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质论文

合集下载

光的干涉专题小论文

光的干涉专题小论文

光的干涉实验专题专业: 姓名: 学号:一.摘要该文主要介绍光的干涉产生的条件,牛顿环劈尖迈克逊干涉仪的使用以及牛顿环与劈尖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激光全息照相三个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通过对三个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对三个实验进行比较扩展。

二.关键词牛顿环、劈尖、迈克逊干涉仪、激光全息、几何关系三.背景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效应。

所谓干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相遇时,在一定情况下会互相影响产生的现象。

在光学的发展史上,1690年,惠更斯首先提出光是一种波动。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首次利用实验成功的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同时提出了干涉理论,完美地解释了光的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

利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波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

后来人们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近现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全息照相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激光器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照相技术,在干涉计量、工件检测、无损探伤、信息存储、立体显示等科学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应用。

全息照相技术从原理到方法都是一种崭新的摄影技术,它不仅记录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波的振幅,而且将光波的相位也记录下来,即记录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

观看全息照片和观看实物有同样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四.论述1.牛顿环与劈尖(1)牛顿环图1 牛顿环仪结构图2 牛顿环仪几何结构对于牛顿环实验如上图,在平板玻璃上放一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透镜,这一装置称为牛顿环仪。

透镜凸面和平玻璃互相接触,平玻璃板和平凸透镜之间就形成一个空气薄膜层。

当单色光束从上面投射到牛顿环仪上时,由平凸透镜下表面反射的光和平玻璃板上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

在牛顿环仪中,空气膜等厚点的轨是以接触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因此,干涉条纹也是以接触点为中心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这样一簇圆环形的干涉条纹叫做牛顿环。

光的干涉与衍射论文素材

光的干涉与衍射论文素材

光的干涉与衍射论文素材光的干涉与衍射是光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和现象,对于理解光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干涉指的是当两束或多束光线相遇时,相互干涉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而衍射则是光线通过物体边缘或孔径时的偏折现象。

本篇论文将从理论、实验以及应用等角度对光的干涉与衍射进行探究。

1. 干涉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干涉现象源于光的波动性质,通过波动理论可以准确解释干涉的发生。

波动理论中,干涉现象可以用Huygens原理和叠加原理来解释。

Huygens原理指出,每个波源都可以看作是新的次波源,次波源们发出的新波束在空间中叠加形成新的波面。

叠加原理则指出,当两个次波源的波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它们叠加的结果是相干干涉,产生明亮的干涉条纹;当波程差等于波长的奇数倍时,叠加的结果是相消干涉,产生暗纹。

2. 干涉实验与观察干涉实验是验证干涉现象的有效方法。

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是干涉实验的经典案例。

通过在一个光源后设置两个狭缝,让光线通过这两个缝后再次进行叠加,我们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实验中,调整缝宽、距离和光源的性质等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干涉图样,从而进一步验证干涉现象的理论解释。

3. 衍射的基本原理与理论衍射是光线通过物体边缘或孔径时的偏折现象。

根据波动理论,当光线通过一个孔径或物体边缘时,在周围形成一系列波前,这些波前发生叠加后形成衍射图样。

根据孔径或物体边缘的尺寸和形状等因素,衍射图样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例如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耳衍射等。

4. 衍射实验与观察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和验证衍射现象。

例如,可以用细丝做成一个狭缝,用激光或单色光照射细丝,观察到在狭缝后形成的衍射图样。

我们还可以使用光栅等衍射元件,通过调整光栅的参数,观察衍射图样的变化。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衍射现象。

5.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应用光的干涉与衍射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干涉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干涉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如干涉测量仪器、干涉光谱仪等。

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探索光的干涉与衍射引言: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阳光,还是人造的电灯,都是光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光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光的奥秘,而干涉与衍射是光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本文将对光的干涉与衍射进行探索,并解释其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一、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相互叠加时发生的现象。

干涉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性干涉两种。

构造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相互叠加时,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形成亮度较大的干涉条纹。

构造干涉通常是由相干光源产生的,相干光是指光波的频率、波长和位相等特性相同的光波。

破坏性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相互叠加时,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形成亮度较小或消失的干涉条纹。

破坏性干涉通常是由不相干光源或者光波经过不同路径导致相位差的光波产生的。

光的干涉可以用于解释一系列现象,如薄膜干涉、双缝干涉等。

二、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波遇到障碍物或波阵面变化时,发生弯曲或弯曲现象。

衍射通常发生在光波传播的过程中,是光的一种波动现象。

光的衍射和干涉有共同的特点,但与干涉不同的是,衍射是光波的波前遇到障碍物时波阵面的变化形成了光的分布图案。

如果观察距离很远的物体,就可以看到一些细小的明暗条纹,这就是衍射现象。

光的衍射在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光的照相机中的镜头光圈,就是利用光的衍射原理控制光线进入,并调节光线的强弱。

