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蒲蛰龙纪念章程
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设计书(范例) (1)
![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设计书(范例) (1)](https://img.taocdn.com/s3/m/30a0429dfe4733687f21aa97.png)
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设计书第一页:封面天水市第八中学《走进中国知名大学》研究性学习设计书学校:天水市第八中学课题组组长:_林泽欢_______课题组成员:___林泽欢______指导教师: __无________二O O九年_1__月_18__日(位于封面底线)第二页:开题报告课题开题报告班级:高二(2)编号:007010201 课题名称走进中国知名大学课题导师无课题组成员林泽欢课题组组长林泽欢学校组织课题的来由为了更深入了解各知名大学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活动计划活动步骤1、搜查资料2认真阅读资料3打印资料,与同学、父母、老师共同研究4整理资料,删除一些次要的,留下重点5做成一份报告6上传学校可行性分析小组分工1搜查资料2下载资料3讨论4整理成文5上传学校研究方法1讨论法2上网查寻3实地考察4文献法预期成果整理成一份有意义的报告表达形式文字第三页:研究性学习过程日志天水市第八中学研究性学习过程日志课题导师无课题名称走进中国知名大学课题成员林泽欢活动主题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各个知名大学活动过程先搜查、查询资料,与父母、同学等共同讨论,整理成文,上传学校主要收获通过这次活动,我的动手能力变强了,通过研究中山大学的资料,使我更深入了解了中山大学的校风,校训,该学校的文化等等。
成员签名林泽欢备注第四页及后页:成果正文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
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大学。
1931年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
1934年设工学院,1935年设研究院,始招研究生。
1937年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范7个学院和1个研究院,31个系。
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址广东罗定、云南澄江、广东坪石、东江、连县登地。
1945年回迁广州石牌。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农、医、师范等4个学院从中山大学划出,中山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校址由广州石牌迁至康乐园。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27da997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01.png)
大黑蚂蚁干(拟黑多刺蚁)产品简介 »
本品选取广西横县原始山林野生拟黑多刺蚁为原料,采用特殊加工工艺,运用先进生产设备,进行低温超微粉碎加工和经先进环保灭菌技术进行处理,保持产品活性成份,营养更均衡,服用更安全。
1
2
3
4
松林杀手
20世纪80年代在广东东南沿海的松突园蚧突发严重危害马尾松。 1986年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在惠东建立林间繁蜂基地,目前也取得好的效果。
3、卫生昆虫防治
01
蚊虫的防治——是医学昆虫防治的重点 ;
02
蚊子幼虫水生,捕食蚊子幼虫的天敌昆虫有蜻蜓目的稚虫,半翅目的水生种类,鞘翅目的水生捕食性种类等,对制约蚊子发生有一定作用的天敌昆虫。
最早的国家——中国。 3000年前就有记载。国外,19世纪才有。 1、国内情况 广东是以虫治虫最早的省份之一。 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 以虫治虫的主要成就: (1)1950年,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1956年在顺德建立全国第一个赤眼蜂站,以后将经验推广到全省及全国各地。
2、林业害虫防治
澳洲瓢虫防治木麻黄的吹绵蚧——广东省于1957年,放养40万头,结果挽救了电白县的博贺防风林带,澳洲瓢虫定居下来,继续抑制为害木麻黄、柑桔、台湾相思等果树、林木的吹绵蚧。 “一劳永逸”的效果。
在广东的台山、阳江、电白等地及广西的合浦用大黑蚂蚁防治松毛虫也取得好的效果。
松毛虫 花鸡追吃松毛虫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三)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第三章 昆虫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主要的应用有: (1)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松毛虫:20年纪70年代在全国推广; 一种卵寄生蜂。 赤眼蜂是松毛虫的天敌,可以将松毛虫在孵化期杀死,使松毛虫防治率达到90%以上。 黑龙江合江地区:1977年防治面积达30万亩;浙江省每年防治马尾松的面积达20万亩以上。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百年风雨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百年风雨](https://img.taocdn.com/s3/m/f62142761ed9ad51f01df22d.png)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百年风雨写给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年轻生物学教师(Ⅱ)在我国中学教育中,系统地开设有关生物学的课程始于1903年。
回顾过去100年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坎坷历程,可以大约分成三个时期。
1 20世纪上半叶——仿效欧美教育模式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科举废除,科学兴起,以“博物”为学科名称的生物学教育,正式纳入当时推行的清末癸卯学制《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开始了在专用教室以实物标本的观察进行教学。
博物课的内容为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
1912年12月,南京国民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实施规则》,大体上还是沿用了清末的旧学制,在当时的中学学制4年中,博物开设3年,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工作已逐渐转入中国生物学者手中。
192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生物学课程纲要》。
自然课程的内容包括动植物、矿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等,规定为16学分(生理卫生含在体育科内,为4学分)。
生物学课程包括普通植物学和普通动物学,规定为6学分。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内容在初中水平上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特别是引入了遗传与进化的知识,并逐渐开设实验课。
我国老一辈的生物学家和生物教师,相继编写出版了不同版本的生物学教科书。
其中,陈桢所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影响最大。
在我国中学刚刚开设生物学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之时,作为中国遗传学的早期开拓者的陈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编著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一书,于1933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章节编排合理、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很适合高中学生自学阅读。
这本堪称典范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在以后的20余年间,经过不断修订共印刷发行了181版,它不仅在当时国内的高级中学被普遍使用到1954年,而且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学校。
继续教育2答案
![继续教育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bcc5f7d15abe23482f4d6e.png)
