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玻璃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的商代。

在古代,玻璃是一种奢侈品,只有皇帝和富人才能拥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的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并成为了建筑、家居、器皿等方面的必备材料。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玻璃工业开始起步。

但由于长期受制于外国先进技术,中国的玻璃产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国内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玻璃工业才逐渐走向繁荣。

现如今,中国玻璃工业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

不仅玻璃制品种类丰富,而且在技术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特别是在太阳能玻璃、光学玻璃、化学玻璃等领域,中国的科研人员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总之,中国玻璃发展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但现在却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玻璃行业的重要力量。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玻璃工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 1 -。

中国中空玻璃设备发展简史

中国中空玻璃设备发展简史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新开发的楼盘均使用中空玻璃。由于玻璃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易损及高额运费问题,中空玻璃均是就近采够,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带动了一大批玻璃制造企业的发展,目前山东豪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40%以上,其行业龙头的地位无可动摇。
2010年,迪拜DMG公司与山东豪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中空玻璃设备采购合同,购进多套中空玻璃生产线和中空玻璃设备。这是中国该类产品首次走出国门,标志着在中空玻璃加工设备领域国产设备已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山东豪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是中国中空玻璃机械加工的领军企业,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就专业从事中空玻璃设备的生产及研发,从刚开始的机器组装,到后来的自主设计,到今天,国内的大部分中空玻璃机械设备厂家所采用的核心元件均是由山东豪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生产的。经近二十年的磨砺,产品从单一的丁基胶涂胶机到现在整条生产线二十余种设备,遍及全国各地以及美国、俄国、尼日利亚、阿联酋、巴西、印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中空玻璃的生产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在欧洲得到推广,经历了焊接中空玻璃、熔接中空玻璃、胶接中空玻璃和几种中空玻璃并存的一段时期,发展到现在以胶接中空玻璃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市场形势 我国中空玻璃的发展是自1964年开始研制,当时是以胶接置换干燥气体的形式生产,逐步中空玻璃替代单层门窗玻璃成为一种趋势。近几年随着中空玻璃机械设备市场的异常火爆,各式各样、品种繁杂的中空玻璃设备应用到市场中。做为玻璃加工企业及从业着来说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中空玻璃设备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
原文出自豪杰机械设备公司官方网站。
原文地址 httpBiblioteka ///media/74.html
中国中空玻璃设备发展简史

玻璃发展史

玻璃发展史

玻璃发展史管的另一端放在嘴中,根据模具的形状吹制成形状各异的器皿。

玻璃吹管的使用是玻璃制造工艺的第一个变革,其在玻璃工艺史上的重大作用相当于陶瓷工艺史上陶轮的出现。

这种极简单的原始工具传播到全世界,并一直沿用至今。

玻璃吹管的出现不仅能制造出圆形、薄壁器皿,而且可利用木制模具制造出其他形状的器皿,并可使制出的玻璃器皿标准化、成套化。

此外,还可利用玻璃吹管将玻璃吹制成长筒,然后将它剖开摊平而制成平板玻璃。

在20世纪初直接从池炉中拉制平板玻璃工艺出现之前,窗玻璃就一直用这种方法制造。

尽管窗玻璃尺寸有限,且质量不高,但它却使玻璃应用出现了新的领域,即从日用和观赏进入建筑领域。

原料和燃料的变化玻璃制造技术的第二个变革是工艺中所使用的原料和燃料摆脱了对森林的依赖。

罗马帝国时期,许多地方制造玻璃所用燃料为木材。

玻璃配料中所需的助熔剂(碱金属氧化物)都使用木灰。

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ZO,所以早期玻璃属于钾钙硅酸盐玻璃。

由于对燃料和原料的需求,许多玻璃厂都必须开设在远离城市的山林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砍伐的树木越来越多,使得玻璃工厂离燃料和原料供应地也越来越远。

这种状况迫切需要玻璃制造业进行变革。

17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利用煤作嫩料熔制玻璃,并在玻璃配料中使用了工业纯碱(NaZCO3)。

