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论 第七章 原 根
初等数论习题集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习题一1. (ⅰ) 由a∣b知b = aq,于是b = (-a)(-q),-b = a(-q)及-b = (-a)q,即-a∣b,a∣-b及-a∣-b。
反之,由-a∣b,a∣-b及-a∣-b也可得a∣b;(ⅱ) 由a∣b,b∣c知b = aq1,c = bq2,于是c = a(q1q2),即a∣c;(ⅲ) 由b∣a i知a i= bq i,于是a1x1+a2x2+ +a k x k = b(q1x1+q2x2+ +q k x k),即b∣a1x1+a2x2+ +a k x k;(ⅳ) 由b∣a知a = bq,于是ac = bcq,即bc∣ac;(ⅴ) 由b∣a知a = bq,于是|a| = |b||q|,再由a ≠ 0得|q| ≥ 1,从而|a| ≥ |b|,后半结论由前半结论可得。
2. 由恒等式mq+np = (mn+pq) - (m-p)(n-q)及条件m-p∣mn+pq可知m-p∣mq+np。
3. 在给定的连续39个自然数的前20个数中,存在两个自然数,它们的个位数字是0,其中必有一个的十位数字不是9,记这个数为a,它的数字和为s,则a, a+ 1, , a+ 9, a+ 19的数字和为s, s+ 1, , s+ 9, s+ 10,其中必有一个能被11整除。
4. 设不然,n1 = n2n3,n2≥p,n3≥p,于是n = pn2n3≥p3,即p≤3n,矛盾。
5. 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k,使得2k+ 1是合数,对于这样的k,(k+ 1)2不能表示为a2+p的形式,事实上,若(k+ 1)2 = a2+p,则(k+ 1 -a)( k+ 1 +a) = p,得k+ 1 -a = 1,k+ 1 +a = p,即p = 2k+ 1,此与p 为素数矛盾。
第一章习题二1. 验证当n =0,1,2,… ,11时,12|f(n)。
2.写a = 3q1+r1,b = 3q2+r2,r1, r2 = 0, 1或2,由3∣a2+b2 = 3Q+r12+r22知r1 = r2 = 0,即3∣a且3∣b。
原根的简单求法
原根的简单求法刘志平【摘要】引进原根与指标两个概念以求同余式xn≡a(mod m)的有解条件.讨论了p与p2 原根的简单求法,特别是p2的原根的求法简化了原来的计算.【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0)006【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原根;指数;简化剩余系【作者】刘志平【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数学学院,四川宜宾,6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156.4在初等数论的学习中,为了讨论同余式xn≡a(mod m)在什么条件下有解,在讨论中要引进原根与指标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数论里很有用,可以通过对原根与指标的研究,最后把上述同余式对某些特殊的m有解的条件利用指标表示出来.但原根的计算有时很麻烦,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教材定理中提供的寻找原根的方法并不是永远可以用来实际计算的,且寻找原根的计算有时也很麻烦,特别是应用定理求 p2的原根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找出了求 p与 p2原根的常用简单求法.定义 1[1]:如果 m >1,(a,m)=1,则使同余式at≡1 (modm)成立的 t中的最小正整数δ称为 a对模 m的指数,如δ=φ(m),则 a称为模m的一个原根.有了原根的概念,可以把模m的简化剩余系很有规律地排列出来,设 g为模 m的一个原根,g0,g1,…,gφ(m)-1对模m两两不同余.这φ(m)个 g的乘幂构成了模m的简化剩余系.例 1 设 a为奇质数 p的原根,则 a的奇次幂为 p的平方非剩余.证:用反证法:设 a2k+1是 p的平方剩余,则又∵a为 p的原根,整数,矛盾,由欧拉判别法, a是 p的平方非剩余.相关结论:例 1说明原根存在于平方非剩余中.例 2 设 p与 4p+1都是奇质数,则 2为 4p+1的原根.证:设q=4p+1,φ(q)=4p,则2关于模 q的指数必是 4p的正因数,即1,2,4,p,2p,4p 之一,∵p为奇数,∴p=2t+1∴q=4(2t+1)=8t+5 ∴2是模 q的平方非剩余.由欧拉判别条件∴2关于模 q的指数不是 2p,当然也不是 2p的因数 2与 p,又因为 2关于模 q的指数也不是 1与 4,所以 2关于模 q的指数只能是 4p,故 2为模 q的原根.并不是所有模m的原根都存在,例m=8,φ(8)=4,但任何与 8互质的数为奇数,而奇数的平方被 8除余 1,这就是说任何奇数以 8为模的指数最大为 2,决不等于 4,所以8没有原根.定理 1[1]若 p是单质数,则模m的原根是存在的.定理 2[1]设 g是模 p的一个原根,则存在一整数 t0使得由等式 (g+pt0)p-1=1+pu0所确定的 u0不能被 p整除,并且对应于这个 t0的 g+pt0就是模pα的原根,其中α≥1为整数.定理 3[1]设α≥1,g是模pα的一个原根,则 g与g+pα中的奇数是模2pα的一个原根.定理 4[1]模m的原根存在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 m等于2,4,pα,2pα,其中 p是奇质数.定理5[1]设m>1,φ(m)的所有不同质因数是q1,q2…,qk,(g,m)=1,则 g是模 m的一个原根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例 3 设 p为奇质数,n不整除 p-1,试证:1n+2n+…+(p-1)n≡0(modp)证设 g是 p的原根,则g0,g1,…,gp-2是 p的简化剩余系,而1,2,…,p-1也是 p的简化剩余系,其中 gn≢1(modp).因若gn≡1(modp)则 n|p-1,与假设矛盾.3.1 原根的求法定理 4、定理 5既讨论了原根存在性,也给出了原根的求法,求m的原根的问题基本上就是求奇质数 p的原根问题.例 4[1]求出 p=41的一个原根.解因8,由定理 5知 g是模 41的原根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 g8≢1(mod41),g20≢1(mod 41),g不整除 41,我们用1,2,3…逐一代入验算得到例5 求m=412的一个原根解用定理2的方法求简便些.由例 4知,6为 41的一个原根,经计算得640≡124=1 +3×41(mod 412)故 640=1+41(3+41l),l为正整数,其中 u=3+41l-639t+41T.当 t=0时,41不整除u,故 6是 412的一个原根且是模41α(α>1)的一个原根.例6 求m=2×412=3362的一个原根解由定理 3及例 5立刻可以知道 6+412=1687是模 3362的一个原根.在上述定理 5中,基本解决了奇质数原根的求法,下面重点论述从定理 2出发,求 p2的一个原根的一个简单方法.设 g是模 p的一个原根,则存在一整数 t0使得由等式(g+pt0)p-1=1+pu0所确定的 u0不能被 p整除,并且对应于这个 t0的 g+pt0就是模pα的原根,其中α≥1为整数.当α=2,如在等式(g+pt0)p-1=1+pu0所确定的 u0不能被 p整除,且 t0=0时,则上式等价于 gp-1≢1(modp2)此时 g为 p2的一个原根.例 7 求m=292的一个原根.解先求m=29的一个原根.3.2 原根的个数上述求原根的方法有时是很麻烦的,首先 p较大时,分解φ(p)为质因数的乘积就不容易,其次,在 p的简化剩余系中找出不适合同余的 qi就更为困难,为此对一些特殊结构的奇质数模 p有一些较为简便的方法,下面先讨论原根的个数.设 g是模m的一个原根,则构成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因为原根与m互质,故m的原根尽在(2)中,首先讨论具有怎样性质的 i才能使 gi为m的原根.设 gi的指数为λ∴(gi)λ=giλ≡1(modm),故当时d=(i,φ(m))=1时,λ=φ(m),此时 gi 为m的一个原根,而与φ(m)互质的数,尽在φ(m)的简化剩余系中,它们共有φ(φ(m))个.定理 6[1]设模有原根,则有φ(φ(m))个关于模 m不相同的原根.例8 求出41的全部原根解由例 4,知模 41的一个原根为 6,由定理 6,模 41共有φ(φ(41))=16个原根,为求出全部原根,只须求出40以内适合条件(i,40)=1的 i,它们分别是:1,3,7,9,11,13,17,19,21,23,27,29,31,33,37,39,由定理 6,41的不同原根为:即:6,7,11,12,13,15,17,19,22,24,26,28,29,30,34,35.例 9[2]若质数p=2λ+1,则模 p的全部平方非剩余是模 p的所有原根.证因为模 p的简化剩余系中,平方剩余与平方非剩余各有个,如 a是 p的平方剩余,则显然 a的指数小于φ(p)=p-1=2λ,所以 a不是原根,于是模 p的原根尽在模 p的平方非剩余之中,又由定理 6,模 p的原根共有φ(φ(p))=φ(P-1)=φ(2λ)=2λ-1个,即个,所以模 p的平方非剩余全部为模 p的原根. 例10 求 p=17的所有原根解∵φ(17)=16=24,p=24+1,λ=4,模 17的全部平方非剩余为 3,5,6,7,10,11,12,14均为模 17的平方非剩余,即它们为模 17的全部原根.例 11[3]求模 49的原根解∵3为模7的原根,由定理6T0=6 ∵(35,7)=1 ∴35t≡6(mod 7),即5t≡6(mod 7)有且只有一个解t≡4(mod 7),所以 t0=0,1,2,3,5,6时,u≢0(mod 7),∴3+7t0=3,10,17,24,38,45为模49的原根,同理5为模7的另一个原根,56≡43=1+6×7(mod 49) ∴55t≡6(mod 7)即3t≡6(mod 7)有且只有一个解t≡2(mod 7),所以 t0= 0,1,3,4,5,6时,u≢0(mod 7) ∴5+7t0=5,12,26,33,40,47均为模 49的原根.例12 求模 14的原根解因为14=2×7,7有原根 3,5,由定理 3,3+7与 3, 5+7与 5之间,3,5为奇数,所以3与 5为模 14的原根.推论设q1,q2,…,qs是φ(m)的一切不同的质因数,则 g是模m的一个原根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是:g是对模 m的qi(i=1,2,…,s)次非剩余.例13 证明 2是形如4p+1形的质数的原根证∵φ(4p+1)=4p只有质因数 2与 p,所以 2是4p+1的原根的充要条件是 2为模4p+1的平方非剩余与p次非剩余,∴2是模 4p+1的平方非剩余,且xp≡2(mod 4p+1)无解,否则如有解,x4p≡24≡1(mod 4p+1)而4p+1≠3,5.∴16≢1(mod 4p+1),则 2为模 4p+1的 p次非剩余,2为模 4p+1的原根.以上讨论了原根的部分简单求法,特别是 p2的原根的求法简化了教材中的计算.【相关文献】[1]闵嗣鹤,严士健.初等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郑克明.数论基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王杰官.数论基础[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潘承洞,潘承彪.初等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转引潘承彪译.有趣的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初等数论讲义修改版
3.10 Gauss整数的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1 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九讲 模m的原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2 模m的原根存在的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3 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4 公钥密码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讲 群, 环, 域理论简介(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5 群的概念及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6 似曾相识的群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7 基本的群论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一讲 必备的抽象代数(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8 环和域的概念及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 环的算术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0 理想的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1 域的“熟知”定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数论函数 第十二讲 基本的数论函数及运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数论函数po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麦比乌斯函数和Euler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richlet乘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麦比乌斯反演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积性函数和完全积性函数 素数分布 同余方法 柯召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等数论(闵嗣鹤、严士健)》第三版课件
唯一性:设q1 , r1是满足(2)的另两个整数, 则
因而
a bq1 r1,0 r1 b, bq1 r1 bq r,
于是
bq q1 r1 r,
7
三、带余数除法
定理4 设a与b是两个整数,b > 0,则存在唯一
的两个整数q和r,使得
a bq r, 0 r b
(1)
定义2:(1)式通常写成
5解 : (1)无,(2)x 1, 2,2.
