素的理想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中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论文从益生菌发酵中药的作用机理㊁种类㊁特征㊁菌种选择及条件优化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为研发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一定的参考.㊀㊀关键词:益生菌;发酵;中药;饲料添加剂中图分类号:S 8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G5038(2019)12G0074G05㊀㊀我国每年都将大量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投用于畜牧业,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动物生长及免疫机能,但长期大量使用则会造成致病菌耐药性增强,人类食用抗生素残留量超标的畜产品后,还会引起中毒㊁过敏等一系列危害[1].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绿色㊁无公害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已成当前的必然发展趋势.中药发酵饲料添加剂具有毒副作用小㊁无抗药性㊁功能多样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中药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如多糖㊁甙类㊁生物碱㊁有机酸等,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力有着广泛的影响,同时对肠道微生物群和胃肠道系统也产生一定的影响[2G3],是抗生素的良好替代品;而益生菌也可以调节动物肠道的菌群平衡,为机体提供丰富的生物蛋白㊁维生素㊁小肽等营养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4].中药发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益生菌的酶解作用,不仅增加了中药活性成分的释放量,同时益生菌的一些代谢产物也可改变中药活性成分,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5].因此,益生菌发酵中药对增强药效㊁促进动物的生产性能㊁降低饲养成本等将产生重要影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㊀中药发酵的发展史发酵是中药材传统炮制方法之一.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学者就意识到益生菌发酵的特性,从最初的酿酒㊁食品加工一直延伸到中药炮制.很多药物也都是益生菌发酵的产物,如三七㊁六神曲㊁半夏曲等,但传统意义上利用益生菌来发酵中药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发酵菌种不纯㊁发酵的过程及产物质量难以控制等.近年来,益生菌因无毒并具有独特的生理功效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这也使益生菌发酵技术的应用得到不断地推广[6].同时,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众多功能,如羟基化㊁氧化㊁酯化㊁甲基化等,同时,益生菌在调节肠道生态失衡㊁改善动物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7].益生菌发酵中药后,能充分释放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从而改善和提高药物活性,同时发酵液中含有大量活性酶,经机体迅速吸收后,可调节免疫机能,增强抗病力,从而使中药的药效得到充分发挥.除此之外,中药中的某些成分经益生菌分解后可转化生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一方面可能使药效得到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还可能表现出新的药理作用.因此,可以利用益生菌进行发酵制药,从而降低用药成本,提高药效[8G9].同时,反应条件相对温和㊁污染小㊁设备简单也是中药益生菌发酵的特点,这为中药材的开发及研究奠定了基础.2㊀发酵种类中药发酵包括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又称液体深层发酵,是在含中药的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益生菌,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酵,发酵产物包括发酵液和菌丝体.冯路瑶等[10]研究了6种中药材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对牛樟芝液态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长和胞内三萜类成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薏苡仁水提物添加浓度在0.6%时,对牛樟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他中药水提物对牛樟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枸杞水提物对牛樟芝生长和胞内三萜的产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陈皮和当归醇提物在高浓度时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和胞内三萜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翘醇提物对牛樟芝胞内三萜物质的产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对照组的4.5倍.再如,经益生菌发酵过的鹿茸提取物,与未发酵的提取物相比,可明显提高动物机体的造血活性和抗氧化活性[11].固体发酵是将益生菌接种到以中药或中药药渣为营养基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其发酵基质一般不灭菌,且多为自然开放过程,发酵成本也相对较低,且操作简便,尹珺伊等[12]通过在日粮中添加发酵黄芪粉,使肉鸡的生产及免疫性能与黄芪粉相比得到了显著提高;史洪涛等[13]将乳酸菌分别接种于扶正解毒散及单味中药中发酵,结果显示乳酸菌可以在扶正解毒散及组方各味中药中生长,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2ħ,含水量40%,接种量10%;最适营养物质添加量为每千克培养基中含红糖5g㊁酵母粉3g㊁蛋白胨3g.结果表明,乳酸菌能发酵扶正解毒散,与初始发酵条件及培养基相比,乳酸菌活菌数提高了10.59倍,为2.11ˑ109C F U/g.因此,固体发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㊀发酵机理传统的中药炮制,其加工条件复杂以及对中药的利用率极低等不足,大大消耗了中药资源,而益生菌发酵中药一般是在常温㊁常压的环境下发酵,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同时益生菌在生长代谢时所产生的一系列酶类代谢产物,如纤维素酶㊁半纤维素酶㊁果胶酶㊁淀粉酶㊁蛋白酶等可破坏植物的细胞壁,促进有效成分溶出,并能将中药中的糖类㊁蛋白质㊁纤维等成分进一步分解㊁转化为机体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从而使中药有效成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保留的同时增强药效.同时这些酶类物质还能与中药中的某些特殊成分发生互作,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修饰[14],促使新物质的形成并降低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含量[15].4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特点4.1㊀提高中药有效成分含量,增强药效中药的有效成分多位于植物的根㊁茎㊁叶细胞的胞浆中,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构成,且结构紧密,使有效成分难以被释放出来,从而不能被机体充分吸收利用.通过益生菌与中药的共发酵作用,可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李瑜[16]在研究中发现,复方中药经酵母菌和乳酸菌共同发酵后,发酵液中多酚㊁多糖㊁黄酮㊁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且氨基酸含量增加显著,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韩春杨等[17]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发酵液对体外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作用,而四君子汤制剂则需要约2倍发酵液剂量才能使体外淋巴细胞显著增殖,这表明四君子汤经发酵后,药效可大大提升.4.2㊀合成新物质,提高中药利用率益生菌在中药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酶以及多种次生代谢产物,这些酶类物质使药物的结构发生羟化或脱氢反应,将药物以预定的方向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和中药有效成分发生反应以及把有效成分作为前体而形成新的化合物[18].阮鸣等[19]通过香菇㊁桑黄㊁灵芝等真菌发酵黄芪,结果发现这几种真菌都可以将黄芪甲苷转化成异黄芪甲苷,其中黄芪经桑黄菌发酵后,与黄芪甲苷结构相似的物质也可转化为异黄芪甲苷.此外,在发酵过程中,中药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促进或抑制益生菌的生长和代谢,益生菌会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通路来适应新的生长环境,从而产生新的代谢产物,与中药成分相协同,达到改变药性㊁提高药效和产生新的治疗效果等目的.采用罗杰斯无性穗霉(C l o n o s t a c h y sr o g e r s o n i a n a)发酵地不容(S t e p h a n i a e p i g e a e)㊁香青藤(I l l i g e r aa r o m a t i c a)和蒙自青藤(I l l i g e r a h e n r y i),能够使其中的阿朴菲生物碱(如荷包牡丹碱㊁放线瑞香宁㊁罗默碱㊁NG甲基六驳碱等)转化为对应的4RG羟基阿朴菲生物碱,使二聚单萜苯丙酸(d i m e r i c i l l i g e r a t e sAGC)转化为活性更佳的二聚单萜[20].4.3㊀降低中药引起的毒副作用部分中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将其直接应用于临床而不加以处理,对动物机体将构成很大威胁.中药经过益生菌发酵后,药材中的有毒成分会被大量分解或者修饰,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目的.研究发现,用白巴菌质和灵芝菌质发酵巴豆后,口服急性毒性都降低了4倍左右,安全性大大提高[21].将草乌进行发酵后,发现乌头碱㊁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等 药性菌质 含量都明显下降,从而使草乌在增强镇痛作用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毒性[22].57陈柯源等:益生菌发酵中药研究进展4.4㊀改善中药口味中药材经过传统的炮制后,口感相对不太理想,而通过益生菌发酵可去除或减弱苦味,从而在改善口感的同时也不影响药效的发挥[23],增加动物的采食量和吸收率.4.5㊀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中药益生菌发酵所用的都是益生菌种,动物经饲喂发酵产物的同时,益生菌也进入肠道内进行生长繁殖,维持肠道厌氧环境.此外,益生菌还能大量定植在胃肠道上皮黏膜上,从而竞争性地排斥致病菌.肠道中的某些致病微生物也可被益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杀死,从而更有利于平衡胃肠道菌群和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24].