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合集下载

布病临床与防控 (2)

布病临床与防控 (2)
2024/6/19
(4) 感觉器官:眼的主要病变是视肉膜血栓性静脉 炎,葡萄膜炎,钱串状的(Target)角膜炎,视神 经炎和视神经萎缩等。也可以侵犯听神经而造成听 力减退或耳聋,个别病例可发生乳突炎。
(5)软组织:主要临床所见是纤维组织炎和脓肿。 布病性脓肿一般位于组织浅层,经过缓慢,局部组 织反应不明显,多见臀部,腰部和大腿前侧。
感染者。全市除白银区外其他四县区均有人布病病 例报告,会宁8例,景泰7例,平川区3例。
2024/6/19
疫情上升的原因
1、对布病防控工作重视不够 2、牲畜调运频繁,流通环节监管困难 3、基层防疫体系不完善,人间布病监测覆盖面小 4、卫生状况不良,饲养方式落后,群众防护意识 淡薄 5、集市贸易活跃,皮、毛、乳、肉大量上市,布 病检疫工作跟不上。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
度l∶400 ++及以上。
2024/6/19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 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 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 期阳性率较低。
2024/6/19
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 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 常。
2024/6/19
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 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 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 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 及以上者。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50万。

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

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㈠传染源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㈡传染途径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

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粘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

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粘膜而发生感染。

㈢易感人群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

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

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

动物医学课件:布病

动物医学课件:布病

02
公畜睾丸炎
公畜感染布病后会出 现睾丸肿大、疼痛等 症状,影响配种能力 。
03
慢性跛行
布病会导致动物出现 慢性跛行,影响行走 能力。
04
其他症状
布病感染动物还可能 出现消瘦、发热、淋 巴结肿大等症状。
实验室诊断
01
细菌培养
采集病畜的分泌物、组织等样本进行 细菌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布氏杆菌 。
02
布病的症状
01
急性期症状:发热 、多汗、头痛、乏 力、失眠等。
02
慢性期症状:关节 疼痛、肿胀、僵硬 等,甚至出现畸形 。
03
怀孕母畜流产,公 畜睾丸炎等生殖系 统症状。
04
其他症状:肝脾肿 大、淋巴结肿大等 。
02
布病诊断
Chapter
临床诊断
01
怀孕母畜流产
布病会导致怀孕母畜 出现流产、死胎或弱 胎等症状。
血清学检测
采集病畜的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 ,检测布氏杆菌抗体。
03
DNA检测
采用DNA检测技术,如PCR等,对病 畜的样本进行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布 氏杆菌的DNA。
鉴别诊断
与其他细菌性疾病的鉴别
布病症状与其他细菌性疾病有些相似,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如与钩 端螺旋体病、猪瘟等疾病的鉴别。
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的鉴别
动物医学课件:布病
2023-11-10
目录
• 布病概述 • 布病诊断 • 布病治疗 • 布病预防 • 布病对人类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 相关链接与参考文献
01
布病概述
Chapter
布病是什么?
布病,全称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 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03
布病的预防和控制
制定预防控制策略
加强动物疫苗研发
研发高效、安全、廉价的动物用布病疫苗,提高动物免疫覆 盖率,从源头上控制布病传播。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对各地区布病传播风险进行评估,依据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 防控措施,实现精准防控。
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01
动物检疫与监管
加强动物进出口检疫和动物产品流通监管,防止布病跨区域传播。
诊断标准不统一
不同地区和不同实验室的布病诊断标准不统一, 影响病情监测和防治效果。
缺乏大数据支持
缺乏布病相关的大数据支持,导致难以准确预测 和分析流行趋势。
疫苗接种覆盖率低
部分地区的布病疫苗接种覆盖率较低,导致疫情 控制效果不理想。
未来研究方向
01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布病流行病学合作,共 同应对布病疫情挑战。
疫苗应用范围
布病疫苗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人类感染防控等领域,特别是在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疫苗免疫效果
不同种类和剂型的布病疫苗在免疫保护效果、免疫持续时间和接种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 的疫苗。
疫苗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布病疫苗的推广和应用有效降低了布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提高了公共卫生水平,并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
我国布病流行情况
分布范围广
人群易感性
防控意识提高
布病在我国广泛分布,主要集 中在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 山西、陕西等地区尤为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部分地区的人 们仍以畜牧业为主,使得布病 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布 病的防控力度,通过宣传教育 、疫苗接种等方式,提高人们 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课件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课件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课件
目录
• 布病概述 • 布病流行情况 • 布病防治措施 • 布病研究进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布病概述
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 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 病。
它主要影响生殖器官、关节和 神经系统,导致流产、不孕、 关节疼痛和神经异常等症状。
布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04
布病研究进展
布病病原学研究
布病病原发现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布病病原体被发现。这些 病原体包括布鲁氏菌、巴氏菌等,它 们是布病的传染源。
病原基因组研究
通过对布病病原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这些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 。
新药研发
针对布病的治疗药物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型的抗 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解决现有药物耐药性和副作用问题。
联合用药研究
联合用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许多研究正在探索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布病的治疗效果。
05
结论与展望
当前布病防治的挑战与问题
布病免疫学研究
免疫机制研究
研究布病的免疫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 容易感染布病,而有些人则不易感染。这有助于开发更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疫苗研究
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新型的布病疫苗,以提高疫苗的 保护效果和覆盖范围。这些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合 成肽疫苗等。
布病治疗药物研究
城市与农村
城市地区的布病病例主要来源于食 品和饮水安全问题,而农村地区的 病例则与牲畜接触和养殖环境有关 。