6证 : (1)3 n n 3m,所以7 3m ,又7 7m ,
7 7m 2 3m m,从而21 n.
(2)21 7n, 21 3n 21 7n 1 3n 2 n.
14
q为偶数,且b 0时,令s q , t a bs a q b
10
练习: 1.设a 2t 1,若a 2n,则a n. 2.设a,b是两个给定的非零整数,且有整数x, y使 ax by 1,证明 : 若a n,且b n,则ab n.
3.设n 1,证明 : n 12 nk 1 n 1 k .
4.若x2 ax b 0有整数根x0 0,则x0 b . 一般地,若xn an1 xn1 a0 0有整数根x0 0, 则x0 a0 .
思考 28 6 14 3 4 (余 2) 正确吗?
9
eg5 已知: 782 + 8161能被57整除, 求证:783 +8163也能被57整除。
证明:783 + 8163 = 7 ( 782 + 8161 )-7 × 8161 + 8163 = 7 ( 782 + 8161 ) + 8161 × 57 ∵782 + 8161和57都能被57整除 ∴原式得证。
(1) a 14,b 3
初等数论知识点总结
初等数论知识点总结初等数论是数论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自然数的整除性质以及其它基本性质。
初等数论主要包括素数与合数、整数表示、整数方程、模运算、同余方程、数乘次幂循环节等内容。
下面将对初等数论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1.素数与合数:素数(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合数是除了1和自身以外还能被其它数整除的自然数。
质数有无穷多个,这个结论由欧几里得证明。
常见的质数有2、3、5、7等。
2.素因子分解: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唯一分解成若干个素数的乘积形式,这个分解过程称为素因子分解。
例如,24可以分解为2^3*3,其中2和3是24的素因子。
3.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GCD)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中最大的能够整除所有这些数的自然数,最小公倍数(LCM)是指两个或多个数中最小的能够被这些数整除的自然数。
GCD可以通过欧几里得算法进行计算,而LCM可以通过两个数的乘积除以它们的GCD得到。
4.模运算与同余方程:模运算是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所得到的余数,同余方程是指具有相同余数的整数关系。
例如,如果a除以n与b除以n得到相同的余数,即a≡b (mod n),则称a与b在模n下是同余的。
5.素数定理与欧拉定理:素数定理是指当自然数x趋于无穷大时,小于等于x的素数的数量约等于x / ln(x),其中ln(x)是自然对数。
欧拉定理是指当正整数a与自然数n互质时,a^(φ(n)) ≡ 1 (mod n),其中φ(n)是小于n且与n互质的自然数的个数。
6.立方与四方数:立方数是指一个数的立方,四方数是指一个数可以表示为四个整数的平方和。
高斯数学说是指四方数的性质,它由高斯证明,表示为四个整数的平方和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等于该数的除以8的余数。
7.费马小定理与小费马定理:费马小定理是费马定理的一个特殊情况,它表明如果p是一个素数,a是一个与p互质的整数,那么a^(p-1) ≡ 1 (mod p)。
小费马定理是费马小定理的推广,它表明如果a是一个整数,m是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且a与m互质,那么a^φ(m) ≡ 1 (mod m),其中φ(m)是小于m且与m 互质的自然数的个数。
(完整word版)《初等数论》
第一节 整数的p 进位制及其应用正整数有无穷多个,为了用有限个数字符号表示出无限多个正整数,人们发明了进位制,这是一种位值记数法。
进位制的创立体现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近几年来,国内与国际竞赛中关于“整数的进位制”有较多的体现,比如处理数字问题、处理整除问题及处理数列问题等等。
在本节,我们着重介绍进位制及其广泛的应用。
基础知识给定一个m 位的正整数A ,其各位上的数字分别记为021,,,a a a m m,则此数可以简记为:021a a a A m m (其中01 m a )。
由于我们所研究的整数通常是十进制的,因此A可以表示成10的1m 次多项式,即012211101010a a a a A m m m m ,其中1,,2,1},9,,2,1,0{ m i a i 且01 m a ,像这种10的多项式表示的数常常简记为10021)(a a a A m m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将下标10省略不写,并且连括号也不用,记作021a a a A m m ,以后我们所讲述的数字,若没有指明记数式的基,我们都认为它是十进制的数字。
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整数的表示除了用十进制外,还常常用二进制、八进制甚至十六进制来表示。
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显示出对二进制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二进制只使用0与1这两种数学符号,可以分别表示两种对立状态、或对立的性质、或对立的判断,所以二进制除了是一种记数方法以外,它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工具,可以用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为了具备一般性,我们给出正整数A 的p 进制表示:012211a p a p a p a A m m m m ,其中1,,2,1},1,,2,1,0{ m i p a i 且01 m a 。
而m 仍然为十进制数字,简记为p m m a a a A )(021 。
典例分析例1.将一个十进制数字2004(若没有指明,我们也认为是十进制的数字)转化成二进制与八进制,并将其表示成多项式形式。
初等数论第七章原根
第七章原根原根是数论的理论和应用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本章要介绍原根以及与它有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指数及其基本性质定义1设m > 1,(a, m) = 1,则使a r 1 (mod m) (1)成立的最小的正整数r,称为a对模m 的指数,记为m(a),在不致误会的情况下,简记为(a).由Euler定理,当r = (m)时式(1)成立,因此,恒有m(a)(m)。
若a b (mod m),(a,m) = 1,则显然有m(a ) = m(b)。
定义2若m(a ) = (m),则称a是模m的原根。
例如,当m = 7时,因为21 2,22 4,23 1 (mod 7),所以7(2) = 3。
又因为31 3,32 2,33 6,34 4,35 5,36 1 (mod 7),所以7(3) = 6 = (7),3是模7的原根.以后,在谈到a对模m的指数时,总假定m〉 1,(a, m) = 1。
定理1记 = m(a),则a0,a1, , a 1对模m两两不同余。
证明用反证法。
若有0 i < j 1,使得a i a j (mod m),则由(a, m) = 1得到a j i 1 (mod m),这与 = m(a)的定义矛盾,所以定理成立。
证毕。
定理1说明,若g是模m的原根,则g0,g1,, g(m) 1构成模m的简化剩余系。
定理2设 = m(a),r与r是正整数,则a r a r (mod m) (2)的充要条件是r r (mod ). (3)特别地,a r 1 (mod m)的充要条件是r.证明不妨设r > r。
因为(a,m) = 1,所以式(2)等价于a r r 1 (mod m)。
(4)若式(4)成立,记r r = q t,q N,0 t〈,则由定义1,有a t a q t = a r r 1 (mod m).由m(a)的定义可知t = 0,即r r ,也即式(3)成立。
必要性得证。
若式(3)成立,则存在q N,使得r r = q,则由定义1,有a r r = a q 1 (mod m),即式(4)成立,从而式(2)成立,充分性得证。
初等数论 文档
初等数论文档初等数论文档02022初等数论江苏教育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第一章整数的可除性一、自学要求(一)掌握整除的基本概念,会使用带余数除法和辗转相除法。
(二)掌握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理论,能够找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三)掌握质数的性质和算术基本定理,会用筛选法求不超过给定正整数的质数。
(四)掌握数论函数[x]的概念,并能找到n!标准分解公式。
二、考试内容(一)可除性,余数除法,滚动相位除法。
(二)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及其性质,算术基本定理,筛选法。
(三)数论函数[x],n!标准分解公式。
