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全)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3——本局用户数据业务实现讲解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3——本局用户数据业务实现讲解

学生实验报告华北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程控交换实验实验名称:本局用户数据业务实现班级:12通信1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同组人:成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加深对交换机系统功能结构的理解,熟悉掌握B独立局配置数据、字冠、用户数据的设置。

通过配置交换机数据,要求实现本局用户基本呼叫。

通过数据配置,掌握现代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组成。

熟悉本局各单板的工作机制。

实验要求:配置与本局用户通话有关的数据,实现本局基本呼叫即可。

交换机独立局模块板位如下图所示:(程控交换机—B 独)学生实验报告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一)实验操作假设的数据如下:本局信令点(按实验终端编号进行区分,每台终端设定的局数据不同):AAAA01~AAAA24。

本局号段为5550001~5550032 , 对应物理端口号是:1~32,电话号码为5550001~5550032。

1、运行e-bridge通信实验平台客户端软件,出现服务信息设置界面,服务器地址为:129.9.0.10然后点击“确定”。

2、选中“程控:CC08-1”图标,在点击“业务操作终端”,弹出登陆窗口: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实验报告3、点击“业务操作终端”-》“CC08交换机业务维护”,弹出登陆窗口,输入用户名:cc08,密码:cc08,局名选LOCAL (IP地址:127.0.0.1),点击“确定”。

学生实验报告4、在维护输出窗口会显示登陆成功的相关信息,并自动执行几条系统查询命令。

5、点击“系统”-》“执行批命令”,或按CTRL+R。

学生实验报告6、选择已调试好的命令文件脚本“本局业务综合配置”,点击“打开”。

系统会自动执行并在【维护输出】窗口显示执行结果。

学生实验报告7、在e-bridge系统中点击“开始程控实验-》申请加载数据”-》“确定”,屏幕上方会显示当前占用服务器席位的客户端,你申请席位的客户端排在第几位,剩余多长时间。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7——ISUP中继业务实现要点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7——ISUP中继业务实现要点

华北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程控交换实验实验名称:TUP中继业务实现班级:12通信1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名称: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同组人:成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数据配置,了解NO7 TUP中继电路的工作原理。

掌握TUP数据配置的要点和顺序。

了解中继计费如何处理。

进一步了解号码变换在自环数据的作用。

实验要求:过配置七号TUP中继出局自环模拟局间中继呼叫。

程控交换机2M接口在DDF架上的位置:本实验要求:按照上面红色线条用中继自环线将CC08的第3个中继系统和第4个中系统环接起来。

交换机板位如下图所示:(程控交换机—B 独柜)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一)实验操作1、运行e-bridge通信实验平台客户端软件,先点击“还原数据”。

2、点击“业务输入终端”,弹出登陆窗口。

用户名:cc08,密码:cc08,局名选LOCAL (IP地址:127.0.0.1)。

点击“确定”。

3、在维护输出窗口会显示登陆成功的相关信息,并自动执行几条系统查询命令。

4、点击“系统”-》“执行批命令”,或按CTRL+R。

5、选择已调试好的命令文件脚本“NO7中继TUP综合数据配置”,点击“打开”。

系统会自动执行并在【维护输出】窗口显示执行结果。

6、在e-bridge系统中点击“申请加载数据”-》“确定”,屏幕上方会显示当前占用服务器席位的客户端,你申请席位的客户端排在第几位,剩余多长时间。

7、当申请到服务器席位时,点击确认,系统自动将本客户端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传到服务器中。

8、服务器会自动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并加载到交换机中。

9、点击“业务操作终端”-》“交换机业务维护”,出现登陆窗口。

用户名:cc08,密码:cc08,局名:SERVER (IP地址:129.9.0.10)。

点击“确定”登陆到BAM服务器。

10、点击“维护”-》“配置”-》“硬件配置状态面板”,可看到交换机的单板运行状态。

11、单击菜单处的“”按钮,输入LST OFI查看本局信令点编码,证实交换机里运行的是本终端执行的数据。

现代交换技术试验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试验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通信1401学号:*********名:**同组成员:孙浩实验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年 6 月 4 日实验十七程控交换原理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程控数字交换原理。

2.加深对交换过程的理解。

3.了解用户管理和话费管理。

4.了解程控交换软件控制。

二、实验设备电话四部,RC-CK-III型实验箱一台,PC机,串口线,20M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内容运用实验箱模拟实际程控交换过程,应用PC机进行用户管理,话费管理。

四、实验原理图 1 程控交换系统框图图 2 主板实物结构图主板的组成结构图如图一二所示,共有12个组成模块,分别介绍如下:a)用户接口模块(1~4)用户接口模块共有4个,分别是用户一、用户二、用户三、用户四,完成BORSHT 功能;b)PCM编译码模块(1~4)PCM编译码模块共有4个,分别是用户一、用户二、用户三、用户四,完成语音信号的PCM编译码功能。

c)外线接口模块外线接口模块完成与本系统与电信线路的接口,其中包含的功能有:振铃检测,混合,PCM编译码,摘机控制等。

d)液晶显示模块本液晶模块为240X128点大屏幕显示屏,用来显示当前系统状态以及所有人机接口的状态显示,如菜单,系统帮助,参数状态设置等。

e)键盘键盘为6键薄膜按键,完成人机接口的各种操作,如菜单选择,参数设置等。

f)数字中继接口数字中继接口为两台实验箱之间的连接口,传输E1信号,介质为双绞线。

g)状态指示模块状态指示模块共有6个发光二极管分别指示:中继发送:D204,灯亮表示发送数据到中继口状态。

中继接收:D203,灯亮表示接收到中继数据。

+5V 电源指示灯+5V 电源指示灯-24V馈电电压指示灯铃流指示灯五、实验步骤1.将四个话机接到实验箱上,用串口线将实验箱和PC串口COM1连接起来,确认无误后打开电源。