研究发现,肉仔鸡经饲喂添加含适量丁酸梭菌双联制剂的饲料后,其盲肠内容物中乳酸菌数量显著上升,同时粪样中大肠埃希菌数量也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地衣芽胞杆菌能够促进益生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使肉仔鸡的肠道菌群维持在正常水平[25].研究发现,膳食中添加芽胞杆菌有助于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并阻止其在健康个体的肠道中生长[4].4.6㊀增强动物免疫机能中药经发酵后,其有效成分含量提升的同时生物活性也得到增强,并且益生菌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淀粉酶㊁蛋白酶㊁纤维素酶等一系列代谢产物,也有利于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㊁脂肪和复杂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其分解产物可被机体迅速吸收,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达到增强动物免疫机能的目的.研究发现,不同日龄的A A肉鸡经饲喂复方中药混菌发酵制剂后,与空白对照组㊁疫苗对照组和复方中药制剂组相比,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均显著提高,表明复方中药经混合菌发酵后,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得到显著提高[26].按比例将六神曲㊁淀粉㊁水与中药复方粉剂混匀发酵后,对1日龄雄性A A肉仔鸡饲喂,结果表明,中药经混合益生菌发酵后,可显著提高3周龄仔鸡的胸腺指数㊁N D抗体水平以及6周龄仔鸡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同时也使6周龄仔鸡腿肌M D A的含量明显降低,说明中药发酵产物可显著改善肉仔鸡的抗氧化机能和免疫机能[27].4.7㊀中药废渣再利用中药废渣中含有残存的有效成分㊁粗蛋白㊁粗脂肪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及大量难以降解的物质(如粗纤维和木质素等),直接废弃会造成污染环境及浪费问题,通过益生菌对药渣的再次发酵利用,对环保和药材节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给仔猪饲喂发酵中药渣,发现其料重比(F/G)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28];发酵中药渣组血液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发酵中药渣组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酵中药渣组的谷胱甘肽含量及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渣组和发酵中药渣组血液免疫球蛋白G(I g G)㊁I g A㊁I g 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结果表明发酵中药渣在调节断奶仔猪血脂浓度方面可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㊁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效果优于抗生素,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代替抗生素.5㊀发酵程序的焦点5.1㊀菌种及药材选择益生菌发酵所用菌种必须遵守安全原则(尤其是基因工程菌种),不能产生毒害性物质,同时不能破坏环境固有的生态平衡.菌体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可合成一系列小分子物质,如有机酸和小肽等,促进其在培养基中的繁殖生长,同时还能有效降解抗营养因子及大分子物质,这对于保护和维持动物机体内菌群平衡有着重要影响[29].乳酸菌㊁酵母菌㊁芽胞杆菌㊁双歧杆菌㊁黑曲霉以及各种药用真菌等是目前用于中药发酵的主要益生菌种.菌种种类繁多,因此选择菌种应谨慎,对于各种中药材与发酵菌种的对应关系也应进行深入研究.刘湧涛[30]通过形态学比较从商品枯草芽胞杆菌中纯化出部分优良菌种,采用C M C刚果红培养基,以透明圈直径和菌种直径筛选出菌种30株,对30株进行发酵培养,最终复筛出10号作为发酵菌种,这表明对于特殊的中药材,选择合适的发酵菌种对发酵结果有着决定性影响.中药包括单味药和复方药,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发酵对于现代中药益生菌发酵研究也很关键.将枯草芽胞杆菌分别与50种中药进行混合发酵,结果发现不同的中药经发酵则表现出不同的抗菌活性,有增加有降低,还有的保持不变,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中药经发酵后疗效都会增强,可见菌种的选择对于发酵的效率至关重要.5.2㊀发酵工艺的优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发酵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包括培养基组分㊁发酵菌种㊁氧气㊁温度和p H等)进行优化,可显著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同时还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从而达到增强药效,节省药材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31].用响应面法确定在发酵24h,黄芪添加量为4g,灭67动物医学进展㊀2019年㊀第40卷㊀第12期(总第318期)菌15m i n的发酵条件下,芽胞菌株N G14发酵黄芪产多糖含量增加了1.57倍[32].在研究枯草芽胞杆菌发酵复方中药的工艺优化时发现,在含水量为51.50%,接种量3.60%,发酵时间2.7d的条件下,多糖得率提高了1.56倍[33].黑曲霉发酵黄芪提取液的最佳条件为p H5.0㊁发酵温度30ħ㊁摇床转速180r/m i n,发酵时间为6d时,黄芪多糖含量最高为2.473g/Lʃ0.062g/L.运用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和副干酪乳杆菌K L1对黄芪㊁三七㊁甘草㊁鹰嘴豆复方中药进行发酵,结果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p H5.4,接种量5%,发酵温度34ħ,时间72h[34].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复方中药液的多糖得率为1.13%,是优化前的1.65倍,未发酵的2.51倍.6㊀展望饲料安全问题随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纯天然㊁无公害㊁无抗生素残留㊁功能全面的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发酵转化过程中,益生菌模拟体内转化过程,促使中药活性成分的充分释放及分解转化,从而使中药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益生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活性代谢产物可被机体迅速吸收,增强动物机体抗病力.因此,益生菌发酵中药与中药传统的炮制手段相比,能更大幅度地提升中药药效,缩小用药成本. 康复灵 是通过中药复方混合发酵制成的发酵制剂,试验表明对小鼠肉瘤生长可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发酵黄芪,其多糖得率提高了近5倍,黄芪的用量也只是传统工艺的1/28,大大降低了药材消耗.近些年,研究人员发现在益生菌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与合成中药活性成分相关的关键酶,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中药表达载体中插入相关的酶基因,为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提供新的途径.益生菌发酵中药目前已经成为畜牧养殖行业的研究热点,但我国的中药发酵研究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研究者大多仍采用单一菌种对中药进行发酵,对混合菌种的应用研究较少,同时,中药发酵前后的成分变化及其药理活性研究同样值得探讨.因此,仍需在中药创新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持久不懈的努力,中药益生菌发酵研究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参考文献:[1]㊀胡红伟,段明房,闫凌鹏,等.中药发酵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生物化工,2017(6):74G77.[2]㊀D o n g W W,X u a nFL,Z h o n g FL,e t a l.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r a t s'g u tm i c r o b i o t ac o m p o s i t i o ni na n i m a l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g i n s e n o s i d e sm e t a b o l i z i n g a c t i v i t y[J].J A g r i F o o dC h e m,2017,65(2):327.[3]㊀卢㊀伟.黄芩与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产物对仔猪大肠杆菌腹泻治疗效果研究[D].吉林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6.[4]㊀P i e w n g a mP,Z h e n g Y,N g u y e nT H,e t a l.P a t h o g e n e l i m i n a t i o nb yp r o b i o t ic B a c i l l u s v i as i g n a l l i n g i n t e r f e r e n c e[J].N a t u r e,2018,d o i:10.1038/s41586G018G0616Gy.[5]㊀董建伟,蔡㊀乐,李雪娇,等.中药材的微生物发酵改性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6):1207G1212.[6]㊀D o n a t oK A,G a r e a uM G,W a n g YJ,e t a l.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r h a mGn o s u s G Ga t t e n u a t e s i n t e r f e r o na n dt u m o u r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Ga lGp h aGi n d u c e db a r r i e rd y s f u n c t i o na n d p r oGi n f l a mm a t o r y s i g n a lGl i n g[J].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0,156(P t11):3288G3297.[7]㊀W uB Q,Z h a n g T,G u oL Q,e t a l.E f f e c t so f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K D1o nb r o i l e r i n t e s t i n a l f l o r a[J].P o u l t r y S c i,2011,90(11):2493.[8]㊀D a i S,C h e n g M,H a nX,e t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 f e r m e n t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h e r b a lm e d i c i n ew i t hm i x e d b a c t e r i a t o p r o d u c e n e wb iGo l o g i c a l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J].F e e dI n d u s t r y,2013,34(11):20G25.