第二章不定方程一、自学要求(一)掌握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熟练掌握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
(二)了解多元初等不定方程解的充要条件,掌握三元初等不定方程的解。
(三)了解勾股数,掌握不定方程x2+y2=z2的正整数解的表示方法。
二、考试内容(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
(二)多元一阶不定方程,三元一阶不定方程。
(三)勾股数,不定方程x2+y2=z2。
第三章一致性一、自学要求(一)掌握同余的定义,理解和掌握同余与除法的关系,同余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算术中的应用。
(二)掌握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的定义和性质结构。
(三)掌握欧拉函数和简化的残差系统。
(四)熟练掌握欧拉定理和费马定理的推导及其对循环小数的应用。
二、考试内容(一)同余的定义,同余的基本性质,同余的应用。
(二)完整的剩余系统。
(三)欧拉函数,简化剩余系。
(四)欧拉定理,费马定理,循环小数。
第四章同余式一、自学要求(一)掌握同余式及其解的定义,掌握一次同余式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熟练掌握一次同余式的解法。
(二)掌握孙子定理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孙子定解来理解本原同余群。
(三)了解高次同余式的解数,掌握质数模的高次同余式的解法。
二、考试内容(一)一次同余式的概念及解法。
(二)孙子定理,一阶同余系。
(三)高次同余式,质数模的高次同余式。
初等数论
2013,北约,8:至少可以找到多少个两两不同的正整数 使得他们中的任意三个的和都是质数?证明你的结论。
2013,北约,8:至少可以找到多少个两两不同的 正整数使得他们中的任意三个的和都是质数?证明 你的结论。 特殊化猜想:1 3 7 9 一般化证明:假设存在5个符合题意的正整数。考 虑他们除以3的余数,设余数为0,1,2的分别为 a b c 个则 (1)若a b c均不为0则一定存在三个数,他们的余 数分别为0 1 2 取这三个数他们的和为3的倍数,不 是质数 (1)若a,b,c中有零,则根据抽屉原理至少有三个 数,他们的余数相同,这三个数的和为3的倍数一 定不是质数。综上最多能找到4个
2 设m=x1 x2 x3 x4 x5 , c4 6 这5个数中有两个相等;
不妨设x1
x2
x3
a 44, 45, 46, 47 a 46, m 57 x1 13, x2 12, x3 x5 11, x4 10
m x1 44 m x 45 2 x4则 m x3 46 则4m 182 a m x 47 4 m x5 a
初等数论
初等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特别是整数性质 的数学分支。它是数论的一个最古老的分支。 它以算术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 整数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和 某些特殊不定方程。 换言之,初等数论就 是用初等朴素的方法去研究数论。 在自主招生考试中所考察的内容包括:整数, 有理数,实数 整除,同余理论,多项式, 韦达定理,高斯函数等。 特点:形式简单所用知识不多但是富有灵巧 性不易下手
2014数学竞赛河南预赛7(高斯函数)
n n n 符号 x 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n是正整数则 ( ) 3 6 n 1 2
初等数论(闵嗣鹤版课件
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大 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 积之和”〔所谓的1+2〕,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至今仍 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结果。
2、费尔马大定理: 费马是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学 许多领域中都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本行是专业的 律师,世人冠以“业余王子”之美称。在三百七十多 年前的某一天,费马正在阅读一本古希腊数学家戴奥 芬多斯的数学书时,突然心血来潮在书页的空白处, 写下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定理。
1、a=81; 2、a=-81;
• 例2(1)一个数除以2,余数可能为
,
所有的整数按被2除所得的余数分类可分
为
.
• (2)一个数除以3,余数可能为
,所有
的整数按被3除所得的余数分类可分为
.
• (3) 一 个 数 除 以 正 整 数 b, 余 数 可 能
为
,所有的整数按被b除所得的余
数分类可分为
.
带余数除法的应用举例
4、最完美的数——完全数问题
完美数又称为完全数,最初是由毕达哥拉斯的 信徒发现的,他们注意到,数6有一个特性,它等于 它自己的因子(不包括它自身)的和, 如: 6=1+2+3.
下一个具有同样性质的数是28, 28=1+2+4+7+14. 接着是496和8128.他们称这类数为完美数.
欧几里德在大约公元前350-300年间证明了:
设为ri,rk,不妨设0 i k a,因而有 a(qk qi ) 2k 2i 2i (2ki 1)
则有 a 2ki 1,取d k i a 1,则d就满足要求。
初等数论总复习题与知识点总结
初等数论学习总结本课程只介绍初等数论的的基本容。
由于初等数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与中学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初等数论对于中学的数学教师和数学系(特别是师院校)的本科生来说,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在可能情况下学习数论的一些基础容是有益的.一方面通过这些容可加深对数的性质的了解,更深入地理解某些他邻近学科,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他们的数学训练,这些训练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许多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院校,都开设了数论课程。
最后,给大家提一点数论的学习方法,即一定不能忽略习题的作用,通过做习题来理解数论的方法和技巧,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如果学习数论时只注意到它的容而忽略习题的作用,则相当于只身来到宝库而空手返回而异。
数论有丰富的知识和悠久的历史,作为数论的学习者,应该懂得一点数论的常识,为此在辅导材料的最后给大家介绍数论中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的阅读材料。
初等数论自学安排第一章:整数的可除性(6学时)自学18学时整除的定义、带余数除法 最大公因数和辗转相除法 整除的进一步性质和最小公倍数 素数、算术基本定理[x]和{x}的性质与其在数论中的应用习题要求3p :2,3 ; 8p :4 ;12p :1;17p :1,2,5;20p :1。
第二章:不定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二元一次不定方程c by ax =+多元一次不定方程c x a x a x a n n =++ 2211 勾股数 费尔马大定理。
习题要求29p :1,2,4;31p :2,3。
第三章:同余(4学时)自学12学时同余的定义、性质 剩余类和完全剩余系 欧拉函数、简化剩余系欧拉定理、费尔马小定理与在循环小数中的应用 习题要求43p :2,6;46p :1;49p :2,3;53p 1,2。
第四章:同余式(方程)(4学时)自学12学时同余方程概念 子定理高次同余方程的解数和解法 素数模的同余方程 威尔逊定理。
原根的定义
3
f ( x) ( x a)( x a 2 )( x a 4 ).
13
前页 后页 目录 返回
n的每个正因数m, GF ( p n )中存在惟 定理5.5.4 对
一的 p m 阶的子域. 并且这些是GF ( p n )中仅有的子域. 证 先证存在性. 设 m | n. 因为
x
pm
p m个的根, 但域上的 p m x 在 GF ( p ) 中就有多于
n
p m个根, 这就推出矛盾. 次多项式最多只有
最后, 假设 F 是 GF ( p n ) 的子域, 存在正整数m , 使 F 同构于GF ( p m ) . 由定理5.4.5,
15
前页
后页
目录
返回
n [GF ( p n ) : GF ( p)] [GF ( p n ) : GF ( p m )][GF ( p m ) : GF ( p)] [GF ( p ) : GF ( p )] m,
7
现在来检验 a 2 是否为 f ( x) 的根:
12
前页 后页 目录 返回
f ( a 2 ) ( a 2 )3 ( a 2 ) 2 1 a 6 a 4 1 (a 2 a ) (a 2 a 1) 1 0.
