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秀实验教学课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活动(3篇)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声音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它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初中物理课程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设计了一次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主题的物理教学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活动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塑料薄膜、玻璃杯、水、棉线、耳机、手机等。

2. 实验材料:纸杯、剪刀、胶带等。

3.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讲解视频、实验操作步骤图等。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二)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音叉敲击塑料薄膜,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结论。

2.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有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a. 将纸杯剪成两个半圆,用棉线连接成喇叭状。

b. 将手机放入纸杯中,调整音量,用另一只纸杯靠近手机,听声音的大小。

c. 将纸杯放入水中,调整音量,用另一只纸杯靠近水面,听声音的大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声音传播的结论。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0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间稍纵即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计划吧。

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篇1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特制定本年度初三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计划。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1.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1、课程方面: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初中学生的物理实验,存在着过分统一、死板教条的弊病,实验教学存在着走过程、完任务、支差应付、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的不正常现象,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实验素养和能力2、学生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较差,在学生实验中,甚至还有50%的学生极少动手或不动手,这一方面与现有的实验条件、实验课程的设置有关、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视不够有关。

3、实验条件方面:实验所需器材基本配齐,但部分实验器材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或制作的比较粗糙精确度不高,导致学生实验时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从而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测量工具的使用:米尺、卷尺、尺子等。

2.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换算测量等。

3. 实验原理:物体长度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

2. 介绍本节课的实验目的:测量物体长度,提高测量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方法(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米尺、卷尺、尺子等。

2. 讲解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介绍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换算测量等。

三、实验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测量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2. 组长负责指挥,组员分工合作,进行测量。

3. 记录测量数据,包括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等。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误差、操作不当等。

3. 讨论如何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五、实验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强调测量方法的正确运用。

2. 学生自我评价,分享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指导需要改进的学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实验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思考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受伤。

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功率实例,引发学生对功率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让学生明白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瓦特(W)。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实验步骤如下:(1)连接电路:将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等器材连接成串联电路。

(2)调节电压:通过移动滑片,改变电压表的示数,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3)记录数据:分别在不同的电压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计算功率:根据功率计算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

4.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解释为什么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灯泡会变暗。

5. 拓展延伸:讨论生活中其他与功率相关的现象,如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功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独立完成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

4. 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探讨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但部分学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三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宇宙,⼩⾄基本粒⼦等⼀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滑轮 ⼀、教学⽬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及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的实验能⼒和分析综合能⼒。

3、使学⽣体会到⾃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然和改造⾃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计。

演⽰材料:同分组材料⼀套。

⼤滑轮⼀个、粗⿇绳⼆根(组装动滑轮、拔河⽤)。

挂图或幻灯⽚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意图)。

三、教学过程 (⼀)教学引⼊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较容易地把旗⼦升上去? (⼆)学习新课 1、指导学⽣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叫滑轮。

(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 滑轮有⼆种,(出⽰滑轮组⽰意图)固定在⽀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的绳⼦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认识定滑轮的作⽤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 (2)实验1(定滑轮不省⼒)。

①演⽰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法。

②学⽣分组实验(绳⼦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也不费⼒)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的作⽤,那么⾼⾼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旗⼦向上升。

⼯作⽅便。

(4)教师⼩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的作⽤,但它可以必变⽤⼒的⽅向,使⼯作⽅便。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学校物理试验教学方案(5篇)学校物理试验教学方案只是给将来物理教学工作设定的一个大体框架,当然还是需要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的合理支配和详细实施。

以下是我整理的学校物理试验教学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学校物理试验教学方案【篇1】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程目标1、每两周集体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新课程的理念,沟通各自的看法,提高对新课程理解运用的水平。

2、选用学习的理论书籍有:《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物理》、《老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同学心理指导》等,以较高专业水平驾驽教学工作。

3、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的依据与意义,紧紧抓住以“同学进展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根本”的两条教学主线。

二、发挥集备作用,理清教学思路1、定期进行学情分析。

随着新学期教学进展,同学在接受新学问过程中,必定会消失各种问题;通过集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发觉同学存在问题,作为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的依据,准时予以解决。

2、理清教学思路。

教学的“大思路”是指理解学校物理教材编写的理念、编写的风格、编写的内容以及编排的体系。

教学的“中思路”是指确定每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如何让同学有力量自主构建学问。

教学的“小思路”是指较精确定位每节的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

思路理清,教与学才会轻松;避开以其昏昏,示其昭昭。

三、开发利用教材,拓展教学资源1、开发利用教材。

我们不能把教材教条化,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作适当调整。

对新教材必需有共性的解读,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情景切入、感悟方法、过程理解与应用迁移教学套路。

2、拓展教学资源。

教材作为教与学的载体,但不是的载体;可以猎取不同教材版本、网上资源与相关资源,尤其创设情景引入概念方面,,进行比较取舍。

四、构建教学设计,展现教学风格1、构建教学设计。

新学期,我们必需从静态教学设计向动态教学设计过渡,把同学课堂生成作为教学资源补充,避开不分班级,不分同学,呆板按预案教学。

初中物理优秀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

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光纤通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引出光的折射现象。

