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海南大学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 09010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开拓、创新、求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与时俱进。

2.掌握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技术及作物高产、优质栽培、高效耕作制度设计、规划、实施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外发展动态;至少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书刊及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及耕作学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能力,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

3.身体健康、研究方向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作物高产优质与高效栽培2.高效耕作制度3.精确农作技术三、学习年限非在职学习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的最低年限为3 年。

在职学习研究生最低学习研究的年限为4 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学业的申请报告,经导师和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部审批,报告批准方可延期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

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获得30学分,一般不超过40 学分。

一)学位课(20 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 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学分自然辩证法2 学分2.外国语基础外语4 学分专业外语1 学分3.高级植物生理生化或高级耕作学 3 学分4.精确农业基础 3 学分5.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3 学分6.作物栽培与耕作专题讨论 3 学分(二)选修课专业选修课(9 学分)(1)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生理、生态3 学分(2)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3 学分(3)农业信息技术 3 学分公共选修课(28 学分)(1)生物数学 2 学分(2)植物生理实验技术 2 学分(3)植物显微技术 2 学分(4)文献检索 2 学分(5)技术经济分析 2 学分(6)农业系统工程 2 学分(7)计算机仿真与应用 2 学分(8)FORTRA程序设计 2 学分(9)线性代数 2 学分(10)农业气象分析 2 学分(1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 学分(12)农业法规 2 学分(13)生态农业建设 2 学分三)其它研究生素质教育 1 学分五、学位论文工作一)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1.从本学科出发,着重选择对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课题。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现代田间、实验室的综合实验和实践技能,能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农业推广及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作物高产栽培生理生态
2.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3.作物信息栽培理论与技术
4.作物抗逆稳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5.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技术
三、招生对象
招收本科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实践2年)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必修课按研究生处统一要求。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见附表
六、必修环节
按校研究生处统一要求执行。

七、学位论文
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校研究生处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位授予
按校学位授予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培养课程计划。

一、博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海南大学

一、博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海南大学

作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5101)一、学科简介作物专业是海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也是统一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最早的学科,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

学科从1958年建校时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我国唯一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面向包括海南在内的中国热区进行科研、服务和人才的重要学科点。

作物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优质协调机理与栽培调控机制、环境友好与作物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等。

学科注重“作物、环境、技术的系统结合”,利用作物基础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形成高效生态安全配套的现代高新技术,促进常规栽培与育种技术的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充分利用海南热区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热带作物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

现拥有农业部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海南省作物栽培学重点学科。

学科师资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

现有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其中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

近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并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农业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省部级等相关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

二、培养目标培养在作物种植、生产与管理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作物种植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品学兼优的作物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考研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考研

作物种植学与耕种学专业介绍1、专业特点本专业从解决粮食、环境等重要宏观问题着眼,从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微观研究入手,充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研究成就,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良、高效及农业连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种植学以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基础,经过种植举措等环境调控手段实现作物高产、优良和高效生产。

耕种学从作物布局等耕种制度的改革,研究实现农业全面连续高产的理论与技术。

2、培育目标培育能从事作物生产要点技术问题研究、作物学基础研究、乡村资源环境综合研究和农业生产系统剖析与耕种制度设计的专业人材。

要求具备较深的现代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知识,对重要作物生产与作物生理生化研究的前沿要能举一反三,具备展开有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力。

能娴熟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件,并能撰写科学论文纲要;自觉遵守科学道德,有慎重的治学态度和真挚的合作精神。

3、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作物种植学与耕种学专业有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一样的重视点。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该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主要有:作物生理生化作物生态作物种植理论与技术作物生长监测与诊疗作物化控理论与技术耕种制度作物系统模拟精准农业与数字农业生态农业与连续农业设备农业技术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注: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一样,以上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课程设置(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1、学位课程英语、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作物种植专题、植物环境生理、分子生态学、作物发育生物学;2、选修课程栽种制度的系统剖析与优化、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生物信息学与芯片技术、农业发展战略、植物次生代谢;3、补停课程作物种植生理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态学。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面向农业管理、农业技术推行和科研、教育以及农业贸易等党政企事业单位从事作物生产、教课、科研和技术开发,种子生产、加工和经营,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学科评估验收结果为优秀。