一、单选题(单选题) 共20 题1、HBase的每个列族均对应了一个()属性。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列名B、行键C、时间戳D、列键2、在美国,30%的癌症与吸烟有关,超过()的癌症与肥胖有关。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10%B、20%C、30%D、40%3、若干物种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成比较稳定的单元,称为()。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生物群落B、生命系统C、生物系统D、生态系统4、截止2013年,“物种2000”项目已经列出了()多个物种的清单。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75万B、100万C、135万D、150万5、()年是国际森林年。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2006B、2011C、2016D、20206、Hive使用()作为计算引擎。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SparkB、DryadC、MapReduceD、Pregel7、在榕树和榕小蜂共生关系中,榕树的榕果释放出特殊的化学气味来吸引传粉榕小蜂,这是在榕果的()发育阶段发生的。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雌花前期B、雌花期C、间花期D、成熟期8、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生物体共同进化的过程。
一个生物体的进化将促进第二个生物体进化,而第二者的进化反过来也对前者的进化过程产生影响,那么根据这个概念,以下属于协同进化的是()。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虫媒植物的花朵与昆虫的进化(蜜蜂)B、孢子植物与新的进化C、人类与猩猩的进化D、长颈鹿和斑马的进化9、()年,我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1980B、1990C、2000D、201010、协同进化理论认为当两个物种处于同域状态时,其差异要大于异域状态时的差异。
以一种小地雀和中地雀为例,当在一些小岛上它们独自分布时,两个物种之间具有相似的中等大小的喙,而当它们共存于某一个岛上时,则可推断()。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小地雀喙变大,中地雀喙变小B、同时都变小C、小地雀具有更小的喙,而中地雀喙则会变大D、小地雀逐渐灭绝11、解决大气霾污染问题的最佳途径,第三步是()。
中山大学概况
![中山大学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b7d4c8d49b89680203d82585.png)
中山大学概况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办学历史及优良传统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正,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
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
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
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献分析
![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11345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70.png)
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献分析刘建峰;王静瑜;方亦秀【摘要】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总库(CNKI),以平腹小蜂为主题进行搜索,以CNKI提供的数据为基础按文献发表的趋势、学科分类等7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2012年,文献记载共305篇,而1979年以前文献量比较少,80年代后文献量大为上升;从省份方面分析,共有23个省市参与平腹小蜂的研究,其中以广东、福建、北京、湖南、浙江、四川、辽宁为主要研究地域;从文章量与引文量分析看,研究的热点是植物保护、果树、林业、农业基础和生物学等.研究的单位和主要研究人员以中山大学、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和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位列前3,并以研究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蟓及平腹小蜂生物学研究作为重点.【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0)003【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CNKI;平腹小蜂;文献分析【作者】刘建峰;王静瑜;方亦秀【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50;Q968.9平腹小蜂(Anastatus sp.)为膜翅目旋小蜂科,是我国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研究利用比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我国研究应用平腹小蜂防治害虫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蒲蛰龙教授率先开展了荔枝蝽象卵寄生蜂——平腹小蜂的生物学、生态学、人工繁殖及大田应用研究[1]。
此后,平腹小蜂的研究与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林业、果树害虫防治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多年来科研工作者发表了许多平腹小蜂相关的研究文章,取得了相关的成果及专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强大的科技信息资源——学术文献总库(其内容覆盖期刊、成果、专利、会议论文、年鉴、博硕论文等众多文献资料),以平腹小蜂为主题,搜索出我国研究利用平腹小蜂的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分析,为科研教学的相关人员了解和把握我国平腹小蜂的研究概况、相关研究机构的分布、学科的发展动态提供依据,同时推动相关人员的学术交流、科技攻关合作,为平腹小蜂研究应用的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第5届植物生物互作会议 第一轮通知
![第5届植物生物互作会议 第一轮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895be150740be1e650e9aa9.png)
第五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第一轮通知)在自然界,植物与生物间存在广泛的相互作用,其中病虫草等危险生物是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展示“国际植物-生物互作”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促进全世界该领域的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五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将于2017年8月17-21日在福建厦门召开。
我们谨代表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参加本次盛会。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植物-生物互作机制和有害生物生态防控。
会议是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在澳大利亚、中国昆明、杨凌和南京召开的四次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的基础上,召开的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
会议将涵盖植物与真菌互作、植物与卵菌互作、植物与细菌互作、植物与病毒互作、植物与线虫/害虫互作、植物与共生菌/益生菌互作、植物与植物互作、植物抗性表观调控和分子抗性育种9个共同议题,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育种和植物保护学等多个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与青年科技人员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共享当前相关领域的前沿热点与最新进展,促进同行间的相互合作。
热忱欢迎国内外相关科研与教学单位的研究人员及学生踊跃投稿并与会交流。