布病流行病学

布病流行病学

布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意义
促进公共卫生建设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威胁,研究其流行病学规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控 措施,保护人群健康。
保障畜牧业发展
布鲁氏菌病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疾病,研究其流行病学规律可以帮助养殖业者更好地预防、 控制和治疗该病,从而保障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推动相关领域研究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人类 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水平。
加强与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参与相关防治技术的 研究和推广,推动全球布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制定针对不同人群和地区的预防措 施,如针对牲畜养殖、畜产品加工 、职业暴露等人群的防护措施,以 及针对流行地区的社区干预和防控 措施。
VS
加强对食品和环境卫生的监管,减 少食品和环境中布病病毒的存在, 降低人感染的风险。
监测方法
采用临床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布病流行的预测
01
预测模型
建立布病流行的预测模型,根据历史 数据和气象等因素,预测未来疫情的 发展趋势。
02
预测精度
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为制定防控策 略提供科学依据。
03
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布病流行的环境、气候和社 会经济等因素,为预测和防控提供参 考。
通常以时间作为横坐标,以发病数、发病率或死亡率等作为 纵坐标绘制。
推断疾病流行趋势
通过分析流行曲线,可以推断疾病流行趋势,如上升趋势、 下降趋势或波动趋势。
疾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01
自然因素
气候、季节、气象变化等自然因素对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影响

02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 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布病的地理分布
01
全球范围内,布病主要分布在 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 些国家和地区。
02
在我国,布病的高发区主要集 中在北方牧区和农牧交错带, 如内蒙古、*、青海、*等地区 。
03
此外,湖南、湖北、贵州等南 方地区也存在布病疫情。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合作 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布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布病的发病机制
01
02
03
深入研究布病病毒的基 因组结构与功能
分析布病病毒与宿主细 胞的相互作用机制
探讨布病病毒的变异与 传播规律
探索新型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加强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 开展新型疫苗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评估疫苗在人群中的保护效果和免疫持久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19世纪末,布病从英国传播到欧洲各国和亚洲、非洲、美洲等
地。
在我国,布病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905年,自此之后,布
03
病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布病的流行现状
当前,布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 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布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 蒙古、*、青海、*等牧区和农牧交错带。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2023-10-28
目 录
• 布病概述 • 布病的历史与现状 • 布病的流行因素 • 布病的预防与控制 • 布病的治疗与康复 • 布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布病概述
布病的定义
布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 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 人畜共患病,也被称为布鲁氏

布病流行病学ppt

布病流行病学ppt
预警
根据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
监测和预警
常规接种
对易感人群进行常规疫苗接种,特别是对于高风险职业人群和重点人群,如畜牧业、农业、兽医等。
应急接种
在疫情暴发或流行期间,对重点地区和高风险人群进行应急接种,以快速控制疫情蔓延。
02
布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消化道传播
呼吸道传播
皮肤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季节等因素影响布氏菌的存活和传播。
自然环境
人为因素
宿主免疫力
社会因素
人类活动如放牧、养殖、屠宰、皮毛加工等,可能导致布氏菌传播。
宿主的免疫力低下时,易受到布氏菌的感染。
人口流动、交通运输等社会因素也可能促进布氏菌的传播。
疫苗接种策略
个人防护措施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增强免疫力
在接触动物、动物排泄物、动物制品等时,应穿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做好个人防护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布鲁氏菌病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健康检查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布鲁氏菌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宣传教育
05
布病的治疗和康复
症状监测
01
及时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监测,以确保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治疗策略
抗生素治疗
02
使用抗生素治疗是布病的关键,但需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03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手术可能被考虑用于清除感染或修复受损的器官。
1