[9]㊀L i uF,H a nC,L i uC,e t a l.P r o g r e s so fm i c r o b i a l f e r m e n t a t i o n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f e e d a d d i t i v e[J].A m i n o A c i d s B i o t i c R eGs o u r c e s,2014,36(2):18G22.[10]㊀冯路瑶,程显好,董洪新,等.不同中药提取物对牛樟芝生长和胞内三萜产物形成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837(2):42G46.[11]㊀L e eSH,S u hHJ,L e eHS,e t a l.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e f f e c t o f B aG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Gf e r m e n t ed a n t le r e x t r a c t o n p h e n y l h y d r a z i n eGi nGd u ce dh e m o l y t i ca n e m i ai n S p r a g u eGD a w l e y r a t s.[J].J M e dF o o d,2012,15(9):774G80.[12]㊀尹珺伊,侯美如,王㊀岩,等.日粮添加发酵黄芪对肉鸡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7,39(3):58G61.[13]㊀史洪涛,乔宏兴,王永芬,等.乳酸菌固体发酵扶正解毒散的工艺优化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7,38(6):63G67.[14]㊀汪㊀洋,汪德刚,张世新,等.中药微生态发酵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动物保健,2014,16(9):22G26.[15]㊀段明房,胡红伟,闫凌鹏,等.中草药益生菌复合制剂对生长猪血液常规㊁血清生化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8(3):54G59.[16]㊀李㊀瑜.益生菌发酵中药产抗氧化美白成分[D].江苏无锡:江南大学,2018.[17]㊀韩春杨,史江彬,李锦春,等.微生物发酵前后的四君子汤制剂对体外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8):696G698.[18]㊀陈健明.微生物技术在中药炮制工艺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5):20G21.[19]㊀阮㊀鸣.不同药(食)用真菌固体发酵对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影响[J].中草药,2011,42(7):1421G1424.[20]㊀D o n g JW,C a iL,L iXJ,e t a l.F e r m e n t a t i o no f I l l i g e r aa r oGm a t i c a w i t h C l o n o s t a c h y s r o g e r s o n i a n a p r o d u c i n g n o v e l c y t oGt o x i c m e n t h a n eGt y p e m o n o t e r p e n o i d d i m e r s[J].R s c A d v,2017,7(62):38956G38964.[21]㊀潘㊀扬,吴晓峰,涂㊀霞,等.中药巴豆经炮制与发酵后毒性效应的比较[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1,30(5):788G792.77陈柯源等:益生菌发酵中药研究进展[22]㊀王身艳,余㊀黎,蒋亚平,等.双向发酵对草乌中乌头碱类成分含量影响及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6(4):246G250.[23]㊀田㊀浪,何彦侠,侯月娥,等.中草药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㊁免疫机能和脏器组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7(11):95G100.[24]㊀F i l l i o n M,V a l o i s p a i l l a r dG,L o r i nA,e t a l.M e m b r a n e i n t e r a cGt i o n s o f s y n t h e t i c p e p t i d e sw i t h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p o t e n t i a l:e f f e c t o f e l e c t r o s t a t i c i n t e r a c t i o n sa n da m p h i p h i l i c i t y.[J].P r o b i o t i c sA n t i m i c r o bP r o t e i n s,2015,7(1):66G74.[25]㊀李丹丹,杨彩梅,曾新福.微生态添加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平衡的影响[J].饲料博览,2013(7):6G10.[26]㊀张桂枝,靳双星.复方中药混菌发酵制剂对A A肉鸡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0):1454G1457.[27]㊀安胜英,刘观忠.发酵中药添加剂对肉仔鸡免疫机能和抗氧化机能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5,46(5):863G867.[28]㊀侯海锋,李㊀茜.发酵中药渣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㊁血液生化指标㊁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8,45(4):947G952.[29]㊀马传兴,王宝维.微生物发酵饲料发展现状及展望[J].饲料博览,2014(5):29G32.[30]㊀刘湧涛.枯草芽孢杆菌对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D].吉林长春:吉林大学,2015.[31]㊀刘㊀洋,金顺义,常㊀娟,等.复合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前后活性成分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7(34):123G125.[32]㊀郭云霞,吴国江,魏㊀萌,等.响应面法优选NG14菌株发酵黄芪总多糖的工艺条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5):38G41.[33]㊀武洪志,宋玉卓,王志龙.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复方中草药工艺优化[J].中国饲料,2016(20):26G31.[34]㊀李嘉懿,张红星,谢远红,等.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草药产多糖的工艺优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8,33(3):83G87.P r o g r e s s o nP r o b i o t i cF e r m e n t a t i o n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C H E N K eGy u a n,G A O Y a n,H A OB a oGc h e n g,L I A N GJ i a nGp i n g(L a n z h o uI n s t i t u t e o f H u s b a n d r y a n d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s,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S c i e n c e s/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o f V e t e r i n a r y P h a r m a c e u t i cD i s c o v e r y,M i n i s t r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 o f G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L a n z h o u,G a n g s u,73005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P r o b i o t i c s h a v e a n i m p o r t a n t i n f l u e n c e o nb a l a n c i n g t h e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f l o r a o f a n i m a l s,a n d t h e y p r o d u c e a v a r i e t y o f a c t i v e e n z y m e s a n d o t h e rm e t a b o l i t e s d u r i n g g r o w t h a n d r e p r o d u c t i o n.T h e e f f e c t i v e a cGt i v e i n g r e d i e n t s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s c a nb e f u l l y u t i l i z e da f t e rb e i n g f e r m e n t e db yp r o b i o t i c s, w h i c hc a na l s o p r o m o t ea n i m a l g r o w t ha n d i m p r o v e i mm u n i t y,h a v e t h ea d v a n t a g e so fn or e s i s t a n c e,l o w r e s i d u e,g r e e n,s a f e t y,e t c,a n db e a n i d e a l f e e d a d d i t i v e f o r r e p l a c i n g a n t i b i o t i c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s p e c t i n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i sv e r y b r o a d.T h i s a r t i c l e e x p o u n d e d p r o b i o t i c f e r m e n t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s f r o mt h em e c h a n i s m s,t y p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s t r a i ns e l e c t i o no f p r o b i o t i c sa n dc o n d i t i o no p t i m i z a t i o n,e t c,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e wf e e d a d d i t i v e s.K e y w o r d s:p r o b i o t i c;f e r m e n t a t i o n;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f e e d a d d i t i v e87动物医学进展㊀2019年㊀第40卷㊀第12期(总第318期)。

