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静安区高考语文二模(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2024.4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论语》)(2),何时可掇?(﹝东汉﹞曹操《》)(3)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开始很兴奋,随后沉浸到对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他在《兰亭集序》中评判老庄生死观的一句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昔周公之相也,况处三公之尊,以养天下之士哉?(﹝西汉﹞桓宽《盐铁论》)①皆诸侯卿相之人也,②是以俊义满朝,贤智充门③谦卑而不吝,以劳天下之士④孔子无爵位,以布衣从才士七十有余人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④①(2)前人批注有助于我们赏析作品,脂砚斋评语被认为是理解《红楼梦》的重要依据。

脂砚斋认为贾政这一人物“有深意存焉”,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宝玉有来自上天的灵窍禀赋,贾政却来自人间现实环境。

众人都在做梦时,只有贾政是醒着的。

小说家给予贾政重任,让他兴建家园、重整家园,在各种紧要关头,起动警惕、总结、前瞻等作用。

贾政恨宝玉不务正,专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

贾政打宝玉,是边怒打边流泪。

贾政一路提醒宝玉什么是现实生活,随时鞭策宝玉,催促宝玉醒来,必须接受历练而成长成熟,否则不能做好自己承继贾府的准备。

贾政是成人的标征。

在痛恨儿子是无用之人的同时,作父亲的却也一眼看得见他奇异天生。

我们终于明白了批评家脂砚斋所言——贾政之为人物,“有深意存焉”。

是贾政,扶养宝钗母子;是贾政,携贾母和黛玉等灵柩归葬南乡;是他,送别宝玉。

可以说,掉落人间的补天之石是宝玉,支撑现实人间的则是贾政。

A.对比宝玉的灵窍天赋,并讽刺礼教使读书人思维僵固B.凸显贾政的守旧思维,隐喻家族未来必然会走向衰败C.体现人在历练后,学会承担才是成熟面对生活的态度D.指出在现实人生中,可以选择浪漫地或理性地过生活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3-7题。

2017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精选文档】

2017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精选文档】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答案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题(2)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答案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题(2)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答案解析及语文摸底考试试题(2)推荐文章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热度: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及答案及语文质量检测试卷热度:高考试卷语文全国卷2 热度: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2及答案热度: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2及语文调研考试试卷热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姑苏有赠俞德邻①画接珠翠列娉婷,辽鹤②重来失故城。

商女不知宁有恨,徐娘半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双桨莼③波急去程。

却倚阊门④重⑤回首,笳声呜咽暮云横。

【注释】①俞德邻(1232~1293):宋末元初诗人。

本诗是元朝初年作者赠歌伎之作。

②辽鹤:《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

③莼:莼菜,又名水葵、马蹄草等,吴地水中多莼。

可以作羹,其味鲜美。

这种莼羹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

④阊门:姑苏城的西门。

⑤重:读zhòng,难,困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诗意,直接表达出对没有亡国之恨的“商女”的强烈批判之情。

B.首联诗人写在画楼里见到了佩珠戴翠的娇娘,接着用丁令威这则神话,抒发感慨,主要反映了诗人渴求解脱苦难的愿望。

C.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

“笳声呜咽”凄凉哀怨,暮云横飞纷乱压抑,通过营造凄凉萧瑟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的哀伤悲切。

D.颈联“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和事件。

“幽梦”是指从前的欢乐情景,今夕话旧,恍惚如梦。

E.本诗是作者赠歌伎之作,花月之缘只为载体,写得凄怆悲慨,又大量用典,语意浅显,明白如话,在遗民诗中算是有深度的作品。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静安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静安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静安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17高二下·鞍山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①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②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③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

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④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_现代文阅读二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_现代文阅读二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二宝山(青浦)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15分)野草的呼吸迟子建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

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

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

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

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

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

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

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

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

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

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

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

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

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

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静安区201 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丈,完成l…6题。

(17分)当代设计的危机①全球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问在说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当下的设计。