早期的玻璃是钾钙硅酸盐玻璃,在玻璃中引入纯碱后就成为钠钙硅酸盐玻璃。

由于后者的透明性、耐腐蚀性、良好的操作性和不含贵重氧化物等优点,使其至今仍然是平板玻璃和瓶罐玻璃的基础成分。

古代玻璃由于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及其他杂质,因而总是带有暗绿色。

约公元1世纪,埃及亚力山大港人为了制造无色玻璃,在玻璃中引入氧化锰作为补色剂。

无色玻璃的出现为随后的彩色玻璃开辟了道路。

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的西方玻璃中心威尼斯,都制造出许多美丽的彩色玻璃器皿。

1676年,英国在玻璃配方中引入氧化铅而制得晶质玻璃。

晶质玻璃的高折射率和高亮度以及易于雕刻的特性,为艺术玻璃和光学玻璃系列奠定了基础。

玻璃的发展史

玻璃的发展史

• 5. 17世纪,欧洲的玻璃工业发展迅速,法国 法国已经用铸 法国 英国人发明了 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英国 英国 两项最重要的技术:一是铅玻璃。二是熔化技术的革 新 .此外,瑞士人狄南还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 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 • 6. 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 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了路布兰制碱法。19世 纪又发明了氨碱制造纯碱,使过去依靠天然碱和烧木 制灰法的状态得到彻底的改变。 •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人阿拉斯泰尔.皮尔金顿爵士开 始倡导以革命性的浮法生产工艺生产玻璃,今天, 超过 90%的平板玻璃使用浮法工艺生产. 而超现实主义者们 关于透明建筑的梦想也终于在20世纪变成现实 .

纵观历史,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制作 工艺的开端和奠定基础的时期,玻璃厂的建 立是康熙皇帝继承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和 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皇家对玻璃 制品重视与喜爱的结果。晶莹璀璨的玻璃器 成为清代艺术品中的新宠和皇帝重要的赏赐 品。雍正朝玻璃颜色达30种之多,可谓五彩 缤纷,斑斓绚丽,成为雍正朝玻璃制作工艺 的闪光点。乾隆朝是清代玻璃制作工艺最为 辉煌、全面发展的时期。嘉庆朝是玻璃制作 工艺的转折点,从此造办处玻璃厂一蹶不振, 工艺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艺制作与发 展的历史与清王朝的兴盛衰亡息息相关,这 正是官办作坊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
• 1.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两千 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 时期。 • A.内务府官办作坊—造办处玻璃厂 • B.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 ,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 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 康熙朝玻璃制作工艺的二项创新是套玻璃,洒金玻璃. •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单色 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 “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颜色玻璃制成的器物。其 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 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 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 • 描金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描绘金色花纹

玻璃的发展史

玻璃的发展史

玻璃的发展史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在商代的时候中国人就制造出了琉璃玻璃。

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

18世纪,为适应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

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机,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

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

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

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

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

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

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决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产玻璃!”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航空玻璃

航空玻璃

航空玻璃的前沿科技
由晶牛微晶集团研制的浮法微晶玻璃
磨砂玻璃
防弹玻璃

我国航空玻璃的发展历史


中国航空玻璃工业是适应空军建设和航空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 1957年2月,建工部玻璃陶瓷研究院组建航空玻璃试制小组至2000年,航 空玻璃工业走过了一条修理、仿制--试制--自行研制的发展道路。1964年7 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从剖析苏制样品入手,开始试制歼7飞机前风 挡玻璃和防弹玻璃,于1968年1月取得成功,通过部级鉴定。1980年起航 空玻璃专业进入了自行研制阶段。1985年研制成功歼8Ⅱ飞机抗鸟撞风挡 玻璃。 20世纪90年代航空玻璃进入新发展时期,80年代中国军用飞机已全部 实现国产化,为之配套的航空玻璃得到同步发展,在产品的质量、品种等方 面均能满足需要。与此同期,一些军用飞机制造厂已将民用飞机的研发提到 了紧迫日程。为使民用航空玻璃立足于国内,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抓住 机遇,于1989年4月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签订了原定进口的Y7-200A型 飞机驾驶员风挡玻璃"新产品技术经济合同和成品协议书"。民用航空玻璃应 具备的功能与性能高于军用航空玻璃,研制工作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 采用等效刚度矩阵理论,解决了三维力学模型,指导风挡玻璃抗鸟撞强度的 结构设计;在风挡玻璃上采用铂层膜温度传感器和三相四线交流供电系统; 运用工程分析法为风挡玻璃定出视期寿命和日历寿命等技术,均属国内首创 或首次采用。这些成果的取得,为1997年和1998年研制成功的Y7- 200A型飞机驾驶员风挡玻璃和运7飞机新型驾驶员风挡玻璃的总体综合技 术指标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航空有机玻璃按组成可以分为增塑、未增 塑、共聚及交联等航空有机玻璃;按加工方式可 分成浇注板、定向板及研磨抛光板;按性能可以 分为丙烯酸酯塑料板、耐热丙烯酸酯塑料板、改 性丙烯酸酯塑料板等。