2.观察液晶显示是否正常,分别拿起四个电话确认有拨号音。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全)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全)

基础实验一时间表调度实验1.实验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与设计: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实验效果检验一.实验目的:驱动交换网络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时间表调度原理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原理与设计:在程控数字交换的体系结构中,周期级程序(例如摘挂机检测程序、脉冲识别程序、位间隔识别程序)是由时间表调度实现的。

所谓时间表调度,是指每经过交换系统的最短有效时间(这通常是指各周期性程序周期的最大公约数),都会检查调度表的调度要求,如果某个程序在这时需要执行,则调度程序开始执行它。

在我们设计的时间表调度实验中,这个调度表的调度是静态的。

所谓静态,是指我们的调度表是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在系统运行的情况下不再改动。

实验要求的就是这个调度表的初始化。

这个调度表如下:我们这个交换系统提供了三个周期性调度程度(摘挂机检测程序、脉冲识别程序和位间隔识别程序),它们的调用周期分别为200ms、10ms和100ms,所以我们系统的最小调度时间为10ms。

如图所示,每隔10ms,我们就会检查这个表的一行,如果该行上某一列为1,我们就执列所对应的任务,如果为0,就什么都不做。

每当执行到这个表的最后一行,调度任务会返回第一行循环执行。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按照你的理解来填写这个调度表。

三.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函数功能:完成调度表的初始化;函数原型:initSchTable(int ScheduleTable[SchTabLen][SchTabWdh]);其中SchTalLen和SchTabWdh为在bconstant.h中的宏定义:#define SchTabLen 20 //代表这个调度表为20行(相邻行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ms);#define SchTabWdh 3 //代表三个周期性调度任务——0:摘挂机检测任务;1:脉冲检测任务;2:位间隔检测任务;四.实验效果检验:当调度表初始化正确时,能够进行正常的通话;如果初始化不正确,可能会造成周期性程序的不正常调用,例如位间隔调度的延迟会造成识别位间隔的延误甚至丢失。

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 2010 -- 2011年度第二学期)名称:现代交换技术综合实验题目:现代交换技术实验院系:电信系班级:通信0803班学号: 9学生:雷玉芬指导教师:鲍慧、项洪印、丽娟、智雄设计周数: 2周成绩:日期:2011 年 6月MGCP IAD 接入实验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了解MGCP IAD接入SoftX3000的数据的配置,并实现各用户之间的呼叫。

二、正文1.实验原理IAD是基于IP的VoIP(Voice over IP)/ FoIP(Fax over IP)的媒体接入网关。

可提供基于IP网络的高效、高质话音服务,为企业、小区、公司等提供小容量VoIP/FoIP解决方案。

IAD属于媒体接入层,是一种小容量的综合接入网关,提供语音和数据的综合接入能力。

在网络位置中更靠近最终用户,无专门的机房。

提供丰富的上行和下行接口,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下图是IAD典型的组网图:MGCP(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一个分布式IP网关系统的部协议,用于控制来自外部呼叫控制单元的IP语音(VoIP)网关。

从本质上说MGCP是一个主/从协议,网关需要执行媒体网关控制器发出的命令。

IAD采用MGCP协议与SoftX3000对接典型组网如图所示:MGCP IAD对接实验程序流程与配置解释实验配置流程图如下:硬件配置是对设备进行相关信令、话音、控制信息、业务数据等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这好比我们要组装一台电脑,要把CPU、网卡、显示器等等一系列硬件通过一定的规则把电脑组装起来,但这样装起来的电脑是不能使用的,因为这样的电脑没有操作系统,没有加电,没有应用软件。