中药微生态发酵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微生态发酵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微生态发酵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汪洋汪德刚张世新邓贞怀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4年第09期摘要:中药微生态发酵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药炮制相结合形成的中药制药新技术。

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工艺,总结了该技术增加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利用率、产生新活性成分、减轻毒副作用、节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微生态;发酵中药以其来自天然、多功能性、毒副作用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在人类医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日用化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尤其受到关注与重视。

由于中药多为仅经过简单物理加工的天然物质,其化学组分复杂,有效成分(部位)不完全清晰,简单的炮制与制剂工艺常使其难于得到充分的利用。

为了提高中药利用效率,增强药物效果或调整、修饰药物功能,人们对中药的加工工艺开展了多途径、深层次的研究,如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药超微粉碎、中药微生态发酵等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部分技术已应用于中药制剂生产。

在中药现代加工工艺研究中,中药微生态发酵技术是相对新兴而活跃的领域。

其实,常用的中药神曲(又称六曲、六神曲)就是传统中药炮制的一个发酵产品,但传统的中药发酵方法多凭经验进行,工艺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发酵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益发展,将发酵工程等现代工艺与传统中药发酵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工艺,即中药微生态发酵:通过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酶与中药中复杂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得到与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

中药微生态发酵在增强药物疗效、减轻毒副作用、节约药材资源等方面均较传统发酵方法存在显著优势,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1中药微生态发酵原理与技术中药微生态发酵方法基源于中药炮制学与现代微生物学,是将传统炮制方法与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