布病流行病学

布病流行病学
实验性研究的缺点
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且可能受到伦理等因素的限 制。
03
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调查目的与内容
调查目的
了解布病在特定地区或人群中的流行 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调查内容
包括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 室检测等,以全面评估布病的流行特 征和影响因素。
监测目的与内容
监测目的
呼吸道传播
布病患者或带菌动物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给健康 人。
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布病传播有一定影响 。例如,气候潮湿、土壤贫瘠、水源污染等有利于布病病 原体的生存和传播。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如放牧、养殖、屠宰等,以及卫生习惯、防疫措 施等都会影响布病的传播。例如,放牧时与病畜接触、屠 宰时与病畜接触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推动 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关注新发和再发疫情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布鲁氏菌病等传染病有可能会 出现新的流行趋势和特点,应密切关注并加强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研究不仅在防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 为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实时监测布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防止疾病传播。
监测内容
包括疫情报告、哨点监测、实验室检测等,以动态了解布病的流行状况和防控效果。
调查与监测方法与技术
调查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空间分析等方法 ,对布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监测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布病流行病学

布病流行病学

近年来,布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 上升趋势,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
威胁。
流行病学研究旨在揭示布病的传 播规律,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
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趋势
加强病原学研究
深入了解布病的病原学特征,为其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提供 支持。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布病的感染 现状、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监测结果评估
疫情趋势分析
根据监测数据和病例报告,分析疫情的流行趋势和 变化规律。
影响评估
评估布病疫情对人类健康、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等方面的影响。
风险评估
针对布病疫情的风险进行评估,为采取有效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预测与预警
1 2
预测模型构建
利用流行病学模型和预测方法,构建布病疫情 的预测模型。
环境消毒
对可能存在布病传播的环境进行消毒,如屠宰场、畜栏、粪便等 。
食品卫生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中 的安全性,避免食品受到布病污染。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健康教育
加强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布 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疫苗接种
对于高危人群,如畜栏工作人员、屠宰场工人等 ,建议接种布病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布病流行病学
2023-10-28
目录
• 布病概述 • 布病流行病学特征 • 布病预防控制措施 • 布病疫情监测与评估 • 布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01
布病概述
布病的定义
布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 病。
该病主要影响生殖系统、关节和神经系统,导致流产、不孕、发热、乏力、肌肉 或关节疼痛等症状。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控策略研究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控策略研究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控策略研究引言: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以其高度传染性和潜在危害性而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的研究也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一、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 发病情况布鲁氏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在畜牧业发达地区的接触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每年约有50万例新发布鲁氏病病例。

目前,布鲁氏病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中东地区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2. 病原体传播途径布鲁氏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包括动物、动物产物、食物等)引起传播。

人们与感染动物(如病牛、病羊等)直接接触,或者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如生牛奶、未煮熟的肉类等)后感染。

此外,职业暴露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如兽医和畜牧从业人员易受感染。

二、布鲁氏病的防控策略研究1. 动物疫苗接种动物是布鲁氏病的重要传染源,因此,通过给畜牧业中的动物接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降低布鲁氏菌的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防止动物感染病原菌,并降低病原菌在动物体内的繁殖水平。

2. 食品卫生管理布鲁氏病的食源性传播是一种常见途径,因此,食品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布鲁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改善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条件,对涉及到潜在感染动物的食品进行充分的热处理等,能够有效地减少布鲁氏病的食品传播风险。

3. 提高公众认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布鲁氏病的认知水平,可以增强人们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公众应该了解布鲁氏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和症状等,掌握预防控制的基本知识,从而自觉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个人卫生保健。

