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动机控制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次期间,转子始终受到顺时针方向的电磁转矩作用,沿顺时针方向连续旋转。
转子在空间每转过60电角度,定子绕组就进行一次换流,定子合成磁场的磁状态就发生一次跃变。可见,电机有6种磁状态,每一状态有两相导通,每相绕组的导通时间对应于转子旋转120电角度。交流电动机的这种工作方式叫两相导通星型三相六状态,这是交流电动机最常用的一种工作方式。
1955年美国的D.Harrison等首次申请了用晶体管换相线路代替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电刷的专利,标志着现代交流电动机的诞生。
交流电动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在交流电动机发展的早期,由于当时大功率开关器件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可靠性差,价格昂贵,加上永磁材料和驱动控制技术水平的制约,使得交流电动机自发明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性能都不理想,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推广使用,1970年以后,随着电力半导体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的全控型半导体功率器件(如GTR、MOSFET、IGBT等)相继问世,加之高磁能积永磁材料(如SmCo、NsFeB)陆续出现,这些均为交流电动机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
交流电动机
有刷直流电动机
换向
借助转自子位置传感器实现电子换向
由电刷和换向器进行机械换向
维护
由于没有电刷和换向器,很少需要维护
需要周期性维护
寿命
比较长
比较短
机械(速度/力矩)
特性
平(硬)在负载条件下能在所有速度上运行
中等平(中等硬)。在较高速度上运行时,电刷摩擦增加,有用力矩减小
效率
由于没有电刷压降,所以效率高
交流电动机控制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第1章 概 述
1.1 交流电动机的发展概况
交流电动机是在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渊源关系从其名称中就可以看出来。有刷直流电动机从19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以其优良的转矩控制特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运动控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有机械接触电刷-换向器一直是电流电机的一个致命弱点,它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限制了其在很多场合中的使用。为了取代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换向装置,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917年,Bolgior就提出了用整流管代替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电刷,从而诞生了交流电机的基本思想。
交流电动机系统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1978年汉诺威贸易博览会上,前联邦德国的MANNESMANN公司正式推出了 MAC交流电动机及其驱动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即在国际上掀起了研制和生产交流系统的热潮,这业标志着交流电动机走向实用阶段。
随着人们对交流电动机特性了解的日益深入,交流电动机的理论也逐渐得到了完善。1986年,H.R.Bolton对交流电动机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指出了交流电动机的研究领域,成为交流电动机的经典文献,标志着交流电动机在理论上走向成熟。
中等
输出功率/外形尺寸之比高
由于电枢绕组设置在与机壳相连的定子上,容易散热。这种优异的热传导特性允许减小电动机的尺寸,所以输出功率/外形尺寸之比高
中等/低。电枢产生的热量消散在气隙,这样增加了气隙温度,从而限制了输出功率/外形尺寸之比
转自惯量
低。因为永磁体设置在转子上,改善了动态响应
转自惯量高,限制了动态特性
当转子在空间转过60电角度,到达图b所示位置时,转子位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控制电路逻辑变换后驱动逆变器,使T1、T2导通,A、C两相绕组通电,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T1流入A相绕组,再从C相绕组流出,经T2回到电源负极。此时定转子磁场相互作用,使电机的转子继续顺时针转动。
转子在空间每转过60电角度,逆变器开关就发生一次切换,功率开关管的导通逻辑为T1、T6—T1、T2—T3、T2—T3、T4—T5、T4—T5、T6—T1、T6。
我国对交流电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在举办的联邦德国金属加工设备展览会上,SIEMENS和BOSCH两公司展出了永磁自同步伺服系统和驱动器,引起了国有关学者的广泛注意,自此国掀起了研制开发和技术引进的热潮。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国已有交流电动机的系列