队伍建设该学科建设之初由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和橡胶所等单位的有关系、室构成,2007年两校合并后进一步整合两校资源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

本学科现有科教人员44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学位10人。

科学研究该学科有包括热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

发表学术论文共197篇其中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3项,科研成果转化共2项、直接经济效益共22.14亿元;承担科研项目共121项,其中国家级18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28项;教学和人才培养该学科是我校传统学科和主干学科,有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土壤3个硕士点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点。

2006年《土壤肥料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2007年《作物栽培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农学实验教学中心”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7年获得省部共建热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实验室,2008年获得省级热带作物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得省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2009年获得国家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

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2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3项,农学协会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

五年来共授予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93人。

国内外学术交流几年来年共主办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82人次、其中海外31人次。

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培训班)2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

派往海外进修3人。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年12月)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简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是1982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第二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引言作物栽培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培养具有深厚作物栽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制定了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课程设置1. 作物栽培基础课程包括作物生物学、作物遗传学、作物生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

2. 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包括作物种子繁育与质量控制、作物栽培技术与管理、作物病虫害防控等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关键技术。

3. 作物栽培研究课程包括作物栽培学进展、作物栽培系统与创新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三、实践环节1. 农田实践学生将参与农田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作物栽培的全过程,包括土壤处理、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 实验室实践学生将进行作物栽培相关的实验研究,包括作物生长调控、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科研要求1. 科研项目学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可以是校内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术论文学生需要撰写学术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和科研论文,培养学生科学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五、实习要求学生需要参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活动,了解作物栽培实践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研究生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作物栽培基础和广阔的专业视野的研究生,能够在作物栽培领域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七、结语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作物栽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科研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一、培养目标农艺与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以及保护农作物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专业力求培养具备扎实的农艺与种业理论基础、较高的农艺技术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农业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培养要求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研究生:1.具备较好的农艺与种业基础知识,熟悉农作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种子繁育与保存、育种与选育、种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具备较强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实验研究,掌握现代农艺与种业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生物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认识和分析农业科技研究的前沿问题,具备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4.具备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

5.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够领导和组织团队开展农艺与种业相关工作。

三、培养内容1.农艺与种业基础课程:农作物生理学、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农作物遗传育种学、农艺学、农业生态学等。

2.专业方向课程:种子繁育与保存、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作物品质形成与改良、农作物良种推广与应用等。

3.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业科研方法与科学规范、农业科技写作与报告等。

4.实践教学:包括实验研究设计、农田调查与分析、实习实训等。

5.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讨论等。

四、培养方法1.采用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由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选课、研究方向选择、科研活动、学位论文等。

2.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主动申请科研项目并参与合作研究。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招生计划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招生计划
桥梁与隧道工程
3
77.
人文学院
050101
文艺学
8
78.
人文学院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3
79.
人文学院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4
80.
人文学院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
81.
艺术学院
130400
美术学
10
82.
旅游学院
050211
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9
83.
旅游学院
13
旅游管理
13
84.
旅游学院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3
24.
环植学院
090403
农药学
3
25.
环植学院
090702
森林哺育(新增)
2
26.
环植学院
090703
森林保护学
3
27.
环植学院
095104
植物保护(专业学位)
12
28.
环植学院
095107
林业(专业学位)
12
29.
材化学院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24
30.
材化学院
081700
0901Z1
农业生物技术
10
8.
农学院
090301
土壤学
6
9.
农学院
090302
植物营养学
5
10.
农学院
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3
11.
农学院
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运用
5
12.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海南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海南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介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作物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热带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

一、培养目标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品行优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献身农业,求实创新,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有素的实验技能,包括具备扎实的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现代化田间、实验室及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能独立和创造性地开展本专业的研究、教学和推广工作,能主持较大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项目、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

