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宪法,课程]宪法论文:宪法学应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
宪法学教学论文(5篇)
![宪法学教学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9962f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9.png)
宪法学教学论文(5篇)宪法学教学论文(5篇)宪法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习、讨论大量的案例来理解和把握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法律推理,而不是死记硬背详细的法律条文。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70年月,是由哈佛高校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
到20世纪初期,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各主要法学院推行。
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非常流行,为英、美国家法学院所普遍采纳。
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这一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纳。
但是,外国宪法课程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则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和看法。
笔者认为,宪法是规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根本法,宪法实际上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违宪案件也时有发生。
因此,在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外国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同学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育同学独立思维习惯以及分析和表达力量,这对于增加同学的实践力量和培育同学的宪法信仰具有其他教学法所不行替代的优势。
正如劳伦斯·来恩在《欢迎学习案例法》一文中谈道:"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为同学的仔细学习和分析供应的依据。
以对实际事例的描述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使同学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的方式。
"[1]所以,对于外国宪法课程,应当适时地采纳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详细做法是:老师在课前先把要讲的内容和案例及参考书目供应给同学,并点明重要原理,要求同学课前预习。
上课时,老师不作课堂讲授,而是让同学直接研讨案例,围绕案例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同学围绕这些问题依据所学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由老师赐予讲解,得出结论,指明处理类似案件所运用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事实证明,这是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同学较为欢迎的教学方式。
宪法教学实践经验论文(3篇)
![宪法教学实践经验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31bf2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3.png)
第1篇摘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宪法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探讨宪法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宪法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宪法教学;实践经验;方法探索;实效性一、引言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民法治素养的基础。
宪法教学不仅是传授宪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法治精神和公民责任感。
本文结合宪法教学实践经验,对宪法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宪法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宪法教学实践经验总结1. 宪法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宪法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历史、宪法实施等方面的知识传授。
同时,结合我国宪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精神。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宪法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宪法实施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宪法精神。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宪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宪法中的角色,体验宪法实施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宪法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数量。
(3)宪法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学生的宪法知识掌握程度。
(4)宪法实践项目:评估学生在宪法实践中的表现。
三、宪法教学反思1. 宪法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在宪法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为了提高宪法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作文(精选12篇)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作文(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7960d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4.png)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作文(精选12篇)学宪法讲宪法主题作文(精选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一个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宪法讲宪法主题作文(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作文篇1作为一名学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宪法,在高中我们就学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宪法的历程,了解她的辛酸与不易。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一八四0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
从1954年的第一部宪法,到现行的宪法,无数人的贡献,无数人的期盼,带给中国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上翻天覆地的变革。
如今,在我们这个法制社会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如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呢?那就是——“法”。
它使我们每个人明确是非的界限,而这也是我们每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我们生长在法制社会,我不知道没有法制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从小处说,我们放眼看去,我们能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有若干法律法规的保护。
从大处说因为有了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得以和平。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尊重法律。
的确,宪法意义重大,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
但不容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保证宪法实施方面,我们的不足也很明显。
宪法“高高在上”,成为纯粹的政治宣言;一些地方政府屡屡出台立法性红头文件,“违宪”现象频发;人民群众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宪法实践教学小论文(2篇)
![宪法实践教学小论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53cd2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09.png)