因此, a 2 是根. 而
f ( a 3 ) ( a 3 )3 ( a 3 ) 2 1 a 9 a 6 1 a 2 (a 2 a) 1 a 1 0
GF ( p n ) 作为加法群同构于
Z p Z p Z p
n个
GF ( p n ) 的全体非零元的集合关于乘法构成的群是一 p n 1 阶的循环群. 个
素数原根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素数原根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将对本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素数原根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和应用。
素数原根是数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素数及其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了解素数原根之前,我们需要先掌握素数的定义。
素数是指除了1和自身外没有其他因子的正整数。
素数在数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而素数原根是与素数相关的概念,它是指满足一定条件的整数,能够产生一组在模素数意义下互不相同的剩余类。
本文将首先讨论素数的定义及其常见性质,包括素数的唯一性和因子分解。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原根的定义与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原根。
最后,我们将探讨素数原根的重要性和应用,包括密码学中的应用以及其与数论中其他概念的关联。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素数原根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应用和意义。
素数原根作为数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数论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素数原根也在密码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数据安全和通信保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详细介绍素数原根的定义前,先了解一下本文的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讲解:2.正文2.1 素数的定义2.2 原根的定义3.结论3.1 素数原根的定义3.2 应用和意义通过上述结构,我们将全面介绍素数原根的定义以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将对素数及其定义进行介绍,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后续的内容。
接着,我们将针对原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其概念和特性。
最后,我们将对素数原根的定义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数学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素数原根的定义,掌握其相关概念和性质,并意识到其在数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在阅读完毕之后,读者也将进一步加深对素数原根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以上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初等数论知识点总结
《初等数论》总结姓名 xxx学号 xxxxxxxx院系 xxxxxxxxxxxxxxx专业 xxxxxxxxxxxxxxx个人感想初等数论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对于数的性质以及方程整数的解做了深入的研究,是对中等数学数的理论的继续和提高。
有时候上课听老师讲解一些例题,觉得比较简单,结果便是懂非懂地草草了之,但是过段时间做老师留下的一些相似的课后练习时,又毫无头绪,无从下手。
这就是上课的时候没做到全神贯注地去听,所以课下的时间尤为重要,一定做好复习巩固的工作。
老师讲课的方法也十分好,每次上课都会花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来对上节课的知识帮助我们进行回顾,我想很多同学都喜欢并适合这种教学方式。
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数的可除性1.2性质:(1)传递性质);(2)闭。
若反复运用这一性质,易则对于任意的整更一般,(3)若p 是质数,若n a p |,则a p |;(6)(带余数除法)设b a ,为整数,0>b ,则存在整数q 和r ,使得r bq a +=,其中b r <≤0,并且q 和r 由上述条件唯一确定;整数q 被称为a 被b 除得的(不完全)商,数r 称为a 被b 除得的余数。
注意:r 共有b 种可能的取值:0,1,……,1-b 。
若0=r ,即为a 被b 整除的情形;易知,带余除法中的商实际上为⎥⎦⎤⎢⎣⎡b a (不超过b a 的最大整数),而带余除法的核心是关于余数r 的不等式:b r <≤0。
证明a b |的基本手法是将a 分解为b 与一个整数之积,在较为初级的问题中,这种数的分解常通过在一些代数式的分解中取特殊值而产生若n 是正整数,则))((1221----++++-=-n n n n n n y xy y x x y x y x Λ;若n 是正奇数,则))((1221----+-+-+=+n n n n n n y xy y x x y x y x Λ;(在上式中用y -代y )(7)如果在等式∑∑===mk k ni i b a 11中取去某一项外,其余各项均为c 的倍数,则这一项也是c 的倍数;(8)个连续整数中,有且只有一个是n 的倍数;(9)任何n 个连续的整数之积一定是n!的倍数,特别地,三个连续的正整数之积能被6整除;第二章 不定方程1. 定义: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 +by = c ,其中a ,b ,c 是整数2. 定理:(1) 不定方程有整数解的充要条件为 (a,b) | c. (2) 设是方程的一组解,则不定方程有无穷解,其一切解可表示成⎩⎨⎧+=-=t a yy t b x x 1010 Λ,2,1,0±±=t 其中),(,),(11b a b b b a a a ==3. 不定方程的解法:(1)观察法:当a,b 的绝对值较小时可直接观察不定方程的一组特解,然后用⎩⎨⎧+=-=ta y y tb x x 1010得到其所有解(2)公式法:当a,b 的绝对值较小时,可用公式211021110,,1,0,,1----+===+===k k k k k k k k P Q q Q Q Q P P q P q P P 得到特解n n n n P y Q x )1(,)1(010-=-=-,然后用公式写出一切解。
初等数论第七章
Ⅱ指数的基本性质
1)记 m (a ) ,则a 0 , a1 ,, a -1对模m两两不同余 1)的推论: 若a是模m的原根, 则a 0 , a1,, a (m)-1是模m的简化剩余系 .
k
3)的推论: 若 m (a) kl,k 0,l 0,则 m (ak ) l。
Ⅱ指数的基本性质
4)设 m (x ) a , m (y ) b , 则 m (xy) ab (a,b) 1
“” : (a, b) d, 则a a1d, b b1d, 可得 :
指数表
a
δ7(a) a δ12(a)
1
1 1 1
2
3 5 2
3
6 7 2
4
3 11 2
5
6
6
2
(12) (3) (4) 4
a δ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
2 3
3 6
4 3
5 6
6 2
(7) 6
2. 原根: 当 (a ) (m )时,称a是模m的一个原根。
如上例 3,5是模7的原根。
例3 若(n, m) 1,(a,mn) 1,则 mn a [ m a , n a ]。
记 m (a) 1 , n (a) 2 , mn (a) 3 , [1 , 2 ] 0 1t1 2 t 2 即证 3 0 .先证 3 0:a 0 (a1 ) t1 1(modm), a 0 (a 2 ) t 2 1(modn), 由(m,n) 1 a 0 1(modmn) 3 0 ; 再证 0 3 : a 3 1(modmn) a 3 1(modm) 1 3 , 同理 2 3 0 3 .
原根及其应用
原根及其应用作者:××× 指导老师:×××摘 要 本文介绍了指数与原根的定义以及它们的一些有关性质,并给出了关于模m 的原根存在的几个充分必要条件.从原根与同余方程解的关系角度揭示了当模m 存在原根时所具有的一些本质特性.最后讨论了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公钥密码体制即ElGamal 密码体制,体现了原根在密码学方面的应用.关键词 指数 原根 剩余类ElGamal 密码体制1 引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欧拉定理引出指数的定义,进而得出原根定义,以及指数与原根的一些有关性质,接着我们经验证前30个正整数的原根存在的情况推断出一般整数原根存在的条件,并给出证明. 还从原根与同余方程解的关系这个角度出发,揭示了当模m 的原根存在时所具有的一些本质特性.最后讨论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公钥密码体制即ElGamal 密码体制,体现了原根在密码学方面的应用.2 整数指数与原根的定义及其性质2.1 整数指数的定义.欧拉定理 设m 是大于1的整数,1),(=m a ,则)(mod 1)(m a m ≡ϕ. 这里的)(m ϕ是个欧拉数,即它在正整数m 上的值等于序列0,1,2,…,1-a 中与a 互质的数的个数.这就是说,若1),(=m a ,1>m ,则至少存在一个正整数r ,满足)(mod 1m a r≡. 因此也存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最小正整数,故有定义2.1 若1>m ,1),(=m a ,则使得同余式)(mod 1m a r ≡成立的最小正整数r 叫做 a 对于模m 的指数,记r 为a ord m .例2.1 找2对于模7的指数.解 因为)7(mod 221≡,)7(mod 422≡,)7(mod 123≡,所以327=ord .同样找3对模7的指数. 