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和消费的“偷安”,使现代设计面临着真正危机。

②该背景下设计的“道德”研究,会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度,“道德”在这里只是一个托词,只是用来涵盖人与人工制造物的所有社会属性和关系。

设计伦理与其他学科的伦理学研究一样,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

但是,较之其他学科,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为之下,也就是说,口。

那么,在设计伦理学的视野下将如何理解这个“好”呢?③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优良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对它的认识,立要集中在对产品功能性的强调和对大众品味的提高上。

其中功能性问题,不仅是围绕实用展开,同时还通过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设计的“挚謇”。

时至今日,由于与经济、与技术、与社会面貌以及文化的反复渗透,设计从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重心也从生产转向消费、从需求转向欲求,进商品的周期性推翻沁在不以物品作为实用品的年代>设计的目的必然变得多元范也就变得抽象无约束,像“以人为本”的倡导,曾有设计师以人与规范了产品为人之合理使用的设计底线,然而,这些数据只能解决人的生理需求的愿望,而更高层次的人的欲望需求将如何以“以人为本”的概念得以补充?兰圭盎塑递童兰勺是物品的短失,现在我们痛苦的是物品极大丰富之后的选择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

④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2017年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2017年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浦东新区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7.4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脚著谢公屐,。

(李白《》)(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3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则典故。

2.按要求选择。

(5分)(1)某校举行了一场小型义卖活动,当地报刊记者对此进行采访,发表了一篇新闻稿,以下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义卖活动如期举行》B.《今天增是因吹斯汀》C.《情满天下爱溢乾坤》D.《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小明顺利通过了春考,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以下诗句最适合他此时心情的一项是()(3分)A.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

B.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C.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D.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社会性别”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提出的,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它在社会环境的反应中形成,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

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者普遍采用这种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

②近年来,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重视。

为了考察社会性别因素在量化层面上如何影响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关注程度,社科院的一份调查问卷设计了“你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关心情况”的问题。

各2017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积累应用专题

各2017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积累应用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积累应用专题宝山(青浦)区1.按要求填空(5分)(1),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

《【中吕】·潼关怀古》(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5分)(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2分)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是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

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

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

(3分)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1.(1)士不可不弘毅(2)意踟躇山坡羊(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2.(1)(2分)B (2)(3分)C长宁(金山)区1.按要求填空(5分)(1),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

《【中吕】·潼关怀古》(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5分)(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2分)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7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试卷(附答案)

2017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试卷(附答案)

2017年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言者无罪,。

(《诗经·大序》)(1分)(2),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1分)(3)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甫《绝句》)(1分)(4)贾谊在《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苏洵在《六国论》中揭示六国被秦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2分)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集体婚礼上,夸赞两位新娘子最合适的一句话是()(2分)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花羞月之貌。

C.一个是观音转世,一个是仙女下凡。

D.一个是天下第一,一个是举世无双。

(2)某班同学写了一份请柬,邀请老师参加班级举行的晚会,以下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3 分)A.我们敬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望按时光临。

B.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敬望守约出席。

C.您被邀请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D.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

(18分)①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

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

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

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②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

”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提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

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

上海市各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二0508169(含答案)

上海市各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二0508169(含答案)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二宝山(青浦、长宁、金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散书后记(清)袁枚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

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

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

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

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

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

二者相较,著作胜矣。

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

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

郑、马⑤笺注业已回冗。

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

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

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

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A.也B.尔C.矣D.焉23.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2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2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

2017年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

2017年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

2017年上海静安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静安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语文质量调研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涂在试卷上不计分。

2.答题纸和试卷上的题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注意不要错位。

3.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言者无罪,自由之基础。

(《诗经.大序》)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礼记.学记》)3)窗含西岭千秋雪,翠峰___应傍晚。

(___《绝句》)4)___在《过秦论》中揭示___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鹿,天下共逐之”;___在《六国论》中揭示六国被秦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以夫楚人之不用师,亡其国者,以其身受戮于市也”。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集体婚礼上,夸赞两位新娘子最合适的一句话是()(2分)A。