第1篇摘要:宪法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在高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首先分析了宪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宪法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宪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宪法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宪法的认同感和尊重,使他们深刻理解宪法的精神实质和原则,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2. 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宪法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治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参与国家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宪法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宪法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宪法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宪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1.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在宪法实践教学方面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材,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2. 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宪法实践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宪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健全,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脱节部分高校的宪法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宪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实施策略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重视宪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开展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 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如模拟法庭、辩论赛、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宪法教学实践论文(3篇)
![宪法教学实践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5f574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8.png)
第1篇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宪法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宪法教学实践进行探析,以期为提高宪法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宪法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宪法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宪法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
本文将从宪法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宪法教学实践进行探析,以期为提高宪法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宪法教学现状1. 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部分高校的宪法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宪法教学在整个法学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有的学校将宪法教学视为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有的学校则将其作为选修课程。
这种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宪法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 教学内容单一宪法教学内容单一,主要围绕宪法文本展开,缺乏对宪法精神的阐述、宪法实施等方面的探讨。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宪法时,容易陷入对宪法文本的机械记忆,而忽视了宪法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教学方法落后部分高校的宪法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启发。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宪法意识。
三、宪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宪法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宪法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作用。
2. 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宪法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和法治精神,为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或参与社会事务打下基础。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宪法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宪法,了解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浅析基本权利保障:宪法学教学的主线(1)论文
![浅析基本权利保障:宪法学教学的主线(1)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4b7cc8524de518964b7dbe.png)
浅析基本权利保障:宪法学教学的主线(1)论文【论文关键词】宪法学;基本权利;教学;主线论文论文摘要:基本权利保障贯穿了宪法学的始终,是宪法学庞杂内容的内在线索,也是宪法精神的重要体现。
把握住了这条教学主线,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宪法的目的、国家权力的来源等基本理论问题,理解国家权力运作体制、机制背后所依据的原则,更好地领会宪法本身运行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则,使宪法学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掌握宪法、宪政的精髓。
法学是探求法的哲理、学理、事理的一门治国理政维权的学问。
作为其一个重要而基础的分支——宪法学,则是一门研究宪法原理、规则、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狭义的宪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而广义的宪法学,则还包括外国宪法学、比较宪法学等内容。
无论是狭义的宪法学还是广义的宪法学,都是具有基础理念性质的法律专业课,对于增培养学生的民主宪政意识、人权法治观念、理性和责任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他部门法学的学习也可以提供有力的理念支撑。
宪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宪法的产生、基本原理、国家权力的构成与运作、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宪法本身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历史、政治等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十分庞杂。
宪法学课程的许多内容与别的课程相重合。
例如关于国体、政体、国家结构、政党制度等部分内容在政治课中已经涉及,有关宪法发展的历史又与法制史课程中的部分内容重叠。
讲授时,如果不另辟蹊径,找出宪法学所独有的特性,并以此为主线,贯穿讲授的始终,就会使学生产生混淆,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降低宪法学科的独立性,模糊宪法学本身的法学学科的特质。
那么,到底什么可以成为宪法学庞杂内容的主线?笔者认为,那就是基本权利保障。
基本权利是宪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而基础的概念,是理解宪法原理的起点。
所谓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或者基本人权,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其特点有:第一,基本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最主要、最基本而又不可缺少的权利;第二,基本权利具有稳定性和排他性,它与人的公民资格不可分,与人的法律平等地位不可分,因而是所谓“不证自明”的权利;第三,基本权利是公民对国家的权利,是国家应给予保障实现的权利;第四,基本权利具有母体性,它能派生出公民的一般权利。
《宪法学》课程教案(2024)
![《宪法学》课程教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a03230b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f.png)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宪法基本原理 • 国家基本制度 •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 国家权力与监督机制 • 宪法实施与保障制度 • 课程总结与展望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1/28
3
《宪法学》课程性质与目的
01
课程性质
02
14
04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2024/1/28
15
公民基本权利概述与内容
2024/1/28