中国玻璃发展史范文

中国玻璃发展史范文

中国玻璃发展史范文中国玻璃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当时的玻璃制品主要是玻璃珠和瓶状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玻璃艺术品,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玻璃发展史上,唐朝(618年-907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唐朝时期的玻璃制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玻璃制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唐代制作的玻璃镜子和玻璃灯笼成为了中国玻璃工艺品的代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同时,唐朝时期的玻璃还进一步发展了玻璃纤维的制造技术,使得玻璃纤维得以广泛应用于建筑和纺织业。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玻璃制造业迈向较高水平的一个时期。

宋代的玻璃工艺品在装饰性和实用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尤其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玻璃灯笼和透明玻璃花瓶成为了主要的产品。

此外,宋代还在玻璃制造工艺中创造了一种称为“体彩”的工艺,可以使玻璃表面呈现出各种图案和花纹,大大提高了玻璃制品的装饰性和美观性。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玻璃制造业的全盛时期。

明代的玻璃工艺品质量非常高,制作工艺精细,拥有丰富的创意和艺术表现力。

明代的玻璃工艺品以玻璃器皿为主,如碗、杯、瓶等,还有各种玻璃镜子和玻璃灯笼。

明代的玻璃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受到了国内外买家的高度评价。

20世纪初,中国玻璃制造业迅速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玻璃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玻璃钢的制造技术方面,中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玻璃钢不仅具有优良的性能,还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电绝缘性。

随着对环境保护和节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玻璃制造业在节能与环保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

当前,中国玻璃制造业正致力于提升技术水平,推动工艺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玻璃厂商已经逐步打造出了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并且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仅如此,中国玻璃制造业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玻璃制造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玻璃发展简史

中国玻璃发展简史

中国玻璃发展简史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玻璃在各个朝代的发展,以及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还介绍了现代以来玻璃的深加工和其不同的用途。

关键词:玻璃起源、玻璃发展、玻璃深加工1、玻璃的最早起源玻璃,在中国最早出现和生产的时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自从周代以来的诗文传志中经常出现以下名词:“缪琳”、“火齐”、“琉璃”、“琅玕”、“颇黎”、“明月珠”,晋六朝记载中也出现了“玻璃”、“瑟瑟”,后人对此的注解多笼统地称之为“不同种类的玉石”,但联系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实物的出土及专家的具体分析,现普遍认为这些东西多与人造珠玉有所联系。

而其名称则没有一个严格地区分,多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后来又有“药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称,而以料器一名使用最为普遍。

2、玻璃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还没有象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但我们对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判别依然有迹可寻,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其时代风格之下的。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玻璃系统,但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这一改变经三国、西晋、东晋的过渡在魏晋南北朝的中晚期才基本改造完成,并延续至后来的隋唐和宋代。

中空玻璃的技术革命和发展方向

中空玻璃的技术革命和发展方向
图2不同密封系统的热传导率(单位W/M℃)
从数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边部材料的导热系数存在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这样的差距体现在中空玻璃中就表现为Swiggle®暖边密封系统比传统铝条法中空玻璃边部热传导率减少75%,可以使整个中空玻璃节省5%的能量。从实际使用效果上,(见图3、4)我们也可以看到,使用Swiggle®暖边密封系统中空玻璃,在相同条件下,可以使室内中空玻璃边部温度较传统铝条法中空玻璃提高5℃,并减少了玻璃内表面80%的结露可能。增加了美观度,减少了露水对窗框和阳台的腐蚀、污染。
二、美国Swiggle®中空玻璃暖边密封系统的组成
美国Swiggle®暖边密封系统是集密封胶、中心波浪形铝隔带、粘接剂、干燥剂及抗紫外线等微量元素于一身的复合体。它综合了传统铝条法的#各个工艺,减少了生产环节,质量更易控制,同时性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是当今最流行的一种中空玻璃密封方式。
三、美国Swiggle®暖边密封系统五大革新技术
图8弯曲中空玻璃
5.复合技术
美国Swiggle®暖边密封系统是经过挤压成型的连续带状材料(见图9),将密封剂、干燥剂和铝带综合在一起,含概了传统铝条法的各个工艺,减少了生产操作环节,将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因而产品质量更容易控制,保证了长久的使用寿命。
图9Swiggle®暖边密封系统结构
2001年北美中空玻璃协会对市场使用的所有中空玻璃的失效率进行了统计,美国Swiggle®暖边密封中空玻璃失效率最低(见图10)。
4.柔性技术
图7在高潮湿度情况下持续的星期数
在建筑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弯中空玻璃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阳台等地(见图8),而传统的铝条法由于加工工艺的缺陷,很难保证中空玻璃的密封,失效比例大。而美国Swiggle®暖边密封系统的柔性特征却能随弯就弯,满足弯中空玻璃的密封需要,解决了传统铝条法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密封材料本身是柔性材料,在受到振动时有一个缓冲,又能够更多地隔绝声音的传递,从实验数据来看,Swiggle®暖边密封中空玻璃的隔声性能比传统铝条法中空玻璃提高3%以上。这也说明Swiggle®暖边密封系统的柔性连接技术确实是先进的技术。