一、 学术委员会主席:谢联辉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方荣祥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康乐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吴孔明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Regine Kahmann 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陆地微生物学研究所王国梁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何祖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宗华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二、 组织委员会主席:王宗华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何祖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Regine Kahmann 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陆地微生物学研究所委员:Martin Dickman 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Daniel Ebbole 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John MacDowell 教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与州立大学康振生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彭友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沈前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唐定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唐威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Brett Tyler 教授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王成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国梁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魏太云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俭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雪平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秘书肖顺福建农林大学汤蔚福建农林大学谢薇福建农林大学三、 主办单位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四、 承办单位福建省植物病理学会福州众合鑫会议服务有限公司五、 会议地点与住宿会议与住宿:厦门杏林湾酒店(厦门市集美区杏滨路301号)。
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内部生理机制
![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内部生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8ad33aa3f121dd36a22d8211.png)
1997年 第5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SUPP LEM EN T TO T HE JOU RN AL OF SUN YATSEN UNIV ERSI TY No.5 1997 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内部生理机制王方海 古德祥(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摘 要 寄生蜂在产卵的同时,常将一些特殊因子注射进寄主体内,从而对寄主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重点概述了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4个主要内部因子,即毒液、多态DN A 病毒、畸形细胞和寄生蜂幼虫分泌物.介绍了寄生蜂对寄主生长发育的调控,即发育同步性的调控、营养代谢的调控以及激素的调控.关键词 寄生蜂,寄主,生理调控分类号 Q 965有关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生化及分子机理是当前昆虫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热点,其主要意义在于:可揭示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内部奥秘,进一步了解昆虫生命活动的本质,并且对于指导天敌昆虫的人工培养和利用,害虫综合治理,以及探索应用生物高技术控制害虫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初步研究工作表明随同寄生蜂产卵进入寄主体内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有来自萼液的多态DN A 病毒(polydnavirus,PDV)、酸性和中性粘多糖、脂蛋白,来自毒腺的毒肽,来自杜氏腺(Dufour ,s)的胆固醇酯、卵磷脂等.这些成分单独或协同作用干扰了寄主免疫系统,同时使寄主内环境向有利于寄生蜂发育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目前研究较多的几个内部因子及寄生蜂通过这些内部因子的单独或综合作用对寄主生理所产生的调控能力.1 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主要内部因子1.1 毒 液多数寄生蜂具有与生殖管道相连的毒腺结构,由其分泌的液体状物质即是毒液.在产卵时,毒液常被注射进寄主体内[1].毒液通常由一种或多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组成,可特异地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影响神经突触传递,因而,它一直作为神经生物学研究探针而受到生物化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的重视,同时在生理、进化、分类及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广泛被应用.近年昆虫毒蛋白又作为害虫防治生物高技术的研究内容,且寄生蜂毒液抑制寄主免疫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的研究主要着重于毒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免疫反应的特点,例如对一种曲斑早腹茧蜂Chelonus Nea r curvima culatus 毒蛋白分析,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33×的异构蛋白,分子结构由特有的连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收稿日期5 王方海,男,3岁,博士后 研究方向昆虫生理生化.104:1997-08-12:续的12个重复序列串联而成,每个重复序列含有14个残基[2],毒蛋白抗体可以同寄主血淋巴蛋白、多态DN A 病毒结构蛋白起交差反应[3],据此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目前普遍认为毒蛋白除了有麻痹功能外,在早期还具有抗寄主免疫和对多态DN A 病毒有增效作用[4].1.2 畸形细胞畸形细胞(tera tocyte )就是指寄生蜂的胚胎孵化后,其胚膜依次离解而释放到寄主血腔中的单个细胞[5],过去曾被称滋养浆膜细胞(trophoserosa cells)、巨大细胞(giant cells)、营养细胞(trophic cells)及滋养羊膜细胞(trophamnion cells).目前已知茧蜂科、广腹细蜂科和缘腹细蜂科的寄生蜂均可产生畸形细胞[6],一个寄生蜂的胚胎所产生的畸形细胞数通常介于15~800个之间[7].在发育过程中,畸形细胞的染色体体积可能会增加若干倍,但不具有细胞分裂现象,能快速生长,最大可增长至原来的3000多倍[8].畸形细胞结构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在其外表面覆盖一层致密的微绒毛,这与其主要的吸收和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畸形细胞除了具有吸收和分泌功能之外,还具有营养、免疫抑制及调节寄主的生长发育等功能,这一系列的功能都有助于寄生蜂在寄主体内的成功寄生和发育.1.3 多态DN A 病毒PDV 在分类上起初被审定为杆状病毒属的D 亚组,后来根据基因组结构和寄主范围2大特征,将PDV 初步归类到多态DN A 病毒科(Polydnaviridae)[9].该病毒是一组无包涵体的核型病毒,含有双链环状DN A 基因组,这些D N A 基因组的相对分子质量多种掺杂,与杆状病毒只含单一分子基因组极为不同[10].迄今已发现的PDV 已超过20种,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寄主范围的明显差异,这些病毒可分为2大类,即茧蜂病毒属和姬蜂病毒属.茧蜂病毒仅在茧蜂中被发现,其基因组被封闭在长度不等的圆柱形核衣壳里,核衣壳由一层囊膜包裹;姬蜂病毒则仅在姬蜂中被发现,其基因组被封闭在大小均一的纺缍形核衣壳里,核衣壳由2尾囊膜包裹[11].PDV 除了含有双链环状DN A 基因组外,还含有线性DN A 基因组,目前普遍认为线性DN A 序列可与寄生蜂的染色体DN A 发生共价连接[12],环状DN A 基因组的结构很可能是由结合形式的病毒DN A 而不是染色体外的分子决定的.病毒基因组借助于与染色体的结合而行永久性的纵传递,并得以在寄生蜂种群中世代维持下去[13].PDV 只在寄生蜂卵巢萼区上皮细胞核中复制,成熟后,病毒粒子则进入到生殖管道中,故在寄生蜂输卵管萼液中常可发现大量的病毒粒子的存在.复制通常在寄生蜂的蛹期即已开始,且贯穿整个雌成虫的生活期[14].