结论:通过对光的干涉与衍射的探索,可以深入了解光的波动性质和光的行为规律。

光的干涉与衍射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以及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进步都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光的干涉解析解读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光的干涉解析解读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光的干涉解析解读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光的干涉解析:解读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光的干涉是一种由于光波的叠加和相长相消所引起的光现象。

它是光的波动性质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光学领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解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光的干涉原理1. 光的波动性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电磁波。

根据波动理论,光的传播需要介质作为传播媒介,在介质中电磁场和磁场的变化形成了电磁波。

光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2. 干涉的概念干涉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光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强度的变化。

当两个光波相遇时,根据光的波动性质,它们会互相叠加形成新的波形。

3. 干涉的条件光的干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波长相同:只有波长相同的光波才能产生干涉;- 振幅相近:振幅相差较小,才能保证干涉的效果明显;- 光程差:两个光波到达干涉区域的路径长度差称为光程差,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以产生干涉。

4. 干涉的类型根据干涉的性质和条件,光的干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构造性干涉和破坏性干涉。

当两个光波相遇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情况下,波峰会叠加形成明纹,这是构造性干涉。

而当相位差为半整数倍的情况下,波峰会与波谷相抵消,导致暗纹的出现,这是破坏性干涉。

二、光的干涉应用1. 干涉测量光的干涉在测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干涉现象,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例如,使用干涉仪进行长度的测量,可以达到亚微米级别的精度。

2. 光学薄膜光的干涉可以应用在光学薄膜的制备中。

利用干涉现象可以通过调整薄膜的厚度实现对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在薄膜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控制光的传播和反射,提高光学器件的性能。

3. 光学显微镜光的干涉在显微镜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使用干涉显微镜可以观察细小的光学装置和光学薄膜的干涉现象,从而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

4. 干涉条纹干涉现象中形成的干涉条纹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测量、光学图像处理等方面。

例如,在测量表面形貌时,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态变化,可以得到表面形貌的信息。

光学中的光的干涉

光学中的光的干涉

光学中的光的干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到夜晚璀璨的灯光照亮城市的街道,光无处不在。

而在光学的领域中,光的干涉现象更是充满了神奇与奥秘,为我们揭示了光的本质和特性。

光的干涉,简单来说,就是两束或多束光在相遇时相互叠加,从而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的现象。

这可不是什么凭空想象出来的概念,而是经过了无数科学家的观察、实验和研究得出的结论。

要理解光的干涉,首先得了解光的波动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光的本质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光是一种粒子,有人则坚信光是一种波。

直到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想象一下,光是一种像水波一样的东西,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和起伏。

当两束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光相遇时,就会发生干涉。

这就好比两个人同时在一条绳子的两端抖动,当他们抖动的频率、幅度和节奏都一致时,绳子上就会出现一些稳定的起伏和波动。

那么,光的干涉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在光学测量中。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我们可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厚度、表面平整度等物理量。

比如说,在制造高精度的光学元件时,利用干涉原理可以检测出表面的微小瑕疵和偏差,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干涉现象在薄膜光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阳光照在肥皂泡或者油膜上时,会看到五颜六色的条纹。

这就是由于薄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而产生的。

通过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我们可以实现对光的反射和透射的调控,从而制造出各种光学器件,如增透膜、高反射膜等。

在激光技术中,光的干涉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激光具有高度的相干性,这使得它能够产生非常明显的干涉现象。

利用激光的干涉特性,可以实现激光干涉测量、激光干涉光刻等技术,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光的干涉实验。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在这个实验中,一束光通过两个相距很近的狭缝,在屏幕上形成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光的干涉与衍射模拟论文素材

光的干涉与衍射模拟论文素材

光的干涉与衍射模拟论文素材一、引言光的干涉与衍射是光学领域中重要的现象,对于我们理解光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光的干涉与衍射的模拟方法和相关实验素材。

二、理论基础1.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光波的叠加现象,当两个或多个光波相遇时,相位差会导致光的干涉现象的出现。

干涉可以分为构成性干涉和破坏性干涉,构成性干涉时光波叠加干涉后后的光强增强,破坏性干涉时光波叠加干涉后的光强减弱。

2.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一个孔或绕过一个边缘时发生的现象,光波传播时会弯曲绕过边缘,形成新的波前。

衍射对于观察物体的微小细节非常重要,也是光学成像的基础。

三、干涉与衍射的模拟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科学家和学者们开展了许多模拟实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模拟实验素材:1. 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干涉实验是光的干涉现象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实验中通过在光源前设置两个细缝,观察通过缝隙的光线在屏幕上形成的干涉条纹。