因为 )7(mod 331≡,)7(mod 232≡,)7(mod 633≡, )7(mod 434≡,)7(mod 535≡,)7(mod 136≡,所以637=ord .要求出满足同余式)(mod 1m a x≡的所有解x ,我们可用以下定理:定理2.1 若1),(=m a ,0>m ,则x 是)(mod 1m a x ≡的解的充要条件是:x a ord m |.证明 (充分性)若x a ord m |,则a ord k x m ⋅=,其中k 为一个正整数,因此k a ord a ord k x m m a a a )(==⋅由1),(=m a ,知)(mod 1m a a ord m ≡,所以)(mod 1)(m a a k a ord x m ≡=.(必要性)若)(mod 1m a x≡,则令r a ord q x m +⋅=, a ord r m <≤0,则 )(mod )(m a a a a a r r q a ord r a ord q x m m ≡⋅==+⋅所以)(mod 1m a x ≡,因此)(mod 1m a r ≡. 由指数定义知,a ord y m =是使)(mod 1m a y ≡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又因为a ord r m <≤0,所以0=r .即a ord q x m ⋅=,亦即x a ord m |.例2.2 判断10=x 及15=x 是否为)7(mod 12≡x 的解.解 由例2.1知 327=ord ,因为3不被10整除,15|3,因此由定理2.1知,10=x 不是)7(mod 12≡x 的解,而15=x 是)7(mod 12≡x 的解.推论2.1 若1),(=m a ,0>m ,则)(|m a ord m ϕ.证明 因为1),(=m a ,由欧拉定理知,)(mod 1)(m a m ≡ϕ,再由定理2.1知,)(|m a ord m ϕ.例2.3 求出7对模9的指数.解 因为小于9且与9互质的正整数有1,2,4,5,7,8,即6)9(=ϕ,又因为6的因子为1,2,3,6,所以由推论2.1知,79ord 只可能是其中一数. 又因为)9(mod 771≡,)9(mod 472≡,)9(mod 173≡,所以379=ord .定理2.2 若1),(=m a ,0>m ,则)(m od m a a ji ≡当且仅当)(mod a ord j i m ≡,其中 i ,j 都是非负整数.证明 ""⇐ 若)(mod a ord j i m ≡,不妨设i j ≤≤0,则a o rd k j i m ⋅+=,k 是正整数. j k a ord a ord k j i a a a a m m ⋅==⋅+)(因为)(mod 1m a a ord m ≡,所以)(mod )(m a a a a j j k a ord i m ≡⋅=.""⇒ 若)(mod m a a j i ≡,其中j i ≥,则由1),(=m a 知,1),(=m a j ,因为)(mod m a aa a j j i j i ≡⋅=-,所以 )(mod 1m a j i ≡-,再由定理2.1知,)(|j i a ord m -,即 )(mod a ord j i m ≡.例2.4 设14,3==m a ,由定理2.2可知)14(mod 33115≡,但93与203不同余于模14. 因为6)14(=ϕ,)6(mod 115≡,但9与20不同余于模6. 2.2 原根的定义我们再来给出原根的定义.定义2.2 若1),(=m a ,0>m ,且)(m a ord m ϕ=,则a 称为模m 的一个原根.例2.5 显然,)7(637ϕ==ord ,所以3是模7的一个原根.同样,)7(657ϕ==ord ,所以5也是模7的一个原根.注 并不是所有的模m 都存在原根.例如:对于模8,小于8且与8互质的数是1,3,5,7,即4)8(=ϕ,而118=ord , 2753888===ord ord ord ,所以模8不存在原根.2.3 指数与原根的性质.2.3.1 关于指数的性质性质2.1 若x 对于模m 的指数是ab ,0>a ,0>b ,则a x 对于模m 的指数是b .证明 因为1),(=m x ,所以1),(=m x a ,因此a x 对于模m 的指数是存在的.设a x 对于模m 的指数是δ,则)(mod 1)(m x a ≡δ.由定理2.1,δa ab |,因而δ|b .又因为 ab 是x 对于模m 的指数,所以)(mod 1)(m x b a ≡.而δ是a x 对于模m 的指数. 由定理2.1,b |δ.其中b ,δ都是正整数,所以δ=b .性质2. 2 若x 对于模m 的指数是a ,y 对于模m 的指数是b ,并且1),(=b a ,则xy 对于模m 的指数是ab .证明 因1),(),(==m y m x ,故1),(=m xy . 所以xy 对于模m 的指数是存在的,且设为 δ,则)(mod 1)(m xy ≡δ. 所以)(mod )(1m x y x xy b b b b δδδδ≡≡≡. 由定理2.1即得δb a |.又因为1),(=b a ,所以δ|a . 同理可证δ|b . 再由1),(=b a ,即得δ|ab . 又因为)(mod 1)()()(m y x xy a b b a ab ≡=.由定理2.1知,ab |δ. 因为0>ab ,0>δ,所以ab =δ.2.3.2 关于原根的性质性质2.3 若1),(=m a ,0>m ,如果a 是模m 的一个原根,则1a ,2a ,…,)(m aϕ 构成模m 的简化剩余类.性质2.4 若t a ord m =,u 是一个正整数,则),()(u t ta ord u m =. 证明 令)(u m a ord s =,),(u t v =,v t t 1=,v u u 1=,则1),(11=u t ,)(mod 1)(m a s u ≡.因为t a ord m =,所以)(mod 1m a t≡,因此 )(mod 1)()()(111m a a a u t v t v u t u ≡==. 由定理2.1知,1|t s .又因为)(mod 1)(m a a us s u ≡=,所以us t |,则vs u v t 11|,所以s u t 11|,又因为1),(11=u t ,所以s t |1,因此),(1u t t v t t s ===,所以 )(mod 1)(1m a t u ≡, 即),()(1u t t t a ord u m ==.例2.6 根据例2.1,637=ord ,则由性质2.3.4知,326)4,6(6347===ord . 推论2.2 若a 是模m 的一个原根,m 为整数,且1>m ,则u a 是模m 的一个原根是充要条件是1))(,(=m u ϕ.证明 由性质2.4知,)))(,(()(),(m u m a ord u a ord a ord m m u m ϕϕ==.所以u a 是模m 的一个原根⇔)(m a ord u m ϕ=⇔1))(,(=m u ϕ.3 原根存在的条件任给一个模m ,原根是一定存在的吗?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哪些整数的原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验证在前30个正整数中,模2,3,4,5,6,7,9,10,11,13,14,17,18,19,22,23,25,26,27,29存在原根,而8,12,15,16,20,21,24,28,30的原根不存在.通过观察,在此范围之内,任意的质数都有原根(2,3,5,7,11,13,17,19,23,29),另外9(23=),25(25=),27(33=)有原根,而6,10,14,18,22,26是单质数的两倍或单质数平方的两倍,剩下2和4也有原根,那么猜想:只有当模m 为2,4,t p ,tp 2四者之一时,其中p 为单质数,t 为正整数,此模 m 才有原根.这是这部分要证明的主要结论.在证明此结论之前,先给出引理.引理3.1 设1>m ,1),(=m a ,则m 为单质数且a 为模m 的一个原根的充要条件是1-=m a ord m .证明 若m 为单质数,a 为模m 的一个原根,则1)(-==m m a ord m ϕ。
大学数学---初等数论
.
同理可得:[14976,524]=1961856, 于是:[128,234,524]=1961856.
习题
1、求[21,35]. 2、求[123,321]. 3、求[125,725,1125,2015].
§1.4整数可除性的检验
例2:求(2605,-5125).
解:因为5125=2605×1+2520, 2605=2520×1+85 2520=85×29+55 85=55×1+30 55=30×1+25 30=25×1+5 25=5×5 所以(2605,-5125)=5.
例3:求(2605,3245,7250).
解:先求2065和3245的最大公因数。 因为3245=2605×1+1180, 2605=1180×1+885 1180=885×1+295 885=295×3 所以(2605,3245)=295. 再求295与7250的最大公因数。 7250=295×24+170, 295=170×1+125 170=125×1+45 125=45×2+35 45=35×1+10 35=10×3+5 10=5×2 所以(2605,3245,7250)= (295,7250)=5.
第二章 不定方程
中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曾经解答了下面的题目: “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 各几何?” 设用 x,y,z 分别代表鸡翁、鸡母,鸡雏的数目,就得到下面的方程:
1 5 x 3 y z 100 3 x y z 100
《原根与指数》课件
以$gcd(a^n, b^n)$的形式表 示原根和指数的综合应用,通
过计算得出结果。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除法法则
即a^m/a^n=a^(m-n)(a≠0,m,n均为正整数, 且m>n)。
03
原根与指数的应用
在数学中的应用
80%
代数方程求解
原根和指数可用于求解代数方程 ,例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100%
数学分析
在数学分析中,原根和指数可用 于研究函数的性质,例如周期性 、单调性等。
80%
离散数学
在离散数学中,原根和指数可用 于研究图论、组合数学等领域的 问题。
原根的性质
原根的幂次是循环的,即存在最小正整数d,使得原 根的d次幂之后开始重复。
原根的幂次具有周期性,即存在最小正整数l,使得 原根的l次幂等于1。
原根的性质还包括一些与模逆元和模指数运算相关 的定理和公式。
原根的分类
根据原根的幂次的循环性质, 可以将原根分为两类:循环原 根和非循环原根。
循环原根是指其幂次循环出现 的原根,而非循环原根则是指 其幂次不循环出现的原根。
互补性
原根和指数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补充,以更全面地描述一个现象。例如 ,在研究生物种群增长时,可以使用指数来描述种群数量的连续增长趋势,同时 使用原根来描述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
05
原根与指数的实例分析
原根的实例分析
01
02
03
04