___雪三分白,雪却输雪一段香。

B。

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花羞月之貌。

C。

一个是观音转世,一个是仙女下凡。

D。

一个是天下第一,一个是举世无双。

2)某班同学写了一份请柬,邀请老师参加班级举行的晚会,以下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3分)A。

我们敬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望按时光临。

B。

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敬望守约出席。

C。

您被邀请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D。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

(18分)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带有贬义。

人们认为偏见是错误的,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各个领域的思想家都致力于扫除偏见,以达到无偏见的认识。

在人们心中,偏见是应当消除且可以消除的。

3.“偏见”一词一直带有什么样的贬义?(2分)答:一直带有贬义。

4.人们为什么认为偏见是错误的?(2分)答:人们认为偏见是思想认识的大敌。

5.各个领域的思想家致力于什么?(2分)答:各个领域的思想家致力于扫除偏见,以达到无偏见的认识。

【中小学资料】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一

【中小学资料】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一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一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

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

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

“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

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

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

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

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即能形成基本共识。

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作”;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作”,等等。

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

2017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静安区高三语文试卷2016、11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漫谈读书梁实秋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

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②物以稀为贵。

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2017级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2017级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2017级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2017级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 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_____ ·述而》)(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3)苏轼《江城子》写自己在梦中见到妻子,想说的话太多,但不知从何说起,所有情思全在泪水中托出,这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2分)太太要他当心那些泛泛之交,以及他根据“世间无恶人”理论而交上的朋友。

他的麻烦就出在这儿;他无法看出别人的错处。

他太太对他说:“当心那些朋友。

太快建立的友情不会长久的。

”东坡承认,她的话总是应验,我想她这方面的智慧是来自中国“__________ ”的古训——没有令人兴奋的味道,却永远不会生厌。

A.白首如新,倾盖如故B.人生得一知己足矣C.知人知面不知心D.君子之交淡如水(2)根据“只有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张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②张三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③张三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④张三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吕思勉①历史到底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有什么用处?②提出这一个问题,我知道多数人都能不待思索而回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

即,从前的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大家认为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

上海静安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上海静安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上海静安区2024届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

” (《论语》)(2),何时可掇?(﹝东汉﹞曹操《》)(3)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开始很兴奋,随后沉浸到对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他在《兰亭集序》中评判老庄生死观的一句是“ ,”。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昔周公之相也,况处三公之尊,以养天下之士哉?(﹝西汉﹞桓宽《盐铁论》)①皆诸侯卿相之人也,②是以俊义满朝,贤智充门③谦卑而不吝,以劳天下之士④孔子无爵位,以布衣从才士七十有余人A.①②④③①③②④D.B.③①④②C.③②④①(2)前人批注有助于我们赏析作品,脂砚斋评语被认为是理解《红楼梦》的重要依据。

脂砚斋认为贾政这一人物“有深意存焉”,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宝玉有来自上天的灵窍禀赋,贾政却来自人间现实环境。

众人都在做梦时,只有贾政是醒着的。

小说家给予贾政重任,让他兴建家园、重整家园,在各种紧要关头,起动警惕、总结、前瞻等作用。

贾政恨宝玉不务正,专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

贾政打宝玉,是边怒打边流泪。

贾政一路提醒宝玉什么是现实生活,随时鞭策宝玉,催促宝玉醒来,必须接受历练而成长成熟,否则不能做好自己承继贾府的准备。

贾政是成人的标征。

在痛恨儿子是无用之人的同时,作父亲的却也一眼看得见他奇异天生。

我们终于明白了批评家脂砚斋所言——贾政之为人物,“有深意存焉”。

是贾政,扶养宝钗母子;是贾政,携贾母和黛玉等灵柩归葬南乡;是他,送别宝玉。

可以说,掉落人间的补天之石是宝玉,支撑现实人间的则是贾政。

2017年XXX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

2017年XXX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

2017年XXX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2017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模拟考语文试卷2017.4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试卷共7页,答题纸正反面。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题。

(5分)(1)《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句化用了《_________·述而》篇中的“乐以忘忧,__________”。