这个实验可以模拟出两个光波的相遇叠加,形成明暗条纹的光的干涉现象。

2. 单缝衍射实验单缝衍射实验是模拟光的衍射现象常用的实验之一。

实验中通过在光源前设置一个细缝,观察通过缝隙的光线在屏幕上形成的衍射光斑。

这个实验可以模拟光通过一个孔时的波前弯曲和形成新的波前的过程。

3. 露西亚干涉仪露西亚干涉仪是一种高精度的干涉仪器,用于观察干涉现象。

它由一个光源、半透明镜、反射镜和干涉屏组成。

实验中通过调节反射镜的位置和角度,可以观察到具有干涉条纹的光的干涉现象。

4. 贝尔干涉仪贝尔干涉仪是一种常用的干涉仪器,可用于测量光的相干性和薄膜的厚度等。

它由一个光源、准直透镜、分束镜和干涉屏组成。

实验中通过调节分束镜的位置和角度,可以观察到具有干涉条纹的光的干涉现象。

四、实验效果分析通过上述模拟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形成的干涉条纹,验证了光的相位叠加的结果。

在单缝衍射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波前弯曲和形成的衍射光斑,这是光通过孔洞时的常见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研究

光的干涉现象研究

光的干涉现象研究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门主题。

光的干涉现象是关于光波传播和相互作用的现象,其对于理解光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光的干涉现象基于一种简单的观察:当两个或更多的光波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中时,它们会相互干涉并形成干涉图样。

这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质,其中的波峰和波谷会相互增强或抵消。

光的干涉现象的关键是波峰和波谷之间的相位差。

如果相位差为整数倍的光波,则称之为构成干涉的光波是相干的,在某些区域会互相增强,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而相位差为半整数倍的光波,则称之为不相干的光波,在干涉区域则会互相抵消。

光的干涉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光学仪器设计中,利用干涉现象可以实现测量和观测。

Michelson干涉仪是一种经典的仪器,利用干涉现象测量光的相位差,从而实现精密测量。

在光学显微镜中,通过利用干涉现象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使观察物体更加清晰。

干涉现象还被应用于光学薄膜、激光干涉、干涉光纤传感等领域。

在光的干涉现象的研究中涉及的一项重要概念是相干度。

相干度可以用来描述构成干涉的光波的相位关系。

高度相干的光波会形成明显的干涉图样,而不相干的光波则不会。

相干度的研究对于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探索了用相干度来评估光源的质量,以及改进光传输和通信系统的潜力。

光的干涉现象研究还涉及到解释和理解波粒二象性。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光既可以被看作是波动的,也可以被看作是粒子的,即光子。

干涉现象在解释光的波动性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而在解释光的粒子性时也可以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些实验和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了光粒子的干涉现象,这些进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光的性质和特性。

除了以上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光的干涉现象的研究还有许多未来可能的发展。

通过结合新材料和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更复杂的干涉现象,例如多源干涉、时间干涉等。

大学物理论文 光的干涉与衍射应用

大学物理论文 光的干涉与衍射应用

光的干涉与衍射应用——全息术姓名:***光的干涉与衍射应用——全息术光无处不在,所以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在问自己:“光到底是什么?”恩培多克勒说光是我们眼中的火元素,牛顿说光是一股微小的粒子流,沿直线传播。

直到19世纪光的波动学的建立才真正的告诉我们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随着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对光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光学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光的干涉电磁场理论指出,光波是电磁波,所以两列光波在空间传播过程中相遇就会产生叠加。

由于光是波动的,所以若干个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光强分布不等于由各个波单独造成的光强分布之和,叠加后的的光强不仅取决于两列光的光强,还与两列光之间的相位差有关。

因此只有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位相差恒定,振动方向一致的相干光源,才能产生光的干涉,从而出现明暗相间的现象。

二、光的衍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与光的波长相近的障碍物或小孔时,它有离开直线路径绕道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光的衍射。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波在传播过程中,波阵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球面子波的波源。

之后费涅耳在惠更斯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从同一个波阵面上各点发出的子波,传播到空间中某点相遇时,也可以互相叠加产生干涉现象。

从而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中光强的分布问题。

三、全息术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干涉和衍射现象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全息术就是其中之一。

全息技术的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此即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

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

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这是成象过程:全息图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和共轭象。

光的干涉衍射解析

光的干涉衍射解析

光的干涉衍射解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光无处不在。

从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路灯,到让我们看清五彩世界的阳光,光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而在物理学中,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更是为我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本质,让我们对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要理解光的干涉衍射,首先得从光的本质说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光的本质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光是一种波。

直到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光的波动性才逐渐被广泛接受。

光的干涉现象是光波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两列或多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叠加,从而在某些区域加强,在某些区域减弱,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就是光的干涉。

就拿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来说,一束光通过两个相距很近的狭缝,在屏幕上就会出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是因为从两个狭缝射出的光相当于两个相干光源,它们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满足干涉的条件。