但是在使用电脑之前我们必须把这些硬件正确的装配起来。

硬件数据配置和本局数据配置是整个配置流程的最前端,只有完成了这两项配置工作,下面的协议配置、网关配置、业务数据配置等等才能生效。

硬件配置流程如下“数据配置是对呼叫源、段、计费方式等进行配置。

现代交换实训报告材料

现代交换实训报告材料

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长途电话业务的配置实现设计 (2)2.1长途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2)2.2 CC08程控交换机的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1 CC08硬件模块 (2)2.1.2 CC08软件系统 (3)2.1.3 CC08主要单板 (4)2.3 EBRIDGE平台的使用和业务配置操作过程 (4)2.4 对系统进行调试并分析实验结果 (6)2.4.1长途业务调试实验 (6)2.4.2 CC08和SDH 2M联调 (7)第3章光传输系统SDH综合组网设计 (8)3.1 SDH网络 (8)3.1.1 SDH基本网络结构 (8)3.1.2 SDH环自愈环网 (8)3.2 华为光传输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9)3.2.1 SDH设备硬件概述 (9)3.2.2 OPTIX 2500+设备介绍 (9)3.2.3 SDH设备软件总体介绍 (12)3.3系统调试并分析实验结果 (15)第4章移动通信系统GSM综合组网设计 (16)4.1移动通信原理的相关知识 (16)4.2华为GSM移动设备核心网设备 (16)4.2.1 HLR9820系统 (16)4.2.2 MSOFTX3000 (19)4.2.3 UMG8900 (20)4.3华为GSM移动设备无线侧设备 (24)4.3.1 BSC6000 (24)4.3.2 BTS3012 (26)4.4手机的位置更新和互相呼叫 (26)4.4.1 位置更新 (26)4.4.2 越区切换 (27)4.5系统调试并分析实验结果 (27)小结 (28)谢辞 (28)参考文献 (29)附录 (30)第1章绪论本次实训主要是学习SDH传输系统、CC08程控交换系统、GSM移动通信系统,通过对这些设备的熟悉,是我们对通信专业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记得老师曾经说过,通信系统,无非就是发射端、接收端、信道。

而我们这次所学的SDH传输系统就是可以说是我们的信道,它主要介绍有线传输介质—光纤。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 C&C08交换机系统介绍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程控交换机单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实验器材程控交换机一套。

三.实验内容通过现场实物讲解,让学生了解CC08交换机的构造。

四.实验步骤CC08交换机是采用全数字三级控制方式。

无阻塞全时分交换系统。

语音信号在整个过程中在实现全数字化。

同时为满足实验方对模拟信号认识的要求,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模拟中继板。

实验维护终端通过局域网(LAN)方式和交换机BAM后管理服务器通信,完成对程控交换机的设置、数据修改、监视等来达到用户管理的目的。

1.实验平台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总体配置如图1所示:图12.C&C08的硬件层次结构C&C08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的层次结构,整个硬件系统可分为以下4个等级:(1)单板单板是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基础,是实现交换系统功能的基本组成单元。

(2)功能机框当安装有特定母板的机框插入多种功能单板时就构成了功能机框,如SM中的主控框、用户框、中继框等。

(3)模块单个功能机框或多个功能机框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别的模块,如交换模块SM由主控框、用户框(或中继框)等构成。

(4)交换系统不同的模块按需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丰富功能和接口的交换系统。

交换系统功能机框功能机框模块模块单板单板单板功能机框模块交换系统ASL+DRV+TSS+PWX+母板SLB 用户框用户框+主控框 USMUSM/TSM/UTM+AM/CM C&C08C&C08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这种模块化的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便于系统的安装、扩容和新设备的增加。

(2)通过更换或增加功能单板,可灵活适应不同信令系统的要求,处理多种网上协议。

(3)通过增加功能机框或功能模块,可方便地引入新功能、新技术,扩展系统的应用领域。

3.程控交换实验平台配置,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中继框------时钟框--- ---用户框主控框---BAM 后管理服务器---图2五.实验报告要求1.画出CC08交换机硬件结构示意图答:CC08交换机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交换系统功能机框功能机框模块模块单板单板单板功能机框模块交换系统ASL+DRV+TSS+PWX+母板SLB 用户框用户框+主控框 USMUSM/TSM/UTM+AM/CM C&C08图32.解释下列单板的名称和用途答:各单板名称和用途如下所示:A32:32路模拟用户板,提供32路电话接口;DTM:中继接口板,提供2个PCM电路接口;MPU:主控板,交换机的核心控制部件,控制整个交换机的运行;NOD:主节点板,每板4个节点,用于MPU和用户/中继之间的通信;CKS:时钟板,为交换机提供3级标准时钟;SIG:信号音板,为交换机提供信号音;BNET:交换网络板,为交换机提供话音信息交换功能;LAP:多协议处理板,提供4条NO7号链路;MFC:多频互控板,提供NO1中继的多频计发器信号;PWC:二次电源板,为主控框、中继续框、时钟框供电;PWX:二次电源板,为用户框供电。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5.测量TP02、TP03、TP04、TP05的时隙。
图6.1 TP02与TP03相差4时隙,约为16us
图6.2 TP03与TP04相差8时隙,约为32us
图6.3 TP04与TP05相差8时隙,约为32us
6.以上步骤的分析,电话A的1VT点波形应与电话B的2VR点波形同(模拟信号),TP304波形应与TP405波形同(PCM编码信号注意交换后的时隙位置发生变化);
二、电路工作过程
在用户话机与交换机之间的用户线上,要沿两个方向传递语言信息。但是,为了实现一次通话,还必须沿两个方向传送所需的控制信号。比如,当用户想要通话时,必须首先向程控机提供一个信号,能让交换机识别并使之准备好有关设备,此外,还要把指明呼叫的目的地的信号发往交换机。当用户想要结束通话时,也必须向电信局交换机提供一个信号,以释放通话期间所使用的设备。除了用户要向交换机传送信号之外,还需要传送相反方向的信号,如交换机要向用户传送关于交换机设备状况,以及被叫用户状态的信号。
3、实验步骤和结果
1. 在关电情况下,插上“电话B接口模块”,交换网络接口上插上“时分MT8980”交换模块,保管好其它模块;
2. 打开实验箱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系统开始工作;
3. 电话A和电话B分别接上电话单机;
4. 液晶选择“时分MT8980” 交换方式,此时U01将控制时序信号和脉冲送往各个电话用户电路(2.048Mbit/s的速率,可容纳32路PCM编码),各路TP3057芯片即运行;
图3.7
6.当电话A摘机后超过20秒无拨号、拨空号或电话B忙(已摘机)等,此时听电话A听筒中传出的声音,即忙音,对照测量TP303点波形(此时情况同TP07),记录并画出波形的示意图;