3、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英语,具有较高阅读和理解外文资料的能力,能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1、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主要研究群体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对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以逆境生理等研究,揭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热带北缘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模式。

3、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研究热带土壤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热带地区土壤培肥的机理和措施,栽培植物的营养规律与需肥特性,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硕博连读生在硕士和博士期间正常学习年限最长为5年。

如有特殊原因需延长学习年限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培养单位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处审核批准,普通招考生学习年限可延长至5年,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可延长至6年。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095131
37
2.其他环节 (1)学术交流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在学习期间参加学术活动 8 次以上或在 学院范围内做学术报告 2 次。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进行论文选题和开题。开题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的要求, 主要介绍项目的研究进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论文选 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性进展的全面审核。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答辩通过后,由学院组织专人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具体 的考核工作遵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农业机械化生产
公共选 修课
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
学 授课学 考核
学时


方式
36 2
1
考试
32 2
1
考试
32 2
1
考查
32 2 48 3 32 2
1
考查
1
考查
1
考查
18 1
2
考查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 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 2-3 门课程,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34
(一)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全校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共课 英语

专业公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共课


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
专业必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合理知识结构、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献身科学,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具有求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善于合作,甘于奉献。

2.掌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推广和科技服务等实际工作能力。

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达到在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2.作物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3.作物产量品质生理与分子机制4.绿洲生态与绿洲农业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0学分。

1.必修课(16学分)(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5学分(2)自然辩证法概论 2.0学分(3)英语 6.0学分(4)高级作物生理学 2.0学分(5)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2.0学分(6)作物科学进展 1.5学分(7)专业Seminar 1.0学分2.选修课(14学分)(1)高级植物营养学 2.0学分(2)作物栽培研究法 2.0学分(3)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 2.0学分(4)高级耕作学 2.0学分(5)高级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2.0学分(6)多元统计分析 2.0学分(7)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2.0学分(8)SAS原理与应用 2.0学分(9)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2.0学分(10)农业生态学进展 2.0学分(11)绿洲农业学 1.5学分(12)作物生态学 1.5学分(13)精准农业概论 1.5学分(14)农业遥感应用 1.5学分(15)宏观农业与持续农业 1.5学分(16)农业资源与优化配置 1.5学分(17)作物学专业英语(科技英语) 1.0学分(18)作物遗传改良原理与方法 2.0学分(19)分子生物学 2.0学分(20)其它(根据研究生情况选修)3.补修课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至少3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计算学分。

海南大学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海南大学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物学研究生实践基 地研究生 培养评价包含 : 1 、研究生的学位论 文选 题应来 源于生产实 际并升华 为科 学理论 问题来解决 ,会综合运用科学方 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生产 实践 中碰到 的 问题 ;例如 :针对夏天生产香蕉糖度低 的问题 ,对植物 营养学研究生 的课题设置为 :首先让学 生查 阅相关资料并结合生产实 际 ,影响香蕉 糖度 的因素有品种 、水分 、气温 、施肥量 、氮肥 和钾 肥的 比例 、有 机 肥 的施用量及种类等等 ,所以选题 可包括如下几个方 面 :有机肥和无 机肥搭配对香蕉 及机理 ;水分含量对香蕉 糖度的影响及调控等等 。 2、论文评价内容 不仅 包括对其 学习和研 究工作 效果 的评价 ,而 且包括对其参与企业 和农 民服务工作 的效果评价 ,如为企业 解决 了那 些 生 产 问 题 、管 理 问 题 , 为 企 业 提 出 了 那 些 方 法 和 建 议 被 企 业 采 纳 等。 3、研究生的选题 、开题 、答辩要接 受学校导 师和 企业导 师组成 的联合指导委员会 的考核 ,并接受企业员工 的质疑 。 4、积极与企业员工 、技 术管理 沟通并举行 培训 ,其 中包 括沟 通 和培训的次数 、内容、对企业 和农 民的影 响等方 面,这 部分作为研究 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 研 究 生 培 养 质 量保 证体 系 1 .学校学术 导师积极参 与企业 实践并 和企业沟 通 ,与企 业基地 实践导师联 合指导 ,确保研究生学术和实践能力 同时提高 。 2 .建立微 信和 Q Q群 沟通 交流平 台 ,实现 企业员 工 、技 术管 理 人员 、研究 生和学校指导教 师共 同交流与 沟通 。 3 .开通校外 虚拟专用 网络服务 ,实现 “ 作物学研究生实践基地” 与学校图书馆 的学 术链接 ,方便研究查 阅资料 。 4 .研究生每周撰写 《 研究生周志》,汇报每周工作进 展 、遇到的 困难 、解决方法以及对生产 问题 的认识等 内容 ,通过 《 研 究生周 志》 导师能够了解研究生工作进展 ,并确保得到及时指导 。 5 .集中汇报,学校 导师 和企业联合 指导教 师每月举 行一 次沟 通 交流会 ,听取研究 生集 中汇报 ,并对存在 的问题进行指导 。