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最主要的 、必不可少的权利。
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
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通信自由 和通信秘密、宗教信仰自由、批评、 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 偿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 的权利等。
强化宪法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民的宪法宣传教育,提高 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素养,营造全社 会尊重和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
加强宪法实施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加 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宪 法职责的监督,确保宪法得到有效 实施。
31
07
课程总结与展望
2024/1/28
32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宪法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观
2024/1/28
加强司法公开和透明度建设,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
26
完善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建议
加强社会监督力量
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利,拓宽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加强媒体监督作用,发挥舆论监督在权力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2024/1/28
27
06
宪法实施与保障制度
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
![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03fde7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0.png)
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篇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它同一般法律相比,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从地位看,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统一到哪里?统一到宪法。
从法律体系内部来说,宪法是母亲,一般法律是子女,正如人们通常说的,宪法是“母法”,一般法律是“子法”,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二,从内容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也就是说,宪法解决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带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
一般法律只是解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
第三,从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这里,“各政党”当然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宪法上述规定同《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一致的。
坚持以宪法确认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更多实惠,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篇2大家都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要懂法,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学习法律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让自己健康成长。
有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位叔叔骑着自行车,嘴里嚼着口香糖,边欣赏公园风景,边哼着小曲儿。
有关宪法本科论文
![有关宪法本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56639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0.png)
有关宪法本科论文从过去的法制教育,到现在的法治教育,宪法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宪法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宪法本科论文篇一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法治建设越来越重视,依法治国成为了基本国策。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发展,我国曾多次进行宪法修订,对公民财产权方面内容进行了更新,将公民财产权视为宪法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针对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基本人权;财产权;宪法保障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格局初步形成,私有经济在经济体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保护公民财产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我国想要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保障公民财产权,研究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宪法的发展来看,新中国成立时前三部宪法都否认私有财产制度,所以不存在保护公民财产权说法。
一九八二年宪法修订后,开始承认私有财产,第四部宪法开始把公民财产权作为基本人权,公民财产权开始受到法律保护,毫无疑问公民财产权是宪政的基石,理应受到宪法保障。
一、公民财产权的产生与特征对于公民财产权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格尔蒂法典》中,其中第十二条第二则第四十九行中规定不得非法干涉私人生活、继承、赠与、抵押等行为。
这就是最早财产权利制度的雏形。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城邦兴起,人们需要民主制度,为了促进城邦经济发展,财产私有制度开始形成。
人格独立概念对人们意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1]。
公民财产权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促进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公民财产权中的财产通常可以以金钱形式计算价值,具有可让性。
具体主要包括:继承权、债权、物权、所有权等,是以物质财富为对象,关联经济利益的民事权利[2]。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毫无疑问财产权是最为重要的民事权利,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产权保障更加显得重要。
讲宪法学宪法的征文1500字(2)
![讲宪法学宪法的征文1500字(2)](https://img.taocdn.com/s3/m/a15a8f7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c.png)
讲宪法学宪法的征文1500字(2)讲宪法学宪法征文(四)回顾中国历史,西周的封建制和礼制,汉初的无为而治,唐的三省六郡,宋的官员的选拔制,满清的督抚制等历代政治智能中都蕴涵了法制的重要概念。
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且变化极大,可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并反映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
近代以来,人类在多种选项中选择了法治这种国家治理方式,而在法治之中,宪法又是其核心。
从初中学习政治开始,我们就熟知一句话“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可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似乎又感受不到宪法的存在,感觉不到宪法与自己的生活之间的关系,至少是对宪法的感受没有对具体的行政法律那样强烈。
那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宪法的身影在何处呢?宪法在根本上和宏观上确定着控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
而宪法确定这些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的最高价值是维护人的尊严,可以说,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的尊严而展开的。
在这一最高价值指导之下,宪法设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及其具体运行、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特别是,依照这一最高价值,设定了控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切国家权力均来源于宪法并受制于宪法,宪法不仅控制着整个国家权力,而且国家权力之组成部分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运行和展开,均需遵从宪法的最高价值和由这一最高价值所决定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