在屏幕上,两列光波叠加的地方,光强增强,形成亮条纹;两列光波相互抵消的地方,光强减弱,形成暗条纹。

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光的波长、双缝之间的距离以及双缝到屏幕的距离都有关系。

波长越长,条纹间距越大;双缝间距越小,条纹间距越大;双缝到屏幕的距离越大,条纹间距也越大。

光的衍射现象则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会偏离直线传播,在障碍物或小孔的边缘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比如,当一束光通过一个很小的圆孔时,在屏幕上会出现一个中央亮斑,周围环绕着明暗相间的圆环。

这是因为光在通过圆孔时,不同位置的光波发生了叠加和干涉。

光的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

比如,我们在看远处的灯光时,会发现灯光周围有模糊的光晕,这就是光的衍射造成的。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都是由于光波的叠加和干涉引起的。

但在具体的条件和表现形式上,又有所不同。

干涉通常需要两列或多列相干光的叠加,而衍射则是单束光在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自身发生的弯曲和叠加。

干涉条纹通常比较清晰、规则,而衍射条纹则相对较模糊、复杂。

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应用研究

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应用研究

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应用研究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干涉现象的影响,这是一种光波相互叠加的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是光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光的本质,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光的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光的波动性解释。

当两束光波相遇时,它们的波峰与波谷会相互叠加,形成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形成是由于光波的相位差引起的,相位差的大小决定了干涉条纹的明暗程度。

二、光的干涉实验为了研究光的干涉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这个实验使用了一块具有两个狭缝的屏幕,通过光源照射到屏幕上,形成两束光波。

当这两束光波相遇时,会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个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并且提供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三、光的干涉应用研究光的干涉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内容,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光的干涉应用的例子:1. 光的干涉在光学测量中的应用光的干涉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形状和尺寸。

例如,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厚度。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测量领域,如表面形貌测量、薄膜厚度测量等。

2. 光的干涉在光学显微镜中的应用光的干涉可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通过在样品和物镜之间加入一个干涉仪,可以使光的干涉现象发生,进而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用于观察细胞和微生物等微小结构。

3. 光的干涉在激光干涉仪中的应用激光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测量长度和形貌的仪器。

它通过将激光分成两束,经过反射或透射后再次叠加,形成干涉条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计算出被测物体的形貌和位移。

激光干涉仪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材料研究等领域。

四、光的干涉现象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干涉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

高三物理作文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与应用

高三物理作文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与应用

高三物理作文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与应用高三物理作文: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与应用光的干涉现象是光波的相长和相消干涉的结果,是光的波动性质所表现出的一种重要现象。

它是指两个或多个光波在空间某一点相遇时,由于它们的波动性质而发生干涉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光的干涉现象的原理光的干涉是基于光波的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效应。

当两束或多束光波以特定角度入射到观察点上时,它们的相位差会引起光的干涉现象。

干涉现象主要通过光的波动性质进行解释,光波在空间中传播时遵循波的叠加原理。

1. 相长干涉当两束同源单色光波相遇时,它们的振幅相互叠加,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波谷相遇,使得光的强度增强,形成亮条纹。

这种现象称为相长干涉。

2. 相消干涉当两束同源单色光波相遇时,它们的波峰与波谷相互叠加,波峰与波谷相间,使得光的强度减弱甚至消失,形成暗条纹。

这种现象称为相消干涉。

二、光的干涉现象的应用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其中几项重要的应用。

1. 干涉仪干涉仪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测量物体的长度、薄膜的厚度等,常见的干涉仪有尤科干涉仪、牛顿环干涉仪等。

通过干涉仪的使用,可以精确测量小到纳米级别的物体尺寸,并且具有非常高的测量精度。

2. 干涉消色条纹在自然光经过薄膜或者通过多个透镜组合时,由于光不同波长的干涉效应,会出现彩色干涉消色条纹。

利用这一现象,可以进行光的色散分析、厚度测量以及制造彩色的光学元件等。

3. 干涉显微镜干涉显微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对显微观察进行增强和改善的仪器。

它具有分辨率高、对比度强的优点,可以用于生物学、材料学等领域的细胞观察、表面形貌分析等。

4. 干涉光谱仪干涉光谱仪可以通过光的干涉现象来检测和分析物质的光谱特性。

它在光学、化学、物理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测量物质的折射率、光谱线宽、多普勒频移等。

5. 高分辨率成像利用光的干涉现象的相关技术,如中心投影干涉术或白光干涉术,可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常见的应用有透明薄膜的观测、表面形貌的测量等。

光的干涉原理及应用论文

光的干涉原理及应用论文

光的干涉原理及应用一、光的干涉原理1.1 什么是光的干涉光的波动性光既可以被视为电磁波,也可以被视为光子。

在解释光的干涉原理时,我们更多地使用波动性的概念。

光的波动性表现为光的传播过程中产生振荡的现象。

干涉现象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通过叠加产生明暗相间的增强和减弱的现象。

在光学中,干涉是指当两束或多束光交叠时,由于波的叠加而产生明暗相间的现象。

1.2 干涉的必要条件干涉的产生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必要条件: - 光源必须是相干光源 - 光程差必须在波长的范围内1.3 干涉的分类干涉可分为两类:各向同性干涉和各向异性干涉。