病毒粒子一旦随寄生蜂产卵进入寄生蜂的寄主体内,即可在不同组织细胞中转录[13],通常寄生蜂产卵后2h 即可测到转录产物.PDV 与寄生蜂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对寄生蜂本身不但不造成任何病理影响,反而具有抑制寄生蜂的寄主的免疫系统[15],调节寄主发育[16]及改变寄主血淋巴中的营养成分[17]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对寄生蜂的成功寄生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1.4 寄生蜂幼虫的分泌物寄生蜂幼虫的消化道、马氏管、各种腺体可分泌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寄主体内,常见的有酸性粘多糖、粘蛋白、脂蛋白、透明质酸、卵磷脂、胆固醇脂等,这些成分对于寄主的神经系统,血细胞和多巴—酪氨酸系统均有影响,还具有抗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例如,卷109第5期 王方海等: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内部生理机制 .蛾黑瘤姬蜂Pimpla tur ionellae (L.)的肛门可分泌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近年来分别在玉米螟、舞毒蛾、烟草角蛾的肛道中发现一种名为Ecdysiotropin 的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00~1500,但其生理功能不清楚.2 寄生蜂对寄主生长发育的调控2.1 寄生蜂与寄主发育同步性的调控寄生蜂在长期进化进程中,已发展成具有调整或调节寄主生理和发育能力[18],使得寄主发育与其同步,从而有利于寄生蜂生长发育.文献中大量的有关寄主幼虫的变态被抑制、延迟或加速的实例早已证明了这一步.例如,寄生于棉铃虫属的一种红尾茧蜂Car diochilesnigriceps ,无论寄生于幼龄寄主还是3,4龄寄主,均在5龄寄主移出作茧,这种发育同步现象特别在内寄生蜂中是很普遍的,其控制机理主要涉及到寄主代谢和激素平衡.2.2 寄生蜂对寄主代谢的调控昆虫被寄生后的共同特点是发育受阻,保持幼态.部分原因是由于寄生蜂干扰寄主的营养吸收并引起寄主体内的营养转向,从而使蜂自身有更多的营养资源可以利用.大量的生化分析表明,当寄生以后寄主血淋巴各组分的浓度和脂肪体功能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显著的是血蛋白中的芳基蛋白Arylphorin ,芳基蛋白是昆虫变态过程中的储存蛋白,鳞翅目昆虫在末龄幼虫期脂肪体大量合成这种蛋白释放到血淋巴中;在变态前,脂肪体从血淋巴中吸收积累这种蛋白.而当昆虫被寄生后出现早熟现象和芳基蛋白在血淋巴中一直保持高滴度,例如,姬小蜂寄生于粉纹夜蛾,使原来在5龄寄主表达的储存蛋白基因提前在3龄或4龄幼虫中表达,而有些寄生蜂使寄主脂肪体摄取储存蛋白的功能弱化[19],另外,血淋巴中各种糖浓度的变化也比较显著,如红足侧沟茧蜂(Micro plitis croceipes)的寄生可提高烟芽夜蛾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水平[20].茧蜂(Glyptapanteles Lipa ridis)的寄生可明显提高舞毒蛾(Ly mantria dispa r L .)幼虫血淋巴中的糖原水平[21].这些现象充分表明寄生蜂控制寄主内环境的营养水平,使其有利于蜂自身的生长发育,这种调控也是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的.2.3 寄生蜂对寄主激素的调控根据寄生蜂对激素的依赖程度和对寄主激素水平的调控能力,这种关系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称为生理顺从者,这类寄生蜂并不操纵寄主的激素水平,但可利用寄主的激素调节它们自身的发育,从而确保它们的生长发育与寄主同步.一般这类寄生蜂并不瓦解寄主发育、形态和形为.蝇茧虫(Opius conca lor )寄生于地中海实蝇(Cer atitis capita ta )是一组典型的生理顺从者系统.第二种称为生理调节者,这类寄生蜂调节寄主内分泌系统和(或)产生具有激素样活性物质使寄主发育滞留在对寄生蜂有利的阶段,最典型的例子是天蛾绒茧蜂(A panteles congregatus (Say))寄生于烟草角蛾(Manduca sexta ),通过抑制保幼激素(JH )酯酶活性或本身分泌JH 使寄主血淋巴中的JH 含量很高,同时阻断寄主体内非活性的蜕皮酮向有活性的20-羟基蜕皮酮形式转化,最终导致寄主幼虫发育受阻在末龄幼虫,不能化蛹,这是寄生现象很普遍的规律,但寄生蜂改变寄主激素水平的关键是蜕皮素代谢途径的改变,而寄生蜂自身的蜕皮不依赖于寄主,实验证明寄生蜂即使在无蜕皮素的培养液中也能蜕皮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活性蜕皮素的水平受到脑激素TT 和羟基单氧酶的制约,而现在已有报道认为毒素、DV 和畸形细胞共同参与了抑制T T 作用靶器110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年.P H 20-P P H官活性和钝化B-蜕皮素的作用,如纯化的CsV (Campoletis sonorensis PD V )在烟芽夜蛾幼虫体内能导致前胸腺细胞的降解,使蜕皮素分泌能力下降[16];在被自然寄生的烟芽夜蛾体内,也曾观察到畸形细胞可使20-羟基蜕皮素处于非活性状态,且能抑制前胸腺的分泌活性.最新文献报道寄生蜂抑制了寄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释放神经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 技术已证明烟草角蛾受茧蜂寄生后,在脑、腹神经节、肠道积累了包括PT T H 在内的多种神经肽,其积累的水平随着寄生蜂从寄主中移出后的时间而加强.到目前为止,寄主发育受阻的过程和机理在某些模式系统中已有清楚的了解,即来自寄生蜂的各种化学因子抑制寄主免疫系统,并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来改变寄主的激素平衡,从而影响寄主生长发育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 Bdson K M,Ba rlin M R,Vinson S B.Venomappa ratus of braconidwa sps :compara tive ultua s-tructure of reservoirs and gland filaments .Toxicon ,1982,20:553~5622 Jones D ,Sa wicki G ,Wozniak M .Sequence ,structure ,and expr ession of a wasp venom proteinwith a nega tively char ged signal peptide a nd a novel repea ting internal str uc ture.J .Biol.Chem.,1992,267:14871~148783 Webb B A,Summer s M D.Venom and viral expr ession products of the endopara sitic wasp Ca m-poletis sonor ensis sha re epitopes and rela ted seque nces.Proc.Na tl.Acad.Sci.U.S.A .,1990,87:4961~49654 Leluk J ,Sch midt J ,Jones D .CHa racteriza tion and func tions of the proteins of h ymenopter an ven-oms .In :Sehnal F ,Zabza A ,Denlinger D L .eds .Endocrinologica l Frontiers in Pyhsiological In-sect Ecology.Wroclaw.Pola nd :Wr ocla w Tech.Univ.Press,1988,1:457~4605 Tr emblay E,Calta girone L E .Fa te of pola r bodies in insects.Annu Rev Entomol,1973,18:421~4446 Dahlman D L,Vinson S B.Te ratocytes :Developmental and B iochemica l Char acteristics.In :Beckage ,N .E .,Thompson ,S .N .,Federici ,B .A .eds .Para sites and Pathogens of Insect s .San D iego:Academic Press ,1993,145~1657 Vinson S B ,Vewis W J .Te ratocytes :Growth and numbers in the hemocoel of Heliothis virescensa ttacked by Micr oplitis croceipes.J.Inver tebr Pa thol,1973,22:351~3558 Stra nd M R,Wong E A .The gr owth and role of Microplitis demolitor teratocytes in pa rasitism of P seudoplusia includens.J.Insect Ph ysiol.,1992,37:503~5159 Stoltz D B ,Kr ell P ,Summer s M D ,et al .Polydnaviridae -A pr oposed family of insec t viruses wigh segmented ,double -st randed ,circula r DN A genomes .Intervirology ,1984,21:1~410 Theilmann D A ,SUmmer s M D .Identification and com parison of Ca mpoletis sonor ensis virustra nscripts expressed f rom four genomic segments in the insedt hosts Campoletis sonor ensis a nd Heliothis virescens.Vir ology,1988,167:329~34111 庞 义.