回铃音(TP08):由U01EPM240可编程器件产生,为1秒通、4秒断的重复周期为5秒的信号,幅度在5V左右。

现代交换技术实习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现代交换技术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回到实践,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同时,通过实习,提高我对现代交换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基本操作和维护方法,培养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设备。

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路交换、存储转接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等。

同时,我了解了主要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传输设备等的外观及结构,并学会了如何查看设备型号、参数、性能指标和运行情况。

2. 学习现代交换设备的基本操作过程和常规维护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华为C&C08交换机的相关操作,包括设备的启动、配置、维护和故障处理等。

同时,我还掌握了光纤传输设备OSN2000、Metrolo1000维护终端的使用方法,了解了各个设备的基本结构及构造,认识设备中的单板,并了解各个单板的作用。

3. 参观实际工程,了解现代交换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实习期间,我分组参观了实际工程,了解了现代交换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如交换机房、传输设备等。

通过参观,我对现代交换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现代交换技术实习,我对现代交换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际操作中,我掌握了基本操作和维护方法,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后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在分组参观和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互相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这使我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使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本次现代交换技术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邑大学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五邑大学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 信号音及铃流发生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话通信中常用的几种音信号和铃流信号的电路组成与产生方法。

2、 熟悉这些音信号在传送控制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仪器仪表1、程控交换系统实验箱一台2、电话机一台3、示波器一台4、万用表一台三、系统电路组成及原理1、 交换网络系统主要完成信号音和话音信号的交换功能,由空分交换网络和时分交换网络组成,由CPU 中央处理器控制电路控制。

用户模块2用户模块1用户模块4用户模块3交换网络模拟中继模块局方中继续模块数字中继续模块中央处理器显示电路键盘输入电路信号音及DTMF电路直流电源电路图2 实验系统原理、结构图(一) 控制电路图4 实验系统传送信号流程图图5 450Hz拨号音电路原理图表1 回铃音断续时间CCITT可接受(秒)CCITT建议(秒)续断周期0.67~2.53.0~6.03.67~8.50.67~1.53.0~5.03.67~6.5表2 忙音信号的断续周期CCITT可接受(秒)CCITT建议(秒)续0.1~0.66 0.12~0.66断0.12~0.8 0.12~0.66周期0.3~1.1 0.3~1.1比率0.17~1.5(1.0最佳)图6 25Hz铃流电路原理图四、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测量拨号音,忙音,空号音,拥塞音,回铃音及铃流信号的各测量点电压或波形,即测量点BHYING,MYING,KHYING,YSYING,HLYING,ZLYING。

2、熟悉各种信号音五、实验步骤1、使实验箱上电且正常工作;2、用户1、用户3接上电话单机,用户1呼叫用户3,在呼叫过程中观察信号的波形。

(1) 用户1摘机后听到拨号音,拨号音的波形为连续的450Hz的正弦波信号。

(2) 用户1拨完被叫电话号码后听到回铃音时,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回铃音的波形。

可观察到回铃音波形为1秒通,4秒断的断续信号。

(3) 用户3振铃时,用双踪示波器观察ZLYING的波形,即当用户3振铃时,ZLYING为方波;不振铃时,ZLYING无波形。

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交换技术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交换技术实验报告篇一:现代交换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c&c08交换机系统介绍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程控交换机单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

二.实验器材程控交换机一套。

三.实验内容通过现场实物讲解,让学生了解cc08交换机的构造。

四.实验步骤cc08交换机是采用全数字三级控制方式。

无阻塞全时分交换系统。

语音信号在整个过程中在实现全数字化。

同时为满足实验方对模拟信号认识的要求,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模拟中继板。

实验维护终端通过局域网(LAn)方式和交换机bAm后管理服务器通信,完成对程控交换机的设置、数据修改、监视等来达到用户管理的目的。

1.实验平台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总体配置如图1所示:图12.c&c08的硬件层次结构c&c08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的层次结构,整个硬件系统可分为以下4个等级:(1)单板单板是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基础,是实现交换系统功能的基本组成单元。

(2)功能机框当安装有特定母板的机框插入多种功能单板时就构成了功能机框,如sm中的主控框、用户框、中继框等。

(3)模块单个功能机框或多个功能机框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别的模块,如交换模块sm由主控框、用户框(或中继框)等构成。

(4)交换系统不同的模块按需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丰富功能和接口的交换系统。

用户框+AsL+DRV+Tss+pwx+母板单板c&c08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这种模块化的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便于系统的安装、扩容和新设备的增加。