因此,我们所直接体验和观察到的国家权力的运行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运行和展开,都是宪法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体现。
宪法的内容比较原则和抽象,立法机关的基本职责就是依据宪法而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必须依据宪法积极地进行立法,使得宪法的实施获得制度性支持。
简而言之,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如《婚姻法》《刑法》《交通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就是按照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体现,并且是以宪法的最高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准则。
讲宪法学宪法征文范文(3篇)
![讲宪法学宪法征文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f37d8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a.png)
第1篇摘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本文从宪法的历史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宪法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强调宪法在国家治理和公民权利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承载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自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以来,宪法在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来,已经历经四次修订,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本文将从宪法的历史渊源、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宪法的历史渊源1. 古代宪法的萌芽宪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中,已经出现了类似宪法的法律文献。
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勒斯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等,这些法律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宪法的精神。
2. 近代宪法的诞生近代宪法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标志着近代宪法的诞生。
此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纷纷制定宪法,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3. 社会主义宪法的形成社会主义宪法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1918年,苏俄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此后,中国、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颁布了宪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1. 保障人权原则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首先要保障人权。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为公民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 分权制衡原则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划分,实现了分权制衡。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国家政治稳定。
3. 民主集中制原则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如民主集中制。
这一原则既体现了民主,又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
宪法实践教学论文(3篇)
![宪法实践教学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b3564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c.png)
第1篇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宪法意识、提高宪法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宪法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加强宪法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宪法实践教学;宪法意识;宪法素养;对策一、引言宪法实践教学是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宪法意识和宪法素养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宪法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宪法教育的深入开展。
本文旨在探讨宪法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宪法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二、宪法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宪法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宪法学习、讨论、实践等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宪法的理解,增强宪法意识。
宪法意识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学生的宪法素养宪法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提高宪法素养。
宪法素养是法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学生未来从事法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宪法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宪法实践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丰富近年来,我国宪法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涵盖了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制度、宪法实践等多个方面。
2. 教学形式多样宪法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宪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
3. 教学效果良好宪法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宪法素养得到了提高。
四、宪法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宪法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缺乏实践基地、师资力量薄弱等。
2.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宪法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宪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宪法素养。
高中对宪法教学实践论文(3篇)
![高中对宪法教学实践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d6976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09.png)
第1篇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公民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高中宪法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宪法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高中宪法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引言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维护国家法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国高中宪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
因此,对高中宪法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对于提高宪法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宪法教学的现状1. 教学观念陈旧目前,部分高中宪法教学观念陈旧,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将宪法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教学方法单一在宪法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宪法教学效果。
3. 师资力量不足宪法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宪法教学经验,对宪法知识掌握不全面。