总结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原根的概念 和计算方法。
实例1
以$2^n - 1$的形式表示原根 ,通过计算得出原根的值。
《原根与指数》ppt课件
目
义与性质 • 指数的定义与性质 • 原根与指数的应用 • 原根与指数的关系 • 原根与指数的实例分析
数根初步定理的学习和应用
数根初步定理的学习和应用一、数根初步定理的概念数根初步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整数的因数分解和数根的性质。
以下是数根初步定理的相关概念:1.因数:一个整数a能够整除另一个整数b,那么a就是b的因数,b就是a的倍数。
2.因数分解:将一个正整数写成几个因数的乘积的形式,称为因数分解。
例如,36=2×2×3×3。
3.质数: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数称为质数。
例如,2、3、5、7等。
4.合数: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称为合数。
例如,4、6、8、9等。
5.数根:一个整数的所有质因数的指数之和称为该整数的数根。
例如,数根(36)=(2+2+3+3)=10。
二、数根初步定理的公式根据数根的性质,可以得到以下数根初步定理的公式:1.数根公式:设一个整数N的数根为α,则N可以表示为α的整数次幂的乘积,即N=x^α。
2.数根的乘法公式:设两个整数的数根分别为α和β,则它们的乘积的数根为α+β。
3.数根的除法公式:设两个整数的数根分别为α和β,且β不等于0,则它们的除法的数根为α-β。
4.数根的幂公式:设一个整数的数根为α,则α的n次幂的数根为nα。
三、数根初步定理的应用数根初步定理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分解质因数:利用数根初步定理,可以快速分解一个整数的质因数。
2.求最大公约数:通过数根初步定理,可以找到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3.求最小公倍数:利用数根初步定理,可以求出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4.解一元二次方程:将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因式分解,利用数根初步定理求解。
5.证明数学定理:在证明一些数学定理时,数根初步定理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
通过学习数根初步定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数的性质,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习题:分解质因数题目:将整数36分解成质因数的乘积。
初等数论教案7
第二节 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第三节 缩系教学目的:1、掌握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掌握缩系的定义与基本性质;3、证明及应用Wilson 定理;4、证明及应用Fermat 小定理、Euler 定理的证明及应用;5、掌握Euler 函数计算方法及其基本性质.教学重点:1、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的基本性质;2、证明及应用Wilson 定理;3、证明及应用Fermat 小定理;4、掌握Euler 函数计算方法及其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剩余类与完全剩余系由上一节我们知道,同余关系满足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即对于整数集来说,同余是一个等价关系. 这样,可以按同余关系将所有的整数分类.1、定义1 给定正整数m ,对于每个整数i ,0 ≤ i ≤ m - 1,称集合 K i (m ) = { n ;n ≡ i (mod m ),n ∈Z }是模m 的一个剩余类.显然,每个整数必定属于且仅属于某一个K i (m )(0 ≤ i ≤ m - 1),而且,属于同一剩余类的任何两个整数对模m 是同余的,不同剩余类中的任何两个整数对模m 是不同余的.例如,模 5的五个剩余类是K 0(5) = { , -10, -5, 0 , 5, 10, },K 1(5) = { , -9 , -4 , 1 , 6 , 11, },K 2(5) = { , -8 , -3 , 2 , 7 , 12, },K 3(5) = { , -7 , -2 , 3 , 8 , 13, },K 4(5) = { , -6 , -1 , 4 , 9 , 14, }.2、定义2 设m 是正整数,从模m 的每一个剩余类中任取一个数x i (0 ≤ i ≤ m - 1),称集合{x 0, x 1, ,x m - 1}是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或简称为完全系).由于x i 的选取是任意的,所以模m 的完全剩余系有无穷多个,通常称(ⅰ) {0, 1, 2, , m - 1}是模m 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ⅱ) )(当m m m |22,,1,0,1,,12}{ -+-或 )(当m m m |221,,1,0,1,,21}{/---- 是模m 的绝对最小完全剩余系.例如,集合{0, 6, 7, 13, 24}是模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集合{0, 1, 2, 3, 4}是模5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3、定理1 整数集合A 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的充要条件是(ⅰ) A 中含有m 个整数;(ⅱ) A 中任何两个整数对模m 不同余.4、定理2 设m ≥ 1,a ,b 是整数,(a , m ) = 1,{x 1, x 2, , x m }是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则{ax 1 + b , ax 2 + b , , ax m + b }也是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证明:由定理1,只需证明:若x i ≠ x j ,则ax i + b ≡/ax j + b (mod m ). (1)事实上,若 ax i + b ≡ ax j + b (mod m ),则 ax i ≡ ax j (mod m ),由此得到 x i ≡ x j (mod m ),因此x i = x j . 所以式(1)必定成立. 证毕5、定理3 设m 1, m 2∈+Z ,A ∈Z ,(A , m 1) = 1,又设},,,{},,,{212121m m y y y Y x x x X ==,,分别是模m 1与模m 2的完全剩余系,则 R = { Ax + m 1y ;x ∈X ,y ∈Y }是模m 1m 2的一个完全剩余系.证明:由定理1只需证明:若x ', x ''∈X ,y ', y ''∈Y ,并且Ax ' + m 1y ' ≡ Ax '' + m 1y '' (mod m 1m 2), (2)则 x ' = x '',y ' = y ''.事实上,由第一节定理5及式(2),有Ax ' ≡ Ax '' (mod m 1) ⇒ x ' ≡ x '' (mod m 1) ⇒ x ' = x '',再由式(2),又推出 m 1y ' ≡ m 1y '' (mod m 2) ⇒ y ' ≡ y '' (mod m 2) ⇒ y ' = y '' .推论 若m 1, m 2∈N ,(m 1, m 2) = 1,则当x 1与x 2分别通过模m 1与模m 2的完全剩余系时,m 2x 1 + m 1x 2通过模m 1m 2的完全剩余系.6、定理4 设m i ∈+Z (1 ≤ i ≤ n ),则当x i 通过模m i (1 ≤ i ≤ n )的完全剩余系时,x = x 1 + m 1x 2 + m 1m 2x 3 + + m 1m 2 m n - 1x n通过模m 1m 2 m n 的完全剩余系.证明:对n 施行归纳法.当n = 2时,由定理3知定理结论成立.假设定理结论当n = k 时成立,即当x i (2 ≤ i ≤ k + 1)分别通过模m i 的完全剩余系时,y = x 2 + m 2x 3 + m 2m 3x 4 + + m 2 m k x k + 1通过模m 2m 3 m k + 1的完全剩余系. 由定理3,当x 1通过模m 1的完全剩余系,x i (2 ≤ i ≤ k + 1)通过模m i 的完全剩余系时,x 1 + m 1y = x 1 + m 1(x 2 + m 2x 3 + + m 2 m k x k + 1)= x 1 + m 1x 2 + m 1m 2x 3 + + m 1m 2 m k x k + 1通过模m 1m 2 m k + 1的完全剩余系. 即定理结论对于n = k + 1也成立.7、定理5 设m i ∈+Z ,A i ∈Z (1 ≤ i ≤ n ),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ⅰ) (m i , m j ) = 1,1 ≤ i , j ≤ n ,i ≠ j ;(ⅱ) (A i , m i ) = 1,1 ≤ i ≤ n ;(ⅲ) m i ∣A j ,1 ≤ i , j ≤ n ,i ≠ j .则当x i (1 ≤ i ≤ n )通过模m i 的完全剩余系X i 时,y = A 1x 1 + A 2x 2 + + A n x n通过模m 1m 2 m n 的完全剩余系.证明:由定理1只需证明:若x i ', x i ''∈X i ,1 ≤ i ≤ n ,则由A 1x 1' + A 2x 2' + + A n x n ' ≡ A 1x 1'' + A 2x 2'' + + A n x n '' (mod m 1 m n ) (3)可以得到x i ' = x i '',1 ≤ i ≤ n .事实上,由条件(ⅲ)及式(3)易得,对于任意的i ,1 ≤ i ≤ n ,有A i x i ' ≡ A i x i '' (mod m i ).由此并利用条件(ⅱ)和第一节定理5推得 x i ' ≡ x i '' (mod m i ),因此x i ' = x i ''.例1 设A = {x 1, x 2, , x m }是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以{x }表示x 的小数部分,证明:若(a , m ) = 1,则. ∑=-=+m i i m m b ax 1)1(21}{解:当x 通过模m 的完全剩余系时,ax + b 也通过模m 的完全剩余系,因此对于任意的i (1 ≤ i ≤ m ),ax i + b 一定与且只与某个整数j (1 ≤ j ≤ m )同余,即存在整数k ,使得ax i + b = km + j ,(1 ≤ j ≤ m )从而212)1(11111111}{}{}{}{-=-⋅====+=+∑∑∑∑∑-===-==m m m m mj m j m j m j k m b ax m j m i m j m j m j i . 