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考核一般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或写论文等形 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 分以下为不合格。选修课、实践实验活动、学术活动等教学 环节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成绩一般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定,由导师及 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方能取得学分。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前 2 学期完成。硕士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课程考核,如有特 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或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重修该门课程,两次重修考核 未通过者,取消毕业资格和申请学位资格。
-5-
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另设秘书 1 人,须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博 士学位。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扬州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试 行)》(扬大研院〔2018〕38 号)执行。
-6-
附录一:核心课程描述 1. “高级作物学” 包含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主要讲述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高产潜力;作
19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4.学科综合考核
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组织综合考核,包括课程学习情况、本学科 文献的阅读情况以及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等。考核小组应由 3-5 名本学科和相 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考核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第三学期进行,特殊情 况最迟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综合考核小组应在考核前一个月通知硕士生。 具体考核方式、内容、标准和形式等根据学院制定的专项考核认定办法执行。
植物生物学进展*
2

M999X012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A 3

数据分析和常用统计软件分
M999X014

2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英语提升

海南大学农业硕士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海南大学农业硕士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海南大学农业硕士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 095100 适用专业农村区域与发展为规范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体现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根据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修订本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及发展趋势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是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农村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与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政策。

目前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力,充分整合学校农学、人文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等优势学科资源,结合了校内及校外优秀师资团队,培养农村发展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跨学科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学院对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采取全日制和在职两种培养方式。

该学科以后的发展更注重与区域进行结合,其办学突出了热带区域特色、人文与技术复合特色和服务地方特色。

二、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农业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以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在以下3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1、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主要研究群体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对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逆境生理等研究,揭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热带北缘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模式。

3、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热带土壤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热带地区土壤培肥的机理和措施,栽培作物的营养规律与需肥特性,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个别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须按规定提出延长学习年限的书面报告,经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但在学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

延长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四、培养方式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2、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及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起主导作用,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在保证基本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26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其中学位课18学分。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公共英语课的免修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施办法》(海大办[2008]9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培养环节
坚持政治思想与业务能力并重的教书育人原则,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采用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注重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培养环节主要包括: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注意挖掘研究生的潜能,注重研究生个性的发展。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

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提交,论文研究计划最晚应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制定完毕。

2、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依据导师根据研究生论文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阅读文献的数量,制定研究生阅读文献数量及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的有关要求依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要求》(海大办 [2008] 92 号)执行。

3、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依据《海南大学硕士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海大办[2010] 14 号)执行。

教学实践安排在1、2学期完成。

教学实践可以参加本科生某个章节的课程教学、辅导答辩、带本科生实验、实习、实验课程设计、辅导毕业设计、批改作业等工作。

4、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学期间参加不少于5次学术报告。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1、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从论文的选题到研究、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

3、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有新的见解。

从事科研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

4、论文写作必需规范、文句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5、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依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暂行办法》(海大办[2008]92号)执行。

6、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要求依照《海南大学博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海大办[2012] 1号)执行。

7、论文评审、答辩及学位授予依照《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海大办[2010] 14号)和《海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海大办[2010] 14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