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宪法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中宪法教学存在的问题1. 学生对宪法认识不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学生对宪法认识不足,对宪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2.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宪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宪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中宪法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宪法素养。
四、提高高中宪法教学效果的对策1.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宪法教学的实效性。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宪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宪法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宪法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创新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实际,将宪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
学宪法征文作文(精品7篇)
![学宪法征文作文(精品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698b8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3.png)
学宪法征文作文(精品7篇)学宪法征文作文篇1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宪法方面的知识,使我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下面就我个人的体会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宪法的重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项立法的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宪法我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公布施行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先后进行了四次修改,充分体现了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
我国现行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二、宪法施行现状。
回顾我国宪法历程,一方面依照宪法我国制定了涉及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法律239部,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为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宪法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重大挫折和困难。
如:党委领导中的宪法意识问题,政府负责中的宪法意识问题和公民参与中的宪法意识问题。
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章》也明确规定要求党在社会管理事业中应当带头树立宪法意识,依照宪法执政引领依法治国,但在现实社会中,以领导讲话、以红头文件、以现场办公等来代替法律规定,违背宪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时,宪法是依据;但在出台地方政策时,依据的是中央政策;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时,依据的是法律法规。
这时宪法被束之高阁,有的还说没有违背法律,肯定不会违背宪法。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从来没有说违背宪法的。
总之我国的宪法目前在实用性和保障贯彻施行、宪法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等还任重道远。
三是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在坚持和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从首都实际出发,围绕保证宪法和国家法律实施,推进首都科学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开展地方立法,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宪法学应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
![宪法学应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842d1de54afe04a1b071de6e.png)
宪法学应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论文摘要】党的十八大刚刚召开,依法治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等教育目标与高等教育内容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宪法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提出要建设法治国家应当把宪法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让学生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之外也应树立起良好的法治信念,这对于建立法治国家、实现宪政和民主必将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宪法高等教育通识课程12月4号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的日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日”。
每年12月初全国各地就会展开形式各异的法制宣传活动,向民众宣传法治、宪政、民主、共和的理念。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手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是否具备法治意识,是否理解宪政、共和等理念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目标能否实现。
故而,笔者主张宪法不仅应作为法科学生的必修科目,在高等教育领域,宪法也应作为通识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它主要规定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各种制度与公民基本权利,它调整的就是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而一个“高度富强、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应是怎样的社会,起码应该是权利得到尊重、权力得到制约、法律是制定良好、实行良好的社会。
我国自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以来,一直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这一主题,先后颁布了400多部法律,上万个规范性文件。
虽然在文革期间发生了政策的断层,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目标的重中之重。
从一五普法到现今的六五普法,国家向普通民众宣传法律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止。
但作为执法者的机关干部们,对于法律的理解并不都如想象中那么到位。
我作为绵阳市四五普法、五五普法、六五普法讲师团成员,也屡次面对不同的受众作过各种类型的法律讲座,在宣传法律的过程中不得不看到,很多人甚至执法者本身对于法律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之内,把宪法作为一门通识课程确立下来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电大《宪法学》小论文四篇
![电大《宪法学》小论文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376961dd36a32d737581cc.png)
论宪法的主要作用宪法的作用亦称宪法的功能、宪法的职能,是指宪法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动影响,是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
宪法作为法律的一种,当然具有与其他法律相同的作用,但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又决定了宪法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宪法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确认和巩固作用、限制和规范作用、指引和协调作用、评价和宣传作用四大方面。
一、确认和巩固作用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肯定要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确认下来,通过将统治阶级在各方面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国家意志,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二、取制和规范作用尽管宪法由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制定,因而是先有国家权力,然后才能有宪法。
但既然从政治角度而言,宪法本身就是权利制约权力的结果;同时,虽然宪法的内容涉及众多方面,但基本可分为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和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两大部分,因此,宪法对国家权力并非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宪法的限制和规范作用,就是宪法对国家权力发挥作用的基本表现。
三、指引和协调作用指引作用是所有法律规范都共同具有的作用,它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的导向、引路作用。