产品,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1.2
表1-1交流永磁电动机与有刷直流永磁电动机的比较
1.3 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1.交流电动机转矩分析
电机本体的电枢绕组为三相星型连接,位置传感器与电机转子同轴,控制电路对位置信号进行逻辑变换后产生控制信号,控制动信号经驱动电路隔
离放大后控制逆变器的功率开关管,使电机的各相绕组按一定的顺序工作。
图1-1 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当转子旋转(顺时针)到图a所示的位置时,转子位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控制电路逻辑变换后驱动逆变器,使T1、T6 导通,即A、B两相绕组通电,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T1流入A相绕组,再从B相绕组流出,经T6回到电源的负极,此时定转子磁场相互作用,使电机的转子顺时针转动。
2.交流电动机与输出开关管换流信号
交流电动机的位置一般采用三个在空间上相隔120电角度的霍尔位置传感器进行检测,当位于霍尔传感器位置处的磁场极性发生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电平将发生改变,由于三个霍尔传感器位检测元件的位置在空间上各差120电角度,因此从这三个检测元件输出端可以获得三个在时间上互差120度、宽度为180度的电平信号,分别用A、B、C来表示,如图1-2所示,以信号A为例,A相位置宽度为180电导角:在0-60度,T1必须导通,故T1状态为1,而C相还剩下60度通电宽度,所以此段时间为T1和T6等于1,(此时下部可供导通的管子为T4、 T6和T2,而为避免桥臂直通,T4不能导通;T2的导通时间未到,故只能是T6导通);而在60度—120度,此时只有A相通电,B和C相处于非导电期,故导通的开关管为T1和T2(T1和T2等于1),其中T2是为B相导电作准备;而在120度—180度时,由于 每一相只有120电导角导电时间,故此时T1关断(T1=0),T2仍然导通(B相开始进入导电期),此时可知,T1关断,T5不能开通(防止桥臂直通),则此时只能开通T3,所以T3信号此时间段为1。其他时间段的开关管导通情况与此类似。
速度围
比较高。没有电刷/换向器给予的机械限制
比较低,存在电刷给予的机械限制
电பைடு நூலகம்噪声
低
电刷的电弧将对附近的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制造价格
比较高
低
控制
复杂和价格贵
简单和价格不贵
控制要求
为了使电动机运转必须要有控制器,但同样的控制器可用于变速控制
对于一个固定的速度而言,不需要控制器;有变速要求的时候才需要控制器
转子在空间每转过60电角度,定子绕组就进行一次换流,定子合成磁场的磁状态就发生一次跃变。可见,电机有6种磁状态,每一状态有两相导通,每相绕组的导通时间对应于转子旋转120电角度。交流电动机的这种工作方式叫两相导通星型三相六状态,这是交流电动机最常用的一种工作方式。
1955年美国的D.Harrison等首次申请了用晶体管换相线路代替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电刷的专利,标志着现代交流电动机的诞生。
交流电动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在交流电动机发展的早期,由于当时大功率开关器件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可靠性差,价格昂贵,加上永磁材料和驱动控制技术水平的制约,使得交流电动机自发明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性能都不理想,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推广使用,1970年以后,随着电力半导体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的全控型半导体功率器件(如GTR、MOSFET、IGBT等)相继问世,加之高磁能积永磁材料(如SmCo、NsFeB)陆续出现,这些均为交流电动机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
交流电动机
有刷直流电动机
换向
借助转自子位置传感器实现电子换向
由电刷和换向器进行机械换向
维护
由于没有电刷和换向器,很少需要维护
需要周期性维护
寿命
比较长
比较短
机械(速度/力矩)
特性
平(硬)在负载条件下能在所有速度上运行
中等平(中等硬)。在较高速度上运行时,电刷摩擦增加,有用力矩减小
效率
由于没有电刷压降,所以效率高
交流电动机控制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第1章 概 述
1.1 交流电动机的发展概况
交流电动机是在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渊源关系从其名称中就可以看出来。有刷直流电动机从19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以其优良的转矩控制特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运动控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有机械接触电刷-换向器一直是电流电机的一个致命弱点,它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限制了其在很多场合中的使用。为了取代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换向装置,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917年,Bolgior就提出了用整流管代替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电刷,从而诞生了交流电机的基本思想。