各向同性干涉是指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没有特定的方向性,能够在任意方向上产生干涉现象。

而各向异性干涉则是指施加的外加场具有方向性,干涉现象只在特定方向上产生。

二、光的干涉应用2.1 干涉测量2.1.1 薄膜干涉测量薄膜干涉测量是通过分析干涉图样,来获得被测物体的相关参数,如薄膜膜厚和折射率。

该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光学仪器中有广泛应用。

2.1.2 干涉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干涉测量在工程领域有许多应用,如在制造业中用于检测表面平整度和形状精度,在建筑领域中用于测量结构的变形和振动等。

2.2 干涉显微镜干涉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干涉原理来观察透明样品细微结构的显微镜。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从中得到样品的相位信息,从而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详细的图像。

2.3 干涉光谱学干涉光谱学是利用干涉原理对光的频率、波长或波数进行测量的技术。

通过分析干涉光谱,可以确定样品的折射率、薄膜厚度或物质的光学常数等参数。

2.4 光栅干涉仪光栅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干涉原理的仪器,利用光栅的作用,可以将光分离成不同的波长,用于光谱分析和频率测量等应用。

2.5 干涉仪在激光测量中的应用干涉仪在激光测量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激光测距仪中使用干涉原理测量距离,或者在激光干涉光谱仪中用于测量光的频率和波长等参数。

三、总结光的干涉原理是光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光波叠加产生明暗相间的现象。

“光的本质”之争

“光的本质”之争

“光的本质”之争光的本质一直是物理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自古至今,人们对光究竟是一种粒子还是波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这场争论始于17世纪,一直延续至今,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于光的认识和理解。

这里要探索的并不仅仅是光的性质,更是物理学的发展和认识方式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实验和理论三个角度来探讨“光的本质”之争。

我们来看看光的本质之争的历史。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光的粒子说,即认为光是由一种微粒组成,这种微粒被称为光子。

这一理论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但同时也引发了法国科学家惠更斯的反对。

惠更斯提出光是一种波动,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支持。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两种理论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和证实,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彻底解释光的本质。

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19世纪,直到光的波动理论遇到了无法解释的问题,光的粒子说也遇到了一些疑难,这使得人们对光的本质产生了更多的疑虑。

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的量子论,将光的本质问题引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此,光的本质问题也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光的本质之争的实验。

光的本质之争并不是一场纯粹的理论斗争,而是经过了多次实验的验证和反复。

光的干涉实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之一。

干涉实验通过光的波动特性进一步证实了光是一种波动。

当科学家将光照到金属表面上时,发现了光电效应,这一现象无法用波动理论来解释。

而在量子理论中,光子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光电效应,这使得光的本质之争更加复杂,也更加深入。

除了光的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还有很多实验证据支持了光的波动说和光子说。

这些实验都给光的本质之争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

我们来看看光的本质之争的理论。

随着物理学的进步,人们对于光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随着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量子理论成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人们解释了很多光的现象。

光的波动说依然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比如光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光既表现出粒子性,又表现出波动性。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分析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分析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光无处不在。

然而,光不仅仅是照亮我们世界的简单存在,它还具有许多神奇而有趣的特性,其中干涉和衍射现象就是光的重要表现形式。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干涉现象。

干涉是指两列或多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从而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我们有两个相同的光源,它们发出的光波就像是两条长长的队伍。

当这两条“队伍”相遇时,如果它们的步伐(波长和相位)完全一致,就会相互加强,形成明亮的条纹;如果它们的步伐不一致,就会相互抵消,形成暗条纹。

这就是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最典型的光的干涉实验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一束光通过两条相距很近的狭缝,在后面的屏幕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和亮度与光的波长、狭缝的间距以及屏幕到狭缝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那么,光的干涉现象有什么实际应用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在光学测量中。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微小位移、形变、厚度等物理量。

例如,在精密加工中,利用干涉原理可以检测零件的平整度和表面粗糙度,确保产品的质量。

另一个应用是在薄膜光学中。

我们常见的增透膜和增反膜就是利用了干涉原理。

当光线在薄膜的上下表面反射时,如果薄膜的厚度合适,使得两束反射光相互干涉相消,就可以减少反射光,增加透射光,从而达到增透的效果;反之,如果要增加反射光,就可以设计合适厚度的薄膜,使反射光相互干涉增强。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光的衍射现象。

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区域,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比如说,当一束光通过一个很小的孔时,它不再沿着直线传播,而是在孔的后方扩散开来,形成一个类似于扇形的光斑。

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

衍射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光波具有波动性。

当光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波面上的各点可以看作是新的波源,它们发出的子波相互叠加,从而导致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光的干涉现象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和颜色的奥秘。