2. 新课教学:1) 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并通过实验验证。

3) 折射现象的应用: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让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有关光的折射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提高合作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优秀6篇)欧姆定律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课时[教学目标]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对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点难点关键]重点是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难点是欧姆定律的实验及其设计;关键是做好本节的实验。

[教具]演示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定值电阻(5欧、10欧、壹五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方法]以实验引导、分析比较、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欧姆定律(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与分析(板书)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壹五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

(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教学设计+教案+学案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教学设计+教案+学案

第2课时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利用图象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结合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活动探究。

2、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探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估【教学器材】每组配:额定电压为1.5V的干电池3节、导线若干、开关(1个),电流表和电压表(各1个),滑动变阻器(1个)、电阻3个(5Ω、10Ω、20Ω)【课前准备】1、观察一些电器上的铬牌。

2、复习电流电压和电阻,进一步熟悉它们的定义、单位和测量工具。

3、上网查找有关欧姆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电路设计完成活动“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猜想与假设】1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2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留言版)【实验设计】怎样来研究电压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应用什么方法?如何控制变量?(留言版)(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控制电阻不变)(要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控制电压不变)(活动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设计电路1:设计电路2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讨论热烈,想出了两种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意识,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完成实验“电流与电阻的变化”【操作与记录】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请学生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

(3)注意认清和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用试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泡沫球、布料。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5分钟)1. 实验1: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观察水花的溅起,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2: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3.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实验3:将泡沫球放在音叉旁边,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感受声音的传播。

2. 实验4:用布料遮住耳朵,靠近音叉,感受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3. 拓展: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实验器材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初中物理实验乐趣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乐趣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乐趣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物理现象的奇妙之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实验桌、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理实验是通过观察和操作来验证物理理论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

二、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浮力实验、磁铁吸引实验等。

2.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看法。

三、学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操作和观察。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物理现象,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五、实验反思(5分钟)1.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对物理学习的帮助,并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六、扩展活动(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现象,设计一个自己的小实验,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2. 教师评价学生的扩展活动,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物理实验乐趣教学,学生可以体验到物理实验的乐趣,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和现象。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实验课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电与磁》中的第三节“电流的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着重探讨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的热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电流的效应,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流热效应的计算。

教学重点: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热风枪、电热水壶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电热水壶加热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是如何产生热量的。

2. 实践操作:(1)让学生观察电热水壶加热水时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变化。

(2)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测量电流通过电阻器产生的热量。

3. 例题讲解:讲解电流热效应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实际例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电流热效应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大电流的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2. 小电流热效应的计算公式:Q=I²Rt示例:电热水壶加热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热效应、化学效应和磁效应的概念。

电流为2A,电阻为10Ω,通电时间为5s时,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电热水壶加热水时,消耗的电能为多少?2. 答案:(1)电流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

电流化学效应:电流通过液体时,液体会发生化学变化。

电流磁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

(2)Q=I²RtQ=(2A)²×10Ω×5s=200J电热水壶加热水时,消耗的电能需要根据实际电压和电流计算。

物理初中实验与探究教案

物理初中实验与探究教案

物理初中实验与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2. 平面镜成像实验3.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穿衣镜中的反射,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的大小、位置等。

5. 总结: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

4. 练习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学生能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能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能在实验和讨论中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六、教学资源:1. 平面镜2. 蜡烛3.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4. 实验记录表5. 教学课件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穿衣镜中的反射,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的大小、位置等。

5. 总结: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验原理: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实验器材:1. 木块2. 小车3. 尺子4. 铅笔5. 毛巾6. 沙子实验步骤:1. 让学生将木块放在小车上,用尺子测量木块和小车的长度,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2. 让学生用手推动小车,使木块向前运动,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3.让学生用毛巾铺在小车上,再次用手推动小车,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4.让学生在毛巾上撒上沙子,再次用手推动小车,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5. 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6.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木块和小车碰撞造成伤害。

2. 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结束后,要清洁实验器材,整理实验现场。

实验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跳远、拍打衣服等。

2. 让学生探讨如何减小惯性带来的危害,如汽车安全带、自行车头盔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惯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够仔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惯性知识。

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效果以及测量;重点探讨力的作用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举重、拉弓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引出力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及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变化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力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书上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6. 实验演示: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说明其作用效果。

(2)已知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5N,另一个力为10N,且两个力的夹角为60度。

求物体的合力。

2. 答案:(1)实例:踢足球、拉弓、推门。

作用效果:足球运动、弓形变、门开启。

(2)合力:约为11.6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介绍牛顿三定律,引导学生探索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初中物理教案优质

初中物理教案优质

初中物理教案优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中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唱歌、敲打、流水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以及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

2. 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中的传播,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实验一:让学生拿一个尺子,振动尺子发声,观察并记录尺子振动的幅度和声音的响度。

3. 实验二:让学生把尺子放入水中,振动尺子发声,观察并记录水中的波动情况和声音的传播。

4. 实验三:让学生用一张纸条,振动纸条发声,把纸条的一端放在另一学生的耳朵附近,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传播。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什么关系?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短文。