(2)通过更换或增加功能单板,可灵活适应不同信令系统的要求,处理多种网上协议。

(3)通过增加功能机框或功能模块,可方便地引入新功能、新技术,扩展系统的应用领域。

3.程控交换实验平台配置,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中继框------时钟框------用户框主控框---bAm后管理服务器---图2五.实验报告要求1.画出cc08交换机硬件结构示意图答:cc08交换机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用户框+AsL+DRV+Tss+pwx+母板单板图32.解释下列单板的名称和用途答:各单板名称和用途如下所示:A32:32路模拟用户板,提供32路电话接口;DTm:中继接口板,提供2个pcm电路接口;mpu:主控板,交换机的核心控制部件,控制整个交换机的运行;noD:主节点板,每板4个节点,用于mpu和用户/中继之间的通信;cKs:时钟板,为交换机提供3级标准时钟;sIg:信号音板,为交换机提供信号音;bneT:交换网络板,为交换机提供话音信息交换功能;LAp:多协议处理板,提供4条no7号链路;mFc:多频互控板,提供no1中继的多频计发器信号;pwc:二次电源板,为主控框、中继续框、时钟框供电;pwx:二次电源板,为用户框供电。

现代交换实验

现代交换实验
VLAN Identified(VLAN ID):这是一个 12 位的域,指明 VLAN 的 ID,一共 4096 个, 每个支持 802.1Q 协议的交换机发送出来的数据包都会包含这个域,以指明自己属于哪一个 VLAN。在一个交换网络环境中,以太网的帧有俩种格式:有些帧是没有加上这四个字标志 的,称为未标记的帧(ungtagged frame), 有些帧是加上这四个字标志的,称为带有标记的 帧(tagged frame)。 (1)ip 地址配置
静态路由是一种特殊的路由,它由网络管理员采用手工方法在路由器中配置而成,通 过静态路由的配置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当一个网络故障发生后, 静态路由不会自动发生改变。
RIP 协议是路由信息协议。它是一种简单的动态路由协议,但在实际使用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RIP 是一种基于 D-V 算法的路由协议,他通过 UDP 交换路由信息,每隔 30 秒向外 发送一次更新报文。如果路由器经过 180 秒没有收到来自对端的路由更新报文,则将所有来 自次路由器的路由信息标志位不可达,若在其后 120 秒内仍未收到更新报文,就将该条路从
在交换机的 1、2 端口分别接入 2 台电脑,通过网络邻居配置 PC1 和 PC2 的 ip 为:192.168.0.1/255.255.255.0 和 192.168.0.2/255.255.255.0 完成局域网的组建, PC1 和 PC2 分别进行 ping 测试
图 4-1 ip 地址配置
(2)Vlan 验证 1 通过配置线连接交换机,配置线一头接电脑的串口,一头接交换机 console 口, 打开电脑的超级终端,连接交换机,选择 com1 还原为默认值后,通过命令行完 成配置
2.VLAN 的产生
局域网交换机的引入,使得网络节点间可独享带宽,但是,对于二层广播报文,二层

现代交换技术-试验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试验报告

实验一: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组成及数据配置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实验系统的初步使用,对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过程有一个总体而直观的认识。

理解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核心——交换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观察从用户摘机到链路拆除整个局内呼叫过程中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动作。

二、实验原理一个数字程控交换系统通常由交换网络、接口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接口子系统的作用是将来自不同终端(如电话机,计算机等)或其他交换系统的各种传输信号转换成统一的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内部的工作信号,并按信号的性质分别将信令传送给控制系统,将消息传送给交换网络。

交换网络的任务是实现输入输出线上的信号的传递或接续。

控制系统则负责处理信令,按信令的要求控制交换网络完成接续,通过接口发送必要的信令,协调整个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工作以及配合协调整个电信网的运行等等。

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 数字程控交换实验系统各模块关系三、仪器设备1.数字程控交换实验系统2.PC机两台3.电话机两台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实验者可根据以上的系统配置数据,确定要拨叫的局内分机号码。

然后根据分机号码打电话,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由实验者摘机,此时可以观察到接在用户线两端的发光二极管变亮,表示该话机已从挂机状态转为摘机状态,然后实验者可以听到拨号音,为连续的450Hz的单频声音。

(2)用户开始拨号,此时拨号音停止,用户所拨的号码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如果所拨的号码为系统允许的合法号码,实验者将听到被叫电话发出振铃声,振铃信号为25Hz,通断比为1秒通、4秒断的低频振荡信号,同时系统将向主叫用户送回铃音,回铃音是频率为450Hz,通断比为1秒通、4秒断的单频信号音。