干涉是光在交叠时发生的现象,当光波遇到一个障碍物或通过两个紧密相邻的光源时,光波会交织在一起形成干涉条纹。

通过研究光的干涉现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本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 干涉现象的起源及基本原理光的干涉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英国科学家牛顿和意大利科学家海森堡为代表的研究者通过实验观测到了光的干涉条纹。

这些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光是波动的,进一步建立了光波的干涉理论。

光的干涉现象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解释。

当两个光波相交时,它们的振幅相互叠加形成一个新的波动。

如果两个光波的振幅处于同相位(即波峰和波峰相重叠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则干涉增强,形成明亮的干涉条纹。

相反,如果两个光波的振幅处于反相位(即波峰和波谷相重叠),则干涉消弱,形成暗淡的条纹。

这样,通过观察条纹的明暗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光波之间的相位关系。

二. 光的干涉应用由于光的干涉现象的特殊性质,它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干涉测量技术光的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可以用于测量各种物理量,如长度、厚度和折射率等。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态和变化,我们可以确定被测量物体的性质和形态,这对于制造和检测精密仪器非常重要。

2. 光的干涉在干涉仪中的应用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光的干涉现象构建的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和工程测量中。

例如,迈克耳逊干涉仪和薄膜干涉仪是两种常见的干涉仪器。

迈克耳逊干涉仪通过分束器将光分为两束,然后再通过一系列反射镜和波片,最后重新交汇形成干涉条纹。

薄膜干涉仪则利用薄膜表面的反射和透射特性来产生干涉现象,用于测量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3. 光的干涉在光谱学中的应用光谱学是研究光的波长和频率分布的科学。

通过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我们可以分析物质的光谱特征,从而揭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例如,通过观察杨氏干涉仪中的干涉条纹,我们可以测量光的波长,进而得到样品中不同元素的成分及其浓度。

物理专业毕业论文之《光的干涉与衍射》

物理专业毕业论文之《光的干涉与衍射》

光的干涉与衍射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内容摘要:结合在光学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依据波动光学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前人的探讨结果,从以下方面讨论了光的干涉与衍射:光的定义、传播路径、相干叠加性、计算方法、光强分布,条纹特点等,并系统总结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较深入的探讨了光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本质:光的干涉与衍射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都是光在遇到障碍物后所表现出的光强分布不均匀现象。

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处于“线性波的相干叠加”这个统一体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化,两者也有各自的特点。

但无论是干涉还是衍射中的光强的分布问题是可以由菲涅耳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次波相干理论解决的。

在此基础上期能对更高阶段的光学知识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字:干涉衍射异同点The 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of lightXXXDirected by Prof.XXXAbstract: Integrated with what we have learned and our experience on the study of optics, based on the related knowledge points of wave optics, together with the former research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of light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efinitions of rays, how they spread, the coherent superposition,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stripe features. What’s more, it summarizes systemicall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of light is the performance of volatility, are obstaclesin the face after the light shown by the phenomenon of unevendistribution of light intensity. Both in essence, a total of a "coherent superposition of linear waves" of this entity, an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and both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ut whether it is interference or diffraction ,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problem is from the Huygens Fresnel princip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ime resolved coherent wave. Based on this view,we expecting that this would help with further learning of optics..Key words: interference diffraction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目录0 引言 (1)1 光的干涉 (1)1.1 从定义出发探讨光的干涉特点 (1)1.2 从计算方法上分析干涉的光强分布 (1)1.3 在傍轴近似下,分析干涉花样的特征 (3)2 光的衍射 (4)2.1 从定义上探讨光的衍射特点 (4)2.2 从计算方法上分析衍射光强的分布 (4)2.3 分析单缝衍射的衍射图样特征 (6)3 双缝实验 (8)4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异同点 (9)5 结束语 (10)致谢 (10)参考文献 (10)光的干涉与衍射0 引言大学物理是本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干涉与衍射往往又是波动光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文章摘要: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几个世纪以来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两种学说相互妥协的结果。

在解释一些现象如干涉和衍射时,人们就用波动说去解释,而对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就用微粒说去说明。

这种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在观念上确实叫人们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很好地把波动和微粒统一在一个模式下。

本文正是从这样一种出发点来探讨光的本性。

假设有一个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块屏幕,从S1发出的光(光子)会将整个屏幕均匀的照亮。

我们知道,屏幕的亮度是与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数的多少有关的。

严格地说,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线与屏幕的交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暗的。

但这种变化决不是几率问题。

证明如下:把S1放在一个半径为R1的球的中心,假设S1在单位时间里发射出N个光子,则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等于光子数N除以球的总面积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径由R1变为R2(R2>R1),则在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就变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径为R1的球在单位球面积上接受的光子数大于R2球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

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渐变化的原因。

当屏幕距光源的距离很大且屏幕的面积又很小时,就可以近似的认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匀分布的。