中空玻璃的中外发展史

中空玻璃的中外发展史

中空玻璃的中外发展史第一节国外中空玻璃发展史19世纪末期,中空玻璃生产技术最早发明于美国,并首先在美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产品经历了焊接中空玻璃、熔接中空玻璃、胶接中空玻璃和一段时期内几种中空玻璃并存,发展到以胶接中空玻璃为主其他为辅的市场形式。

一、焊接法焊接法是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玻璃四周边部的表面镀上锡及铜涂层,以金属焊接的方法使玻璃与铅质密封框密封相连。

焊接法具有比较好的耐久性,但工艺复杂,需要在玻璃上镀锡、镀铜、焊接等热加工,设备多,生产需用较多的有色金属,生产成本高,不宜推广。

二、熔接法熔接法是采用高频电炉将两块玻璃的边部同时加热至软化温度,再用压机将其边缘加压,使两块玻璃的四边都压合成一体,玻璃内部保持有一定的空腔并充入干燥空气。

一般情况下,两块玻璃的厚度及其成分应相同。

熔接法的产品具有不漏气,耐久性好的优点。

缺点是产品规格小,不易生产三层及镀膜等特种中空玻璃,选用玻璃厚度范围小(一般为3~4mm)难以实现机械化连续生产,产量低,是已经淘汰的生产工艺。

三、胶接法胶接法是将两片或两片以上的玻璃,周边用装有干燥剂的间隔框分开,并用双道密封胶密封。

胶接法的生产关键是密封胶,目前国内外名牌密封胶的使用寿命一般为20~30年。

现在采用的密封胶,其良好的稳定性、粘接性、抗渗透性使中空玻璃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把干燥剂和间隔框形式结合起来,同时形成了中空玻璃双道密封的概念。

目前,绝大多数中空玻璃是采用胶接法生产的。

它还具备如下特点:(1)生产工艺成熟稳定(2)产品设计灵活,易于开发特种性能的中空玻璃;(3)产品适用范围广,不但适用于门窗,而且适用于大型玻璃幕墙;(4)生产所用原材料(例如干燥剂i密封胶)在生产现场可以进行质量鉴定和控制。

四、胶条法胶条法是将两片或两片以上的玻璃四周用一条两侧粘有粘接胶的胶条(胶条中加入干燥剂,并有连续或不连续波浪形铝片)粘接成具有一定厚度空腔的中空玻璃。

胶条法所用的胶条是弹性材料,在玻璃拐角处易成型,生产异型中空玻璃时比较灵活。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 文化和技术的演进密不可分。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出现在汉代,为深入了 解这种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随着考古学和科技史研究的 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认识也将不断加强。未来,对于中国古代玻 璃的研究将继续受到,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 玻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玻璃作为一种原材料,因其透明、易碎、反光的特性而备受重视。在 西方,玻璃制造技术自古代以来就得到了持续发展,而在中国,玻璃制品则较 少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能与西方有关,是随着佛教 传入中原地区的。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考古证据的支持。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研究表明,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在 这一时期,玻璃制品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成为一种新兴的工艺品。同时,根 据对古代墓葬和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起 来。
总之,古代玻璃作为我国工艺史上的璀璨明珠,不仅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重要 价值,还为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 加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推动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人类 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与活力。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 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国已经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 术,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制品主要包括琉璃瓶、琉璃碗、琉 璃珠等。这些玻璃制品的制造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重要基础。
六、中国古代玻璃在历史上的影 响
中国古代玻璃的出现和发展,对历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玻 璃制品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样化的 选择。其次,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为古代中国的制造业增添了新的光彩。最后,古代中国的玻璃制品也对世界文 明产生了影响,通过贸易和外交等方式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为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制作玻璃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制作玻璃的技术,而且很早就开始使用玻璃制品。