根据反应体系可分为液体发酵与固体发酵。

此后在固体发酵的基础上,近来又产生了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1]。

中药发酵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发酵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628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屮国医药学报)2021作2月第36卷第2期CJTCMP,February 2021,VoL36, No.2初的文献整合向数据分析发展,从文字研究逐步过渡到科学实验,其研究成果高度重视科学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实现突破创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对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将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最终实现对中药性味理论科学内涵的揭示,完成从传统理论到现代科学的转化,建立符合科学规律的认知体系,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参考文献丨1】匡海学.创新中药性味理论.推动中药现代化——访黑&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匡海学教授.世界中医药.2015.10(12):1807-1812丨2]汗鑫.吕云霞,魏鲁霞.等.中药五味文化与五行概念域的意义建构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丨8,33(3):833-836丨31李文兰,张秀丽,隋峰.等.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中国实酴方剂学杂志,2015,21 (12):227-230|4]张德芹,高学敏.钟赣生,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中丨_中药杂志.2009,34( 18):2400-2404[5]张帆.中药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66-67[6]张铁军,刘昌孝.中药五味药性理论辨识及其化学生物学实质表征路径.中草药,2015,46( 1)•」-67丨王振间,上鹏,李峰.等.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回顾与展望.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32(2):94-978|余惠旻,周红祖,肖小河,等.中药四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丨司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8):61-6491陈宁红.过伟峰.上钰.中医方剂功效精准性鼠理法的研究.中华中医药_志,20丨幻4(10)4778-47801〇1丁志平,王家辉,乔延江.中药信息学研究浅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忐.2003,10(4):92-94丨1|上四旺.“分子中药学”内涵与现代中医药.亚太传统医药.2(X)8.4(3):9-12121肖小河.五伽伯,赵艳玲,等.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中R中药杂志,20 丨(U5(丨6):2207-221313丨张廷模.王建.浅析中药药性“一药一.气”说.时珍国医国药, 2005.16(11):1153-1154丨4丨匡海学,王艳宏,上秋红.等.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25-2915丨匡海学,程恨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6):768-771(收稿日期:2020年7月7日)•仁心雕龙•中药发酵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董凡,李浩然,王少平,杨爱琳,代龙,张加余(滨州医学院药学院,烟台2M003)摘要:发酵作为常用的中药炮制技术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微生物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改变原有药性、药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丨通过与微生物技术的融合又发展出现代发酵技术,因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一般炮制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进而成为中药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系统综述了中药发酵的技术现状、发酵菌种,发酵产物的分析技术以及发酵对中药性味、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的影响,并对中药发酵的发展方向提出r方向和建议,可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中药发酵技术提供科学思路与指导性参考_关键词:中药发酵;发酵丁艺;化学成分;药效作用;展望基金资助: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创新研究团队(N<>.10073004 ).烟台市校地融合中药大健康产业化平台项目(N n.2019XDRHXMPT18),滨州医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N〇.2019KYQD06)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modern research on ferment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 DONG Fan, LI Hao-ran. WANG Shao-ping, YANG Ai-lin, DAI Long. ZHANG Jia-yu(School of Pharmac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3, China )通信作者:张加余,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筹滨州医学睇药学院,邮编:264003,电话:************E-m ail:zh an^jiavu0615@163.c o m消沾上(原中「f 狀药学报>2(>2丨平2;]第36卷第2期 CJTCMP , February 2021. V »1J 6, N a 2• 629 •A b s t r a c t : 丁he fermenlal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 which refers to the proper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an he changed by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Based on this, modern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with the help of microbial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fermentation, organisms show brilliant biotranslormation ability, and can produce a wealth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which is more advantageous than general processing methods and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d fermentation methods, strains, analysis technologies of rermentatit>n system and effects on chemical constiluent, property and flavo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is study will be hoped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Key Words: Ferment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ermentation process;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effects; ProspectFunding : Youth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Research Team of Shandong Province (No. 10073(X)4). YantaiCampus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ialization Platform Project (NO.2019XDRHXMFT18). Research Initiation Fund for High-level Talents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N 〇.2019KYQD06)中药发酵是指借助微生物的作用,在一定的坏 境条件下(如湿度、温度等),屮药经发酵过程改变 其原有性能、增强或产生新的功效,从id 丨扩大用药品 种,适应临床用药的盖要111作为最古老且有效的堪 于微生物转化的中药传统炮制方式之一屮药发醉:契合中K 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治疗思想, 在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方【fii 都具有明®优势和特 色近十年来,中药发酵通过吸收现代科学新成果, 在提质、增效、扩屬及减毒等方面焕发出新的活力, 并深入影响着中医药科学研究及相关产业领域中药发酵技术1.传统中药发酵技术屮药发酵技术最平k l 载于在我W 现存最早的中药专荇《神农本草经》,坫指 经净制或前处理后的中药,/H —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下,借助微生物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产 生黄内色霉衣的方法161由丁•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 产生多种酶,使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构成的细胞哦 发生裂解,从而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释放,甚至产生 新的活性物质,引起中药药性、药效等发生改变|71。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强 其疗 效等 , 而且 能对 中草 药 资源起 到 保护 的作 用 , 避 免 因
过度 采摘 而导致 中草 药资源 灭绝现 象的 出现 。 中草药 不管 是
体 中 的有效 成分 向提 取 介质 扩散 。 微生 物 能分 泌纤 维 素酶 、
半纤 维 素酶 等数 十 种胞 外酶 , 其 中部 分 酶可 以将 药 物 的 有
低, 因 而成 本 少 , 操作 简单 , 无毒 害 。 可 以实现 一 般化 学 反应
难 以完 成 的转 化 。 中草 药 的活性 成 分 经微 生 物 代谢 过 程 能 形成 新 的活性 物 质 , 同时, 中草 药活 性成 分可 以 与微 生物 发 酵 的中间代谢 产物 形成新 的活性 成分 , 从而 改变药 物性 能l 3 l 。
按照 传统 的煎煮还 是现 代方式 来提取 , 它 除了剩 下的 半纤 维
含有 糖 类 、 氨基 酸 、 维 生素 、 矿 物 元素 、 脂类 、 有 机酸 类 、 生物 酶 类 等 人和 动 物 生 长 发 育 所 需 的 多 种 营 养 元 素 和 活 性 物 质。 益 生菌 与 中草 药相 铺相 成 , 在促 生长 与抗 病 等方 面 有 良
好功 效 。 中草药 能促 进 益生 菌 的增殖 , 益 生 菌 则能增 强 中草 药 的吸收 率 。 经 过益 生 菌发 酵 的中草 药 , 能激 活机 体 全部 非 特异性 抗 菌因子 , 全面 灭杀动物 机体 病原 菌 , 而 且无抗 剂集 合 了“ 中 草药 、 酶制剂、 益 生 素” 3种 物 质优点 , 具 有天 然 无毒 、 无副 作 用、 不残 留 、 安全 、 清洁 的优 势 , 有着广 阔 的发展 前景 。
构 非 常致 密 , 是 由于 它 的 构成 成 分包 括 纤 维 素 、 半纤维素 、 果胶质 、 木 质 素等 。 当提 取 中草 药 的 有效 成 分 时 , 首 先 就 需 要 克服 细 胞 壁及 细 胞 间 质 的双 重 阻力 , 才 能 让细 胞 原 生 质