法律规范通过明确而原则地昭示人们可以为某种行为、不能为某种行为、必须为某种行为、怎样为某种行为,从而使人们在行为活动中有明确的遵循。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当然具有指引作用。
四、评价和宣传作用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怎样,总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判断其行为的价值和效果。
法律作为一种标准和尺度,自然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的作用,它通过判断机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是否有效或合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从而达到指引人们行为的效果。
尽管所有社会规范,诸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和社会团体的规章等都具有评价作用,但法的评价与其他社会评价不同,它具有客观性、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的特点。
宪法学士毕业论文
![宪法学士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169f0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2.png)
宪法学士毕业论文推荐文章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热度:法律事务专科毕业论文分享热度:法律论文范文8000字热度:市场营销大专毕业论文发表热度:大学生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安全论文热度:长期以来,中国法学界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一直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宪法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明确,而且还导致了学理性宪法学体系的无法建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宪法学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宪法学士毕业论文篇一【摘要】宪政的实证评价标准至少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宪法是否规定了合理的权利体系与权力结构,实现了对权利和权力的平衡配置;宪法的规定及其实施是否保证了法律创制的合法有效性,法律体系是否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法律生活模式;国家权力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司法是否具有独立性,人权是否获得切实的司法保护。
【关键词】宪政;评价;标准宪政的构成要素和宪政的价值理念是宪政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麦基文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爱好自由的人为之奋斗不息的宪政,“有两个相关的根本要素,它们是对专断权力的法律限制和政府对被治者全面的政治责任。
”[1]在他看来,治理权和审理权的适当平衡,亦即政府权力和司法权力的平衡是宪政的实质。
与此相关联,宪政应该是由规范体系、价值目标体系和实施机制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和结果状态。
其中,人权保障是宪政的价值目标,宪政国家和法治社会是宪政的结果状态。
由此出发,宪政的评价标准至少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宪法是否实现了对权利和权力的平衡配置;以此形成的法律体系是否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法律生活模式;国家权力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权是否获得切实的法律保障;民主是否在宪法权威的树立过程中得到实现。
因而,法治化程度和宪法权威的高低就成为一个国家宪政水准的客观标志。
一、立宪主义“宪法的存在被广泛视为民主制和法治的一个必须的先决条件”[2]。
在美国的法律传统中,对比较崇高意义上的法律的诉求常常立基于立宪主义的政治理念,到19世纪初,“在美国的民主制中,法治作为美国和欧洲的指导性原则的地位已牢固确立,法治的标志是人们对于立宪主义具有信念,认为它是被统治者的同意的证明,并相信政府本身受到法律的限制,不得专横地行使权力,且个人被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使合法组成的政府的行动也不得剥夺此类权利”[3]。
学宪法讲宪法的征文1000字
![学宪法讲宪法的征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8097f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c.png)
学宪法讲宪法的征文1000字学宪法讲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最高法规,是一个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基石。
宪法保证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法治,同时也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权力的行使方式。
学习宪法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了解和遵守宪法,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维护自己的权益,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学习宪法首先要了解宪法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宪法是整个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工和行使方式。
宪法中的原则包括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平等原则等。
民主原则要求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对国家事务有参与和监督的权利;法治原则要求国家的行为受法律限制,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平等原则要求国家对待每个公民平等,不存在特权和歧视。
了解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宪法的精神和目标,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学习宪法还要掌握宪法的内容和结构。
宪法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法律文件,其中包括总纲、基本权利和自由、国家机构和权力、地方自治、宪法修正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公民的权益和义务、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地方自治的范围和方式等。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宪法修正的程序和条件,因为宪法的修正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进行的,对于确保宪法的适应性和权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学习宪法还要注重宪法的实施和监督。
宪法的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各个领域来完成的,而宪法的监督则通过人民的参与和司法机关的审查来实现。
因此,了解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机制是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权益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及时寻求法律保护和维权;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公民投票和集会示威等方式,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总之,学习宪法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学习宪法,我们可以了解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行使方式,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培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论文:宪法学应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
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应把宪法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
让更多的天之骄子接受宪政、法治的洗礼,这里是一篇宪法学应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摘要:党的十八大刚刚召开,依法治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等教育目标与高等教育内容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宪法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提出要建设法治国家应当把宪法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让学生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之外也应树立起良好的法治信念,这对于建立法治国家、实现宪政和民主必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宪法高等教育通识课程
12月4号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的日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日”。
