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了这篇贴以后非常激动,因为那个孩子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一直对支教保留意见,质疑它的意义。这个帖子非常酣畅淋漓地指出了我最反感的事情:某些人把公益当成资本,把慈善当做作秀。公益和慈善被利用,这是非常悲哀的悖论。

有人认为这个帖子说的都是极端的恶性事件,有夸张的嫌疑。但是我认为,里面反映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一直被忽视了很久。我归纳了现在国内的支教队伍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是一支意图纯良的支教队伍吗?

某些大学把支教作为形式工程,辅导员们鼓励学生支教的最强口号是:让你的简历更精彩。公益沦落为工具和符号,大家都在标榜,献爱心去支教。出发前唯恐天下无人不知,回来后高歌颂德感叹成长,无论行为和文字我都觉得像被集体打了鸡血。当然,我指的是个别情况,就是这些个别情况让我如此气愤;但也是还有其他普遍的善良的大学生,同时让我怀抱着矛盾的希望。

第二,假设一支真正贯彻公益的支教队伍,它到底给当地的孩子带来什么?

——知识?一个月的学习这么短暂,谁能保证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们有能力影响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无可否认的是乡村的孩子们普遍基础是差一点的。一个优秀的有经验的班主任也需要一个学期来调教班上基础有问题的学生,一个只接受几天不一定专业的志愿者培训的大学生,如何能保证能按照学生的程度给予他们真知?另外选用什么教材用什么方法教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国内的支教团队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家只是各做各的,各自汇报自己的成果。

——心灵上接近他们关怀他们?心理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盲目的帮助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尤其对于乡村的孩子。需要支教的孩子们一般都是来自相对贫穷的地区,他们的心灵一般会更敏感,很多时候心理状况需要特别地注意。我认识国内一个非政府非大学性质的民间支教团队的相关负责人,他提及过,越偏远的山区越需要支教,而这些孩子是最难处理的,他们很多都是长期缺乏重视的,一旦志愿者对他们过分关心,他们会产生依赖甚至会更恶化的情形。他提醒所有深入大山的志愿者一定不能带贵重的物品,很重要的原因是一旦志愿者和孩子们熟络后,孩子们喜欢的话会提出要求说想要,你是最好不要拒绝。我一个支过教的朋友遇见过类似的情形,她到一个要步行四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很偏僻的村子支教,她说那些孩子刚接触真的很淳朴很天真,但后面问题真的出来了,哪个孩子不撒野,但是那些孩子她不敢严厉批评,也不敢拒绝他们的有点无理的要求,太怕伤到他们了,甚至会适度纵容他们。另外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是,志愿者们带了一些城里的糖果给深山里面的孩子们,本意是希望鼓励孩子们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但是支教队走了以后,某一次孩子们跟爸妈到镇里意外地看到了那些糖果,居然情不自禁地偷兼抢了。这都是真实案例,只是绝对不会在校院的支教报道中写出来。

第三,这些支教队伍的作用能持续长远么?

支教时间一般是一到两个月,孩子们还没有习惯好新鲜感的落差,志愿者和孩子们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还来不及进一步了解,支教任务就要结束了。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友善博学的支教队,都会很有好感,这种互相关爱的关系一旦产生,志愿者的离开肯定会导致集体痛哭。这些乡村的孩子们,心智还在发育当中,能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承受这样伤痛的离别么?享受支教过程的志愿者都觉得很不舍,更何况那些纯真的孩童?他们肯定会更难过,和更难复原到先前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你的帮助也许会让他们更痛苦,你给予了他们希望又只能最后还一个现实给他们。更严重的是,几批志愿者来来往往,孩子们会对那些关怀麻木了,他们学会启动自我保护意识,冷漠地对待志愿者的关心。我有一个朋友说过,他十分惊奇当地孩子很成熟地对他说,你来一个月又有什么用?调查一下你身边支过教的朋友,还和当地的孩子们联系的有多少?联系的频率是多少?我非常钦佩那些支教过后还能坚持和当地孩子们

紧密联系,关心他们成长的那些志愿者,那是一种高尚。除非能把支教带来的正效应以某种形式延长,否则我认为支教对于山区孩子们的教育改善只是治标不治本。

我的结论是,现在的支教情况是:对大学生比对当地的孩子更有意义,其中收获更多的是大学生。我重申,我不是在否定支教,我只是在质疑当今国内支教存在的问题。用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国内的支教状况正如悼念——悼念不能实质性改变死者的什么,但是生者却因此能有积极地生存动力。支教如悼念一样,是有其价值的,只是和它本身的出发点有点背离。所以,重新回到那个出发点:为山区里的孩子做点什么来改善他们的教育水平。相对于支教,我更偏向于大学生以下两种做法:

——鼓励相关学科的大学生参与一个专家主持的统一的项目:致力于编写标准和适合乡村孩子基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保证支教有案可循,是有效的。我有一个师姐就曾经到印度从事相关的项目,印度有一个这样的组织——做调查、编写教材以及推行标准课程。据我所知,现在国内也开始有这样的组织,着重于标准化的工作。

——和山村的孩子建立长期的关系,当他们的笔友和他们成长的伙伴。这是能弥补支教缺乏可靠的持续性的很好的做法。通过信件长期地建立起一对一的个性关系,不但能引导那些孩子走向更好的方向,甚至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是十分有意义的。就像这个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