微生物制药中的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制药中的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制药中的发酵技术研究进展发酵技术作为微生物制药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药物开发和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物工程的快速发展,发酵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针对微生物制药中的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发酵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发酵技术在药物开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微生物菌株进行优化改造,可以大幅提高目标药物的产量和纯度,从而降低药物的生产成本。

同时,发酵技术也可以通过调控菌株的代谢途径,提高药物的合成效率。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目标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中,进而实现对目标药物产生的调控,从而满足不同药物需求。

二、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发酵技术在生物制药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优化培养条件的设计,可以实现对重要生物制药产品的高效生产。

发酵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生物制药产品的生产,如蛋白质药物、抗生素等。

在制药过程中,发酵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和纯度,并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三、发酵技术的创新进展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发酵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

一方面,在菌株改良方面,利用基因编辑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对目标菌株代谢能力的提升和调控。

另一方面,在发酵过程的监测与控制方面,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发酵过程更加可控、稳定和高效。

四、发酵技术的挑战与前景虽然发酵技术在微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发酵过程中菌株的稳定性和产量仍然是关注的重点。

其次,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质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实现微生物制药领域的长期发展。

展望未来,发酵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工程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发酵技术将更好地发挥其在创新药物的发现和生产中的作用。

同时,研究者们需要不断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力度,以加速发酵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为微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发酵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发酵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摘 要:本文从中草药发酵技术的现状、发酵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综合阐述了发酵中草药在抗鸡球虫病上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发酵中药防治鸡球虫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球虫病;发酵中草药;防治;研究进展1 中草药发酵技术现状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前人千年的不懈探索使中草药发酵技术得以不断发展。

中草药经发酵后,一些药物成分的特性会被改变,药物的副作用减少、药效提高。

而中草药发酵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1.1 有效成分增加、药效提高中草药经微生物发酵后,会使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会发生改变。

由微生物代谢而产生的多种酶将大分子物质溶出转化成易于机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提高药效。

冯志华等人研究提出,地衣芽孢杆菌发酵红花时,由菌所产生的多种糖苷水解酶能将红花中的糖苷化合物水解,水解后的苷元更容易被吸收,抗氧化功能和生物利用率均得到提高;范作良等人表明丙冬甘宁发酵液的药效较提取液有所提高;杜晨晖等人研究发现, 葛根芩莲汤经酵母菌发酵后总生物碱和总黄酮的含量明显提高;陈艳丽等人试验指出,经黑曲霉发酵后,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是发酵前黄芩的2.73倍、5.77倍,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戴万生等人比较发酵前后的大黄发现,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在发酵后增加了6倍。

由此可见,经微生物发酵后的中草药产物,有效成分含量提高,药物作用速度加快。

1.2 降低毒副作用中草药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毒性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和转化,减少了毒性成分含量,降低了毒副作用。

潘杨等人比较了巴豆发酵与炮制后的毒性效应,表明巴豆经发酵处理后毒性更低;刘学湘等人研究发现,用白僵菌固体对马钱子进行发酵后,马钱子的毒性明显减弱。

川乌经多重微生物的发酵后,在保持原有药效的同时乌头碱的含量大大降低。

1.3 微生物代谢可产生新的物质中草药在发酵时,微生物代谢过程会产生大量酶类,多种酶类能使中草药中某些活性成分转变成新的物质。

阮鸣研究结果显示,发酵过程在酶的作用下,黄芪甲苷等结构相似的活性成分均转化成异黄芪甲苷,异黄芪甲苷产出率超过100%。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国传统医药微生物发酵技术是在继承传统中药加工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微生态研究成果,并结合了现代生物工程发酵技术,形成的中国新的高等传统医药技术,主要从天然药物技术中探索新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生长通常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但目前中药发酵技术是通过充分吸收现代微生物和生物工程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的。

先进发酵工艺的特点是:采用一种或多种有益菌的益生菌作为品种,添加到中药提取物中,随后使产品符合现代发酵工艺产成的。

这是一种含中药有效成分、细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的新型中药加工发酵工艺。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制;活性物1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采用发酵法制药。

临床上仍使用的发酵类型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光豆豉、豆黄等,均为固体发酵。

中药微生物中使用的许多微生物是药用真菌或与真菌混合的菌群,包括许多中药使用的药用真菌。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中药与微生物,尤其是一些药用真菌有很大关系。

汉初《神龙本草》对灵芝、茯苓、猪苓、雷丸等真菌有明确记载,而且这些药物到了今天仍在使用。

药用微生物发酵使用历史悠久,也是中药中重要的加工方法。

一般来说,它主要在中药加工中发挥作用。

此外,与在中药应用中广泛覆盖的微生物发酵中药相比,许多发酵药已经实现了临床应用[1]。

例如,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产物:神曲是将面粉、红豆、苦杏仁、新鲜青蒿、实验室香皂和新鲜辛辣何首乌等部分混合后制成的曲。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使用了许多传统的抗菌剂。

它们在各种中药中用作辅料,在经过了微生物发酵的加工之后,这些东西也变成了发酵物自身的组成成分,就比如半夏、神曲的加工。

我国中药历史发展非常悠久,而微生物发酵加工也在中药中不断得到广泛的应用。

半夏在进行加工的时候,几乎全程都加入了一些中药的使用,最后便制成了一些功效比较特殊的中药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以半夏为重要成分的。

从汉朝到汉朝,半夏利用清汤洗净,加工成加工品。

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21,42(1)105109ProgressinVeterinary Medicine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宋予震,史洪涛,范明夏,夏艳勋,边传周,乔宏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微生物发酵是中药的一种传统炮制方法,随着现代发酵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更加深入,应用更加广泛。

微生物发酵中药具有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利用率、增强中药药效、降低中药毒副作用、节省药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

同时,微生物发酵中药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发酵机理不明确、生产标准不规范等,因此,该领域潜在研究价值较大。

影响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因素众多,如优良菌种的选择,中药材的甄选以及发酵工艺的控制等。

发酵中药在动物生产上应用广泛,效果明显,是未来抗生素的重要替代品。

论文对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中药;动物生产;应用中图分类号:S85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21)01-0105-05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益生菌作为有益微产性能、产生有益代谢产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降生物在动物生产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如提高动物生低死亡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等。