但是这种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是工艺复杂、成本高昂。

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玻璃工业开始大力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的玻璃业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玻璃工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玻璃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建筑玻璃、汽车玻璃、光学玻璃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中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曲折。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玻璃工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步转型,玻璃行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今,中国的玻璃行业已经走向了高质量、高效率、环保型的发展道路。

总的来说,中国玻璃发展史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玻璃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玻璃制造国家之一。

- 1 -。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
自汉代开始,中国玻璃制造技术逐渐发展,从最初的较粗糙的玻璃器皿,逐渐演变成各种精美的玻璃制品。

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玻璃时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05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还非常落后,只能使用天然玻璃(即火山玻璃)作为制造原料。

由于制作材料有限,所以制造的玻璃器皿质量并不高。

不过,这个时期的玻璃器皿已经具备了玻璃的特点,如透明、坚硬、不易磨损等。

这个时期,中国玻璃制造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玻璃制造材料不再仅限于天然玻璃,还出现了一些生产技术上的提高,如掌握了熔融玻璃的技术、模制技术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玻璃器皿开始出现,如玻璃杯、玻璃瓶等。

3. 铁器纹饰玻璃器皿的盛行(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个时期,中国玻璃制造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制造出造型精致、花纹奇特的玻璃器皿。

一些玻璃制品上还出现了铁器纹饰,进一步提高了玻璃制品的工艺价值。

宋代以后,中国玻璃制造技术逐渐衰落。

虽然仍然能制造出玻璃器皿和一些简单的装饰品,但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多进展。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特别关注玻璃工艺,但由于缺乏创新,玻璃器皿的工艺和样式较为陈旧,已经无法与前几个时期相比。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史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从最初的粗糙器皿到工艺水平的提高,再到隋唐时期的繁荣,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虽然在宋代以后有所衰落,但中国古代玻璃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琉璃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琉璃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琉璃艺术—发展简史「黑光」关于玻璃的那点事儿!琉璃,古代写作琉离,又称壁琉璃、玻璃、吠琉璃、料、烧料或料器。

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

中国琉璃制作已有千年的文化。

考古发现表明,伊拉克阿斯马尔出土的玻璃残片,距今年代约为4300年。

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

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

距今2600年前,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其制品通过西域(今新疆) 传人我国。

在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

四眼琉璃珠 1983年长沙市麻园岭M1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但是,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相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

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琉璃珠琉璃贝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北京玻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西周时期的玻璃从呈色、透明度、成分上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

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王要原料,其他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

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

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

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

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在中国,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 已经就陆陆续续有玻璃制品出现。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的发展史玻璃,古称琉璃、颇黎,近世也称作“料”。

从出土的玻璃器来看,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

春秋末战国初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玻璃器,这枚具有外来式样的中国玻璃珠,反映了中外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情况。

汉代玻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生产铅钡玻璃)、河西走廊(生产以铅钡玻璃配方兼用钠钙为助溶剂的玻璃)及岭南地区(生产钾硅玻璃)。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罗马、波斯玻璃器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玻璃减少。

玻璃,在中国最早出现和生产的时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自从周代以来的诗文传志中经常出现以下名词:“缪琳”、“火齐”、“琉璃”、“琅玕”、“颇黎”、“明月珠”,晋六朝记载中也出现了“玻璃”、“瑟瑟”,后人对此的注解多笼统地称之为“不同种类的玉石”,但联系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实物的出土及专家的具体分析,现普遍认为这些东西多与人造珠玉有所联系。

而其名称则没有一个严格地区分,多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后来又有“药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称,而以料器一名使用最为普遍。

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还没有象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但我们对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判别依然有迹可寻,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其时代风格之下的。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玻璃系统,但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这一改变经三国、西晋、东晋的过渡在魏晋南北朝的中晚期才基本改造完成,并延续至后来的隋唐和宋代。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的玻璃工艺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玻璃制品的制作。