交流电动机系统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1978年汉诺威贸易博览会上,前联邦德国的MANNESMANN公司正式推出了 MAC交流电动机及其驱动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即在国际上掀起了研制和生产交流系统的热潮,这业标志着交流电动机走向实用阶段。
随着人们对交流电动机特性了解的日益深入,交流电动机的理论也逐渐得到了完善。1986年,H.R.Bolton对交流电动机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指出了交流电动机的研究领域,成为交流电动机的经典文献,标志着交流电动机在理论上走向成熟。
中等
输出功率/外形尺寸之比高
由于电枢绕组设置在与机壳相连的定子上,容易散热。这种优异的热传导特性允许减小电动机的尺寸,所以输出功率/外形尺寸之比高
中等/低。电枢产生的热量消散在气隙,这样增加了气隙温度,从而限制了输出功率/外形尺寸之比
转自惯量
低。因为永磁体设置在转子上,改善了动态响应
转自惯量高,限制了动态特性
当转子在空间转过60电角度,到达图b所示位置时,转子位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控制电路逻辑变换后驱动逆变器,使T1、T2导通,A、C两相绕组通电,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T1流入A相绕组,再从C相绕组流出,经T2回到电源负极。此时定转子磁场相互作用,使电机的转子继续顺时针转动。
转子在空间每转过60电角度,逆变器开关就发生一次切换,功率开关管的导通逻辑为T1、T6—T1、T2—T3、T2—T3、T4—T5、T4—T5、T6—T1、T6。
我国对交流电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在举办的联邦德国金属加工设备展览会上,SIEMENS和BOSCH两公司展出了永磁自同步伺服系统和驱动器,引起了国有关学者的广泛注意,自此国掀起了研制开发和技术引进的热潮。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国已有交流电动机的系列
产品,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1.2
表1-1交流永磁电动机与有刷直流永磁电动机的比较
1.3 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1.交流电动机转矩分析
电机本体的电枢绕组为三相星型连接,位置传感器与电机转子同轴,控制电路对位置信号进行逻辑变换后产生控制信号,控制动信号经驱动电路隔
离放大后控制逆变器的功率开关管,使电机的各相绕组按一定的顺序工作。
图1-1 交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当转子旋转(顺时针)到图a所示的位置时,转子位置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控制电路逻辑变换后驱动逆变器,使T1、T6 导通,即A、B两相绕组通电,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T1流入A相绕组,再从B相绕组流出,经T6回到电源的负极,此时定转子磁场相互作用,使电机的转子顺时针转动。
2.交流电动机与输出开关管换流信号
交流电动机的位置一般采用三个在空间上相隔120电角度的霍尔位置传感器进行检测,当位于霍尔传感器位置处的磁场极性发生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电平将发生改变,由于三个霍尔传感器位检测元件的位置在空间上各差120电角度,因此从这三个检测元件输出端可以获得三个在时间上互差120度、宽度为180度的电平信号,分别用A、B、C来表示,如图1-2所示,以信号A为例,A相位置宽度为180电导角:在0-60度,T1必须导通,故T1状态为1,而C相还剩下60度通电宽度,所以此段时间为T1和T6等于1,(此时下部可供导通的管子为T4、 T6和T2,而为避免桥臂直通,T4不能导通;T2的导通时间未到,故只能是T6导通);而在60度—120度,此时只有A相通电,B和C相处于非导电期,故导通的开关管为T1和T2(T1和T2等于1),其中T2是为B相导电作准备;而在120度—180度时,由于 每一相只有120电导角导电时间,故此时T1关断(T1=0),T2仍然导通(B相开始进入导电期),此时可知,T1关断,T5不能开通(防止桥臂直通),则此时只能开通T3,所以T3信号此时间段为1。其他时间段的开关管导通情况与此类似。
速度围
比较高。没有电刷/换向器给予的机械限制
比较低,存在电刷给予的机械限制
电பைடு நூலகம்噪声
低
电刷的电弧将对附近的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制造价格
比较高
低
控制
复杂和价格贵
简单和价格不贵
控制要求
为了使电动机运转必须要有控制器,但同样的控制器可用于变速控制
对于一个固定的速度而言,不需要控制器;有变速要求的时候才需要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