(3)被叫摘机,被叫的振铃声和主叫的回铃音都将停止,同时这两路电话可以开始进行正常通话。

(4)当某一方挂机后,通话完毕,此时系统将拆除这两路的连接,并向未挂机的一方送出忙音。

现代交换原理实验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实验报告
(3) 振铃电路可由外部的振铃继电器和用户电路内部的继电器驱动电路以及铃流电源向用户馈送铃流:当继电器控制端 (RC端) 输入高电平,继电器驱动输出端 (RD端) 输出高电平,继电器接通,此时铃流源通过与振铃继电器连接的15端 (RV端) 经TIP RING端口向被叫用户馈送铃流。当控制端 (RC端) 输入低电平或被叫用户摘机都可截除铃流。用户电路内部提供一振铃继电器感应电压抑制箝位二极管。
3.模块6:
模块6是CPLD可编程模块(U101),它产生并输出下列信号:
(1)500Hz连续方波(即拨号音信号)
(2)忙音脉冲,即0.35秒通、0.35秒断的周期方波
(3)回铃音脉冲,即1秒通、4秒断的周期方波
(4)25Hz周期方波(振铃信号)
(5)PCM编译码器的时钟信号电路,它提供四片TP3067所需的2048KHz及8KHz的时钟脉冲。
注:本实验平台上的跳线开关设置默认值如下:
所有三脚跳线1-2脚连,如K301、K401、K501、K601等,四脚跳线K303的1-2、3-4脚连,二脚跳线K201的1-2脚连。
空分交换界面如下图:
通话状态下界面如下图:
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全面了解用户线接口电路功能(BORST)的作用及其实现方法。
2.通过对用户模块电路PBL38710电路的学习与实验,进一步加深对BORST功能的理解。
二、电路工作过程
用户电路也可称为用户线接口电路(Subscriber Line Interface Circuit—SLIC)。任何交换机都具有用户线接口电路。根据用户电话机的不同类型,用户线接口电路(SLIC)分为模拟用户接口电路和数字用户接口电路两种。
实验
一、交换系统总体介绍

现代交换原理实验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现代交换原理实验实验一:交换系统组成与结构一.实验目的:全面了解交换系统组成与结构及实验操作方法二.实验要求:1.从总体上初步熟悉两部单机用空分交换方式进行通话。

2.初步建立程控交换实验系统及交换,中继通信的概念。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程控交换实验箱,双踪示波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打开交流电源开关,电源输出电路加电,电源发光指示二极管亮。

2.按一下薄膜输入开关“复位”键,进行显示菜单状态。

3.熟悉菜单主要工作状态,分“人工交换”,“空分交换”,“数字时分交换”三种工作方式。

4.以“”方式为例,对“”与“”正常呼叫,熟悉信令程控交换与语音信号通信交换全过程。

5.呼叫时,甲方一路设置为48,乙方一路设置为68,甲方二路设置为49,乙方二路设置为69.五:实验报告要求:总结交换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程控交换机实质上是采用计算机进行“存储程序控制”的交换机,它将各种控制功能与方法编成程序,存入存储器,利用对外部状态的扫描数据和存储程序来控制,管理整个交换系统的工作。

六:思考题:程控交换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1)数字交换网络。

2)接口。

3)信令设备。

4)控制系统。

实验二:用户接口模块实验一:实验目的:1.全面了解用户线接口电路功能(BORST)的作用及其实现方法。

2.通过对用户模块电路PBL 387 10电路的学习与实验,进一步加深对BORST功能的理解。

二:实验要求:1.了解用户模块PBL 387 10的主要性能与特点。

2.熟悉用PBL 387 10组成的用户线接口电路。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程控交换实验箱,双综示波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用示波器分别观测TP301,TP302,TP303在摘挂机时的工作电平,给出在各种状态下的工作波形。

五:实验报告要求:1.总结基本工作原理2.给出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TP301,TP302,TP303信号波形图,标注关键数据。

(见手写报告纸)六:思考题:1.用户接口模块功能应完成哪些功能?(1)馈电:向用户话机送直流电流;(2)过压保护:防止过压过流冲击和损坏电路设备;(3)振铃控制:向用户话机馈送铃流;(4)监视:监视用户线状态,检测话机摘机、挂机与拨号脉冲信号;(5)编码解码与滤波;(6)混合;(7)测试:对用户电路进行测试2.判断用户摘挂机的方法是什么?1)用户摘机时,用户状态检测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向CPU表示用户“忙”;2)用户挂机时,用户状态检测输出端输出低电平,向CPU表示用户“闲”;3)用户挂机时,用户状态检测输出端输出低电平,向CPU表示用户“闲”;3.交换机的振铃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振铃电路可由外部的振铃继电器和用户电路部的继电器驱动电路以及铃流电源向用户馈送铃流:当继电器控制端(RC 端) 输入高电平,继电器驱动输出端(RD 端) 输出高电平,继电器接通,此时铃流源通过与振铃继电器连接的15 端(RV 端) 经TIP -RING 端口向被叫用户馈送铃流。

现代交换实验报告1

现代交换实验报告1

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设计性实验报告1、了解程控交换机计费原理及其过程;2、熟悉程控交换实验系统软件,了解程控交换机计费原理。

3、观察任意两路话机通话时的计费情况和计费数据的产生;并进行费率设置和话费查询、结算。

二、实验仪器或设备1、程控交换实验箱一台;2、电话机两台;3、计算机一台,并装有程控交换系统后台管理软件;4、RS232串口通信线一根。

三、总体设计(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及流程等)基本原理:1、计费系统主要应计算出每次呼叫的通话费。

