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要求: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010高考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难点: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评价
学:南方凤凰台考点一、考点二
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需要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含义: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许私人买卖。
(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5~50周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4、评价:(1)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出租土地等;(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1)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
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农业集体化:1927年,苏联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到1937年90%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2)评价:积极: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2.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1)变化及影响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实行工人监督;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为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③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④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成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阔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高速地发展。
练习:(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答案】(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南方凤凰台随堂演练(第215——216页)
第21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江苏省教学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010年高考考纲: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比较
学:南方凤凰台考点一、考点二(218页)
讲: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2、措施
(1)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方面:改革管理体制;扩大企业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2)局限:由于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
(1)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外国合资企业。
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探究:
1、比较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在背景、内容和结果上的相似点
(1)从背景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从内容上:以经济方面为改革的重点,赫鲁晓夫把农业放在首位;戈尔巴乔夫最初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3)从结果上:都脱离了苏联实际,以失败而告终。
2.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1)原因:①历史: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②内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③外部原因:平和演变
(2)启示: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②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和平演变。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练习:
1.(08年广东单科,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