中药是我国的国收稿日期20191106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8GGJS164);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82102110106, 192102110075,192102110076);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00410189);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预防兽医重点学科项目(mxk201610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8KYTD13);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宋予震(1979—),男,河南新乡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发酵中药动物疾病防控研究。

*通讯作者Progress 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Application of Acer truncatum BungeWEI Jing-jing1,ZHAO Shan-ting1,(1.Yuanbaofeng Research IndusUialZaLion Research Center,College of VeLesi n ary Med i s i n e,Northwest A&-F Un i ver s i L y犢ang l i n g,Shaanx i,712100,Ch i na;2.Yuanbaofeng Eng i nees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Stal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Bureau,Yang l i ng, Shaanx i,712100,Ch i na) Abstract:A c e r truecalum Bunge is a subtropical tree species in China,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Yellow Riv-erBasin,NortheastChina,Inner Mongolia,Jiangsu,Anhuiandotherplaces Thefruitof Acertruncatum is thesamaraItsseedgranulesarelargeandtheoilcontentishigh The Acertruncatum seedoilhasbeen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s a new resource food.In addition,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cer trueca-lum seed oll is rich in nervonic acid.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nervonic acid i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nerve tissu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brain development,nervous system regeneration and prevention of 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 Acertruncatum leaves contain various active substances such as flavonoids,chlorogenic acid and cardiac glycosides,a ll of which have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medicinal value.Re-cently,ithasbeenfoundthattheMapleLeafBarkhasstrongerantioxidantactivityandinhibitsthegrowth of tumor cells,and63compound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is plant,which greatly enrl-chesthechemicalcompositionandpharmacologicalactivityof Acertruncatum Thispaperreviewsthere-searchstatusofactiveingredients,nutritionalvalue,pharmacologicale f ectsandindustrialproductionof A-er tru f le,seedandskin,andaims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thedevelopmentof Acertruncatum in medicine,food,health products and cosmetics,and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cer runcatum industryKeywords:Acertruncatum Bunge;nervonicacid;nutritionalvalue;pharmacologicalaction106动物医学进展2021年第42卷第1期(总第331期)粹,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畜牧生产上具有治未病、降低耐药性、减少药物残留、绿色环保等优点。

中药发酵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药发酵研究现状及展望
药煎等 [5] 。 由于传统的中药发酵缺乏统一的技术 标
准,发酵过程多凭主观经验判断,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
收稿日期: 2020⁃06⁃23
基金项目: 广州市科创委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省市联动项目(201808010001)
作者简介: 肖日传(1993—) ,硕士,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Email:1090019360@ qq.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chuanping99@ 126.com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er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4 中药发酵品种研究现状
淡豆豉和神曲是我国古代受传统制曲工艺启发产
生制作的最具代表性应用和最常见的中药发酵品种。
随着社会进步,发酵技术由传统的自然发酵发展为现
处理、发酵温度、发酵时长、pH 值及辅料的选择对发酵
了多种高级醇、有机酸或具有香味的酯类,如异戊醇、
结果均有较大的影响。 优化发酵工艺,量化评价指标,
乳酸、柠檬酸、乙酸异戊酯等,这些成分在保证中药药
对促进固体发酵的产业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效有效发挥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中药产品的口感和风
挥活性。 侯美如等
合发酵,中药与真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双向性。
双向发酵效率高,易产生新物质、新功效,但因真菌与
药材之间的不同组合,使发酵产物和化学成分变得复

发酵工程在医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在医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1微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抗生素来源不再仅限于微生物,已扩大到动植物.它不仅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且可用于治疗肿瘤以及由原虫、病毒和立克次体所引起的疾病,有的抗生素还有刺激动植物生长的作用.
自1929年英国人发现青霉菌分泌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以后,相继发现了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新霉素和红霉素等抗菌素.在近几十年内,抗生素的研究又有了飞速的发展,已找到的抗生素有数千种,其中具有临床效果并已利用发酵法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的多达百余种.
一个好的抗生素应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外,还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不产生过敏和耐药性,有高度的稳定性,收率高,成本低,适于工业生产.目前生产和应用的抗生素还不能完全满足以上要求,寻找新的抗生素仍然是很重要的任务.现在以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原虫、广谱和抗耐药菌的抗生素为主要研究方向,已成功地建立了用于治疗艾滋病,抗老年性痴呆症,消除肥胖症,控制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抑制前列腺肿大的抗生素的筛选模型,估计近年内可取得一系列成功.因此,现在利用发酵技术生产的“抗生素”可以把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对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用的物质都包括进去[1~4].
1.4医用酶制剂的发酵生产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冠心病,约120万人死于脑梗塞、脑溢血,而美国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中风,约80%的病例是由于阻止血液流向大脑的血凝块引起而导致突发性死亡.近年来,除链激酶、链道酶、尿激酶、葡萄糖激酶、金葡激酶、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等之外,蚓激酶也得到开发.它们都是溶血栓的有效药物,已进入临床实用.微生物生产的溶栓酶存在其优越性:只要有高产菌种,生产工艺条件确定以及产品的有效性或高效性,即可实现规模生产.最近,天津轻工业学院研究人员正在开展新的溶血栓酶研究.他们从我国十酒药中分离到一种根霉,能生产血栓溶解酶,溶血栓活性高,且专一性强,对血细胞无分解作用,而且低毒、价廉.此外,日本从食品中分离到天醅激酶和纳豆激酶,能在血液中停留10 h,显示出对血纤溶蛋白的强烈分解活性,且无任何副作用[9].