昆虫病毒病.见:蒲蛰龙主编.昆虫病理学.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157~15912 Gruber A,Heiniger P,Schumpe rli D,et al.Polydnavirus DN A of the Braconid wasp Chelionusx f f I XX I f y ,F z ,I y ,633 S z D B f f y DN G ,,111第5期 王方海等: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内部生理机制 ina nitu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wasp genome a nd e cised in the emales a t late stages o pupa l -adultdevelopment .n:nternational Congr ess o Entomolog ir en e tal 199.191tolt .E vidence or ch romosoma l tra nsmission o pol dnavirus A.J en virol 199071:112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年1051~105614 Theilmann D A,Summers M D.Molecular analysis of Ca mpoletis s onor ensis vir us DNA in the lepidopte ran host Heliothis virescens.J Gen V Irol,1986,67:1961~1969 15 Web B A,Luckha rt S.Factor s media ting shor t-and long-ter m immune suppr ession in a para-sitized insect.J Insect Physion,1996,42(1):33~4016 D ove r B A,Ta naka T,Vision S B.Stadium-specific dege ner ation of host prothor acic glands by Campoletis sonor ensis ca lyx fluid and its associa tion with host ecdysteroid titer s.J Insec t Ph ysiol, 1995,41(11):947~95517 Shelby K S,Webb B A.Polydnavir us infection inhibits synthesis of a n insect plasma protein, ar ylphorin.J Gen Virol,1994,75(9):2285~229218 Vinson S B,Iwa ntsch G F.Host regulation by insec t par asitoids.Q Rev Biol,1980,55:143~16519 Tana ka T.Effec ts of the calyx and venom fluids of A panteles ka r iyai Wa tanabe(Hymenoptera: Braconidae)on the fat body a nd hemolymph protein contents of its host P seuda letia sepa ra ta (Walker)(Lepidoptera:Noctuidae).Appl Ent Zool,1986,21:220~227 20 Dahlman D L,Vinson S B.Effect of calyx fluid f rom an insect pa rasitoid on host hemolymph dry weigy and trehalose content.J Inver tebr Pa thol,1977,29:227~22921 Schopf A,Nussbaumer C.Physiologica l inte ractions between G lyptapa nteles lipa r idis(Hy-menoptera:Braconidae)adn its host la rva,Lymantria dispa r(Lepidoptera:Lyma ntridae).In:XX Inter na tional Congress of Entomology,Firenze,Italy,1996.159The Physiological Machanism of the Manipulationof Host by Parasitic Was psWang Fanghai G u Dexia ngAbstr act Pa rasitic wasps often actively manipula te their host,s physiology by injecting specific factors into the host at oviposition.Four key factors:venom,polydnavirus,tera-tocyte,substances secreted by parasitic wasp larvae were introduced.The second section mainly described the ma nipulation of host development,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and en-docrine physiology by parasitic wasps.Keywor ds pa rasitic wasp,host,physiologica l manipulationns tit ut e o Entom o l og t ate e aborat or or iocont ro l hongs han niversi t uang hou1027I f y&S K y L y f B,Z U y,G z55。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5dca8cf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64.png)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6.03•【文号】农办牧〔2021〕26号•【施行日期】2021.06.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畜牧业正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农办牧〔2021〕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相关研究所,有关高校、科研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办法》等规定,为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充分发挥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我部决定成立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归口我部畜牧兽医局管理,并制定了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章程,遴选确定了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名单,现予以公布。
请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专家委员会工作。
附件:1.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章程2.第一届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名单农业农村部办公厅2021年6月3日附件1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工作,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委员会在农业农村部领导下依法开展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工作,为国家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
第三条委员会由农业农村部负责组建、管理、指导与监督。
第四条委员会坚持科学、公正、客观、规范的原则依法开展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所长担任;副主任委员3名,委员若干名,均由农业农村部聘任。
生物防治第一讲ppt课件
![生物防治第一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40605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5.png)
我国早期的生物防治
(1) 利用
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
(2) 以法令形式保护天敌
防治害虫
(3) 利用脊椎动物
防治农业有害生物
(1)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
➢害虫生物防治的历史,以我国最为悠久。
➢ 公元304年,晋代稽含所著的 《南方草木状》就有记载:“交 趾人以席囊贮蚁鬻(yu)街市者, 其巢为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 其中,并巢同卖。蚁赤黄色,大 于常蚁。南方柑桔若无此蚂蚁, 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 者矣。”