4. 健全监测系统建立健全的布鲁氏病监测系统可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监测系统应包括对人群、动物和环境样本的采集与检测工作,并及时报告疫情变化,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布病等动物疫病的挑战。
04
布病疫情监测与评估
布病疫情监测系统与监测内容
监测系统
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系统,包括疫情报告、个案调查、实验室检测、流行 病学调查和效果评估等。
监测内容
包括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宣传 教育和风险沟通等。
布病疫情的评估与预测
评估内容
包括疫情趋势评估、影响因素分析、疫情传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等 。
预测方法
采用数学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等)进行预测和预警。
布病疫情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问题
监测系统不够完善,监测内容不够全面,监测质量参差不齐 ,数据处理和信息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等。
建议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完善监测内容,提高监测质量,加强数 据处理和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开展必要的国际 合作和经验交流。
05
布病研究新进展
布病疫苗研究
疫苗种类与效果评估
针对不同种类的布病疫苗,进行效果评估,包括疫苗接种后的保护效果、免疫持续时间、疫苗安全性等方面。
疫苗适用人群与接种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区的人群,研究制定相应的疫苗接种策略,包括接种时间、接种间隔、接种剂次等。
急性期治疗
首选抗生素类药物,如四环素、链霉素等,早期治疗可获得 较好疗效。
慢性期治疗
对于转为慢性感染的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 疗,同时加强营养和锻炼,提高免疫力。
布病的控制策略
监测与调查
开展布病的监测与调查工作,掌握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 施提供依据。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高病死率等特点,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公共卫生威胁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范围广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对于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交流与合作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监测和预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临床表现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关节痛、肌肉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各种器官损伤症状。
诊断方法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培养、骨髓培养和血清学检查等。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机制与影响因素
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机制和影响因素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要点三Leabharlann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布鲁氏菌病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
未来需要整合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包括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社会科学等。
xx年xx月xx日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CATALOGUE
目录
布鲁氏菌病概述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布鲁氏菌病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意义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布鲁氏菌病概述
01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广泛的感染性和流行性。
疫苗种类
疫苗接种对象
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疫苗接种计划和策略,确保重点人群得到保护。

布病简介

布病简介

37℃,恒温反应24h。
B、布病试管凝集试验(SAT)
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做检测,另设三个对照:第5支试管为布病抗原
自凝对照、第6支为阳性血清对照、第7支为阴性血清对照(
每次试验设一组对照)。 第1支试管加1.15mL 0.5%石炭酸生理盐水;第 2-5支试管各加0.5mL。
操作方法
第1支试管加入待检血清100μL(即将待检血清稀释12.5倍) ,混匀;
1、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其次为皮肤、粘膜及生殖道, 本菌可通过正常无损伤的皮肤粘膜引起感染,还可经交配由 生殖道感染。

人感染主要: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
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
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 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 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 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 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5、防制

在使用时,用猪2号或羊5号疫苗对畜群进行全部免疫, 每年1次,连续3年,然后停止免疫,对牛群再进行检疫 监测,可很好地控制布氏杆菌病的流行。
(6)加强消毒和兽医卫生措施 对被污染的牛舍、运动 场、饲槽、水槽、奶具和管理用具,要及时消毒,特别 是对产房要注意消毒,对流产胎儿、羊水、胎衣、阴道 分泌物等要经消毒后妥善处理,粪便垫草烧毁。
1、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




一般为首次妊娠的母畜容易感染发病,多数病畜 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两次的较少。 在老疫区,流产较少,而子宫炎、乳房炎、关节 炎、胎衣不下及配不孕的病畜较多。 在新疫区,以暴发性流行为主,孕畜均发生流产。 饲养管理不良,畜群拥挤,寒冷潮湿,饲料不足, 营养不良时,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对策