现在把另一个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况有了变化。

在垂直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而在平行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见图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光的干涉条纹。

因为干涉现象是波动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动性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我们知道机械波是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当有两列相干波源存在时,媒质中任意一点的振动是两列波各自到达这一点时波的叠加。

当到达这一点的两列波的相位相同时,则在这一点上的振幅最大,如果两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时,则振动的振幅相互抵消,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则的干涉条纹。

经典光学正是套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的,而传播光的媒质以太已被证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也就显得比较牵强。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摘要】光的干涉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粒子性质,通过双缝干涉实验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形成。

单缝干涉实验和夫琅禾费衍射也为我们解释了光的干涉现象。

这些实验表明光具有波动特性,同时也具有粒子性质。

由此可见,光的本性是混合的,光既是波动也是粒子。

光的波动视角和光的粒子性质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认识光的本质。

光的本性既包括波动性也包括粒子性,这两种性质共同构成了光的复杂本质。

【关键词】光的干涉现象、光的波动、粒子性质、双缝干涉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单缝干涉实验、干涉条纹、夫琅禾费衍射、光的本性、波动特性、混合特性。

1. 引言1.1 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光的干涉现象是光波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揭示了光是波动的本质。

干涉现象是在两个或多个波媒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其中涉及到波的叠加。

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双缝干涉实验来解释。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从一个光源射向两个相距很近的狭缝,经过狭缝后形成的波通过干涉产生干涉条纹,这些条纹显示了波的干涉效应。

通过观察这些干涉条纹,我们可以了解光是如何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以及光的传播遵循的规律。

光在干涉现象中呈现出波动的性质,这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质。

通过研究光的干涉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光的本质,并探讨光的波动特性对光的传播和传播规律的影响。

1.2 光的波动视角光的波动视角是指从波动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波动性质最早由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提出,他认为光是由许多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具有波动性质,并且在空间中传播。

后来,法国科学家奥古斯特·菲涅耳通过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性质,他提出了菲涅耳衍射定律,并解释了各种复杂的干涉现象。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通过两个狭缝时会产生干涉条纹,这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解释。

光波从两个狭缝出发,形成波前,当波前相遇时会出现相位差,导致明暗条纹的形成。

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则更加直接地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因为只有波动理论才能解释干涉图案的出现。

光的干涉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光的干涉是一种光波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它展示了光波的波动特性和波动精确度。

干涉现象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光的本质,为光学领域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观察光的干涉现象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一束经过狭缝扩散后的光。

这束光会经过一个分束镜,被分成两束互相平行的光。

然后,这两束光通过一个透明样品或一个光学元件,之后再汇聚到一个探测器上。

通过测量干涉光强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样品或元件的特性。

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光的超波动性。

光波本身是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当两束光波相交时,它们会互相干涉,形成干涉图案。

这个图案是由光波的相位差决定的,而相位差则取决于光波的波长和路径差。

如果两束光波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则它们会增强,出现明亮的干涉条纹。

相反,如果相位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则会出现干涉极小,形成暗纹。

在光的干涉观察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实验是杨氏双缝实验。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一束光通过一个狭缝,然后在后面的屏幕上形成一个狭缝宽度相等的光斑。

随后,光斑会穿过两个平行的狭缝,并在接下来的屏幕上投影出干涉图案。

这个干涉图案由一组互相平行的明亮和暗纹组成,显示出光波的波动特性。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和位置,我们可以得出光的波长和路径差的信息。

除了杨氏双缝实验,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可以观察光的干涉现象。

例如,在米氏干涉实验中,我们使用一个半透明的镜片来分割光波,形成两束互相平行的光线。

这两束光线经过不同的光程后再次相交,产生干涉图案。

米氏干涉是一种非常精确的测量光波相位差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

除了实验中的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在光学仪器中,通过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可以制造出精密的测量设备,用于检测微小的长度和角度变化。

此外,光的干涉还应用于光学显微镜、干涉仪和光栅等光学设备中。

这些设备在光学研究、光学通信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光的干涉现象不仅仅是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实际应用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论文《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物理学论文《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43 更新时间:2006-7-28
假设有一个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块屏幕,从S1发出的光(光子)会将整个屏幕均匀的照亮。

我们知道,屏幕的亮度是与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数的多少有关的。

严格地说,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线与屏幕的交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变暗的。

但这种变化决不是几率问题。

证明如下:把S1放在一个半径为R1的球的中心,假设S1在单位时间里发射出N个光子,则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等于光子数N除以球的总面积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径由R1变为R2(R2>R1),则在单位球面积上所接受的光子数就变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径为R1的球在单位球面积上接受的光子数大于R2球单位面积上的光子数。

这就是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渐变化的原因。

当屏幕距光源的距离很大且屏幕的面积又很小时,就可以近似的认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匀分布的。