(2)以法令形式保护天敌防治害虫
➢ 宋乾佑(948-950)年间发生蝗灾,阳武、雍丘、襄邑 “三县蝗为鸲鹆(八哥)聚食,敕禁罗戈鸲鹆 ,以其有吞食 之异也”;
➢ 《渊海类涵》有“蛙能捕虫,必应禁捕”; ➢ 《墨客挥犀》(彭乘,1063)记载:“浙人喜食蛙,沈
文通(1025-1067)在钱塘日切禁之。”
化学防治的缺点
➢ 污染环境与农药残留:长期大量的连续施用农药对农产品、空气、 土壤和水域的污染,即农药残毒和公害问题,使人类健康和野生动 物资源受到威胁;
➢ 害虫产生抗药性:有些有害生物尤其是在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快形成抗药性;
➢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施用农药、尤其是使用广谱性农药既杀 死害虫,同时又杀死害虫的天敌,当害虫经一定时间后再发生时, 由于天敌数量的增长速度慢于害虫,导致这种害虫再猖狱,它的发 生为害反而超过原有水平,或使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 机械防治则包括用人工或采用适当工具,以捕杀或消 灭有害生物的各种措施。
➢ 主要包括捕杀法、诱杀法、阻隔分离法和辐射处理等。
物理及机械防治的特点
哺乳动物细胞国家实验室落户鲁南制药集团
![哺乳动物细胞国家实验室落户鲁南制药集团](https://img.taocdn.com/s3/m/8149bc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7.png)
哺乳动物细胞国家实验室落户鲁南制药集团
沈镇平
【期刊名称】《化工时刊》
【年(卷),期】2008(22)9
【总页数】1页(P67-67)
【关键词】哺乳动物细胞;国家实验室;制药;鲁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效表达;生物领域;工程
【作者】沈镇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8;N33
【相关文献】
1.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中国五矿株洲硬质合金集团 [J],
2.鲁南制药公司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J],
3.车用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冠集团 [J], 陈铁;陈琰炜;董青山
4.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中国五矿株硬集团 [J],
5.我国首个煤矿生态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淮南矿业集团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0914保护生物学
![20150914保护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6b5d517e58fafab069dc0251.png)
曾经不足挂齿的人类
‘人类早在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存在。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类 似现代人类的动物。然而,…,他们与一同共享栖地的其他生物相比, 并没什么特别突出之处。 如果到200万年前的东非逛一逛,你很可能会看到一群很像人类的生物: 有些妈妈一边哄着小婴儿,一边还得把玩疯的小孩抓回来,忙得团团转 ;有些年轻人对社会上种种规范气愤不满,也有些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只 想图个清静;有肌肉猛男捶着自己的胸膛,只希望旁边的美女垂青;也 有年长的充满智慧的大家长,对这一切早就习以为常。这些远古时期的 人类已懂得爱和玩乐,能够产生亲密的友谊,也会争地位、夺权力,不 过,这些人和黑猩猩、狒狒、大象也没什么不同。 这些远古人类,和一般动物比起来没什么特别。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 们的后代某一天竟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码,还能写写 历史书。说到史前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在当时根本无足挂齿 ,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见得比大猩猩、萤火虫或是水母来得多’。
7
授课老师:李义明 研究员
李义明 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分别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芬兰赫尔 辛基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 性研究站副站长,人与生物圈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 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动物生态学和 保护生物学研究,研究了舟山群岛和相邻大陆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岛屿 生态学以及牛蛙的入侵生态学;开展了中越边境和喜马拉雅地区的野生动 物贸易研究;提出我国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受威胁格局及其原因。主持过 多项中科院,科技部和基金委的项目。在BioScience, Oecologia等刊物上 发表论文多篇。
授课老师:魏辅文 研究员
魏辅文博士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 1980 年-1987年,在西华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开展 大熊猫和小熊猫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遗传学和保护基因组学 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基金 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在Nature Genetics, PNAS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
中国生物农药70年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生物农药70年发展历程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352895b941ea76e59fa044b.png)
REPORT专论生物农药在保障农业丰产增收,维护生态和谐,满足食品安全需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自建国以来,我国生物农药发展迅速,到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成熟的产品开发与产业化体系及稳定的研发团队与机构。
在建国70年之际,对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与总结,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生物农药理论体系的构建1.1 生物农药的概念及分类在我国,传统的生物农药仅指微生物农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农药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其概念和类别的探讨非常广泛。
张兴等于2002年系统地给出了生物农药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生物农药,是指可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
生物农药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两类。
生物体农药指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体生物,如天敌昆虫、转基因作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微孢子虫等;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该物质若可人工合成,则合成物结构必须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但允许所含异构体在比例上的差异),如植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及抗生素等。
我国农药管理部门2017年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中并无生物农药的概念,但一般将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归类为生物农药。
其中,生物化学农药是指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农药:一是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而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或引诱等特殊作用;二是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的,其结构应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异构体比例的差异)。