实际中的计费方法常受限于交换机控制系统及计费系统的发展水平。

早期的人工计费系统依靠话务员监视电话,掐表计时。

这种方法费工时,且准确性差。

后期的电动计数式自动计费系统虽然能较迅速、准确地给出通话量,但一般无法给出每次通话的详细数据,如通话时间、被叫号码等。

现代的程控交换机与计算机自动计费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理想的计费。

现代程控交换系统中,常采用计算机自动计费。

为了减轻交换机主控系统的负担,通话记录、计费及话单的生成常有独立的计算机进行,而交换机负责输出通话的原始数据。

因此,一个计算机自动计费系统的组成如图27-1所示。

计费处理一般由软件完成,计费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实现每次通话的复式计费,并产生适合的存档和用户查询报告。

计费系统的组成图2、程控交换的实验系统的后台管理软件中,集成了一套简单实用的计费系统。

计费的原理如下:由于程控交换机运行在受控状态,当一次通话完成时,交换机向计费系统发送一次通话数据,包括主叫号码、被叫号码、通话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通话类型等信息,然后计费系统将此条通话记录存入相应的数据库中,并根据费率设置等其他参数产生话费清单。

3、为了简化实验,从描述计费原理的角度出发,本实验箱对所有的计费数据使用统一的费率,不增设优惠时段、IP电话、长途电话等相关计费设置,网管系统与实验箱接口采用RS232C接口标准。

四、实验步骤(包括主要步骤、代码分析等)主要步骤:1、准备工作:A、用串口通信线连接实验箱的“计算机通信接口”和计算机的串口一;B、将两部电话机任意接在两个用户端口上;C、启动程控交换系统后台管理软件,使用普通用户登陆,密码123;D、接通实验箱电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实验一时间表调度实验1.实验内容链接:实验目的链接:实验原理及设计链接:实验主要数据结构链接:实验效果检验一.实验目的:驱动交换网络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时间表调度原理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原理及设计:在程控数字交换的体系结构中,周期级程序(例如摘挂机检测程序、脉冲识别程序、位间隔识别程序)是由时间表调度实现的。

所谓时间表调度,是指每经过交换系统的最短有效时间(这通常是指各周期性程序周期的最大公约数),都会检查调度表的调度要求,如果某个程序在这时需要执行,则调度程序开始执行它。

在我们设计的时间表调度实验中,这个调度表的调度是静态的。

所谓静态,是指我们的调度表是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在系统运行的情况下不再改动。

实验要求的就是这个调度表的初始化。

这个调度表如下:我们这个交换系统提供了三个周期性调度程度(摘挂机检测程序、脉冲识别程序和位间隔识别程序),它们的调用周期分别为200ms、10ms和100ms,所以我们系统的最小调度时间为10ms。

如图所示,每隔10ms,我们就会检查这个表的一行,如果该行上某一列为1,我们就执列所对应的任务,如果为0,就什么都不做。

每当执行到这个表的最后一行,调度任务会返回第一行循环执行。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按照你的理解来填写这个调度表。

三.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函数功能:完成调度表的初始化;函数原型:initSchTable(int ScheduleTable[SchTabLen][SchTabWdh]);其中SchTalLen和SchTabWdh为在bconstant.h中的宏定义:#define SchTabLen 20 //代表这个调度表为20行(相邻行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ms);#define SchTabWdh 3 //代表三个周期性调度任务——0:摘挂机检测任务;1:脉冲检测任务;2:位间隔检测任务;四.实验效果检验:当调度表初始化正确时,能够进行正常的通话;如果初始化不正确,可能会造成周期性程序的不正常调用,例如位间隔调度的延迟会造成识别位间隔的延误甚至丢失。

注:由于为循环程序,所以调度表的初始化方案不唯一。

2.源代码#include "bconstant.h"extern "C" _declspec(dllexport)void initSchTable(int ScheduleTable[SchTabLen][SchTabWdh]){int i;for(i=0;i<=19;i++){ScheduleTable[i][0]=0;ScheduleTable[0][0]=1;for(i=0;i<=19;i++){ScheduleTable[i][1]=1;}for(i=0;i<=19;i++){ScheduleTable[i][2]=0;}ScheduleTable[0][2]=1;ScheduleTable[10][2]=1;return;}基础实验二摘挂机检测实验1.实验内容链接:实验目的链接:实验原理及设计链接:实验主要数据结构链接:实验主体流程图一.实验目的摘挂机检测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摘挂机检测原理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原理及设计设用户在挂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0”,用户在摘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1”,摘挂机扫描程序的执行周期为200ms,那么摘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0”到“1”的变化点,挂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1”到“0”的变化点,该原理的示意图如下所示: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把前200ms的线路状态保存以备这次可以读取,同时读出这次的线路状态,把前200ms的线路状态取反与这次的线路状态相与,如果为1,就说明检测到摘机消息了。

同理,我们把这次的线路状态取反再与前200ms的线路状态相与,如果为1就说明检测到挂机消息了,然后把摘挂机信号作为事件放入摘挂机队列中。

三.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函数功能为:检测到摘、挂机事件,并把该事件放入到摘挂机事件队列中。

函数原型:void scanfor200(int linestate200[LINEMAX],intlinestate[LINEMAX],UpOnnode * head1, UpOnnode* end1);其中LINEMAX为线路总数,是定义在"bconstant.h"中的一个宏,linestate200[LINEMAX]为已保存的200ms前线路状态,linestate[LINEMAX]为当前的线路状态,head1,end1为摘挂机队列的首尾指针,该队列已经在主程序中进行了初始化。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检测到的摘挂机事件以摘挂机队列节点的形式插入到摘挂机事件队列中。