(2)白居易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在《琵琶行》中以比喻手法描摹粗弦、细弦弹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5分)(1)假如你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后留言,下列诗句不适合的一项是()(1分)A.遗民泪尽XXX,南望XXX又一年。

B.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的语句,跟尾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在XXX的影象上,这约莫要算是平生第一件的耻辱,__________,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

A.XXX即使以络腮胡子的缺点B.因为XXX以络腮胡子的缺点C.XXX何况以络腮胡子的缺点D.而且XXX以络腮胡子的缺点(3)假设你父亲因故无法参加家长会,他发给你班主任XXX短信,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2分)A.XXX,今天我工作繁忙,无法拨冗参加家长会,敬请谅解。

B.XXX,因我晚上加班,不能光临本日的家长会,非常抱歉。

C.XXX,因贵体小恙,不能来参加今晚的家长会,谨此奉告。

D.XXX,我出差在外地,无法参加今晚的家长会,深表歉意。

1二浏览70分(一)浏览下文,完成第3-8题。

(16分)媒介革命视野下的收集文学XXX1尽管网络文学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什么是网络文学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静安区二模(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言者无罪,。

(《诗经.大序》)(1分)(2),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1分)(3)窗含西岭千秋雪,。

(杜甫《绝句》)(1分)(4)贾谊在《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苏洵在《六国论》中揭示六国被秦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2分)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集体婚礼上,夸赞两位新娘子最合适的一句话是()(2分)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花羞月之貌。

.C.一个是观音转世,一个是仙女下凡。

D.一个是天下第一,一个是举世无双。

•(2)某班同学写了一份请柬,邀请老师参加班级举行的晚会,以下用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

(3分)A.我们敬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望按时光临。

B.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敬望守约出席。

C.您被邀请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D.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我班的晚会,特呈此柬,敬望光临。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

(18分)①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

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

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

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②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

”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提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

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

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的不白之冤。

伽达莫尔明确提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③现代思想家十分注重对偏见根源的探讨。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④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

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我们无法超趣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

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⑤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

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语言又带有民族性。

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

⑥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

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础上的。

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

在不少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

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碴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

正如西方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样。

”⑦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

实释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物。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反抗,而对权威思想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見观。

3.第②段引述了三个人的观点,请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

(4分)4.“语言中的一些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请再举一例,并略作说明。

(2分)5.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第②段引用名人的观点为“偏见”正名。

B.第③段揭示“偏见”产生的根源。

C.第④段说明“偏见”的两种类型。

D.第⑤段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

6.简述本文的文体特征。

(4分)7.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偏见”的感悟。

(4分)8.如果替选文取一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论偏见B.现代人的偏见观C.浅谈偏见D.偏见之我见(二)阅读下文,完成9一12题。

(16分)套袖铁凝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

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

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

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

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④我回城了。

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

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

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

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

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时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

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

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

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

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⑪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

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

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

很快就如释重负。

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

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⑫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疋那天很冷,还刮着风。

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

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⑬“您是见老。

”我说。

⑭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

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⑮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

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

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

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⑯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

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⑰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

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

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

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

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

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

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⑱正月已近。

“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

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

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9.有人建议将①-⑥段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4分)10.联系下文,请评析第⑦段写法上的特点。

(3分)11.文题“套袖”,除了是本文的线索,它显然与主旨有关。

请分析“套袖”与本文主旨的关系。

(2分)12.捡豆子,糊窗缝,写作,——文中的孙犁所做的三件事。

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分)13.邻家姑娘“素净”的套袖,“我”的“花”套袖,孙犁“青色棉布”套袖......对此,请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成第14一16题。

(8分)•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①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倶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其弟苏辙,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

②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

③“用舍”二句: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

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14.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

(1分)A.念奴娇B.沁园春C.破阵子D.声声慢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词作一开头,便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

B.“二陆”借指作者和其弟苏辙,“笔头千字,胸中万卷”指他们的才华,“致君尧舜”指他们的政治理想。

C.“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比后者更耐人寻味。

D.全词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的特有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