但是,中国玻璃工业真正走向现代化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重视玻璃工业的发展,设立了玻璃工厂,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制瓶技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生产水平也不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玻璃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95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苏联的玻璃生产技术,并筹建了国内第一家大型玻璃厂——天津玻璃厂。

此后,国内玻璃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玻璃厂相继建成。

1980年代以来,中国玻璃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

目前,我国的玻璃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特别是在家电、建筑、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中国玻璃工业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 1 -。

中国古代窗户发展史

中国古代窗户发展史

中国古代窗户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步发展窗户作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窗户形式是原始社会的洞穴入口,用于通风和照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窗户的形式逐渐丰富多样。

二、木窗的兴起木窗是中国古代窗户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早期,人们用木材制作窗框,然后用竹子或纸张制作窗扇,以便通风和采光。

这种简单的窗户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成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窗花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在窗户上添加装饰物,形成了窗花的概念。

窗花是用木材或竹子雕刻成各种花纹,并在窗户上固定的装饰品。

窗花的出现使窗户更加美观,也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

四、雕花窗的发展在宋代,雕花窗开始兴起。

雕花窗是在木窗上进行精细雕刻,创造出各种图案和纹样。

这些雕花窗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

五、玻璃窗的引入明代,随着技术的进步,玻璃窗开始在中国出现。

玻璃窗的引入使窗户更加密封和隔音,也提供了更好的保温效果。

玻璃窗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需求。

六、窗帘的应用窗帘的应用是中国古代窗户发展的又一重要进步。

窗帘的出现使窗户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既可以控制室内采光和通风,又可以保护隐私。

窗帘的材质也逐渐丰富,从最初的布料到后来的丝绸和绢花,为窗户增添了更多的装饰性。

七、现代窗户的演变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窗户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木窗被金属和塑料窗框所取代,玻璃窗的材质和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现代窗户不仅具有更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还能够实现智能化的操作和控制。

八、总结中国古代窗户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木窗到精美的雕花窗,再到现代化的玻璃窗的演变过程。

窗户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创造。

通过窗户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演变。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
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玻璃制品还处于实验阶段,主要用于制作珠宝饰品和玩具。

到了汉代,玻璃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器皿、饰品等领域。

唐代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黄金时期,玻璃器皿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制品种类繁多,其中以彩色玻璃器皿最为著名。

宋代以后,玻璃制品的生产逐渐减少,直到元代和明代再次复兴,但制品数量和品质都无法与唐代相媲美。

到了清代,玻璃制品的制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线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玻璃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现代玻璃工业的发展,也源于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积淀和传承。

- 1 -。

玻璃技术发展简史

玻璃技术发展简史

玻璃技术发展简史石玮钰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号:2014050076 序号:51 序言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玻璃的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

与此同时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玻璃的制造与应用技术也逐渐的发展起来。

摘要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玻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之一,玻璃产生技术的进步,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据考证,人类最早制造玻璃是在五千年前,一般认为古埃及人是创造这一人类文明的创始者,与此同时,中国的祖先也开始了漫长的玻璃制造技术的衍变。

关键词:玻璃制造,技术发展,世界玻璃技术发展,中国玻璃技术发展,玻璃艺术。

正文世界玻璃技术发展史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确切发明地尚无定论,据考古和玻璃历史研究成果判断,玻璃的发源地应该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两河流域①。

埃及是一个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奥秘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

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

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

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

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

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

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

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

然而,这段时期中东地区的玻璃工艺还在继续发展。

叙利亚工匠把银盐②注入玻璃溶液,炼出了有金属光泽的玻璃。

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是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

到了11世纪,德国发明了手工吹筒法。

就是把玻璃液吹成圆筒型,在玻璃仍热时切开、摊平,形成最初的平板玻璃。

这种技术后来被13世纪威尼斯工匠继承。

中国古代玻璃

中国古代玻璃

中国古代玻璃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为常见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玻璃向来就是廉价的普通之物,事实上,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吹制法发明之后,玻璃才逐步成为制作日常用品的材料,在此前的二三千年的长久岁月里,玻璃一直是可与黄金和宝石比肩的奢侈品,只有少数上层显贵才能享用。

玻璃一类的制品在本质上和瓷器的釉是同类的,是某些砂石矿物在高温烧结后形成的硅酸盐类材料,此类物质最早可能是在烧制陶器时偶然发现的。

迄今最早发现的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

中国最早的玻璃大约出现在春秋末年。

中国古代玻璃不同于西方玻璃钠钙玻璃的品质和体系,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属于铅钡玻璃。