主要包括以下类别:化学信息物质、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天然昆虫生长调节剂、天然植物诱抗剂等。
微生物农药,是指以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或基因修饰的微生物等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
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直接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99ec48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3.png)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昆虫学报》
【年(卷),期】2008(30)1
【摘要】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名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于1989年创建,1995年通过验收正式成
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是庞义教授。
2005年4月经科技部批准更改为现名。
【总页数】1页(P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8.1
【相关文献】
1.森林有害生物控制应重视开展生态防治法的研究与应用——以生态原理透视森林有害昆虫与微生物的调控 [J], 罗菊春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高技能人才培养内容体系的构建——《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高职教材开发体会 [J], 丁桂琴;关继东
3.稻蟹共养对水稻有害生物控制效果评价 [J], 桑海旭;马晓慧;王井士;车喜庆;邢亚楠;于深州;刘郁;孙富余
4.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重大项目 [J],
5.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期主要研究方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部重点试验室章程-黄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重点试验室章程-黄海水产研究所》](https://img.taocdn.com/s3/m/863b2427941ea76e59fa04a4.png)
《农业部重点试验室章程-黄海水产研究所》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依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工作规则》,结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农业部组织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针对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基础、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材料,科技创新能力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组建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依照“科学规划、集成共享、提升能力”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高水平科技条件共享平台,研究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地方重点重大科技项目,有能力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海洋渔业科学问题,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
组织与管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科群,提出学科群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
结合黄、渤海生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现状,面向全国,以蓝色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种质资源与健康养殖”、“海洋产物资源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三大科研平台形成学科优势,造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突破海洋渔业科技前沿领域和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中心。
第六条重点实验室下设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与生态系统动力学、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与重要性状遗传改良、海水养殖病原生态学与环境修复、海水健康养殖技术与碳汇渔业、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等五个研究单元。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2834e2511eb91a37f1115cb1.png)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
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第五条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
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六条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
第二章职责第七条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是重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1.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方针和政策,宏观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2.编制和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3.批准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调整和撤销。
与重点实验室签订工作计划。
组织重点实验室评估和检查。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1.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和政策,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3.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4.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
第九条依托单位是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1.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所刊:2010年第8期总第1-Untitled
![所刊:2010年第8期总第1-Untitled](https://img.taocdn.com/s3/m/c9c1d72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1.png)
-3-研究所文化的魅力——写在百期《所刊》出版之际党委书记 段恩奎在第100期《动物研究所所刊》即将出版之际,回顾《所刊》这朵研究所文化之花从创意、根植、培土、浇灌到含苞待放直至绚丽多彩的发展历程,感触颇深。
2001年,正值我所谋划整体进入创新二期的攻坚阶段,作为知识创新工程五大目标之一的创新文化建设被纳入了所领导班子和所党委的工作重点之一。
通过全所上下三轮征集、投票确定了体现研究所文化底蕴的形象标识,凝练了“献身科学、服务国家、人才至上、追求超越”的研究所发展理念,提出了“五个一”的创新文化举措:一部所史,一个所刊,一列“创新快车(科技创新系列报告会)”、一套符合改革创新的规章制度、一项园区建设精品工程。
2002年伊始,伴随着动物所整体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的喜悦气氛,作为创新文化建设举措之一的《动物研究所所刊》应运而生。