例2 设p ≥ 5是素数,a ∈{ 2, 3, , p - 2 },则在数列a ,2a ,3a , ,(p - 1)a ,pa (4)中有且仅有一个数b ,满足 b ≡ 1 (mod p ). (5)此外,若b = ka ,则k ≠ a ,k ∈{2, 3, , p - 2}.解:因为(a , p ) = 1,所以由定理2,式(4)中的数构成模p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因此必有数b 满足式(5).设b = ka ,那么(ⅰ) k ≠ a ,否则,b = a 2 ≡ 1 (mod p ),即p ∣(a + 1)(a - 1),因此p ∣a - 1或p ∣a + 1,这与2 ≤ a ≤ p - 2矛盾;(ⅱ) k ≠ 1,否则,b = 1⋅a ≡ 1 (mod p ),这与2 ≤ a ≤ p - 2矛盾;(ⅲ) k ≠ -1,否则,b = -a ≡ 1 (mod p ),这与2 ≤ a ≤ p - 2矛盾.若又有k ',2 ≤ k ' ≤ p - 2,使得b ≡ k 'a (mod p ),则 k 'a ≡ ka (mod p ).因(a , p ) = 1,所以k ≡ k ' (mod p ),从而p ∣k - k ',这是不可能的. 这证明了唯一性.8、定理6 (Wilson 定理) 设p 是素数,则(p - 1)! ≡ -1 (mod p ).证:不妨设p ≥5. 由例2容易推出对于2, 3, , p - 2,中的每个整数a ,都存在唯一的整数k ,2 ≤ k ≤ p - 2,使得 ka ≡ 1 (mod p ). (6)因此,整数2, 3, , p - 2可以两两配对使得式(6)成立. 所以2⋅3⋅ ⋅(p - 2) ≡ 1 (mod p ),从而 1⋅2⋅3⋅ ⋅(p - 2)(p - 1) ≡ p - 1 ≡ -1 (mod p ).例3 设m > 0是偶数,{a 1, a 2, , a m }与{b 1, b 2, , b m }都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证明:{a 1 + b 1, a 2 + b 2, , a m + b m }不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解:因为{1, 2, , m }与{a 1, a 2, , a m }都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所以∑∑==≡+=≡m i m i i m m m i a 1122)1((mod m ). (7) 同理 ∑=≡m i i m b 12(mod m ). (8) 如果{a 1 + b 1, a 2 + b 2, , a m + b m }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那么也有∑=≡+m i i im b a 12)((mod m ). 联合上式与式(7)和式(8),得到0222m m m ≡+≡(mod m ), 这是不可能的,所以{a 1 + b 1, a 2 + b 2, , a m + b m }不能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二、缩系在模m 的完全剩余系中,与m 互素的整数所成的集合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我们下面对它们做些研究.1、定义1 设R 是模m 的一个剩余类,若有a ∈R ,使得(a , m ) = 1,则称R 是模m 的一个简化剩余类.显然,若R 是模的简化剩余类,则R 中的每个整数都与m 互素.例如,模4的简化剩余类有两个:R 1(4) = { , -7 , -3, 1 , 5 , 9 , },R 3(4) = { , -5 , -1 , 3 , 7 , 11 , }.2、定义2 对于正整数k ,令函数ϕ(k )的值等于模k 的所有简化剩余类的个数,称ϕ(k )为Eule r 函数,或Eule r —ϕ函数.例如,容易验证ϕ(2) = 1,ϕ(3) = 2,ϕ(4) = 2,ϕ(7) = 6.显然,ϕ(m )就是在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中与m 互素的整数的个数.3、定义3 对于正整数m ,从模m 的每个简化剩余类中各取一个数x i ,构成一个集合{x 1, x 2, ,x ϕ(m )},称为模m 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或简称为简化系或缩系).显然,由于选取方式的任意性,模m 的简化剩余系有无穷多个.例如,集合{9, -5, -3, -1}是模8的简化剩余系,集合{1, 3, 5, 7}也是模8的简化剩余系,通常称最小非负简化剩余系.4、定理1 整数集合A 是模m 的简化剩余系的充要条件是(ⅰ) A 中含有ϕ(m )个整数;(ⅱ) A 中的任何两个整数对模m 不同余;(ⅲ) A 中的每个整数都与m 互素.5、定理2 设a 是整数,(a , m ) = 1,B = {x 1, x 2, , x ϕ(m )}是模m 的简化剩余系,则集合A = {ax 1, ax 2, , ax ϕ(m )}也是模m 的一个缩系.证明 :显然,集合A 中有ϕ(m )个整数. 其次,由于(a , m ) = 1,所以,对于任意的x i (1 ≤ i ≤ ϕ(m )),x i ∈B ,有(ax i , m ) = (x i , m ) = 1. 因此,A 中的每一个数都与m 互素. 最后,我们指出,A 中的任何两个不同的整数对模m 不同余. 事实上,若有x ', x ''∈B ,使得a x ' ≡ ax '' (mod m ),那么,因为(a , m ) = 1,所以x ' ≡ x '' (mod m ),于是x ' = x ''. 由以上结论及定理1可知集合A 是模m 的一个缩系.注:在定理2的条件下,若b 是整数,集合{ax 1 + b , ax 2 + b ,, , ax ϕ(m ) + b }不一定是模m 的简化剩余系.例如,取m = 4,a = 1,b = 1,以及模4的简化剩余系{1, 3}.6、定理3 设m 1, m 2∈N ,(m 1, m 2) = 1,又设},,,{},,,{)(21)(2121m m y y y Y x x x X ϕϕ ==与分别是模m 1与m 2的缩系,则 A = { m 1y + m 2x ;x ∈X ,y ∈Y }是模m 1m 2的缩系.证明:若以X '与Y '分别表示模m 1与m 2的完全剩余系,使得X ⊂ X ',Y ⊂ Y ',则A ' = { m 1y + m 2x ;x ∈X ',y ∈Y ' }是模m 1m 2的完全剩余系. 因此只需证明A '中所有与m 1m 2互素的整数的集合R 是集合A . 显然,A ⊆ A ’.若m 1y + m 2x ∈R ,则(m 1y + m 2x , m 1m 2) = 1,所以(m 1y + m 2x , m 1) = 1,于是 (m 2x , m 1) = 1,(x , m 1) = 1,x ∈X .同理可得到y ∈Y ,因此m 1y + m 2x ∈A . 这说明R ⊆ A .另一方面,若m 1y + m 2x ∈A ,则x ∈X ,y ∈Y ,即 (x , m 1) = 1,(y , m 2) = 1.由此及(m 1, m 2) = 1得到 (m 2x + m 1y , m 1) = (m 2x , m 1) = 1以及 (m 2x + m 1y , m 2) = (m 1y , m 2) = 1.因为m 1与m 2互素,所以(m 2x + m 1y , m 1m 2) = 1,于是m 2x + m 1y ∈R . 因此A ⊆ R . 综合以上,得到A = R .7、定理4 设m , n ∈N ,(m , n ) = 1,则ϕ(mn ) = ϕ(m )ϕ(n ).证明:这是定理3的直接推论.8、定理5 设n 是正整数,p 1, p 2, , p k 是它的全部素因数,则ϕ(n ) =∏-=---n p k pn p p p n |21)()())((11111111 . 证明:设n 的标准分解式是n =∏=ki i i p 1α,由定理4得到ϕ(n ) =∏=ki i i p 1)(αϕ. (1) 对任意的素数p ,ϕ(p α)等于数列1, 2, , p α中与p α(也就是与p )互素的整数的个数,因此ϕ(p α) = p α-)(][111p p p p p p -=-=-αααα, 将上式与式(1)联合,证明了定理.由定理5可知,ϕ(n ) = 1的充要条件是n = 1或2.例1 设整数n ≥ 2,证明:∑=≤≤=1),(121n i n i i n ϕ(n ), 即在数列1, 2, , n 中,与n 互素的整数之和是21n ϕ(n ). 解:设在1, 2, , n 中与n 互素的ϕ(n )个数是a 1, a 2, , a ϕ(n ),(a i , n ) = 1,1 ≤ a i ≤ n - 1,1 ≤ i ≤ ϕ(n ),则 (n - a i , n ) = 1,1 ≤ n - a i ≤ n - 1,1 ≤ i ≤ ϕ(n ),因此,集合{a 1, a 2, , a ϕ(n )}与集合{n - a 1, n - a 2, , n - a ϕ(n )}是相同的,于是 a 1 + a 2 + + a ϕ(n ) = (n - a 1) + (n - a 2) + + (n - a ϕ(n )),2(a 1 + a 2 + + a ϕ(n )) = n ϕ(n ),因此 a 1 + a 2 + + a ϕ(n ) =21n ϕ(n ). 例2 设n 是正整数,则 ∑nd d |)(ϕ= n ,此处∑nd |是对n 的所有正约数求和.解:将正整数1, 2, , n 按它们与整数n 的最大的公约数分类,则n =∑∑∑∑∑∑∑=≤≤=≤≤=====n i n d n i dn i n d d n d i d n d i n d nd d d n 1|1),(|11),(||)()(111ϕϕ. 例3 设n ∈N ,证明:(ⅰ) 若n 是奇数,则ϕ(4n ) = 2ϕ(n );(ⅱ) ϕ(n ) =n 21的充要条件是n = 2k,k ∈N ; (ⅲ) ϕ(n ) =n 31的充要条件是n = 2k 3l ,k , l ∈N ; (ⅳ) 若6∣n ,则ϕ(n ) ≤n 31; (ⅴ) 若n - 1与n + 1都是素数,n > 4,则ϕ(n ) ≤n 31. 解: (ⅰ) 我们有ϕ(4n ) = ϕ(22n ) = ϕ(22)ϕ(n ) = 2ϕ(n );(ⅱ) 若n = 2k ,则ϕ(2k ) =n k k 21221121)(==--, 若ϕ(n ) =n 21,设n = 2k n 1,2|/n 1,则由 n 21= ϕ(n ) = ϕ(2k n 1) = ϕ(2k )ϕ(n 1) =2k - 1ϕ(n 1) =11111)(21)(221n n n n n n k ϕϕ= 推出ϕ(n 1) = n 1,所以n 1 = 1,即n = 2k ;(ⅲ) 若n = 2k 3l ,则ϕ(n ) = ϕ(2k )ϕ(3l ) =n l k 3131132112)()(=--. 若ϕ(n ) =n 31,设n = 2k 3l n 1,6|/n 1,则由 1111)(31)()3()2()32()(31n n n n n n n l k l k ϕϕϕϕϕϕ==== 推出ϕ(n 1) = n 1,所以n 1 = 1,即n = 2k 3l ;(ⅳ) 设n = 2k 3l n 1,6|/n 1,则 ϕ(n ) = ϕ(2k )ϕ(3l )ϕ(n 1) =n n n l k l k 313231)(323111=≤ϕ;(ⅴ) 因为n > 4,所以n - 1与n + 1都是奇素数,所以n 是偶数.因为n - 1 > 3,所以n - 1与n + 1都不等于3,当然不被3整除,所以3∣n ,因此6∣n .再由上面已经证明的结论(ⅳ),即可得到结论(ⅴ).例4 证明:若m , n ∈N ,则ϕ(mn ) = (m , n )ϕ([m , n ]);解:显然mn 与[m , n ]有相同的素因数,设它们是p i (1 ≤ i ≤ k ),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原根原根是数论的理论和应用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本章要介绍原根以及与它有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指数及其基本性质定义1设m > 1,(a, m) = 1,则使a r≡ 1 (mod m) (1) 成立的最小的正整数r,称为a对模m的指数,记为δm(a),在不致误会的情况下,简记为δ(a)。