古代玻璃的原料自然界存在大量的矿石、玉石和宝石,这些都属于晶态物质,由多晶体或单晶构成,玻璃不一样,虽然其多半呈晶莹透亮且非常坚硬的状态,但玻璃却不是晶体,而是一种非晶态物质。

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比如金属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一旦达到这个温度,晶体的内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纯铜即由固态转变成液态。

玻璃与此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只有一个使其形态发生变化的温度范围——随着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状的玻璃会变得越来越黏稠,直至成为一种液态。

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玻璃内部的分子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所以,玻璃是一种材料的一种状态,可以说是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外的第四态。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为石英砂,单纯用石英砂就能制成石英玻璃,可石英砂的熔点为1750℃,这样高的温度在古代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古人通过在原料中添加助熔剂的方式来降低石英砂的熔制温度,通常的助熔剂为自然纯碱、草木灰或铅丹,此外还需要加进一些石灰石作为稳定剂。

有了石英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经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才能制造出简单的玻璃。

由于玻璃温润半透明的材质,与玉器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早期中国玻璃制品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玉,制作仿玉的礼器,这种情况在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区尤其常见,可能与当地的玉矿资源不足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玻璃工艺发展史中外工艺美术简史
艺术设计101
张雷 25
2011年4月25日
关于玻璃的发展历史1现代玻璃介绍:
2玻璃的历史
3中国玻璃发展
4小结
玻璃:
一种较为透明的固体物质,由熔融物冷却硬化而得到的非晶体固体,其分子在熔融状态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

玻璃在日常环境中呈化学惰性,亦不会与生物起作用,故此用途非常广泛。

玻璃一般不溶于酸(例外:氢氟酸与玻璃反应生成SiF4,从而导致玻璃的腐蚀);但溶于强碱,例如氢氧化钠。

玻璃是一种非晶形过冷液体,当液体冷却之后,原先动荡而纷乱的分子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形成晶体。

然而,玻璃分子在凝固过程中依然保留了液体的特征——完全无序的结构,在玻璃随温度下降变成固态甚至硬如磐石之后,同样也是如此。

--石英分子模型
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的玻璃主要成分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硅酸盐玻璃,
此外还有B2o3、PbO2、Al2O3、GeO2、TeO2、TiO2和V2O等主要成分的氧化物玻璃。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惰性气体外,基本上所有的元素都可以掺入玻璃中。

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因此广泛用于
建筑上,工业上。

玻璃的历史
在自然界中,天然的玻璃是很少见的。

在火山喷发的熔岩中,有些冷却后形成沸石和黑曜石等,均为非晶体材料,即玻璃体,但这些玻璃体的形成是有特定条件的,所以极为少见。

--黑曜石狮子
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玻璃生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之一。

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据考证,人类最早制造玻璃是在五千年以前,一般认为古埃及人是这一人类文明的始创者,他们使用特制的泥罐烧制玻璃采用压制和泥塑的方法制作简单的生活器皿和饰物。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人创造出利用铁管吹制玻璃的技术,采用一只金属管将熔融的玻璃液吹成中空的泡,最后制成形状各异的玻璃器皿。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科学考古发现,在公元79年被火山埋没的庞贝古城中,发现有些建
筑在青铜窗框上安装着平板玻璃,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将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用于居室采光的例证。

由于当时融化玻璃的温度较低,玻璃中存在大量未融化的颗粒杂质,杂质造成光线的散射,使玻璃透光而不透明。

同时,当时生产玻璃的工艺是将玻璃液浇铸挤压成玻璃板,因此玻璃板表面凸凹不平,造成光的散射,是当时平板玻璃透光而不透明的原因之一。

在11~15世纪期间,威尼斯开发了许多玻璃品种,如建筑门窗玻璃、玻璃瓶、玻璃其器皿、玻璃镜和其他装饰玻璃。

发明改进了许多玻璃生产工艺。

1291年威尼斯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玻璃生产技术将大量的玻璃厂迁移到穆兰诺岛,后来生产技术有很大的进步,生产的玻璃品工艺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深受欧洲宫廷的钟爱。

16世纪以后,部分威尼斯穆兰诺岛的工匠流落到国外,将威尼斯先进的玻璃工艺带到国外,从而在整个欧洲得到普及。

17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都兴建了玻璃厂,改进了玻璃熔铸技术。

18世纪后期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动机械工和化工工业的长足发展,由于创立了路布制碱法,玻璃的制造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世纪末,德国阿贝和肖特系统的研究了光学玻璃,奠定了玻璃的科学基础,也为玻璃的新品种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20世纪以来,玻璃的生产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产生了几次质的飞跃。

