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生成课堂”案例)

执教者:李仁甫

(课文出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正:

1.给加点字注音:滟.滟芳甸.似霰.青枫.扁.舟砧.上碣.石。

2.解释字词:霰但见扁舟。

3.简单理解句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吴中四士”指哪几个人?

师:大家在课前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1:“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可怜”如何理解?

师:你能否把注释读一下?

生1:“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师:你仔细领会一下,思妇对月光什么态度?

生1:厌烦。

师:因为月光惹人相思,“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既然思妇厌烦月光,希望月光不要再徘徊了,那么你看看“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可惜。

师:对。大家是否记得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也用过一例,原句是——

众:“可怜焦土”。

师:对。请大家看看下面什么句子跟“可怜”一词相呼应?

生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你看月光多么恼人气人,竟然“卷不去”、“拂还来”。可惜月光不遂人愿啊!还有其他问题吗?(等待片刻)哦,没了。这首诗比较长,有36句之多,编者给大家提出一个要求——背诵。

众:啊——

师:看来你们不喜欢这首诗了?

众:喜欢。

师:那这样吧,我们暂且降低要求,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先背出来。

众:只喜欢一句。

师:哪一句?

众:“春江潮水连海平”。

师:这要求太低了吧?你们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吧?这样吧,选择最适合你记忆的句子先背诵,至少要连续背上6句。开始朗读,争取3分钟之后背上。

众:好。

(3分钟之后)

师:时间到。谁先来背的?先背的同学选择余地大,后背的同学选择余地小。可要抢先噢?

生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师:他背诵了几句?

众:8句。

师:多背了2句,了不起!(众鼓掌)其他同学不着急背诵吧?

众:不急不急。

师:风格蛮高的嘛!(众笑)不着急,我们就来问问他为什么会最先记住这8句。

生3:我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3:因为这句诗写得很有趣,诗人好奇地问——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是哪一个人?月亮最初是在哪一年照亮江边上的人?

师: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哪一个人?

生3:第一个诞生在江边的人,或第一个来到江边的人。

师:请问长江流域什么时候出现古人类的?(众笑)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大约170万年前,我国长江流域上游的云南就有古人类,这古人类叫元谋人。比较靠近的,距今7000多年,长江下游生活着河姆渡人。唐朝诗人张若虚不是考古学家,但他这一问,却问出了人类起源问题啊。你再看看,月亮最初是在哪一年照亮江边上的人?

生3:这个……

师:这不仅涉及人类起源的问题,同时也涉及月亮起源乃至宇宙起源的问题。关于月亮起源和宇宙起源的问题,课后你们去问问地理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现在就不去探讨了。敢于问“起源”问题的人,多为哲学家,而诗人少见。屈原曾有“天问”,现在张若虚有“月问”。关于“月问”,除了张若虚,古代还有谁?

众: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对。唐代还有一个诗人问月,他就是李白。他有一首诗就叫做《把酒问月》,其中有这样几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板书出诗句)无论是李白,还是苏轼,他们都生活在张若虚之后。或许他们都参考了张若虚的“月问”。再回到刚才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么比较起来,“人”和“月”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3:“月”长久、永恒,而“人”短暂、渺小。

师:你感悟得非常准确。不过这种矛盾,张若虚还是从哲学的高度加以解决了。他是怎么说的?

生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作为个体的人虽然短暂、渺小,但作为整体的人类却是代代相传,“无穷已”。

师: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到一点欣慰。是的,月亮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浪漫故事,而一代又一代人也见证了月亮的纯情。就在唐朝的这个晚上,长江边上再次上演了一出浪漫的故事。好,我们一起来把这充满哲理的几句诗朗读一下。

众:“江畔何人初见月……青枫浦上不胜愁”。

(跑到一位同学面前)

师:你背的几句是——?

生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正好6句,背得不错。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

生4:这几句意境很美。

师:写了哪些景物?

生5: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

师:景物的中心是什么?

生5:月。

师:如何写月的?

生5:通过潮水写月,通过花林写月。

师:用了什么手法?

生5:烘托。

师:是的,烘潮托月,烘花托月。那么烘托出月亮的什么特点?

生5:明亮。

师:是的,“何处春江无月明”。你刚才说欣赏这里的意境美,那么由明月、潮水、花林构成的意境究竟是什么?

生5:清洁,明亮。

师:还有呢?

生6:幽静,恬美,阔大。

师:其实,下面4句也显示了这样的意境,我们一起朗读一下。

众:“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诗人为什么要一开始用10句来描写这样的意境?

生7:引出下面的“月问”,为诗人充满哲理的思考作铺垫。

生8:也为后面“明月楼”上的女子思念远方的游子设置了空间背景,营造了情感氛围。

师:说得都有道理。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开头10句。

众:“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10句描写景物,6句揭示哲理。我现场调查一下,刚才自选背诵的6句也在这前16句范围中的同学,请举手。

(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是的,前16句确实写得很美。不过剩下的22句,同样写得并不逊色。有了景物的渲染和哲理的铺垫,爱情主人公终于正式出场了。这实际上是写了游子思妇的爱情故事。下面我们互相提示,一起背诵吧。如果背不上,可以看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