数据结构说明:头文件:"bconstant.h";(以下的数据结构都已在该文件中定义)LINEMAX:最大线路数;int linestate200[LINEMAX],linestate[LINEMAX]:线路从0开始编号;状态:1:有电流,0无电流;enum UporOn {ehandup,ehandon} :为摘挂机区别符:ehandup表示摘机,ehandon 表示挂机;struct UpOnnode //摘挂机队列节点结构{UporOn phonestate; //摘挂机区别符;int linenum; //线路号(从0开始);struct UpOnnode* next; //指向下一节点的指针;};注意事项:1.我们编写的模块是基础实验部分预加载的本局交换系统的一个模块而已,在系统中head1头指针和end1尾指针已经完成初始化。

为方便起见,我们的摘挂机事件队列是一个包含头节点的单向链表,并且头指针指向该头节点,尾指针在初始化时也指向了该节点。

所以在我们的函数编写中应保证头指针始终指向该头节点上、尾指针指向摘挂机事件队列的最末一个节点。

2.注意把这次扫描的线路状态值保存在前200ms扫描线路状态数组中,以便主程周期调用。

四.实验主体流程图2.源代码extern "C" _declspec(dllexport) voidscanfor200(intlinestate200[LINEMAX], int linestate[LINEMAX],UpOnnode * head1,UpOnnode * end1){int i;UpOnnode * p;for(i=0;i<LINEMAX;i++){if(linestate[i]&~linestate200[i]){ p=new UpOnnode;p->phonestate=ehandup;p->linenum=i;p->next=0;end1->next=p;end1=p;}if(linestate200[i]&~linestate[i]){ p=new UpOnnode;p->phonestate=ehandon;p->linenum=i;p->next=0;end1->next=p;end1=p; }}if(i==LINEMAX)for(i=0;i<LINEMAX;i++)linestate200[i]=linestate[i];return; }基础实验三脉冲计数实验1.实验内容链接:实验目的链接:实验原理以及实验设计链接:实验主要数据结构链接:实验主体流程图一.实验目的脉冲计数实验用来考察查学生对脉冲识别原理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原理以及实验设计拨号盘所发出的拨号脉冲有规定的参数。

我国规定的号盘脉冲的参数有:脉冲速度:即每秒钟送出的脉冲个数,规定的脉冲速度为每秒钟8-16个脉冲;脉冲断续比:即脉冲宽度(断)和间隔宽度(续)之比,规定的脉冲断续比为1:1-3:1。

1)脉冲识别程序扫描周期的确定:为确定脉冲识别扫描的周期,需要计算出最短的变化间隔(脉冲或间隔宽度),这样才能保证每个脉冲都能够识别而不至于丢失脉冲。

由于号盘每秒发出的最快脉冲个数为16个,脉冲周期T=1000/16=62.5ms,在这种情况下断续时间比为3:1时续的时间最短,为1/4*T,所以最短变化周期为1/4*(1000/16)=15.625ms,脉冲识别扫描程序的周期<15.625ms。

2)拨号脉冲识别原理:在下图中,采用了10ms的扫描周期,其中的变化识别标志了状态的变化。

对于一个脉冲来说,是前沿和后沿各识别一次,我们可以任取一个来识别脉冲,下图中采用了前沿识别。

从逻辑上讲,也就是说(这⊕前)∧前=!这∧前相当于前面所说的挂机识别,同样(这⊕前)∧!前=这∧!前相当于摘机识别。

在这里采用比较麻烦的逻辑运算的原因是需要“变化识别”这个结果。

这在位间隔识别中要用到,下面是脉冲识别原理原理示意图:在我们设计的实验中,用一个数组保留各线路10ms前的状态,用另一个数组保留各线路当前的状态,并且提供了保存“变化识别”的数组(以供后面的位间隔识别使用),另外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是保存已检测的脉冲值的数组,学生编程检测到一个脉冲以后,就将该线路对应的脉冲值加一。

三.实验主要数据结构函数功能:识别出一个脉冲,然后把该线路对应的脉冲数加一。

函数原型:void scanpulse(int linestate[LINEMAX],intlinestate10[LINEMAX],int change [LINEMAX],int fchange[LINEMAX],int pulsenum[LINEMAX]) 其中LINEMAX为最大线路数,linestate为当前线路状态,linestate10为10ms前的线路状态,change为状态改变,fchange为首次变化,pulsenum为脉冲计数数组。

主要的数据结构:头文件:"bconstant.h";(以下的数据结构都已在该文件中定义)LINEMAX:最大线路数;int linestate[LINEMAX],linestate10[LINEMAX]:线路从0开始编号;状态:1:有电流,0无电流;int change[LINEMAX]:线路状态变化数组,0表示无变化,1表示有变化;int fchange[LINEMAX]:线路首次变化数组,1表示已发生首次变化,0表示没有;int pulsenum[LINEMAX]:线路当前的脉冲值;为方面大家操作,我们提供了两个预定义的函数:int nor_op(int a,int b);int or_op(int a,int b);分别用于异或操作和或操作。

注意事项:把这次的线路状态值保存到10ms前的线路状态数组中,以便主程序周期调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