1959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发明了浮法玻璃的生产技术,不断的被各国所采用。

浮法工艺成为当今平板玻璃生产的主要方法。

平板玻璃是深加工玻璃的原片,是深加工工艺的基础,正是这些色彩绚丽、功能独特的深加工玻璃装饰着现代建筑。

中国古代的玻璃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璃。

但琉璃却不是现在的玻璃。

玻璃在古代又指一种天然玉石--水玉,也不是现在的玻璃。

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琉璃笔筒
琉璃,又称流离,是一种透明、强度及硬度颇高、不透气的物料。

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做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

琉璃的主要成分为SiO2。

玻璃,在中国古代的制造生产的时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但从西周时期开始,一些诗文中就有“火齐”“琉璃”“明月珠”等不同的称谓。

后人对此的注解多为“不同种类的玉石”。

但联系近年来考古发掘出的大量实物及专家具体的分析,大多认为这些东西与人造玉有关系,也就是玻璃的前身。

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也比较晚,没有建立像瓷器、玉器等健全、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皿的鉴定与收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时代的器物总与下一个时代的东西有所不同,都有具体的表现。

--西周琉璃碗
西周受其时代和工艺手法的限制,玻璃器物朴素无华,色彩灰暗,器形简单,制作简单。

春秋期间,人人喜玉,做出产的玻璃器物以仿玉为主,光洁度高,工艺水平较高。

因受其影响,东汉和西汉的玻璃器物与此相同。

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外国大量的钙质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而是在原来的铅化玻璃上加以改进,产生了碱化玻璃。

因此这一时期的玻璃制品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

--汉代玻璃耳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玻璃器物的一重大转折,在质地、造型、工艺等方面都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由于外国工艺的进入改变了我国南北朝时期玻璃工艺粗糙、浑浊的状况。

隋唐时期,中国历史又一个大统一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后,借鉴烧绿瓷的方法烧出来的玻璃与前期又有很大的不同,唐代零星出土的一些玻璃工艺品其外形都是中国传统式样,如玻璃果,玻璃瓶等。

隋唐时代玻璃器的突出变现是在摆设品,生活用具玻璃器的制造上主要是玻璃瓶、玻璃杯、茶具等。

--唐代琉璃茶碗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出土器物,主要有玻璃葫芦花瓶、花瓣口杯等。

据记载,宋朝人对从阿拉伯过来的玻璃器皿特别重视。

元代玻璃生产在宋、金玻璃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建立了仿烧玉玻璃器的专门机构,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制作,因此制作出来的东西比较精美,细腻。

--元代玻璃莲花盏托
明代的颜神镇(今山东博山)是玻璃生产的重要城镇。

由于明代的玻璃制品已经在民间广泛使用,达官贵人不再珍爱这种东西,因此明代的玻璃器物流传下来的就不多见。

明代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玻璃制作的全过程。

今已发现的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遗址—颜神镇,出土的玻璃废丝头和珠、簪等残品可以证明这一点。

明代的寺院中也保存了一些比较精美的玻璃容器,如北京护国寺西舍利塔出土的莲瓣口沿的玻璃盘、碗各 1件,都是白色,半透明。

北京天宁寺出土的 1件深蓝色玻璃盘,口径21.7厘米。

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不多,仅有玻璃围棋子和玻璃带板。

清代的玻璃生产,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以颜神镇为中心。

康熙35年(1696),内廷专门成立了玻璃厂,专门为皇室生产玻璃。

民间也有一部分制造,但宫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

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工艺水平。

清初,当时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传入我国立即引起了皇室的重视。

当时的清廷征召了全国最优秀的玻璃工人到玻璃厂轮流供职;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制作。

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清宫玻璃厂融合了。

玻璃厂的工匠们利用皇家雄厚的后台资材支持,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智慧,炼烧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

并采用无模吹制和有膜吹制等技法制作出几十种类型的玻璃器物同时利用中西不同的艺术加工方法创造出众多的工艺品中,把玻璃的制造工艺提升到崭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不利的辉煌成就。

小结:
中国的玻璃,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

--玉蛙水盂
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

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

由此可见,中国玻璃的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分类供我们欣赏,让我们去细细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