翻阅100期《所刊》,可以触摸研究所文化发展的脉络:连续8年对研究所“十大重要事件评选活动”和“年度科技成果奖励大会”的报道,对政务信息网关于所务公开、党委工作民主评议和所长信箱建立的报道,对于职工人事争议“听证调解会”的报道、对2004年以来创立的“放松星期五”活动的报道,对于所、处、室领导赴机场迎接20余位海外杰出人才归国的报道,关于2008年以来“创新快车”演变成“秉志论坛”、使科技创新系列报告会一跃成为国际著名学者演讲的舞台的报道,对于国际、国家奖获得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和中科院人才奖励获得者事迹的报道,对于研究生入学教育和表彰优秀研究生的报道,对于离退休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幸福生活的报道,对于全所员工伸出援助之手、慷慨捐赠、奉献爱心活动的报道……, 从中,使我们看到了有利于创新的研究所文化氛围逐渐形成,科学价值观正在深入人心、民主管理和服务意识不断加强,积极向上、人心凝聚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
100期《所刊》,铭刻了研究所知识创新成果不断积累的坚实脚印。
创刊伊始,动物所还缺乏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通过扎实积累、艰苦努力、大胆创新和精诚合作,仅用不到3年时间,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就开始出现: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角度系统化和规模化地研究飞蝗两型转变机理(康乐等,PNAS,2004),首次揭示水禽群体爆发禽流感(雷富民等Science,2005),并鉴定为H5N1(张树义等,Nature, 2005),蝙蝠更可能是SARS 病毒的自然宿主(张树义等,Science,2005)。
中国梭腹牙甲属二新记录种及黄缘梭腹牙甲一新异名
![中国梭腹牙甲属二新记录种及黄缘梭腹牙甲一新异名](https://img.taocdn.com/s3/m/5094ea3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6.png)
中国梭腹牙甲属二新记录种及黄缘梭腹牙甲一新异名
贾凤龙
【期刊名称】《昆虫分类学报》
【年(卷),期】2002(24)1
【摘要】报道我国梭腹牙甲属 Cercyon Leach 2新记录种 :隆线梭腹牙甲Cercyon laminatus Sharp和黄缘梭腹牙甲 Cercyon marinus Thomson。
黑龙江梭腹牙甲 Cercyon heilongjiangensis Wu et
【总页数】2页(P76-77)
【关键词】鞘翅目;牙甲科;梭腹牙甲属;新记录种;新异名;中国;黄缘梭腹牙甲
【作者】贾凤龙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昆虫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483.2
【相关文献】
1.中国小甲腹茧蜂属Microchelonus Szépligeti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甲腹茧蜂亚科) [J], 季清娥;杨建全;陈家骅
2.甲腹茧蜂属二新种及一新纪录种(膜翅目:茧蜂科:甲腹茧蜂亚科) [J], 何建平
3.中国华甲腹茧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甲腹茧蜂亚科:愈腹茧蜂族) [J], 季清娥;陈家骅;杨建全
4.中国梭腹牙甲属的研究(鞘翅目:牙甲科) [J], 贾凤龙;吴武;蒲蛰龙
5.中国甲腹茧蜂属长腹甲腹茧蜂种团三新记录种记述 [J], 时敏;张红英;陈学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环保第一人——蒲蛰龙
![生物环保第一人——蒲蛰龙](https://img.taocdn.com/s3/m/8a3db5c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2.png)
生物环保第一人——蒲蛰龙
麦淑萍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蒲蛰龙先生(1912.6—1997.12)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的生命科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培育人才,并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蒲蛰龙先生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成就以及崇高的人格力量为我国生物学界树立了一座丰碑。
蒲先生祖藉四川,出身书香世家,父亲为清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麦淑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
【相关文献】
1.高山仰止德业长存-缅怀杰出的昆虫学家蒲蛰龙院士 [J], 苏世xin
2.又红又专、土洋结合——从蒲蛰龙生物害虫防治的科研活动看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科学"观 [J], 舒喜乐
3.献身创新求实协作——记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教授 [J], 周新宇
4.蒲蛰龙等16位生态专家联名呼吁“保护福田绿色长城” [J], 张社尧
5.来自另一个社会的报告——记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教授 [J], 罗立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蛰龙科学基金
优秀研究生奖实施细则
蒲蛰龙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是中山大学昆虫学科和昆虫学研究所的创始人,他毕生辛勤耕耘,为昆虫学科、尤其是害虫生物防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鼓励青年学子奋发向上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根据蒲蛰龙教授的遗愿和蒲蛰龙科学基金章程有关条款,特设立《蒲蛰龙科学基金优秀研究生奖》。
1、评奖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集体,热心助人。
(2)刻苦学习,成绩优秀。
各科平均分数不低于85分,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创性见解并已取得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基础研究主要看论文,应用研究主要看发明专利和成果应用情况)。
(4)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最少要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SCI论文或完成1篇拟投较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或至少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或已受理1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发明专利;硕士研究生最少要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核心刊物论文或完成一篇完整的英文论文。
2、评奖范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昆虫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研究的在读研究生均可申请。
在攻读硕士或博士期间,可分别参加一次评奖。
3、申请、评审及奖励办法
(1)采取本人提出申请和导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推荐名额限于2名以内,硕士生导师限于1名。
按要求填写《蒲蛰龙科学基金优秀研究生奖申请表》,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2)奖励名额:每年奖励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
(3)奖励金额:一等奖每人5000元人民币,二等奖每人3000元人民币。
(4)每年5月10日至20日为申请书提交时间,由蒲蛰龙科学基金委员会受理,地址设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昆虫学研究所办公室内(电活/传真:84112297)。
(5)由蒲蛰龙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每年5月21日至31日组织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对申请书进行评审;采取书面初筛和答辩相结合的评审方式。
(6)答辩人需预先准备好ppt,每人报告15分钟,问答5分钟。
(7)答辩评审组由5-7名老师组成,各自独立打分。
满分为100分,其中:研究课题的意义占20分,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占30分,发表或完成的论文、专利、成果应用等占30分,ppt制作占10分,答辩表现占10分。
(8)根据评审结果平均总分的高低决定获奖候选人,经基金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通过后确认奖励名单,名单公示7天后如无异议,由蒲蛰龙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大会颁发奖金和证书。
4、本奖励实施细则由蒲蛰龙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解释。
蒲蛰龙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0年4月6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