偶然宿主
布病流行病学特征 动物传染病




鹿 猪



职业接触 奶及奶制品 肉及内脏
?
可能途径
直接接触
污染的牧 草和水源
?
可能途径
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在牛布病疫区,职业人群的感染率达30%~40 %;
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且 症状轻微
牛布病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暴发性流产, 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
布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处理措施 1.控制与清除传染源 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动物流动;对疑似 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由动物疫控部门专业人 员到现场调查核实,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 防治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现场处理。 2.清除传播因子、断传播途径 对牲畜流产物、被污染的奶、肉、皮毛等,一 律予以消毒处理,对传染源栖息地或厩舍予以 严格消毒。 圈舍和受污染的场地,可选用10%~20%石灰 乳、10%~20%漂白粉乳、1%~3%来苏等有效 消毒药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 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采取堆积 密封发酵方式。皮毛消毒用环氧乙烷、福尔马 林熏蒸等。
(2)温度:布氏菌对热非常敏感,尤其是湿 热。
不同温度对布氏菌的影响
温度
生存时间 (分钟) 温度
湿热 55℃
湿热
60
100℃
湿热 60℃
15-30
干热 6070℃
湿热 70℃
10-24
干热 80℃
湿热 80℃
7-19
干热 80℃
湿热 90℃
5-14
干热 80℃
生存时间 (分钟)
1-4
60-75 40-59 30-39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第9页/共14页
我国布病再度反弹的特点与原因
1. 牧区老疫区疫情活跃,并有扩大蔓延之 势; 2. 传染源转移和输入,导致布病的传播和 扩散; 3.主要传染源仍是羊、牛、猪;
第10页/共14页
4. 人间布病疫情有向半农半牧区甚至从农 牧区向城镇转移的趋势;
5.布病防治经费严重短缺,设备陈旧,工 作难以开展;
五、防治措施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2、制订规划与计划; 3、抓防治队伍建设;
第7页/共14页
4、具体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1疫区内检出的病畜处理 疫区内各种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家畜
一律不准外出,原则上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 4.2病畜污染的场地应怎样消毒
被病畜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 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 物很容易污染衣物和其它物品,除上述方法外,被 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 清液等消毒。
一、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引 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 疾病,属法定乙类传染病。
第1页/共14页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2周 (2)急性期:发烧、多汗、乏力、关节痛、肝 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损害、泌尿 生殖系受损等。 (3)慢性期:时而低烧、疲乏无力,多汗,固 定而顽固性关节炎等。
羊、牛、猪均可引发感染,相对来说 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是羊种菌宿主, 羊种菌毒力强,对人的致病力强,常引 起暴发,症状典型。
第4页/共14页
1.2 传播途经:
A、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经。 B、经消化道:未煮熟的病畜肉、杂碎等。 C、呼吸道:染有布氏菌的尘埃吸入。 E、传播因子:流产胎儿及其附属物;奶及奶制品; 肉类、皮毛污染的水和土壤等。 1.3 易感人群 接羔助产人员,畜牧兽医和屠宰人员,皮毛、肠 衣、乳制品加工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传播途经:
A、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经。
B、经消化道:未煮熟的病畜肉、杂碎等。 C、呼吸道:染有布氏菌的尘埃吸入。 E、传播因子:流产胎儿及其附属物;奶及奶制品; 肉类、皮毛污染的水和土壤等。
1.3 易感人群 接羔助产人员,畜牧兽医和屠宰人员,皮毛、肠 衣、乳制品加工人员
2、流行特征: a)地区分布:哪里有牛、羊、猪,哪里就有 人畜间布病存在。 b)职业:兽医、牧民、接触多者。 c)年龄性别:与职业接触有关。 d)季节:先畜间后人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在牧区4—5月为高峰。(羊种区羊群流产 高峰在1—3月),夏秋小高峰(剪毛、屠 宰)。
五、防治措施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2、制订规划与计划; 3、抓防治队伍建设;
4、具体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1疫区内检出的病畜处理
疫区内各种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家畜
一律不准外出,原则上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
4.2病畜污染的场地应怎样消毒 被病畜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 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 物很容易污染衣物和其它物品,除上述方法外,被 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 清液等消毒。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何雪梅 2012年12月
一、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引 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 疾病,属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平均2周 (2)急性期:发烧、多汗、乏力、关节痛、肝 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损害、泌尿 生殖系受损等。 (3)慢性期:时而低烧、疲乏无力,多汗,固 定而顽固性关节炎等。
我国布病再度反弹的特点与原因
1. 牧区老疫区疫情活跃,并有扩大蔓延之 势; 2. 传染源转移和输入,导致布病的传播和 扩散; 3.主要传染源仍是羊、牛、猪;
4. 人间布病疫情有向半农半牧区甚至从农 牧区向城镇转移的趋势; 5.布病防治经费严重短缺,设备陈旧,工 作难以开展; 6. 宣传教育不普及。
三、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 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疫区居民接 触家畜,饲养、挤奶、接羔、剪毛、配种、 屠宰、剥皮等。 (2)临床症状与体征:(排除其它类似疾病)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试管凝集实验阳性。
四、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三环节: 1.1 传染源 羊、牛、猪均可引发感染,相对来说 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是羊种菌宿主, 羊种菌毒力强,对人的致病力强,常引 起暴发,症状典型。
遏制布病回升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是做好布病防治工作的关 键; 2. 针对上述疫情回升的原因,制订规 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措施,加强监 督; 3. 加强卫生和畜牧部门的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畜 间的流行和暴发。
5. 加强健康教育,采取各种算途径和方 式,尤其对职业人群全面深入地进行宣 传教育,加强防护,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和卫生健康的行为。
谢谢大家!
4.3接触家畜和畜产品时的个人防护
接羔助产人员,畜牧兽医和屠宰人员,皮毛、 肠衣、乳制品加工人员,在工作时要戴好防护口 罩、帽子和手套,穿好工作服。工作中禁止吸烟、 喝水、吃东西。工作服等物品应保持清洁,定期消 毒,不许穿工作服离开工作场地,更不应将其拿回 家中。因此,为了预防布病,除淘汰和管理好病 畜,提高人和家畜的抵抗力外,在接触家畜、畜产 品时,做好个人防护,切断布氏菌的传播途径同样 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