每年12月初全国各地就会展开形式各异的法制宣传活动,向民众宣传法治、宪政、民主、共和的理念。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手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是否具备法治意识,是否理解宪政、共和等理念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目标能否实现。
故而,笔者主张宪法不仅应作为法科学生的必修科目,在高等教育领域,宪法也应作为通识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它主要规定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各种制度与公民基本权利,它调整的就是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而一个“高度富强、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应是怎样的社会,起码应该是权利得到尊重、权力得到制约、法律是制定良好、实行良好的社会。
我国自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以来,一直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这一主题,先后颁布了400多部法律,上万个规范性文件。
虽然在文革期间发生了政策的断层,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目标的重中之重。
从一五普法到现今的六五普法,国家向普通民众宣传法律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止。
但作为执法者的机关干部们,对于法律的理解并不都如想象中那么到位。
我作为绵阳市四五普法、五五普法、六五普法讲师团成员,也屡次面对不同的受众作过各种类型的法律讲座,在宣传法律的过程中不得不看到,很多人甚至执法者本身对于法律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之内,把宪法作为一门通识课程确立下来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
一、从当代大学生特点来看,大学阶段开设宪法课程是最明智的
梁启超早在1900年的中即已写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少年崇尚法治和宪政则中国崇尚法治和宪政。
法治和宪政并不是一个摆件。
作为中学生的少年,因为缺乏社会常识和相应人文知识的积淀,也受到高考升学的压力,他们并不具备完全理解法治之于国家的意义。
而大学生作为接受高中以上学历教育的人,在经过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后,就将进入到工作岗位,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
如果他们不懂得宪法,那宪政将无从谈起;如果他们不懂得宪法,那法治也只是一个笑话。
大学生在大学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同时,其心智与体能的发展也到达人生的巅峰状态,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在大学期间关于人性、社会的认知会直接影响该生漫长人生路上的价值取向。
这个时候如果引导他们对社会客
观评价、认真思考,引导他们从法治、理性的角度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既不美化也不丑化,那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浮躁、厌世、激进、偏激的消极思想会得到彻底改变。
但问问我们现在在读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们,除了法科学生熟悉宪法与法治,其它学科的学生相关法律常识几乎为零,更何况是与理念相关的宪政与法治了。
我们没有办法想象这样的人毕业若干年后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会把未来的中国带向何方。
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一些成为公务员或执法者,因为大学时期只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缺乏法治理念的熏陶,单靠每年为数不多的法律讲座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法律、理解宪政。
可能有人会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当他们的权益受到威胁时,他们总会学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刑法甚至是行政法的知识,大不了他们还可以去查阅法条。
但有关宪政、有关人权的理念如果没有大量的法理知识储备,他们是无法理解国家基本政策的。
所以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来说,应该在大学时期开设宪法这样的通识课程,使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从事任一行业都可以做到如鱼得水。
二、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来看,宪法应作为高等教育通识课程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2012年3月21日由教育部发布我国《高等教育专题规划》。
《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等内容。
从以上文件中不难看出,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再单独追求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我们还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人才”。
对于什么是人才这一问题,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人才标准,但如果要与高等教育使命相符合,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判断高级专门人才标准的话。
那么这个人才一定是懂法律、懂民生、懂专业的人才。
法律作为现代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如果不懂得那一定与高等教育目标相去甚远。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随时代发展不停修正,以前我们比较注重一个人的专业技能不注重“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而本世纪以来频频发生的高校恶性事件,让人们从新思考高校培养目标。
我们不是要培养一大群马加爵这样不尊重人权、不尊重法治的所谓“人才”,也不是要培养发出“我爸是李刚”这样不尊重平等、不尊重秩序的所谓“人才”,同样我们也不培养像药家鑫这样视生命如儿戏、不懂得责任的所谓“人才”。
如果在马加爵、药家鑫大一刚入校就给他们开设宪法课程,引导他们树立平等、法治的理念,让他们懂得人权、懂得法治、懂得共和、懂得宪政,那这样视法律和规则如无物的行为或许会少一些。
三、宪法内容符合高等教育的内容
有人说中国的宪法是被误读的一部法律,当我们谈及民法、刑法的时候,人们会知道民法、刑法的目的,但当提及宪法之时,很多人会露出困惑的表情:宪法还要学吗,宪法不就是政治吗?翻看当下的宪法学教材,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讲国家基本制度,包括国家性质、政体、行政区划、国家机构体系,而这些内容在中学时期的政治中我们已经学过,到了大学也有政治、形式与政策等课程与国体、政体相关。
包括法学专业的同学也会提出“宪法无用”的说法。
宪法被误读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充斥着“功利主义”的色彩,一门课程如果能对学生的就业有助益,那它就是一门值得的课程,如果该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没有功用,那就该靠边让步。
我国在高等教育规划中已然提及,法学教育应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因
为我国国情的原因,中国的宪法不存在适诉性,它是一部“悬法”,所以宪法才被“政治化”解读。
所以,在十八大把“依法治国”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今天,我们必须给宪法正名,让宪法回归法的本质。
宪法是调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法律,而且权力是手段、权利是目的。
宪法在强调国家基本制度的同时亦要注重对“民生”的关注,我们要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
这已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是相符的。
四、从大学生就业前景来看,也应在大学阶段开设宪法课程
大学生虽是天之骄子,但如过去一样一入大学校门就等于端上铁饭碗的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就业择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把公务员作为就业的主要方向来考虑。
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每年进行的公务员考试中,大学毕业也成为公务员招考的首要条件。
但如果该学生并不是学法律出身,在考上公务员之后短短两三个月的任前培训就让这些毫无法律基础的人成为执法者,这对于讲究民生、讲究法治的中国无异于是饮鸩止渴。
但如若我们在大学阶段为所有学生开设宪法这一通识课程,让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知道宪法不仅止是规定国家基本制度的内容,更加重要的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那我们谈起法治所面临的垗战应该就会小一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应把宪法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通识课程。
让更多的天之骄子接受宪政、法治的洗礼,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法治的那一天必将不会遥远。
参考文献:
1、郑显华:“论我国宪法中的平衡论”,载《湘潮》2011年第8期
2、杨斌:“高等职业法律专业宪法课程之教学行动研究”,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3、《高等教育法》
4、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