现在把另一个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况有了变化。

在垂直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圆环,而在平行两个光源的平面上,则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见图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光的干涉条纹。

因为干涉现象是波动的最主要特征,所以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动性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我们知道机械波是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当有两列相干波源存在时,媒质中任意一点的振动是两列波各自到达这一点时波的叠加。

当到达这一点的两列波的相位相同时,则在这一点上的振幅最大,如果两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时,则振动的振幅相互抵消,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则的干涉条纹。

经典光学正是套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的,而传播光的媒质以太已被证明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用机械波的方法证明光的干涉条纹也就显得比较牵强。

量子力学在解释干涉条纹时则采用的是几率波的方法,认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现几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则是光子出现几率少的地方。

问题是当只有一个光源时,光子是均匀分布在屏幕上的,而当存在另一个相干光源时,按照量子理论光子就会集中出现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几率的解释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的。

爱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掷骰子来表达他对用几率描述单个粒子行为的厌恶。

这就是目前对于光的干涉现象的两种正统解释方法。

我们对于光本性的认识是否还存在其它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其它的证明方法来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种理论解释来解释波动性和粒子性呢?
为了找到这种新的理论,在此我们不得不在现有光量子理论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单个光量子的能量是变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质量是相互转化的,转化的频率就是光的频率。

频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质量小,相反,频率慢则光子的能量小质量大,这样光子在空间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条类波的轨迹。

在论证光的干涉现象之前,我们先对光源进行定义。

单频率点光源---频率单一且所有光子在离开光源时的状态(相位)都相同。

单频率点光源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在距光源某一点的空间位置上,光子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

其二光子的状态随距点光源的距离作周期变化。

光的波长指的是光子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在空间运行的距离。

我们在x轴上设置两个点光源S1和S2,如图一所示。

令P为垂直平面上的一点,从P点到S1和S2的
光程差PS1-PS2为波长的某个正数倍ml (m=±1,2,3,…)。

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同相地达到P点,状态相同。

再令Q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从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ml。

过P和Q点做一条曲线,使得这曲线上所有过XO的垂直平面内的点的轨迹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即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到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根据解析几何我们知道,这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如果我们设想这一双曲线以直线XO为轴旋转,则它将扫出一个曲面,叫做双曲面。

我们看到,在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来自S1和S2的光子始终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变),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点的状态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点的状态是周期变化的。

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光子沿曲面的这种周期变化是不容易被观测到。

同理,我们令T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T点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为波长的l/2×(2m+1)倍(m=±1,2,3,…)。

从S1和S2出发的两列光子,将以1800的相位差达到T点。

再令V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点(图中未画出),从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为道长l/2×(2m+1)倍。

过T 和V做一条曲线使这曲线上任一点到两定点S1和S2的距离之差为常数,这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以XO为轴旋转同样将扫出一双曲面。

所不同的是来自S1和S2的光子到达这曲面上的任意一点的相位差始终为1800,叠加后的最终状态是一个恒定的值。

图一是在S1到S2的距离为3l,P点的光程差为PS1-PS2=2l(m=2)这一简单情况下画出的。

m=1的那条双曲线是垂直平面内光程差为l的那些点的轨迹。

光程差为零(m=0)的各点的轨迹是过S1S2中点的一条直线。

由它绕XO旋转而成的将是一个平面。

图中还画出m= -1和m= -2的双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这五条曲线绕XO旋转而产生五个曲面,这五个曲面将S1和S2两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场分成了6个左右对称的无限延伸的能量空间。

屏幕上亮线将出现在屏幕与诸双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线的任何所在位置上。

如果两点光源间的距离是许多个波长,则将存在许多曲面,在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强。

因而在平行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双曲线(几乎是直线)干涉条纹。

而在垂直于两光源连线的屏幕上将形成许多明暗相间的圆形干涉条纹。

两条相邻的明条纹之间的关系是光程差相差一个l,暗条纹与相邻明条纹之间相差l/2。

干涉条纹从明到暗再到明之间的相位变化是从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

为了检验以上的设想是否正确,这里我结合光的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

第一步用光干涉仪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第二步将光电管依次放在从明到暗条纹的不同位置上,当然采用的单色光源频率要在临阈频率之上,观察产生光电子动能的大小。

如果按照现有光量子理论,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原因是光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亮度无关,干涉后光的频率并没有变化,所以在从明到暗的条纹上,测得的光电子的动能应该是不变的。

再从量子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明亮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大,暗的地方光子出现的几率小,明暗只是单位面积上光子数不同而已,光子的动能并没有改变,所以结论也是光电子的动能不变。

而我的结论则是在从明到暗的干涉条纹上光子数是一样的,产生的光电子的动能是从大到小连续变化的。

如果实验的结果与我所做的推论一致,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一切实物粒子,因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一切实物粒子自身的能量与质量之间始终处在不停地相互变化中,这也正是量子力学波函数所要描述的微观世界粒子的客观实在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