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接收日期:2023-02-02 接受日期:2023-06-30基金项目:浙江省“生物工程”一流学科学生创新计划项目(CX2022046);浙江省“生物工程”一流学科开放基金(No. KF2023003);2021年浙江万里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876036)*通信作者。

E-mail:*********************.cn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郑嘉馨,张 建*,蒋倍娴,章玉丽,胡锦余,赵 廷(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摘 要: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是对传统中药炮制的传承和发展。

中药经食品级微生物发酵后有效成分提取率提高、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还具有改善口感、节约资源等优势,在养殖、医疗保健、化妆品等领域拥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相关研究进展,主要从发酵技术、菌种选育和药食同源性中药的角度分析发酵对其协同效应、口感等产生的影响,并总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后续中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级微生物;中药;发酵;增效作用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12中图分类号:R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23)04-0361-08Research Progress on Food-grade Microbial Fermented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ZHENG Jia-xin, ZHANG Jian *, JIANG Bei-xian, ZHANG Yu-li, HU Jin-yu, ZHAO Ting(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Zhejiang China)Abstract: Food-grade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After fermented by food-grade microorganism, the extraction rate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improved, the drug effect was enhanced, and the toxic and side effects were reduced. Furthermore, it also had the advantages of improving taste and saving resources. It has broa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breeding, medical care, cosmetics and other field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food-grade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strain breeding and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cur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fermentation on its synergistic effect, taste and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providing development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food-grade microorgan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rmentation; synergistic effect在近年新冠(COVID-19)疫情的防控和救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1],如参黄颗粒综合治疗危重症和重症COVID-19[2]、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防治COVID-19[3]、国家卫生委员会批准的“三味中药三方”治疗COVID-19[4],再次将中药推向医疗前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2/17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5、肠道菌群对中药的影响
传统中草药的使用,绝大多数以口服吸收而发挥作用,药物中 的有效成分在进入肠道之后不可避免地与肠道菌群发生关联,某些 成分经相应细菌的作用发生代谢转化后被吸收,较小部分的成分则 以原形物直接被吸收。在肝脏解毒后经胆汁排泄,与肠道菌群接触 发生结合、裂解等代谢转化再次被吸收。体内环境中肠道菌群是完 成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作用与肝脏差不多:肠 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处置主要是以水解和还原反应为主。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种中药有效成分被肠道菌群代谢后,发生转化, 产生出具有较强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1、利用中药为培养基的组成部分,构建药性菌质,比较发酵 前后中药相关成分的变化,为中药与药用真菌的结合寻找 突破点,并开发具有良好功效的药物。
A、固体发酵:以黄芪为药性基质,黄芪占培养基组成10-20%, 加入其他营养物质,研究动态过程中多糖、皂苷、蛋白质 的变化,结果表明灵芝和黄芪发酵组合是可行的。
6、利用微生物进行中药提取研究
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 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等几十种胞外酶进入培养基,这 些酶有的可以将药物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有 的可水解植物细胞壁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使 细胞破裂,利于有效成分溶出。特别是采用一些酶作用于 药用植物材料,使细胞壁及细胞间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 素等物质降解,使细胞破裂,细胞间隙增加,减小细胞壁、 细胞间质等传质屏障对有效成分从胞内向提取介质扩散的 传质阻力,可促进有效成分提取率提高。
活性物质,且杭菌作用明显,有较广的抗菌谱。 中药对灵芝菌液体发酵过程中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其发酵液对慢性支
气管炎的疗效。结果发现,单纯灵芝发酵液就具有止咳、祛痰作用, 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4、中药提取液对微生物特别是药用真菌生长的影响
目前研究了一些中药对灵芝菌丝体的生长影响。 主要指标是:(生物量)及代谢产物(胞外多糖)的影响
B、液体发酵:三株口服液(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经水、大豆胚芽、
白砂糖、玉米芽、燕麦芽、低聚木糖、两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
乳杆菌联合发酵制成)等。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2、利用微生物转化中药活性成分
微生物转化的本质是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对 特定底物进行结构修饰的化学反应,与化学反应相比,它具有区 域和立体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公害 少等优点,同时能完成一些化学方法难以实现的反应。同时由于 微生物种类繁多,繁殖快等特点,所以微生物转化常被用来对天 然产物的结构进行修饰,从而获得一些结构更合理或活性更好的 先导化合物。另外,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分泌蛋白酶、纤维素 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等几十种胞外酶进入培养基, 这些酶有的可以将药物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三、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展望
一、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
1、微生物发酵中药中所应用到的很多微生物是药用真菌或者含有真菌的 混合菌群,其中药用真菌很多本身作为中药来应用。因此一定意义上 讲,中药与微生物,特别是与一些药用真菌具有密切的联系。 早在东汉年间《神龙本草经》中,就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 等药用真菌分别列项论述,这些药物至今沿用不衰。
作为辅料,采用微生物处理后自身成为发酵物组成的一部
分,如半夏炮制,神曲制备等。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微
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也在不断变化。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 八豆;守田;水玉;羊眼。该物种为中国植物 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 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 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 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 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 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 但其具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 呕吐,咳喘等症。
别。 分光光度法对野生蛹虫草与培植蛹虫草清除·OH自由基的作用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植蛹虫草完全可以取代野生蛹虫草在抗衰老领域发挥作用,更 应当成为发展的重点。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3、发酵产物与天然产物成分以及药效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 药用真菌深层发酵提取物的药理实验研究。
3.2 药用真菌深层发酵提取物的药理实验研究 竹黄菌的深层发酵提取物抗菌实验。竹黄菌发酵液中具有天然抗菌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3、发酵产物与天然产物成分以及药效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 药用真菌深层发酵提取物的药理实验研究。
3.1 发酵产物与天然产物成分以及药效的研究 发酵虫草与天然虫草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利用虫草菌丝体来代替虫草是
可行的。 雷丸菌发酵方法所获得的雷丸蛋白酶与天然雷丸蛋白酶之间没有明显差
由牛黄、三七、蛇胆、麝香等制成的 锭剂,气微香,味苦、微甘。具有消 炎、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对 急性肝炎、眼炎、耳炎、痈疽疔疮、 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一切炎症引起 的疼痛、发热等症均有疗效;并能抑 制消化系统癌细胞的生长。
一、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
3、某些传统的微生物制剂一直使用至今,其中以不同中药
一、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
2、微生物发酵中药应用历史悠久,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 一,一般主要是起到中药复合炮制的作用,而且很多发酵之后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微生物发酵中药在中医药应用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如片仔癀的 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神曲由面粉、赤小豆、苦杏仁、鲜 青蒿、鲜苍耳、鲜辣蓼按一定比例混匀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利用微生物进行中药提取研究
中药材有效成分往往包裹在细胞壁内,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 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物质构成的致密结构。在中药有效成 分提取过程中,当存在于细胞原生质体中的有效成分向提取介质扩 散时,必须克服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双重阻力。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