2. 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通过实验验证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更加多样化,如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实验教学课设计方案2

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实验教学课设计方案2

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实验教学课设计方案【课题】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授课人】江苏兴化楚水实验学校翟应品【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说明】1、实验设计思路:此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进行这个实验不仅是为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准备素材,建构密度概念,所以实验操作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对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思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点对于此探究活动尤其重要。

教材中原来的安排是通过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长方体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来进行探究,我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了一些改动,采用三种不同的长方体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把学生分成三大组进行了实验探究,我作这样的改动是因为:(1)、采用三种不同的物质进行探究,更能够说明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正比关系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而不是偶然。

(2)、每组只探究一种物质是为了简化实验过程和课堂流程,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发现“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2、目的:(1)、探究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3、步骤:(以使用木块进行探究的一组为例,提倡分工合作)(1)、调节天平,分别测量三个木块的质量。

(2)、分别测量三个木块的长、宽、高,计算木块的体积。

(3)、记录数据,完成表格。

(4)、结论展示,组间交流,发现问题,生成新知。

4、器材准备:教学演示准备:高脚杯多只,酒、水、酱油、醋、糖、盐适量,外形相同的铜块、铝块各一、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准备: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5、实验装置的照片【教学设计】附----新闻: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日前,诏安县公安边防大队破获一起以假“金元宝”进行诈骗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两名,当场缴获假“金元宝”一百多锭,假“金佛”两樽,经过精心伪造的遗书一份,旧国民党纸币十多张,铜钱二十多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优秀实验教学课设计方案
【课题】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
【授课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关心学生的原有经验。

3、适当淡化知识点的传授,鼓励进行实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4、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材地位分析】
《物质的密度》是第六章的第三节,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压强、浮力等知识关系紧密,直接影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而且在实验中也已经发现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同
的,所以现在来学习本节知识应该说是容易做到水到渠成的,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物质
鉴别的经验,如根据颜色,气味,味道区分厨房中的一些物质,根据质量的不同区分外形相同铜块和金
块,但对于体积不同的金块和铜块学生是判断不了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何关系呢?本节课就是
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线索是利用物质特性鉴别物质的种类,教学法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为: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 、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说明】
1、实验设计思路:
此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进行这个实验不仅是为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准备素材,建构密度概念,所以实验操作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对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思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点对于此探究活动尤其重要。

教材中原来的安排是通过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长方体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来进行探究,
我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了一些改动,采用三种不同的长方体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把学生分成三大组进行了实验探究,我作这样的改动是因为:
( 1)、采用三种不同的物质进行探究,更能够说明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正比关系是一个普遍
的规律,而不是偶然。

( 2)、每组只探究一种物质是为了简化实验过程和课堂流程,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发现“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2、目的:( 1)、探究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 2)、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
3、步骤:(以使用木块进行探究的一组为例,提倡分工合作)
( 1)、调节天平,分别测量三个木块的质量。

(2)、分别测量三个木块的长、宽、高,计算木块的体积。

(3)、记录数据,完成表格。

(4)、结论展示,组间交流,发现问题,生成新知。

4、器材准备:
教学演示准备:
高脚杯多只,酒、水、酱油、醋、糖、盐适量,外形相同的铜块、铝块各一、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准备:
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5、实验装置的照片
【教学设计】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 、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
知识与技
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能
及处理能力。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
学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

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 、通过对实验数据过程与方
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


标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 、通过查表和练习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

1、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 、
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
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 、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与价值观
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新闻图片放送:
导入主题:
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
我们可以从颜
逐次出示实物或图片:
色,气味等特性
1、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

来直接辨别物
2、同体积的铜块、铝块
质,有时却很难,
3、同体积的铜块、金块(图)学生活动
有没有其它特性
4、体积悬殊的铜块、金块(图)
能够让我们更加
提问与引导:
有效的鉴别物质
1、你怎么辨别它们呢?
呢?
2、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质量与
体积的关系吧!
取大小悬殊的两个砝码,请学生比较
学生通过看,尝,闻,掂,甚至他们的质量大小。

提出问题咬等多种活动来辨别物质的种类。

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同种物质
(说明:来自身边的这些物体非常容易引起作出猜想
学生的注意,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可能有什么关
动,所以很快就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
准备状态。


系呢?如何探究?
鼓励和引导:
制定计划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数学中我们是如何分析两个变量是否
设计实验可能成正比关系
成正比关系的呢?
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及时提醒交流思想,商讨做法,拿出方案收集证据
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发现问题建构概念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交流
展示、分析、评价。

(注:全班分三大组,三人为一小组,
甲组用大、中、小三个木块进行探究,(注:学生如果用图象法分析m与 v 的正比
关系,要予以肯定。

)乙组用大、中、小三个铁块,丙组用
大、中、小三个橡皮块)
交流成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
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一定.(约)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习,帮助
学生交流,协助学生建构。

2、铁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
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注:作布白处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自主
建构的时间)一定.(约)
3、橡皮块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
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
定.(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