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古树名木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现状及保护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古树名木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现状及保护对策
作者:陶少军易小龙饶高平刘星剑陈德根韩天一郭龙清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35期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查清了宜春市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区内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类、数量、生境类型、保护等级、生长势、保护管理现状及根系生长情况,结合工程项目的要求,提出了对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对策,将工程建设对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并为项目建设单位、有关政府机构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管理、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古树名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保护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561-03
古树名木是一个地区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的体现,具有特殊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科研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国家宝藏和活的文物[1]。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难得的种质资源和生物基因库[2],其对新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是宜春袁河流域重点开发工程,建成后可使下游两岸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可为宜春市提供优质的水源、电力保障,同时,库区形成的湖光景色,与明月山旅游景区相衬托,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及调查区概况
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位于宜春市袁州区,地处袁河一级支流——温汤河下游[3],其正常蓄水位153.0 m,库区淹没范围涉及宜春市温汤镇军背、下巩、大布、昌坑4个村和湖田镇坪田村,水库淹没总面积6.38 km2(其中陆地面积5.62 km2,水域面积0.76 km2)。此次调查范围为淹没区(即黄海高程153.0 m淹没线以下区域)、高出淹没线高程6.0 m(即黄海高程159.0 m)以内范围以及枢纽工程建设区(含坝体施工区等)。
工程项目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2 ℃,年平均雨量为1 613.0 mm。项目区地形以低丘为主,植被类型包括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草丛、竹林、湿生植被等[4]。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干扰,工程项目区已无原生植被,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植被类型为毛竹林和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暖性针叶林。
2 研究方法
2.1 古树及后续古树的界定
通过查阅袁州区古树档案资料及现场踏查,发现工程项目区内古树绝大多数为樟树,根据樟树在袁州区的自然生长规律以及当地绿化委员会对古樟树的鉴定办法,对于没有确切年龄记载的樟树,确定胸径≥80.0 cm的为古树。考虑到樟树大树的数量正变得越来越少,通过与当地林业部门沟通协商,将胸径60.0~79.9 cm的樟树作为后续古树进行每木调查,并加以保护。另外,考虑到枫香和苦槠大树后期生长速度在项目区内与樟树的接近,其界定方法参照樟树的定级标准执行。
2.2 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
对工程项目区内古树名木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树种、数量、胸径、树高、冠幅、年龄、生境、生长势以及保护管理现状等进行调查,并对其地理方位和高程进行精确定位和测量。
2.3 受影响树种根系调查通过外业调查,首先确定受工程影响的古树名木的主要树种,进而对其根系生长状况、分布特点等进行典型抽样详细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经调查,工程项目区有古树33株、后续古树34株,未发现有名木;有胸径≥5.0 cm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樟树587株(不含古树和后续古树)、樟树幼树96株、樟树幼苗99株;有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分别为江西省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紫薇,江西省三级保护野生植物枸骨、赤楠、黄檀、杨桐,数量少,无大树和古树,且均为江西省广泛分布种[5-7]。
3.1 资源分布情况
以设计水位线(153.0 m)划分:位于设计水位以下的古树30株、后续古树33株;位于设计水位以上、但生长受蓄水影响的古树3株、后续古树1株。按分布区域划分:此次调查古树全部分布在温汤镇,其中军背村有古树19株、后续古树19株;大布村有古树8株、后续古树5株;下巩村有古树6株、后续古树10株,昌坑村未发现有古树。古树与后续古树数量分布与各村淹没面积基本成正比,古树以村、组居住区及其周边区域分布为主。古树和后续古树数量按区域分布比例见图1、2。
3.2 种类和数量
工程项目区有古树和后续古树共67株,包含3个树种: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调查数据显示,樟树在古树、后续古树中比重大,分别占总数的89.7%、94.1%,印证了当地“无樟不成村”的说法。古树、后续古树种类和数量统计见表1。
3.3 保护等级
按保护等级划分,工程项目区无一级保护古树,有二级保护古树7株、三级保护古树26株,后续古树34株。古树中三级保护古树数量占绝大多数,二级次之,一级无,可见古树随着年龄增加,其生存难度不断加大。古树保护等级构成见表2。
3.4 生境类型
将古树和后续古树生境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生长在房前屋后、生长在林缘及村后山、生长在林分中、生长在路(水)旁。调查统计得知,大多数古树和后续古树生长在房前屋后,这些古树和后续古树得以保留下来的主要原因是村民笃信传统风水,对古树防风固土及美化环境作用深感认同。古树和后续古树生境类型统计情况见表3。
3.5 生长势
将古树及后续古树的生长势划分为:旺盛、一般、较差、濒死或死亡4个类型。调查统计得知,工程项目区古树和后续古树大部分生长旺盛,无濒危或死亡古树和后续古树。古树和后续古树按生长势分类统计情况见表4,分析比较情况见图3、4。
3.6 保护管理现状
实地调查发现,对古树采取围栏保护、支架支撑、堵洞、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安装避雷针等保护措施较少,现场看见树上有保护挂牌的古树仅1株(可能有些树原来有挂牌,但被损坏),古树和后续古树保护管理现状令人堪忧。
3.7 根系生长调查结果
通过对下巩村CY36(胸径50.9 cm,位于屋后)和大布村军古15(胸径98.7 cm,位于林分内)2株樟树根系(调查发现蓄水对设计水位以上产生影响的古树和后续古树树种仅为樟树1种)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斜坡生长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得出樟树的根系生长情况如下。
3.7.1 樟树根系水平分布情况。军古15 樟树南北冠幅2
4.0 m,东西冠幅20.5 m;挖掘根系南北向达27.3 m,超出树冠垂直投影范围3.3 m;挖掘根系东西向为22.4 m,超出树冠垂直投影范围1.9 m。CY36樟树南北冠幅1
5.0 m,东西冠幅13.5 m;挖掘根系南北向达1
6.2 m,超出树冠垂直投影范围1.2 m;挖掘根系东西向为14.3 m,超出树冠垂直投影范围0.8 m。2株樟树的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广布侧根、支根、细根和须根,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外以细根和须根分布为主。
3.7.2 樟树根系垂直分布情况。军古15樟树主根、侧根、支根、细根和须根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度0.2~2.2 m处,垂直根系最大深度可达3.2 m(以根颈处垂直方向量测),支根密集分布在土壤深度0.2~1.6 m处,即樟树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根系层。CY36樟树主根、侧根、支根、细根和须根主要分布在土层深度0.1~1.8 m范围内,垂直根系最大深度可达2.5 m,支根密集分布在土层深度0.1~1.3 m处(图5)。因此,以胸径50.9 cm的CY36樟树作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