由Euler定理,当r = ϕ(m)时式(1)成立,因此,恒有δm(a) ≤ϕ(m)。
若a≡b (mod m),(a, m) = 1,则显然有δm(a) = δm(b)。
定义2若δm(a) = ϕ(m),则称a是模m的原根。
例如,当m = 7时,因为21≡ 2,22≡ 4,23≡ 1 (mod 7),所以δ7(2) = 3。
又因为31≡ 3,32≡ 2,33≡ 6,34≡ 4,35≡ 5,36≡ 1 (mod 7),所以δ7(3) = 6 = ϕ(7),3是模7的原根。
以后,在谈到a对模m的指数时,总假定m > 1,(a, m) = 1。
定理1记δ = δm(a),则a0, a1, , aδ- 1对模m两两不同余。
证明用反证法。
若有0 ≤i < j≤δ- 1,使得a i≡a j (mod m),则由(a, m) = 1得到a j - i≡ 1 (mod m),这与δ = δm(a)的定义矛盾,所以定理成立。
证毕。
154155定理1说明,若g 是模m 的原根,则g 0, g 1, , g ϕ(m ) - 1构成模m 的简化剩余系。
定理2 设δ = δm (a ),r 与r '是正整数,则a r ≡ a r ' (mod m ) (2)的充要条件是r ≡ r ' (mod δ)。
(3)特别地,a r ≡ 1 (mod m )的充要条件是δ∣r 。
证明 不妨设r > r '。
因为(a , m ) = 1,所以式(2)等价于a r - r ' ≡ 1 (mod m )。
(4)若式(4)成立,记r - r ' = q δ + t ,q ∈N ,0 ≤ t < δ,则由定义1,有a t ≡ a q δ + t = a r - r ' ≡ 1 (mod m )。
由δm (a )的定义可知t = 0,即δ∣r - r ',也即式(3)成立。
必要性得证。
若式(3)成立,则存在q ∈N ,使得r - r ' = q δ,则由定义1,有a r - r ' = a q δ ≡ 1 (mod m ),即式(4)成立,从而式(2)成立,充分性得证。
取r ' = 0,得到定理的第二个结论。
证毕。
推论 δm (a )∣ϕ(m )。
证明 由Euler 定理及定理2得证。
定理3 设k 是非负整数,则)),(()()(k a a a m m k m δδδ=。
证明 记δ = δm (a ),δ ' = δm (a k ),δ '' =),(k δδ,则由定理2及 a k δ '' ≡ 1 (mod m )可知δ '∣δ ''。
(5)由定理2及a k δ ' = (a k )δ ' ≡ 1 (mod m )可知δ∣k δ ',因此δ '' =),(),(|k k k δδδδ'。
(6)156 由于1),(,),()(=k k k δδδ,所以由式(6)可以推出δ ''∣δ '。
由此及式(5)得到δ '' = δ '。
证毕。
推论 若δm (a ) = kl ,k > 0,l > 0,则δm (a k ) = l 。
定理4 等式δm (ab ) = δm (a )δm (b ) (7)与(δm (a ), δm (b )) = 1 (8)是等价的。
证明 记δ1 = δm (a ),δ2 = δm (b ),δ3 = δm (ab ),λ = [δ1, δ2]。
若式(7)成立,则λ∣δ1δ2 = δ3。
由λ的定义和定理2,以及(ab )λ = a λb λ ≡ 1 (mod m )又得到δ3∣λ。
因此δ3 = λ,即δ1δ2 = [δ1, δ2],所以(δ1, δ2) = 1,即式(8)成立。
若式(8)成立,则由定理2及1 ≡232323)(])[(δδδδδδa ab ab ≡≡(mod m )得到δ1∣δ2δ3。
由式(8)推出δ1∣δ3。
同理可推出δ2∣δ3。
所以λ = [δ1, δ2]∣δ3。
但是,由式(8)可知[δ1, δ2] = δ1δ2,所以δ1δ2∣δ3。
另一方面,由定理2及21)(δδab ≡ 1 (mod m )得到δ3∣δ1δ2。
所以δ3 = δ1δ2,即式(7)成立。
证毕。
例1 求1,2,3,4,5,6对模7的指数。
根据定义1直接计算,得到δ7(1) = 1,δ7(2) = 3,δ7(3) = 6,δ7(4) = 3,δ7(5) = 6,δ7(6) = 2。
例1中的结果可列表如下:这样的表称为指数表。
这个表就是模7的指数表。
157下面是模10的指数表:例2 若(a , m ) = 1,aa ' ≡ 1 (mod m ),则δm (a ) = δm (a ')。
解 显然(a ', m ) = 1。
要证明的结论由a d ≡ 1 (mod m ) ⇔ (a ') d ≡ 1 (mod m )即可得出。
例3 若n ∣m ,则δn (a )∣δm (a )。
解 由n ∣m 及定理2有)(a m a δ≡ 1 (mod m ) ⇒)(a m a δ≡ 1 (mod n ) ⇒ δn (a )∣δm (a )。
例4 若(m , n ) = 1,(a , mn ) = 1,则δmn (a ) = [δm (a ), δn (a )]。
(9)解 记δ = δmn (a ),δ ' = [δm (a ), δn (a )],由例3有δm (a )∣δ,δn (a )∣δ ⇒ δ '∣δ。
(10)又由a δ ' ≡ 1 (mod m ),a δ ' ≡ 1 (mod n )得到a δ ' ≡ 1 (mod mn )。
因此,由定理2,有δ∣δ '。
由此及式(10)推出式(9)。
例5 若(m , n ) = 1,a 1,a 2是任意整数,(a 1, m ) = (a 2, n ) = 1,则存在整数a ,(a , mn ) = 1,使得δmn (a ) = [δm (a 1), δn (a 2)]。
解 设方程组⎩⎨⎧≡≡)(mod )(mod 21n a x m a x 的解是x ≡ a (mod mn ),则(a , mn ) = 1,并且由例4可知δmn (a ) = [δm (a ), δn (a )] = [δm (a 1), δn (a 2)]。
158 习 题 一1. 写出模11的指数表。
2. 求模14的全部原根。
3. 设m > 1,模m 有原根,d 是ϕ(m )的任一个正因数,证明:在模m 的简化剩余系中,恰有ϕ(d )个指数为d 的整数,并由此推出模m 的简化剩余系中恰有ϕ(ϕ(m ))个原根。
4. 设m ≥ 3,g 是模m 的原根,x 1, x 2, , x ϕ(m )是模m 的简化剩余系,证明:(ⅰ) 2)(m g ϕ≡ -1 (mod m );(ⅱ) x 1x 2 x ϕ(m ) ≡ -1 (mod m )。
5. 设p = 2n + 1是一个奇素数,证明:模p 的全部二次非剩余就是模p 的全部原根。
6. 证明:(ⅰ) 设p 奇素数,则M p = 2p - 1的素因数必为2pk + 1型; (ⅱ) 设n ≥ 0,则F n =n22+ 1的素因数必为2n + 1k + 1型。
第二节 原 根对于什么样的正整数m ,模m 的原根是存在的?这是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叙述方便,对于正整数n ,设它的标准分解式是n =k k p p p αααα 21212,其中p i (1 ≤ i ≤ k )是奇素数,记λ(n ) = [)(,),(),(),2(2121k k p p p ααααϕϕϕϕ ]。
定理1 模m 有原根的必要条件是m = 1,2,4,p α或2p α,其中p 是奇素数,α ≥ 1。
证明 若m 不具备定理中所述形式,则必是m = 2α(α ≥ 3), (1)159m =k k p p p αααα 21212(α ≥ 2,k ≥ 1), (2) 或m =k k p p p αααα 21212(α ≥ 0,k ≥ 2), (3) 其中p i (1 ≤ i ≤ k )是奇素数,α i (1 ≤ i ≤ k )是正整数。
如果m 是形如式(2)的数,那么对于任意的a ,(a , m ) = 1,有,,,,,,k i p a a k i p a a i i i i i m m i p ≤≤≡≡≤≤≡≡1)(mod 1)2(mod 11)(mod 1)2(mod 1)()()()2(αλαλαϕαϕαα a λ(m ) ≡ 1 (mod m )。
(4)容易验证λ(m ) < ϕ(m )。
因此,由式(4)可知,任何与m 互素的数a 不是模m 的原根。
同样方法可以证明,若m 是形如式(1)或式(3)中的数,模m 也没有原根。
证毕。
下面我们要证明,定理1中的条件也是充分条件。
为此,先要证明几个引理。
引理1 设m 是正整数。
对任意的整数a ,b ,一定存在整数c ,使得δm (c ) = [δm (a ), δm (b )]。
证明 由第一章第六节习题6,存在正整数λ1,λ2,μ1,μ2,使得δm (a ) = λ1λ2,δm (b ) = μ1μ2,(λ2, μ2) = 1,[δm (a ), δm (b )] = λ2μ2 。
(5)由第一节定理3,有22)()(11μδλδμλ==b a m m ,,因此,由第一节定理4得到)()()(1111μλμλδδδb a b a m m m == λ2μ2 = [δm (a ), δm (b )]。
取c =11μλb a 即可得证。
证毕。
引理2 若p 是奇素数,则模p 有原根。
证明 由引理1及归纳法容易证明,存在整数g ,(g , p ) = 1,使得160 δ = δp (g ) = [δp (1), δp (2), , δp (p - 1)]。
显然δ∣p - 1,δp (j )∣δ,1 ≤ j ≤ p - 1。
(6)另一方面,由式(6)可知同余方程x δ - 1 ≡ 0 (mod p )有解x ≡ i (mod p ),1 ≤ i ≤ p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