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文化内涵与学科文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文化内涵与学科文化建设
[摘要]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灵魂,是大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体现。学科文化建设是大学突破传统格局、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所在。根据文化特性及学科文化构成,可以探讨学科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学科文化建设应该从学科人才梯队、学术生态环境、教学科研条件、治学态度与精神以及学科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学科文化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19-03
长期以来,人类在探索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这些理论体系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就形成了相应的学科,大学殿堂正是在各类学科的百花齐放下而熠熠生辉。基于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历程的差异,不同的大学在学科培育和发展中,每门学科逐渐形成独有的学术传统、治学理念和研究领域,经年累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作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学术规范、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传承方式,是学科发展中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精神。因此,学科文化建设在学科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将从学科
文化内涵和学科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这也是大学学科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学科文化内涵
所谓“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具体而言,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通过探索、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而创造的物质形态、族群传统、组织结构和其他精神产品,与社会群体的发展历史、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并对群体未来的发展起到内在源动力的作用。
英国学者斯诺把文化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实际上就是两种学科文化。科学文化主要指自然科学领域(如物理学、数学)的文化,其精髓是客观、求实、理性的科学精神;人文文化主要指历史学、社会学、法律学等领域的文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体现对人本身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2]
美国学者克拉克则从高等教育组织的观点出发,对学科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认为高等教育是由产生知识的群体以特定的方式构成的学术组织,它既是社会结构又是文化存在,而学科文化正是其组织结构特质和基本内在要素。[3]学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体现该学科领域特定的学术观和方法论,既包括学术传统、价值理念、群体风范等精神
层面,也包括学科理论体系、技术专长、论文著作等物质层面,是学科特有的一种知识探求和传承的行为准则,是学科成员在拥有自身学术价值观和学术特质的同时所共有的一
种治学精神和内在力量。学科文化植根于学科并促进学科向前发展,它是学科的精神以及灵魂,是学科生命力的源泉,是学科价值导向、学术行为和学术氛围的基础;离开文化的学科,其发展生命力是有限的;没有文化的沉淀,也不可能形成真正高水平的学科。[4]
二、学科文化建设
学科文化建设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魂”,是一个学校学科建设基因和精神内涵,决定着该学科的外在风貌和生命力。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来看,学科文化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源泉,可以为学科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科文化建设水平既是学科发展程度的标志,同时又是学科继续进步的基础和精神力量,先进的学科文化可以促进学科自身的长远发展,促进学科的交流、融合、创新,使得学科不断完善,声名远扬。
然而,学科文化建设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人提出根据学科主体、管理过程与学科文化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而细化研究学科文化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培养目标的选择、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群体的培养、学术氛围的营造等。[5]但这些理论缺乏普
遍性和适用性,至今还未构建形成严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6]
学科文化是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科建设的主要元素一般包括:人――师资人才队伍;环境――治学环境及学术氛围;条件――教学及科研软硬件设施;信仰――对学科知识和真理的追寻态度;制度――保障学科建设要素优化进步的必要约束等。以下将从上述几个要素出发,探寻学科文化建设之道。
(一)学科人才梯队建设
“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里所谓大师,就是某一学科发展的奠基人和引导者,是学科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先行者,他引领着该学科文化的发展,本身也作为学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风范、治学态度、个性特征等都是丰富该学科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
所谓“名师出高徒”,每一个优秀人才的产生绝不是独立进取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在诺贝尔奖获得主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曾经跟随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做科研工作,这种研究经历往往使获奖者的获奖时间大幅提前。而且在这种师徒相传中,形成了特有的学科文化和传承模式,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在网络时代,学术交流更加方便,信息渠道更加通畅,很多时候即使没有师徒的名分,但更多的学者也有机会得到行业学术名师的直接或间接指导。因
此,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对于加强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是非常有效的,这本身也是学科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7]
(二)学术生态环境建设
学科建设和学科文化的进步,除了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更新外,更要注重相应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有利于学科发展和进步,并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体现优胜劣汰,自然优化选择的规律。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先进的文化最终引领人类走向现代文明,这是不同文化优胜劣汰的结果。同样,对于学科文化来说,先进的学科文化引导人们追求真理,体味“真、善、美”带来的身心愉悦;落后的学科文化则可能带来学科的衰亡,甚至是文化灾难。只有在学术界逐渐形成推陈出新,弱化“学霸”们在科研资源分配等各方面的长期支配地位;支持年轻人创新,支持交叉融合,反对庸俗裙带学术不端;学术界齐心共识,意识到建立优胜劣汰的学术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时,才能为学科的持续发展进步注入生机和活力。
2.体现继承先贤,开拓创新的学术传统。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被誉为科学高速发展的黄金百年,一大批优秀科学家不断涌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主要得益于期间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相对